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视角透视我国当下的大众文化.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摘要: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转型。
在这一转型期,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价值观危机、社会道德危机、生活方式危机和生态危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和延缓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这些危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转型;文化危机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理性选择。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中国社会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转型。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机遇,也有巨大的挑战。
正如吉登斯所描述的那样,“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他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全是良性的。
(1)P1-15全球化在为我国的发展创造着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精神文化和生存条件带来了许多破坏性的后果,引起并加深了各种更为复杂的文化矛盾和危机,使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总是在由意识形态、价值、社会道德、生活方式和生态危机等所引导的矛盾冲突中前行。
下面做个简要分析:一、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危机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必然,全球范围内超越国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冲突与整合随之而来,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消费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
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
”(2)P6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特定含义的生活方式就绝不仅仅是消费本身,而是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以商品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主义,已经构成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宰着人们的生活,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实践领域和日常活动。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理论下的大众文化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文化工业理论下中国的大众文化述评摘要: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传入中国,其精英主义立场迅速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
他们很快地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猛烈攻击。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旨在更好的认识中国本土的大众文化。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语境发展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提供了一种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批判模式。
这种模式把文化工业所操纵的文化活动的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单面性、操纵性、强制性看作是当代工业社会文化艺术的根本性特征。
法兰克福学派详尽揭露了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对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态度,毫不客气的说,正因为有了文化工业理论,中国大众文化的众多“负面性”被放大化,变得所谓的“显而易见”。
法兰克福学派典型的誓死扞卫精英文化的立场,在中国兴起大众文化的时代,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并对中国的大众文化也进行猛烈的抨击。
但是我国大众文化与西方大众文化生成语境及其不同,不能片面的照搬其文化工业的批判模式对我国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我们要肯定大众文化在中国的意义,正确的看待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为我国文化建设服务。
一、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大众文化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是一种非文化、反文化或虚假文化。
“文化工业”这一带有强烈批判色彩的概念集中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大众文化观,也成为中国学者引用最多的术语。
而标准化、模式化、商业化、操纵化、单面性、强制性等这些由“文化工业”衍生的语词也经常被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所套用。
在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大众文化的着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导论”中,尹鸿认为,大众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这些文化产品不再是个体创造的产物,从策划、投资、制作到宣传、发行直到消费,都被作为一种批量复制生产的工业产品。
大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大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路径探析作者:张一,罗理章来源:《学术探索》 2014年第3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KS036)作者简介:张一,女,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罗理章,男,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张一1,罗理章2(1.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
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众文化;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47-06大众文化最先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大众文化是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成、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文化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
[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众文化思潮悄然兴起。
90年代以来,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上展现出复杂而生动的景观。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价值取向和强烈的文化渗透能力,广泛地介入高校的日常生活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辩证地分析大众文化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影响并进行有效的制度化解和积极应对,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一、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首先,我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其次,综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种观点:第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受到官方认可并在法律上保障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追捧。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官方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
我们所熟知的改革话语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等。
政府的实用主义意味着它会在民众与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意识形态之间左右逢源。
既强调民生,支持民族,又赞成自由和民主,却又都有所保留。
毫无疑问,无论民生、民族、民主、自由,都不是政府的价值追求,但它又不排斥在某个时候分别将它们拿来一用,一切以“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为前提和归宿。
第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
具体表现就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
