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物态变化知识点简短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简短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简短总结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物质的三种基本物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1.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之间距离较小,并且分子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在固态下,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所以固态的物质通常比液态和气态的物质更加稳定。

2.液态:液态是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状态,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相互距离比较大,并且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作用力都比较弱。

所以在液态下,物质可以比较容易地流动和变形。

3.气态:气态是物质最具流动性的状态,其特点是既没有确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距离比较大,并且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作用力都比较弱。

在气态下,物质可以自由地扩散和充满整个容器。

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质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1.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时,液态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减速并互相靠近,最终形成有序排列的结晶固态物质。

2.融化:融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到物质的熔点以上时,固态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加速并渐渐脱离原本的位置,最终形成无序排列的液态物质。

3.汽化: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到物质的沸点以上时,液态物质的分子会不断增加速度并逐渐脱离表面,最终形成气态物质。

4.凝华: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华点以下时,气态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减速并互相靠近,最终形成有序排列的固态物质。

物态变化的过程受着影响温度、压强和物质本身的性质。

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强,我们能够实现不同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凝固、融化、汽化和凝华等过程。

物态变化有哪些

物态变化有哪些

《物态变化有哪些》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温度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变化.如水在0℃时为液体,在100℃时为气体;冰在-20℃时为固体,在100℃时为液体;干冰在常压下为气体,升华后又成为固体.所有这些都属于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是一切化学变化的基础和根本原因.从微观上看,任何化学反应都是分子的运动状态或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各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数目及排列顺序等不同,使得它们具有不同的运动速率,即具有不同的运动能力.当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物质的运动状态或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表现出新的性质.例如,水在4℃时密度最大,100℃时密度最小;冰在0℃时最硬,100℃时最软…这些都说明物质的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物态及物态变化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编辑本段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蒸发和沸腾):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

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在物理中的重要性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图1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物态变化判断

物态变化判断

物态变化判断
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物质的状态,以便正确地处理和利用它们。

下面将从不同类别的物质入手,介绍物态变化的判断方法。

1. 水的状态变化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状态变化。

当水温度低于0℃时,水会凝固成为固态冰;当水温度在0℃到100℃之间时,水会呈现液态;当水温度高于100℃时,水会变成气态水蒸气。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的温度来判断它的状态。

2. 金属的状态变化
金属是一种常见的固态物质,但在高温下,金属也会发生状态变化。

当金属受到高温加热时,它会逐渐变软,最终融化成为液态金属。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金属的温度和外部环境来判断它的状态。

3. 气体的状态变化
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它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状态变化。

当气体受到高压压缩时,它会变成液态;当液态气体受到高温加热时,它会变成气态。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气体的压
力和温度来判断它的状态。

4. 等离子体的状态变化
等离子体是一种高能物质,它可以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

等离子体的状态类似于气体,但它具有电离的特性,可以导电和发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等离子体的电离和发光情况来判断它的状态。

总之,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温度、压力、电离和发光情况来判断它的状态。

正确地判断物质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和利用它们,为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精讲今天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四种物态变化详细解读的相关内容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液态→气态(吸热)∙液化: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物理学物态变化现象

物理学物态变化现象
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
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
6、湿衣服晾干
7、水烧开变成水蒸气
8、液态氧变成氧气
9、液态氢变成氢气
10、汽油的蒸发
11、湿头发干了
12、雾散了
13、夏天扇扇子,身上会感到凉爽
液化: 气态→液态 【放热】
露,雾,"白气'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2.夏天,水缸外层“出汗”
3、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
4.早晨的浓雾、露水
5.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6、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
7、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
8、烧开水时壶口喷出的“白气” 是水蒸气液化成水
3.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4.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5.灯丝(钨丝)变细
6.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
7.冰雕在冬天是会变小
8.衣服在冬天时也会晾干 5食物经过升华保存
9.还有那种固体的空气清新剂
10.把高锰酸钾用烧瓶加热,就直接变成气体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1.纯水凝结,结成冰块
2.钢水浇铸成车轮
3.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
4.钢水烧铸成火车轮
5.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
6、冰雹
汽化: 液态→气态 【吸热】
沸腾,蒸发,酒精挥发
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

物态变化的例子

物态变化的例子

一、熔化
1、冰熔化成水;冰箱里冻物解冻;
2、铁变成铁水;
3、沥青被晒化;
4、松香熔化;
5、焊锡熔化。

二、凝固
1、水冻成冰;
2、铁水铸造成铁;
3、蜡烛油变成蜡;
4、熔化的松香凝固;
5、熔化的焊锡凝固。

三、汽化
1、水沸腾;
2、酒精蒸发;
3、液氮沸腾;
4、液化气变成气体;
5、汽油挥发;
6、雾水散去;
7、湿衣服变干;
8、地上的水变干;
9、橘子干了;
10、锅中水烧干了。

