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礼仪篇
论语中的礼仪
子曰: “巧言 令色, 鲜仁 矣。”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 装出和颜悦 色的样子, 这种人的仁 心就很少 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
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
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 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 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师:早安,诸弟 生:早安,吾师 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中的礼仪篇
论语简介 由来 关于礼仪
1 2 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 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 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 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 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 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 不可行的。”
孔子谓季氏:“八佾 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 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 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 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 心做出来呢?” (上册42页)
赏析:
• 很早以前,夏朝治理天下四百余年,之后是商汤继承 了大统。商代的礼法,比如修人纪以正万邦,都是沿袭夏 朝的,不曾更改。至于夏朝的制度形式等,有些过分的, 有些不足的,或增或减,稍有不同,比如历法之类,可以 考证而知。商朝治理天下六百余年,之后是周文王、周武 王继承了天下。周朝实行的礼法,比如建皇极以锡庶民, 都是沿袭商朝的,不曾更改。在制度形式方面也有增减。 比如历法之类也有所改变,这些细节都是可以考证的。由 此可见,天道礼法,是不能改变的,是立国的根本。至于 外表的制度形式,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从 今以后,有取代周朝的,也一样会沿袭这样的规律而已。 如此推断,百代也是一样,何止十代而已。 • 这里说的礼制,由根髓上讲,是指道德伦理。任何社 会也不可能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伦理的辖治,如果一个 时代缺少了这些,就很可能是乱世,不会长久。
_论语_礼仪篇
撰文/昊锦
□编辑/栾小惠
一 提 起吹糖人,耳朵 里仿佛又听 到糖人艺人那不紧不慢的铜锣声,眼前 又看见一身尘土、满脸沧桑的糖人艺人 或是背着摇晃两只肥硕小糖猪的小木 箱,或是挑着一个担头插了唐僧师徒四 个小糖人的小担子,从小巷的尽头冉冉 而来。而附近听到铜锣声的孩子们嘴里 欢呼着,争先恐后地围在吹糖人摊子周 围,用小手里紧紧攥着的钢镚或牙膏皮 换取自己最心仪的糖人。
094
OPENINGS
吹糖人技 艺始 于明末清初,据 说 老北京城是吹糖人手艺最高的地方,制 作工艺流传几百年却没有大的改变。铜 锣声一停,吹糖人的艺人将背着的木箱 子或是挑的担子放下来,再打开折叠凳 子坐 好,掀 起箱子盖,重 新整 理下工具 材料,把已做好的样品糖人插在稻草捆
上,不用说话,四周一定早已围上了几圈 眼里充满了期待的大小孩子,这生意就 开张了。
吹糖人的材 料 和工具很简单。糖 料是由蔗糖与麦芽糖混合后熬成的糖 稀,相当黏稠,适合吹泡塑形。粘在糖人 上的把手是麦秸作的,一定没有节,这 样中空着好吹气。趁手的工具一般有剪 刀——剪麦秸用的,还有一把小铜勺, 倒腾糖稀用的。铜勺的柄一般很细,上 面还有一个小圆突起,是给糖人摁眼睛 鼻子用的。
加热糖稀的小炉子算是最大的设备 了。如果是挑担子,就独占一边;如果是 背的木箱子,就占了木箱子的下面三分 之 二的空间。燃料一 般 是 木炭,偶 尔也 见用碎煤的。糖稀熬软了,变成金黄闪
视点
《论语》:礼仪篇
【原文】 【释义】 【评析】
【原文】 【释义】 【评析】
□编辑/杨晓璐
093OPENINGSFra bibliotek60行
《论语》:礼仪篇
【原文】 【释义】
【评析】
【原文】 【释义】
论语礼仪篇
论语礼仪篇
《论语礼仪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重视和探讨。
孔子认为,礼仪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人们应该尊重和遵守礼仪,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在《论语礼仪篇》中,孔子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言而有信,行而有义,是以成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是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表现,只有双方都尊重彼此并遵守规范,才能达成共识并完成任务。
孔子还提出了“五礼”和“九举”,即指出了仪式和礼仪的具体细节和步骤。
他认为,仪式和礼仪的形式和内容应该符合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并且要有秩序和规矩可循。
总之,《论语礼仪篇》强调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和细节,为社会和个人的行为提供了准则和指导。
- 1 -。
《论语》中的言行举止与古代礼仪
论语中的言行举止与古代礼仪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和行动。
在古代中国,礼仪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而《论语》中的言行举止正是反映了古代礼仪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所体现的三个方面:尊敬长辈、恭敬祭祀与宴会礼仪以及注重身份和地位。
尊敬长辈在《论语》中,孔子非常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听从。
他经常提到"不违纲常"和"不逾矩",意指遵守规定和尊重传统。
这种尊敬长辈的态度在《论语》中多次得到体现。
例如,在"学而第一"章节,有一段对话:有人问孔子关于养老问题时,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孝顺与尊重父母之道。
恭敬祭祀与宴会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祭祀与宴会礼仪。
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这个重要的方面。
他认为祭祀是一种与先祖进行沟通和感恩的方式,并且应该以恭敬和虔诚的心态来进行。
在《述而第五》章节,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者,其行言也由抱一之道。
” 这意味着人们在行动和言谈中应当遵循周公(古代贤明君王)的道德准则。
关于宴会礼仪,《论语》中也有所涉及。
例如,在《学而第十二》章节中,孔子谈到了举办宴会时应对座客人的礼貌和待遇。
他说:“问君于能,则可以试之” ,意思是因应不同客人的地位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动作和表达方式。
注重身份与地位古代中国社会非常注重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区别,这也反映在《论语》中。
孔子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角色,并且应当尽忠职守。
在《学而第十六》章节,孔子谈到了五个不同等级执政者之间存在着明确分工:"五霸"、"诸侯"、"大夫"、"士"和"庶人"。
