道德冷漠的背后
大学生道德冷漠及其对策
,
大 学 生 道 德 冷 漠 及 其 对 策
张 博
( 汉 纺 织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武
40 7 ) 3Biblioteka 0 0 .一分茎号 9 一一 一 一一 一一蔓 j 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一
: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一一 一 一
号 1 95( Q_9 = _ 9 x 1 9 _2 D
无意识的道德麻木 . 即在 面对 道 德 问题 时没 有 反 应 . 意识 不 到 道 德 问 题 的存 在 会不 到道 德 的 召 唤 。【 体 l J 道 德 冷 漠 的表 现 具 体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第 一 .主 动 的 责 任 推 拒 有 种 表 现 形 式 即将 道 德 看成 次要 的 价 值 要 求 . 道 德 置 于其 他 价 值要 求 之 后 。吉 尔 ・ 波 维 茨 基 曾 将 利 说 “ 福 凌 驾 于 道 德 命 令 之 上 . 乐 凌 驾 于禁 忌 之 上 , 惑 凌 驾 幸 享 诱 于约 束 之 上 ” 就是 说 不 是 不 要 道 德 。 是 道 德 与 个 人 的幸 福 、 而 享 乐 、满 足相 比是 次 要 的 .个 人 优 先 考 虑 的 是 自己 的 幸 福 与 快
乐 . 德 则 被 排 在 可 以忽 略 不 计 的 末 位 。 比如 , 代 很 多 大 学 生 道 现 对 班 级 活 动置 之不 理 .我 行 我 素 ,完 全 抱 着 一 种 事 不 关 己的 态 度 . 刚 进校 时 的活 动 参 与 者转 变为 冷 漠 的看 客 。班 干部 对 工 作 由 的认 真 负 责 . 仅 没 有 得 到 同 学 们 的认 可 。 而 招 来 的 却 是 厌 烦 不 反
-
形势与政策 中国人的冷漠
中国人的冷漠冷漠并非一种高尚的美德,而只是一种社会态度,人们因为得不到法律保护而把它当作必需。
冷漠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如同乌龟进化出龟壳。
中国人的漠视眼神举世闻名,但这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咎于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自我约束。
中国的强盗和土匪就是这一论断的事实依据,强盗和土匪无需仰仗法律的庇护,因而没有进化出冷漠的外壳,他们是中国社会中最具侠义心肠和公益精神的一个群体。
——林语堂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好象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祟,许多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着想,实际上是为了金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人与人之间变的越来越冷漠。
“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道德负面现象。
分析其成因及矫治既可以丰富道德情感问题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具立体性、辨证性和现实性;又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冷漠的热议大多是由这几年“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小悦悦”等热点话题引起的。
从而让人们引起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人们的越加冷漠还是其它不知名的原因?一件小事,虽然不能说出什么大道理,却深深体现一种社会总体对于此事的态度。
在我们身边社会的冷漠也随处可见,多次看见流浪的旅人乞讨要饭;多次看见拾荒老人;多次看见留着鼻涕举着铁碗跪在地上的孩子…你路过的时候有过几分心疼?还是越加的烦躁,心里对此的评价仅仅二字:欺骗。
的确有人利用此大做文章。
永远会有人施舍钱财给乞丐,乞丐渐渐成为一种职业。
正因如此,人们对这样存在着的人只有厌恶和唾弃。
再没了心疼和辛酸的理解,再没了掏出零钱的冲动。
人们渐渐冷漠,也包括了我。
人情冷漠,世事冷淡。
人们渐渐变自私,心里没有了理解和宽容;社会渐渐变得复杂,外表没有了真实和透明。
社会上发生的这些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一、“冷漠流行症”的症结首先,追逐利益的心态直接导致道德冷漠。
身为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品牌,追求享乐,追求更多外在的东西。
人们不断地努力,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甚至违背道德。
回想一下,三鹿奶粉的出现难道不是为了企业利益吗?医生对没有给红包的患者不尽力施救难道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吗?旁观者看到有人受到伤害而不去救助难道不是因为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吗?由此可见,在这些冷漠的背后,利益是一个最有力的推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深刻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理解不够,造成道德冷漠。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历史悠久的伦理道德。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思想的全面侵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甚至都不知道何为传统道德。
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虽然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不适合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论语》《道德经》《礼记》这样的经典道德著述?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孟子和老子?实用教育、经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
这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关注和认识。
最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道德缺失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出现了太多的“良心缺失”的企业,企业为了金钱的利益抛弃诚信,法律的漏洞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让他们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找到了坚固的“保护墙”。
二、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途径一一“教”“管”结合1. 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道德氛围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社会和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却是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身边的人。
所以,加强对个体的道德教育就成了关键。
