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合集下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1.05.31•【字号】浙发改规划〔2021〕204号•【施行日期】2021.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21〕20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5月31日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为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有关规划计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与形势(一)“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三五”期间,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环境风险防范、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能力建设,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场战役,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考核持续保持优秀,环境空气质量在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全省达标。

2020年,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3%,比2015年分别降低43.2%和提高9.5个百分点,50个县级以上城市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新型城镇化融合发
三、空间布局
“十区”:即重点建设宁波杭州湾产
业集聚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 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余姚滨海产 业集聚区、慈东产业集聚区、宁波石 化产业集聚区、北仑临港产业集聚区 、象山港海洋产业集聚区、大目湾海 洋产业集聚区、环石浦港产业集聚区 和宁海三门湾产业集聚区八个产业功 能区,努力发展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转 型发展的重大平台和城市新区培育的 主要载体。
陆地开发与海洋发展缺乏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任务比较繁重。
一、现实基础
(二)重大意义 1980年 深圳经济特区 贯彻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沿海区 1990 年 上海浦东新区 域开发战略布局的客观需要
东北振兴 2003年
落实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共同打造亚太 2006 年 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的客观需要 天津滨海新区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7、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比较滞后,海洋产业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 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总体比较粗放,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海岛资源开发总体比较滞后,海岛开发规模依然较小,开发模式较为传统
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形势严峻;
三、空间布局
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十区 、十岛”的空间总体布局框架 。
“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
区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为核心区, 重点发展“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 务体系,择优发展临港大工业,力争 发展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上海 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 。“两带”: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 其近岸海域为主的北部海洋经济产业 带,以象山港、大目洋和三门湾及其 附近区域为主的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 ,是宁波新型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 合发展的重点区域,促进新型产业化和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环 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发 展
2023-11-10
目录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概 述
• 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 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市场的营销与推广 • 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的产业政策与法规环境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的未
来展望
完善产业政策与法规环境的建议
加强政策协调
政府应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 和配合,形成合力,推动环杭州 湾近海邮轮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完善法规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保
障游客权益和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环杭州湾近海邮轮 旅游产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 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市场的稳定发
环杭州湾近海邮轮
03
旅游市场的营销与
推广
市场营销策略
目标市场定位
明确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的目标客 户群体,如高端旅游者、家庭游、团 队游等。
产品策略
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设计具有 竞争力的邮轮旅游产品,如短途游、 长途游、主题游等。
价格策略
根据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制定合理 的价格策略,包括固定价格、优惠折 扣等。
拓展新兴市场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预计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市场 将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和家庭游客。
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的未来发展策略与建议
1 2 3
加强区域合作
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应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造 环杭州湾近海邮轮旅游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
提升服务质量
邮轮旅游作为高端旅游产品,需要提供优质的服 务和设施,包括船上娱乐、餐饮、岸上观光等方 面,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2004年3月下旬至4月初,辽宁中部城市群政协组织的联合考察组一行8人,对上海市及江苏省的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市进行了考察。

考察组考察了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都市圈发展状况,重点考察了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就各地围绕都市圈和城市群进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考察组普遍感到,这次考察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很丰富,所受到的启发非常大,取到了“真经”,学到了“实招”,达到了考察学习的目的。

一、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基本情况江浙地区自古是我国城市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区域合作和都市圈发展上起步早、进展快,被公认为我国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典型地区之一。

这里“都市圈”很多,大的城市带包括了城市群,大的城市圈又囊括了小的都市圈,已经形成了“带中有带”、“圈中套圈”的格局。

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主要区域协作实体包括:长三角都市圈。

包括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15个城市(后又加入浙江台州)及其所辖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也是继纽约、多伦多与芝加哥、东京、巴黎与阿姆斯特丹、伦敦与曼彻斯特等城市为核心的五大都市连绵区之后的世界公认的第六大都市连绵区。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8.7%,人均GDP2540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

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分别以5408.76亿元、2080亿元、1780亿元和1601.7亿元列居全国第l、5、8、10位;宁波和南京的GDP总量也超过了1000亿元。

目前大长三角都市圈协调会议最多、呼声最响,但还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

三门湾次经济圈建设情况

三门湾次经济圈建设情况

三门湾次经济圈建设情况三门湾系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合围而成,是一个特征和优势都很明显的地理单元,历史上曾因“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租借被拒”和“民国时三次动议开发未果”而备受瞩目,但潮来潮去,因三门湾处于两市三县之间,而长期被忽视。

