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50页PPT

合集下载

第九章 语言文化——避讳54页PPT文档

第九章 语言文化——避讳54页PPT文档
•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因为讳“申序”,向 来不为别人作序,如果必须作这类文字, 则改为“叙”,后觉不妥,又改为“引”。 这种办法虽然勉强可行,但已经明显地妨 碍了文字的准确性。
• 《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 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之”,例如父 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 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 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 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无怪 乎古时的人对讳咿恐避之不及呢。
一、避讳的概念
• 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 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辞海》)
•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 一条总原则。
二、避讳的类别
• 圣人讳、国讳(庙讳、君讳)、私讳 • 圣人讳比如大禹的“禹”、周公旦的
“旦”、孔丘的“丘”等等 • 庙讳就是皇帝祖庙中祖先的名 • 君讳就是当代君主以及有关人的名 • 私讳即家讳,就是个人的讳,是私下
•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也包含避母亲 的讳,唐代大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 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 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他虽寓居 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 棠诗。
• 司马迁的父亲讳谈,《史记》中因此无一 “谈”字,连赵谈都改成了赵同,废弃了 编著书字应求完备的宗旨。
• 私讳
• 五代时的冯道,历朝为相。一天他的门客 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书的第一句 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中竟 有三处犯讳。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 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 不敢说”,令人啼笑皆非。
• 宋代的杨万里任监司,一次出巡察某州, 州府的歌妓为他唱“贺新郎”词。其中有 “万里云帆何日到”,杨万里听后马上插 话说:“万里昨日到”。这使当地太守感 到很狼狈,便下令将这位歌妓送往监狱。 当时像这位歌妓一样命运的人一定数不胜 数的。

《汉字通论》第五章第二节

《汉字通论》第五章第二节
➢《红楼梦》里贾雨村说:“难怪这女学生读书凡有‘敏’字,皆念作‘密’ 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讲的就是林黛玉为母亲 贾敏避讳。
避讳的方法:更读
更读即改变所讳之字的读音。
➢ 为避始皇的名讳,称“正(zhèng)月”为“zhēng月”。 ➢ 为避孔子讳,“丘”读若“区”、读若“休”。
➢ 南朝时有个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王羲之四世族孙),他的儿子叫王慈,也 从小练习书法。当时有个叫谢超宗的著名文人,其父叫谢凤,祖父是赫赫有 名的谢灵运。有一次谢超宗来找王僧虔,看到王僧虔的儿子王慈在练习书法, 便问他:“卿书何如虔公?”这是犯了王慈的家讳,于是王慈立即反击: “慈书比大人,如鸡之比凤。”故意用“凤”字犯谢超宗的家讳。超宗狼狈 而退。
避讳的种类:官讳
官讳即针对各级政府官员的避讳。各级政府官员,其名讳及其父 祖之名讳,可以在所辖区域内进行避讳。官讳比国讳范围小,延续时 间短,也不及国讳严格。
➢ 北宋田登作太守,不许老百姓说“点灯”,灯台、灯罩、灯笼得叫亮托、 遮光、路照。上元节按例要放灯,出告示的办事人员不敢写“灯”字,于是 贴出来的告示上写的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此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 百姓点灯”的由来。
➢ 讳:本来是动词,指隐讳、避忌;后也指需要避忌隐讳的事物。 《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一般认为避讳风俗始于周代,陈垣《史讳举例·序》:“避讳为中 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
避讳的种类:国讳
国讳即举国臣民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指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故又称君讳、御讳、公讳。后来扩大范围,讳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 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等等。
避讳的种类:圣讳
圣讳即避圣人的名讳,最常见的是避孔子名讳,其他如黄帝轩辕、 老子、关羽、朱熹等,都有避讳的情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避讳及其他什么是避讳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

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

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

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

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起源避讳大約起源于周朝。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

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方法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

