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能隔震的应用实例说明
(完整word版)建筑消能减震-阻尼器
一、消能减震结构的发展与应用:利用阻尼器来消能减震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在航天航空、军工枪炮等行业中早已得到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逐步地把这些技术专用到建筑、桥梁、铁路等工程中。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东西两个地震研究中心等单位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发表了几十篇有关论文。
90年代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土木工程协会组织了两次大型联合,给出了权威性的试验报告,供工程师参考。
在我国,1997年,沈阳市政府大楼的抗震加固中首次采用了摩擦耗能装置,其后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和北京展览馆等多座建筑中应用消能减震技术。
在日本,目前已有超过100多栋的建筑物采用消能减震技术。
现代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结构受地震和风振影响十分明显,减小结构所受的地震和风振反应,成为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消能减震阻尼器,通过增加结构阻尼,耗散结构的振动能量来达到减小结构所受振动。
(1)“阻尼”是指任何振动系统在振动中,由于外界作用或系统本身固有的原因引起的振动幅度逐渐下降的特性,以此一特性的量化表征。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2.1.1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住宅建筑和房屋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3.1.2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二、阻尼器耗能减震原理: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
传统结构:Ei =Er+Ed+Es耗能结构:Ei =Er+Ed+Es+EaEi为地震时输入结构的总能量;Er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存储的动能和弹性应变能;Ed为结构本身阻尼消耗的能量;Es为结构产生弹塑性变形吸收的能量;Ea为耗能装置消耗的能量;(其中Er为能量转换,并不是能量的消耗。
)(1)传统结构中:构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本身将遭到损伤甚至破坏。
(2)在消能减震结构中:耗能(阻尼)装置在主体结构进入耗能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耗散大量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风振能量,则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主体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消能减震报告
消能减震报告
报告人:xxxxx
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
1.引言
消能减震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减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提高其抗震能力。
本报告旨在对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探讨并介绍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2.消能减震原理
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以消耗动能为目的的结构减震技术。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位移,位移过程中会转化为动能,通过消能减震器将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的目的。
3.消能减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矿山设备等工程领域。
在高层建筑中,消能减震技术被广泛用于大型商业建筑和办公楼等建筑物,通过消能减震器的设置,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的振动响应,增加其抗震能力。
4.消能减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效果及问题
消能减震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物的振动响应,保护建筑物和人民的安全。
但是,在消能减震技术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消能减震器的安装和维护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和成本,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
5.结论
消能减震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减震技术,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操作技术和安全问题,以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
下面列举了10个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的设计案例:1. 摩天大楼的消能减震设计:摩天大楼在地震中所受到的地震力较大,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大楼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大楼的底部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大楼的破坏。
2. 桥梁的消能减震设计:桥梁是地震中易受损的结构之一,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消能减震措施。
例如,可以在桥梁的支座处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3. 地下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地下建筑在地震中容易受到地震力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地震力对地下建筑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地下建筑的结构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下建筑的破坏。
4. 钢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钢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较大的地震力。
因此,钢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钢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安装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钢结构建筑的破坏。
5. 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混凝土结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在地震中仍然可能受到一定的地震力。
因此,混凝土结构建筑需要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建筑的柱子和梁上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破坏。
6. 地震防护结构的消能减震设计:地震防护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抵御地震力的结构,它采用了多种消能减震技术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在地震防护结构的支撑系统中设置消能减震器,通过减震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地震防护结构的影响。
