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与童年期的伴发焦虑和外化障碍的关系

合集下载

强迫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系研究

强迫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系研究

强迫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强迫症(OC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关系备受关注。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心理障碍,而自闭症谱

系障碍则是一类神经发育障碍,具有社交沟通困难和重复行为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强迫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之间的关系,并提供相关研究

和观点支持。

强迫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在临床上常常同时存在或交叉出现。研究

发现,ASD个体中患有强迫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根据国际统

计数据,ASD患者中有多达60%患有强迫症。这一观察结果表明两者

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尽管二者都是发展性疾病,但它们在临床上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强

迫症主要表现为有异乎寻常的不必要的观念和反复行为,常伴有强烈

的焦虑情绪。自闭症谱系障碍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交互动的障碍和刻板

行为的表现,常伴有语言沟通上的困难。这些不同的症状特征和表现

使得强迫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可以被看作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重叠和共同点。首先,两者

都具有神经发育与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

ASD和OCD的发病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两种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且可能共享一些相关基因。此外,大脑的神经环路和神经递质

对于二者的发病机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些神经影像学研究也支持了ASD和OCD之间的联系。研究者们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来观察大脑的活动,发现ASD患者和OCD

患者在某些脑区的活动模式存在共同之处。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

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此外,早期干预和治疗策略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ASD和OCD之间

如何区分强迫症和其他心理障碍

如何区分强迫症和其他心理障碍

如何区分强迫症和其他心理障碍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被定义为一种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令人痛苦的思维、冲动或行为。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被迫执行某些特定的行为或遵循某些规则,以减轻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然而,与其他心理障碍相比,强迫症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区别。

首先,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令人痛苦的思维,例如害怕被污染、担心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等。强迫行为是指为了减轻内心焦虑而不得不执行的重复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等。这些思维和行为常常占据患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强迫症与其他心理障碍的区别在于其症状的特异性和刚性。强迫症患者对于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有强烈的依赖性,他们往往认为只有通过执行这些特定的行为,才能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与此相比,其他心理障碍的症状可能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患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和缓解自己的症状。

此外,强迫症还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偏差。强迫症患者常常过分关注细节,对于可能导致危险或不完美的事物过于敏感。他们往往过分担心自己或他人的安全,对于风险的评估存在明显的偏差。相反,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可能更加关注情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像强迫症患者那样过分关注细节和安全问题。

最后,强迫症的症状常常伴随着明显的焦虑和压力。强迫症患者常常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他们希望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来减轻这种焦虑和压力。与此相比,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可能更多地表现出情绪的波动和消极情绪,而不像强迫症患者那样明显地表现出焦虑和压力。

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相似和区别

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相似和区别

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相似和区别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强迫性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是两种常见的精

神障碍,它们在名称上相似,但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所区别。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相似之处和区别之处。

相似之处

1. 强迫思维与行为:无论是强迫症还是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都存

在明显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他们常常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

行为,并被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所困扰。

2. 焦虑和紧张:无论是强迫症还是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感到

焦虑、紧张和不安。他们担心自己在行为上或思维上没有完美的表现,因此经常反复检查和重复一些动作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3. 影响日常生活: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障碍常常对患者的日常生活

产生重要影响。患者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执行他们的强迫行为,无法专注于其他重要事务,导致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区别之处

1. 强迫程度:强迫症的特点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频繁和严重。

患者会感到自身的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离,并且对其产生强烈的恐惧

和焦虑。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强迫程度相对较轻,他们的行为更

多地与追求完美和秩序有关,不一定伴随着焦虑。

2. 病源不同:强迫症发病与遗传、生物学因素、环境压力等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和神经环路的异常可能与强迫症的发展有关。而强迫性人格障碍则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如对细节的过度关注、

完美主义和控制欲等。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关联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关联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关联

强迫症(OC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而人格障碍(PD)则是一系列在个体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表现异常的心理疾病。这两种障碍在临床上常常同时出现,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将探讨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关联,并提供相应的证据和解释。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被困扰于重复性和不合理的思维,例如害怕染上细菌、需要反复检查某事物是否关闭等。这些强迫思维会导致患者采取强迫行为来消除由此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感。相比之下,人格障碍则是长期存在的,表现为个体情感、行为和认知模式的偏离。人格障碍常常导致患者在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

