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中西部草原主要植物的丛枝菌根及其结构类型研究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DOI: 10.12357/cjea.20220093储薇, 郭信来, 张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2, 30(11): 1709−1721CHU W, GUO X L, ZHANG C, ZHOU L T, WU Z Y, LIN W X.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plant-rhizosphere microbial intera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2, 30(11): 1709−1721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储 薇, 郭信来, 张 晨, 周柳婷, 吴则焰**, 林文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州 350002)摘 要: 根际微生态作为土壤生态环境的热区, 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代谢, 许多科学家将根系视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关键。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是植物最普遍的菌根共生类别之一, 与陆地植物的进化史密不可分。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宿主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共生体可改变植株根系形态、改善营养状况, 从而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 提高抗逆性及抗病性, 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 并通过对土壤结构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节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本文简述了AMF 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和菌根辅助菌(mycorrhizae helper bacteria, MHB)的互作研究结果, 探讨了菌根共生对植株建立、竞争、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其在地球环境生态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AMF 与植株共生已经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效益, 但是大多数科学文献报道的研究都是在受控条件(生长室或温室、无菌基质)下进行的, 由于AMF 在自然环境中的响应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我们还需要在田间条件下评估AMF 的能力。
丛枝菌根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比较分析
1、相同点
不同方法之间存在相同点。首先,它们都是研究丛枝菌根的重要手段,能够 帮助我们了解丛枝菌根的存在和作用。其次,这些方法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包括样本的选取、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 它们都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技能,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2、不同点
例如,对于需要了解丛枝菌根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法; 对于需要快速筛选和处理大量样本的研究,可优先考虑间接计数法。总之,在选 用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 获得更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参考内容
在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简称AM)是一种普 遍存在的菌根联盟,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丛枝菌 根染色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染色效果不佳、成本较高等。为此,本次演 示介绍了一种改进的丛枝菌根染色方法,旨在提高染色效果、降低成本,并拓展 其应用领域。
但PCR扩增效率和样品采集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此外,不同方法在适用范 围方面也有所不同。显微镜观察法适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的形态和结构,而间接计 数法适用于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筛选和处理。
结论
通过对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 同方法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准确了解丛枝菌根的存 在和作用至关重要。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实验条件和样品特点选 取适合的方法。
背景
丛枝菌根是土壤中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对植物吸收水分和养 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丛枝菌根在土壤碳循环、氮循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 用。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是研究丛枝菌根的基本手段,通过观察和测定可 以了解丛枝菌根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作用。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研究进展
第 33 卷 第 5 期Vol.33,No.5166-1822024 年 5 月草业学报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段海霞, 师茜, 康生萍, 等.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2024, 33(5): 166−182.DUAN Hai -xia , SHI Qian , KANG Sheng -ping , et al .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 rhizobia , and plants.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 2024, 33(5): 166−182.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研究进展段海霞1,师茜1,康生萍1,苟海青1,罗崇亮2*,熊友才3(1.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6;2.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8;3.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MF )和根瘤菌可以影响植物生产力、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质量,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AMF 和根瘤菌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共生关系,充分发挥AMF-根瘤菌-植物共生体的生物固氮和养分吸收等作用,对于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也有研究表明AMF 和根瘤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可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系统总结AMF-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以及定性比较分析,阐明了植物根系通过根系分泌物刺激根瘤菌和AMF 形成结瘤因子和菌根因子,激活后续信号通路,从而使根瘤菌和AMF 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和机制;概述了AMF-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协同增效和拮抗作用;总结了影响AMF 和根瘤菌与植物共生及其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
丛枝菌根真菌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态学、微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深入发展,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共生、竞争和拮抗等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包括互作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调控策略等方面,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我们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作为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之一,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妙的互作关系。
这种互作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对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营养竞争方面存在明显的互作。
AMF通过扩大根的吸收面积,增强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吸收能力。
同时,AMF还能分泌多种胞外酶,如磷酸酶、几丁质酶等,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营养。