7. 防震设备的消能减震设计:防震设备是一种用于减轻地震力对建筑物影响的设备,它通过自身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一、背景介绍减隔震设计是指通过减小建筑结构与地震的直接接触,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的一种手段。
它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和吸能能力,减少震害,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目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的重视,减隔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案例一: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采用了减隔震结构设计,采用了3种不同类型的隔震支座技术,其中包括摆式隔震支座、摇摆隔震支座和液压隔震支座。
这种设计可以大大减小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受到的冲击力,提高了主体育场的抗震性能,保障了参与奥运会的运动员和观众的安全。
三、案例二:旧金山湾区大桥旧金山湾区大桥是一座全球首个使用了隔震支座技术的跨海大桥。
设计者在桥墩与主桥梁的连接处设置了隔震支座,当地震发生时,这些支座可以缓冲震动,并减小桥梁所受力的冲击,大大提高了大桥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四、案例三: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医院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医院是一座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该医院的新建筑采用了减隔震设计。
设计者采用了多种隔震设备,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减震衬垫等,有效地降低了医院建筑在地震时的受力,并保障了医院内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五、案例四:美国洛杉矶威尔逊中心美国洛杉矶威尔逊中心也是一座采用减隔震设计的建筑物。
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了地震作用,使用了旋转橡胶减震支座和减震衬垫等隔震设备,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了该场所内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六、案例五: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一座非常有名的超高层建筑,该建筑采用了特殊设计的减隔震支座和缓冲器,有效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了大楼内部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七、结语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减隔震设计在世界各地建筑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
通过减隔震设计,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能够提高其抗震性能,从而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加固工程中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加固工程中应用摘要:在现代传统的抗震工艺中拥有诸多方法,其中最传统的就是房屋得上部结构和它的基础牢十分结实地连在一起,当地震来临时,地面引起的运动能量能够通过在地上实施的基础输送到房屋结构中,从而导致房屋结构产生振动和变形的现象乃至倒塌。
本文中所阐述的“消能隔震”的指导目标在于使基础和上部房屋结构进行有效分离,将建筑物和地面基础进行隔离,从而实现地震时地面晃动但是地面上的建筑物基本不动,以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水平。
文章中以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服务楼项目为例,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隔震层并采用减隔震技术,提高房屋结构的抗震水平。
关键词:消能;减隔震;施工技术1消能减震加固原理消能减震加固,是通过在原结构设置阻尼器等减震装置来实现抗震目标的方法。
结构消能减震加固,即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或粘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以减少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
2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加固工程中应用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服务楼工程总面积41308.08㎡,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为车库,地下三层为车库局部为人防地下室;地上十六层,框剪结构,使用功能为综合服务楼,本工程所在的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地震带,抗震设防烈度8°,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传统的构造抗震体系允许混凝土承重结构或其余结构构件,例如梁柱节点、梁梁节点等在地震来临时出现主体结构节点损坏或混凝土承重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的损坏过程,是地震产生的能量的“消能”过程,若混凝土承重结构或结构构件等严重破坏或倒塌,地震所产生的能量的消解耗尽的最终完成。
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建筑构造本身受力结构构件的全体耗能特性和变形能力来硬性吸收地震波释放出的能量。
它主要依靠曾经已有的设计经验,调整主体结构容易出现损坏的局部刚度或整体刚度,加强因地震而造成的破坏点抵抗地震波释放能量所产生的变形及损坏,使主要的结构受力构件在受到地震波影响时能够处于非弹性状态,并具备一定的延伸性,从而能够确保主体结构构件等在地震波释放能量时产生足够的延性破坏,以抵消强烈的地震波所带来的能量。
浅析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提高。
传统方式的抗震设计不断进行优化,各种隔震手段、消能减震性能越来越多。
而消能减震作为工程减震控制技术中的一种被动控制技术,通过将建筑的一些非承重构件设计为消能构件或通过布置消能装置,在地震来临时,通过变形提供给结构较大的阻尼,消耗或者吸收地震时带来的能量,衰减地震反应,从而确保结构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消能减震;阻尼器前言消能减震技术属于一种结构被动控制措施,采取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或系统,与结构内身共同发挥作用,以减轻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
根据统计显示,采用消能减震体系后,地震反应比传统方式降低约40~60%,但造价却比传统方式节约5%~10%,同时,技术更为合理,维修较为方便,在结构越高,刚度越柔时其效果越为显著。
一、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的形式建筑结构在进行消能减震时主要是根据消能减震设备或部件来区分其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支撑部件和消能器共同负责消能减震工作,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为单斜杠式支撑、交叉式支撑等。
第二种是在楼层之间的支架内安装消能减震设备,一般采用的人字形或V字形两种结构。
第三种是在建筑墙体上设计消能减震缝,并利用各种消能材料进行填充,增加墙体本身的粘弹性和粘滞性。
第四种主要是在建筑结构的梁柱各节点位置安装消能减震设备,形成点状分布的消能网络,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效果,这一技术在楼体主体与相邻楼体间的减震设计中应用广泛。
二、结构减震的基本原理减震的思路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自动控制或者执行系统,主动的对结构施加一定的控制力,达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负面影响。
