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50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6避讳制度.ppt.Convertor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避讳及其他

什么是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起源

避讳大約起源于周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摘要:避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周朝起便存在避讳的

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的避讳文化特点不尽相同。古代的避讳文

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避讳的分类、

产生原因以及避讳的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一.避讳的分类

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处于畏惧、迷信、憎恨等心理,也

可能是由于礼制或者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成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

作变异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1]避讳分类较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避讳可以分

为三种:敬讳、忌讳、憎讳。

由于古代封建等级森严,出于尊重的原因不敢直称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的名字,甚至

禁止使用与尊长名同形或者同音的字,因而产生了敬讳。国讳即避帝王之讳,是敬讳的一种,同时受法律的保护。比如避帝王之讳即国讳,也是法定的避讳。

古代等级森严,因此会存在帝主之讳,一旦触及,必然受到严厉惩戒。雍正八年,清朝翰林官徐骏曾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皇帝将其革职。后来朝廷

又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由于诗

句中含有“清”“明”二字,雍正觉得是对朝廷不满,心存诽谤,倾心明朝,将

其斩首。另外,对圣人名字的避讳即圣讳,也是敬讳的一种。如孔子和关公。

《宋史》中《地理志》:“大官四年,以暇丘县为暇县,龚丘县为龚县”。关羽

到了元代确立了武圣的地位。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对关羽也十分

尊敬,始终不敢直呼其名。[2]

俗讳也叫作忌讳,是指民俗方面的忌讳或回避。古代吴人忌离散,他们把“梨”叫做“圆果”,把伞叫做“竖笠”。另外一提死亡,人们心理上都会有种

避讳 PPT

避讳 PPT
《礼记》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入门而问讳”
避讳的历史源远流长,起于周,成于秦, 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辛亥革命以 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
一、避讳的概念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 冷子兴对贾雨村说:“目今你贵东家林公 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在 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 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 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我心 中每每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
里要避的,在君主面前不存在私讳
三、避讳的方法和原则
避讳基本方法是改字、空字、缺笔
避讳的基本原则,最早可见于《礼 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二 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 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 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 《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 妇讳不出门。入门而问讳。”
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 出或说出叫避讳。(《辞海》)
要把避讳和民间的忌讳区分开来。
二、避讳的类别
圣人讳、国讳(庙讳、君讳)、私讳 圣人讳比如大禹的“禹”、周公旦的
“旦”、孔丘的“丘”等等 庙讳就是皇帝祖庙中祖先的名 君讳就是当代君主以及有关人的名 私讳即家讳,就是个人的讳,是私下
3、改官名
太师改称太宰;侍中改称内史,御史中丞 改称御史大夫,改前代中书监称秘书监; 虎贲改称武贲,民部改为户部,改治书侍 御史为御史中丞,诸州治中为司马,治礼 郎为奉礼郎。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

摘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避讳

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

一、古代避讳的种类

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虽是救下去了”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而且家讳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个人自发,也受到当时法律的保护,《唐律·职制篇》:“诸府号、

