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定风波
诗词赏析: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诗词赏析:柳永《定风波·自春来》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柳永《定风波·自春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定风波·自春来宋代: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自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也像是带着愁苦,我这一寸芳心越显得百无聊赖。
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开始在柳条间穿飞鸣叫,我还拥着锦被没有起来。
细嫩的肌肤已渐渐消瘦,满头的秀发低垂散乱,终日里心灰意懒,没心情对镜梳妆。
真无奈,可恨那薄情郎自从去后,竟连一封书信也没有寄回来。
早知如此,悔当初没有把他的宝马锁起来。
真该把他留在家里,只让他与笔墨为伍,让他吟诗作词,寸步不离开。
我也不必躲躲闪闪,整日里与他相伴,手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
有他厮守,免得我青春虚度,苦苦等待。
注释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可可:无关紧要;不在意。
暖酥:极言女子肌肤之好。
腻云:代指女子的头发。
亸(duǒ):下垂貌。
无那:无奈。
恁么:这么。
鸡窗:指书窗或书房。
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词赏析许隽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
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
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是清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诗歌。
该诗以春晓为题材,描写了早晨清晨的景色,展现出苏轼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歌叙述的是苏轼从熟睡中醒来,看到清晨的景色,环顾自己的家乡,思念在家乡自由放歌的日子。
晓角连角声,
出门无人烟。
春草绿于蓝,
一去而两作。
寂寞深闺针,
半藏几许钱。
唯有杨柳依依,
长在水边田。
苏轼当时正在开封,没有离开过家乡,这首诗歌也反映出苏轼深深的思乡之情。
诗中提到“春草绿于蓝,一去而两作”,这句诗被认为是当时苏轼的心情,一去不复返。
定风波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讲述清晨早晨,描述家乡的景象,令人流连忘返,是苏轼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定风波文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江山代有人,风物长相忆。
野寺桃花暗,深巷酒家寒。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年代:宋作者: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作品赏析【注释】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②暖酥消:脸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
亸:下垂貌。
④蛮笺象管:纸和笔。
蛮笺:古代四川产的彩色笺纸。
象管:象牙做的笔管。
⑤镇:镇日,整天。
【评解】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
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
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集评】张燕瑾《唐宋词赏析》:柳永的身世处境,使他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的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她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因而,词里刻画的许多妇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格外生动、真切。
《定风波》就是一首描写很成功的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词。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体现出柳永“俚词”的特点。
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
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
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
苏轼定风波二首之一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二首之一译文及赏析定风波,是唐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
这首词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与人类的世俗生活相融合的美妙场景,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定风波》的译文及赏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及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听那穿过树林的风声,为何不放声高歌畅行呢?这里展示了诗人坚定的情感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用行走旅行者的形象来表达对生活的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手执竹杖、脚蹬草鞋,轻松走进喧嚣的尘世,谁还害怕呢?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超越物质追求内心满足的主题,以及对纷扰尘世的不在乎。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只蒙着蓑衣,在缥缈的烟雨中任意安放,这暗示了诗人对世间荣辱不以为意的心态。
蓑衣象征着呼吸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烟雨象征人生的无常与飘渺。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寒风凛冽吹醒酒梦,微寒之中,山峰的红晕却迎合着。
这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细观察与感受,节奏感强,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喜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过去的岁月,在那荒凉的地方,我将归去,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
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娓娓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以及对未来的对未来的无所畏惧。