一方面,“言传”,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普及。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问题却日益凸显,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极大程度地损害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民族品质,从南京彭宇案老人“碰瓷”讹诈施救者,到小悦悦事件众人围观冷漠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不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更拷问着人性善恶应该何去何从.笔者将从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入手,结合传统哲学、伦理学思想探讨解决道德问题的途径.关键词:道德;道德冷漠;成因;解决途径一、道德冷漠的内涵道德,辞海中释义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冷漠,辞海释义为:“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的态度.”因此,道德冷漠从词义上可以认为是道德主体在社会行为中忽视基本“善”的概念的心理现象.万俊人先生在再说道德冷漠一书中解释为“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道德主体善恶观念的漠视,原有道德体系受到的挑战和曲解,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交通和城市急剧发展、扩张,导致原本由农村家家户户相联系为主体的熟人社会土崩瓦解,转而进入到人际关系紧张、生活意识麻木的陌生人社会,因此道德冷漠现象的频频出现,就是在所难免的了.二、道德冷漠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天,某市市民小张在公园散步,据其称被正在骑行的市民小杨撞倒,而小杨则称骑行经过的时候见老人摔倒,所以扶至旁边,并且在其亲属到来以后一起送该老人到医院,其中还垫付了医药费.当好心的小杨离开以后,却被告知要赔偿医药费用.后来,小张将小杨告上了法庭,判决的结果是小杨应该赔偿40%的损失费.从这件事所引发和揭露的社会道德现象无论从中国法律维护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接受过基本道德教育的社会成员来看,都不应该出现这种否认道德良知存在意义的言论.荒谬的诉讼和荒谬的判罚可以暴露,我们在道德回馈机制上的不健全会引起奖罚混淆不清、荣辱观颠倒,最后人人畏于行善,社会正气荡然无存的严重后果.道德范畴很宽泛,每个人所说的一句话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岗位和职业也都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正义感的社会人,都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认真践行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中华传统美德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大家都这样做了,个人素质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有了希望.三、道德冷漠问题的成因分析(一)道德力量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作用被削弱在传统的宗族社会中,道德的力量往往是大于法律的力量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第一选择,老人讲“人活一张脸,树活一身皮”,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往往是由道德内在作用所左右的,传统儒家的道德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行善积德,福有攸归”的说法是普遍受到认同的,同时社会舆论的监督使得人们面对道德困境时,更是坚定守护自身的道德正义,往往会对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而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距被人情所维系,不至于太过冷淡,减少了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当今社会正经历一场“陌生化”的蜕变,而且这场蜕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子女越来越少,家庭和家族结构大大简化,家庭约束力越来越弱,离婚率不断攀升;人口大规模流动,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求学、工作,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独守空巢.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人们在生活遇到的常常不仅是陌生人,而且是匿名者,人际交往范围广、程度浅、联系弱,接触的人越多,陌生人就越多,建立熟人关系的可能也越小.人与人之间联系松散,社会约束力也就随之减弱.社会的陌生化实质上就是“失根”的过程,“失根”过程的加剧必然会导致传统道德的逐渐衰弱,道德力量的传承衰弱了,道德力量的适用环境缩小了,道德力量的约束作用衰减了,可以说,在陌生人社会中,甚至出现了彻底拒绝一切道德信仰,否定道德力量的社会调节作用的漠视道德、道德无用的观点和思潮.(二)传统道德信仰的颠覆在当前社会中,信仰仿佛变成了一种可笑的谈资,原有的道德模范如雷锋、张思德都不断受到质疑和攻讦,有人质疑雷锋的事迹是否真实存在,有人质疑张思德的死亡原因等等,但无论怎样的判断,都是基于当下社会道德水平不断滑坡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臆想.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于道德是极为推崇的:“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他甚至把这句话作为他的墓志铭.这就是典型的道德信仰.一旦有了这种道德信仰,就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能按照道德信念坚定地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和是非善恶的判断.经历过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人,往往是具备道德信仰支撑的,他们奉行着“舍己为人”、“先公后私”的原则,做出了具备崇高道德水准的事业,这样的信仰凝聚了坚定的信念和力量,成为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生产进步的源源动力.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思潮冲击动荡,旧有的道德信仰体系分崩离析,道德信仰没有了追随者,追逐利益最大化成为了道德体系青黄不接时代的主旋律,这成为了道德滑坡、冷漠现象的诱因之一. (三)道德回馈机制的缺失道德回馈机制的作用就是让“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成为现实,从而建设一个赏罚分明、惩恶扬善的良效型社会,而当前的情况恰恰是这一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环境日益恶劣,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的现象屡见不鲜,行善之人没有回报,反而受到惩罚,作伪作诈的人没有收到惩处,反而缄口放行,这就导致了老人倒地讹诈行人的事件越来越多,而愿意弯身救人的人越来越少,这是道德冷漠现象在制度上的诱因.四、道德冷漠现象的解决途径(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中,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有力保障,但是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又是一种糟粕、精华并存的糅合体,我们处在当下道德信仰缺失、道德体系新老继替的阶段,不应该忽视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而应该积极弘扬,将其纳入到适用于社会主义阶段的价值体系中来.儒家文化是将亲人、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推及到周边所有的人,这就是仁者.以此来自省自身,达到自身品德的修养,孟子则有“存心”“养气”“求放心”一系列的修养工夫论,主张刚毅宏大、仁义坚忍的气节节操,再到朱熹的“局敬穷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这一切都是对人的自身德性修养上的反复锤炼,这才铸就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的脊梁,这种由个人道德行为推及到社会公共道德行为的体系,有利于从基础上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这两方面看,我们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弘扬美德精神,重新建立一个“公”“私”分明、以和谐为主导的群体关系的社会秩序.