四、液化
1、冰棒从冰箱拿出冒“白烟”;
2、雾、露的形成;
3、烧开水壶嘴冒“白气”;
4、杯子、水管、地板“冒汗”;
5、眼镜片上起雾;
6、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
7、揭开锅盖有水珠聚集在锅盖上;
8、雨的形成。

五、升华
1、樟脑丸消失;
2、灯丝用久了变细灯泡内壁变黑(先升华再凝华);
3、干冰降温;
4、碘(先升华再凝华);
5、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
6、雪堆消失、雪人变小。

六、凝华
1、冬天窗户内侧上冰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窗户凝华成固态冰);
2、瓦上的霜(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3、冰箱里的“粉”(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4、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5、雾凇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6、冰雹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成固态冰)。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一. 自然界中大部分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所处的状态与温度有关。

三态的性质如下图:状态形状(固定或不固定) 体积(固定或不固定) 固态(冰)固定固定液态(水)不固定固定气态(水蒸气)不固定不固定二. 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时,总需要吸热或放热。

吸热物体的能量增加,放热物体的能量减小,所以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三.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分为三类:寒暑表( -30℃~50℃、1℃)、体温计(35℃~42℃、0.1℃)、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常用单位:摄氏度(℃)国际单位:开尔文(K)5.摄氏温标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在0℃和100℃之间分为100个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四. 汽化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方式:(1)蒸发●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沸腾●定义: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比较剧烈的汽化现象●现象: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图象:沸点●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特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水沸腾实验:观察阶段水在沸腾前水在沸腾时气泡由大变小由小变大温度逐渐升高保持不变声音大小●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异同点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液体表面液体表面和内部温度条件任何温度达到液体沸点剧烈程度缓慢剧烈影响因素气体流速、表面积、温度表面气压温度变化自身及周围物体温度降低,有制冷作用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等于沸点)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五. 液化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一、基本介绍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变化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升华: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

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1]三、重要性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有关物态变化的总结

有关物态变化的总结

有关物态变化的总结:
1.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
2.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
3.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
4.三个互逆过程:①熔化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
5.三个特殊(温度)点:
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6.三个不变温度:
①晶体熔化时温度;
②晶体凝固时温度;
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7.三个条件:
①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③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由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质一般有三种基本物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从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物态转化的条件物态的转化主要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在常温、常压下,不同物质的物态是不同的。

例如,水在303K(摄氏30度)时会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水在373K(摄氏100度)时则会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同时,压力的变化也会影响物质的物态转化,一般来说,增加压力会使物质更容易保持液态或固态。

三、固态到液态的转化固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熔化,也叫融化。

当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最终让固体变成液体。

四、液态到气态的转化液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气化或汽化。

液态物质在受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具有足够的动能,克服液体的吸引力,从而脱离液体表面,成为气体。

五、固态到气态的转化固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升华。

某些特定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直接从固体转化为气体,而不经过液态的中间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六、气态到液态的转化气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冷凝。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部分动能,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气体变成液体。

七、液态到固态的转化液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固。

当液体受冷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减弱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液体变成固体。

八、气态到固态的转化气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结。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足够的动能,开始有序排列,最终让气体变成固体。

九、相变曲线相变曲线是物质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不同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曲线。

在相变曲线上,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变点都有相应的温度和压力值,这些值是物质的固定值。

十、气体的压缩冷却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当气体受压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会减小,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因此,气体的温度会下降。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以下是对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的归纳。

一、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状态转变1.固态(solid):固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例如,铁、冰、石头等都是固态物质。

固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间距短,排列紧密,分子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固态物质的状态转变为液体或气体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2.液态(liquid):液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的特点是分子之间间距适中,无规律排列。

液体与固体相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可以相对自由地移动。

3.气态(gas):气态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的特点是分子间距离较远,没有规律的排列。

气体分子以高速无规则运动,碰撞力较强,容易填满容器。

4.物态之间的转变: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质可以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