从控制理论上看结构减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被动控制技术,此种方法没有外部能源的供给,也称之为无源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了隔震与减震两种。
主动控制技术则是为系统提供能源供给,也是一种有源减震技术。
建筑消能减震设计技术及工程实例讲解
K Kd1 Kd 2 d Kd1 Kd2
L 阻尼器机构图 Kd
Kd1
Kd2
Cd
粘滞阻尼器构造图及分析模型
f=0.7, n=60, d=40mm No.509 600
400
200
0
-40
-20
0
-200
20
40
-400
-600 Disp.(mm)
阻尼力性质
阻尼力公式 F C Sgn(V )V
• (2) 被动控制
•
a)隔震
•
b)TMD,TLD(人激励、风振)
•
c)能量耗散(消能减震)
被动减震结构的力学装置与构件
减震结构
被动 减震结构
附加力学装置
减震构件
能量消耗装置
黏滞阻尼器
黏滞阻尼构件 (黏滞、油、黏弹性)
塑性滞回装置
塑性滞回构件 (软钢、铅、摩擦)
附加质量装置
TMD装置等
减震结构构成单元的定义
消能减震技术 在建筑结构抗震中的应用介绍
主要内容:
• 1. 位移型消能器、速度型消能器性能 • 2. 消能减震结构的工程抗震力学意义 • 3. 消能减震结构的消能器优化布置 • 4. 消能减震结构的工程应用实例
1. 位移型消能器、速度型消能器性能
• 1、传统抗震设计
• 2、结构控制
• (1) 主动控制
-400
-600 Disp.(mm)
消能支撑照片(3)
消能支撑照片(4)
都江堰中学减震加固
• 单斜、人字支撑
节点连接
黏滞阻尼墙
・基本原理:利用流体的运动产生阻尼力
・材料:阻尼液(烃类高分子材料) ・基本特性:速度比例性 ・依存性:温度依存性
建筑消能减震设计技术及工程实例讲解
建筑消能减震设计技术及工程实例讲解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型建筑物数量的增加,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加,建筑消能减震设计技术成为了确保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建筑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工程例子进行深入讲解。
一、建筑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消能减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引入能够消耗地震能量的装置或材料,将地震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耗散,从而减小建筑物受震时的振动幅度,提高抗震性能。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消能减震设计技术。
1.阻尼器阻尼器是利用阻尼材料的阻尼特性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进行耗散的装置。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体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等。
摩擦阻尼器一般由钢板和摩擦材料组成,通过调整摩擦力大小来消耗地震能量;液体阻尼器利用流体的粘滞性质来实现阻尼;金属阻尼器则利用金属材料的弹塑性特性来吸收能量。
2.弹簧隔震器弹簧隔震器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弹簧装置来分离地震能量的装置。
弹簧隔震器具有弹性、耐久、可调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时建筑物受力,并保护建筑物结构的完整性。
3.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一种在建筑物结构中设置的具有一定刚度和强度的墙体结构。
在地震时,剪力墙通过其刚度和强度来分担地震荷载,并通过墙体自身的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
1.台北101台北101是一座位于台湾台北市的地标性摩天大楼,采用了多种消能减震技术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置在建筑物中心的摩天大楼阻尼器。
该阻尼器由多个油缸和液压缸组成,通过调整油缸内的液体流动来达到阻尼效果。
这种设计大大减小了建筑物在地震时的位移和加速度,提高了其抗震性能。
2.奥克兰海岸大桥奥克兰海岸大桥是新西兰奥克兰地区一座重要的大型桥梁,为了满足地震和风荷载等不同荷载下的安全要求,该桥使用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技术进行消能减震设计。
剪力墙一般设置在桥墩中间的剪力墙柱上,通过其自身的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并分担地震荷载。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减隔震设计是一种用于减少建筑物或结构物受地震影响的设计方法。
通过使用减震器件和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成功的减隔震设计案例,以展示减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效果。
1.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也是一座经典的减隔震设计案例。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采用了摩天大楼减震器——大尺度液态贮能阻尼器(TLCD),有效地减低了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在2004年的天然地震测试中,台北101大楼的减震系统表现出色,成功保护了建筑物和内部设施,展示了减隔震设计的有效性。
2. 东京Skytree塔东京Skytree塔是世界上第二高的自立式塔,也是一座典型的减隔震设计案例。
在建筑过程中,工程师使用了液压减震器和加筋混凝土结构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塔的地震抗震能力。
在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中,东京Skytree塔的减震系统成功保护了塔身和内部设施,为城市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3. 圣弗朗西斯基大教堂圣弗朗西斯基大教堂是美国旧金山的地标建筑,也是一座成功的减隔震设计案例。
在大教堂的修复过程中,工程师采用了减震支撑和隔震橡胶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1989年旧金山地震中,圣弗朗西斯基大教堂的减震系统成功减轻了地震带来的破坏,展示了减隔震设计在历史建筑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案例展示了减隔震设计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成功应用,通过减震器件和隔震技术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护了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随着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案例出现,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带来新的突破。
消能减震技术在宁波杨柳郡项目中的应用
( 华东建筑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 司, 上海 2 0 0 0 0 2 ) 摘 要 : 2 0 1 6年 8月实施的新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对全国多个地 区的设防烈度进行 了 调整, 例如 宁波地 区由原 来的 6度 设 防提 高为 7度 。项 目为 一地铁 上 盖 项 目, 底 部 2层 大底 盘 , 上部 1 0层框 架 。底 部 的 2层 大底 盘 已经按 照 d o u t a n d t h e f o r t i i f c a t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i n ma n y a r e a s o f t h e c o u n t  ̄w e r e a d j u s t e d 。F o r e x a m p l e , t h e o i r g i n a l 6 一 d e g r e e f o t r i f i c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 t o 7 d e re g e s i n N i n g b o w h e r e t h e p r o j e c t i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p r o j e c t i s a s u b w a y p r o j e c t w i t h 2 l f o o r s a t t h e b o t t o m a n d 1 0 f l o o r s a t t h e t o p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f o r m i S f r a me s t uc r t u r e .T h e 2 f l o o r s