最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幻灯片

最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幻灯片

避讳的种类——恶人讳
隋朝炀帝讨厌“胡人”,下令把“胡瓜”改为 “黄瓜”;由于民间一样厌恶胡人,因此“黄瓜” 一词便流传下来。
避讳由开始的避当代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到后来 避所有君主(包括未做过君主的皇帝的祖先)和 尊长的名字,从避同音同形的字到避音同音近的 字,避讳范围无限扩大,给语言交际带来极大的 消极影响,古代就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批判,如韩 愈在《讳辨》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避讳的方法
1、改字:通过改字达到避讳,是避讳的最主要的 方法。
改字主要是换一个意义相同而语音不同的字。 除国讳外,避家讳、圣人讳也可以用改字之法,
可改一个字形不同的字。 2、空字:就是把应避的字空缺,空缺后用□表示
此处有个讳字,也可用“某”字代替讳字。 空字只用在和国讳相犯的人、事、物上,如“王
避讳的影响
三、是影响字典的编纂。 编纂字典是帮助人们学习文字的,它要对文字的
形、音、义进行解释,而因避讳,字典对某些字 就不收或不加解释。 四、是妨碍人们的正常交际。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交 际工具,如果处处讲究避讳,遇到要避讳的语言 就闭而不谈绕道走,或者改变说法,难免会影响 交际,造成语义的误解。
运用避讳进行书画断代和鉴定,首先要了解避讳 的时代特点。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了解何时避 何讳是前提。
因避讳而改物名的: 蒸饼→炊饼 雉→野鸡 为避讳改官职的: 中书省→内史省 民部→户部 为避讳改神名: 观世音→观音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文化长廊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李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摘 要:避讳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禁忌,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渐臻完善,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中国古代;避讳;文化

作者简介:李彩云(1988-),女,汉,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190-01

避讳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长辈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1]它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这样描述中国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2]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避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最早来源于古人对鬼神的信仰。原始社会的古人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语言是福祸的根源,以避讳的方式趋利避害,避免说出一部分名字和事物,正好迎合了古人恐惧迷信的心理。因此避讳最早是通过避名来体现畏惧、尊敬的态度。这一认知也直接促进了“字”的出现。古代男子二十岁便举行冠礼,以“字”为称呼,为了表示尊敬,名则不再被同辈人使用。

汉字与避讳文化..

汉字与避讳文化..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 江统传》)《唐律· 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避偏讳
对于二字之名,先秦时也只须避免二字连用, 无须每字避讳。如孔子母亲名徵在,孔子只要 ‚言徵不言在,言在不言徵‛,均不为犯讳, 即所谓‚二名不偏讳‛(《礼记·曲礼上》)。 到了唐代,二字之名也须避‚偏讳‛。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高宗将民部尚书改为礼 部尚书;唐官修《隋书》、《南史》、《北史 》等史书时将诸史中的‚世‛改为‚代‛, ‚民‛改为‚人‛。
三、避讳和地名
秦:秦始皇父名子楚,改荆为楚。《史记秦始 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使将击 荆。‛ 汉:汉文帝刘恒,《史记》将恒山改为常山; 三国:孙权立太子孙和,改禾兴为嘉兴; 晋:晋愍帝司马业,将建业改为健康,邺县改 为临漳; 南北朝:梁武帝父名顺之,凡‚顺‛字地名多 改为‚从‛。 隋:隋高祖杨坚父名忠,避‚中‛字,凡中改 为内,中牟改为内牟。
北宋南迁之后,因憎恨金人入侵,皇帝
遇‚金‛字均写为‚今‛字。 明人憎恶元人,于是讳‚元‛为‚原‛, 将‚元来‛、‚元籍‛、‚元任‛、 ‚元由‛改为‚原来‛、‚原籍‛、 ‚原任‛、‚原由‛,至今沿用。
敬讳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 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 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 是敬讳。(狭义的避讳) 东汉光武帝名秀,时人便讳‚秀‛为‚茂‛, 将‚秀才‛改为‚茂才‛。 宋代州官名田登,举州讳灯为火,上元时节, 州府发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专题四:避讳制度

专题四:避讳制度

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

文字本来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和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本应属于全民族所有成员。但是,在中国这一有着悠久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为了显示权威和尊严,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某些字是最高统治者名字使用过的,于是就不准平民百姓再使用的极不公平的专制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制度。

所谓“讳”,旧时代称死去了的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的名。讳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犯讳就是一种亵渎和犯上的行为。因而凡是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名中使用过的字,后代和其它人就不能再使用,在交际中也不能直言其名,而要改变说法。