在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县在深入调研、广征民意的基础上,跳出三门看三门,跳出三门谋发展,适时应势地提出了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的战略思路,开创了三门从闭塞走向开放、从山谷经济迈入滨海时代的新征程。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台州市委也提出沿海开发主战略,对于条件优越、潜力无限的三门湾来说,正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为什么提出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三门之所以提出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1、资源共有。

三门湾区域集中了三门、宁海、象山三地的主要发展腹地、港口岸线和围垦资源。

在土地资源方面,目前,整个三门湾区域已围滩涂面积约167平方公里。

宁海5.38万亩的下洋涂围垦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5.64万亩的双盘三山涂将于今年动工,已完成围垦的三门晏站涂已经按一个高品位的滨海新城着手建设。

在港岸资源方面,据初步规划,这一区域可以建设多个3.5万吨以上的码头,并有可能达到8万吨甚至10万吨的规模。

这些都可以说是三门、宁海、象山三地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能突破行政区域的制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臵,最大限度地提升三地的竞争力。

2、人文同源。

三门湾区域的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历史上行政区划分分并并胶合在一起,三门湾地区历史上曾为宁海一县所辖,象山、三门均从宁海分出,历史上同根同源,话相近习相同,而宁海在古时属于台州府,所以鲁迅笔下“台州式的硬气”的典型人物方孝儒、柔石实际又都是宁海人。

直到了1962年,才基本形成了现在这种两市三县分治的行政格局。

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和多方治理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但是也造就了强烈的区域认同心理。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二○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基础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宏观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发展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公示)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公示)

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概要(批前公示)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科学指导新区开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目前该规划阶段性成果已形成。

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报送审批之前,我局将杭州湾新区总规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10年10月29日-2010年11月28日,共计31天。

在此期间,欢迎公众提出宝贵意见,我局将依法予以研究和处理,并将修改情况附于审批材料上报市政府。

用地布局规划图一、基本情况杭州湾大桥通车大大拉近了上海与浙江东部地区的时间距离,推动沪浙一体化进程。

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杭州湾大桥桥头地区,在长三角结构中也由“边缘”转为“门户”,成为沪浙沟通的核心地区,这一区域地位的改变推动该地区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将日益频繁。

200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陆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平方公里,将成为宁波乃至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平台。

并提出该地区将建设成为国家统筹协调发展的先行区、长三角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浙江省现代产业基地和宁波大都市北部综合性新城区。

区位图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特点总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贯彻落实省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和宁波城市发展战略部署,提升宁波杭州湾新区功能地位,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文化鲜明的新区发展模式。

规划重点是对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支撑系统、分区指引作深入的研究分析。

在总规编制过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生态特色,基于杭州湾特有的生态环境,做好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开发;二是注重新区与余慈地区的统筹发展,既关注自身发展又做好区域合理分工;三是注重新区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联动,特别关注产业提升与导入和新城开发建设时序安排的关系;四是尊重现状和挖掘地域文化,科学安排新城用地结构和规模,结合水资源等环境特色做好城市设计。

组合城市及基本理论分析

组合城市及基本理论分析

关于组合城市的研究1组合城市内涵与优势组合城市概念现代城市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个中心城市了,而是指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群体,即区域性组合城市。

如美国的洛杉矶80年前仅仅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城市,在后来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组合,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由150多个城市组合成的、19万多k㎡、由数千万人组成的巨大的城市集群。

所谓组合城市就是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在特定的地域X围内,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对两个或多个较大城市进行组合,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组合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城市职能分工和相互协作,建立一整套高效率、高速度、现代化、国际化的交通通信网络,强化城市之间的联系,提高其整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城市组合的实质是由分散走向集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实际上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在着手考虑和规划城市组合工程。

例如,与XX 开始探讨实施双核心多中心组合城市战略,构建大地区组合城市。

其它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一体化进程,厦门—漳州—泉州城市圈,南京与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一小时都市圈,苏、锡、常城市连绵区等等。

1.2 组合城市优点(1)可以发挥整体优势。

组合城市中的每个城市有各自的优势,但分散开来,力量就不大。

如果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凸显优势。

例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型分布,两两相距45km左右,有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联通,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各具优势。

