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K12学习】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K12学习】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名校资源《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湄公河平原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是喜高温多雨的农作物,因此了解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对获知其具备特天独厚的稻作生产自然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当地鲜明的人文景观,烙印着独特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当地自然景观、感受纷呈人文景观基础上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关注人地关系和因地制宜的意识。

七年级同学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较好,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情景的设置有利于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由于该学科初一以地理知识为主,而同学刚开始接触、缺乏生活经验,所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重视利用和充分挖掘已有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进行分析。考虑到农村的学生对水稻生产比较熟悉,可充分给予信心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运用基本地理技能解读图片有效信息的同时联系实

际进行思维的拓展延伸。

二、学教目标

1.阅读位置图和地形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

2. 从地形图、气候特征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其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3.描述和感悟水稻生产情况,分析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特点。

4.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观和社会生活特色,感悟人文景观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K12学习】《满江红》教学设计

【K12学习】《满江红》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设计

平遥县香乐二中郭亚珍【教学纵横】

《满江红》是20XX年中考新增加的课外古诗文14篇之一,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教学目标】

1、 2、 3、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翻译全诗。

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 2、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教法学法】

1、借助“二三五”教学模式进行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

2、学法:“知人论世”

【教具学具】

1、 2、

电子白板

问题解决评价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步骤】

1、

导入

满江红〃怒发冲冠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满江红》。

二、朗读秋瑾《满江红》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K12教育学习资料】中考政治总复习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K12教育学习资料】中考政治总复习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单元即时练

1.学而不厌的孔子,从小家境贫困,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历经坎坷和磨难,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曾经历过失恋和双耳失聪的打击,历经坎坷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屈原、司马迁、文天祥、鲁迅、华罗庚……他们也都经历过种种的坎坷、磨难和挫折。即使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曾经历过家庭变故、身体残疾、学习困难、事业失利等的打击。

以上材料说明()

A.

B.

C.

D.

答案:C

2.某人对文学充满信心,一部小说即将问世,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使其几年辛苦付诸东流。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恢复汉朝,据西蜀以抗曹魏,虽然他有雄才大略,但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仍不能如愿以偿。这一材料说明(

A.

B.

C.

D.

答案:D

3.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前提是(

A.

B.

C.

D.

答案:C

4.一个人遇到挫折后,约要好的同学去郊游,通过欣赏大自然的风光,使自己的情绪得以调节。在战胜挫折方面,这属于(

A.自我疏导法

B.

C.积累经验法

D.

答案:A

5.“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说明(

A.

B.

C.

D.

答案:A

6.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典故表明的道理是(

A.

B.

C.

D.

答案:D

7.“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挫折的路。”这说明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时常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我们(

A.

B.

C.

D.

答案:C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亚国家 第10课 阿拉伯帝国与阿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亚国家 第10课 阿拉伯帝国与阿

第10课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知道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主要教义;了解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进程;了解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史实;知道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2.能力目标

识读《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示意图》,掌握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复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并复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学习他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为阿拉伯民族统一与幸福而奋斗的远大抱负;通过学习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体会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的统一;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

难点:理解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教学过程: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麦加,在阿拉伯语中是“吮吸”之意,它形象地表达了这里地势低、气温高,饮水困难的特征。麦加城之所以名震寰宇,是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就诞生在这里。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和传播伊斯兰教,由于遭到反对和迫害,在公元622年迁往麦地那,在麦地那决定把礼拜的方向朝向麦加,从此,世界各地穆斯林都朝向麦加作礼拜。位于麦加城中心的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地方和去麦加朝觐礼拜的圣地。

那么麦加是如何成为穆斯林心中的圣地?伊斯兰教又是如何创立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阿拉伯帝国与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问题导引】

[K12学习]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

[K12学习]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
A.晋商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徽商
C.鲁商
D.浙商
【答案】A
12.在某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概括了康雍乾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B.“经济重心南移”
C.“统一国家的建立”D.“盛世潜伏危机”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5.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A.纺织业B.采矿业C.运输业D.餐饮业
【答案】A
6.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C.发展手工业D.改进生产工具
【答案】B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B.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D.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答案】A
10.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到哪位皇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A.皇太极B.顺治帝C.康熙帝D.乾隆帝
【答案】D
11.清朝前期商业繁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的商帮是()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4 桥之美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4 桥之美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桥之美