通过对《定风波》的译文及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这首词中独具的才华和深度思考。
他以细腻、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凡俗世界的超越,以及内心世界的自由。
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通过苏轼这首《定风波》,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启发我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让我们一起品味这首词所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吧!。
《定风波》诗词鉴赏
《定风波》诗词鉴赏《定风波》诗词鉴赏1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
多病。
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
独自。
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漫。
谁伴。
只甘松竹共凄凉。
诗文赏析首二句“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余凉意到胡床”。
“胡床”是一种四脚可以交叠收起的轻便坐具。
此处不必执着,只不过是说下雨过后,居室内也凉快起来了。
而户外此时,山径上轻风吹拂,被雨水洗过的草木也都发出了清香。
天更蓝、草木更翠、空气更清新,加之天气凉爽,岂不是最好出游的时候。
首先把气氛造足,提出好一个先决条件。
然后第三句说明为什么要出游,因为泉石之病,已入膏肓,——算是没有药救了。
第四句一转,已是“多病”了,还甘愿去为这些风月闲情费精神。
之所以要“提防”者,是一不小心就容易犯上了之缘故。
这里使人想到了梁时的吏部尚书徐勉,史书说他“常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而今稼轩已无公事可谈,所以他要提防的倒不是公事,而是要“提防风月费篇章”了,孔子说:诗可以怨,他这就是怨,但却是以游戏笔墨出之。
这就又符合了中国诗教之所谓的“哀而不怨”。
所谓“不怨”,是指字面上的,并不否定“哀”,故哀正在骨子里。
下阕以道歉为过渡,正是承上启下。
词人说:我也知道你忙于著述,所以平常我也总是一个人寻醉;是怕打搅了你。
说得非常可怜。
这里他用了两个典故,“草《玄》”,这只是把马医生比作扬雄,说他和扬雄一样,在家里忙着写他的《太玄》经。
这只是客套话。
而以“山简”自称的就有点牢骚了。
山简,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襄、交、广四州诸军事,镇襄阳。
时天下分崩,山无用武之地,故尝醉酒。
稼轩于江西安抚使任上刚授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旋即因诬落职,祖国分裂,他亦无可用武之地,倒是与山简有些相像,然而山简毕竟还是身在公门,没有像他这样一掳到底,成了平头老百姓一个。
所以他要说“孤负平常山简醉”了。
其实他又不可和山简相比。
苏轼 定风波 苏轼的《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苏轼的《定风波》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
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
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
上片以莫听二字起,似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
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苏轼定风波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困顿。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语文苏轼《定风波》(共35张PPT)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
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
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莫听―――> 何妨―――>
超然外物 镇定自如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超旷达观 谁怕―――> 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任―――>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雨
即事感怀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感觉: 狼狈、不觉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
“马”
“竹杖芒鞋 轻胜马”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 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 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小结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 ,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 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 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 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 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 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 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 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苏轼描写雨的古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
苏轼描写雨的古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在风波中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主题思想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豁达开朗等几个方面。
首先,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的一面。
在词的开头,苏轼就直言自己久居江湖,视风波如儿戏,轻松自如。
他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以之作为荣耀和自豪。
这种傲慢的态度在整首词中贯穿始终,展示了苏轼不屑于境遇的一面。
其次,苏轼的主题思想也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虽然面对风雨飘摇,苏轼以其乐观的态度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
他坚信自己具备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并认为风波的过程是磨砺自己的良机。