一项研究发现,大约有30%至50%的强迫症患者同时患有人格障碍。其中,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和强迫型人格障碍(OPD)与强迫症之间存在最紧密的关联。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不确定和对待他人的冲动行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则表现出过度关注细节、追求完美和控制行为的强烈渴望。这些特征与强迫症的症状有很高的一致性。此外,避免人格障碍(APD)和依赖性人格障碍(DPD)等人格障碍也与强迫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的关联可通过多种机制解释。首先,可能存在遗传因素,即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同时患有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研究对双胞胎和家系的调查表明了这种遗传趋势。其次,神经生物学因素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作用。例如,脑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

递质与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的发生有关。最后,心理社会因素也被认为是两种障碍之间关联的原因。早期生活事件、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环境对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儿童强迫症现象学的研究进展

儿童强迫症现象学的研究进展
2 0 l 3年 6月第 3 器第 3 期
C l a i n J B r a i nD i s R e h a b i l(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3 , N o . 3

综 述 ・
始, 男性和女性 的患病率 是相同的或女性稍高 。
二、 症 状学 的研究 B l o c h等 对超过 5 0 0 0例 O C D患者参加 的 2 1 项研 究进
行荟萃分析 , 得到 4 个症状 因பைடு நூலகம் , 即: ( 1 ) 对称性 : 包 括对称 的
执著和重复 , 排序和计数强迫 ; ( 2 ) 禁止 的想法 : 包括 攻击性 , 宗教和躯体化思 维 , 并检查行 为 ; ( 3 ) 清洗 : 清洗 和污染 ; ( 4 )
年 的流行 病 学研 究 中发 现 , O C D终 生 患 病 率 为 I . 9 % 。据 K e s s l e r 等 美 国全 国共 病 调 查 ( N C S — R) 显示, 约2 0 % 的 O C D患者 在 1 0岁 或 更 早 的年 龄 出 现 强 迫 症 状。D e l o r me
儿 童强 迫 症 现 象 学 的研 究 进 展
周 朝 昀
强迫症 ( o b s e s s i v e c o m p u l s i v e d i s o r d e r , O C D) 是一 类 常见 的疾病 , 不仅存在于成年 人 , 也存 在于儿 童 和青 少年 。P i e r r e J a n e t 在 1 9 0 3年第 一次描述 了儿 童病 例 , 他认 为 O C D是 心理 能量递 减 的 结果 和 作 为 高 级 精神 活 动 的衰 减 产 物 。超 过 与青少年 O C D相比 , 晚发性成人 O C D表现 出更少 的宗 教、 性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和治疗挑战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和治疗挑战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和治疗挑战引言: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与许多其他精神障碍相伴随,强迫症的共病率较高。这种共病现象给治疗带来了额外的挑战,因为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病症和病因。本文将探讨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以及治疗挑战。

共病率: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之间存在较高的共病率。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中有相当比例同时患有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大约50%的强迫症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这种共病现象可能是由于这些精神障碍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心理因素。

治疗挑战: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给治疗带来了额外的挑战。首先,共病疾病的存在可能会干扰强迫症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抑郁症的症状可能掩盖或模糊强迫症的症状,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因此,对于患有共病疾病的强迫症患者,医生需要更加细致地评估和诊断。

其次,共病疾病的存在可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例如,抑郁症的治疗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郁药物,而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加重强迫症症状。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病症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此外,共病疾病的存在也可能导致治疗的复杂性增加。例如,某些药物治疗可能会相互干扰或产生副作用。同时,患有多个精神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因此,医生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治疗策略:

针对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综合治疗策略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正确

强迫症的年龄差异

强迫症的年龄差异

强迫症的年龄差异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虽然强迫症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的年龄差异。

1. 儿童期强迫症

儿童期强迫症是指在儿童时期出现的强迫症状。儿童患者通常表现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如频繁洗手、反复检查、对称性追求等。与成人相比,儿童期强迫症的症状可能更加多样化和特殊化。