在现实中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
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表现。
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
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
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
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三,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
浅析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特征【摘要】大众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市民社会的崛起而生产的,具有大规模传播和受众的文化形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受到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媒体发展的推动,扮演着社会统一和社会认同的重要角色。
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电影、广播和电视等传媒的崛起,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特征包括流行性、大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
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都产生着深远影响,但也容易导致文化同质化和思维模式单一化。
未来,大众文化将继续与科技发展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我们既要认识到大众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的消极影响,同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定义、背景、重要性、起源、发展历程、特征、影响、未来发展、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发展趋势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指流行于广大人群中的文化现象和符号,是一种由大众群体创造、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包含了通俗易懂、大众化的艺术作品、娱乐产品和消费品,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
这些文化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受众覆盖面,能够快速地传播和影响社会。
大众文化旨在满足人们日常消费和娱乐的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共同的文化体验和共同的语言。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还具有易接受和易传播的特点,能够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和创造者的文化形式,它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引领着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对于了解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众文化的背景大众文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逐渐兴起。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
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
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
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
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在当代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处于非主导地位的多种社会意识形态。
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吗?】
《通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吗?】》摘要:面对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首先批判的是它的非文化性,也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一种文化,在批判了大众文化的非文化性之后,法兰克福学派随即批判了它的非大众性,也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大众的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以对大众文化非文化性的批判与对大众文化非大众性的批判建构了自己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相当深刻、透彻地剖析了大众文化的非文化性与非大众性随着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大众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占据了我国当代文化生活的中心。
如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评价也就构成了我国学界特别关注的焦点问题。
然而,大众文化毕竟是我们过去未曾体验过的全新文化,在没有成熟理论借鉴的情况下,直接对它进行分析与考察只能导致初步、粗浅的结论。
为了深化对这一全新文化的认识,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
作为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源头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由此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构成了我们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参照。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评述与译介一直频频出现于国内各大学术报刊。
然而,直到近年,才出现了针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系统的深入并且富有特色的专著。
尤战生先生的《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
这部著作在总体上体现出了三个比较显著的特色。
它的第一个特色在于从两个颇有新意的角度解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这两个角度分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非文化性的批判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非大众性的批判。
面对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首先批判的是它的非文化性,也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一种文化。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是宽泛意义上的文化,而是特指那种远离物质和实利、具有较高精神层次和较多意义内容的创造品。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不能被看作这样一种文化的,其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学与艺术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与拜物性。
大众文化概况
⼤众⽂化概况第⼀章⼤众⽂化概述⼀、⼤众⽂化的定义:⼤众⽂化是以⼤众媒介为⼿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乐、电视剧、电影和⼴告等形态。
⼆、⼤众⽂化与⼤众媒介⼤众媒介与⼤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众传播媒介。
⼤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众媒介、在⼴泛的传播对象中⼤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
相应地,⼤众媒介是指⼤众传播得以进⾏的专业机构和技术。
⼤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媒介(如⼴播、电影、电视和⽹络等)。
(1)⼤众媒介的应⽤推动了⼤众⽂化的发展。
(2)⼤众媒介对于⼤众⽂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众⽂化的特征]⼤众⽂化有如下特征:第⼀,⼤众媒介性。
这是指⼤众⽂化以⼤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商品性。
这是指⼤众⽂化具有由⽂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第三,流⾏性。
⼀种⼤众⽂化⽂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雅⽂化⽂本和民间⽂化⽂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产⽽流⾏,在⼀定时段的⼀定公众群体中风⾏开来,形成时尚潮流。
流⾏,真是⼤众⽂化的必然特征之⼀。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
⼤众⽂化⽂本⽆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
第六,⽇常性。
与欣赏⾼雅⽂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告、电视剧、流⾏⾳乐、时装、畅销书等⼤众⽂化的接受,是在⽇常⽣活的世俗环境中进⾏的。
