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说课 人教版高一地理说课稿

合集下载

【优质文档】三圈环流说课word版本 (11页)

【优质文档】三圈环流说课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圈环流说课篇一:《三圈环流》说课人教版高一地理说课稿说课课题:2.4 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三圈环流课题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王玮丽温州第二十一中学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材分析2、本课教材分析2.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2.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训练点: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渗透点: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

2.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联系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教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二)说教法1.设问式教学回顾总结、得出结论单圈环流分析得出结论二三圈环流分析得出结论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通过板图、多媒体、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三)说学法 1.探究式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目的: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

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3.板图演练三、教学程序设计和学法指导1.复习导入(由大气运动导入)2.新课教学①假设一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单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热力环流单圈闭合环流(热0o ②假设二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三圈环流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0o30oN 60oN90oN思考:知识拓展,提出问题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有何差异?(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归纳: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1. 气压带形成成因: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3.风向: 北半球:3撇;箭头指向低压南半球:3捺;箭头指向低压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阴天多雨高气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巩固练习1。

三圈环流说课一等奖

三圈环流说课一等奖

设计意图:设问激趣使学生对下节课产生期待
(六)布置作业
1.默画出三圈环流模式图和平面图 2.画一幅气压带风带北极俯视图
设计意图:
①夯实基础 ②转换视角,训练地图绘制和判读能力
五、板书设计(主板书)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一:单圈环流(北半球,只考虑地表冷热不均)
二.三圈环流(加上地球自转)
90°N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
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三维 空间中的风向
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1.重点确立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 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2.难点确立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 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 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二)教授新课
1.温故而知新
学生描述并用手模拟比划热力环流 情境转换: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极地与赤道间 会形成热力环流吗?你能用绘制图像表达吗?
设计意图:增强感性知识,巩固旧知,为新知作铺垫
(二)教授新课
2.三圈环流的形成
(1)情景质疑,提出问题 ①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能流到赤道?为什么? ②因地转偏向力,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找出难理解的内容. (2)动画演示,原理分析 设计意图:在预设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 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3)制作模型,动手动脑 设计意图:“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让生生互动, 激起彼此的灵感,拓展思维空间,突破重难点 (4)图形转绘,突破重难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立体图与平面图转化能力,训练图形转 绘能力
3、学生动机和兴趣:运用讲授法学生在理解全球范 围内的三圈环流系统就会陷入思维的局限中,因而需 要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动手制作、绘图等方法 帮助其激发兴趣,帮助其理解。学法指导:观察法、讨源自法、合作探究法三.学生活动设计

三圈环流说课课件

三圈环流说课课件

(2)能力训练目标: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 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知识基础: 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 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之中 2.学习动力: 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3.学法指导: 学会用图、学会发现 学会推理、学会归纳
2.教材的地位: 是什么(组成) 为什么 (能量来源) 大气运动 怎么样 气
全球性

气压带和风带—提升和基础
三圈环流的形成
结果(天气、气候的形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
难点: 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的成因
4.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 形成及分布。
(2)加上地球自转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
2 1
4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14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总 结 气 压 带 、 风 带 的 分 布 规 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三、学生活动设计
1.绘图分析问题 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自己动手绘图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手绘板图教学法 边讲解边绘制,学生参与绘制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发现、思考、推理获取新知识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水循环环节之间联系的理解困难,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将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水循环的定义、类型、过程,并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时,我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水循环的理解和经验,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参与。在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分析具体的案例,共同得出结论。此外,我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让他们亲身参与水循环的观测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实地考察视频等资源。多媒体课件和GIS软件可以帮助我更直观、生动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分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和空间差异。实地考察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水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篇一】一、教学目的“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课件
极锋 ③
动力因素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60°N

副热带高压带
30°N

①低纬环流 ②中纬环流 ③高纬环流
气压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1)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原因) (2)由于气流被迫上升和下沉引起的(动力原因)
你认为: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 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各属于哪一类?
2、单圈环流
北极
热力因素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赤道
赤道
南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这个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不能,因为地球的表面是不均匀 的而且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又是如何 运动的呢?
在赤道与极地间,形成低纬、中纬、 高纬三个环流圈——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编者语
? 要如何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 45 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
1 、往前坐
?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南半球同样存在 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六个风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60 °N
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第一篇:三圈环流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性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假设逐步理解三圈环流原理,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示意图,能够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到全球气候是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下形成。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式:讲授法、绘图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同时提问:那么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气压带及风带的形成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含义:地表物质均一,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不自转,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近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地面及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表面受热不均产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

在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2)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含义:大气运动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题问:(先讨论北半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Word版

