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穿井得一人》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标准翻译参考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诫子书》《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古文标准翻译参考译文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诫子书诸葛亮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涵养德行,用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能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就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有所成就。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就会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陋室,又怎么来得及!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的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说了并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听到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回答说:“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导读: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人的原文和翻译穿井得人①[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提示]: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到外面打水洗涤。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了一个人。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注释译文赏析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作者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注释(1)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2)而:于是,就。

(3)溉汲:打水浇田。

(4)溉:浇灌;灌溉。

(5)汲:从井里取水。

(6)居:停留。

(7)于:被。

(8)及:待,等到。

(9)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10)道:讲述。

(11)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2)对:应答,回答。

(13)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赏析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夫乡下有人,姓王名氏者,年方十四,出身望族。

一日,家有饮水瓶井,忽然有一日,井干枯,家人欲探井下,因年少无人,乃遣王氏下井。

王氏如斯公命,遂于暮昏时,一人寻短梯,下井探虚。

王氏身轻行敏,夜半始下地处,听有呜呜之声,似人抑哭。

心存怜憫之心,忍忧顾之际,行步前行。

沉眠迟暮,忽见一柱落石,劈王氏之发,乃慌乱之中倏地失足,含恨落梯,下至地底。

历尽跌跌撞撞之行,朦朦胧胧,一轮明月照耀,见一人兮,神色幽邃如潭水,身负重器,台步山谷,似有美人兮,佩玉执银,舞步微悲。

王氏羡慕之心起,转而忘己之忧苦。

乃膝跪碑前,九拜拜祭,祈份不知名。

盼遇良人,心寄同欢。

时间不知,王氏情感,逢有响声,石门开启,一宫装美人,如玉生华,腰添金带,面带微笑,维子王继如临,心有静溢,神有灵眄,怡然有兴,乃乖旧礼,独出爱语。

时王氏礼斯,抱手合而看之。

美人深顾之诚,面赤而微启曰:“尔者为谁?”王氏告曰:“王氏也。

”美人闻之,意不以为远也,知其英俊,乃谓曰:“尔者可愿为佳偶乎?”王氏闻之,心悦跳然,乃拜而受,我之梦乎。

两情相悦,同命连理。

王氏得知美人身分,乃邑主之女,名明姬。

明姬道:“尔者可知物情?”王氏闻之,问其原由。

明姬告曰:“尔下井时短梯倒坠,我见探得,故救。

尔者既得之芳名,我不忍弃去,故相见。

”王氏闻之,觞颔不言。

心升佩矣,日思夜想,乃策盘比之。

目下老母独存其一,身踉跄,所唯尔念。

王氏犹心存母故,愿得相得在心,乘兴突快,身心相投。

古人云:心有灵感,无言而喻。

王氏身心一新,欢喜忘怖,乃同归土庐。

明姬于王氏助之,二人赋烈庭耳,悠然自显,霎时定聏述,余生执子。

王氏之母闻言,遂感孝思,乃风誓自过,不仅如是,将助二人之马车以昵亲其子。

二人相视,心怡和笑;风过居庭,当之无愧。

王氏与明姬,连理之后,生一子,光明纵横,姿容其中。

时人闻之,乃亲之狐朋狗友,并杳不间。

至己生日之宴,时人纷至沓来,讴歌片歌,概一法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5.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和讨论,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寓言文学的兴趣,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穿井得一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语,如“井”、“得”、“一人”等,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出寓意,理解寓言故事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传达道理的特点。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如何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穿井得一人》中,“穿井”实际上是夸张表达,寓意着通过努力获得意外的收获。学生需要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熟读并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语。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的寓意。
3.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穿井得一人意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穿井得一人意思

穿井得一人是一句流行的成语,它出自我国古代《孟子·告子上》篇。

成语本身的意思是指从井底找到一位人,引申为意外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这句成语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也被提及,并且通过课文内容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穿井得一人这句成语出现在了一篇名为《利涉大川》的课文中。