四、⼤众⽂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在⼤众⽂化⽂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化、⾼雅⽂化和民间⽂化的因⼦,从⽽出现⼤众⽂化的多元互渗景观。
⼤众⽂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众⽂化的主导。
⼤众⽂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合法性作⽤,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化的规范。
第⼆,⼤众⽂化的⾼雅化。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思想,从科技、消费、文化等各个维度切入来批判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批判理论,这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众文化批判不仅仅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而且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审视当今的文化建设,才能在文化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大众文化特点的透视和分析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
就如同中世纪的宗教、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自然科学一样,它以其自己的方式得到确立并深入人心。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高雅与后现代文化日益融合,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主导‘"〔1〕81。
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整体的透视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
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伊格尔顿就指出,在宗教正在失去它对劳动大众的控制时,文化曾经是作为一个代用品在场的。
我们可想而知文化力量的强大。
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已经由原先作为高雅、追求真、善、美和激发人们欲望的精神物品转变为受市场所主导、被消费所控制的商品,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
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意味着教养,肩负着教育的作用,起着引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
伊格尔顿认为",国家要繁荣,它就必须向其国民灌输适当类型的精神倾向;而这正是文化或教育的观念根据一种从席勒到马修•阿诺德的古老传统所预示的"〔1〕7。
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场文化和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怀疑主义的攻击,文化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从贵族式的"文明生活"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有的东西,文化曾经意味着巴赫和巴尔扎克,现在它已经扩展到海滨文化、警署文化、天空穿越文化等。
哈贝马斯批判诠释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理论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哈贝马斯批判诠释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理论杨东东(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3)[摘要]哈贝马斯认为,大众文化并非像法兰克福学派前辈学者所说,是国家意识形态统治的同谋。
在早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里,人们看到的大众文化是在诠释视野之下的反思性文化,是大众在就公共事务进行沟通诠释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批判性文化。
它只是由于被政治、经济集团蛊惑才在晚期资本主义这个特定时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不过,哈贝马斯相信,借助交往行为理论的支撑、理想言语环境的建构,那种充满着积极向上精神的大众文化一定可以回到我们身边。
[关键词]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诠释;交往行为理论[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016-05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矢志不渝地坚守的一块批判阵地,这一点尤为显著地反映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关于文化工业的分析之中。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但实际上却是对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欺骗。
这种理念当然也被该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所继承。
不过,相比于霍克海默等人在大众文化批判方面表现出的激烈态度,哈贝马斯的理解要相对温和得多、也似乎更为客观。
尤其重要的是,哈贝马斯独特的诠释学视角为大众文化批判赋予了崭新的色彩。
一、大众文化的批判诠释模式何谓“大众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哈贝马斯与他前辈的观点是一致的。
翻看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定义:所谓文化工业/大众文化,①“一般指的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②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的批量性和重复性,它声称能够使原本只属于上层社会的文化普及开来,以满足普通民众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警示
作者简介 : 沈朝华 ( 1 9 7 5 ~) ,女 , 云南广南人 , 壮族 , 博士 , 讲师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 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常
州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 0 1 4年
国居 民 的消费心理 与 生活方 式有着 明显 的消 费主 义
蔽。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传达的并不全是阿尔都 塞式的 “ 嗨, 你在这儿” ,或许更多的时候却是拉 康式 “ 你到 底想 怎么样? ” 对 于某些西 方 国家来 说 ,不管 “ 我们怎么样 ”都是错 ,因为在某些西
再起主导作用 ,消费的符号标识功能成为主角 ,而
消费所指向的不是商品的实用性 ,而是商品所表达 的象征意义 ,物品的实用功能已经完全让位于它所 具有的符号标识功能,必须超越以生产逻辑批判资 本主义 的模式 ,以消费社会 的 “ 符号 和差异 的逻
・ 收 稿 日期 :2 0 1 3—1 1 —3 0
享乐主义的观念 自 然就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 角落。可以说 ,消费主义对理想 、信念等崇高价值 观念的解构是资本追逐利润 的逻辑必然 导致的结
果。
和 “ 西方 马 克 思 主 义 ” 以及 后 马克 思 主 义 所
德里亚则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 生产 ”已经不
批判的消费社会相 比,中国的状况如学者 陈听所 言,就经济能力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方式而言 ,中国 属于 “ 生产 社 会 ” ,不 具 有 典 型 的消 费 社 会 特 征。 】 但消费主义在 中国有其滋生的沃土。一是 中 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当中,消费主义的 影响无处不在 。陈昕认为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中
倾 向。 _ 3 二是作为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 ,中国同样 要遵循 市 场经济 的法 则 ,市 场化 的运行 必定 会创 造 出适合整个资本逐利 的意识形态 ,其 中就包括消费 主义意识形 态。三是 中国经济增长要 由过去 “ 投 资出口拉动型 ”转向 “ 扩大 内需” 的 “ 消费主导 型” 。 - 4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功能会被最大程度 地利用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也会随之 四处传播。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将使攀 比消费、炫耀
繁荣新时代群众文化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繁荣新时代群众文化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群众文化的繁荣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任务。
本论文通过对群众文化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希望该研究能够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文化;意识形态;主阵地引言:在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深化,群众文化的繁荣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任务。