避讳,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与迷信有直接的关系。弗洛伊德曾从巫术的角度论述说:“在原始氏族的观念里,人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以当一个人获知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灵魂的名字时,他同时也将得到它的一部分力量。”弗雷泽也曾说过:“如果敌人知道了自己名字就会运用巫术加害自己。”“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金枝》)到了文明时代,就演变为对权威及祖宗神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伦理观念。

通过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是中国所特有的,它取决于避讳的本质属性和中国文字的特点而决定的。避讳肇端于周代,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直至民国前夕,流传近三千年之久。这种用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由于要避讳,所以,每每要把此前文献中的帝王名、祖先名或其它物名的用字加以改换。其结果,给文献的正常流布造成许多混乱,流弊极大。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文字迷信一旦与皇权崇拜相结合,那就变成一股又吓人又惑人的封建势力:皇权崇拜赋予文字迷信一尊严性,文字迷信又增添皇权崇拜的神秘性。……”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清圣祖讳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 “煜”;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 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 顺 ﹂ 启 《
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 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 示。
之﹁》南 ,□:齐 宋﹂﹁书

梁武帝父亲萧顺之,字文纬, 《南齐书》为避讳,凡遇“顺” 字皆改为“从”,遇“顺之”名 则空之。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来自百度文库

最新第七讲:避讳及版本鉴定精品文档

最新第七讲:避讳及版本鉴定精品文档

《四库提要》卷二十九史部三编年类云: “宁康三年书‘神虎门’为‘神兽门’,则显袭 《晋书》,更无所置辨。且于周大定元年直书 ‘杨坚辅政’,通生隋世,虽妄以圣人自居,亦 何敢于悖乱如是哉。” 又(宋)何薳yuǎn 《春渚 zhǔ纪闻》、 (宋)陈师道《后山丛谈》、 (宋) 邵博《闻见后录》均载有(宋)阮逸曾以《元经》 书稿示苏洵一事。综考《元经》在避讳上的漏洞 和宋人的记载,可断此书为阮逸伪撰。
五、避讳与版本鉴定
人们为了避讳而改变姓名、官名、地名、书 名、年号以至经传之文,造成语言文字上的若干混 乱,给人们阅读和整理古籍带来许多麻烦。
汉惠帝名盈,“盈”改为“倾”。通行
本《老子》第二章将“高下相盈”写成“高 下相倾”。
尽管避讳给我们研读古籍造成一定的障 碍,但是在古籍版本鉴定方面,它却有着重 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二)以其他汉字代替。
1、以同义(近义)字或反义之字代替。 西汉孝昭帝名刘弗,时人遇“弗”字,便 以“不”字代替。汉安帝名庆,当时的庆氏 就改用同义的“贺”字为姓。
2、以同音或音近之字代替。 司马迁父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 ”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 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
第七讲:避讳及版本鉴定
一、避讳、种类、宽严 二、利用汉字避讳的方法 三、避讳与版本鉴定
(1)国讳

ppt禁忌语

ppt禁忌语
汉代司马迁作《史记)因其父名“谈”,便把“赵 谈”改为“赵同”。田登因避讳“登”字,竟把 “放灯”改为“放火”,于是留下了“只许州官 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
二、岁数、属相禁忌
即人的年龄到了某些数字的岁数时便不说、少说 或跳过去。 比如我国中原一带普遍的岁数禁忌是45、73、84、 100岁。据说,45是和包公45岁时陈州放粮遇险有 关。 而民间流传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 去”的说法,据说和孔、孟二圣的终年有关:孔子 73岁终,孟子84岁逝,这两个岁数连圣人都逃不 过,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100岁,是因为人们认为百岁是人寿之极限, 过了极限就不吉祥了,因此只说99岁。
凶祸
破财
亵渎
君讳
长辈名讳
地域、民族 称谓禁忌
四十五、 七十三、 八十四、 一百岁等