这篇课文是选自《孟子》,内容讲述了孟子在楚国的时候,与梁惠王的首相周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在周瑜的引导下,孟子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法,向梁惠王解释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而在这篇课文中,穿井得一人这句成语被用来形容孟子与周瑜的相遇,以及两人在道德观念上的交流与碰撞。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穿井得一人这句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穿井得一人这句成语也可以引申为意外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帮助或收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这时候,可能正是我们能够意外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的时候。

比如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却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却在同事的鼓励和支持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时候,就好比是在穿井得一人一样,我们能够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帮助,解决困难,继续前行。

穿井得一人这句成语不仅仅是在语文课上学习的知识,更是能够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忧,因为很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意外的帮助和收获。

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虚心接受他人的帮助,就能够像穿井得一人一样,突破困难,获得成功。

穿井得一人这句成语不仅仅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一则知识点,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应用的智慧,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穿井得一人,出自《孟子·告子上》篇,用以比喻难以估计的价值事物的意外收获。

这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对待人生的观念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公开课)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寓言二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公开课)

(2)词性活用 我将东徙。 东: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 动词 去、到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闻之于君 。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
因为Biblioteka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 在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回答
得到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的 使唤 这里指 在
无闻也。 “发现”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 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像这 样听消息,还不如什么都没听 。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子将安之? 古义: 哪里
今义:平安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有,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 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 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 不能以讹传讹。
《吕氏春秋》
初读展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顺接连词 溉,浇灌、灌溉 住
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代词,他 告诉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专题06《穿井得一人》(过关检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6《穿井得一人》(过关检测)-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06:《穿井得一人》(解析版)过关检测一、(2022秋·江苏南通如皋市·七年级期末)小语邀你一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乙】山鸡与凤凰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皇也。

”路人曰:“我闻凤皇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

”乃酬千金,弗与。

请加倍,乃与之。

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路人不惜其金,惟恨不得以献耳。

国人传之,皆以为真凤而贵,遂闻于楚王。

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凰之值十倍矣。

(节选自《太平广记》)(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①闻之于宋君②遂闻于楚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相关句子。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②及其家穿井等到③乃与之才④句子翻译:方将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3)小语想探究谣言是如何产生的,请帮助他比较分析两文中的人物表现,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4)小文认为“谣言止于智者”,结合“宋君”和“楚王”的行为,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谣言。

【答案】(1)①闻之/于宋君。

②遂/闻于楚王。

(2)①从井里取水;②等到;③才;④正当路人想要献给楚王时,经过了一夜,山鸡死了。

(3)①“凤皇也”。

②丁氏穿井得一人③国人道之④不加辨识,胡乱赏赐。

(4)①凡事都要经过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楚真相。

②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

③只有细心观察、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④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否则就会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七年级语文穿井得一人课文

七年级语文穿井得一人课文

七年级语文穿井得一人课文
摘要:
1.课文概述
2.课文主题
3.课文内容详述
4.课文的启示
正文:
【课文概述】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出自《左传》的古代汉语文章,选入了我国七年级语文课本。

这篇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发生的一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课文主题】
课文主题是“善于发现和利用资源”。

【课文内容详述】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宋国,一个村民因为家中缺少劳动力,决定挖一口井来解决水源问题。

在挖井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被困在井中的人。

经过一番周折,这位村民成功将这个人救了出来。

被救的人非常感激,表示愿意为救命恩人效力。

从此,这个村民家中有了足够的劳动力,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裕。

【课文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已有的资源。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抱怨条件不足,而要善于从身边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

同时,我们还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对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心怀感激,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解析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解析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杞人忧天》原文及翻译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字词注释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之,的。