a t t h e bo t t o m h a v e b e e n d e s i g n e d a n d c o ns t r u c t e d i n a c c o r d a nc e wi t h a 6 d e re g e f o ti r ic f a t i o n,wh i l e t h e r e s i — d e n t i l a p a t r o f t h e u pp e r p a r t o f t h e c o n s t uc r t i o n s ho u l d b e d e s i g ne d i n a c c o r d a n c e wi t h t he i n t e n s i t y o f 7 d e - g r e e .Th us s o me p r o b l e ms c a u s e d i n t h e s e i s mi c d e s i g n,f o r e x a mp l e,t h e s e i s mi c b e h a v i o r o f t h e u p p e r s t uc r — t u r e c a n n o t me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s o f t he s p e c i ic f a t i o n i n t h e c a s e o f l i mi t e d s e c t i o n s;i n o r d e r no t t o a f f e c t t h e u s e o f t h e ma i nt e n a n c e wo r k s h o p o f t h e s ub wa y, t h e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o f t h e b o t t o m s t r u c t u r e a nd f o u n d a t i o n s h o u l d b e a v o i d e d.Th e c o n v e r s i o n c o mp o n e n t b e t we e n t h e s u p e r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t h e s ub s t uc r t u r e ha s t o me e t c e r -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1. 简介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地减少地震、车辆振动、机械振动等外部震动对建筑物、桥梁、设备、仪器等的影响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将建筑物或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震层,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低刚度特性,将震动的能量吸收和消散,从而减小震动对上层结构的传递。
隔震技术已经在许多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隔震的技术原理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隔震层减小地震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下面是隔震的技术原理的主要要点:•高阻尼特性:隔震层通常采用橡胶材料等具有高阻尼特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震动的能量,减少震动对上层结构的传递。
•低刚度特性:隔震层的刚度相对较低,可以使得建筑物对外界震动的响应大大降低,从而减小地震和振动引起的损坏风险。
•可调性:隔震技术还具备一定的可调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隔震层的特性,以实现不同场合的隔震效果。
3.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桥梁、设备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实例。
以下是几个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3.1. 建筑物领域•日本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的著名地标之一,通过在其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使得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大大降低了塔身的震动程度,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建筑物之一,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多层的隔震装置,保证了其在台湾地震频繁地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2. 桥梁领域•仙峡大桥:仙峡大桥是中国的一座重要跨海大桥,为了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工程师采用了隔震技术,将隔震装置设置在桥墩和桥面板之间,成功地保护了桥梁的结构完整性。
•日本鹰島大桥:鹰島大桥是日本一座重要的跨海大桥,为了应对海底地震和大风引起的振动,工程师采用了隔震技术,通过在桥梁支撑柱上设置隔震装置,使得桥梁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稳定。
3.3. 设备领域•医疗设备:在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仪、电子显微镜等的使用过程中,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
应用了隔震原理的工程
应用了隔震原理的工程1. 前言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减少地震或振动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的工程解决方案。
它通过使用隔震器、减震器等设备来减少震动传递到建筑物结构中的能量。
隔震工程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建筑、桥梁、电力设施等。
本文将介绍几个应用了隔震原理的工程案例。
2. 应用隔震原理的建筑工程2.1 嵩山南诏府嵩山南诏府是一座位于中国南方的高层建筑,采用了隔震技术来增强其抗震能力。
建筑物通过在地基中安装隔震器,将地震产生的振动分离出去,减少了对建筑物的影响。
该建筑在中国地震活跃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2.2 日本东京塔日本东京塔是一座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东京的地标之一。
为了增强该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设计师采用了隔震技术。
每个楼层都安装了隔震设备,当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可以在隔震设备的作用下进行水平移动,并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 应用隔震原理的桥梁工程3.1 中国杭州湾大桥中国杭州湾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也是一项应用了隔震原理的工程。
该桥使用了隔震橡胶支座,使桥梁结构在地震或风力作用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隔震橡胶支座能够吸收地震或风力引起的振动,保护桥梁主体结构不受破坏。
3.2 美国加州湾大桥美国加州湾大桥是一座世界知名的桥梁,建造时采用了隔震装置。
该桥通过在桥墩和桥面之间安装隔震装置,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对桥梁结构的损坏。
该技术使得桥梁能够承受更强烈的地震,并保护行车安全。
