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杠杆的科学》一课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认识杠杆”和“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不顺畅,很纠结!问题出在哪呢?作为教师,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制作课件,安排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够到位了。

反复斟酌,我觉得应该是这一课的教材存在问题,那就让我来给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

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

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

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

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

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

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

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

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

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

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

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

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

”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

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

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通过学生实验,我发现学生用的时间很多,应该怎样改进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下一节课。

在给六年级一班上实验课时,我特意也强调了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同时为了节约实验时间,我特意提醒学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例如一组和二组、三组和六组、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九组和十组、十一组的同学可以自己想办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其分类,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杠杆的概念、分类和原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自主探究杠杆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概念、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杠杆的原理和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为例,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杠杆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杠杆的特点和分类。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4.应用与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分析杠杆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科学《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三课。

在前一课,学生已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本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

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本课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杠杆类工具的比较,主要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杠杆类工具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区分杠杆的类别。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准杠杆的三个点,从而判断是否省力。

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生活实际。

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第二部分是小杆秤的研究,这是杠杆类工具的运用的一个典型现象。

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解释“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电子白板播放关于阿基米德的视频:提问:(1)阿基米德这句言论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杠杆原理)(2)上节课我们对杠杆尺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杠杆可以根据省力情况被分成哪几类?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应用了杠杆原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杠杆类工具。

《杠杆》教学反思(精选5篇)

《杠杆》教学反思(精选5篇)

《杠杆》教学反思(精选5篇)《杠杆》篇1《杠杆》是小学自然六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它与《轮轴》、《滑轮》共同构成《工具》一章。

这一课是我作为实践课来上的,由我们辅导组的自然教师互听互评。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给你一根棍棒和一个可以移动的支点,你能胜过两个甚至更多的同学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兴趣很高,举手的很多,为了给学生增强可信度,我特意请了班上力气比较大的三位同学,让其中一位在棍棒的左边,另两位在棍棒的右边,并要求左边的同学可以任意放置杠杆的支点,看看一个人能否胜过另外两位同学的力量。

游戏正式开始后,左边的那位同学并不象我预计的那样,他把支点放置棍棒的中间位置,结果棍棒两端一起用力,还没有分出什么胜负,棍棒就“啪”的一声断了,再用其中的一段来实验,结果还是断了……由于课前我可能太大意了,或者也太高估或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本来一下子可以很好完成的实验,却用了足足五分多钟的时间,以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面的课堂教学。

所以,我想课前的准备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自然课,哪怕是一个细小的东西,课前也要好好推敲,仔细研究学生心理,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多准备一些材料就更好了。

《杠杆》教学反思篇2反思一这学期,我们科组明确规定了今后教学的方向,用八个字概括为“聚焦课堂,追求实效”。

我上了一节课——《杠杆》,感触较深。

这节课我尽力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生动形象的把物理知识融入到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有一个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明买了一条2kg的鱼,因为现在的商贩有投机倒把的现象,小明想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这条鱼是否足量。

可是身边只有一把直尺和一个量程只有10n的弹簧测力计,还有一根系东西的细绳子。

谁能帮小明来验证这条鱼呢?(条件是要保证鱼的完整。

)这道题的内容一目了然,不象有些含混晦涩的题目,读了半天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的经历。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5篇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杠杆的科学”是本册《工具与机械》单元其次课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杠杆原理、杠杆的三种状况(省力、费劲、既不省力也不费劲),难点在于教会学生推断杠杆属于哪一种状况。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些处理不到位的环节,反思如下:首先,在导入杠杆的定义时有点生硬,直接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过渡,可以先设定情境如“怎样翻开瓶盖?”,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等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引入“杠杆”,再接着讲解杠杆的定义、特征、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

接下来是教学生推断杠杆的省力、费劲状况,这一局部学生简单混淆,每一个细节都应当给学生解释清晰,学生理解了再连续下一环节。

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有些细节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在后面的环节就比拟懵,比方:先向学生具体介绍杠杆尺,包括杠杆尺的刻度,刻度数字表示的含义,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的位置等。

在利用杠杆尺、钩码做演示试验时要解释清晰每一步的用意,并准时和学生互动以获得反应信息,避开学生由于某一点没听懂而耽搁后面的进度。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第一单元1、《杠杆的科学》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抱负,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沟通后,打算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看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由于杠杆的创造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洁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常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状况会费劲一点还是省力一点。