这种营养竞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信号交流方面也存在互作。
AMF能感知并响应植物分泌的根际信号物质,如生长素、独脚金内酯等,从而调整自身的生长和代谢。
同时,AMF也能分泌多种信号分子,如菌根因子、几丁质等,与植物和根际微生物进行信号交流,共同调节根际微生态环境。
AMF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在生态功能方面也存在互作。
AMF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如抗旱、抗盐、抗病等,从而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
AMF还能与根际微生物共同构建稳定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草业科学》2020年第37卷总目次
《 草业科学 》 2020 年第 37 卷总目次第 1 期前植物生产层0001 冀西北中低山区灌草群落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杜美琪,张恒硕,彭栋,查同刚0010 祁连山高寒草甸和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 康宝天,侯扶江,Saman BOWATTE 0020 套种紫花苜蓿对玉米根际土壤碳、氮、磷及真菌群落的影响马超然,何树斌,白雪纯,王涛,张君红,冯魁亮,夏宇康0030 黄土高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张耀全,邓长芳,罗珠珠,牛伊宁,李玲玲,蔡立群,谢军红,马欣0041 青藏铁路沿线高寒草甸区次生群落特征及种间关联性 徐赟,罗久富,周金星,王丽娜,杨梅香0052 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特征来幸樑,师尚礼,吴芳,郝梓暄,周彤,陈建纲,赵亚东0065 植物–土壤反馈对禾草内生真菌响应 刘欢,陈焘,夏超0075 荞麦病害研究进展齐杨菊,陈振江,李振霞,刘辉,王莉花,李春杰植物生产层0087 鸭茅成熟种子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素许蕾,韩佳婷,冯光燕,刘亚男,黄琳凯,张新全0098 土壤含水量对4种委陵菜属植物生长及生理影响 阎尚博,钱永强,张艳,闫丽,董丽0106 ‘和燕1号’农艺性状和产量对不同播量和行距的响应 武慧娟,张榕,张少平,耿小丽,李德明,刘乾0117 不同刈割频率对黄土高原陇东苜蓿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杨利烨,杨天辉,常生华,刘永杰,贾倩民,侯扶江0126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藤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相关性状属性特征分析王业社,陈立军,黎颖惠,何丽霞,李哲陟,卿如冰,杨贤均0139 紫花苜蓿基因工程改良研究进展 边佳辉,刘自扬,李宗英,赵媛媛,唐益雄,孙占敏,吕嘉卫,张金林,吴燕民0156 植物非对称性光竞争研究进展刘涛,姬明飞,邓燕,苏旭动物生产层0168 不同中性洗涤纤维来源开食料对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代谢的影响 李彦珍,刘婷,段鹏伟,郑琛0178 近红外技术预测放牧肉牛粪便组分 徐锦前,侯路路,蒋梦宇,闫瑞瑞,王亚君,辛晓平,孙海霞0185 发酵葛藤饲喂肉猪效果分析邓素媛,易显凤,庞天德,史静,丘金花,黄志朝后生物生产层0194 柑橘肉和小麦壳混合青贮及其饲用品质田静,唐国建,李国栋,张建国020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周升强,孙鹏飞,赵凯,王峰,左向东第 37 卷第 12 期草 业 科 学Ⅴ-ⅩVol.37, No.12PRATACULTURAL SCIENCE12/2020ⅥⅥ草 业 科 学第 37 卷第 2 期前植物生产层0213 高山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定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赵小祥,王根绪,杨凯,冉飞,杨阳,杨燕0226 三峡消落带几种一年生优势草本枯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谢婷婷,李丽娟,刘明辉,陈雪梅,陈春桦,杨治华,李昌晓0237 干旱荒漠区4种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王景瑞,王立,徐先英,闫好原,胡生新,高承兵,魏林源0245 外源脱落酸对红砂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后有丽,苏世平,李毅,种培芳,马鹏图,魏斌0256 祁连山东段金强河河谷高寒草地土壤的水文特征赵锦梅,王彦辉,王紫,杨鹏0266 甘南高寒草甸采矿活动及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张卫雄,孙其河,余志峰,穆秋月,王玉功,吴正国,刘金荣0273 非洲菊对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的生态修复王金成,井明博,周立辉,刘光琇,吴胜伟,周天林0287 中国西南部野生狗牙根种质耐寒性初步鉴定袁小情,严国强,黄思怡,王芮嘉,李鸣曦,杨丹,张新全,刘伟0298 4种麦冬的生长特性比较曹娜,杜艳丽,刁宁宁,张秀省植物生产层0305 白三叶CHS基因的过表达提高烟草类黄酮的含量吴榕,田再民,郑国华,吴华圃,吴艳玲,牛艳芳0314 盐胁迫对罗布麻和大花白麻种子萌发的影响肖斌,汪媛艳0320 两种AM真菌对箭筈豌豆生长及炭疽病发生的影响张伟珍,丁婷婷,段廷玉0330 施氮和灌溉互作对垂穗披碱草生物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文雅,周培,张忠雪,段媛媛,冯甘霖,邓雨森,郭正刚0339 5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川中丘陵地区的适应性韦潇,李小梅,曾泰儒,张帆,李昌华,李小铃,黄琳凯,游明鸿,闫艳红0348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青贮玉米产量、营养价值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白雪纯,张君红,冯魁亮,王涛,夏宇康,马超然,龙明秀,何树斌动物生产层0355 小黑麦干草对羔羊生产性能及采食行为的影响张玉洁,赵亥山,薛瑞林,李讨讨,马友记0363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研究进展张洁,徐晓锋后生物生产层0370 旋扭山绿豆的营养成分及青贮发酵品质田静,唐国建,彭建宗,阳成伟,张建国0377 苜蓿青贮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苜蓿青贮发酵的影响王媛,王雁萍,郝湘妹,杨逢源,赵珊珊038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阿拉善盟为例张唯佳,饶良懿0393 高尔夫旅游者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意向:专业化水平的调节作用朱芳,苏勤第 12 期《草业科学》2020 年第 37 卷总目次Ⅶ第 3 期专论0403 基于放牧系统单元的草地可持续管理:概念与模式董世魁,杨明岳,任继周,尚占环,赵昕月,董全民,刘文亭,仁钦端治,窦声云,周学丽,土旦加,史德军前植物生产层0413 草坪枯草层防控研究进展张宁,周艳萍,牛启尘,常智慧0423 放牧对贵南县4种退化指示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王娅琳,朱文琰,侯将将,高巧静,赵新全,徐世晓,孙平0432 内生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对醉马草幼苗生长和镉耐性的影响赵振锐,钟睿,张兴旭0444 匍匐剪股颖ZjSGR基因的遗传转化及生理生化分析周志湘,韩烈保,晁跃辉,张铁军0451 陕西14种小檗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王雨,刘潘莲,曹翠兰,杨文权0459 铜对梭鱼草叶片保护酶活性、抗氧化物质及非蛋白巯基肽含量的影响马思思,辛建攀,陈宜栋,侯新星,田如男0469 迷你岩桐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建立罗芃睿,张帆,崔杰,刘青红,成蓓禧,曹宁宁0477 坡向对野生荩草构件性状和生物量结构及水分配的影响曾晓琳,王大伟,刘金平,刘黎,马勇0486 休牧对西藏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影响高小源,鲁旭阳0497 地下滴灌苜蓿根瘤菌的接种效应热比姑丽·热合曼,罗明,李卫军植物生产层0506 草本植物半纤维素研究进展陈思慧,徐华,黄非,周功克,柴国华,董国清0514 乌蒙山区春闲田粮草轮作燕麦的生产性能徐丽君,柳茜,肖石良,饶彦章,赵东奇,孙启忠,王波0522 内生真菌对不同地理种群中华羊茅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王凯,王伟林,王豪邦,裴天悦,董鑫,蔺伟虎,田沛0532 青海东部农区高产优质燕麦品种筛选赵祎伟,马祥,张然,马晖玲0542 放牧牛羊对云贵地区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王文,胡廷花,刘慧紧,赵一军,徐震,毛文娅0550 拉萨18个引进燕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周启龙,多吉顿珠,土登群培,刘云飞,益西央宗动物生产层0559 大麦/箭筈豌豆混合日粮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刘扶摇,张程,王春梅,侯扶江,南志标0566 发酵菜籽粕对番鸭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陈小连,占今舜,曾艳兵,周泉勇,赵品,刘林秀,宋琼莉,邹志恒0574 基于探地雷达的高原鼢鼠洞道结构特征张午朝,马育军,李小雁,王雷后生物生产层0583 苎麻与水稻/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用价值评价陈继康,董国云,喻春明,陈平,高钢,陈坤梅,王晓飞,朱爱国0592 生物硝化抑制剂(BNI)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中氮利用率方面的研究进展王莉,Saman BOWATTE,侯扶江Ⅷ草 业 科 学第 37 卷第 4 期前植物生产层0603 青海高寒草原鼠丘植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特征徐文兵,施颖,邢亚芸,张茜,郑志虎,罗巧玉0612 微生物菌剂对伊犁绢蒿种子发芽特征的影响汤丽斯,孙宗玖,李培英,周磊,江黎明0625 黄土塬边坡植被类型对土壤孔隙的影响冯璐,丁康,屈媛媛,Farhat Ullah KHAN,杜峰,徐学选0635 围封对固沙樟子松林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方祥,王东丽,李佳,吕刚,王凯,连昭,刘阳,钱晓彤0645 草地灌丛化土壤碳氮地球化学循环刘超文,马文明,周青平,陈红0658 茉莉酸浸种对高温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种子发芽的影响苏晏宁,王芮嘉,蔡家邦,唐铭余,廖宗超,杨昕颖,张新全,聂刚0669 