群众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能够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明确群众文化的作用,推动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繁荣群众文化,推动文化惠民。
[1]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群众文化的繁荣成为确保意识形态主阵地牢固稳定的关键环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2]群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战线上的重要力量,既是思想引领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一、繁荣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意义繁荣新时代群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而且可以拉近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其意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首先,繁荣新时代群众文化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群众文化代表着国家文化的脉动,传播着国家的精神价值和文化自信。
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吸引更多国际目光,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同中国的文化。
例如,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崛起,例如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芳华》,通过展现中国社会历史的细节、人物的经历以及许多人们共同的生活经验,使观众们更容易理解中国的群众文化。
该片强调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面临的艰难选择和书写历史的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创作对于处理社会问题和情感题材的专业能力。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以《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为个案
再解读的结果和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再解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经典 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在重新审视这些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们所承载的历 史记忆、文化观念、人性探索等深刻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仍具有 重要意义,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拓宽我们的视野。其次,再解读也可以促进文 化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基本内容
在《堂吉诃德》中,偶然性与必然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相互影 响的。堂吉诃德的冒险之旅,虽然充满了偶然性的插曲,但整个故事的发展趋势 却体现了必然性的规律。这些偶然事件为故事增色不少,同时也引导着读者对故 事情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堂吉诃德》无疑是一部探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经典之作。通过 对其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种种现象,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深 刻寓意。偶然性与必然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不仅影响着故事情节 的发展,还对人物性格和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这两种因素相互、相互 作用,共同构建了《堂吉诃德》这一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日 益显著。与此对于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本次演示将 以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这一 案例,探讨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与偶然性相对,必然性在《堂吉诃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堂吉诃德与 桑丘的冒险之旅,虽然充满了滑稽与误解,但最终他们还是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 难,实现了自我成长和价值观的升华。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塞万 提斯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理念。此外,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命运走向,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必然性的规律。
试析我国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重视人 的价 值 , 追求“ 人 的全 面而 自由的发展 ” , 在这里 , 我们需要换一 个角度 去看待大 众文化 的娱乐性 。人们在
有效的 、 中肯 的分析和批评 , 大众容易缺乏判断力 、 放松警惕 性 , 认 同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 , 降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认同 ,
【 参 考文 献】
[ 1 ] 邓伯 军. 大众 文化 时代 高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课教 学话语 体 系创 新研 究
[ J ] . 思想理 论教 育, 2 0 1 2 ( 1 3 )
3 、 大众 文化 冲击 主流价值 观 大众文化在塑造 国民价值 观方 面的影 响是 巨大 的 , 甚 至远远 超过了官方文化 、 精 英文 化 , 但 目前大众 文化 存 在一些 价值 观误 区, 如: 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 、 享 乐主义 、 消费主义 、 见利 忘义 、 拜金
的商业 运作 和现代 化大 众传 媒 的力量 , 以其特 有 的渗透性 、 流行
性、 实用性 、 功利性 对马 克思 主义 意识形 态带 来解 构性 冲击。例 如, 大众文化 的世 俗性 决定 了 它反 映的是 日常 生活 的平反 叙事 。 而不注重道德价值 , 它注重满足快感欲望 , 导致消费主义盛行 。这
1 、 大 众 文 化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话 语 权 的解 构 、 置换
大众文化在对马克思 主义意识 形态 带来前所 未有 的冲击 的同
时, 也为 马克思 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与时俱进 、 进发新的活力提供 了 契机。大众 文化 具有 商业 性 、 世俗性 、 娱乐性 、 流行性等特征 , 可 以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再造。还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的原 生形态 , 进发 出本土化 、 时代化 的马克思 主义 意识形态 , 并使 之取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文化表征
内容提要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了WTO,全球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张力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随即人文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化表现取向成为广受注目的焦点。
大众文化传播所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让人们关注当下的生活,在参与或接受大众文化传播时获得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而非冷静的反思。
精英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类型,它始终执行着分析现实、探索未来的功能,引导人们走向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精英文化传播的主导文化精神。
本文在分析这两种文化的关系定位后,从表达方式、内容取向及社会影响三方面进行在传媒的表现分析,最终得出精英文化“大众化”或者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兼容乃至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的结论.关键词大众精英文化差别一、本文背景文化,在《辞海》(1989年版)中的解释为:“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文化定位与读者定位是紧密相联的。
文化层次越高,文化沟坎就越高,适应读者的面就越窄;文化层次越低,文化沟坎就越低,适应读者的面也越宽。
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将社会的文化分为两大类:诗、乐、书、春秋、易、礼,为上层社会的“雅”文化;而百姓的唱歌、看戏、看小说、听说书、信占卜、祀神鬼,为下层民间的“俗”文化。