儿童期强迫症的症状常常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学习、亲子关系和社交活动。他们可能会出现强迫性学习、完美主义和对特定事物的过度关注。此外,儿童期强迫症在社交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如社交回避、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等。

治疗儿童期强迫症的方法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CBT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管理他们的强迫症状,同时通过逐步暴露和反应阻止来减少强迫行为。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2. 青少年期强迫症

青少年期是强迫症症状发生和加重的高危期。青少年患者常常表现出强迫症状的明显增加和严重程度的加剧。他们可能会出现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反思和强迫性反复检查等症状。

青少年期强迫症的症状可能与他们的身份建构和自我意识密切相关。他们对自己的外貌、社交关系和学业表现等方面产生过度关注,可能会出现强迫性运动、强迫性饮食和强迫性思维等症状。

治疗青少年期强迫症的方法与儿童期相似,包括CBT和药物治疗。CBT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他们的强迫症状是不合理的,并提供技巧来应对和减轻症状。药物治疗通常使用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和塞来昔布,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强迫症|往往源于幼年…

强迫症|往往源于幼年…

强迫症|往往源于幼年…

强迫症患者往往源于幼年的早期教育,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规定,要求他们必须执行,态度严厉,十分苛刻,并且认为这都是为孩子好。

在我所咨询的案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强迫症患者。强迫思维的例子,比如,一名高中男孩脑子里不停地反复出现一句话——好山好水好风光、好山好水好风光。还有个孩子不断地想——我的嫂子是个好嫂子、我的嫂子是个好嫂子。总是重复这些相同的语句,明知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强迫行为的例子,比如,不是军人但早上被子必须叠成方块儿,像豆腐。本子必须放在桌上,与桌子边缘垂直。吃饭时身子必须坐直,不能弯腰驼背。因为家长总这么要求,如果本子与桌边放不成90度角就要挨打,在这种恐惧、强迫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发生了扭曲。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与本人的性格及生活经历有关。大部分患者能指出在他症状加剧前所发生的突发事件:如亲人亡故、父母离异、家庭矛盾、工作失意等。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都可成为诱发强迫症的原因。

患者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据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特殊的性格特征:多数青年患者非常爱干净,他们个性顺从、办事认真;成人患者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当然,严格的要求和制度本来可以养成很多的好习惯。比如,本子的边角上翘,大多数人都会将其展平整再使用。但如果外加的苛责将这种反应变成内化行为,即不压平就不行,不压平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卷子不压平就无法考试。这些行为就出现了强迫症的痕迹。

强迫症的心理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学解读

引言: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这些强

迫思维和行为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强迫症进行解读,探讨其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成因:

强迫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和心理因素。遗传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患有强迫症的人有较高的家族聚集性。生物化学方面,脑内的神经递质异常可能导致了强迫症的发生。环境因素,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家庭教养方式等也与强迫症的发病有关。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如完美主义、焦虑倾向和压抑等。

二、强迫症的症状:

强迫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的不必

要且无法控制的想法、观念或冲动,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是指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而进行的重复、刻板的行为,如反复整理物品、重复计数等。这些强迫思维和行为常常占据患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三、强迫症的心理机制:

强迫症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认知偏差、压力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患者常常存

在认知偏差,即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存在扭曲,对风险和危险的感知过于敏感。压力应对方面,强迫症患者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容易产生过度焦虑和紧张。心理防御机制在强迫症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患者通过强迫思维和行为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焦虑,起到一种暂时的解脱作用。

四、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

边缘人格障碍与强迫性障碍的共病性

边缘人格障碍与强迫性障碍的共病性

边缘人格障碍与强迫性障碍的共病性引言:

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和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社交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较高的共病性,即患有BPD的人更容易同时患有OCD。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与强迫性障碍的共

病性,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策略。

一、边缘人格障碍与强迫性障碍的共病性表现

边缘人格障碍和强迫性障碍的共病性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重叠:患有BPD的人常常表现出强迫性的行为和思维,例如反复检查、洗手、整理等。这些行为与OCD患者的症状相似,增加了两种疾病的共病性。