学习过程:

一、导学: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检查预习:

1、注音:煞()它风景前瞻()后顾摧()毁颐()和园点缀()

2、解释词语:煞它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瞻后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尝试,反馈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表明作者审美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辨认历史的方式和绘制历史时间线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掌握辨认历史的方式;

- 学会绘制历史时间线。

教学内容:

1. 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讨历史的定义和意义;

- 介绍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 辨认历史的方式:

- 讲解不同的历史文物,如古代器物、文字、石碑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材料和资源;

-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 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如考古学、文献研究等。

3. 绘制历史时间线:

- 解释时间线的概念和作用;

- 指导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标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线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概念解释:介绍历史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方式辨认:

- 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物和材料;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辨认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 引导学生讨论使用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的情况和效果。

4. 时间线绘制:

- 解释时间线的定义和作用;

-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

-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时间线,探讨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强调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 图片和实物展示历史文物、材料和时间线的例子;

- PowerPoint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模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lesson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K12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草原风情》

【K12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草原风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草原风情》

优秀教案《草原风情》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叶爱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地图和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民俗风情。

难点: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合小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

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觉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既突出了重点,又使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教学过中,通过音乐、诗歌与感性材料,综合获取信息,提升情感教育,把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与各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教学地图。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了解内蒙古草原的衣食住行风俗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2022新课标要求如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内容分析

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荣、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同时唐朝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唐朝对外交流的广泛,是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社会生活异彩纷呈。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体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景象,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和开放的社会风气,并初步分析其繁盛的原因。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准确说出各代表任务的作品特点。

时空观念:展示唐朝地图,了解唐朝边疆巩固与各族交往的情况。

家国情怀:掌握唐蕃和亲及唐朝民族交往、交融的基本史事,领悟对当下增强民族团结的启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往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繁荣。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史料分析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以上节课的唐朝皇帝关系图为导入,建立历史联系,落实时空观念。

(二)讲授新课

1.经济的繁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第三单元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

2. 子单元:

- 第一课:明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 第二课: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化。

- 第三课: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的变化。

2. 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3. 理解农民起义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 观察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视听材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视听材料:与明清时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和问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互动,检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以上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的文档,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学复习提纲

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学复习提纲

202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学复习提纲单元一:古代文明与世界

1. 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 人类起源及早期文明的形成

- 河流文明的兴起与贡献

- 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与成就

2. 古代中国的文明

-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及其特点

-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

单元二:古代中国的朝代与政治制度

1. 周朝与封建制度

- 西周和东周的建立与演变

-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2. 秦朝与统一中国

- 秦朝的崛起与秦始皇的改革

- 统一中国的影响与意义

3. 汉朝与中央集权制度

- 西汉与东汉的建立与发展

- 中央集权制度的运作与特点

单元三: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农业生产的技术改进与农田水利建设

- 手工业的兴起与工艺技术的进步

2. 商业与贸易的兴盛

- 物品流通的发展与货币的出现

-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沿线文化交流

3. 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

- 社会等级制度及其特点

-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创造

单元四:中世纪的欧洲

1. 罗马帝国与教

- 古罗马文明的兴衰与教的传播

- 教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影响

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与权力分配- 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

3.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与商业

- 城市的兴起与市民阶层的诞生

- 商业与工艺业的发展对欧洲的影响单元五:古代非洲与亚洲

1. 古埃及的河流文明

- 尼罗河文明的特点与成就

- 古埃及的社会、宗教与文化

2. 古印度的河流文明

-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与成就

- 古印度的社会、宗教与文化

3. 古非洲的文明

- 埃及与非洲其他文明的联系与影响

- 古非洲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K12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生活的时代印记》

【K12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生活的时代印记》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与反思《生活的时代印记》