长株潭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素有“金三角”之誉。

与武汉三镇相比,三市的发展条件大体相似,三市GDP 与武汉基本持平。

通过推进长株潭城市组合,把长株潭三市的单项优势有机结合成整体优势,可使之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城市自身发展需要。

组合城市可以克服大城市发展中带来的一系问题,如发展空间局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

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员会•【公布日期】2003.10.01•【字号】浙委[2003]20号•【施行日期】2003.10.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资源正文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3]20号2003年10月1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四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战略意义1.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我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决策。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重点。

我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为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的1/5和2/5。

2002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近1800亿元,增加值580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

这为我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2.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有利于我省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我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3.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总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

环杭州湾区域未来发展前景

环杭州湾区域未来发展前景

环杭州湾区域未来发展前景引言:关注宏观、中观的区域发展环境,深刻理解项目所处的区位背景,是东滩顾问多年来战略咨询研究的重要方法,以下文章多摘录于东滩顾问在项目咨询过程中的基础研究报告。

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城市。

一、环杭州湾区域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关键时期1、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当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之间,正是国民经济具备相当实力,进入活跃、加速发展的阶段,但这一时期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

一些发达国家跨过这个关键后经济加速发展,如法、韩、英人均GDP从3000到5000美元分别只用了3年、4年和5年;但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形,最典型的是一些拉美国家,始终在这关键时期徘徊不前。

目前环杭州湾达到的人均GDP还仅大体相当于日本、韩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的水平,因而在这一时期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吸取其教训。

2、进入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发展加速,但竞争激烈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杭州湾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的阶段。

因而重化工业的发展必然加速,其中最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应该看到,长三角的北翼即苏南地区,也在抓紧时机引入世界先进的制造业,江苏省4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和沿线8个城市都被囊括在内,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和现代物流四大产业。

这都预示着未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激烈竞争。

3、产业内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环杭州湾出口产品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竞争力不强。

这都会受到来自其他要素成本低廉的地区的强力竞争,因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加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的产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

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

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长三角”地区经济战略地位重要,港口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科技文化发达,发展潜力巨大,是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整合的重点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区域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引擎。

但“长三角”面临港口群功能提升、地区产业升级、营造竞争优势等多方面的挑战。

支撑“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港口已经由单点的港口转变为港口群,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是提升长三角港口群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长三角”各港口将抱团出击,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错位发展的整体格局。

环杭州湾地区地处“长三角”南翼,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浙江启动实施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在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开发海洋、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的开放经济高地和竞争平台,构筑21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环杭州湾所在的浙北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深水岸线密集区,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和临港大产业布局是战略重点之一。

以六横岛为核心,由六横岛、佛渡岛和宁波北仑的梅山岛区域组成的六横港区域,是杭州湾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横港口以良好的区位和深水岸线资源优势,特别是深水港口资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独一无二,是区域产业整合发展无可替代的主要战略资源,在环杭州湾区域要素整合和产业布局中具有相对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六横港口的综合规划和开发,对优化环杭州湾地区特别是宁波地区要素整合和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加快海洋开发,全面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浙江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对实现六横和宁波全面接轨、浙江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将宁波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舟山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轴两翼”产业布局框架中的南翼,以期将六横建设成为舟山市南部岛屿的产业中心,成为推动普陀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推进, 开发进度进一步加快,金塘港区已率先开发并取得突破之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将六横港区推至一体化优先开发前沿,两港一体化的重点将是六横岛、佛渡岛和梅山岛区域。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杨培峰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杨培峰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对其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做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我们理解区域的概念强调它的空间特征,强调区域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须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载体,也就是地域空间;认为区域具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多元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特征。

各种空间形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

区域的规模差异很大:相对全球而言,区域可能是一个国家中享有一定政府权利并且有一定行政权的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甚至可能涉及几个国家;相对国家而言,区域是指地方、省或者州、跨省或者跨州;在地方层次上,区域通常是指比城市更大的范围,往往包括城市及其周边乡村地区,例如英国“城乡规划”就包括区域规划以及其他若干城镇专项规划;在中国《城乡规划法》中要求开展省市域城市(镇)体系研究,这也是包括城市和乡村的区域概念。

在一些大城市规划编制中,有时运用“次区域”的概念(如《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4-2020)》),这里的次区域实际上是市域空间的一部分,严格来说,是规划分区。