2. 焦虑和恐惧:BPD和OCD患者都常常伴随有焦虑和恐惧情绪,两者之间的

相互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共病性。

3. 自我调节困难:BPD患者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而OCD患者则

常常追求完美和控制,这两种困难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关联,导致了共病性的出现。

二、共病性的可能原因

1. 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BPD和OCD患者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存

在一些共同的异常,例如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血清素系统紊乱等。这些异常可能导致两种疾病之间的共病性。

2. 共同的心理因素:BPD和OCD患者都常常伴随有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

问题,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疾病的共病性。

3. 共同的环境因素:早期的创伤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可能对BPD 和OCD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并增加了两者的共病性。

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的关联与治疗

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的关联与治疗

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的关联与治疗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为持续而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人格障碍是一组长期存在的心理模式,影响个体的感知、情感、认知和行为。虽然强迫症和人格障碍是两种不同的心理障碍,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和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并介绍相关的治疗方法。

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例如频繁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等。这些强迫行为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然而,这种行为往往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症状的严重程度。人格障碍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模式,它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强迫症患者往往具有完美主义、顽固、刻板等人格特征,这与强迫症症状的特点相吻合。

强迫症和人格障碍之间的关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强迫症患者常常具有刚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与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相吻合。他们可能对事物有过度的关注和控制欲望,无法容忍不确定性和不完美。这种刚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强迫症症状的循环中。

其次,人格障碍可能增加了强迫症的发生风险。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等特征,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压力和焦虑的影响。强迫症症状可以被视为一种应对机制,用于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因此,人格障碍可能使个体更容易陷入强迫症症状的循环中。

针对强迫症和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对于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CBT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暴露与强迫症症状相关的刺激,并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对自己思维和行为的控制能力。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烈的焦虑和强迫性思维,以及对特定行为或思维的强迫性需求。在心理学领域,许多理论试图解释强迫症的起因和发展过程。本文将探讨三个主要的心理病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从而深入理解强迫症的心理机制。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关于强迫症的理论。他认为,强迫症的根源在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发生过的冲突无法完全被解决所导致的,这些未解决的冲突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进而通过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得到表达。比如,一个童年时期曾经遭受严重惩罚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洁癖强迫症,因为他们不断清洗身体或环境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感。

2.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视为一种学习和认知的障碍。据此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触发的,而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则被视为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强迫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会出现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过度评估风险和危险,并过度强调某些行为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他们进一步产生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以减轻自身的不安情绪。

3.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的发展归因于脑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脑内杂质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谷氨酸,可

能存在缺陷。这些缺陷被认为可能导致神经回路功能异常,从而引发

强迫症的症状。此外,神经生物学派还提出,遗传因素对于强迫症的

强迫症与焦虑症的关系与治疗方法

强迫症与焦虑症的关系与治疗方法

强迫症与焦虑症的关系与治疗方法

强迫症与焦虑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将详细探讨强迫症与焦虑症之间的关系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被困于反复出现的不合理、不必要的思维,例如强迫性洗手、检查、计数等行为。这些强迫行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感,而且患者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强迫症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与此相比,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和过度的焦虑。焦虑症患者常常感到紧张、不安和恐惧,即使在没有明显危险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种感觉。焦虑症的症状可以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如心悸、胸闷、头痛等,也可以表现为心理上的困扰,如无法集中注意力、害怕失控等。

尽管强迫症和焦虑症在症状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有强迫症状,而强迫症患者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患有焦虑症状。这说明两种疾病可能有着共同的病因和机制。

关于强迫症和焦虑症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思维和行为模式,并通过改变这些模式来减轻症状。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CBT的重点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强迫行为是不必要的,并通过逐步减少和控制强迫行为来减轻焦虑感。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CBT的重点是帮助他们认识到焦虑感是不合理的,并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来减轻焦虑感。

除了CBT之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强迫症和焦虑症的常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苯二氮䓬类药物。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从而减轻焦虑和强迫症状。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

强迫症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共病情况

强迫症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共病情况

强迫症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共病情况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尽管强迫症是一种独立的心理障碍,但它与其他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病情况。本文将探讨强迫症与焦虑症、抑郁症以及身体形象障碍之间的关系。