他以不败之姿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的志向和才能能够带领他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第三,自由奔放是苏轼主题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了旁若无人的态度,无拘无束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以豪情万丈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旷达潇洒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由表达的追求。
他深信人生应该自由自在,不受桎梏的束缚,这种自由的态度也在词中得以体现。
最后,苏轼的主题思想还表现出了豁达开朗的一面。
在风波中,苏轼毫不畏惧,笑对逆境。
他坚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任何挑战都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坦然面对。
他用朗朗的笑声展现了一种宽容开朗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定风波是苏轼主题思想的集中展示。
在词中,苏轼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和豁达开朗等多个方面的思想。
这些思想展现了他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自由和个性追求的不懈努力。
苏轼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主要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简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自然界的景物与人类内心情感的交织。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解析第一部分:自然景物描写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宁静的夜晚,作者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穿林打叶声,这是一种急促、有节奏的声音。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作者营造了一种紧张和不安定的氛围。
第二部分:人类情感表达接下来,作者开始讲述他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情感。
他提到自己身处在逆境之中,遭受着各种磨难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坚持和抵抗。
他用“风”来比喻自己内心中那股坚强不屈的力量,并称其为“定风波”。
第三部分:与历史人物联想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通过与历史人物的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他提到了汉朝名将霍去病和唐朝名将李靖,这两位英雄都曾经在逆境中奋勇抗争,以身作则。
通过与这些英雄的对比,作者展现了自己对于坚持和奋斗的敬佩之情。
第四部分:坚守信念最后,诗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坚守信念的追求。
他提到了“穷愁”、“富贵”等词语,表达了他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始终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纯粹的信念。
诗歌意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于坚持信念和抵抗逆境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遭遇各种困难和磨难,但作者选择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并用自然界中风的形象来比喻内心中那股坚韧不拔的力量。
同时,通过与历史人物的联想,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坚持信念和抵御逆境的重要性。
他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意义,成为了杜甫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融合,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坚持信念和抵御逆境的共鸣。
结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描绘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交织的诗歌。
通过对夜晚穿林打叶声的描写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作者表达了他对于坚守信念和抵抗逆境的追求。
介绍定风波的串词
介绍定风波的串词《定风波》是中国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诗,该诗描写了作者在临安的生活情景,展示了他豁达坦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它以优美的语言和精湛的描写技巧,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也透露出了深刻的哲思和人生智慧。
诗作开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苏轼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严冬来临的景象,并以“北风”“白草”“飞雪”等词语串联起诗的主题及情感氛围。
苏轼有意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共鸣。
在诗的主体部分,苏轼以流畅的笔调,细腻的描写手法,描述了自己在临安平凡而又平静的生活中对现实的认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几句诗语道出了诗人安于平淡生活的坚定态度。
不同于社会上的紧迫、浮躁,苏轼选择了与自然交流,与内心对话,守护内心那份宁静的从容。
苏轼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融合,既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力量,又寄托了他一种豁达从容的宽容心态。
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在虽然寒冬凛冽,但仍保持勇往直前的信念和斗志。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态,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豁达宽容的心胸,积极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这种精神启示了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和逆境时,要勇敢面对,用广阔的心胸去包容一切,并从中寻找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总的来说,《定风波》是一首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表达作者内心感受和人生态度为目的的诗作。
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引导我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应该与自然相融合,与内心对话,从容应对人生的起伏,保持心志的坚定,以达到自我超越和成长的目的。