由此,文化也很自然的有了“俗"、“雅"之分,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大众"是因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出现而形成的,泛指住在城市的本国公民.所谓大众文化,便是指城市的大众文化,是城市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而“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有解释说:“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
与一般天才和优秀人才不同,在一定社会里得到高度的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联系.因其散布于各行各业,从而可窥测社会分层现象."宋代大文人苏轼在《乞校正奏议札子》中写到:“聚古今之精英,鉴治乱之龟鉴”,把“精英”释为“精华”。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摘要: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前期就曾被广泛地研究,起初大多数学者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悲观态度的影响而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则扭转了这一态势。
他积极探寻大众文化中的正面因素,为全面认识大众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大众通过大众文化施行着他们对于社会体制的反抗。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盛行于欧美,它的迅速发展蔓延之势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其与精英文化相比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点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批判大众文化,贬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并且悲观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大众在大众文化中丧失了主体性,成了没有辨别力和批判力的被动的盲群。
与法兰克福的理论家不同,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强加给大众的,而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的交界面上生产出来的,并且大众在文化产品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大众选中了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而创造出大众文化。
那么,菲斯克是怎样界定大众的呢?文化工业提供的怎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本呢?大众对文化产品又是怎样辨识的呢?为何大众会心甘情愿地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呢?一、界定大众菲斯克认为大众是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和情境之中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
也就是说,大众是主动的,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是由大众的实际利益驱动的。
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之形成是对宰制性力量反应的结果,它不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宰制性的社会群体的成员也能参与大众文化,不过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从权利结构的上层抽身出来。
回顾与反思:对当前文化问题的认识
回顾与反思:对当前文化问题的认识姚满林【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其他领域相比,文化领域却相对滞后,甚至文化的某些方面中出现了乱象。
因此,通过对当前文化现状的透视,为当前文化摆脱困境寻找一条可行的道路就势在必行。
同样,它对我们当前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启蒙;主流文化;文化乱象【作者】姚满林【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52010年8月《人民论坛》杂志就“主流文化怎么了”的主题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许多网友就当前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主流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以及主流文化说教多,难以打动人心。
此外,多数人认为当前社会低俗文化泛滥,优秀文化没有得到重视与弘扬,主流文化被边缘化,文化领域中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总之,人们对当前的文化现状表示出焦虑与担忧的情绪。
一、当前文化现状透视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然而不可否认,与经济领域相比,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不仅不仅表现在文化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不平衡,还表现在文化领域内部的各种乱象。
从学术层面看,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性的调控与解决,那么它们将影响我们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甚至会影响到我们改革成果的巩固。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就当前文化现状而言,可谓之错综复杂,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文化就像女人的裙子不但五颜六色,还是五花八门”,[1]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启蒙精神不足,文化自觉意识缺乏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启蒙较晚,大体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然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的启蒙大概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这“三部曲”,但在这个较长的岁月中人们始终思考与关注的主题应该说是“文化救国”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识形态视角透视我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摘要:物质决定意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需要与之相符合的社会文化,而诞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我国大众文化虽以其通俗性、娱乐性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有背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本文试图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以期大众文化可以健康的发展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矛盾成熟于十九世纪初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形成席卷之势,取得主流地位。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大众文化开始成为普通民众接触最多、消费最多的文化形态。
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在引导主流价值观、形成大众的认同感的角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其批判的差异和其文化影响也必然引起文化讨论和争辩。
”【1】大众文化和当代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关联,因此,探讨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间的联系、矛盾以及媒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初,至今也就只有两百年。
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是法国人特拉西。
特拉西认为,思想的产生来自物质的刺激,因此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物理过程,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理念的科学”。
1946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写,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恩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2】马恩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认为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以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不是凭空而来。
同时,马恩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马恩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会形成自己的统治思想,比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
从这个方面来说,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时代的意识形态都是为着上层建筑的统治需要而服务的。
马恩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恩思想的成熟。