4个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赵春程,李晓宁,张寅坤,张婷,傅金民0678 不同温度对紫罗勒叶片芳香物质成分及含量的影响李娇娇,宋丽,周鑫胜,杨秀云0685 草地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蒋胜竞,冯天骄,刘国华,贺金生0703 草地保护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文献分析关振寰,刘国华,贺金生植物生产层0718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青藏扁蓿豆EST-SSR标记开发与验证王英芳,张业猛,刘德梅,沈迎芳,王海庆0728 白花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的生物固氮性状评价吴兴旺,Saman BOWATTE,张吉宇,侯扶江0736 7种鼠尾草核型分析冯琪,张家培,赵艺璇,孙浩男,刘冬云0743 罗布麻属和白麻属种子形态特征及生活力的测定方法赵玉凤,郜继红,曾彦军,张吉宇,王彦荣,王莉0753 青海果洛高寒地区燕麦和小黑麦最佳混播比例筛选马晓东,孙金金,汪鹏斌,赵一珊,宋美娟,鱼小军0762 包膜氮肥配施不同用量钾肥对多年生黑麦草植株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陈俊婕,朱三明,郝淼,韩同宇,李玉,王高阳,杨修一,耿计彪,陈剑秋077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几种饲用植物生产与饲用价值比较黄泽,崔增,刘一帆,刘玉,武高林动物生产层0777 高丹草 + 箭筈豌豆混合饲粮对绵羊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气体代谢的影响郭佩,张程,王春梅,于卓,侯扶江,南志标0784 反刍动物食糜肽氮含量测定方法李妙善,王虎成,张霞后生物生产层0791 甘南高寒牧区3种饲草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裴亚斌,杜文华,刘汉成,刘翠,田新会0800 牧户多样化生计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关系:以喀拉峻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例胡继然,姚娟0812 复合秸秆颗粒饲料生产工艺优化张海龙,赵芳芳,左志,马垭杰,石斌刚,王鹏,张伟,李少斌,赵志东,胡江0819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对我国高校草坪科学学科建设的启示许立新,王胜,程良,韩烈保第 12 期《草业科学》2020 年第 37 卷总目次Ⅸ第 5 期专论0827 肉猪次级产品转化率的历史进程胥刚,滚双宝,任继周前植物生产层0833 黑河中游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影响因素王園博,赵锐锋,张丽华,张晓雅0845 皖北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刘晓丽,张孝春,刘艺衫,张蔚然,孙涛0853 祁连山东段不同植物群落的特征及生物量分配雷隆举,赵锦梅,张雪,徐长林,刘垠霖0864 利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日本结缕草ZjSGR基因技术研究李丽菁,张娜,张智韦,高娅楠,张嘉航,段梦琪,许立新0872 除草剂对高羊茅和马蹄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黄玉梅,邓楚璇,李建平,叶桐甫,魏海兵,桑田,解文峰0882 坡质对溲疏和胡枝子根系形态及拉拔力的影响孙震洲,李义强,宋桂龙,曹玉海,胡兴波,代亮,吴华强0889 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朱亚琼,简大为,郑伟,王朴,黎松松,郝帅,娜尔克孜,刘岳含,艾丽菲热0901 高寒草甸8种植物种子内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郭建秀,王召锋,Saman BOWATTE,侯扶江植物生产层0916 外源2, 4-表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下燕麦种子萌发抑制的缓解效应寇江涛0926 能源植物荻秋季各器官中的氮素动态赵春桥,朱毅,李晓娜,侯新村,岳跃森,范希峰0933 不同生长期饲用油菜的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赵娜,杨雪海,魏金涛,郭万正,陈芳,周广生,傅廷栋0942 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老芒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吴召林,祁娟,刘文辉,金鑫,杨航,宿敬龙,李明0952 高密度草本化栽培对饲料桑全株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王红林,左艳春,周晓康,严旭,寇晶,蒲军,张浩仁,杜周和0963 山黧豆β-ODAP与硫代谢关系研究进展宋瑶瑶,曾鹏,蒋景龙,焦成瑾,徐全乐动物生产层0975 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育肥湖羊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发酵参数的影响牛骁麟,郭涛,周文静,郭龙,李飞,李发弟0984 甘露寡糖添加方式对哺乳期犊牛瘤胃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冶文兴,张洁,陈林,金亚东,曹志军,徐晓锋后生物生产层0993 长江下游农区金花菜叶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及关键参数特征徐卓,陈震,吴桂成,杭杰,管永祥,孙政国1002 宁夏枸杞徒长枝青贮研究杨其芳,陈开琼,苟琪,吕燕,刘建利1010 草地保护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田沛,段廷玉,李春杰,李彦忠,俞斌华,袁明龙,张兴旭,宋秋艳,古丽君,夏超,方香玲,南志标Ⅹ草 业 科 学第 37 卷第 6 期前植物生产层1017 施粪对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刘月,念慧文,侯扶江1025 退化梯度上滇西北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的补偿生长能力赵鸿怡,张勇,崔媛,郑秋竹,田昆,黄晓霞1035 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草地土壤温、湿度分层变化特征付皓宇,井长青,郭文章,陈宸,邓小进1047 增温对喜旱莲子草入侵和竞争力的影响唐梦娥,张桥英,张运春1058 人造草垫对混合草坪景观质量、生物量及根系生长的影响张桐瑞,李富翠,李辉,季双旋,范志浩,韩烈保1066 绿比多对匍匐剪股颖耐热性的影响王茜,王恺,于景金,杨志民1074 香根草根系分泌物对重金属胁迫下两种草坪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牛学礼,丘雯鑫,杨锦玉,刘金祥,章武1088 兰州市屋顶绿化地被植物种植基质的筛选黄蓉,吴永华,张建旗,张继娜,周德旗,赵峰植物生产层1098 不同覆盖措施对盐碱地紫穗槐细根适应策略的影响刘涛,王百田,曹琪琪,王文涛,林晓光,肖辉杰1107 施氮量和密度对燕麦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林志玲,高阳,朱铁霞,高凯1115 AM真菌和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魏勇,吴茜茜,李应德,王晓瑜,常生华,段廷玉1124 多花黑麦草与饲用燕麦引进品种在成都平原的生产性能评价杨建,雷雄,陈煜坤,刘伟,董志晓,熊毅,熊艳丽,马啸1133 关中地区矮砧密植苹果园草种组合方案筛选邰建辉,杨江山,毛培春,张楠,彭伟东,郑明利,孟林1140 不同水分条件下间作牧草对油橄榄幼苗根系生理及根系形态的影响宋佳承,焦润安,王天,焦健,李朝周1150 植物AP2/ERF类转录因子研究进展苟艳丽,张乐,郭欢,马红萍,包爱科1160 基于2010–2019年文献计量的燕麦研究现状年丽丽,杨莹博,易显凤,亓琳,刘学录动物生产层1174 牧区极端条件下绵羊饲喂秸秆应急料的研究孙渭博,张利平,王春辉,张昌吉,靳继鹏,吴建平1183 星豹蛛生物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展望李敏,洛芳珍,刘佳,袁明龙后生物生产层1194 甘肃中部地区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的载畜发展潜力情景模拟分析罗峰,张浩珍,梁晓龙,姜力玮,赵荣芳,陈强强1204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的营养成分郭涛,黄右琴,兰贵生,闫佰鹏,李发弟,李飞第 12 期《草业科学》2020 年第 37 卷总目次Ⅺ第 7 期1215 冀西北自然要素变化与水源涵养功能保持研究鲁春霞1218 农田防护林对耕地土壤侵蚀速率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伍佐,苏正安,王勇,张信宝,周涛,王晓艺,何周窈,刘翊涵1227 藏东南不同下垫面栽培草地土壤温湿度的特征分析李雪琴,鲁旭阳,范继辉,鄢燕1239 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以张北县为例张怡颖,谷丰,刘泉,周明华1249 北方农牧交错带表层土壤孔隙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汪言在,苏正安,周明华1259 土地利用强度研究进展、瓶颈问题与前景展望孙菲菲,张增祥,左丽君,赵晓丽,潘天石,朱自娟,汪潇,刘芳,易玲,温庆可,胡顺光,徐进勇1272 华北土石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王兴灵,张怡颖,谷丰,刘泉,周明华1281 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持功能的变化特征刘翊涵,苏正安,潘洪义,王晓艺,伍佐,周涛,王俊杰,何周窈1293 张家口市高耗水农作物种植结构及需水量时空格局变化黄绍琳,鲁春霞,刘一江1302 京津冀西北农牧交错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以张家口为例刘一江,鲁春霞,黄绍琳1313 基于InVEST模型的张家口市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差异分析李怡颖,范继辉,廖莹1325 1987–2015年京津冀西北水源涵养区生态格局时空变化朱自娟,左丽君,张增祥,王亚非,孙菲菲,潘天石,赵晓丽,汪潇1337 张家口坝上地区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评估巩飞,罗勇,田犀,于慧1345 永定河上游流域浮游植物变化及水质状况分析赵露,张学杰,邢壮壮,樊守金,孔强,赵金辉,苗明升1354 张家口市供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邓欧,李亦秋,鲁春霞,李若霜1362 永定河上游生态保护成本核算刘玉捧,张玉玲,昝欣,尹连庆1368 