(二)建立长期有效的道德回馈机制道德回馈机制的构建应当是当前最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一要建立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精神鼓励的道德回报方式,丰富道德回报手段,使道德回报机制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助推器.二要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的制度和法律,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要实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必须建立善恶有报的社会良性运行机制.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将道德义务纳入法律义务的范畴,保证道德规范的实施,为社会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建立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机制,同时对违背道德义务的行为进行惩治,对道德素质较低的人产生威慑和教育作用.三要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对道德冷漠行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把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更好地发挥道德舆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大力加强公众道德伦理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失败是导致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改变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必须要依靠公众道德伦理教育的改善和加强.首先,需要改变单一、说教的教育模式,建立开放的受教制度,从点滴做起,从实践入手,针对不同阶层、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灌输到心灵中去,达到实实在在自我认同的目的.其次,树立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将优秀的社会公德风气广泛传播,这就要大力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对具有崇高道德水准的对象要表示尊重和关怀,对优秀事迹要大力弘扬,杜绝以私损公、冷漠围观的违反社会公德秩序的风气沉渣泛起.最后,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活动,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参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重新唤醒人们的良心、同情心,将公德意识重新归位,从而为消除道德冷漠提供保障.五、总结在当下社会的道德冷漠现象中,我们不光要看到现象的表面,更要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种种道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没素质”、“没同情心”等等就可以概括的,这背后有着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对道德问题的应对之策,解决道德冷漠、道德缺失的途径也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
当代中国道德冷漠现象探析道德冷漠现象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度,也是一个以道德为中心的国家。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许多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漠视道德和价值观念,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日益严重。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道德冷漠是指个人不再关心、不再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忽视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道德冷漠现象不仅对个人、家庭影响深远,还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1.社会环境变化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价值观和观念。
比如,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物质至上等等。
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副作用,但同时也是当代道德问题的重要缘由。
2.教育问题教育事业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忽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制度从以往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导致了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的严重出现。
3.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也是道德冷漠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政治问题不敢多说甚少。
这导致了很多人对于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失去了信心,不再重视道德的作用和价值。
三、道德冷漠现象的危害道德冷漠现象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危害都很大。
在个人层面,它会破坏人们的道德性格,导致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发生变异。
在社会层面,它会破坏公共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的热点问题和利益化的问题。
四、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对策1.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要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纠正一些歪曲的道德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2.完善法律制度法律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手段。
但是,法律也需要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来保障公共利益。
只有以法律为依据,严格管理和控制社会各方面的行为,才能使社会规范化、有序化,从而保持其合法、公正的面貌。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方法【摘要】道德冷漠现象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变革、物质主义文化、道德教育缺失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是导致道德冷漠现象的内在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并奖励道德行为。
只有通过教育和激励,才能逐步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
加强道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而提倡道德行为的表扬与奖励则是激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消除道德冷漠现象,建立一个更加温暖、有爱心的社会。