三圈环流的说课稿Word版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说课设计瓮安中学罗显英一、说教材分析1.新课标要求:同学们通过学习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⑴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⑴教学重点:①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⑵教学难点:①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5.课时安排:1课时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对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幻灯片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法和学法:⒈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 三圈环流 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 三圈环流 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深刻领会三圈环流形成过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运用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将三圈环流与现实世界完美链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步步严谨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演示道具教学过程:核心线索:单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学以致用。

过程如下:一、情境导入(成因探究,一波三折)PPT展示图片和故事,由干旱地区的湖泊赛里木湖引入激发学生对全球性大气运动情况探究的兴趣。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个调查,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旅游方式?我最喜欢户外探险,今年元旦放假我去了少林寺,在这里先给大家透露一下我明年暑假要去的地方—新疆的赛里木湖。

看到它很多同学不禁疑惑新疆这么干旱的地方,为什么会有如此美景?关于赛里木湖的形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她真的是情人的泪水化成吗?其实,她还有另外一个更美的名字“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然而,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大西洋为什么不去眷顾近在咫尺的沙哈拉,却对万里之外的赛里木如此青睐呢?二、探究新知(一)冷热不均会导致什么样的大气运动步骤一:合作探究1:画出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运动(大部分学生在下面画,找一个上黑板画)学生看书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展示教师补充加总结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依据热力环流原理描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即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气流水平运动(强调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步骤二:现实验证,导出矛盾按照这种大气运动,则安阳一年四季刮什么风?(北风)现实是不是真的一年四季刮北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热力环流只是理想的大气运动,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忽略一种力的影响。

第二节 大气环境 三圈环流 说课

第二节 大气环境    三圈环流 说课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 整体把握
设问激趣 使学生对 下节课产 生期待
教学 环节 8 布 置 作 业
教学设计 1.默画出三圈环流形式图 2.画一幅气压带风带北极俯视图
设计意图 夯实基础
转换视角 训练地图 绘制和判 读能力
五、板书设计(主板书)
2.3 三圈环流
极锋 极锋
90°N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90°S

90°N
90°S
板书设计采用三分法,图中展示为主板书,副板书为 “全球气压带风带北极俯视图”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则
功夫不负有心人
积累 理论知识和教材分析 整合 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落实理论
一 优化 PPT展示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点 心 得 几 分 体 会
2、同桌讨论完成中、高纬环流
3、请一组同桌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 评,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5 思维 高潮 探 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完成的三圈环流图,完成全球气 由浅入深 压带风带侧视图。 加强学生 90°N

自主体验 完成,学 生思维走 向高潮, 学习兴趣 高涨
90°S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2. 引 入 新 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提问:这种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培养学生 理论联系 2.冷热不均是绝对的,因此大气的热力 实际,学 环流现象在生活很普遍请同学试举例, 以致用的 根据学生举例的尺度不同,设问:地球 学习习惯 上最大尺度的热力环流是什么?引出一 圈环流
但不是重点 力环流的形成以及近地面的风向知识难度就比较大,而三圈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22节《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22节《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1第2章《三圈环流》教学设计【自主探究】一、大气运动的原因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A.太阳辐射B.地面C.大气D.海洋答案:A2、根本原因: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均匀。

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回答:(1)图中方框内是低压还是高压,用“高”或“低”填在图中。

(2)从空气的垂直运动来看:受热的地区空气,受冷地区空气。

(3)从水平方向看:空气从气压流向气压.(4)乙图的空气环流是因引起的,因此,称环流。

答案:(1)甲图A上为高压,B、C上为低压,乙图A上为高压,A 下为低压;B、C上为低压,下为高压.(2)上升下沉 (3)高低 (4)地面冷热不均热力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D.在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答案:ABD2、风的形成过程(1)读下面“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能力提升站】想一想:有人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你认为对吗?提示:不对。

来源于太阳辐射请总结:根据“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示意图”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提示: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讨论:古诗云:“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试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提示: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请思考:有气压差异就一定有空气的水平运动吗?提示:不一定。

气压差异一定要在同一水平面上。

①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是:A,B,C。

②判断此图属于(南、北)半球图,判断的依据是。

③此图属于(高、低)空大气运动,判断理由是。

答案: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②北风向在气压梯度力的风向上右偏③高高空大气的风向是在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关于近地面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地面风的形成是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三个力作用的结果B.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C.北半球近地面低压中,大气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D.北半球近地面高压中,大气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答案:AB四、三圈环流1、假设地球不动,地表性质均一,那么大气运动的形式为()A.三圈环流 B.低纬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答案:C2、读“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背景分析(一)说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

“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

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说课标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一、课程标准及解读(一)课程标准原文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二)课程标准解析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

