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教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教案【教案摘要】本课为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的开篇课,通过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和科学观察的能力。

本节课以宇宙为主题,通过教师讲解、观察实物、展示图片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宇宙的整体认知,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1. 认识宇宙这个概念,初步了解宇宙的构成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3.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宇宙的进一步探索。

【教学重点】1. 认识宇宙的概念;2. 了解宇宙的构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意识;2. 翻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激发对宇宙的进一步探索。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宇宙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如星星、月亮等;2. 备好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宇宙是什么吗?”2.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宇宙的理解。

Step 2:呈现(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宇宙的图片,并简要说明宇宙的概念和构成。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宇宙的特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3. 通过多媒体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宇宙中的星星、月亮等天体,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规律和特点。

Step 3: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宇宙的构成和特点,包括星系、星球、行星等。

2. 通过对宇宙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宇宙的初步认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宇宙中的一些问题,如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物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Step 4: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宇宙的某一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通过讨论促进他们对宇宙的进一步认识。

Step 5: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对宇宙要保持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宇宙》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7课,主要包括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宇宙这一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等宇宙基本知识,学会观察和描述天体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基本知识,如天体、太阳系、恒星、银河系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学生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情景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宇宙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具:宇宙模型、星空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学具:为学生准备宇宙相关书籍、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媒体资源展示宇宙星空,引导学生关注宇宙。

2.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已有知识。

呈现(10分钟)1.介绍天体的概念,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2.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对恒星、行星的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巩固(10分钟)1.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银河系的认识。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宇宙有更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宇宙这一主题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起源和组成;2.认识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的起源和组成;2.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2.实验法:通过模拟宇宙实验,让学生感受宇宙的奥秘;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宇宙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宇宙模拟实验器材;3.分组讨论的课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宇宙的起源和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的特点,让学生对宇宙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宇宙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受宇宙的奥秘。

4.巩固(10分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宇宙还有哪些未解之谜?我们可以如何探索宇宙?”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宇宙的起源、组成和基本天体的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宇宙有更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掌握宇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

2.难点:宇宙的起源和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掌握宇宙知识。

2.观察法:通过观察宇宙现象,使学生对宇宙有更直观的认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宇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宇宙是什么?它有哪些组成部分?”2.呈现(10分钟)介绍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宇宙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恒星或行星,了解其特点,并准备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所研究的恒星或行星,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有哪些未知领域?如何进一步深入了解宇宙?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宇宙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宇宙的起源、组成、恒星、行星等。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时)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时)

第三单元《宇宙》全部教案(共8课时)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材简析】本课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

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月球同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因此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

本节课学生要通过信息的搜集、交流、讨论、整理等过程,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第一部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交流,知道人类探索月球以及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我的“月球卡”: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整理,在思维碰撞中对“月球卡”不断补充、拓展、完善,对月球形成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月球并不陌生,天气较好的情况下抬头便可以观察到月球,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月球的有关内容。

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并不深入和全面。

对于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天体,学生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类对于月球的观察与探索在不断发展。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有关的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探月的历程和我国的探月工程,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2. 知道人类探测月球以及太空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寻找新的能源,形成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制作自己及小组的“月球卡”。

难点: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月球卡”学生:个人“月球卡”、相关补充说明材料(如:PPT、图片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哪一个星球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定稿;共7课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定稿;共7课时)

第三单元《宇宙》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太阳、月球等天体的一定认知基础上的再次拓展,通过对太阳系、星座和宇宙的逐步认识,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有一定系统的宇宙认识观。

本单元共7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

第1~3课“太阳系大家”“八颗行星”与“日食”,从学生最熟悉的太阳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太阳系的基本结构,掌握收集资料、处理数据、建立模型、做模拟实验等研究宇宙的方法,并在探究太阳系的过程中初步建构宇宙空间的概念。

第4~5课“认识星座”和“夏季星空”,引导学生学习观星、认星。

通过学习星座图、制作星座模型、借助模型推理,从而理解星座实际上是远近不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图像。

通过观察夏季星空,掌握利用典型星座辨认方向、利用活动观星盘观察星座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天文的兴趣。

第6~7课“浩瀚的宇宙”和“探索宇宙”,通过“侧视图”“结构图”与建立模型的方法认识银河系,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更加浩瀚的宇宙。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深化对宇宙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神秘浩瀚的宇宙是学生的兴趣点。

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球和其他星球的知识,有的甚至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

但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对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有限,缺乏对信息的加工整合,对部分信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一知半解。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的前概念,需要通过谈话、问卷、画图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展开教学。