有时候,一种规划涵盖了几个规划层次,例如《欧洲空间发展展望》(1999年)就包含了跨国、国家、地方三个层次的概念,提出包括城市和城市化地区的发展战略、乡村地区的发展战略、城乡合作的多中心城乡体系,提出共享基础设施和信息、合理管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等措施。

一般而言,规划研究和编制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区域概念是指处于城市与国家之间的空间层次,具体的范围根据规划需要来确定,常称之为“规划区”或者“规划研究范围”。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范文4篇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范文4篇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范文4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住宅建设步伐加快,住宅消费有效启动,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对我县房地产市场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客观地判断今后几年的发展走势,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我县房地产市场基本概况(一)房地产企业及开发概况截止今年5月底,我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7家,按开发资质等级分:二级资质企业1家,三级资质企业6家,四级资质企业10家,项目公司10家;按注册资本来源分:县外企业6家,县内企业21家;按企业分布划分:武康地区23家,新市2家,乾元、洛舍各1家;按地区开发量划分:武康301.24万平方米(占全县的91.68%),乾元14.1万平方米(占全县的4.29%),新市11.08万平方米(占全县的3.37%),洛舍2.14万平方米(占全县的0.66%)。

上述情况反映了我县房地产企业开发量及分布,主要集中在县城武康。

(详见附件一)纵观我县房地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激活、提升三个阶段:1992年,随着莫干新村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县城武康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起步;1999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物分房的终止,银行按揭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开始,我县的房地产业被进一步激活;XX年,随着舞阳花园、阳光花园等小区的建设,标志着县城武康的房地产开发,已从以前的组团式向小区开发转变,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小区的规划设计及小区内的物业配套上,都有了质的变化,从而提升了我县的房地产开发品位。

特别是从XX年开始,县城武康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施工面积从XX 年34.61万平方米,增加到XX年的43.78万平方米、XX年的141.94万平方米(其中拆迁安置房23.43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从XX年的18.1万平方米,上升到XX年的29.25万平方米,XX年的91.98万平方米,住宅商品房均价从XX年的1200元/平方米上升到XX年的1500元/平方米、XX年的2080元/平方米。

杭州湾海域分析

杭州湾海域分析
Company Logo
大量污染物质经长江直接排入东海,加上海洋养殖、捕捞、倾废、 海洋运输及海洋勘探开采造成的污染,致使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环境 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赤潮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 渔业资源衰退
杭州湾环境现状
Company Logo
海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围垦加剧
海洋国土意识薄弱,依法用海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的观念淡薄.
慈溪市正在进行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工程的目标是把杭州 湾跨海大桥东侧的5.85万亩滩涂全部围起来。
慈溪市是宁波下属的一个县级市,集中着宁波60%的滩涂资源 ,总面积65万亩。陆中湾两侧围涂工程到今年年底将全部完工, 到那时,慈溪将完成10年围垦滩涂29万亩的目标。慈溪的下一个 目标,是在下一个10年内完成近22万亩的滩涂围垦,加起来,相 当于37个澳门半岛的面积。
乍浦地势平坦;从乍浦起,以 0.1~2‰的坡度向西抬升, 在钱塘江河口段形成巨大的沙 坎。杭州湾北岸为长江三角洲 南缘,沿岸深槽发育;南岸为 宁绍平原,沿岸滩地宽广。
湾底的地貌形态和海湾
的喇叭形特征,使这里常出现 涌潮或暴涨潮。杭州湾以海宁 潮(钱塘潮)著称,是中国沿 海潮差最大的海湾,历史上最 大潮差曾达8.93米(澉浦)。 湾外为舟山群岛。
第三,理顺与环保部门的关系,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环 保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部门则对所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 ,协调和监督总之,要切实解决部门合作和配合问题,改善海洋综合管理 环境。
Company Logo
结果及建议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保证依法用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是调整海洋开发利用和保 护活动中使用海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其范围涉及海 洋开发活动的全部领域,贯彻落实的好坏,对海洋经济能否健康 有序地发展至关重要,这个法律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海洋功能区划 、海域使用权证和海域有偿使用三项基本制度。

杭州湾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与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

杭州湾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与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

杭州湾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与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魏源陈忠大顾明光(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浙江杭州 311203)摘要:为策应浙江省政府提出的“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长江三角洲‘金南翼’的重大发展战略”,在描述了杭州湾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对杭州湾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资源环境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环境产业带发展杭州湾浙江省政府于2003年5月提出: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长江三角洲“金南翼”的重大发展战略,使环杭州湾地区真正成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聚集区,成为长江三角洲极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群,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产业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建设可能面临种种诸如地质自然条件、自然与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等制约或威胁,需要在全面、系统的区域(三维)地质结构和地质环境质量与容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片建设,力求空间资源利用最优,安全保障最好。