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三圈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特点。通过对三圈环流的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和天气现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1.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认识和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特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观测和分析的能力。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三圈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针对三圈环流的特点,设置问题:“三圈环流对地球气候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结合现实问题,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三圈环流?”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如何利用三圈环流知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Hale Waihona Puke 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4.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掌握三圈环流与地球五带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全球大气环流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4.能够运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大气环流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6.观察身边的气候现象,如一日之内温度变化、风向变化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运用大气环流知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论述严谨。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设计:教师设计梯度性练习题,涵盖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特点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互评互改: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大气环流现象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特别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
2.掌握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与地球五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三圈环流课程章节: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之三圈环流。

课时:1课时一、教材和内容分析:本小节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讲大气,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三圈环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形式。

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分析,来推求出大气运动的运动方向,进而形成三圈环流,即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

课堂上以北半球为例,具体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讲解完后,让同学自己动手,根据所教授的原理把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画出来,据学生所画的步骤与方向来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

同时要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的问题。

总而言之,本堂课就是要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学习者分析:1、知识水平: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才从初中升入高中。

据了解,我们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中学,而这些学校对地理这门课程并不重视,讲解的老师多由教授其他课程的老师来兼任,对于地理知识的讲解并不专业,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一种恐惧感。

更有老师只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索然无味,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极其有限,其空间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对于地理空间思维要求高的三圈环流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应注意趣味教学,改变学生对地理传统的看法,提升其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做到趣味教学、轻松学习。

2、认知特征: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

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需要正确有序的引导。

3、学习特征:学生才步入高中,同学之间不是很熟悉,可以通过讨论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及相互学习。

学生大致处于15—17这个年龄段,活跃、喜表现、想象力丰富,在课堂中可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并用积极的教导方式来对待,多鼓励,以提高其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三圈环流教案

教案三圈环流教案

欣赏图片导入:今年假期,我和家人打算进行一次出境旅游,于是我们搜集了一些城市和国家的图片资料,并且到旅行社询问相关事宜,期间工作人员提醒我们:雅典:夏天去的话一定要带上防晒用品,冬天去的话一定要带上雨具。

新加坡:无论什么时候去只带夏季的衣服,一定带好雨具。

我的家人十分疑惑。

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有关系,雅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而新加坡全年高温多雨,这两个地方的气候差异很大,与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气候也有很大不同,又是什么导致了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呢?这是因为不同地区受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有关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知识,即全球的气压带、风带。

过渡:大气环流是地球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要想了解大气环流,先要从上节课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开始。

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依据图片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

过渡:那么,从全球范围内,地表热量差异有什么规律呢?那么依据热力环流的的原理在高低纬度之间大气会如何运动呢?活动:在学案上画出高低纬度之间大气的运动示意图我们把这种大气运动叫做单圈环流。

讨论:现实生活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存在呢?提示:大气在高空和近地面运动过程中方向会有什么变化呢?回答:学生说明变化过程,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活动:在学案中第二个图中画0°-30°N之间的大气环流状况讲解:30下沉的大气并没有全部流向低纬地区,有一部分沿地表流向高纬地区,形成极锋,形成三圈环流。

过渡:由于大气的运动,使得近地表气压发生变化。

活动:标出气压状况。

讲解:形成气压带、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分析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近地面气压出现高低的差异,会使得大气如何运动呢?活动:画风向讲解:风带名称活动:画南半球过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气压带、风带的温度和降水特征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展示:新加坡、伦敦的位置和气候特征讲解:温度:就全球来讲,气温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呢?影响因素——纬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课题: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题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
第二单元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
王玮丽温州第二十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材分析
2、本课教材分析
2.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的知识点
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
2.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
律。

(2)能力训练点: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渗透点: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

2.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风向的联系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说学生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教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化繁为简,制造假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二)说教法
1.设问式教学
假设一个条件回顾总结、得出结论单圈环流
假设二个条件 分析得出结论二 三圈环流 假设三个条件 分析得出结论三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 通过板图、多媒体、FLASH 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 (三)说学法
1. 探究式学习
过程: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目的: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

2.创设环境、课堂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
3.板图演练
三、教学程序设计和学法指导
1.复习导入(由大气运动导入)
2.新课教学
①假设一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单圈环流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热力环流 单圈闭合环流
②假设二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 三圈环流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 + 地转偏向力影响 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0º 30ºN 60ºN 90ºN
思考:知识拓展,提出问题
1.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有何差异?
(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2.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
归纳: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
1.气压带形成成因:热力成因(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3.风向: 北半球:3撇;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箭头指向低压
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阴天多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干燥少雨
巩固练习1。

2。

3
③假设三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热量收支的改变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天气与气候不同
设问: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地表不均匀又会产生什么后果?
④条件更换为:(过渡)
地表是不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表不均:考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归纳总结
假设一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单圈环流
假设二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直射赤道)三圈环流
(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假设三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条件更换为:
地表是不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本课亮点
教法: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进
手段: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难点
学法: 课堂演示,人人参与,加深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