二、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的意识形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
这是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有效调动全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政体认同感,更好的激发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的主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日益深入人心,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但是,随着大众选择的多样性,由此决定的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内容取向的多样性,意识形态因而形成了多元化。
三、大众文化简介大众文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附属物,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打破精英文化对文化的控制,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深受人们喜爱。
但同时大众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它自身的无序、盲目性,也给意识形态带来严重的挑战。
意识形态必须正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在我国,大众文化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鼎足而立的文化形态,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这十余年间,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它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各类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大众文化的产业化生产方式带来的商业性大众文化是文化与资本、市场的合谋。
大众文化产品实质上是商品,首先遵循商品、资本逻辑,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
这使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推动力。
我国大众文化商品同一般的商品一样采取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使大众文化克服了传统文化作品个体、手工生产的特点,实现了社会化大规模批量生产,并借助四通八达的市场渠道迅速向四方扩散。
【3】(二)通俗的大众文化产生了流行性和娱乐性的效果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的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共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
流行,正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4】同时,大众文化文本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能够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满足,因此,我国大众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遵循快乐原则。
(三)大众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现代传播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为载体传播的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尤其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包括无线电通信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在内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电视广播系统和网络系统成为人们之间相互交往沟通的新载体、新形式。
正是随着这些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的出现,大众文化才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流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和载体的出现,就没有当今中国大众文化的流行和繁荣。
因此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四、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阐明了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着力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动员和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应当反映时代主流,响应国家号召,倡导一切有利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 有利于用诚实劳动获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摒弃那些不合时宜、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
“以使我们的文化真正成为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旗帜和号角,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然而大众文化因为其自身某些特性的局限性在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成为了那个不听话的小孩。
五、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间的矛盾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其商品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倡导的“以消费为中介,以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难免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是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上文已经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人民群众对于先进文化的需求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因而它必须体现时代潮流、时代精神和时代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但是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却往往与这样的要求背道而驰。
我们知道大众文化是借助于大众传媒工具进行传播的,所以通过当下大众传媒,包括报刊杂志、电子媒体、网络手机新媒体给受众传递的信息内容不难看出我国大众文化的现状。
充斥着庸俗、迷信、色情、暴力毒素的大众文化正在污染着大众的视听。
对猎奇新闻的追逐、对桃色新闻的热捧、对八卦新闻的执着使得我们的媒体可以对几乎没什么新闻价值的“药家鑫杀人案”做长时间的追踪报道,对“艳照门”事件的参与者逐一做深挖报道,对娱乐红人大S汪小菲之恋做血本报道。
新闻是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所做的报道,目的是为大众提供有效信息。
可是当下由大众媒体引导的大众文化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外还有什么?有的不是对应知、未知、欲知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的获得,而是对国家大事的漠不关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怀疑,甚至出现了“虚假意识”,基于这种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前提,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在这个被鲍德里亚鉴定为消费社会的后工业社会里,消费被认为已经取代了生产成为社会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论断正在不断被质疑,消费引起生产“渗入了人们的思想,进入了伦理和日常的意识形态之中:这种形式表现对需求、个体、享乐、丰盛等进行解放”。
【7】于是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个人主义正逐渐吞噬着人们集体主义的观念。
自私、贪婪、庸俗、对低级趣味着迷的人性弱点正越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攻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
长期以往,大众不仅会被大众文化麻痹,成为无思想主见的被动接受者;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负面形象的塑造也会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大众文化表现出来的对物欲洪流的追求也会导致国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崇拜,进而接受他们的价值理念。
总之这些大众文化引起的弊端当下在我国已初见端倪,大众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业已形成。
六、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间的矛盾解决途径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然而矛盾并非不可化解的,通过改变矛盾体中相互作用的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大势往往也是可以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