这表明了古代社会对身份和地位的重视。
此外,孔子还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尽力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不断追求道德进步。
在《学而第十五》章节,他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努力修养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德。
中小学必学经典国学《论语》第二篇之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借篇3.1孔子谓季K(D:”八僧舞于庭(2),是可忍也(3),孰不可忍也(4)?”【注籽](1)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可能指季平子,名意如。
(2)八僧(yi):天子所用的一种乐舞。
借,乐舞行列,每列定为八人。
八怕即八列六十四人。
按礼制,诸侯用六俏,大夫四俏,士二俏。
一说每侑人数与借数相等。
(3)忍:忍心。
一说容忍。
今取前说。
(4)孰:什么。
【译文】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俏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钢,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32三家者以《本》彻(1)。
子日:"'相维辟公,天子喜暮(2)。
'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1)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
《雍》:《诗经・周颂》篇名,为周天子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
彻:撤除。
⑵“相(xiang)维辟公”两句:《雍》中诗句。
相,助祭的人。
辟公,指诸侯。
天子,主祭的周天子。
穆穆,形容端庄恭敬的仪态。
(3)堂:庙堂。
【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家祭完毕时,唱看《雍》诗撤去祭品。
孑L子说: "《雍》诗中说:’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天子端庄恭敬。
’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凭借哪一点唱此诗呢?“33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34林放问礼之本(1)。
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2),宁戚。
“【注程】⑴林放:鲁国人。
⑵易:整治。
这里是治办丧事过重礼仪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礼的本意是什么。
孑疗说:"你问的问题意义很大啊!礼的实行,与其奢侈,宁可节俭。
至于丧礼,与其仪节上过度周备,宁可感情过度悲哀。
“35子日:"夷狄之有君(1),不如诸夏之亡也(2)。
”【注程】(1)夷狄: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异族的泛称。
(2)诸夏: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亡(w。
):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诠释】孔子所处的时代奏乐舞蹈是一种礼仪,在仪式乐舞中“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有着严格的规定。
根据社会级别的不同而不同。
大致有天子、诸侯、大夫这样几个级别,按级别规定天子使用八佾,也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诸侯使用六佾,也就是六行,六八四十八人的;大夫用四佾,也就是四行,三十二人的。
季氏的地位是大夫,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认为季氏僭越了礼节,是绝不能容忍的,所以才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季氏的胆大妄为,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窥见中国人的“好大喜功”的文化背景。
此章所言的“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季氏的行为对别人而言,不能忍受;另一个角度是对季氏自己而言,他可以忍心做出这样越礼的事情,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原文】3.2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鲁国的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唱着《雍诗》撤出祭品。
孔子说:“诸侯帮助天子祭祀,天子庄严肃穆。
这句话怎么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之中呢?【诠释】祭祀时撤出祭品的时候也有固定的礼仪,孟孙、仲孙、季孙这三家这样做也是僭越了礼仪。
孔子认为他们不该这样做,这三家应该说不是不懂这些礼仪的要求,而是自大的体现。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仁德,礼又能怎么样呢?一个人不仁德,音乐又有什么用呢?”【诠释】本章孔子谈论的是“仁”与“礼”“乐”的关系问题。
“仁”是孔子思想的全部内核,是内容;“礼”与“乐”是“仁”的外在表现,是形式。
孔子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在内容与形式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孔子更注重内容。
所以,孔子说没有“仁”,“礼”与“乐”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体现孔子礼仪之道的论语
体现孔子礼仪之道的论语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中,涵盖了大量关于礼仪之道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一些体现孔子礼仪之道的论语片段: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解释:孔子认为,礼仪之道是学者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学习礼仪,以便能够以最合适的方式与身边的人交往。
一个善于遵守礼仪的人,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欢迎,其行为也符合君子的标准。
2.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解释:孔子认为,我们应该注重我们的行为举止。
我们的态度和外表应该能够反映我们的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我们的德行,看起来像是一个非常有品德、自尊、积极向上,遵守礼仪的人。
3.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解释:孔子教育我们,任何人在人生中都应该注重道德方面的教育。
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这样,当我们的生命有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倡导的是一个有尊严、正直、礼仪的人生观。
4.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解释:孔子告诫我们,外表上的好看并不等于内心的高尚。
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只是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这种人就是没有真正的仁爱之心。
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可能会迷惑别人,但却不利于真正的自我完善。