4. 应用隔震原理的电力设施4.1 美国核电站美国的一些核电站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可以将地震引起的振动从地表传递到建筑物结构中的能量分离开来,保护核电站设备的安全运行。
这种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核电站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
4.2 日本福岛核电站日本福岛核电站在2011年的地震和海啸之后受到严重破坏。
然而,如果该核电站应用了隔震技术,可能会减轻破坏的程度。
隔震技术可以使核电站在地震发生时具备更好的抗震性能,防止核泄漏等严重后果。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隔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控制技术,通过减震、隔离等方式来降低地震、风荷载等外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隔震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几个隔震技术应用的实例。
1. 日本东京塔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高333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塔楼,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塔楼的基础和顶部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和减轻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塔楼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东京塔在地震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抗震能力,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观光和通信服务。
2. 台湾101大楼台湾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结构建筑,其采用了多种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大楼的地基设置了隔震支座,能够减轻地震带来的水平冲击力。
此外,大楼的中央核心筒也采用了减震装置,能够吸收地震引起的振动能量。
通过这些隔震技术的应用,台湾101大楼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大楼内部的租户和游客提供了安全的工作和观光环境。
3. 横滨希尔顿酒店横滨希尔顿酒店是一座高层建筑,其地下室和上部结构之间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地下室设置了一组隔震支座,上部结构则通过连接装置与地下室隔震支座相连。
当地震发生时,隔震支座能够分散和吸收地震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横滨希尔顿酒店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酒店的客人提供了安全的住宿环境。
4. 某地铁隧道某地铁隧道是一项重要的交通工程,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隧道的基础和顶部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分散和吸收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隧道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某地铁隧道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乘客提供了安全、快捷的出行环境。
5. 某大型桥梁某大型桥梁是一座重要的交通工程,其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抗震设计。
在桥梁的桥墩和桥面之间设置了一组隔震装置,当地震发生时,这些装置能够吸收和减轻地震引起的冲击力,保护桥梁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消能减震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一些罕见的大地震会对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伤害。
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物体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消能减震技术在民用建筑中应用而生。
这种技术具有施工方便、减震效果明显等多种优势,在高层建筑的防震加固中应用较多。
本文就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及其优势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这种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标签:消能减震技术;民用建筑;设计;应用引言:地震給建筑物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带来极大影响,例如,前几年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很多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消能减震技术的重要性对保护建筑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消能减震技术的理论及其优势分析1.1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分析消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抗侧力构件中设置消能部件,使得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同其上部结构分离,通过这些部件增加建筑结构的刚度,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阻尼,降低地震灾害同建筑物的能量,避免地震能量向建筑物上部输入,最终达到保护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1.2消能减震技术的优势分析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采用延性结构体系来控制结构物的刚度,通过这种方法来消耗地震的能量,最终起到减震的效果。
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进入地震的状况下,结构物的承重构件会处于非弹性状态,这种体系难以保障重要的结构物。
消能减震技术与传统的减震系统不同,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反应,对建筑结构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此外,这种技术能够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当地面出现剧烈振动时,建筑上部的结构仍然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对于民用建筑的安全以及建筑中某些结构物及设备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还能够降低建筑的施工成本,通过有关统计显示,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设计的房屋与传统房屋的设计相比较,有利于建筑物造价的降低。
酒厂隔震应用案例
酒厂隔震应用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酒厂在生产过程中也开始使用隔震技术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隔震技术主要通过减振和隔振的手段来降低地震、振动和噪音对酒厂设备和产品的影响,提高酒厂的运行效率。
首先,酒厂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设备的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地面的震动会给酒厂的设备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导致设备的损坏甚至倒塌。
而隔震技术通过在设备底部安装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设备的冲击力,保护设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样一来,即使在地震发生时,酒厂的生产设备也能够正常运行,避免生产中断和产品损失,保证酒品的质量。