本文仅就杭州湾海岸带所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的影响展开一些讨论。

一、杭州湾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一)第四纪地层第四纪沉积物以厚度变化大、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岩相变化剧烈,岩性组合复杂为其主要特点。

1.嘉兴组(N-Qp j)仅见于钻孔,岩性以砾石、砂砾石、中细砂为主,局部有含砾亚粘土或含砾亚砂土,顶部往往见硬塑亚粘土。

底部不整合于基岩之上,底板埋藏深度在156~318米,厚度横向变化较大,为6~148米。

2.前港组(Qp q)为钻孔所揭露,底部以古土壤层与嘉兴组分开。

下部以中细砂、粉细砂为主,含较多的钙泥质结核,顶层为硬塑亚粘土,含铁锰质结核。

上部由亚粘土、亚砂土、中细砂相间构成两个上细下粗的沉积韵律。

底板埋深91~232米,厚度5~102米,具西南薄、东北厚的表现特征。

3.东浦组(Qp d)底部由亚粘土或粘土、亚砂土或粉砂组成数个上细下粗的沉积韵律;下部为粉砂或亚砂土,局部为粉砂与亚粘土互层,单层厚度数毫米至几十厘米,含钙质结核;中部主要由砂砾石、亚砂土组成;顶部为粘土或亚粘土,含铁锰质结核和有机质,可塑~硬塑,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摘要前言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2002年人口2304万人,陆域面积近4.5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51%和44%;国内生产总值5485亿元,占全省的7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80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是浙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环杭州湾产业带包括环杭州湾六市产业和城市新的成长空间,并涉及六市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是浙江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大平台,是浙江面向未来发展的一个整体性品牌;;,,市二、总体发展思路一战略定位从环杭州湾长远发展着眼,该区域应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奠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地位;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部分;主动参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游憩休闲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与核心城市上海及长三角北翼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率先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符合国际经济惯例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秩序;率先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浙江省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强化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集聚,力争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源头、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率先形成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构,,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城市连绵带和绿色生态网、基础设施网为主体的“区—带—网”的开发格局,建成长三角南翼“黄金产业带”;到2010年,产业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集群的国际分工地位及集聚优势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品牌与营销网络形成优势,成为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之一,国内重要的现代医药制造中心之一,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石化制造中心之一,国际纺织品中心之一,国际服装制造中心之一;城市连绵带;基本形成杭州、宁波两大城市经济圈,形成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形成若干沿杭州湾、环太湖现代化新城区;连绵带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绿色生态网;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建成绿色开敞空间;杭州湾、主要水系、交通干线等两侧建成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建成重点饮用水源地及湿地保护区;基础设施网;建成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与物流网,互联互通、宽带化的信息网,安全稳定可靠的城乡给排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环保设施网;;;物医药以杭州为重点;海洋生物药以舟山为重点;化学药集中布局在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其他区域严格控制新设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主要向杭州、绍兴两地集聚发展;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作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着力推进医药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产品;3、石化产业集群;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三大合成材料及多种有机化工原料为重点,向下延伸到精细化工、塑料等产业领域;与上海曹泾、金山、吴泾石化共同构筑环杭州湾国际石化制造基地;石化上中游产业围绕沿海大港集中布局,杭州湾南岸以宁波沿海产业带为重心,北岸主要在环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集中发展,限制在其他地方布局发展石化上游产业;精细化工重点向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集中,禁止在生态敏感区、人口稠密区布局;塑料制品主要向余慈新城区集中;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作为石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4、纺织产业集群;以化纤织造为主体,化学纤维制造、印染、专业市场为支撑,涵盖纺织机械、纺织染料以及中高档棉纺织、丝织等产业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以化纤纺织为特色的集制造、研发、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纺织品中心之一;化纤及织造,重点向萧绍平原以及嘉兴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装饰用纺织品以海宁、余杭为主;中高档棉纺项目主要向宁波、绍兴、湖州、萧山、海宁集中;纺织机械类和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为重点,严格治污管理,禁止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把绍兴、萧山作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块,强化国际性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大公司集聚,形成从原料、织造到印染后整理的完整纺织产业链;5、