强迫症与焦虑症的共病情况是最为常见的。焦虑症患者常常伴随着过度担忧和恐惧的情绪,而强迫症患者则倾向于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减轻内心的不安。这两种疾病在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反复洗手、检查等行为,这些行为既是强迫症的症状,也是焦虑症的表现。研究表明,强迫症和焦虑症之间存在着遗传和神经生化方面的相似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两者经常同时存在。

另一个与强迫症共病的心理疾病是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而强迫症患者则通过强迫性行为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压抑感。研究发现,抑郁症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例如两者都与脑内5-羟色胺水平的异常有关。此外,抑郁症患者中也常常出现强迫症状,而强迫症患者中也常常伴随着抑郁情绪。这种共病情况使得治疗过程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特点。

身体形象障碍,如厌食症和进食障碍,也与强迫症有一定的共病情况。这些障碍与强迫症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病理机制,例如对身体形象的过度关注和对食物的控制。强迫症患者中常常伴随着对体重、外貌等方面的过度担忧,而厌食症和进食障碍患者则通过对食物的限制和控制来减轻内心的不安。研究表明,这些心理疾病之间存在着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经常同时存在。

强迫症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共病情况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首先,共病情况使得疾病的症状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心理因素。其次,共病情况可能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程度和治疗的难度。因此,对于强迫症患者,综合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焦虑障碍的病因分析(心理分析理论角度)

焦虑障碍的病因分析(心理分析理论角度)

五种焦虑障碍的病因分析

——心理分析理论观点心理分析理论虽然存在许多的局限与弱点,并且很难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其基本的理论假说,但是他可能是目前所建立的最容易为人理解并使一些人最为满意的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了。以下便将用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对于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精神障碍、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学病因进行分析。

一、恐怖症:

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方式,而焦虑的产生根源在于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本我冲突。人们由于害怕被这种冲动所支配,便通过一种防御机制——置换(替代)将焦虑用某些外在对象或情境来替代。这些对象或情境虽然也会引起冲动、诱发焦虑,但是它们往往是能够远离的,通过附加的回避机制,就能避免严重的焦虑。心理分析的观点能够解释部分恐怖症的案例,但无法对所有的恐怖症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惊恐障碍:

个体都有一些容易引起焦虑的冲动,同时也有对抗冲动的防御机制,当防御不成功时,就会出现惊恐发作。即,惊恐的发作是由于防御机制不成功。并且,在防御不成功的情况下,以往轻微的焦虑情绪便有可能转化为突发而强烈的惊恐感,同时还会伴发丰富的躯体症状。此外,心理分析理论还认为,成年后发生的惊恐障碍的人,可能在童年期分离焦虑水平较高,或者是经历过惊吓、虐待和创伤。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

自我和本能之间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根源。本我中性或攻击的欲望,力求在自我中表现出来,而自我因为无意识地害怕被惩罚,不允许这些冲动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了一种漂浮不定的焦虑或无名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没有形成合适的防御机制,无法成功的应付自己的焦虑,也就不能使之被外在的对象所替代,因此焦虑就几乎持续存在。又由于焦虑的根源是无意识的,所以患者意识不到焦虑的真正原因。心理分析理论还特别强调童年期的心理体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成年后一旦因特殊境遇或压力的激发,便成为意识层面的焦虑。

强迫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强迫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强迫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表现及处理方法引言: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特点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儿童和

青少年是易受强迫症影响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社交环境都会对病情产生影响。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表现,并提供一些处理方法。

一、强迫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表现:

1. 强迫思维:儿童和青少年常常出现反复、固执的强迫思维。例如,他们可能

无法停止担心自己或家人的安全,或者过分关注细节和整洁。

2. 强迫行为: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出强烈的强迫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检查

门窗是否关闭,或者按照特定的顺序摆放物品。这些行为可能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3. 焦虑和恐惧:强迫症患者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感。儿童和青少年可能

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强迫行为而感到沮丧和困惑,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社交。

二、处理方法:

1. 家庭支持: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强迫症治疗的重要支持系统。家长应该理解

并接受孩子的困扰,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同时,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日常生活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强迫症的常用方法。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少强迫症状。在治

疗过程中,心理治疗师还可以使用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技术,帮助患者逐渐面

对和减少强迫行为。

3. 药物治疗: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来减轻儿童和青少年的强迫症状。然而,药物治疗通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效果更好,医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迫症与童年期的伴发焦虑和外化障碍的关系贺倩12407070231 袁倩12407070232 谢瑶12407070246

一、摘要:

目前的研究主要探讨在人口统计学上、精神病学上以及年轻人功能状态上诊断性的伴发疾病对强迫症基本诊断的影响。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诊断简况,比较来自一所高校主导型强迫症专业诊所的年龄在5-17岁的215名小孩:有强迫症但无伴发焦虑和无外化障碍、有强迫症且有伴发焦虑、有强迫症且有外化障碍。组内无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有强迫症且有伴发焦虑组(OCD+ANX)表现出更高的强迫症严重程度,然而有强迫症且有外化障碍组(OCD+EXT)相比于其他两组表现出更严重的功能性损伤。相比于强迫症组(OCD),有强迫症且有外化障碍组

(OCD+EXT)表现出更低的家庭内聚力;相比于有强迫症且有外化障碍组(OCD+EXT),有强迫症且有伴发焦虑组(OCD+ANX)表现出更高的家庭冲突。在这三组中,有强迫症且有伴发焦虑组(OCD +ANX)显著性表现出更低比率的抽搐障碍,然而抑郁性的障碍并没有差异显现。伴发焦虑和外化精神病理学的存在与更高的严重程度及功能性和家庭损伤有关,也强调更好理解强迫症特征与相关障碍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结果及其临床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二、关键词:

小孩、青春期、强迫症、发病率、焦虑、外化

三、介绍:

强迫症是一种相当普遍的障碍,在童年和青春期有着1-3%的终身患病率。童年期的强迫症代表性地伴随着一个长期的、经常失去能力的过程及可能在社会、学术、家庭功能方面导致普遍的损伤。超过一半的成年强迫症患者报告症状始于童年期或青春期,同时,迹象表明童年期的强迫症可能预示着成年时的病态。强迫症是一种在童年期的高度的伴发障碍,高达80%的年轻人患者满足另外的心理健康障碍诊断性标准,大部分通常是焦虑障碍(26-75%)、抑郁性障碍(25-62%)、

外化障碍(18-50%,包括多动症、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或抽动障碍(15-30%)。

鉴于强迫症在童年期的多相性质,最近的研究在寻找确定的、明显的、临床的诊断为强迫症的年轻人小群体。小群体独特性的鉴别包括这些方面:以伴发疾病为基础,在强迫症开始、症状表现及过程、家庭或基因和治疗反应的阶段,潜在的功用方面有着理解上的变化。

只有少数验证了童年期的伴发疾病与成年期的强迫症间的相关性的

研究被发表了。不幸的是,这个领域依旧还有很大部分需要继续研究。Geller et al.比较了不同被试:(1)有强迫症且有多动症组;(2)有强迫症无多动症组;(3)有多动症无强迫症组;(4)控制组:被试来自一个普通小儿科诊所,他们在儿童行为清单(CBCL)综合症、能力以及合成得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相比于有强迫症无多动症组,有强迫症且有多动症组(OCD+ADHD)的被试在社会问题、注意力问题、有过失的和侵略性行为上有着更高的T分数;同时,有着更低的学校、社会能力得分以及更高的外化和复合T分数。相似地,Hanna et al.发现:相比于有强迫症无伴发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年轻人,有强迫症且伴发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年轻人有着更高的内化、外化和儿童行为清单(CBCL)总分。最后,Ivarsson et al.得出结论:在患有强迫症的儿童、成年群体中,共病的风险更大,发现在儿童行为清单(CBCL)上有着更高水平的抑郁/焦虑、侵略性行为、思想问题和注意问题。伴发疾病可以从儿童行为清单(CBCL)子系统规模的25-50%分数中得到解释。