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劲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晰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劲杠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初步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作用,杠杆为什么能省力?全部的杠杆都能省力吗?本课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纳观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不同状态下杠杆尺的调试活动。

通过观察,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发觉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不是很高,但本节课和学生实际联系紧密,老师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排除恐惧心理。

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具体有什么特点,应用在什么地方搞不清楚,不能说明原理,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了解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感情、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拟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反思
杠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却没有认真研究过杠杆有什么作用,哪些工具都是杠杆,怎么判定这些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还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所以本节课一开始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杠杆并引导学生分析是否省力、是否费力等。

通过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思考、多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杠杆类工具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都感觉收益很多,对身边的工具都有了研究的兴趣,虽然做起实验来还很不熟练,但兴趣很浓,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说课与反思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说课与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长春市绿园区跃进小学 孙丽濛
CONTENTS
1 教学背景 2 教学分析 3 教学过程 4 教学效果
PART ONE
教学背景
PART ONE 教学背景
01
OPTION
学生 认知方式已经发展为更易于 接受抽象的知识,动手能力较强。
02
OPTION
课程 以上节课对杠杆尺研究得到
杠杆类工具分析
对图片进行圈画和分析可以方便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 用。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他们的三个 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剪子是否省力是由被剪的物 品所放位置决定,此处作为特殊知识点进行讲解。
设置竞赛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杠杆?”让学生明白省 力只是工具的一个作用,工具还有给人带来方便的作用, 比如延长手臂(指)、方便拿取、卫生等。
不足之处是未使用投影设备,在学生拿着标记好支 点、用力点、阻力点的图片到讲台展示的时候,后面的 同学可能会看不清楚,如果重新讲解本课,我会使用投影 设备,将学生展示的图片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同学们观 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结论作为铺垫,进行应用讲解。
03
OPTION
目标 探究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类工
具,合理分类和利用。
PART TWO
教学分析
PART ONE 教学分析
ANALYSE
本课的讲解是循序渐进式的,通过实 验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而不是直 接将知识点告诉学生。
对于该学段学生,简单枯燥的说教起 不了多大效果,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和动 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要给学生一些想象 和思考的空间。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一课主要有三个教学大活动,分别为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用力规律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工具。

这节课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很流畅,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几个爱发言的学生在主导,问题出在哪呢?在课前,我根据我班学生不经常去公园玩跷跷板的学情,采用了父子拉动汽车比赛的导入,并认真钻研教材,制作课件,经过自我思考和同事的意见,我觉得这一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从长杆或棍子引入杠杆,太着急了。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杆、观察用棍子撬动石头,引出长杆和棍子在有支撑的物体时,就是一种简单机械。

对学生来说,生活中很常见长杆和棍子,但是一下子不能将他们和简单机械联系起来。

改进方案:在引出简单机械杠杆后,可以安排一小活动: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在橡皮的支撑下,翘起课本。

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也为下一步说出杠杆上的三个重要点做了准备。

第二: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思考。

课堂中,当我抛出问题后,会有程度较好的孩子率先举手,我没有给其他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直接让举手的孩子公布了答案,这样就导致课堂上气氛不活跃。

第三:课堂语言不够精炼。

本节课下来,我已经感觉到我的语言很冗杂,会有很多语气词和重复的话出现,给人一种唠叨的感觉。

改进方案:在上课之前,将课堂的问题链和描述性语言写下来,反复阅读,做到精炼。

课堂上,语速可再放慢些。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反思课后训练及答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案反思课后训练及答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反思课后训练及答案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3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

(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1、请同学们在书本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

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3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3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课型与课时】新课,一课时【教学准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粉笔,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出示P7的一张图片: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观察P8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其他方法吗?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

(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本课是机械和工具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内容比较简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比较简单。

本课一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我通过两张漂亮的剪纸图片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什么工具,以及自己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描述工具的作用。

希望学生从中有新的发现,能够提出一些问题,这也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

第二部分:选择什么工具好。

在这个部分中安排两个小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先动脑的好习惯,多让学生观察钉子或者工作的特点,在选择合适的工具,并且能够说出理由。

通过这两个小活动,启发学生发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借助合适的工具,可以方便、省力的完成许多工作。

1.2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息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让学生体验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与近期所听的科学课相比,本课的预设成分比较多,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因为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定,其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毕竟有限,在这类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无异于盲人摸象。

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探究教学中,较多的预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想一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