干旱地区水环境容量的研究:以张家口市境内永定河为例何立霞,张玉玲,贾晓宇,尹连庆1376 张家口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研究韩雁,张小玲1386 种植业产业集聚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郭仕利,曾秋平,于慧,刘邵权,邓贤1397 张家口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虚拟水消耗及其流动刘一江,鲁春霞,黄绍琳1405 基于风蚀模型的张家口市风力侵蚀时空分布特征王晓艺,苏正安,马菁,汪言在,刘翊涵,周涛,王俊杰,何周窈,伍佐1416 气候变化背景下张家口地区干旱化趋势刘淼,周园园,鲁春霞Ⅻ草 业 科 学第 37 卷第 8 期草业琐谈1425 漫步七十年的草业路任继周前植物生产层1428 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净CO2交换的影响敖小蔓,孟倩,徐智超,王洪义,王正文,王永慧1440 极端干旱条件对不同生长季内蒙古典型草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代心灵,王平,刘荣荣,郝彦宾,纪宝明1448 巢湖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李培玺,储炳银,滕臻,王亮,孙孟瑶,曹小青,徐小牛1458 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王莉娜,宋伟宏,张金龙,马晓芳,赵鸿雁,黄晓东1475 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研究进展张茜,陈振江,李春杰1488 DMTU对镉胁迫下高羊茅根系的缓解作用韩梦梦,宋桂龙,隋永超1497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平潭野生草本花卉开发应用评价何雅琴,刘健行,魏凯,史晓洁,陈国杰,曹晟烜,邓传远植物生产层1508 种子老化对美洲狼尾草种质资源遗传完整性的影响但旭明,王成然,武炳超,王蕊,姜杏,王芮嘉,苏晏宁,张婷婷,黄琳凯1516 空心莲子草MTP基因家族的鉴定、特征及表达分析杨蕾,蒋昕晨,杨杰,夏雨晨,陈中义,马东方,朱永兴,尹军良1528 多花黑麦草抗旱代谢通路挖掘张彩峡,吴洪新,毕玉芬1537 重金属Cu、Ni、Pb对盐旱胁迫下盐生草种子萌发特性影响胡娜,边秀秀,姚立蓉,汪军成,侯静静,司二静,杨轲,孟亚雄,李葆春,马小乐,王化俊1548 种子纳米引发的研究进展尤沛,何学青1558 玉门地区主要引进紫花苜蓿品种综合性状评价武文莉,李春阳,刘慧霞1568 种植密度对松嫩平原西部白燕7号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王雪莱,郭潇潇,郭伟,于崧,薛盈文,于立河动物生产层1579 不同比例构树与苜蓿混合对安格斯母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陈丽娟,李道捷,张云华1588 茴香秸秆替代玉米秸秆对湖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区系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朱宝珍,高强,李飞,李发弟1598 N-羟甲基蛋氨酸钙水平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黄杰,马婷婷,陈志远,贡笑笑,赵国琦1608 不同NDF来源开食料对湖羊羔羊生产性能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段鹏伟,刘婷,李彦珍,郑琛,周巨旺,刘绘汇,朱威力1620 不同苜蓿品种对苜蓿斑蚜的抗性周雪飞,张祥,何云川,吴琼,郭建超,王新谱,吕昭智后生物生产层1627 双酶法水解苜蓿蛋白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条件优化郭鹏辉,高丹丹,常生华,侯扶江1638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应用郝晨曲,马云,冯帆,杨洁,高巧仙,卜姣姣,辛国省1646 我国草种子国际贸易格局及进出口量预测赵馨馨,杨春1656 新农科背景下草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谢开云,靳瑰丽,孙宗玖,张延辉,隋晓青,张鲜花,张博第 12 期《草业科学》2020 年第 37 卷总目次ⅩⅢ第 9 期前植物生产层1669 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对苜蓿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功能预测杨盼,翟亚萍,赵祥,王绍明,刘红玲,张霞1681 硅氮添加对高寒草甸优势物种披针叶黄华生长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徐当会,李秋霞,张仁懿1688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对垂穗披碱草和冷地早熟禾生长及竞争的影响卢尧尧,张静,李耀明,刘荣荣,代心灵,林长存,纪宝明169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撂荒过程生态功能的权衡分析郭茹茹,杨磊,李宗善,卫伟,张钦弟1710 生草对猕猴桃果园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井赵斌,李腾飞,龙明秀,马文娟1719 甘南州沙化草地流动沙丘治理与恢复关键技术:以黄河首曲为例王祺,唐进年,李银科,金红喜,袁宏波,杨雪梅1729 紫花地丁花结构变化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孙慧芳,魏岩,闫紫烟,严成1738 基于Web of Science与CNKI的寄生性杂草列当的相关研究态势分析曲文兴,席娇,李雪雯,林雁冰,史变芳1749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草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分析:以赛里木湖和那拉提草原为例冶建明,王汇涵,李静雅,贺明阳,姚岚博植物生产层1760 冰草SSR-PCR体系优化及验证于肖夏,杨东升,于卓,卢倩倩,吴国芳,李景伟,张明飞1770 29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郝裕辉,李瑶,唐凤,张树振,张博1779 内蒙古两种生态型羊草叶绿体色素含量以及形态特征的对比马利娟,范精琦,娜仁高娃,祁智,张林刚1787 7个牛鞭草品种(系)在成都平原的适应性及营养价值评价解关琦,景婷婷,胡家菱,王小珊,林闯,任俊才,路晓雯,黄琳凯1795 不同强度净风、风沙流吹袭对黑果枸杞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杨永义,马彦军,魏林源,马瑞,侍新萍,张莹花,唐卫东1803 黄土高原不同灌水量下春小麦土壤与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袁建钰,李广,闫丽娟,陈国鹏,张尚文,滕锐,卓玛草1813 科尔沁沙地20个苜蓿品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赵力兴,李天琦,林志玲,高凯1821 (小麦 × 长穗偃麦草) F1与长穗偃麦草生物量积累相关性状的比较汪文佳,宋运贤,胡伟娟,李滨,郑琪,李振声,李宏伟1833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对苜蓿种植年限和后茬春小麦的响应蔡雪梅,罗珠珠,李玲玲,牛伊宁,蔡立群,谢军红,张耀全,马欣,潘占东1845 扁蓿豆适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乌日娜,石凤翎,徐舶,张雨桐1855 蛋白质组学在牧草中的应用研究张晖,麦欢耀,陈三雄,杨昀静,钱叙羽,王溢动物生产层1871 日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育肥湖羊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及血清参数的影响牛骁麟,张智安,李飞,李发弟1880 育肥期湖羊生长发育特征及生长模型李国泽,张小雪,李发弟,喇永富,张德印,李晓龙,张煜坤,宋其志,赵源,王维民1891 华苎5号苎麻嫩茎叶营养成分及其在山羊瘤胃中的降解特性赵娜,杨雪海,魏金涛,郭万正,陈芳,黄少文,樊启文,张巍,杜恩存后生物生产层1901 基于两种收益目标的西藏境内不同地区草畜平衡郅堤港,王玲玲,杨鼎,王倩,乔福云,郭正刚1912 桑叶青贮中的微生物变化与青贮品质改良徐泽平,肖润,沈诗桀,沈以红,黄先智,向钊1926 新农科背景下草类作物栽培学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杨惠敏,张建全,杨宪龙,杨倩,王自奎,沈禹颖1931 基于深度学习的天然草地植物物种识别方法高宏元,高新华,冯琦胜,李文龙,鲁征,梁天刚。
丛枝菌根在内蒙古草地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XN O G U IN N C N
丛枝 菌根在 内蒙古草地生态建设 中的重要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文 瑞 国 0 李 雪 松 ( . 尔多斯 市环境保 护 中心监测站 , 1 鄂 内蒙古鄂 尔多斯
070 ; 100
0 70 ) 100
2鄂 尔 多斯 市 东胜 区森 林 草 原 防 火 办公 室 , . 内蒙 古鄂 尔多斯
战 略休戚相 关 。1 2 1
一
、
内 蒙古 草 地 生 态建 设 和 保 护 中存 在 的主 要
障碍
导致草 地生态 系统退 化 的原 因是多样 的, 自然 灾害 频繁 发生 ,人 口数 量急 剧上 涨 ,国 家政 府 的经 济政 策 ,农 牧 民 追求 富裕 的 小康 生活 等 等 ,无 疑 都加 大了 草地 生态 系统 的 压 力 , 对 少 数 民族 的 生 存 环 境 构 成 威 胁 , 同 时 也 恶 化 了 人 们 的生 存环境 ,因此 ,加怏 草地 生态 保护建 没刻 不容缓 。 1草 原 沙 化 、退 化 严 重 ,生 态 环 境 亟 待 治 理 . 目前 ,由于 气 候 日益 干 旱 ,遭 受 特 大 旱 灾 、雪 灾 等 , 使 内蒙 古草 原 沙漠 化 、退化 十 分严 重 。内 蒙古 草 原 以每 年 1 3万 h 的速度 退化 ,面 积仅 为 3 6 3 m 8 6万 h ,可 利 用草 m 地面积 比 5) (年代 减少 约 6 0万 h ,草地 植被 覆盖 度和 单 0 m。 产平均 下降 5 %~ 0 0 6 %,草群 结构发 生 了质 的改变 。 2草地 超载 和不 合理利 用 日益 严重 . 自2 0世纪 5) (年代 以来 ,牧 区人 口成倍 增 长 ,草 原牲 畜数 量 急增 。草原 长 期超 载 过 牧 ,牲 畜 过 渡 采食 和 践 踏 , 使 草 原得不 到修 养 生息 ,牧 草生 产 力和 覆盖 度 下 降 ,土壤 结构 遭 到破 坏 。据 了解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与 建 国 初 期 比 , 我区的 天然草 原漕 粮下 降 了 3 ~ 0 0 5 %,载 畜能 力 从 6 0年代 的 90 3 1万个 养单 位 降到现 在 的 4 1 2 0万个 养单 位 。草 原植 被 退化 、生 态功 能受 损 ,草地 退化 面 积 已 占可 利用 面 积的 7 % ,加 之 不 合 理 的 利 用 ,草 原 生 态 环 境 日趋 恶 化 【 3 : { 】 3滥 采 、滥 挖 和 不 合 理 的 开 采 现 象 十 分 严 重 . 近 年来 ,人 们对 草地 的过 度开 采不 单单 表现 在放牧 上 , 有 成百 上 千 的 农 民采 甘草 、麻 黄草 、黄芩 、黄 芪 、防 风 、 苁 蓉等 名贵草 药 和经 济作 物 ,过度 的滥 采 滥挖 现 象 对草 原 造 成了很 大 的破坏 ,草原 上 的采矿 等活 动 更使 草 原 生态 环