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

若:你。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

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第22课《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告诫
1、以后说后避免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过的事情。 3、对待传闻要谨慎,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起因—— 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结局——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结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语句
• 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
到一个人的劳力。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 潮和结局分别是什么?
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闻之 于宋君。 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 于井中也。
丁氏所说的“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家中穿井后多了一个劳动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流言开始
小结 流言传播
流言停止
丁氏表述不清楚
传播之人不查清事 实,国人以讹传讹
明察秋毫、调查真 相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 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 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 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 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 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2、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 话说明。
丁氏对此表示不清楚,一部分人没经过调查就开始广泛传 播,国人也是愿意接受这种离奇的新闻,越传越广。
“有闻者”传的也是 “丁氏穿井得一人” 为何却产生了歧义?
“得一人”出现了歧义 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得到了一个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寓言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寓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寓意和寓言的写作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寓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寓言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寓言的创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把握寓意。
-掌握词语和句子: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关键句子,如“穿井得一人”、“而使左右为之歌舞”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写作特色分析:分析寓言的写作特色,如夸张、对比等手法,帮助学生了解寓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对寓言寓意进行深入探讨。
-创新实践:学生在仿写寓言故事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展开想象,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方法。
举例:针对阅读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仿写寓言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通过分析《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寓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第1篇】穿井得一人一、介绍出处及《吕氏春秋》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他家)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他家的人)告诉别人说:“我们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话以后就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这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里挖到了一个人。

”寻到像这样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4、问题探究: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多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2、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丁家人挖井挖出一个人来。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请分析其原因。

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①说话一定要说清楚。

②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5、拓展延伸:找断句方法(1)试断句,找方法1、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等为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即可进行断句。

2、方法:找顶真,定句读3、据修辞,定句读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而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作者介绍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 表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六客共同编 写而成。全书共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 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释题
穿井得一人
挖掘、开凿
题目交代了事件的原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背景资料
这则寓言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题目是编者加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一前 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 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翻译
宋之 丁氏,家无井而 出溉 汲,


表顺接
浇灌
汲水,从下往上打水
宋国的姓丁的人家, 家中没有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灌(田地),
常一人居外。
经常 住
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
等到

告诉
常 常 ( 有 ) 一 个 在 住 在 外 面 。 等 到 他 家 挖 井 ( 成 功 ) ,告 诉 别 人 说 :
“吾穿井得一人。”
不不 轻轻 信易 传传 闻播
翻译
寻求
•求

消息
定语后置标志

这样
若 此,

像这样寻求到的消息,
• 不若无闻也。
不如
没有消息
不如没有消息。
归纳总结
1.古今异义 古义:挖掘,开凿。
及其家穿井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古义:国都。 国人道之
今义:国家。
2.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动词,知道,听说。
闻 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我们挖井得到一个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穿井得一人》原文,理解生字词,如“井”、“得”、“人”等。
2.分析《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背景,探讨其寓意和启示。
3.学习寓言故事中的表现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领悟寓言故事所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举例解释:
-学生需能准确地复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情节,解释“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即通过劳动获得收益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识别故事中的夸张(如“穿井得一人”的夸张说法)、对比(如懒人与勤快人的对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运用。
-对比和讽刺的修辞手法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寓言的深层含义可能不易被学生直接理解,教师需要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探讨“为什么说‘穿井得一人’而不是‘穿井得水’?”等问题,帮助学生领会寓言的深层寓意。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能存在表达不清晰、沟通不畅的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组织语言,倾听他人,并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在教学流程方面,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设计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次教学中,虽然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感觉与后续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下次我可以尝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模拟演讲、辩论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增强自信心。

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二、一词多义1、“之”的用法(1)宋之丁氏之:结构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之:代词,指这件事(3)国人道之之:代词,指这件事(4)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这件事(6)得一人之使之:结构助词,的(7)求闻之若此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而”的用法(1)家无井而出溉汲而:表顺承(2)有闻而传之者而:表顺承3、“若”的用法(1)求闻之若此若:像(2)不若不闻也若:如,比得上(3)若屈伸呼吸若:你4、于的用法(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向(2)闻之于宋君于:被、使(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三、词类活用1、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四、句子翻译1、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住在外专管打水。