定风波中最著名的句子
苏轼《定风波》名句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到湖州,按照惯例要向皇帝谢恩,苏轼因此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然而,正因为这个谢恩表,引出了对苏轼一生影响极大的一件事:乌台诗案。
表奏上之后,何正臣便立即弹劾苏轼,称他在谢恩表中有讥讽朝廷之言,并且寻章摘句,将苏轼的一些诗歌摘出来,指责他讽刺新法、讥讽圣上,要求将苏轼严办。
苏轼因此而被监禁了起来,长达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对苏轼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终,苏轼免遭一死,但被贬到黄州担任一个毫无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
一、《定风坡》的写作背景苏轼到达黄州后,生活贫困,不得不依靠朋友的帮助,才从官府里要到了几十亩荒地耕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元丰五年的某天,苏轼和几位好友一起出游,结果在路上突然下起了急雨,他们一行没有雨具,朋友们被雨水淋得颇为狼狈,然而,旷达的苏轼,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
雨很快停了下来,太阳紧接着出来了。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就是这一场普通的道中遇雨事件,却给东坡带了不一样的感悟。
苏轼因此写下了一首旷达通透,在后世名声极大的千古佳作《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之一,他的文章、诗词、书画,无一不精,无一不佳,而最为难得的,是他在颠簸起伏的命运海洋中,无论风光还是低落,始终表现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尤为可贵,《定风坡》无疑便是很能反映苏轼豪情的一首名作。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通过野外遇雨这件平凡的小事,东坡感悟出了人生中不平凡的道理,于平常中见深意,东坡将自己乐观的情怀、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全都寄寓在了其中,充满了哲理思辨。
宋词《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拼音及解释整理
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君欧阳修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
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任是好花须落去。
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
暗想浮生何时好,唯有,清歌一曲倒金尊。
定dìng 风fēng 波bō·把bǎ酒jiǔ花huā前qián 欲yù问wèn 君jūn欧ōu 阳yáng 修xiū把bǎ酒jiǔ花huā前qián 欲yù问wèn 君jūn ,世shì间jiān 何hé计jì可kě留liú春chūn 。
纵zòng 使shǐ青qīng 春chūn 留liú得de 住zhù,虚xū语yǔ,无wú情qíng 花huā对duì有yǒu 情qíng 人rén。
任rèn 是shì好hǎo 花huā须xū落luò去qù。
自zì古gǔ,红hóng 颜yán 能néng 得dé几jǐ时shí新xīn 。
暗àn 想xiǎng 浮fú生shēng 何hé时shí好hǎo ,唯wéi 有yǒu ,清qīng 歌gē一yī曲qǔ倒dǎo 金jīn 尊zūn 。
一、原文译文(1)把酒花前欲问君,世间何计可留春。
我面对着花举着酒杯发问(其实这里当理解成自问):世界上有什么办法能留住春天呢?(2)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
纵然留得住年轻的岁月,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不懂感情的花尚要凋谢,何况为情所绊的人呢。
(3)任是好花须落去。
任凭再好的花都得凋零(4)自古,红颜能得几时新。
从古至今,再美的美女能漂亮多久,美人又能被珍惜多久!(5)暗想浮生何时好,唯有,清歌一曲倒金尊。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穆旦诗八首是近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既具有浓郁的古典风韵,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色,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诗歌才华和思想深度。
下面,本文就对这八首诗进行一一赏析。
1.《清秋杂忆》这首诗以感慨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短暂为主题,全诗以“我”为笔触,及时切入晚秋的气氛,表现出诗人深切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像这句“十月白露擎琼,我置一挂心中”表达的就是诗人对秋深的露水之美的表述,令人感到一股深深的诗意。
2.《闻归悄悄应道》这首诗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佳作,以天下忧患为主题,融入个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全诗以“朋友”为述,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特别是最后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出诗人爱国情怀和气节高尚的品质,感人至深。
3.《淮楼吟》这首诗以自由意志为主题,表现出诗人的自由、豁达情怀。
全诗以“我”为笔触,形象地描绘出河畔的景色,以及诗人自由、豁达的心境。
特别是“自取罗裳月夜行,闲倚东篱把酒听……无边天地入看不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表达出了诗人追求自由、豁达的愿望,既深刻,又动人。
4.《过秦楼》这首诗以历史沉淀与人生感悟交融为主题,融入了对时光流逝的痛感和对历史变迁的追思。
全诗以“我”为笔触,富有深情和沉郁。
特别是“风摆银灯影不定,远看烟笼十里堤”一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作者对时间的急迫和对历史的关切。
5.《定风波》这首诗以忠诚为主题,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敬意。
全诗贯穿着忠臣痛哭失志之情和云销雾散之感。
特别是“丈夫贫困志气高,不问东西求妇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正直人格与高尚精神的崇敬,使人感受到忠诚之美。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世间物感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月)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全诗以“我”为述,叙述了一夜夜里对月的追逐与感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超凡思维和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7.《战城南》这首诗以反侵略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反战情感和民愤。