以下是常见的状态转变方式:- 固体熔化成液体(熔化/融化):加热固体使其温度升高,分子振动增强,间距加大,从而形成液体。

- 液体凝固成固体(凝固):冷却液体使其温度下降,分子的振动减弱,逐渐排列紧密,形成固体。

- 液体汽化成气体(汽化/蒸发):加热液体使其温度升高,液体表面部分分子获得足够能量逃离液面,形成气体。

- 气体凝结成液体(液化/冷凝):通过冷却或增加压力使气体分子减速并靠近,逐渐形成液体。

- 固体升华成气体(升华):固体直接由低温下加热到高温,部分分子足够能量克服固态结构,形成气体。

二、气体的压强与温度的关系1.气体压强(P):气体分子的碰撞产生对容器壁的压力。

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常用帕斯卡(Pa)表示。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V)、温度(T)和分子数(n)有关,可以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表示:P·V = n·R·T。

自然现象的物态

自然现象的物态

自然现象的物态
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是指自然界中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
1.雨:当水蒸气在空气中达到饱和状态时,会凝结成水滴并最终形成降雨。

雨是水的一种液态形式。

2.雪:当温度低于冰点时,水蒸气会直接凝华成雪花,这是水的固态形式。

3.露和霜:当夜间温度下降到接近冰点时,水蒸气会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结成露珠或霜。

这是水的固态或半固态形式。

4.雾: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接近地面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会形成雾。

雾是水的液态或半固态形式。

5.冰雹:当强对流天气产生时,水蒸气在高空会凝结成冰晶并进一步形成冰雹。

这是水的固态形式。

6.彩虹:当阳光穿过水滴时,光线会折射、反射和再折射进入我们的眼睛,形成彩虹。

这是光线在水滴内发生的折射和反射所产生的光学现象。

7.昼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昼夜交替。

这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

8.季节:由于地球的倾斜角度和公转,导致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

这是气候和天文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9.地震: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活动会导致地震发生。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

10.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产生潮汐现象。

这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相互作用结果。

这些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涉及到物质的相变、能量的转换和传输以及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

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奥秘和规律。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

物态变化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固液相变固液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熔点。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熔点时,固体的粒子排列有序,形成了固体的结构,此时物质处于固态;当温度升高到熔点时,固体的结构开始解开,粒子的排列变得无序,此时物质处于液态。

固液相变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熔化的过程中,固体吸收了热量,将固体的结构打破,成为无序的液体结构。

在温度升高时,一些物质的熔点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升华现象。

升华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例如,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常见的升华物质,它可以在常温下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固体和液体的物态变化是由于固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列结构的改变所导致的。

一般来说,固态的分子/原子排列较为紧密,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而液态的分子/原子排列则更为紊乱,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

二、液气相变液气相变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液态和气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沸点。

当物质的温度低于沸点时,液体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形成了液体的结构;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液体的结构被打破,液体的分子开始脱离表面,进入气态状态。

这个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是指液态分子脱离液面进入气态的过程。

在物质的沸点以下,液体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液体无法自由流动;温度升高到沸点时,液体内的分子吸收了热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液体变成气体。

液气相变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也就是液体变成气体时,吸收了热量。

液气相变也受到压力的影响,当压力足够高时,物质的沸点会上升,这种情况下称为高压沸点。

相反地,当压力足够低时,物质的沸点会下降,这种情况称为低压沸点。

三、固气相变固气相变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气态或从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的固态和气态能够平衡存在,这一温度称为物质的升华点。

物态变化现象总结

物态变化现象总结

物态变化现象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转变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下面我将对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态变化进行总结。

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

在固态下,物质的分子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只能微小的振动。

此时物质的形状和体积是固定的,不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而改变。

固态物质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可以保持自己的形状。

当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时,物质可能会发生相变,转变为液态。

在液态下,物质的分子开始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在容器内流动,自由变换位置。

液体的形状可根据容器的形状而改变,但其体积始终保持不变。

液体具有较强的表面张力和粘度,可以流动。

进一步升高温度或降低压力,物质可能会转变为气态。

在气态下,物质的分子具有较大的速度和能量,相互之间的距离较大,自由度最高。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地弥散到整个容器中。

气体具有良好的可压缩性,压力变化可以明显改变气体的体积。

物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能量转化和分子运动状态的改变过程。

当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时,需要吸收能量,这被称为熔化过程。

当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则需要释放能量,称为凝固过程。

当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称为汽化过程。

当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需要释放大量的能量,称为凝结过程。

当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时,则称为升华过程。

当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为固态时,则称为凝华过程。

物态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在100摄氏度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成为水蒸气。

而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水会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形成冰。

这些物态变化的过程对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转变过程。

固态、液态和气态是最常见的物态形式,它们的转变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物态变化的过程涉及能量的转化和分子的运动状态的改变。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详细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详细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详细固体的物态变化固体是指物质分子紧密排列,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的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和升华。