服装产业集群;以男装、女装、童装为主体,涵盖皮革服装、针织服装、领带、服装辅料等产业领域;;嘉;5、家用电器及设备产业集群;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家用电器及厨卫设备等系列产品,进一步完善以塑料和模具加工为特色的家电配套业;以宁波为重点,依托杭州、嘉兴的产业发展基础,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小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力争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6、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巩固水饮料、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加工、黄酒等产品在全国领先地位,积极拓展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天然食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都市休闲食品、高档调味品、果蔬饮料等,成为长三角食品加工制造和供应的重要基地;三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农业强化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成为上海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及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突出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加快培育社区服务业,为产业带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业支撑;农业开发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力争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环杭州湾西翼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竹林、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生态经济兼顾型特色农业;平原及滨海、海岛地区,重点发展水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品;大都市环线和大通道沿线建设生态公益林带和农业带,在沿海和沿江建设防护林带;杭州、宁波和近沪经济走廊,重点发展大型都市型农业基地;;果的转化基地和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基地;二强化城市特色和产业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1、杭州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先进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传统产业,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支柱;加大培育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力度,打造全省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南翼综合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会展业和商务旅游业,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会展中心、世界休闲之都;形成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首要的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2、宁波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等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建设浙江临港重化产业核心基地;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服装、家电、塑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出口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与商贸服务中心,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3、嘉兴;1、保护和整治水环境抓好重点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水域功能区的保护,地表水环境和主要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整治工作,着力开展对钱塘江、甬江、苕溪、曹娥江、太湖、西湖、千岛湖、运河、余杭塘河、环杭州湾“四江三湖两河一湾”水环境保护与整治;2、设立环杭州湾万顷湿地保护带保护舟山群岛、杭州湾、象山港等海岸湿地,西湖、太湖等通江湖泊湿地,鄞县东钱湖、绍兴鉴湖、萧山白马湖、德清下渚湖等封闭湖泊湿地,钱塘江河口滩涂湿地,西溪沼泽湿地,新安江水库湿地,钱塘江、曹娥江、苕溪、甬江泛洪平原湿地,湖州芦苇沼泽湿地,淳安千亩田沼泽化草甸湿地等资源,沿杭州湾形成万顷湿地保护带;3、构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城市之间、城市各组团之间、城市与重点园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杭州湾、主要水系、交通干线等两侧建设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严格控制产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对相关用地的侵蚀;五、支撑体系建设;重500千伏送、受电主通道的建设力度,建成杭东——兰亭跨钱塘江第二电力通道、三峡电站经湖州、嘉兴——上海直流输电线路,并建成一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结合重点园区布局,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热电设施;加快天然气利用步伐,重点建设上海至杭州、杭州至宁波的天然气干线,完善环杭州湾区域的天然气主干管网和城市天然气管网,规划建设LNG项目,形成西气、东气和LNG多气源的供气保障体系;强化区域能源安全保障,重点加快宁波、舟山的原油及成品油、煤炭和液体化工等中转贮存基地建设;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加强水源地和供水体系建设,加快浙东引水工程、浙北供水工程、二轮治太工程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现有排污管网设施的改造力度,加快杭嘉湖平原和宁萧平原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和河网水环境治理;四信息网络工程以中心城市、重点园区、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形成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技术现代化的宽带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壮二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强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备案制,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三建立较为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集科研教育、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卫生体系;四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建设用地集约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建立优质水供应源;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