其次,酒厂隔震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减少振动对设备和产品的影响。
酒厂中的许多设备,如发酵罐、搅拌器等都需要进行高速转动,而转动过程中会产生振动。
这些振动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设备振动带来的噪音和震动,提高设备的稳定性,确保设备连续、高效运转。
同时,也可以避免振动对产品的影响,保证酒品的口感和品质。
此外,酒厂隔震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降低噪音对工作环境和产品的影响。
在酒厂的生产过程中,许多设备都会产生噪音,如发酵罐、搅拌器、输送带等。
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不仅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通过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噪音减少到最低限度,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
同时,也可以避免噪音对产品的影响,确保酒品的口感和品质。
总的来说,酒厂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护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和提升工作环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酒厂在使用隔震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隔震装置并进行定期维护,以确保隔震系统的有效运行。
相信随着隔震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酒厂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高烈度地区消能减震实际运用介绍
高烈度地区消能减震实际运用介绍【摘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部分高烈度地区因人文地理优势也跟上了发展的步伐,如何在高烈度地区建设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及更好的保证人民生命财产,是所有建设参与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精神,在高烈度设防地区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采用减隔震已经是大势所趋。
本文以西昌市某综合体公共建筑为例,介绍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体系结合屈曲约束支撑(BRB)、普通钢支撑在高烈度地区的实际消能减震运用。
【关键词】钢框架-中心支撑;高烈度地区;屈曲约束支撑;消能减震本工程为西昌市某综合体公共建筑,地上A、B栋为17层70m高钢框架-中心支撑高层酒店、C栋为钢框架-中心支撑多层商业、地下室为二层钢筋混凝土停车场及附属设施。
抗震设防烈度9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0.45s,多遇地震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48(考虑近场系数1.5倍增大系数),为减小高烈度地区、抗震不利地段等不利因素,方案设计时在满足建筑工程前提下对建筑体型做相应约束,本工程平面及立面上无不规则情况。
本文以A栋做相关介绍。
1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结合本项目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选定抗震性能目标,在满足国家、地方法规外,根据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概念进行分析设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2016版(以下简称抗规)》附录M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JGJ3-2010第3.11节相关规定,定义A栋的性能目标为D,结构各部位构件性能化设计的具体要求如下表:表1性能目标与性能水准的关联性表2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目标(规范)2 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采用北京盈建科公司YJK软件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分析,使用美国伯克利分校的PERFORM-3D软件进行弹性时程分析及大震性能评估。
我国应用隔震原理的工程
我国应用隔震原理的工程一、工程背景在我国的地震频繁地区,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工程开始应用隔震原理。
隔震工程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物基础与地基之间插入隔震装置,使建筑物脱离地震波传递而减少破坏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我国应用隔震原理的工程。
二、隔震原理隔震原理是使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装置的内能,使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减小。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支座、钢球支座等。
这些装置可以通过弹性变形来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使建筑物相对于地震波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
三、隔震工程案例1. 上海金茂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是一座超高层建筑,采用了隔震原理进行设计。
在大厦的基础上安装了大量的隔震装置,使得大厦在地震发生时可以缓冲地震的震动,减少破坏。
这种隔震设计大大提高了大厦的抗震能力。
2. 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也是一座采用隔震原理的工程。
大剧院的地下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橡胶和铅芯的隔震支架,使得大剧院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隔震设计保证了大剧院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3. 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是一座应用隔震原理的工程案例。
图书馆通过安装钢板弹簧隔震系统,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实现了地震波的减震效果。
这种设计保证了图书馆的建筑安全,有效地保护了图书馆的藏书。
四、隔震工程的优势隔震工程具有以下优势:•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
•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性。
•提供更舒适的建筑环境,减少地震时产生的人员恐慌和伤害。
五、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在地震频繁地区广泛应用隔震原理的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在设计建筑物时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用隔震工程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通过应用隔震原理,可以保护人员的安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社会对地震的防范意识。
六、总结隔震工程是一种有效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方法,在我国地震频繁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1class消能减震概念结构消能减震技术主要指的是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层间空隙、节点连接部分或者连接缝等一些位置安装消能减震装置,或者是将结构的支撑、连接件或非承重剪力墙等一些次要构件设置为能够消能的构件。