熔化是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固体受热时,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使固体的结构松散,最终变成液体。

熔化点是指固体变为液体的温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熔化点,例如水的熔化点是0摄氏度。

凝固是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当液体受冷时,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从而使液体的结构变得紧密,最终变成固体。

凝固点是指液体变为固体的温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凝固点,例如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

升华是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某些固体具有在常压下直接升华的性质,而不经过液相状态。

例如干冰(二氧化碳固体)在常温下直接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

升华点是指固体变为气体的温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升华点。

液体的物态变化液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隙,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的物态变化包括汽化和液化。

汽化是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当液体受热时,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加,液体表面的分子速度增加,一部分分子能够克服液体的表面张力逸出液体,形成气体。

汽化点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温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汽化点,例如水的汽化点是100摄氏度。

液化是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时,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减弱,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最终形成液体。

液化点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温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液化点。

气体的物态变化气体是指物质分子间距离很大,可以自由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体的物态变化包括液化和气化。

液化是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时,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减弱,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最终形成液体。

液化点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温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液化点。

气化是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当液体受热时,分子内部的热运动增加,液体表面的分子速度增加,一部分分子能够克服液体的表面张力逸出液体,形成气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
1、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2.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3.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4.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5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种类:a.熔化:物质由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吸热) /铁变成铁水,石蜡变成液态,海波变成液态
b.凝固:物质由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放热):/铁水变成铁,液态沥青放热凝固,液态石蜡放热凝固
c.汽化:物质由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吸热) 有蒸发沸腾 /沸腾,蒸发,酒精挥发
d.液化:物质由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热放) 方法: 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露,雾,“白气”
e.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吸热)/碘变成碘蒸气,冰变成水蒸汽,樟脑片不见了
f.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放热)(简记为“三态六变”)。

霜,雾凇,冰花,雪
g: 除此之外,还有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

注意:这里所说的“吸热”与“放热”的“热”都是指的热量,而不是指的温度、内能、热值、比热容等热力学概念。

即为“吸收热量”与“放出热量”的简称。

在物理学中,热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或“具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6.水的三大名称:
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7重要性质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

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

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

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

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这就是物态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转换的依据主要是温度。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以及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以及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

8.新型物态
1、超高温下的等离子态
朗穆尔,1881——1957,于1925年首次提出“等离子态”概念。

固态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液态,液态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气态,气态继续加温将变成等离子态。

这是气体在约几百万度的极高温或在其它粒子强烈碰撞下所呈现出的物态,这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出来而成为自由电子。

等离子体就是一种被高度电离的气体,但是它又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态”。

太阳及其它许多恒星是极炽热的星球,它们就是等离子体。

宇宙内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

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

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则是人造的等离子体。

2、超高压下的超固态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就可能被“压碎”。

电子全部被“挤出”原子,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地排列,物质密度极大,这就是超固态。

一块乒乓球大小的超固态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已有充分的根据说明,由原子构成的质量较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由中子堆砌成的中子星,以及至今人们了解非常有限的黑洞都处于这种超固态。

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几万到一亿倍。

3、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能被“压碎”。

我们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

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却都变成了中子。

这样的物质呈现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叫做“中子态”。

这种形态大部分存于一种叫“中子星”的星体中,它是由大质量恒星晚年发生收缩而造成的,所以,中子星是小得可怜的、没有生机的星球。

4.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BEC)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8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

这里的“凝聚” 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

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5、“复杂流体”——软物质
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P. G. De Gennes)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用“软物质”一词概括复杂液体等一类物质,得到广泛认可。

从此软物质这个词逐步取代美国人所说的“复杂流体”,开始推动一门跨越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的发展。

软物质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体系等,在自然界、生命体、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

它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相关,如橡胶、墨水、洗涤液、饮料、乳液及药品和化妆品等等;在技术上也有广泛应用,如液晶、聚合物等;生物体基本上软物质组成,如细胞、体液、蛋白、DNA等。

在我们日常所说的“软”的概念里,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形变。

在软物质这个名词里也有类似的含
9生活点滴
更多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
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
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
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
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
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
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
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
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
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
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
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
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
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
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
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
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
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
21、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
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
23、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24.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25.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26.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27.灯丝(钨丝)变细(升华)
28.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升华)
29.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形成的冰花(或“窗花”)(凝华)
3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31.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32.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33.灯泡(钨丝)发黑(凝华)
34.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凝华)
3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先升华后液化)
36.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华→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固→熔化
③汽化(或蒸发)→液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