环杭州湾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环杭州湾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新 和创业 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
对落后 的县域来说 ,具有很 强的借鉴意
义 。本文主要 以环杭州湾高新技 术产业 带上较为发达 的县 域为研究背景 ,分析 这些县域在推进工业 化进程 和承接 国际 产业 转移 中面 临的机遇与挑 战 ,探索县 域经济在产业结构 升级 中如何发 展高新 技术 产业 ,找到新 的经济增长点 ,保持 经济 的快速增长 。 受美 国次级贷危机 的影 响 ,国际市
工业区 的联 系 ,实现产业集聚 、规模 发 展和承接更 多国际产业转移的 目标。
4 .杭 州湾 大桥 通 车改变 大 桥周边 各县联系不紧密 的状 况。有利于各县融
周边县域 的区位条件 ,为各县加强 自主 创新 能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 了千
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因此 ,针对大桥经济 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各县应大
移 。 目前 ,环杭州湾 高技术产业带 上各 主要县域在 发展高技 术产业时主要存 在
以下 几 个 主 要 问 题 。
4 .高 新技 术产 业链 比较短 ,辐 射 能力 和带动能力有待 于进一步提高 。企 业技 术研发经费投入 不足 ,从事产 品设 计开 发人员较少 ,原 始创新不多 ,导致 核心 技术欠缺 ,产 品档次偏低 ,产 业整 体水 平落后 。同时 ,各县信息化建设存
争 ,而 不加强县域合 作 ,在 国际产业呈 现 产 业链 整 体 转 移或 组 团 转移 的趋 势 下 ,将 不利 于 更好 地 承 接 国 际产 业 转
3 技 术创 新 环 境 仍 然 有待 改善 。 . 专利 及知识产权 的保 护力度不足 ,对仿 制、仿 冒他人产 品 、盗窃技术 、商 业秘 密进 行不正 当竞争 的行为缺乏有效 阻止
品。

环杭州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研究

环杭州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研究

0262019年第1期·区域一、引言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个相连的海湾、港湾组成的区域,有时还包括临近岛屿。

由于其独有的地理条件,湾区能够获得港口经济与集聚经济相融合的好处。

湾区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高级形态,其集聚外溢功能强大、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经济结构更为开放,通常表现出创新、宜居、国际化等特征,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当前,三大著名湾区因其良好的区域融合度及高端产业集聚特征,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东京湾区作为“产业湾区”,拥有完备的产学创新体系;纽约湾区作为“金融湾区”,是全球商业中心及世界金融枢纽;旧金山湾区作为“高科技湾区”,汇聚了全球科技精英。

在中国,湾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环杭州湾区(又称沪杭甬大湾区、杭州湾大湾区等)是由上海及浙江、江苏部分地级市组成的城市群,包括上海、杭州、宁波、苏州、舟山、无锡、嘉兴、绍兴及南通等9市。

其中,上海、杭州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有雄厚的经济、科技与教育实力,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者服务业;宁波、苏州、无锡等外围城市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是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城市。

环杭州湾区土地面积为6.8万平方公里,2016年末常住人口为7649.8万人,G D P 为88812.0亿元,占全国的11.6%。

与环杭州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更加引人瞩目。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写入十九大报告,环杭州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研究王 猛1蔡竹欣2[摘要]湾区经济是中国发达城市群演进中的新现象。

基于2016年环杭州湾区9个城市及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数据,综合采用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区位熵和区位基尼系数等3个指标,从湾区间、湾区内两个层面测量并比较中国两大湾区的产业分工情况。

研究表明:从湾区间产业分工看,两大湾区总体的产业分工水平较低,但在部分的两位数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以及建筑业上存在明确的产业分工;从湾区内产业分工看,两大湾区总体的产业分工程度不高,且环杭州湾区在三次产业上的分工水平均低于粤港澳大湾区。

工业区人口规模预测

工业区人口规模预测
上位规划法根据相关规划和上位规划对杭州湾新城人口的预测的整理杭州湾新城功能不断被强化其人口规模受工业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初步判定至2020年杭州湾片区的总人口应在5060万人之间国际休闲城人口规模为20万则工业片为区人口规模为3040万人之间
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测算
目录
1 技术路线 ............................................................................................................................................................................ 3 2 已知条件分析 .................................................................................................................................................................... 3
Hale Waihona Puke 图 1-1:人口增长三大主要途径影响力分析
3.1.4 人口规模测算的技术路线
根据前面的分析,运用 3 种方法进行人口测算。一是上位规划法,二是人口增长率法,三是产业劳动力需求 法。
2025 年 23 万人。 (6)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规划 杭州湾新城现状人口为 11 万人,预测至 2015 年人口为 20 万人,2050 年为 68 万人。国际休闲城人口规模为
2.1 现状人口统计 ......................................................................................................................................................... 3 2.2 现状用地统计 ......................................................................................................................................................... 3 2.3 各指标取值 ............................................................................................................................................................. 3 3 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测算人口 ............................................................................................................................................................................ 3 4.1 人口测算技术路线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一)战略定位(二)战略方针(三)战略举措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二)建设互联互通、宽带化的数字信息网(三)建设安全通畅、一体化的城乡给排水网(四)建设稳定高效、集约化的能源动力供应网六、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一)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二)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七、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一)强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接轨上海机制建设(二)突破体制障碍,形成园区整合、建设和管理新机制(三)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四)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五)建立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保障体系(六)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七)承接和放大上海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3年3月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要求环杭州湾地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