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及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
03
营养成分分析
测定牧草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 含量、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以 揭示促生长机制。
分析牧草中蛋白质、脂肪、纤维 等营养成分含量,以评价牧草品 质改善情况。
促生长效应评估及机制探讨
1 2 3
促生长效应评估
综合比较不同处理组牧草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差 异,评估丛枝菌根真菌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
机制探讨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创新点
本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的形成时间及其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为丛枝菌根真 菌在牧草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未能涵盖所有可能的菌种和宿主植物组合,也未能深入研究丛枝 菌根真菌与牧草之间的互作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而影响根外菌丝的形成时间。
牧草种类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对 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 重要影响,因此也会影响根外菌 丝的形成时间。
环境条件
土壤中的营养成分、pH值、透 气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丛枝菌根真 菌的生长和根外菌丝的形成时间 。
04 丛枝菌根真菌对 牧草的促生长效 应
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材料选择
选用代表性丛枝菌根真菌菌种和适宜牧草品种。
实验处理设置
设置不同接种量、接种时间和培养条件等处理组,以探究最佳促 生长条件。
实验重复与对照
确保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和对照性,以准确评估促生长效应。
牧草生长指标测定
01
生长量测定
定期测定牧草株高、叶面积、生 物量等生长指标,以评估促生长 效果。
02
生理指标测定
THANKS
感谢观看
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和显微观察手段,对丛枝菌根真菌根 外菌丝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研究,为揭示其促生长机制提供了有 力支持。
丛枝菌根实验方案
丛枝菌根实验方案1.李晓林(1990)采用三室的试验装置,利用30μm的尼龙网将根与菌丝分开,建立了菌丝际。
该方法为研究菌丝及其菌丝际的生理生化变化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
但是它仍然不能排除外界微生物及灌溉施肥等措施造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菌丝的生理生化变化,必须建立一种无杂菌的菌丝际环境,将离体双重培养条件下形成共生体中的根与菌丝分离开来,使菌丝进入菌丝室,而将根阻止在菌根室中,不让二者混在一起,为深入研究菌根菌丝的生理生化特性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2.Glomus intraradices孢子较小,其直径为44μm一117μm,平均77μm,呈椭球形或球形,颜色为淡黄色,其孢子的萌发是从联孢菌丝的断口处重新伸出菌丝(图4—1图版I一6),而后再伸长、分枝,形成一个密集分枝的菌丝体。
它的萌发不同于G.margarita 孢子和S.sinuosa孢子果的萌发。
虽然较前两种孢子和孢子果的芽管数略少,但它仍具有很强的侵染潜力,可能同其具有很强的分枝能力有关。
一旦萌发,菌丝的分枝速度很快。
G.intraradices菌丝的分枝呈垂直方向。
新生成的菌丝较联孢菌丝直径更细,对根段进行侵染会更容易。
3.菌根室中共生联合体的建立:将有机玻璃条用玻璃胶黏贴在直径为9cm的培养皿底部,将培养皿分为两室,防止两室的培养基质进行营养交换。
将30μm的尼龙网黏贴在有机玻璃条及培养皿壁,直至培养皿上盖,阻止根的进入(图4—2)。
将转移RiT—DNA 胡萝卜根与萌发的G.intraradicesSchenck&Smith丛枝菌根真菌孢子,共同培养的室称为菌根室(MC),而将菌丝穿过尼龙网进入的室称为菌丝室(HC)。
图4—2培养皿中的两室试验装置将M培养基10mL倒入菌根室中,用于离体双重培养丛枝菌根真菌与转移RiT—DNA胡萝I-根。
在菌丝室中:①倒入10mL的琼脂培养基质,其中含有NO3-N 或NH4-N(N的含量与M培养基中相同),其pH分别为6.0或6.5,基质中含有0.6%溴甲酚紫作为指示剂;②倒入10mL不含蔗糖的M培养基,pH为5.5。
草地生态系统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HadeK[ 现剪 断丛 枝 菌根 植 物 的菌 丝后 , ri 1发 。 植
物根 系土 壤水 分 的运 输 能 力 与 非 菌根 植 物完 全 不 同 ,
即丛 枝菌 根能 够促 进 植 物 吸 收 土壤 水 分 , 高植 株对 提 水分 胁迫 的抗性 。国 内外 研究 普遍认 为干 旱逆 境 中菌 根真 菌更 能促进 水分 的吸收利 用 , 高抗旱性 [ 提 1 。
关键词 : 丛枝 茵根 真 菌 ; 草地 生 态 系统 ; 多样 性 中图分 类号 :Q 9 9 5 3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0 —5 0 2 0 ) 60 6— 5 0 95 0 ( 0 7 0 —0 90
丛 枝 菌根 ( r uc l crhz , ab sua myo ria 简称 AM) 菌 r 真
AM 真菌 还能促 进 豆科植 物 根瘤 菌形 成 和 固氮。这 与 AM 真菌 促进植 物 吸 收磷 等 营 养 元 素 有关 , 可 能 与 也
光合 产物积 累增 多导 致植 物微 量元素 和激 素供应 状况 改变有 关 。A 真菌 还影 响植 被 的多样性 与生产 力 的 M 关系 , 没有菌 根真 菌 参 与 的生 态 系统 中植被 的物 种丰 富度 与生产力 呈线 性 正相 关 , 在 AM 真 菌参 与 的生 而
许 多研 究表 明 , AM 真 菌 可 以促 进 植 物 根 系对 磷 、 、 铜 锌 等矿 质元 素 的吸 收 , 显著 改 善植 物 营养 状 况 ] 。菌 丝 分泌 的螯合 物还 有利 于难 利用 元素特 别是 磷 的降解
利 用[ 在缺磷 条件 下 , 1 , AM 真 菌可 以增加 磷 的 吸收 ,
是一 种广泛存 在 , 与大 部 分 陆 地植 物 共 生 的一 类 真 并 菌 。它 主要从植 物 中获取 能 量 物 质 , 从 寄 主植 物 身 能 上 吸收 3 ~ 2 的 碳 水 化 合 物 , 时 也 向植 物 提供 0 同 无机物 质[ ] 1 。植物 光合 产物大 约有 1 " 2 作 为 0 -0 碳 源被丛 枝菌根 真 菌 利用 并 且 固定 下 来 , 无 菌根 共 与 生 的植物 相 比, 根植 物 会 有更 多 的同 化 产 物转 移 到 菌 根 部[ 。有研 究认 为菌根 共生 体是 决定 生 态 系统 多样 7 j
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摘要菌根是分别由菌根真菌与植物形成的互惠共生体,菌根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组分,它对一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的生长,不同植株之间的联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国目前的菌根学研究主要以丛枝菌根为主,因此收集资料对我国当前丛枝菌根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且横向比较我国对其他几种菌根的研究热点,对我国菌根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丛枝菌根研究进展菌根是由菌根真菌侵入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超过90%的植物能够形成菌根,因此,有学者指出“自然界中没有纯的根,只有菌根”。
[1]严格意义上讲,构成森林的大多数树木没有真正的根系,只有外生菌根,外生菌根成为植物根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
菌根一般分为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内外生菌根和兰科菌根等七大类。
[2]目前,菌根学研究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对菌根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从第十二届全国菌根学研讨会总结来看,当前我国菌根学研究以丛枝菌根为主,约占75%,外生菌根研究约占20%,另有少量其他类型的菌根研究。
[3]1、菌根营养学在丛枝菌根的研究中,菌根营养学方面的研究最多,研究表明,菌根能有效改善植物对C、N、P、K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因此被誉为“生物肥料”。
[4]菌根向外延伸的菌丝可以增大营养吸收的面积,同时菌根真菌对一些矿物质的分解可以使得本来难以被植物利用的矿物质直接被植物根吸收。
[5]而且在早期关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促生机制就有研究表明,AMF主要通过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中磷的吸收效率而促进植物生长。
[6]今日,通过对丛枝菌根对磷元素的吸收利用来提高作物产量的研究是一热点。
关于AMF与磷元素之间的研究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AMF对磷的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例如谢贤安以AMF和紫云英(Astragaluasinicus)为材料,深入探讨了AM共生体系中磷转运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表明了磷不仅是作为植物的营养元素,还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能调控AMF共生体系。
放牧强度对克氏针茅根系构型特征的影响研究