三、教学策略1.重视建模并结合想象推理。

建模和推理是认识宇宙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意识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模拟实验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观察者置身于实验之中,也就是说观察者除了观察实验现象之外,同时也是模拟实验中的元素之一,如模拟月球挡住太阳产生日食的实验就属于这种情况。

另一种是观察者置身于实验之外,如“八颗行星”一课中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的实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如恒星、行星、卫星等,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宇宙的认识还较为有限,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宇宙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恒星、行星、卫星等基本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基本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与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宇宙模型、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2.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宇宙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怎样的?”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并通过动画形式呈现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呈现的内容,总结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天体的特征,并尝试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宇宙天体特征和宇宙起源演化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宇宙的奥秘,如宇宙的边界、宇宙中的生命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原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和描述一下夜空中的恒星、行星等天体,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和运动的原因。

8.板书(随教学过程进行)板书宇宙天体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如恒星、行星、卫星等,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这一主题充满好奇。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恒星、行星、卫星等基本宇宙天体的特点和区别。

2.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大致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宇宙天体的特点和区别。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

2.准备教学课件。

3.准备问题讨论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段宇宙相关的动画或者视频,如《星际穿越》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认识和理解?”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介绍恒星、行星、卫星等基本宇宙天体的特点和区别。

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提问他们对于这些天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宇宙天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个天体的特点和演化过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大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回答学生的疑问。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以上仅为初步设想,具体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分析:在教学《宇宙》这一单元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选择了《星际穿越》的片段作为导入。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新版)2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新版)2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新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中的第三单元《宇宙》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宇宙的组成、恒星、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认识恒星、银河系、太阳系等概念,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培养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宇宙现象,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组成,认识恒星、银河系、太阳系等概念,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银河系、太阳系的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学难点:恒星、银河系、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在宇宙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宇宙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宇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宇宙相关知识的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器材:星空模拟器、星空图、模型等。

3.学习资料:分发给学生相关宇宙知识的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宇宙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哪些奥秘?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呈现(15分钟)介绍宇宙的组成,呈现恒星、银河系、太阳系等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宇宙的构成等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宇宙的奥秘。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宇宙的构成、恒星、行星等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宇宙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构成,认识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掌握宇宙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构成、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的特点。

2.难点:宇宙的演化、大爆炸理论等高级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参考资料。

2.教学PPT、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模型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宇宙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认识和疑问?”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构成,讲解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的特点。

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宇宙的奥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恒星、行星等天体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进行点评。

提问学生:“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恒星和行星有什么区别?”5.拓展(10分钟)介绍宇宙的演化、大爆炸理论等高级知识。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宇宙》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如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化、行星的运动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宇宙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和恒星的演化过程。

2.掌握行星的运动规律。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恒星的演化过程。

2.行星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宇宙的基本组成、恒星的演化过程和行星的运动规律。

2.实验法:进行天文观测,验证行星的运动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宇宙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材、课件、天文观测设备等。

2.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天文观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宇宙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宇宙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2.呈现(15分钟)讲解宇宙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并介绍恒星的演化过程,如生命周期、超新星爆炸等。

3.操练(10分钟)利用天文观测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观测,验证行星的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并记录观测结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测结果和心得体会,加深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如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等,并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如航天技术、黑洞研究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宇宙的基本组成、恒星演化过程和行星运动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宇宙结构图、写一篇关于宇宙探索的文章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案)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宇宙》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们了解和探索宇宙这一壮丽而神秘的天空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生将了解地球、太阳系、星座等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1.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太阳系和星座的基本概念;- 探索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2. 教学准备:- 幻灯片或展示图板;- 海报或图片展示宇宙中的现象;- 适合年龄的科普读物,如《宇宙的奥秘》等;- 实验材料,如台球、橙子、玻璃球等。

3. 教学步骤:第一课:介绍地球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 幻灯片或展示地球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颜色。

-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结构,并解释地壳、地幔和核心的作用。

- 分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地球的不同层次,加深对地球结构的理解。

第二课:太阳系目标: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 使用幻灯片或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组成部分。

- 解释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和彗星的特点和作用。

- 分组讨论,让学生选择一个行星或卫星,并制作海报,介绍该天体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三课:星座目标:了解星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展示星座的图片,并让学生辨认不同的星座。

- 介绍星座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方式。

- 学生分组制作星座模型,并进行简单的讲解。

第四课:宇宙奥秘目标:探索宇宙中的各种现象。

- 展示幻灯片或图片,让学生认识宇宙中的各种奇妙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台球和橙子模拟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解释日食的发生原理。

- 鼓励学生思考其他宇宙中的现象,并进行讨论。

第五课:综合实验目标: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思考能力。

-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宇宙中的现象进行实验,如观察彗星的成分、分析星座的运动等。