全诗以“我”为笔触,紧扣战争主题,情感深沉、慷慨激昂。
辛弃疾诗词最佳十首
辛弃疾诗词最佳十首1.《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水调歌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青玉案·元夕加韵》含笑半步颠,忽见陌头杨柳色。
色渐浓时愁更深,春风自在吹梦去。
梦回人静红楼处,花落水流东滨路。
魂断秦淮,梦魂归处是金陵。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字淡如菊。
乙酉帝子,尚想家、问于柳下、惠风和畅、谁领风骚?6.《定风波·南海归赠吴凭谔副使》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7.《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愁情别绪如今何,再似当时,绿窗春与谁共。
8.《赤壁·奉使夜辞》谪仙逢故知,抚手泪空流。
明月天涯,何时可归?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满江红·写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君如陈鸟,携手访沈州。
10.《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寒鸦一片愁,算当年、姓甚名谁?远古洛阳城,住的是俺一个人!万里寻常百姓家,九重春色不须(虚!)。
刚被风霜掀起,又是轻红一阵飞。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下古诗默写训练 - 含答案
九下古诗默写训练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2) ,衡阳雁去无留意。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4)浊酒一杯家万里,。
(5)《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塞落日雄奇壮美的句子是:。
(6)《渔家傲·秋思》中渲染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句子是:。
(7)《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 ,左牵黄,右擎苍。
(2) ,西北望,射天狼。
(3)锦帽貂裘,。
(4) ,亲射虎,看孙郎。
(5) 。
鬓微霜,又何妨!(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
(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委婉地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愿望的句子是:“,?”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兵士们在秋高气爽时节接受检阅的句子是“”。
(2)醉里挑灯看剑,。
(3) ,赢得生前身后名。
(4)了却君王天下事,。
(5)八百里分麾下炙,。
4.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1) 、强派作娥眉,殊未屑!(2)四面歌残终破楚,。
(3)莽红尘,?青衫湿。
(4)为篱下、黄花开遍,。
(5)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反而蔑视的句子是:,。
,,!(6)写出了作者不甘于现状的慷慨激情,更写出作者力图冲破束缚誓超男子的志向的句子是:,,,!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1)莫听穿林打叶声,。
,谁怕?。
(2) ,微冷,。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3)《定风波》一词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4)《定风波》中的“,,”一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1)忆昔午桥桥上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古典遭遇现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马”一般是当 官所骑的。“竹杖芒鞋”是平民百姓所用、所 穿的。这里用对比,能看出词人对自己的定位, 离开官场,过上百姓生活。“胜”,不是人的 脚力能胜过马的速度,而是道出了词人此时的 心情很轻快。为什么轻快呢?是因为离开了马 (官场),用上了、穿上了竹杖芒鞋(过上了 百姓生活),真可谓:无官一身轻啊!“谁 怕”,同行的人怕,怕风雨淋湿了自己;而词 人不怕,这一反问,更增加了词人迎着风雨前 进的豪迈。此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想回归百姓 生活的苏轼!看到了一个勇于搏击风雨、笑傲 人生的苏轼!
沧海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掏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 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Hale Waihona Puke 笑笑定 风 波苏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就是不要听,不要在意。为什么不要 去听?为什么不要在意这风雨声呢?“莫听” 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空”“无”的态度,一 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还有什么声音 比风雨声更让人回味?那就是词人和同行者, 在路上,边走边吟诗的声音。“莫听”的是外 界的声音,要“听”的是我内心的声音。词人 在雨中照常行走,而且边走边吟诵,其意气风 发,与风雨搏斗为乐的形象真让人佩服!“何 妨”二字增加了挑战色彩,更能感觉到词人战 胜暴风雨的信心和决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风雨过后,天气晴朗,寒冷的 风儿把我吹醒了。难道刚才在雨中悠然行 走,是因为喝醉的缘故?非也!喝了酒的 东坡无所畏惧,清醒的东坡更加理性。料 峭的春风是冷的,汕头斜照是暖的。人生 总有料峭春风,也有山头斜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此刻,才是真正的旷达。“萧 瑟”不仅指上阕中的风雨,更指人生中的 风风雨雨,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回首”一词道出了战胜风雨后词人的喜 悦,也引发了后面的感慨。人生就和自然 界的风雨阴晴一样,纯属寻常之事,风雨 也好,晴天也好,我又何必在乎呢?这是 词人经历风雨后的顿悟,是他搏击风雨后, 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后的所感所得。
“一蓑烟雨任平生”,“蓑衣”这样普通的衣 服可不是当官所穿的,这里用“蓑”字,再次 表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烟雨”不仅指刚才” 沙湖道中的雨”,更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坎坎坷坷”,由此,这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 雨推及到整个人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词 人怎能不害怕?那就离开这些风雨,去过平民 的生活吧!苏轼想着隐退于江湖!词人在风雨 中无所畏惧,迎难而上时,找到了“莫听”的 途径,那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