【关键词】道德冷漠现象、社会变革、物质主义文化、道德教育、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教育缺失、多元化、社会责任感、道德行为、奖励、加强道德教育、培养责任感、表扬。
1. 引言1.1 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道德冷漠现象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出现的漠视、冷漠或漠视的态度。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日益普遍,表现为对他人困境漠不关心、对社会公共事务无动于衷、对道德标准漠视忽略等行为。
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损害了个体内心的纯净与善良。
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思考。
道德冷漠现象的定义涵盖了对道德的无视、漠视和冷漠态度。
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对道德事务的漠不关心和忽略,使得道德标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权威性,进而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道德冷漠现象的严重程度与普遍性,凸显了社会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传递,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同时也需要引导人们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从而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2 道德冷漠现象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当个体对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漠视甚至无视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便会逐渐下降,形成“以恶乱善”的恶性循环。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摘要】道德冷漠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于道德冷漠的类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道德冷漠的定义,然后分析了道德冷漠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接着讨论了应对道德冷漠的措施,包括教育、法律和社会监督等方面。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道德冷漠类型分析,探讨了道德冷漠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道德冷漠这一社会现象,并寻找解决之道,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道德冷漠, 类型分析, 定义, 原因, 表现, 影响, 应对措施, 总结, 挑战, 机遇, 发展趋势1. 引言1.1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现代社会中,道德冷漠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道德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
道德冷漠不同于道德淡化,它更多体现在对他人利益、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冷漠态度。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冷漠主要分为几种类型,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首先是物质至上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
其次是道德漠视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对道德规范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私利。
再者是责任逃避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不愿承担责任,总是找借口推卸责任。
最后是冷漠无情型道德冷漠,这种类型的人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漠然不动,缺乏基本的同情心。
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道德冷漠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引起人们对道德问题的重视,促使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正文2.1 道德冷漠的定义道德冷漠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道德价值观的淡漠态度或无所谓的态度。
道德冷漠的定义在于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忽视和漠视,表现为对于道德问题的冷漠和漠不关心。
道德冷漠的本质是对于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抉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行为。
道德冷漠不同于道德淡薄或道德违背,而是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漠视和忽略。
道德冷漠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道德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
道德沦丧的原因
道德的沦丧的原因我们的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自称,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然而,一件件惨不忍睹地事却向人们证明了这个社会已经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灾祸与冷漠围观结伴同行,中华民族就如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麻木无情,看可怜的女孩被两个残忍地司机碾过时,十八个路人却无一人伸出援助之手;看有人跳楼自杀时,有围观的、甚至有起哄的,把生命当做一场闹剧;看老人摔倒却无人去扶,因为害怕被“诬告”……然而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看不见的才是更可怕的。
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这是对中国现在最好的写照吧。
犹太作家威塞尔先生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现在在中国,冷漠、袖手旁观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流行,也似乎只有这种流行的存在,才能保持中国子民的内心平静。
所以中国现在的人以物质为目的而追求活着,以陌生人的身份活着,却忘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那我们称赞的华夏之邦,何以走向了美的反面,信仰的反面,甚至是生命的反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首先,信仰的缺失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
中国祖先以祖先崇拜、儒家伦理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信仰,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之一。
祖先崇拜,可以让灵魂有所归依,同时,也督促人在世应多做善事,才能羽化登仙;儒家思想,可以使社会的道德秩序有条不紊;然而,上个世纪的“文化大扫荡”却把这些历史的精华丢弃在灰尘里。
有人说,中国道德沦丧是因为市场经济,然而,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比我们早,却鲜有出现这一类道德败坏的行为,所以市场经济并不是我想这可能是他们心中有信仰,有上帝,所以他们总会以上帝之名行事。