在地震来临时,这些装置或者构件可以通过摩擦、塑性变形、粘滞液体流动等一些变化,为结构提供较大的阻尼,消耗地震动输入的能量,消减主体结构的地震动反应,从而起到保护主体结构安全的作用。
与传统增大截面抵抗地震作用不同,消能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消能减震构件吸收、消耗地震能量降低主体结构地震响应,是建筑物抗震的另一个有力手段。
消能减震技术中,安装消能器增加结构阻尼的被动消能减震方法,由于其传受力明确、安装维护方便、制作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受到业内人士的青睐。
消能减震原理结构消能减震的实质是在结构中设置消能器,地震时输入结构的能量率先为消能器吸收,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有效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
消能器在地震中起到结构附加阻尼和附加刚度的作用。
相比常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只能通过增加结构构件尺寸或者钢筋的方法,更加经济合理高效,这也是消能减震结构具有经济性优势的主要原因。
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传统结构:Ein= Ev+Ec+Ek+Eh;消能减震结构:E'in= E'v+E'c+E'k+E'h+Ed;式中Ein、E'in——地震过程中输入传统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能量;Ev、E'v——传统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动能;Ec、E'c——传统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Ek、E'k——传统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Eh、E'h——传统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Ed——消能器耗散或吸收的能量。
在上述能量方程中,由于Ev和E'v、Ek和E'k仅发生能量转化,并不耗散能量,而Ec和E'c仅占总能量的很小部分(约5%左右),可以忽略不计。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
减隔震设计案例集隔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发生倒塌或损坏的概率,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成功的减隔震设计案例,来阐述减隔震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案例一:东京湾横须贺岸壁桩筑围工程该项目是日本东京湾横须贺地区一个重要的岸壁桩筑围工程,主要用于保护当地港口和相关设施设备不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设计中,专业的工程师借助减隔震技术,采用了高性能减隔震橡胶支座和隔震支座等结构,成功地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有效地降低了地震对岸壁桩筑围工程的影响。
在实际发生地震时,该岸壁桩筑围工程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为当地港口和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案例二:旧金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旧金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是一个著名的航空交通枢纽,由于所在地处于地震多发地区,航站楼的设计必须考虑地震的影响。
针对这一需求,设计团队采用了减隔震技术,引入了隔震支座和减震橡胶支座等结构,将航站楼与地基隔离,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在2010年的智利地震和2014年的南希地震中,航站楼顺利地通过了地震的考验,为乘客和航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案例三:中国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平安金融中心是深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地震频发的南部地区,设计团队对建筑的地震安全性予以了高度重视。
在设计中,他们采用了多种减隔震技术,如隔震支座、减震橡胶支座和减震阻尼器等,成功地将地震的冲击转移和消耗,保护了建筑结构和内部设备的完好性。
在2019年的深圳地震中,平安金融中心表现出色,未发生严重损坏,为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提供了保障。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减隔震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今后的建筑工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减隔震技术,保护建筑结构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以上案例对于你对减隔震设计的理解和应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101.1 100 ( 6300 1995 ) 1999 921 ( 2500 )AVD)(AMD) ( )(AVS1.2 1. 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e12.Seismic Isolation StructureIsolator3.Vibration Damping Structure Damper1.3 63 71 6 78 5 86 94.7.1 : 1. 2. 3. 50 :30 80% : 10% : 475 ⇒ 2500 2% ⇒ 50 ⇒ 50 75 5 88 11 921 15 222.12.21.2.1/3~1/102.31. 2. 3.31/3~1/101.2.3. 2~32.4(0.5)41. 3:2. ( ) ( ) ( )50.1 (10(cm/sec)) 3.(1) (2) (3)( ( () ) )2.5 2 (1) (2) 1. ( ( ) )2.62.61. (1)(2) 1m (3) ( ( ) )(4)2. (1) (2)LEVEL 1 LEVEL 2 ( )3. (1) 0.12~0.15 (2) ( (3)7)( ) 4.( ) 5.6. (1)(2)8(3)2.7 1.2.3.4./(Dashpot)95. (1) NS (2) (3) (4) EL CENTRO 1940 NS TAFT 1952 EW HACHINOHE19686.103.11. 2.3.(1) 1677.36 m 2(2) 19073.47m 2 4.(1) GL+33.55 m(RF) (2) GL-12.9 m(B2F) (3) 8 35.(1)(2)(3) 1F B1 6.RC 7. (HDRB) 8.800 850 90 0 9 503.21.28 fc’=280 kg/cm22.(1)#6( ) , fy = 4200kg/cm2(2)#5( ) , fy = 2800kg/cm23.3475 ( 0.33g) 1/300 2500 ( 0.41g) 1/200 2500LEVEL 1(0.33g)LEVEL 2(0.41g)1/300 1/200 20.0 25.03.4800850900 950(N/mm 2) 0.35(mm) 800 850 900 950 (mm) 25 25 25 25 (mm) 5 5 5 5 40 40 40 40 (mm) 200 200 200 200 38.8 41.3 43.8 46.34.0 4.3 4.5 4.8 (mm)4.5 4.5 4.5 4.5(mm) 1100 1150 1200 1250 (mm) 32 32 32 32(mm) 503.5 503.5 503.5 503.5=400 400 400 400 (%) 335 365 370 400(0,47) (0,52) (0,57) (0,63) (N/mm 2)(400,0) (400,3.0) (400,6.3) (400,9.9)(X 103 KN/m)3686428849335620(N/mm 2) 100% 1.0(X 103 KN/m) 3.12 3.52 3.94 4.39 (X 103 KN/m) 0.62 0.70 0.79 0.88 (KN) 53.1 60.0 67.3 74.9 (X 103 KN/m) 0.889 1.004 1.125 1.2540.17 0.17 0.17 0.17HDRB φ80013 HDRB φ850 5 HDRB φ900 7HDRB φ950133.5 3.5.1 1.