避讳 PPT

避讳 PPT

避讳的原则
4、君所无私讳 这条原则是说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能避
私讳,只能避君主讳,而君主一般也不会 为私人避讳。 5、大夫之所有公讳 这条原则是说大夫要避国君的讳。 6、《诗》、《书》不讳 这条是说在阅读和抄写经典时候不用 避讳,不管是圣人讳、庙讳、君讳、家讳。
避讳的原则
7、临文不讳
指在写文章和奏章时可以不避讳。
则不用避讳。 11、入门而问讳 入门前要了解这家主人的家讳。
避讳的原则
已祧不讳 祧指的是远祖的庙。天子七庙,就
是供奉皇帝以上七代的神主,除了太祖 为不祧之祖外,大抵从当时的皇帝向上 数,超过七代的则迁神主于祧,迁过的 先祖则不再避讳。但这个原则也是一般 意义上说。比如பைடு நூலகம்世民,直到唐末、五 代,仍然避讳。
4、改地名
恒山改常山;寿良改寿张; 和兴改嘉兴;休阳改海阳;建 业改建康;邺郡改临漳;虎丘 称兽邱。
5、改干支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名昞,秉、 丙等字都讳,干支的“丙”就
6、改书名
《荀子》称《孙卿子》;《庄子》 改称《严子》;晋简文帝郑太后名 阿春,故称《春秋》为《阳秋》, 孙盛、檀道鸾的书名就叫《晋阳 秋》、《续晋阳秋》;《中经簿》 为《内经》;《广雅》改为《博 雅》;《世本》改为《系本》或 《代本》;《匡谬正俗》称《刊谬 正俗》或《纠谬正俗》。
里要避的,在君主面前不存在私讳
三、避讳的方法和原则
避讳基本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笔
避讳的基本原则,最早可见于《礼 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二 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 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 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 《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 妇讳不出门。入门而问讳。”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摘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

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

”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

一、古代避讳的种类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

’”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虽是救下去了”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

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

《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

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古书用字—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古代汉语课件)

古书用字—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古代汉语课件)

字形法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 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3: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穿在身上 例4: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仓猝间
积累法
3.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 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5: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疲惫 例6: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接纳
汉字的发展——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 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 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 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 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 本来应该写成某个字A,但偏偏不 写,写成另一个错别字B,A和B有 同音关系。B就是个通假字。
字音法
(二)怎样辨析通假字? 1.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 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倡导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背弃

汉字与避讳文化..

汉字与避讳文化..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 江统传》)《唐律· 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避偏讳
对于二字之名,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 无须每字避讳。如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只要 ‚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讳, 即所谓‚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上》)。 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须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将民部尚书改为礼 部尚书;唐官修《隋书》、《南史》、《北史 》等史书时将诸史中的‚世‛改为‚代‛, ‚民‛改为‚人‛。
憎讳
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 讳言、讳用其名的,这是憎讳。
唐肃宗时,改易了带‚安‛字的郡县名:安
定郡改为保定,安化郡改为顺化,同安县改为 桐城。
深圳地名的演变
宝安(东晋331年)
东莞(唐肃宗757年) 避安禄山名讳而改 新安(明1573)‚革故鼎新,转危为安‛ 宝安(民国1913)
深圳(1979)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2)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东汉光武帝刘秀叔父名良, 时人便 以‚梁‛字代‚良‛。司马迁父名谈,他作《 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 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 (3)以形似之字代替。唐高祖李渊父名昺,就避嫌名 ‚秉‛,因此,《北史》中的很多‚秉‛字就用形似的 ‚康‛字代替。如《北史· 崔鉴传》改‚崔秉‛为‚崔 康‛,《王思政传》将思政世南《游宦纪闻》卷 九记载: ‚‘民’则易而从‘氏’, ‘昬’、‘愍’、‘泯’之类,至今犹或 从‘氏’也。‛ 昬 昏

专题四:避讳制度

专题四:避讳制度

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文字本来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和记录语言的符号。

因此,本应属于全民族所有成员。

但是,在中国这一有着悠久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为了显示权威和尊严,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某些字是最高统治者名字使用过的,于是就不准平民百姓再使用的极不公平的专制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制度。

所谓“讳”,旧时代称死去了的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的名。

讳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犯讳就是一种亵渎和犯上的行为。

因而凡是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名中使用过的字,后代和其它人就不能再使用,在交际中也不能直言其名,而要改变说法。

避讳,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与迷信有直接的关系。

弗洛伊德曾从巫术的角度论述说:“在原始氏族的观念里,人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所以当一个人获知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灵魂的名字时,他同时也将得到它的一部分力量。

”弗雷泽也曾说过:“如果敌人知道了自己名字就会运用巫术加害自己。

”“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

”(《金枝》)到了文明时代,就演变为对权威及祖宗神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伦理观念。

通过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是中国所特有的,它取决于避讳的本质属性和中国文字的特点而决定的。

避讳肇端于周代,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直至民国前夕,流传近三千年之久。

这种用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由于要避讳,所以,每每要把此前文献中的帝王名、祖先名或其它物名的用字加以改换。

