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详解和示例

小学语文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详解和示例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3、排比
1、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小学语文中六大修辞手法的运用总结

小学语文中六大修辞手法的运用总结

小学语文中六大修辞手法的运用总结.txt小学语文中六大修辞手法的运用总结修辞手法是语文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在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和倒装。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同种类或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类比,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他的笑容像春风般温暖”,通过将笑容与春风进行比较,形象地表达了笑容的温暖和舒适。

拟人是将人的特征赋予非人的事物,使其具有人的行为和感情。

比如,“树叶在微风中跳舞”,通过这样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到树叶有了生命,具有了舞蹈的动作。

夸张是为了强调某种感受或情感而进行的夸张手法。

比如,“大声哭泣得像个大雨倾盆般”,通过夸张形容,放大了哭泣的声音和力量,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情感的激烈。

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的方式,将相同或类似的事物列举出来,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比如,“她喜欢看书、听音乐、画画”,通过排比的句子结构,使句子更加流畅,给读者以愉悦感。

对偶是将相邻的句子或词语进行对称或照应的修辞手法。

比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灯光”,通过对偶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呼应和对比,让句子更加平衡和朗朗上口。

倒装是改变正常的句子结构,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修辞手法。

比如,“走过来的是一个高个子的男孩”,通过倒装,突出了男孩的身高,使句子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总之,小学语文中的六大修辞手法能够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趣,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学生在研究和写作中可以尝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提升语文表达的水平。

以上是关于小学语文中六大修辞手法运用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

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小学语文必考常见的6大种修辞手法讲解

小学语文必考常见的6大种修辞手法讲解

小学语文必考常见的6大种修辞手法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a.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b.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c.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例句:a.落叶随着风高低起舞。

b.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在对你微笑。

c.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a.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b.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c.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阅读理解训练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阅读理解训练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阅读理解训练题)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在小学语文学习与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修辞在句中的作用,对这类题目,很多孩子都感到难以应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学习中的苦确实难以尽言,然而,学习亦有乐。

当你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

今天店铺给大家讲讲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希望大家喜欢。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意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

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

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

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

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

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

例如: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写作文必学的六大修辞手法详细讲解

写作文必学的六大修辞手法详细讲解

2017-05-10一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意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

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

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

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

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

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

例如: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

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

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

例如: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讲解运用了对比、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语文中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重点训练的内容。

要求掌握常用修辞格。

一、对比1。

正衬:作者写小山没有荷花美,不仅写出了“莲”的高贵,更写出了“小山”的贫贱。

正衬与反衬相比较,突出了“莲”的不屈不挠、高洁脱俗。

2。

反衬:夏日的骄阳似火,热气逼人,写出了小山被晒得滚烫的感觉,而莲花却“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以“热”衬“冷”的方法,让读者看到小山虽然被炙烤着,但它的生命力极强。

3。

前后照应:荷花在石缝中,显得娇小可爱,随风飘动,好像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荷花给人以清新自然、优雅宁静之感。

二、拟人1。

本体(花朵)拟人:用比喻、比拟、象征、夸张等手法,使描绘对象具有人一样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能够用自己的一些典型特征、行为去打扮和装饰自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例句:小草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吮吸着甜美的乳汁,它们在微风里摇头晃脑,互相说着悄悄话。

桃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慢慢地长出嫩绿的叶子。

草坪上,小草宝宝伸展着四肢,欢快地跳起了“舞蹈”。

她的眼睛亮得吓人,闪闪发光,像两颗小星星。

一位老师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教室,同学们都用关切的目光望着他。

那里摆着一把大火钳和几个大碗,里面盛满了水。

同学们围坐在那儿,埋怨火钳太小。

我不怕同桌,也不怕老师,就怕不文明的人。

爸爸回家时,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那风里夹着一股烟草味儿,闻到这味道,我就觉得舒服。

2。

人格化拟人:赋予某一物品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其人格化。

例句:青蛙的皮鼓鼓的,肚子圆圆的,可爱极了!第三单元,我背诵了很多诗歌,像静夜思、小池、早发白帝城、回乡偶书、山行等等。

我还读了《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从中知道了一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贪心,而想占有尽可能多的东西,结果适得其反,吃亏的总是自己。

三、排比1。

抒情的需要:在文章中适当加入排比段,既可增强气势,又可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哪个不是我的兄弟姐妹?……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用最美的语言,写出心中的激动。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阅读理解训练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内附阅读理解训练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1.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2.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附练习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附练习题)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附练习题)在小学语文学习与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修辞在句中的作用,对这类题目,很多孩子都感到难以应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地详解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地详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的详解修辞方法不只是小学语文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作文这一重要的知识,所以绝不能忽视。

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

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4、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特级教师整理,中小学语文常用13种修辞手法汇总!

特级教师整理,中小学语文常用13种修辞手法汇总!