而中国人在信仰方面却比较含糊。
可以信佛,可以信鬼神,只要对其有用处,就是好的。
而在当今的中国,这种有用就可以去做得心理更是导致了信仰的缺失,道德底线不断地下降。
只要是钱就敢去挣,哪怕昧着良心?一句“我爸是李刚。
”就可以杀人不偿命;公务员为了获得继承权,就可以饿死九旬老母……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事就是泱泱大国“华夏之邦”做出来的,然而,更可怕的是他们心中可能没有一丝的愧疚感。
道德滑坡的背后
道德滑坡的背后11双语2班04号周雯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能力的日益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空前提高。
然而,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染色馒头”食品安全事件以及“顺风车事件”、“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社会道德案例,促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功利主义、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现象几经发展到不得不加以整治的地步了。
由此,我们必须从道德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等方面,来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
一、道德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很显然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那么与此相适应就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由此可见,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道德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道德也在悄然跟着与时俱进。
细心观察周围,我们可以发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道德的调控范围不断扩大,调控手段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并兼具科学性。
当今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本质?所谓道德,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所谓道德本质,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道德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当然,道德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浅谈道德冷漠背景下道德信仰危机问题
、
道德 冷漠是指人与人之 间道德 意识 沟通的阻塞 、道德 心 理 互感 的缺乏 、 道德情感 的丧失 以及道德行 为上的互不关心 。 些学 者认为 ,道德冷 漠是一个 道德心理 学概 念 ,“ 它是指 种人 际道德关 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 ,以及 由此引起 的道德
一 一
行为方式 的相互冷淡 、互不关 心 ,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 ” 。 道 德冷漠不是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 的态 度问题而是一种缺 乏道德 感和 同情心逃避 道德 责任的表 现 ,是一种 善 的缺乏 。 由此我们可 以认 为道德冷漠是缺乏正确道 德信 仰引领而 害怕 惹 祸上身而 自我保 护的一种不作为 的表现 ,隐藏在道德冷漠
参考文献 [ 1 】 边 燕杰, 刘 勇利. 社会 分层 、住房产权与居住质量 :对
中国 “ 五普 ”数据 的分析卟 社 学研 究, 2 0 0 5 ( 3 ) . [ 2 】 杜鹏 . 中国老年入 主要 生活来源的现状与 变化 . 人口
( 一 )道 德失 。
1 . 德 性与 幸福 的背 离。幸福 是每 个人 的终极 追求 。幸
第二 , 本 文关于社会分层 的标准 , 属 于理 论的探讨 ,这 些标 准是不是科学 、这些 标准之间的相关性 到底有 多强 ,都 有 待实证研究 的深入研究 。因此 ,社会分层 的标 准也有待通 过 实证数据来做进一 步的深入研究 ,比如 ,可 以通 过结构方 程模 型来发现老年人 口社会分层 的指标 ,并 确定其权重 。 第 三 ,尽管社会分层可 以对老年群体 的区分产生重要指 导作用 , 但是在政策 制定 中 , 应该尽量淡化社会分层 的色彩 , 因此不宜直接制定分 社会分层的老龄政策 。所 幸的是 ,在社 会 分层 的几个分层标 准 中,几个标准之 间可能存 在较强 的相 关性, 甚 至也存在一致性 , 比如 , 比如对一部分 老年群体 来讲 , 社 会保障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其生活来源 ,而职业 背景又决定 了社会 保障 。 同时职业背 景对 居住 条件 也有直接影响 。 因此 , 通 过职业这一 因素 ,已经足以将老年群体大致分 为几个社会 阶层了 ,如果结合 职业 和地域 ,就可 以更准确 的对 老年人 口 的社会 阶层进行分类 。因此 ,在老龄政策制定过程 中 ,可 以 按 照职业 、地域或者 职业 和地域对老年群体进行分类 ,制定 有 区别 的老龄政策 。
道德冷漠现象的文化根源
事实上 , 中国人对关系的看重由来 已久。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关系思维的传统里。中 两
收稿 日期 :02 0一 0 2 1— 1 l
作者简 介: 李军(9 2 , , 17 一)男 江苏仪征人 , 巾共南通市委宣传部理论处长 , 哲学硕士。
李
军 道德 冷漠 现象的文化根源
千多 年 的封建 礼教 所确 立 的一 整套 纲 常名 教 、 序 良俗 , 心 就是 把人 放 人一 张 以血 缘宗 亲 为纽 带 的 公 核 巨大 的关 系 网 中。 张 网根据 性别 出身 、 这 长幼 尊卑 确定 社会 人 伦关 系 , 制定 出一套 行为 准则 。 并 这套 准
子所说的“ 化性起伪 ”l _ 也是人们通常津津乐道的教化过程。 1 ,
社 会人 伦关 系 准则 通过 长 期 的教 化 ,固化下 来 就成 为 人人 都 要遵 守 的 “ ” 礼 。在 社会 关 系 网 中 ,
“ ” 礼 既体现人的教养 , 也与人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 所谓“ 礼遇” 就是指享受了体面尊贵的待遇。一个
人 不懂 礼数 , 就 意味着 不 懂规 矩 , 也 没有 教 养 , 在社 会 生 活 中也会 受 到 排挤 。在 礼 节上 冒犯 冲撞别 人 ,
轻则招来负面评价 , 重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封建社会大到国家小到家庭 , 从一 国之君到升斗小 民, 从 君 臣 到父 子 、 夫妻 , 礼 教上 都 有其 恪 守 的本 份 , 下左 右 、 幼尊 卑 皆为 天定 不 可乱 来 。所 谓 “ 在 上 长 三纲 实系命 , 道义为之根 ”I 【礼教确立的社会人伦秩序被认 为是命运 , 2 , 是天道 , 每个成员不能越位 , 也不能 错位 。
道德责任迷失:道德冷漠及其人性危机
的“ 理性” , 通常会考虑我对他者之不幸有 能力救助吗?而
不幸而淡定地讨价还价 。在他们 眼里 , 生命 的生与 死并不
重要 , 关键是能否从 中获得利益 。
我 的救助行 为又可能招致什么样的不利处境 ?比如 , 可能 被误会有某种企 图, 甚至可能被诬 陷为他者不幸的肇事者 等等 。 这一切 , 正如苏珊 ・ 桑塔格在《 关 于他人 的痛苦》 中所
2 0 1 3年 2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l
F e b . 2 0l 3
S e r i a l NO . 】 8 7 NO . 2
总第 1 8 7期 第 2期
道德责任迷失 : 道德冷漠及其人性危机
⑥ 林瑞青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 , 广东 佛 I J J 5 2 8 0 0 0 )
【 摘
要 】道德冷漠是指 个体在 面对他者之 不幸时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拒斥、 冷 淡乃至麻木的道德 阻抗
现 象。它有三种典型样 态 : 道德拒斥、 道德居次和道德麻木。 道德冷漠将可能导致人 际道德关 系的疏 离、 人 类生命