名师讲义《生活的时代印记》教学设计

湖州市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李哲

湖州市南浔开发区实验学校韦佳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通过对比明确消费观念存在现实的差异,消费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相应变化;人们在消费中要注重环保、节约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两位老人晚年的感慨,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消费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既要“量入为出”,又要适时变化的消费观念;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还要树立环保的意识,保护资源和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消费观念随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消费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二)教学难点:消费活动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消费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但人们不可能因此放弃消费。因此,消费中应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尽量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收集身边的资料。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①实行科举取士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③提倡节俭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

生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

A. ①④③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

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5.西汉初年,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 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B. 恢复和发展生产

C. 学习秦朝的政治制度

D. 加强中央集权

6.学习历史首先要掌握历史年代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王

朝,应属于()

A. 公元前2世纪

B. 公元2世纪

C. 公元前3世纪

D. 公元3世纪

7.归纳法是历史学科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

分,其中空格中填写最准确的应该是()

夏→商→西周→口→口→西汉→东汉……

A. 春秋战国

配套K12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4单元 选听《将军得胜令》教案1 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4单元 选听《将军得胜令》教案1 新人教版

《将军得胜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民族乐器中的几种打击乐器,并感知其音色。

2、正确理解《将军得胜令》的音乐形象,感受其情绪。

3、通过乐曲体会来表现人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展现一派慷慨激昂的景象。

教学重点:

感受浙东锣鼓《将军得胜令》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军得胜令》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聆听乐曲的声音。(引子部分)

讨论:鼓声音的规律?

二、新授内容

(一)聆听全曲

师: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器,(暂不出示曲名)其中有打击乐器参加演奏。边听边想(用课件展示下面问题)。

1、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和气氛?(表现了欢乐、喜悦的情绪)

2、欣赏后谈谈你在欣赏时仿佛看到、或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音乐形象)

3、你能给这首曲子取个名字吗?

(二)复听音乐:思考下面问题。

1、师:这首曲子由几个部分组成?试用线条或者颜色表示出这首乐曲四个部分的情绪:教师简析作品: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曲名叫《将军得胜令》,表现了在我们眼前描绘了人们欢迎民族英雄平定倭寇,胜利凯旋的欢腾景象。

2、民族管弦乐队组成:吹管、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

(三)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1)初步聆听

问:①是谁把我们迎进这欢庆的场面?(锣鼓)②他们的声音有什么规律?

(2)再次聆听

跟音乐模仿乐器演奏演奏动作

2、第一乐段

(1)初步聆听

问:①眼前出现怎样场面?情绪如何?(热烈欢腾场面,情绪高涨)②旋律有何规律?(2)跟琴唱谱

(3)再次聆听(舞蹈接龙)

3、第二乐段

(1)初步聆听

问:①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②什么乐器演奏?给人什么感觉?(2)跟琴用“啦“唱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最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设计说明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迈向顶峰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明朝君权的加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明朝君权加强的种种措施,并引导学生探究出现的原因。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课标精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原因。

教材分析

知识与能力:

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而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开始。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重点解读: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加强君权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处理方法:展示加强君权的措施,结合故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2.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难点解读: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

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师直观、通俗,带趣味性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课时1课时(共计总课时:二十三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有一个故事(展示),明朝国子监宋濂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为何生气,宋濂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厂卫特务)偷着给他画的像给他看,宋濂大吃一惊。这故事说明明时特务十分猖獗,无孔不入,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带有悬疑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讲授新课30-35分钟

一、明朝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页第一自然段,并进行自主学习,、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由学生分组回答,然后教师展示这一内容

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在介绍明朝开国皇帝的时候,提出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向班上同学介绍下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呢?学生介绍,教师归纳总结: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91页,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请学生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展示)

1.改革机构

2.设立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

然后教师针对改革机构提出问题:

1.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2.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3.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学

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3.皇帝。

教师针对设立特务机构提出问题:

1.明朝为加强君权,在司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的目的、职能、特点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

2.特点:它由皇帝直接指挥;职责:兼管侦察、审讯任务,监管官吏和人民。展示一则故事: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