猱艺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24期2019年12月放牧强度对克氏针茅根系构型特征的影响研究包日娜,李天良,杨杰,王珊珊耀光伟(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辽宁大连116600)摘要:指出了放牧是内蒙古草原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适宜的放牧强度有利于草原生产力的稳定以及提高,但是长期的过度放牧对于草原植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呼伦贝尔克氏针茅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对象,设置3个放牧梯度,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在不同放牧梯度下对其根系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3个不同放牧梯度下克氏针茅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直径、根尖数的变化趋势;在不同直径范围分析了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的具体变化趋势。
对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直径、根尖数做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中度放牧促进根系根长生长,轻度放牧根长减少;根总表面积与根总体积随放牧強度的增加而增大;根尖数在中度放牧强度下最大;根尖数、根系长度与根系表面积具有相关性;根系长度与根尖数相关;根系长度与根尖数量具有相关性;根表面积与根总体积相关;根系表面积与根尖数相关。
一定强度的放牧可以促进克氏针茅根系的生长,但若超过植物所能承受的放牧强度,便会不利于根系生长。
关键词:克氏针茅;放牧强度;根系构型中图分类号:S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4-0050-041引言内蒙古草原是特有的位于亚洲中部草原区的中温型草原类型之一,内蒙古克氏针茅为多年生密丛型禾草,是典型的草原建群种。
根系构型(Root architecture)是植物构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巾。
根系构型是一个重要的农学和生态学指标,而植物的根系又在植物的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植物根系的变化可以反映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以及健康水平也。
《内蒙古八种葱属植物根内及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范文
《内蒙古八种葱属植物根内及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上,其葱属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葱属植物不仅是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采伐等人为因素,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于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篇论文将就内蒙古地区八种葱属植物根内及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八种葱属植物根内及根际土中的丛枝菌根真菌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采样、基因组提取、PCR扩增、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等。
1. 采样在内蒙古地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八种葱属植物生长区域进行采样。
每个采样点均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葱属植物,并采集其根内及根际土样品。
2. 基因组提取与PCR扩增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并针对丛枝菌根真菌的特异序列进行PCR扩增。
3. 序列分析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
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根据序列比对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丛枝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
三、研究结果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八种葱属植物根内及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我们发现:1. 在所研究的八种葱属植物中,均存在丰富的丛枝菌根真菌资源。
这些真菌在植物根内及根际土中形成了复杂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我们发现这些丛枝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不同种类的葱属植物其根内及根际土中的丛枝菌根真菌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它们在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遗传特征。
3.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丛枝菌根真菌在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寄主植物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2024年内蒙古草原常见百合科植物菌根结构类型及AMF多样性》范文
《内蒙古草原常见百合科植物菌根结构类型及AMF多样性》篇一内蒙古草原常见百合科植物菌根结构类型及AMF(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一、引言内蒙古草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其中,百合科植物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观赏价值,成为了该地区的重要植物类群。
而菌根真菌,尤其是AMF(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了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草原常见百合科植物的菌根结构类型及AMF多样性,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择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区域,重点针对该地区常见的百合科植物进行调查研究。
2.2 材料方法(1)样品采集:在内蒙古草原不同地区采集常见百合科植物的根系及土壤样品。
(2)菌根结构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菌根结构,分析其类型和特点。
(3)AMF多样性分析: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AMF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测定和分析。
三、内蒙古草原常见百合科植物菌根结构类型通过对采集的根系样品进行显微观察,我们发现内蒙古草原常见百合科植物的菌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3.1 外生菌根外生菌根是百合科植物常见的菌根类型,其特点是菌丝主要分布在根系表面,形成明显的菌丝网。
这种结构有助于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3.2 内生菌根内生菌根的菌丝侵入根系内部,与植物细胞共生。
这种结构类型在百合科植物中也有分布,对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3.3 其他类型菌根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菌根结构类型,如过渡型菌根等。
这些结构在百合科植物中虽不常见,但也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
四、AMF多样性分析4.1 AMF种类与数量通过对土壤样品中AMF的测定和分析,我们发现内蒙古草原常见百合科植物与多种AMF种类共生。
其中,某些种类在特定地区或特定类型的生境中具有较高的丰富度。
4.2 AMF多样性指数AMF多样性指数反映了该地区AMF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均匀度。
《2024年内蒙古中温型草原AM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因子研究》范文
《内蒙古中温型草原AM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因子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是我国典型的草原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闻名。
近年来,土壤中广泛分布的AM(丛枝菌根)真菌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这种特殊的共生菌,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
而AM真菌的多样性及分布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内蒙古中温型草原的AM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因子,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内蒙古中温型草原作为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素为AM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此,研究该地区的AM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影响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传统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中温型草原的AM真菌进行系统研究。
具体包括:1. 采样:在内蒙古中温型草原的不同区域设置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
2. 分离与鉴定: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AM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
3. 数据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pH 值、有机质含量等。