敬畏感之丧失, 从 而使 人 彼 此 成 为 了“ 地狱” , 走向“ 平 庸 的 邪 恶” 。
邪恶” … 。这是一 种在 当今社会 广泛存在 的“ 恶” , 行 为主体 既不顾及作为人 而应该具有 的德行 , 也不考虑这个社会所 应遵循的道德规 范 , 其道德 良知处于“ 半休 眠” 之存在 。
( 一) 道 德拒 斥 : “ 理性” 淹 没 了德 性
不幸 , 但我是清 白的 , 他者之不幸并非我所致 , 我因之对此
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漠
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漠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情的冷漠问题也凸显出来。
这种现象日益增多,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直接地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社会道德沦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人们的利益观念过于重视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公共利益,对营造和谐社会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很多人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为他人着想,忽略了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责任。
其次,道德缺失还导致人们缺乏相互尊重,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
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人,忽视了个人的精神层面,并且容易受到恶劣影响。
此外,像丢失和弃置垃圾、辱骂、伪造骗局这样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人情冷漠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某些现象过于普及时,人们不再关心和自觉地感受遭遇不公、不幸、疾病的他人。
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冷漠,对寻求帮助的人也冷漠无情。
助人为乐的概念不再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道德的某些缺失。
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和人情冷漠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经济利益驱使人们忽略了一些道德观念。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好日子,寻求自己的经济和生活安全。
这让很多人把关注于自己的利益变成一种特点。
其次,传统道德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导致了许多人缺乏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以及机会缺乏推进的权利。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的转变,造成传统的生活方式、家庭价值以及社区利益的快速减弱,人们失去了很多相互交流和信任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改善。
首先,不断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加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约束。
同时,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遵从社会规则和信任价值,依靠和支持公共财富,全方位地提高个人和全体社会的品德。
其次,要推广公益活动,积极传播正能量,展示社会真实的美好面貌,稳定社会和谐风气。
最后,要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的极端应用,对违法行为严格打击,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教师道德冷漠的成因及矫治
关 键 词 : 师 ; 德 冷 漠 ; 生 教 道 学
中图分类号 : 6 5 1 G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0 6 2 (0 90 —0 6 —0
网络上 围绕 “ 范跑 跑 ” ①的争 论 还没 有 退 潮 , 一个 坐视 学生课 堂斗 殴并 致 一 人 死 亡 的“ 不 管 ” 又 进 杨 ② 入 了人们 的视 野 。如 果说 “ 范跑 跑 ” 的跑 , 出于一种 是 先 天的求 生本 能反 应 , 能 够 得 到部 分 人 的理 解 , 还 那 么 ,杨不 管” 不 管“ 则 无法 让人 容忍 , 为它暴 露 “ 的“ , 因 出的是一 个人 后天 的本质 缺 陷 : 学 生 的冷 漠 , 生 对 对
一
6 2
刘 海生 : 师道德 冷漠 的成 因及矫 治 教
驾 于学生集 体 之上 , 一切 凭个 人好 恶行 事 。不 去 主动 地接 近学 生 , 了解 学生 , 心学 生 , 学 生 的生 活 、 关 对 学 习、 思想情 况 知 之 甚 少 , 想 教 育 无 的 放 矢 , 靴 搔 思 隔
着 教师 的道德 冷漠 。不仅 如此 , 很多看 似 勤勤恳 恳 的
心 理学认 为 , 漠是 “ 冷 对人 或 事物不关 心 , 对一 切
都 不在 乎 , 冷淡 漠 然 的消 极 心 态 。道 德 冷 漠是 指 “ ” 在 某 种程 度上 而言就 个 体 在具 备 了一 定 的 道德 认 识 的
基 础上 而在 特殊 的情 况下 所 选 择 的一 种 ‘ 不作 为 ’ 的
道 德 现象 。[即 是指 当人们 在 明确 知道 做某 件 事 是 ”1 ] 合 乎情 理 , 同时又 对 主体 自身利益 不会 造成 任何损 害 的时候 , 出于某些 其 他方 面 的一 些 考虑 , 而变 成 冷 漠 的旁观 者 的现象 。 教 师道 德冷 漠是 指 教 师 无法 对 自己的工 作 产 生 热爱 的感情 , 法在 工 作 中表 现 出应有 的事 业 心 , 无 对 教育教 学 中本应 重视 的现 象无动 于衷 , 缺乏 对工作 乐 趣和意 义 的 内心 体验 _ ; 2 是教 师和 学生人 际道 德关 系 上 的隔膜 和孤独 化 , 以及 由此 引起 道德 行为 的相互 冷 淡 、 不关 心乃 至相互 排斥 和否定 。教师道 德冷 漠不 互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及其社会心理因素【摘要】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对他人的道德问题缺乏关注和责任感的现象。
社会变革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而不是道德规范。
竞争压力导致人们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忽视了道德标准。
社会规范的弱化让人们对道德问题产生冷漠态度。
个人利益至上使人们追求私利而非道德选择。
社交网络让人们更容易忽略道德问题。
道德冷漠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人心不古。
面对道德冷漠, 应加强道德教育, 推动社会公德建设。
未来道德冷漠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需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道德冷漠、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变革、竞争压力、社会规范、个人利益、社交网络、危害、应对、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道德、伦理问题时缺乏关心、积极表达或行动的现象。
道德冷漠的根源可以在于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混乱,也可能是个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竞争压力和个人利益的冲突。
道德冷漠在人群中的传播和蔓延,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动摇,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道德危机和社会问题。
