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真题.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真题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
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 28,则中子数=28﹣14= 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
量为 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2.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如图是四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关于四种元素
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
B.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A、由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是8,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故选项说法正确;B、铁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C、铝原子的最外
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3 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3.从下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D.①表示阴离子,②表示原子
【答案】 A
【解析】
【分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原子的结构,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得电子
则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则形成阳离子。

【详解】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
的电子数。

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得电子则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则形
成阳离子。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

题中①的质子数是
8,②的质子数是10,它们不是同一类元素;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
①粒子的最外层得了 2 个电子,是阴离子;②既没得电子,也没失电子,是原子。

4.下列微粒中,能表示 2 个氢分子的是
A.2H B. 2H +22
C.H O D. 2H
【答案】 D
【解析】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 2 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5.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1 滴水大约有
21 个水分子——分子很小1.67 × 10
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 D
【解析】
A、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故远处就可以闻到酒香味,正确;
、滴水大约有× 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正确;
B 1 1.6710
C、醋酸和蔗糖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故性质不同,故正确;
D、将空气液化,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错误。

故选D。

6.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下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D.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答案】 B
【解析】
A、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A 错误;
B、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4,故 B 正确;
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09,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 C 错误;
D、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
最高的元素,其次是硅元素,故 D 错误。

点睛∶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
稀有气体元素。

7.如图是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和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C.甲和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D.乙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X 是 12 号元素,是镁元素,故是金属元素,故正确;
B、 X、 Y 两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误;
C、 X 是镁元素, Y 是氯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2,正确;
D、 Y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大于7 ,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正确。

故选B。

8.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离子( Mg2+)核内有12 个质子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 1 个电子
D.镁离子( 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 Mg2+)核内有12 个质子。

故 A 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故 B 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 1 个电子。



(Cl )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 D 错误。

C 错误。

D.镁离子(Mg 2+)与氯离子
考点∶ 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9.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 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 溶液可使 NaNO2转化为无
毒物质。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 NH4Cl 处理 NaNO2最终转化为NaCl、 N2和 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 D
【解析】亚硝酸钠(NaNO 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 4Cl 溶液可使NaNO 2转化为无毒物
质。

A. NH 4NO 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

故A正确。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
为分解反应。

故 B 正确。

C.4222
利用 NHCl 处理NaNO最终转化为NaCl、 N和 HO三种物质 . 故C正确 . D. 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3,,0 三种. 故 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组成及反应类型。

10.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
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
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
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B.八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 4000L 氧气能压缩在40L 的钢瓶中,说明分子的体积变小
【答案】 B
【解析】 A 、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没有生成新的微粒,不能说明分子可
以再分,错误; B、八月丹桂飘香,是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正
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错误; D 、4000L氧气能压缩在40L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错误。

故选 B 。

12.下图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均只含有氢、氧两种原子,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
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生成的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水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物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即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 5 个电子层
【答案】 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
“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 (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1 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 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
数为 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1 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 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
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 =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 4 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4.科学家已研究出一种高能微粒N5+,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N5+是由氮元素组成的单质B.每个 N5+中含有 35 个质子和34 个电子C. 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D.每个 N5+中含有 35 个质子和36 个电子【答案】 B
【解析】
【分析】
A、 N5+是一种高能微粒,不属于单质,选项 A 不正确;
B、每个 N5+中含有 35 个质子, N5+中的电子总数为五个氮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再减去一个
电子,为35-1=34 ,选项 B 正确;
C、 N5+只是失去了一个电子,中子数没有发生改变,选项 C 不正确;
D、 N5+中的电子总数为五个氮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再减去一个电子,为35-1=34 ,选项D 不正确。

故选B。

1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三种不同的元素
B.②表示的每个原子在化学反应时通常易得到两个电子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①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①和②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
元素,图中共表示 3 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②的最外层上有 2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
错误。

C、①为阳离子,是原子失去 2 个电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是金属元素;粒子③④为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①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④的核内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16.下列有关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氧气
B.氮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
C.空气液化时,各组分的微粒会变小
D.干冰气化过程中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答案】 B
【解析】
【分析】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 78%,因此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可以用来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空气液化时,各组分的微粒间的间隔逐渐变小,而不是微粒会变小,说法错误;故不符
合题意;
D、分子是不停的运动的,干冰气化过程中分子并不是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法错误;故不
符合题意;
故选 B
17.“朝核危机”引起全球瞩目,铀浓缩技术是国际社会禁止扩散的敏感技术.如图是
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A.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38
C.一个铀原子的核内有92 个质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2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
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
名称是铀,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9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92。

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
为 92,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 238.0,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 C。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18.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归纳错误的是()
A.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原子不能再分
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元素的化学
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不能再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故选 C.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19.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
C.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化学变化中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故 A 错误;
B、原子变成离子时改变的是电子数,质子数不变,故 B 错误;
C、微观粒子间总是存在间隔的,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仍存在间隔,故 C 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 D 正确。

故选 D。

20.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事实解释
A湿衣服晾干分子在不停运动
B铁轨接头处留有一定的缝隙原子之间有间隔
C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溶液导电固体中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溶液中离子能自由移动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含有氢氧原子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解析】
事实解释
A湿衣服晾干分子在不停运动,向空气中扩散,故 A 正确;
B 铁轨接头处留有一定的缝
原子之间有间隔,防止热胀冷缩,故 B 正确;隙
C 氯化钠固体不导电,溶液固体中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溶液中离子能自由移动,导电故 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含有氢氧离子,不是原子,故 D 错误。

点睛∶ 分子基本性质⑴分子质量非常小、分子的体积很小。

⑵ 、分子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它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⑶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
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酸碱盐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