1.3由于前两节课的内容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这一课的解释非常的顺畅。

在对书中介绍的10种工具的用力情况分析中,比较有争议或是学生不能十分确定的工具是筷子。

筷子是一种费力的杠杆,大姆指的位置是支点,食指和中指夹筷子的位置是用力点,而夹食物的位置是阻力点。

而学生在分析中,往往找不准筷子使用时的支点。

因此,我在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用两只笔做出一双临时的“筷子”,在研究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使用,边使用边找杠杆的三个作用点。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_教科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_教科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_教科版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

关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成效,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爱好,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隐秘,把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

关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把握,然而用开瓶器开酒瓶盖许多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我那个地点用大量时刻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我预备了大量的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觉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

关于剪刀,我进行了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关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劲情形也是不同的。

关于费劲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买面包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摸索“什么缘故要设计成费劲的?”让学生明白费劲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卫生、方便。

在课中我采纳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本课教学,我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两组实验。

学生对实验内容爱好浓厚,探究过程中也专门的积极与配合。

本课我还采纳了画图表示的方法,自己感受还不错,用图示直观,能够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容易让学生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归类,从而找到规律认识到杠杆在什么情形下能够省力。

关于“小杆秤的研究”,我另外专设了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

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拟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

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展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

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展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答复,我们进展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

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

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

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

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展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

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局部人在测,一局部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

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根本效果也没到达,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

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第三,人和不和。

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详细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反思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反思

教学文档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反思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我在梭溪小学六年级上的第三堂课,本课学生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进一步引向生活实际。

第—局部:杠杆类工具的比拟。

我很轻松地在实验室、学校食堂里找到了各种工具:老虎钳、镊子、订书机、筷子、学生装米的饼干箱,杆秤。

有了这些学生熟悉的工具,比拟杠杠省力情况就比拟简单了。

第二局部:小杆秤的研究。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几乎每家都有这样的工具,可是他们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其工作的原理。

由于时间的关系,上课时我只是把食堂借来的杆秤演示了一番,让他们周末尝试着制作一个小杆秤。

第二周学生带来的小杆秤出乎我的意料,秤盘局部有用瓦楞纸做的,有用大瓶盖做的;秤砣局部有用螺帽做的,有用石头做的。

其中有一位同学的杆秤比拟特别,他把铁丝弯成称钩,废旧的锁当秤砣,废弃的喷水杆改造成杆秤的杆,还刻上刻度能X到“两〞呢。

通过这样一个制作活动,学生体会到杆秤设计的巧妙之处,也让我意识到不能无视学生的制造性,要多给他们动手的时机。

引用班里蓝晨昱同学的一句话:“科学其实并不难,只要上课认真听讲,细心地去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就能把科学学好。

〞科学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处处是科学。

.。

小学科学观摩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观摩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观摩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教学反思:由于前两节课的内容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这一课的说明超级的顺畅。

在对书中介绍的10种工具的使劲情形分析中,比较有争议或是学生不能十分确信的工具是筷子。

筷子是一种费力的杠杆,大姆指的位置是支点,食指和中指夹筷子的位置是使劲点,而夹食物的位置是阻力点。

而学生在分析中,往往找不准筷子利历时的支点。

因此,我在上课时,让每一个小组用两只笔做出一双临时的“筷子”,在研究时能够让学生试着利用,边利用边找杠杆的三个作用点。

如此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明白得。

另外,我还补充说明了另外两种工具的使劲情形分析:一是剪子,书中提供的剪子比较特殊,一样以为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工具(当物体放在剪子尖口处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若是放在靠近支点的位置,那确实是费力杠杆了),除这种剪子,我提供提供其它两种剪子的图片,一种是裁缝剪子(费力杠杆),另一种是一样家用的剪子(省力杠杆);二是钉书机,它的使劲情形也是依照利用者使劲的位置不同而定,当使劲部位是在钉子的正上方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当使劲位置在钉书机的中间位置时确实是费力杠杆了。