死亡 数字的单双
买卖财神 炒 输
性有关词语 兔、狗、驴
即不能直呼祖先、长辈和尊者的名字。
这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禁忌 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不尊,恐 触怒祖先而降祸于子孙。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 祖先、长辈的名字。
禁忌语探析
主讲:梁 璐 制作:刘春雪 材料:常 飞
余令
禁忌语 称谓禁忌语 岁数、属相禁忌语 凶祸禁忌语 破财禁忌语 亵渎禁忌语
禁忌语

避讳学

避讳学

五、避讳改地名例
《晋语》:“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
其乡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 献、武之讳也。’” 汉避文帝讳,改恒山为常山。
读 史 基 础
六、避讳改干支例
唐高祖之父名昞,故唐人讳丙,凡丙多改为景。
读 史 基 础
七、避讳改经传文例
《梁书· 刘孝绰传》:“众恶之必监焉,众好之必监
读 史 基 础
二、缺笔致误
《续汉书· 郡国志》:敦煌郡有拼泉。《晋志》作“深
读 史 基 础
泉”,《汉志》作“渊泉”。《隋书》卷五十二《韩 擒传》殿本考证云:“韩擒本名韩擒虎,唐讳虎,遂 去之……考八代史书,讳字甚多……渊讳为深。” 《晋书》为唐初官修,则《晋志》所谓“深泉”实避 “李渊”之讳,当为“渊泉”。又《史记》卷一百二 十三《大宛列传》:“敦煌置酒泉都尉”条裴骃注引 徐广曰:“敦煌有渊泉县。”据裴骃《史记集解序》: “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 检《宋书》卷五十五《徐广传》:“徐广,字野民。” 《隋书· 经籍志》:“《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 夫徐野民撰。”则南朝时人仍知敦煌郡有渊泉县,则 《续汉志》所谓“拼泉”当为避“渊”讳缺笔致误。
政 邦 恒 启 徹 国 常 开 通 茂 严
谓正月为端月
文帝
景帝 武帝
光武帝
读 史 基 础

汉字与避讳文化..(PPT文档)

汉字与避讳文化..(PPT文档)
宝安(东晋331年) 东莞(唐肃宗757年) 避安禄山名讳而改 新安(明1573)“革故鼎新,转危为安” 宝安(民国1913) 深圳(1979)
北宋南迁之后,因憎恨金人入侵,皇帝 遇“金”字均写为“今”字。
明人憎恶元人,于是讳“元”为“原”, 将“元来”、“元籍”、“元任”、 “元由”改为“原来”、“原籍”、 “原任”、“原由”,至今沿用。
先秦时还“礼不避嫌名”(《礼记·曲礼上》)。 三国以后,避嫌名之风渐起。如《齐东野语》
卷四记载:“隋文帝父讳忠,凡郎中皆去‘中’ 字。”《通典·职官三》注云:“隋氏讳忠,故凡 ‘中’字,皆曰‘内’。”
宋高宗名赵构,于是和“构”字同音的“够、购” 等55字在当时均在禁忌之列。
唐代诗人李贺父名“晋肃”,李贺为避“晋”之 嫌名“进”,终生不得考进士。(《旧唐书·李贺传 》:“(李贺)父名晋肃,以是应进士,韩愈为之作 《讳辩》,贺竟不就试。” )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为太子詹事,因父名泰,为 避家讳而辞官。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为文作序时 只得改用“叙”字。
北宋有一人叫刘温叟,其父名岳,所以他不游中 岳嵩山,西岳华山;为避“乐”之嫌名,他又终身 不听音乐。
晋代规定:“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 (《晋书·江统传》)《唐律·职制篇》规定:“诸府 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同居之者,徒一年。”
言语有特俗,时处须问禁
——汉语汉字和避讳文化