因此,我们应该遵循道德价值观,做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的人。
5.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解释:孔子提醒我们,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道德的高度,忧虑我们是否遵从了道德的需要。
虽然物质生活的保障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我们真正的追求,这就是道德、公正、诚信、和礼仪。
一个真正有道德水准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依然能够做到从容不迫,以道义之心来面对种种事情。
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解释:孔子告诫我们,我们应该总是保持谦卑和自我反省。
当我们看到有人做出了好事时,我们应该表达感激之意,并以此努力自我超越。
论语关于吃饭的礼仪
论语关于吃饭的礼仪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吃饭的礼仪的论述,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子路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雍也》)意思是:子路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要勤奋敏捷,说话要谨慎,这样就可以接近有道的人并改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要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意思是: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曲手臂当枕头,乐趣就在这里。
用不义的方法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意思是:孔子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
这些论述体现了孔子对于吃饭礼仪的重视和强调,他认为吃饭不仅是为了充饥,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主张不论身份地位,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孟礼记论语十二则
孔孟礼记论语十二则摘要:一、孔孟礼记简介二、论语十二则内容概述三、孔孟礼记的当代价值四、如何践行孔孟礼记的智慧正文: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便影响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孔孟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汇集了孔子、孟子等诸圣先贤的言论和行动。
论语十二则是孔孟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包含了孔子和其弟子的问答,以及他们对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见解。
本文将对孔孟礼记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当代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智慧。
一、孔孟礼记简介孔孟礼记,又称礼记,是一部以礼仪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儒家经典。
它主张礼治国家,强调道德教化对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孔孟礼记包括了婚丧、宴请、朝见等各个方面的生活礼仪,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论语十二则内容概述论语十二则是孔孟礼记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些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领域,展现了孔子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以下是论语十二则的部分内容概述:1.仁爱:孔子主张仁爱为本,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2.忠诚:论语十二则强调忠诚为国,尊敬君主,恪尽职守。
3.礼仪:孔子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提倡遵循礼制,尊敬长辈。
4.智慧:论语十二则主张追求真理,倡导智慧,积极进取。
5.诚信:孔子强调诚信为本,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三、孔孟礼记的当代价值孔孟礼记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传统礼仪,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孔孟礼记提倡的仁爱、忠诚、礼仪等观念,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
四、如何践行孔孟礼记的智慧1.学习经典:阅读孔孟礼记等儒家经典,理解其核心思想,为自己的行为树立道德准则。
2.注重礼仪: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仪规范,尊重他人,展现良好的道德风貌。
3.忠诚敬业:忠诚于国家、企业和家庭,尽职尽责,为社会作出贡献。
4.仁爱待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爱弱者,助人为乐。
《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 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 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 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 呢?”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 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 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 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 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 下。”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 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 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 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 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 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
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 地方可以祷告了。”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 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孔子说: “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 为这是谄媚呢。”
论语中关于学习与礼仪的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与礼仪的内容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文明礼仪的论语.