虽然研究显示:童年期的强迫症患者中有伴发抑郁性障碍的比率较低,但其抑郁性症状的临床存在与患有强迫症的成年人一样高达20%。同时,抑郁症会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得到稳步的增强,这暗示着对于一些个体来说,抑郁症可能出现继发于强迫症。然而这个研究很难解释患抑郁症风险上升的原因,通常来说,随着儿童年龄增加,把伴发疾病年轻人群体中的抑郁症与强迫症相比较,可能会放弃有用的

信息中介。

更多的工作聚焦于强迫症有无伴发抽搐障碍方面。Hanna和他的同事发现:相比于有强迫症且有抽搐障碍的患者,有强迫症无抽搐障碍者更可能报告强迫行为(特定订购、囤积以及洗手/清洁强迫行为)。Storch et al.发现:相比于有强迫症且有抽搐障碍的成年患者,有强迫症无抽搐障碍者有显著更多的玷污强迫观念、性强迫观念和数数强迫行为。在成年人中,Tukel et al.发现:有强迫症且有任何伴发疾病会在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上都会导致更高的严重性。

这两个研究都评定了精神病学上的伴发疾病对年轻强迫症患者治疗

反应的影响。Storch et al.发现:伴发疾病的存在,尤其是破坏行为障碍、抑郁性障碍以及多动症;而并非是抽搐障碍,其消极地影响了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反应。这是与Abramowitz 和Foa的观点一致,他们报道了:相比于强迫症组,有强迫症且有抑郁症的成年患者对于暴露和反应预防有着更糟糕的反应。March和他的同事发现:抽搐障碍的存在对于认知行为治疗(CBT)没有影响,但对舍曲林的反应有着更消极的影响。

不幸的是,虽然很普遍的,儿童期和青春期伴发焦虑障碍的存在对强迫症表现的影响仍留有空白。然而,Abramowitz 和Foa发现:在成年人研究中,强迫症(OCD)与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共病与更高比率的犹豫不定和病理学的责任。在非强迫症焦虑症儿童患者中,Franco et al.发现:精神病理学的伴发疾病与更多的功能性损伤和增强的临床症状相联系。

研究目的:

目前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检验诊断性的伴发疾病对主要诊断为强迫

症的儿童或青少年在人口统计学的、精神病学的和功能状态方面的影响。为此,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诊断简况,三个研究小组由此成立:有强迫症但无伴发焦虑和无外化

障碍组(OCD)、有强迫症且有伴发焦虑但无外化障碍组

(OCD+ANX)、有强迫症且有外化障碍但无焦虑障碍组

(OCD+EXT)。这些分组与焦虑儿童群体的伴发疾病模式的优先诊断相一致。

以先前的研究为基础,我们假定各研究群组在人口统计学状态上没有差异。然而,我们预测两个伴发疾病群组会与更高水平的精神病症状、更严重的功能性损伤和家庭功能紊乱相联系。我们也期待相比于有强迫症但无伴发焦虑和无外化障碍组(OCD)和有强迫症且有伴发焦虑但无外化障碍组(OCD+ANX),有强迫症且有伴发焦虑但无外化障碍组(OCD+ANX)会有更多的抑郁性障碍和更低的抽搐障碍共病的患病率。

四、方法:

被试

被试包括215名儿童,其中有57%为男生。并且被试的亲生父母都指出被试曾参与各某大学的基础研究且被诊断为强迫症。被试儿童年龄分布在5到1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1.8岁,误差为3)81%的被试将自己定义为白种人,10%的被试是多种族人群,5%的拉丁美人,2%的亚裔美国人,2%的黑人。所有被试同时符合DSM第四版的诊断标准。另外有32%的被试正在进行基础药物治疗。

测量

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第四版

ADIS第四版是通过对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焦虑情绪和客观障碍进行半结构化的评估。这个量表有心理测量的最佳性能,此外产生了DSM第四版的诊断。问卷针对每个标准程度采用分等级评定严重程度。0=从不,4=有时,8=经常,分数越高,等级越高。ADIS第四版根据KSADS-PL补充了抽出诊断障碍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