汉字与古代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
避讳的对象有四:一是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二是对皇 后之名进行避讳。三是对圣贤之名进行避讳。四是对同辈和先考、先妣之名进行 避讳。
基本内容
古人因避讳而产生许多趣闻轶事。唐代的李贺七岁成诗,才华横溢,然终因 避家讳未能参加科举。《新唐书·李贺传》云:“(贺)父晋肃,边上将。贺零 丁如此;少为负气不肯上人。”据考,“晋”与“进”同音,李贺不能参加进士 考试,故而终生不得志。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含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信息。古代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汉字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的,揭示汉字在古 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观念。汉字中的“死”字,便形象 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在甲骨文中,“死”字被描绘为一个人躺在地下, 形象地表现了人死后安息的状态。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认 知,即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安息和宁静的开始。
二、汉字中的婚姻观念
二、汉字中的婚姻观念
在古代婚姻文化中,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观念在汉字中得到 了体现。例如,“媒”字,由“女”和“某”组成,意味着女性媒人;“妁”字, 由“士”和“豆”组成,意味着男性媒人。这种社会分工反映了古代婚姻文化中 男女角色的定位以及媒妁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各国文化禁忌课件

各国文化禁忌课件
数字禁忌
在日本,数字4和9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们与“死”和“苦”的发音相近。
总结词
01
印度文化复杂多样,存在许多不同的宗教和习俗,因此也有许多文化上的禁忌。
行为禁忌
02
在印度,触摸或看到别人的头部是非常不礼貌的,因为头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此外,印度人还有关于吃饭时的规矩和忌讳,比如不能用左手触碰食物等。
忌讳左手
在非洲,送礼时不宜过重,否则会被视为不真诚。同时,不要送单数礼物,因为当地人认为单数是不吉利的。
送礼忌讳
非洲人普遍忌讳黑色,认为黑色பைடு நூலகம்死亡和丧葬的象征,也忌讳黄色,认为黄色是病态和不吉利的颜色。
颜色忌讳
颜色禁忌
在中国,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也不能在长辈面前吸烟、喝酒。
行为禁忌
A
B
C
D
总结词
日本文化注重礼仪和规矩,因此也有许多禁忌。
行为禁忌
在日本,鞠躬是一种常见的礼仪,不同场合下鞠躬的深度和时间不同,而且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或演讲。
语言禁忌
在日本,避免使用不礼貌或侮辱性的语言,也不能随意评论别人的家事或私人生活。
不要过度饮酒
在英国,随地吐痰被认为是不卫生和不文明的行为,应该避免。
不要随地吐痰
在法国,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约会和会议应该准时到达。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人物姓名 讲课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人物姓名 讲课

有此字, 必须改为缺笔 宇, 姓、 名及地名中 的丘必须改为“邱”字。
简评:避讳制度是我
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 产物,是一种特有的历 史现象。避讳给人们阅 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 相带来许多麻烦,甚至 产生许多讹误。但如果 能掌握它,却可以用来 审定古书及文物的时代 和识别其真伪,因为造 假者图一时之快往往很 少顾及避讳问题,前代 避了后代的讳,或该避 的讳没有避,都可以成 为确定其伪品的依据。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
——人物姓名的避讳
人物姓名避讳
大约起源于周朝。 孔子在记史的过程中, 就明确地提出过,要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
种类
1.国讳 (公讳)
2.家讳(私讳) 3.圣讳
wk.baidu.com
国讳:
指举国臣民,甚至 包括皇帝本人,都 必须遵循的避讳。 本指皇帝本人及其 父祖名字;故又称 君讳、公讳。后来 扩大,讳及皇后及 其父祖的名字、皇 帝的字、前代年号、 帝后谥号、皇帝陵 名、皇帝生肖等等。
例如: 宋大观四年,为 避孔子讳,朝廷规 定改瑕丘县为瑕县, 龚丘县为龚县。
练一练:
1.《红楼梦》里说林黛玉 因她母亲名敏,所以她 读书每读到“敏”字时 便改读“密”。 2.秦始皇名“政”,《史 记索隐》在《秦楚之际 月表》“端月”下注称 因避始皇讳,改“正月” 为“端月” 3.孔子之名丘, 凡古书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