了解和认识道德冷漠,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透过深入探讨和分析道德冷漠的产生原因和心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应对并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和风险。
1.2 道德冷漠的影响道德冷漠的存在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道德冷漠导致了社会的信任危机。
当人们对他人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和质疑时,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都将受到威胁。
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个体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得道德风险不断升级。
道德冷漠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在一个道德观念淡薄的环境中,社会规范和法律往往难以有效执行,导致治安问题频发。
道德冷漠还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阻碍。
道德冷漠还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缺乏道德意识的人往往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对社会出现道德冷漠,道德缺位,道德沦丧现象的感悟和体会
对社会出现道德冷漠,道德缺位,道德沦丧现象的感悟
和体会
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善的缺乏。
万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
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
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
从扎堆现象,到见死不救现象,再到各种各样的聚众旁观,人们可以体会出道德冷漠对人心、人命的吞噬,从李思怡事件更是可见一斑。
总之,道德冷漠是对他者的漠视,不仅不利于人们在差异中共存,甚至有可能成为恶的帮凶,从而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与恶作斗争,也要切除道德冷漠这根病态的神经。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五篇》第一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
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
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
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
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
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
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
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
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
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谢晓媚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0期摘要:道德冷漠是指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现象或事件时所抱有的冷漠、无视、回避的态度。
是一种善的缺失,是一种道德危机。
道德冷漠主要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
本文在分析道德冷漠的成因的基础上,从加强道德文化教育、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与建立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两方面,对消解“道德冷漠”问题提出了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教育;道德实践一、道德冷漠的涵义与表现冷漠一般指情感上的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万俊人先生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排斥和否定”[1]。
道德冷漠与一般的情感淡漠不同,可以说,这种冷漠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感、同情心的缺乏,是对道德责任的逃避,是一种善的缺失。
陈伟宏学者指出道德冷漠是一种对待道德问题的心理和态度[2]。
一些人在面对社会或身边所发生的不道德现象时,往往是持无动于衷、冷眼旁观的态度,对他人遭遇的不幸和苦难,缺乏同情心,甚至幸灾乐祸。
据此,笔者认为道德冷漠是指人们在面对不道德行为、现象或事件时所抱有的冷漠、无视、回避的态度。
这种态度通常会给人们的道德养成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同时,道德冷漠一旦成为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心态和氛围,这个社会将会存在严重的道德危机。
道德冷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不作为,它不对他人主动发起攻击,只冷眼旁观,无所动容,但偏偏就是这种不作为,却在无形之中对他人身心与利益造成伤害。
道德冷漠具体表现在道德敏感的缺乏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两个方面。
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
所谓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考量的能力”[3]。
道德敏感是一种能力,既包括对善的认知、发现和遵守的能力,也包括对恶的感知、反应和对抗的能力。
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步伐?为什么会出现社会道德冷漠现象?该如何解决社会道德滑坡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深层地思考这些问题,并积极地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改善这种现象。
那么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道德教育滞后
道德教育滞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
在学校,教育过于功利性。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对成绩差的学生不予重视而重视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再加上部分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偏激态度,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不到关爱;家庭方面,孩子们的家庭也不能及时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父母更多的是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这样对子女的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社会方面,德育教育空白无力,没有形成主流,另一方面社会在对优良的道德行为、典型道德模范宣传不足。
教育是整个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道德冷漠的背后
----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道德危机及其解决策略
稍有留意,不难发现,怪事层出不穷年年有,但近些年来是尤为突出。
新闻报道一条接一条,问题的严重程度日渐逐增。
你会发现:社会上最难做的是好人,昔日的助人为乐,改为了今日的助人害己。