- 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明确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爆炸理论和恒星生命周期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表、动画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宇宙探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恒星的演变过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观察超新星爆炸的模型。这个操作将演示超新星爆炸的基本原理。
4.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宇宙伦理观念,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探索宇宙的重要性,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作为宇宙起源的核心观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大爆炸理论的基本原理,如宇宙膨胀、背景辐射等。
5.分析宇宙中的特殊现象,如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宇宙的起源与发展,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
2.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宇宙知识,描述和解释天文现象,提高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对宇宙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宇宙的起源与发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仰望星空,对宇宙的起源感到好奇?”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宇宙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宇宙组成:恒星、行星、星系等基本天体的分类和特征,特别是恒星的生命周期,是教学的重点,需掌握恒星从诞生到演化的全过程。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宇宙,了解宇宙的组成,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宇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宇宙这一概念抽象且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法,逐步理解宇宙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宇宙的概念,了解宇宙的组成,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宇宙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意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学难点:宇宙的概念,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宇宙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宇宙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层次结构。

3.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知识拓展: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奥秘。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观察日记,记录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宇宙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宇宙的组成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认识。

4.学生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了解。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学生的反馈如何等方面,以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宇宙》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地球、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宇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宇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宇宙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宇宙的基本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基本知识,认识宇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基本知识,宇宙的构成和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天体运动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实验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宇宙的构成。

3.深入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天空,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讨天体运动规律。

4.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天文观测,了解常见天体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5.总结提升: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宇宙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宇宙的构成: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对宇宙的基本认识,如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变、行星的特点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宇宙的好奇心较强,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为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认识恒星、行星等基本天体,掌握宇宙的演变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宇宙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变、行星的特点。

2.难点:宇宙的演变过程、恒星和行星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教学材料,如PPT、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2.呈现(10分钟)讲解宇宙的基本组成,如恒星、行星等,并通过PPT展示宇宙的演变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宇宙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恒星和行星的特点,加深对宇宙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欲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宇宙的基本组成和演变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绘制宇宙示意图、撰写宇宙演变小论文等。

8.板书(5分钟)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变、行星的特点。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实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宇宙》教学实践报告

高中语文教案《宇宙》教学实践报告

高中语文教案《宇宙》教学实践报告教学主题:《宇宙》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的概念,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2.能够阅读、理解、分析和评价与宇宙相关的文学作品。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宇宙的概念及其起源和发展。

2.阅读、分析和评价与宇宙相关的文学作品。

3.创作与宇宙相关的文学作品。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宇宙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步:知识讲解(25分钟)1.讲解宇宙的定义和起源理论,如大爆炸理论等。

2.介绍宇宙的发展史,如恒星的诞生与死亡等。

第三步:文学作品阅读(30分钟)1.选择一些与宇宙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火星》、刘慈欣的《三体》等。

2.分组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作品,讨论作品中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第四步:文学作品评价(30分钟)1.学生就所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讨论,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如何反映宇宙的神秘和壮丽,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哲学思想。

第五步:创作活动(30分钟)1.提供一些与宇宙相关的素材,如图片、文字等,鼓励学生创作与宇宙相关的文学作品。

2.学生可以选择写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通过创作表达对宇宙的思考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5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宇宙的神秘和壮丽。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较紧,学生的创作时间较为有限,后续可以考虑增加相关的创作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宇宙的相关知识,如引力理论等,让学生对宇宙的了解更加全面。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说课稿(新版)2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说课稿(新版)2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说课稿(新版)2一. 教材分析《宇宙》这一章主要让学生们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化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宇宙的奥秘。

本章内容丰富,知识点广泛,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在认知上,学生们对宇宙的认识还相对模糊,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化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宇宙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化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2.难点:恒星演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技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宇宙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天空中的星星引出宇宙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堂讲解: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化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3.课堂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分析星星的特性,了解恒星的演化过程。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了解探测宇宙的技术发展。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宇宙的基本概念2.宇宙的组成3.恒星的演化4.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以及小组讨论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第三单元 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 宇宙教案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 月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一一天文望远镜一一探测飞行器一一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1、地球的卫星月球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肉眼观察一一天文望远镜一一探测飞行器一一登月考察二、制作月球卡: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第三单元宇宙2、月相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一、画月相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

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二、给月相排序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一一上弦月一一圆月一一下弦月一一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

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四、观察白天的月相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

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

从农历十六一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五、课外拓展: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2、月相变化一、规律:新月一一上弦月一一圆月一一下弦月一一残月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第三单元宇宙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