其结果,给文献的正常流布造成许多混乱,流弊极大。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

”“文字迷信一旦与皇权崇拜相结合,那就变成一股又吓人又惑人的封建势力:皇权崇拜赋予文字迷信一尊严性,文字迷信又增添皇权崇拜的神秘性。

……”弗洛伊德曾分析过原始民族中禁忌的情形说:“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那),他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摘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

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

”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

一、古代避讳的种类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

’”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虽是救下去了”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

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

《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

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汉字与古代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

五、总结
五、总结
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过探讨汉字的形态和含义,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死亡观念、墓地风水、祭祀仪式和孝道观念。这些信息 为我们研究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 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含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信息。古代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汉字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的,揭示汉字在古 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观念。汉字中的“死”字,便形象 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在甲骨文中,“死”字被描绘为一个人躺在地下, 形象地表现了人死后安息的状态。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认 知,即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安息和宁静的开始。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在汉字中,有许多与婚姻相关的字,如“婚”、“嫁”、“娶”等。这些字 在形态上与婚姻的仪式和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婚”字,由“女”和“昏”两 部分组成,表示女性在黄昏时分出嫁的婚礼仪式。这表明,古代婚姻文化中,婚 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女性由此进入男方家庭生活。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组成,表示迎接女方进入男方家庭。这些汉字都反映了古代婚姻习俗中的重 要仪式和象征物。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研 究汉字中的婚姻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婚姻文化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 会现象。这些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与避讳文化..(PPT文档)

汉字与避讳文化..(PPT文档)
先秦时还“礼不避嫌名”(《礼记·曲礼上》)。 三国以后,避嫌名之风渐起。如《齐东野语》
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 字。”《通典·职官三》注云:“隋氏讳忠,故凡 ‘中’字,皆曰‘内’。”
宋高宗名赵构,于是和“构”字同音的“够、购” 等55字在当时均在禁忌之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 嫌名“进”,终生不得考进士。(《旧唐书·李贺传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 《讳辩》,贺竟不就试。” )
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 张大渊写作“张 ”,即是此类。
二、避讳的方法
8、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仁宗名颙琰,清人为避其名讳,
将“琰”变体写作“ ”。又如清人景 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 》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 变笔为‘ ’ ”。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 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 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 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 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 为内,中牟改为内牟。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语汉字和避讳文化
一、什么是避讳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地名 四、避讳与人名 五、古代避讳的语言文化学阐释 六、古代避讳对文史学习和研究的影响 七、古代避讳对文史研究的积极意义
一、什么是避讳
避讳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忌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
二、避讳的方法
2、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西汉孝昭帝名 刘弗,时人遇“弗”字,便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 庆,当时的庆氏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中国的避讳文化

中国的避讳文化

本文由chinesechn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主讲人:常耀华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一二三三五六中国避讳风俗之起源灵力崇拜与禁忌关于欲望的禁忌关于仪式性禁忌教训与禁忌汉语语讳:汉语语讳:独一无二的文化俗信中国的避讳文化中国的避讳文化南太平洋玻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中一个词语叫Tabu或Taboo,汉语译作塔一个词语叫或,汉语译作"塔塔怖",精神分析学鼻祖佛洛伊德布"或"塔怖,精神分析学鼻祖佛洛伊德或塔怖将它定义为“某种含有被限制或被禁止将它定义为“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并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

首先,说“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

首先,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崇高的’、‘神圣的’,另一方面,则是‘神秘的’危险的’则是‘神秘的’或‘危险的’、‘禁止不洁的’塔怖"相似的的’、‘不洁的’。

”与"塔怖相似的塔怖汉语词语有禁忌避忌、避讳、忌讳等禁忌、汉语词语有禁忌、避忌、避讳、忌讳等等。

禁忌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其各自不同的禁忌,禁忌可谓每个民族形形色色的禁忌可谓是每个民族形形色色的禁忌可谓是其民族文化性格的曲折反映。

化性格的曲折反映。

中国自古就有问禁问讳的古训,初至异地,中国自古就有问禁问讳的古训,初至异地,先访问其政教风俗的禁忌,以免触犯。

先访问其政教风俗的禁忌,以免触犯。

入竟(而问禁,礼记曲礼上曲礼上》《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至于境,然后敢入。

如果入人之境,不知避忌,禁,然后敢入。

”如果入人之境,不知避忌,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人不忌避,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人不忌避,有病死之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