道路上血泊中的生命没有人敢伸出援助之手;现今房价居高不下,父母奋斗了大半辈子,买下的房子,儿子结婚入住,两个老人却无福可享;法庭上的案件更是新奇,有子女不孝的,要求赡养费的,还有一种父母告子女“啃老”的。
这些都共同反应出我国当前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道德危机严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我国时下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的社会,各种矛盾在激化和调和中斗争。
一起规范都在不断的摸索变化中。
我国目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二者的关系极为不稳定,时而国家的权利占优势,出现社会国家化的现象。
如今的道德冷漠,社会道德出现裂痕。
危机现象实际上也属于一种社会力量高于国家权利,从而导致其占有主导地位,进而致使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影响了社会道德观念,社会道德感淡薄等,社会道德危机严重。
对我国社会道德健康发展提出了挑战,给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设置了重重障碍。
原因浅述
社会道德危机的发展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
这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太正常的现象。
社会道德危机的出现是转型社会的一种产物。
这个问题的产生有其孕育的土壤,为其产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可能性。
从社会的角度可有以下方面:
社会大众的从众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
信念与行为等,方面与自愿与群众中多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随大流’的现象”。
①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边注定中国人有共同的价值判断,道德准则作为基础,人们不断的力求与他人保持一致。
如果个人与社会大众主题的行为不保持一致,个人就会与社会大众出现脱离现象,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压力。
社会的个人便会自然产生恐惧的心理,最终迫于压力,总会与社会保持一致,因而便会引起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不断的到更多社会成员的默许和实践,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危机问题产生。
社会强化的必然结果。
“强化是给予某种奖励或惩罚,增大或减少某行为的发生。
”②社会大众的行为时相互学习而得的,而这个过程中又是通过强化来实现的。
社会某一社会问题产生后,人们或是亲眼目睹,或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间接获得,社会对这一问题做出的行为发出主体的奖励或惩罚便成为社会大众去模仿或不去模仿的理由。
类似问题多次发生后,社会对其的反应便会不断地强化人们的看法,思想是行为指导,行为时受其支配的。
强化了的社会道德冷漠,一步一步将我国的社会道德推向危机,使之岌岌可危的境地。
亟待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采取相关行动对其进行改善和解决。
社会道德冷漠的背后存在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又有社会逍遥之称,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下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降低的下降。
”③公车上,乘客的物品遭遇小偷,有不止一个人看见,却很少有人实施阻止,当乘客无意间察觉时,大声呼喊求救却是遭来绝大多数人的袖手旁观。
社会大众的冷漠,是因为在人群中,个人会寻求他人的行为作为参照,由于人多,个人的责任意识会相对打折扣,自责程度降低,因而导致社会助人行为大为降低。
这也是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原因。
社会道德危机产生从国家的层面看,主要是由于国家未能够及时对社会冷漠加上调剂和有效的处理而引起的,当社会冷漠现象初现时,国家未能及时有效的发现并给予解决,这给其成长提供了可能,造成其迅速发展,进而引起了社会危机现象,国家的职能未能履行好,为其发展提供了契机。
社会道德危机实质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方面提出了疑问,反映出国家责任的分散。
解决途径探索
社会道德危机产生也是有事实,悔之无用。
如今的唯一的办法,即为寻求解决途径,以减少其对社会的影响和缩小它对社会大众造成的伤害。
解决的方法进行了以下途径的探索。
国家应加强教育宣传。
教育是一个传播思想进行行为有效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和家庭教育之分,二者应相互结合。
学校的教育内容应积极且正确;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做好榜样作用。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
意识。
此外国家应该加大宣传作为教育的积极辅助工具,确保效果。
国家对社会的行为以强化和奖励,促进社会良好。
行为的产生,社会道德冷漠是社会大众对社会行为的歪曲认识理解,进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因而要减轻和消除社会道德冷漠,社会道德危机。
国家的奖励机制是一个极为有效的辅助工具,从外部对其进行刺激,引导社会大众的道德感“复位”,不断强化和解除社会道德危机,促进社会恢复正常,确保我国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国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体,要顺利实现有效解决社会道德危机问题,从社会方面看,可以有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主流道德观,以指导社会成员的行为。
正确的道德观念是行为的主导因素,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一个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观引领着人们展开正确的行为,不断地推动社会道德感走上正确的轨道,恢复社会的稳定和正常。
(二)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共同为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努力,个人是社会的组成单位。
社会道德的冷漠是一个个人的冷漠泛化而共同造就的。
每个人都是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者,个人用该做到从“心”审视道德,凭着“良心做事”,静下心来仔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切实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共同为解除社会道德危机而献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的任何事情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但在面对社会道德危机问题上,国家和社会应该各施其职,各自发挥各自的能动性,不可越权。
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都不是社会道德危机解除的有利土壤,只有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正常,才能真正解除社会到的危机。
注:①“从众”现象出自《社会心理学》。
②“强化”现象是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新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出自《普通心理学》。
③“社会惰化”是社会的一种不良现象。
出自《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
《普通心理学》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
《国家心理咨询师教程》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