为此,省政府于2003年4月立题开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吕祖善省长和陈加元副省长担任该项研究总协调人,省发展和改革委毛光烈主任和省政府楼小东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人。

该项研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织,省经济建设规划院、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承担总报告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在省级有关部门和环杭州湾六市的积极配合下,总报告起草小组于2003年8月完成了该项研究的总报告。

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1、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与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为环杭州湾地区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制造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有利于环杭州湾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更好地吸纳国际产业转移。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更为环杭州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2、从国内背景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为环杭州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由此,国内消费需求将面临新的扩张,多层次、多样化消费结构将有新的升级优化,同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带来装备工业的发展高潮,为环杭州湾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市场机遇。

3、从长三角背景看,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环杭州湾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上海以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世界经济枢纽城市地位日益突出,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与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推进。

充分利用上海要素市场、现代物流、科技教育与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优势,与之形成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分工格局,对于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功能和区域国际竞争力至为关键。

(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1、五大比较优势--地理位置毗邻上海。

环杭州湾地区近沪临苏,通江达海,区域内内外交通发达,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本地区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经济基础比较厚实且富有特色。

环杭州湾地区有19个县(市)进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行列,民营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同时,发达的特色块状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初步专业化经济优势,正处于加速集聚、提升发展阶段,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基础。

港口和滩涂资源得天独厚。

环杭州湾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航道资源,拥有宁波港、舟山港、嘉兴港等深水港口群。

环杭州湾地区又是我省滩涂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后备资源达到100万亩左右,为环杭州湾两岸的大型开发区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环杭州湾地区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机制灵活,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体制基础。

--高素质人力资源相对富集。

环杭州湾地区拥有以浙江大学为旗舰的40多所高校组成的人才舰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以及海外的高素质人才,原有的国有经济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也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是浙江省高素质人才的富集地区,其中企业家资源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也具有优势。

2、三个主要问题--对外开放尤其是引进外资相对滞后。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出口亿美元,而环杭州湾地区的外贸出口仅为亿美元;环杭州湾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仅及苏州一个市的%。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环杭州湾地区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技术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行政区划分割仍然比较严重。

环杭州湾地区区域分工协作不够紧密,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存在。

整个区域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

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一)战略定位1、在浙江省的定位--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大力提升工业化,加快信息化,推进城市化,深化市场化,走向国际化,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前沿区充分发挥与上海地缘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优势,全方位接轨上海,融进大上海经济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充分借助上海的国际商务平台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竞争,成为浙江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领头羊。

--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基地,奠定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的地位。

--民资和外资融合投资集聚区进一步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突破区域特色经济封闭性发展壁垒,实现与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嫁接。

充分利用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促进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使环杭州湾地区成为民资和外资融合投资的集聚区。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继续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进而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2、在长三角的定位--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跨海大桥、高速公路与铁路等交通接轨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契机,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合理分工、城市功能互补发展,明确城市群中有利的分工定位,与核心城市上海及北翼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发挥重要的城市功能。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与上海共同建设洋山深水港区的契机,加快宁波、舟山港域一体化进程,尽快把宁波、舟山两港建设成国内最大的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和国际远洋集装箱中转基地,嘉兴港则要强化仓储保税、集装箱分拨中心等与洋山港配套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重要的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与沪、苏共同构建长江三角洲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基地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好,风景名胜多和历史文化积淀厚的有利条件,营造适宜的游憩休闲环境,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游憩休闲基地的核心区。

--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充分发挥传统的资源与经营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与产业化经营手段,大力发挥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力争成为长江三角洲现代农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环杭州湾地区发展阶段性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GDP年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700亿美元以上。

---基本完成工业化。

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0: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以上,环杭州湾产业带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建立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建设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主要城市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国际化、网络化、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安全稳定可靠的城市给排水设施和能源供应设施网络。

--城市群功能显着提高。

杭州和宁波两大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显着提升,对产业带的城市功能支撑基本形成。

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以上。

形成国内一流的科技教育文化体系。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到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0%;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超过800人;城乡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的水平和覆盖率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

防洪、御潮、抗旱和供水能力显着提高,水土资源利用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总体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清洁能源达到相当比重;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3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最低社会基本保障率达到100%;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