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AM真菌多样性与分布的影响因子。
四、AM真菌多样性分析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方法,我们成功鉴定出内蒙古中温型草原的AM真菌种类丰富,包括多种属的AM真菌。
这些真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环境等。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区域的AM真菌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有关。
五、影响AM真菌分布的因素分析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AM真菌分布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中温型草原的气候条件为AM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然而,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如温度、降水等,这些因素会影响AM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
2. 土壤因素:土壤是AM真菌生长的基础。
《2024年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范文
《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
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为植物群落及丛枝菌根真菌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旨在探讨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及其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涵盖了不同植被类型和地貌特征的地区。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样本采集、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调查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组成、分布及生长状况,采集植物根际土壤和丛枝菌根真菌样本,运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植物群落特征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包括多种植被类型,如草原、荒漠、湿地等。
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结构、分布和生长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草原区域的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荒漠区域的植物群落则以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为主,物种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受地质历史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还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和适应性。
四、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乌兰哈达火山群的丛枝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包括多种属种和生态类型。
这些真菌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
例如,在草原区域,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多,与植物群落的丰富度相匹配;而在荒漠区域,由于环境条件较为恶劣,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不同属种的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五、植物群落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相互关系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与丛枝菌根真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丛枝菌根真菌通过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等资源,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植物通过为丛枝菌根真菌提供光合作用产物等能量来源,维持其生存和繁衍。
《2024年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范文
《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我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之中,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火山群之一。
这一地区的火山地貌、土壤条件及气候特点等环境因素为众多植物及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条件。
其中,植物群落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及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探讨其生态环境、共生关系及生物多样性。
二、研究区域概况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具有丰富的火山地貌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该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火山活动留下的熔岩、火山灰等物质形成了特殊的土壤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三、植物群落研究(一)植物群落组成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主要由多种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组成。
其中,草本植物种类繁多,包括蒿草、苔草等;灌木主要有沙棘、山杏等;乔木以杨树、柳树等为主。
这些植物通过竞争资源、协同进化等机制,形成了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
(二)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与当地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同时,植物通过吸收养分、固持土壤等方式,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一)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与分布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根系中的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在乌兰哈达火山群,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它们与不同的植物种类形成共生体,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丛枝菌根真菌通过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抗逆能力等。
在乌兰哈达火山群,丛枝菌根真菌与当地植物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共同适应了特殊的环境条件。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植物群落及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我们发现该地区的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组成和稳定的群落结构。
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丛枝菌根相关研究进展丛枝菌根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植物根系中的共生微生物,它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丛枝菌根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在丛枝菌根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对丛枝菌根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揭示了丛枝菌根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基础。
研究人员发现,丛枝菌根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信号分子,如六碳糖酮和羟基酸等化合物,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对逆境环境的抵抗能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丛枝菌根对植物免疫系统的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模拟病原侵染和激活植物免疫反应等实验手段,揭示了丛枝菌根与植物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其次,在丛枝菌根的应用研究方面,我国研究人员在植物栽培和生态修复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研究丛枝菌根对植物的生长提高和土壤改良等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丛枝菌根肥料和丛枝菌根菌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中。
研究人员还通过选择适应性强且能与本地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的丛枝菌根菌株,发展了一系列植物种植方案和土壤管理技术,提高了我国干旱地区和盐碱地的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效益。