课快终止时,学生提出如此一个问题:“既然镊子是费力杠杆,人们什么缘故还要制造它,利用它?”我引导学生通过竞赛来解决这一个问题。

我拿出两个广口瓶。

里面放一些小石子,请两位同窗上台别离用镊子和尖嘴钳在不动广口瓶的情形下,将石子掏出来,谁先取完,谁获胜。

学生“茅塞顿开”:镊子尽管是费力杠杆,但利用方便省时。

教学反思:由于前两节课的内容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这一课的说明超级的顺畅。

在对书中介绍的10种工具的使劲情形分析中,比较有争议或是学生不能十分确信的工具是筷子。

筷子是一种费力的杠杆,大姆指的位置是支点,食指和中指夹筷子的位置是使劲点,而夹食物的位置是阻力点。

而学生在分析中,往往找不准筷子利历时的支点。

因此,我在上课时,让每一个小组用两只笔做出一双临时的“筷子”,在研究时能够让学生试着利用,边利用边找杠杆的三个作用点。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科版《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在前两课学习了杠杆的概念、判断杠杆三点和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特征后的一次综合性探究活动,能非常有效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杠杆知识。

本课的一个特点就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知识生活化、学科学是很有用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杠杆类工具,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身边的科学。

于是我除了准备小的撬棒、开瓶器和菜夹,还为每位学生准备了镊子以及一些杠杆类工具的图片。

书本上3幅判断杠杆三点的图比较具有代表性,但光看图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准备材料的基础上,我请几个学生代表上台亲身体验,边让学生动手边引导他们观察工具工作时往往绕着支点转动。

(学生多了一个判断的参考、并且为滑轮、轮轴与杠杆的教学埋下伏笔)。

而且学生也体会到用力点往往是人体器官和工具接触的点。

实践证明学生找用力点最容易,再用所教方法找准支点。

判断杠杆省力、费力基本上就不成问题了。

学生较多有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的经历,因此根据所学找三个点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并且感受到是省力的杠杆。

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生活中的科学。

食品夹子用镊子来代替,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更感兴趣。

学生认为虽然费力,但方便更重要。

通过分析学生发现P8中的订书机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这时我问学生:“对于特别厚的纸张如何订牢呢?”就在学生沉思的时候我出示一种特殊的订书机,手压处更长的订书机,请学生分析为何它能订超厚的纸张。

和书上P8的订书机比较后,学生发现了图片上的订书机能订更厚的书的秘密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增长了。

其他的一些工具学生分析是否省力都比较轻松。

课前我准备了小杆秤,我用天平对比了秤砣和所要称重的物体的,学生在知道了两件物体的重量差别后,再让他们体会“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含义。

学生很容易说出为什么轻的秤砣能压起很重的重物,他们关注到了提绳的位置就是杠杆的支点,通过复习杠杆尺特征引出提绳到秤砣的距离×秤砣重量=提绳到被称物体的距离×被称物体重量。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学期《工具和机械》反思 - 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学期《工具和机械》反思 - 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学期《工具和机械》反思-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对于书上列出的工具,寻找三个重要位置,并根据找好的位置判断是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大部分学生都已学会,并且能够准确找出。

难点主要为筷子三个位置的寻找,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握筷方法很多都是错误的,因此无法准确找出,经过演示正确握筷方法,让学生自己用两支笔来练习握筷,有一小部分学生便能够找出筷子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了。

给杠杆类工具分类,一个标准是按照是否省力,另一个标准是支点的位置。

通过让学生观察书本第八页的十种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学生便能发现杠杆类工具的这一分类标准,从而让学生注意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并不是都在用力点和阻力点中间。

"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明白,工具的作用除了省力,还要让人类获得方便。

《轮轴的秘密》一课内容比较简单,这一课我选择了演示实验,但课后我发现,其实这个实验还是值得让学生自己探究的。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将绳子缠绕在轮和轴上,并自己亲身感受轮轴的作用。

《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我选择让学生分组实验,并且先让学生制定好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研究两个实验计划,然后再进行两个实验。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并且能够利用材料来调控课堂纪律。

我先分发定滑轮实验的材料,并提示,哪个小组又快又好地完成第一个实验,便能先领到测力计进行动滑轮的实验,这样也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课堂探究活动,可谓一举两得。

动滑轮的实验,要先提醒学生,在动滑轮下挂上一个钩码才能让动滑轮挂在绳子上而不掉下去。

动滑轮能够省力,并且能够省二分之一的力,而在实验时,因为绳子与滑轮有摩擦力的存在,再加上动滑轮自身也有重量,因此测得的数据往往不是二分之一。

因此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

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

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但是用开瓶器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我这里用大量时间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我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

对于剪刀,我进行了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

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买面包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卫生、方便。

在课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本课教学,我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两组实验。

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浓厚,探究过程中也非常的积极与配合。

本课我还采用了画图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觉还不错,用图示直观,可以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让学生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归类,从而找到规律认识到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我另外专设了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

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
价。

因此,我先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