(2)拟人
4型例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春望》杜甫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
1、什么是夸张 奢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 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 扩大或缩小。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 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2)拟人
1、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 写物。 2、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人作用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 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10)反复
1、什么是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2、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 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1)双关
1、什么是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2、例如: 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一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叶丝的“丝” 谐音相思的“思”就是双关的手法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详解

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象征、寄寓(寄托),呼告等。

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一、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2、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3、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4、典型例句(1)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二、拟人:1、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拟人的作用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4、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

中小学语文16种常用修辞手法汇总

中小学语文16种常用修辞手法汇总

《中小学语文16种常用修辞手法汇总》——掌握语言艺术,提升表达魅力一、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被比喻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它们让语言充满形象感和艺术性。

二、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情感拟人是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情感。

这种手法能让描述更加生动,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强化表达效果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有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等。

夸张手法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排比是通过将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五、对偶——形式整齐,意义对称对偶是利用语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对称或对立的特点,形成一种平衡和谐的美。

对偶句式整齐,韵律感强,易于记忆。

六、反问——无疑而问,加强语气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不需要对方回答。

反问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七、设问——自问自答,引导思考设问是自问自答,通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内容更加明确,条理更加清晰。

八、借代——以事物特征代指事物本身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能使语言简洁、含蓄。

九、反语——言此意彼,讽刺幽默反语是说出的话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相反,常用作讽刺或幽默的修辞手法。

反语能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十、对比——凸显差异,突出特点对比是将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以凸显它们的差异。

十一、反复——强调情感,加深印象反复是在文中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语气,突出某种情感或意思,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十二、层递——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层递是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将语句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等顺序排列,使表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一、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二、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三、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1.比喻1.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2.拟人什么是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解析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解析

小学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解析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能够通过一些技巧和方法来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使表达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

比喻的作用是通过类比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他的笑声如同春风,温暖了整个教室。

”这里将笑声比喻为春风,生动地描述了笑声给人带来的温暖和舒适感。

二、拟人拟人是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以人的特征和行为,给予其生动感和形象感。

通过拟人手法,作者能够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和意义。

例如,“太阳躲在云彩后面,生气地不再出来了。

”这里将太阳赋予了人的情绪,生动地描述了太阳隐藏在云彩后面的情景。

三、夸张夸张是用夸张的手法来放大事物的特征或效果,以达到强调和表达作者意图的目的。

夸张手法常常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我的书包里有万千书籍。

”这里对书包里书籍的数量进行了夸张,以强调作者热爱阅读的热情。

四、排比排比是将具有相同或类似结构的句子并列在一起,通过反复并列相同或类似的词语或句子,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排比手法常常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例如,“我的爸爸爱我,妈妈爱我,老师爱我,同学们也爱我。

”这里通过反复并列的方式,强调了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们对作者的爱。

总结: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掌握和运用修辞手法是提高作文表现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让作文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意图。

在学习和使用修辞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和合理运用,以保持文章的整体流畅和易读性。

通过不断地积累和练习,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辞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有何不同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有何不同

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有何不同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不同年级的语文教材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上有一些区别,本文将就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不同之处。

一、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小学语文教材中广泛使用比喻,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小鸟架起了诗意的彩虹,牵着阳光娇羞地飞翔。

”比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特征,以增强读者的联想和感受。

2.拟人:小学语文教材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将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力。

例如:“夜晚如一个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大地,让人安心入睡。

”拟人使得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更易为小学生理解和接受。

3.排比: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利用排比手法来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例如:“他们用勤劳、智慧、勇敢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排比在小学生作文中常用于列举和强调,使句子更加连续和有力。

二、初中语文的修辞手法1.夸张:初中语文教材中善于使用夸张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例如:“他满头大汗洒满了整个足球场。

”夸张使得文章更加夸张生动,有时也用于修辞强调或幽默表达。

2.比拟: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对比能力,比拟手法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例如:“勤劳就像一株常青树,无论遇到多大风雨,都能屹立不倒。

”比拟在初中作文中起到了很好的肯定和激励作用。

3.修辞问答:初中语文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修辞问答也是其中的一种常用手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使文章更加思想深刻和富有针对性。

例如:“人生的价值何在?我们的回答将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

”修辞问答使文章更具哲理性和让人深思。

总结起来,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小学语文强调生动形象,注重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而初中语文则更加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常使用夸张、比拟和修辞问答等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语文六大修辞手法详解修辞手法详解: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①他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做比较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

——表示猜测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意4、比喻的目的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

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

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

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

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

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

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

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

例如: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

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

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

例如: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

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

例如: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5、比喻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6、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7、常用比喻词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8、比喻的修辞举例(1)带有比喻的成语恩重如山冷若冰霜成竹在胸胸有成竹呆若木鸡风烛残年挥汗如雨浩如烟海门庭若市虚怀若谷轻如鸿毛震耳欲聋声名狼藉易如反掌切肤之痛亲如手足人面兽心如虎添翼如胶似漆丧家之犬对答如流刀山火海a明喻: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如火如荼如饥似渴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归心似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冷若冰霜b暗喻:车水马龙有口皆碑唇枪舌战草木皆兵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犬牙交错血海深仇犬马之劳c借喻:望穿秋木破镜重圆风平浪静班门弄斧铜墙铁壁豺狼当道掌上明珠画龙点睛柳暗花明愚公移山(2)比喻句举例: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修辞手法详解: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甲】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老舍《小花朵集》)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王蒙《春之声》)④街上非常热闹。

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

呃,借光。

”(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乙】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朱自清《春》)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老舍《月牙儿》)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王蒙《春之声》)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丙】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

(马克思《资本论》)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

(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

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

(艾鞠《屋里的春天》)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

(艾青《在浪尖上》)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

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

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

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

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

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

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

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

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修辞手法详解: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的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