最后,在丛枝菌根的多样性研究方面,我国积极开展了对不同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的调查和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不同植物根系和土壤样品,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对丛枝菌根的多样性、共生效应和物种组成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丛枝菌根物种组成丰富多样,且与土壤环境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
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可以进一步探索丛枝菌根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分子机制,开发更多高效的丛枝菌根菌剂和丛枝菌根肥料,拓展丛枝菌根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深入研究丛枝菌根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为丛枝菌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好的科学支撑。
总之,我国的丛枝菌根相关研究在丛枝菌根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研究和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多样性
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多样性胡从从;郭清华;贺学礼;赵丽莉;李英鹏;曹翠兰【摘要】为探究蒙古沙冬青(Ammopi ptanthus mongolicus)伴生植物丛枝菌根(AM)真菌遗传多样性特征,于2013年7月随机取样采集内蒙古乌海、磴口和乌拉特后旗3个样地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根围土壤,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AM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共分离鉴定球囊霉属(Glomus)、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和根内球囊霉属(Rhizophagus)3属AM真菌,其中,Glomus 为所有样地和土层共有优势属,G.coronatum (AJ276086.2)和G.sp.(KC558550.1)为霸王根围优势菌种,Uncultured Funneliformis(HG004455.1)和Uncultured Rhizophagus(KC797139.1)为白刺根围优势菌种;G.coronatum(FR773145.1)是乌海特有菌种,G.sp.(AJ315521.1),Uncultured Rhizophagus (KF386282.1)和Uncultured Glomus(HG972422.1)为磴口特有菌种.(2)不同宿主、样地、土层AM真菌具有不同的DGGE图谱特征,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呈现蒙古沙冬青>霸王>白刺;同一样地,0~30 cm土层高于30~50 cm土层;同一土层,乌海、磴口均高于乌拉特后旗样地,其中乌海20~30 cm土层AM真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16和2.06.(3)土壤速效磷与AM真菌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碱解氮、碱性磷酸酶与AM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负相关.可见,AM真菌能与宿主植物形成良好共生关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宿主植物、环境因子对AM真菌群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5)006【总页数】12页(P921-932)【关键词】蒙古沙冬青;伴生植物;AM真菌;PCR-DGGE;遗传多样性【作者】胡从从;郭清华;贺学礼;赵丽莉;李英鹏;曹翠兰【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曹翠兰,女,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野外调查是丛枝菌根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丛枝菌根真菌的采集和标本的收集,可以了解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同时,还可以观察丛枝菌根的形态特征、寄主植物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野外调查可以通过线虫技术、浸渍法、剥离法等方法来采集土壤样品,进一步分离和鉴定丛枝菌根真菌。
实验室培养是丛枝菌根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对真菌进行培养和观察,可以研究其生长特性、生理代谢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室培养还可以通过共培养法来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培养法可以模拟真菌在寄主根系中的生长环境,通过观察真菌的侵染和共生过程,揭示丛枝菌根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方式。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丛枝菌根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提取丛枝菌根真菌的DNA,利用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等技术,可以对真菌的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基因组DNA文库和表达文库,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基因的组成和功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检测、原位PCR等技术,对丛枝菌根真菌在寄主植物根系中的定位和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其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机制。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借助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计量生态学、同位素示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丛枝菌根的分布、生态功能、物质循环和与其他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总之,丛枝菌根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培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的结合,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丛枝菌根的形态特征、物种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和管理丛枝菌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组成上均有差异。样点有嘎松山草甸草原; 典型 草原区选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 统定位研究站的羊草 ( 0&*12( ,3"-&-("( )4 大 针 茅 ( +)"5. 6’.-$"() 原生群落及其退化恢复群落以及大 针茅 G 羊草群落样地; 荒漠草原区包括苏尼特、 乌兰 察布及鄂尔多斯草原, 样点有赛汗塔拉、 召河及杭锦 旗。 !# $"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原则为所选样地的常见植物。以多年 生草本为主, 兼有一、 二年生草本, 少数小半灌木及 小灌木。采集植物根系样品, 固定于 H,, ( ! .I 冰 乙酸 ! .I 甲醛 2" .I !"J 乙醇) 溶液中。 !# %" 菌根类型的观察 根系样品用蒸馏水冲洗 # F = 次, 并切成 % K. 左右长度的根段; 于 %"J 的 LMN 溶液中 2#O 下脱 色透明 #" F E" .)9, 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用"@ "!J 翠盘蓝 ( /(;<:9+P56: ) 乳酸甘油溶液染色 # F B 0, 并 用乳酸分色、 制片 ( &0)55)9A* 1 N’;.’9, %23" ) 。用 Q)K?9 显微镜观察菌根结构 ( 丛枝、 泡囊及菌丝) 并 摄影。根据 -.)/0 和 -.)/0( %223 ) 的研究确定菌根 形态类型。 !# &" 丛枝菌根侵染率测定 按上述方法制片, 每个样品在显微镜下检查 !" 个根段, 并用根段法计算根系菌根侵染率 ( ,PP?// &) ./@ , %2CB ) 。
摘要: "##" 年 * ’ + 月, 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建群植物及优势植物的丛枝菌根共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观察的 "( 科 &"% 种植物中, 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植物有 &#$ 种 ( 占 (), "- ) ; 在过去认为不能侵染的莎草科植物中发现卵 和黄囊苔草 ( !, -.#)/(0)-1() 有侵染现象。在所调查的植物中, 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 穗苔草 ( !"#$% &’#(’)*’+") 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比例较高, 占被调查该类植物总数的 +#, $- ; 而一年生和二年生草本植物被侵染的比例仅 为 $., *- 。本地区野生植物的丛枝菌根结构类型多数为 /012 类型, 占 *%, )(- , 尤其在百合科 ( 345467868 ) 、 菊科 ( 9:2;:<4=68) 、 豆科 ( 38>124?:<68) 和蔷薇科 ( @:<67868) 植物中比例较高; 而 A604< 类型仅有 &+, ")- , 多见于禾本科 ( B0624?868) 、 唇形科 ( 36C46=68) 、 桔梗科 ( 962;6?1567868) 和百合科。丛枝菌根的结构类型与植物的根系类型、 生活 型和菌根侵染率无关, 而与植物所属的科属关系比较密切。 关键词:草原植物, 菌根类型, 菌根侵染率, 生活型 中图分类号:D+)(!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