文明礼仪常识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 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 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一仪表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 是礼仪的基本要求。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 。
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
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
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1. 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这本经典书籍探讨了各种主题,其中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
本文将深入研究《论语》中涉及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章节,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2. 重视友情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他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建立在忠诚、信任、尊重和互相帮助之上。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朋友之道,言不可以不慎也。
”这表明与朋友之间的沟通必须谨慎而诚实,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尊敬长辈孔子强调尊敬和顺从长辈的重要性。
他认为年长者应该受到尊重和恭敬,并且年轻一代应该遵循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例如,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意味着在与长辈交往时,应该更多地倾听和遵循他们的指导,并通过行动来展示对他们的尊重。
4. 礼仪之道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交礼仪的教诲。
他强调了以恭敬和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注重仪容仪表、守约和照顾他人感受等方面的重要性。
例如,在《中庸篇》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这表明我们应该尊重前辈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行为中。
5. 公正和公平《论语》也强调了公正和公平对于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
在《雍也篇》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这说明一个人除了外貌修养之外,内在品质同样重要。
6. 结论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的宝贵教导。
这些教诲从古代承袭至今,仍对我们的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以建立和谐、尊重和友善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以上是对《论语》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主题的简要回答,请按照您的需求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
文明礼仪的论语
文明礼仪的论语篇一:文明礼仪常识《论语》、古典诗文中的名句文明礼仪常识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论语》、古典诗文中的名句文明礼仪常识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第一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第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
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_________八佾第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_________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述而第七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第八。
《论语》中的礼仪教育
待人接物中的礼仪
孔子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 重和信任的基础,是建立良好人际 关系的重要保障。
孔子提倡的礼仪教育,不仅包括个人 行为举止的规范,还包括人与人之间 的交往礼仪,如待人接物、言谈举止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礼的重 要性,认为礼是人之大端,是人类 社会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
谦逊有礼:孔子认为在 社交场合应该保持谦逊 有礼的态度,不要过于 张扬自己的成就或能力 。
Part Five
《论语》中的宫廷礼仪
宫廷宴请中的礼仪
宴请的目的:礼 仪之用,表达尊 重和友好
宴请的场合:宫 廷内部的正式场 合,如皇帝登基、 节日庆典等
宴请的程序:包 括迎宾、入座、 上菜、敬酒等环 节,每个环节都 有严格的规矩和 礼仪要求
Part Four
《论语》中的社交礼仪
社交场合中的礼仪
见面礼仪:儒家 强调见面时应遵 循的礼节,如拱 手作揖、鞠躬等。
交谈礼仪:儒家 认为在交谈中应 该尊重对方,避 免冒犯,使用适 当的语言和语气。
宴请礼仪:儒家 对宴请的礼仪也 有很多要求,如 座位安排、用餐 顺序等。
拜访礼仪:儒家 认为在拜访时应 遵循一定的礼节, 如先通报姓名、 等待主人迎送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家庭教育中的礼仪
《论语》中强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家庭礼仪是培养品德的基础。 《论语》提倡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家庭礼仪的核心。 《论语》中提到的家庭礼仪还包括餐桌礼仪、待客之道等方面,这些细节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论语》认为家庭礼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Part Seven.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第一篇: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论语中关于义的句子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5、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朝闻道,夕死可矣。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明礼仪的论语
文明礼仪的论语一、仁者爱人《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要做出伤害或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
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体现文明礼仪的精神。
二、和而不同另一句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和谐,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而这些思想和看法可能会与他人不同。
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尊重他人的差异,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而歧视或排斥他人。
三、言行一致《论语》中还有一句名言:“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自己的承诺,言出必行,不轻易撒谎或背弃自己的承诺。
同时,我们也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承诺,行出必果,不空谈虚言。
四、尊师重道《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尊重师长和各种学问,要学会思考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虚心向老师和长辈请教,尊重他们的教诲和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五、谦虚谨慎《论语》中还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不要自负和傲慢。
同时,我们也要谨慎行事,避免做出冲动或轻率的行为,避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六、不争不抢《论语》中有一句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遵循礼仪规范,不做无礼的举止和言语。
在与他人相处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隐私,不要窥视他人的隐私,不要偷听他人的谈话,不要说出伤人的话语,也不要做出伤人的行为。
七、心平气和《论语》中还有一句名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中的"礼仪"
"论语"是中国古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广泛认为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论语"中,"礼仪"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是指人们在社交和行为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稳定的基石。
他教导人们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谦虚有礼。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减少冲突和争斗。
在"论语"中,孔子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
例如,他强调了在宴会和宴请中要尊重主人,遵循规定的座次和饮食顺序。
他还提到了在仪式和礼仪场合中的行为规范,例如不要乱跑乱动,谦和有度地跟随仪式的规定。
此外,"论语"中还强调了"礼仪"与德行和品质的关联。
孔子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一个人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成为
一个有德行的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遵守"礼仪",人们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总之,"论语"中的"礼仪"是孔子强调的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并培养品德美好的个人。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论语"中的"礼仪"思想中获得启示,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礼仪篇
作者:
来源:《走向世界》2010年第19期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
予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释义]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
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所以。
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
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原文]
定公司:“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释义]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
[评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
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释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