2、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3、原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文:有个听到就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原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6、原文: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
吕不韦〔先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一、课堂导入(入门考)综合性学习。

(7分)2011年是农历辛卯年(兔年),下面是一张贺岁生肖邮票的设计图。

请仔细观察,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对邮票中间的画面进行描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100字。

(3分)(2)写出两个含有“兔”字的成语。

(2分)_____ 、_____(3)下面是一则关于兔文化节的新闻,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南方日报12月10日报道: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节”将于2011年的春节在广州创意城举办,它将架设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国民俗发扬光大,打造最盛大的兔文化盛典。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将以“全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为主题,涉及影像、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市民将有机会看到最大的兔雕塑、最疯狂的兔舞会、最丰富的兔文化展等,进入创意城即进入了全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空间。

_____ 综合性学习。

(7分)(1)例:一只兔子,长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耳朵,身上布满花草、祥云等图案,显得喜庆吉祥,充满了春的气息。

兔子两手抱在胸前,它正在欣赏眼前圆圆的月亮呢!(描写内容必须涉及兔子和月亮,2分;修辞1分)(2)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兔起鹘落;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子不吃窝边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等等。

(2分)(3)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节”将于2011年的春节在广州创意城举办。

(“兔文化节”1分,时间地点1分)二、《穿井得一人》相关知识讲解(一)文学常识讲解1、《吕氏春秋》(《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余万字。

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所以《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1、吕不韦★(?——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文章理解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的顺接连词打水浇田居住等到告诉得到,这里指“节省”溉,灌溉。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听到传播代词,得到,谈论这件事使知道向、对派遣向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

这里指“发现”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回答得到,劳动力在这里指“节省”(三)知识点讲解1、一词多义宋之丁氏助词,的有闻而传之者 ......的人之者国人道之代词,这件事有光耀者 ......的东西闻之于宋君向,对于非得一人于井中在(四)文章启示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三、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从文中“,”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 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

C.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A组【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

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

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

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

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郁离子·僰人舞猴》【注】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②伫:站立。

③佁然:静止貌。

④褫(chǐ):剥去,脱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元方入门不顾.顾:(2)耻.己之不如也耻:(3)思所以..败之所以:(4)乃袖.茅栗以往袖:11.翻译下面的语句。

(3分)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3分)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3分)B组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11。

到家,二鼓○12,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

③汤池:温泉。

④悬水:瀑布。

⑤折:弯转。

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往回去。

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⑨度:越过。

⑩击汰:击水。

汰:水波。

○11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12二鼓:二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食.馀甘煮菜(2)顾.影颓然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1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8.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一、入门考综合性学习。

(7分)(1)例:一只兔子,长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耳朵,身上布满花草、祥云等图案,显得喜庆吉祥,充满了春的气息。

兔子两手抱在胸前,它正在欣赏眼前圆圆的月亮呢!(描写内容必须涉及兔子和月亮,2分;修辞1分)(2)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兔起鹘落;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子不吃窝边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等等。

(2分)(3)世界最盛大的“兔文化节”将于2011年的春节在广州创意城举办。

(“兔文化节”1分,时间地点1分)二、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住)外。

及.(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这..(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3、从文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

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审慎研究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C. 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

C.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三、课后作业A组10.(1)回头看(2)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3)用来……的方法(手段等)(4)用袖子装[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几种特殊用法。

“顾”和“所以”都属于古今异义;“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袖”是名词用作动词,用袖子装。

]11.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意思对即可)(翻译句子应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落实。

“蠢然”,骚动的样子;“蚁”是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趋”,上前,此处有追逐的意思。

)12.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

(意思对即可)(元方抓住友人“无信”“无礼”的问题,使友人深感惭愧;巴童则利用猴子“见物而争趋之”的弱点使猴舞“败”。

)13.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意思对即可)(【甲】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来客不守时且“对子骂父”,不讲诚信,没有礼貌,这种行为让人唾弃,从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懂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