(1)(2) Z=0.33 0.33g0.33g/3.5=0.094g Z=0.094 (3) I(a) I=1.25 (b) I=1.0 (4) R=1.0 475 R 1.0 (5)T 0.03 0.03 T 0.150.15 T 0.333T0.333C=1.0C=12.5T+0.625C=2.5C=0.833/T2.(1) Zv=0.22(2) Cv=2.75(3)(a) 475 uv Fy v IC v Z z K α4.1475=(b) 30 vFy v ICv Z z K α5.330=(4)(a) 475 R=3.0 (b) 30 R=1.0 3.(1) I=1.25(2) Cp=0.75 3.5.21. 1502.150 qi( kg/m2)9m 9m~15m 15m~30m 30m~150m 150 110 150 190 230 3. C2=1.04. C1=1.05. Ai X 45.75m Y 52.85m6. i i windA q C C V 21=3.5.3RC (15cm) (1.8cm)(tf/m2) (m2) (tf)1.358 70.63 95.921.682 70.63 118.811.768 310.61 549.191.355 164.59 223.021.535 333.56 512.021.159 1132.31 1312.801.124 1132.31 1272.151.413 1555.47 2197.111.412 1555.47 2196.331.412 1555.47 2196.331.412 1555.47 2196.331.290 1555.47 2006.251.18 1555.47 1840.455.21 858.13 4473.411.403 2413.60 3385.081.392 2413.60 3359.743.518 2413.60 8489.953.5.4(tf/m2) (m2) (tf)0.20 70.63 14.130.50 70.63 35.320.30 310.61 93.180.50 235.22 117.610.50 1132.31 566.160.25 1132.31 283.080.30 1132.31 339.69 Y2-Y50.40 423.16 169.26 Y5-Y80.30 1555.47 466.640.30 1555.47 466.640.30 1555.47 466.643.63.7113.7.1 4754754753.7.2 250025002500Te = 2πW gK eff⎛ g ⎞ DM = ⎜ 2 ⎟ S aDTe2 / B ⎝ 4π ⎠ Do Do ≅ DM3.7.3離GCx MC GCyb 475X Y X Y GC GC X Y21X12e y ⎞ ⎛ ⎟ Ax = ⎜1 + y 2 ⎜ b + d2 ⎟ ⎠ ⎝Y X Y12e ⎞ ⎛ Ay = ⎜1 + x 2 x 2 ⎟ b +d ⎠ ⎝ DTX = AX DDTY = AY D DT = MAX ( DTX , DTY ) DTM = 1.5 DT2500X Y X Y3.7.41.30 475 C=0.07Cy=0.10 0.102.712.35tf286.98tf3.357.94tf286.98tf224. 45cm50cm 50cm 45cm3.8475 0.33g) ( 0.41g) 1/200 1/300 2500(2500LEVEL 1 cm/s2 9092017470. 048 99092017470. 050 99092017470. 057 99092017470. 100 EW NS EW NS EW NS EW NS 336.6 290.4 302.5 278.3 304.7 290.4 302.5 278.3LEVEL 2cm/s2418.0 359.7 376.2 345.4 379.5 359.7 376.2 346.53.8.14 4 1g LEVEL 4 NS EW NS EW compatible921 94 7 1 0.33 0.418Compatible233.8.2XY1.X RF 8F 8F 7F 6F 5F 4F 3F 2F 0.0024 0.0022 0.0023 0.0024 0.0029 0.0033 0.0037 0.0042 0.0042 3.25 1.60 3.50 3.80 3.80 3.80 3.80 4.20 5.00 (m) (m) 0.0079 0.0036 0.0081 0.0091 0.0110 0.0124 0.0140 0.0176 0.0209 285.44 42.22 122.65 205.55 168.16 236.85 183.21 129.66 74.21 (tf) (tf) 285.44 327.66 450.31 655.86 824.02 1060.87 1244.08 1373.74 1447.95 (tf/m) 36232.55 91709.58 55337.63 72215.37 75189.79 85531.96 88675.37 78174.22 69429.392.Y (m) 0.0026 0.0025 0.0025 0.0027 0.0032 0.0033 0.0038 0.0041 0.0038 3.25 1.60 3.50 3.80 3.80 3.80 3.80 4.20 5.00 (m) 0.0083 0.0040 0.0088 0.0103 0.0120 0.0127 0.0143 0.0173 0.0190 278.39 40.36 117.25 196.50 160.76 226.43 175.15 123.95 70.94 (tf) (tf) 278.39 318.75 436.00 632.50 793.26 1019.69 1194.84 1318.79 1389.73 (tf/m) 33460.34 79687.50 49630.05 61670.01 66123.74 80437.49 83826.07 76250.03 73066.77RF 8F 8F 7F 6F 5F 4F 3F 2F3.8.31.(sec)1 2 34.228 0.799 0.471 244.228 0.799 0.4712.X 1/440 2 (0.955cm) 100 W 数 0.0507 057 S 0.1894 100 W 186.5gal 048 S 1/358 2 (1.172 m) 100 W 0.0599 057 S 0.2178 050 S 214.1gal 050 S Y 1/460(2F) (0.951cm) 100 0.051 050 0.1945 048 S 191.1 048 S 1/381(2F) (1.102cm) 100 0.0597 100 0.2219 100 S 222.4 050 S( 1F LEVEL 1)RFL( LEVEL 2 1F)RFL3.8.4 1. LEVEL1(1) (2)2. LEVEL21/440 18cm1/300 20cm(1) (2)1/358 24cm1/200 25cm4.1 1. 2. 3. 4. : :255. 6. 7. 8. :S : :(M) R3F R2F R1F 14F 13F 12F 11F 10F 9F 8F 7F 6F 5F 4F 3F 2F 1F 3 3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5.5 5.5 3.9 67.7:SMRF: CFT(m2) 135.1 181.211196.8 1196.8 1196.8 1196.8 1193.41 1196.8 1196.8 1196.8 1196.8 1196.8 1234.3 1193.41 1232.58 K26274.2f c' ≥ 280 kgf / cm 2f c' ≥ 310 kgf / cm 2f c' ≥ 310 kgf / cm 2CNS560 W #5( ) #6( )f y ≥ 2800 kgf / cm 2 f y ≥ 4200 kgf / cm 2ATSM A572 Gr.50 f y ≥ 3500 kgf / cm 2 f y ≥ 2520 kgf / cm 2 ASTM A108 ASTM A325 ASTM A3074.394 : Z=0.33(year)I=1.5LEVEL1 475 0.24 10/1000 LEVEL2 2500 0.32 15/10004.4150t α (kN) (kN) (kine) 2 (kine) 0.068 120 150 3.2 15 0.068 80 100 3.2 15 100t1~4F6~11F284.5()()NG OK4.6 4.6.1X 150T RFL 15FL 14FL 13FL 12FL 100T 150TY 100T22911FL 10FL 9FL 8FL 7FL 6FL 5FL 4FL 3FL 2FL4 4 4 4 4 4 8 8 8 8 28 8 8 8 28 114 44 4 4 4 4 830284.6.2ETABS301. 2. =1.0 3. =0.34. =0.3 =1.05.150T=0.3 15 kine 150T =1.0 15 kine 237T 37%6.100T=0.3 15kine 100T =1.0 15kine 150.56T 58%7. =0.3 4.6.3Pushover 475 2500 4.6.4KjVj K iFieff W W W W ππβββββ440210∑+∑+=++=eff0 1KiFiW W π4∑2KjVjW W π4∑W K ∑ii i u F 21W FiW Vj jPushover ADRS Equivalent Viscous Damping eq eff 4.6.51. Pushover Collapse2. Pushover V- roof ADRS3. C A C V V D T eff eff4. 475 2500 C A C VC A EPAC V T 0S DS /B 1 475 0.24 1.3 0.6/ B 1 25000.321.3 0.8/ B 15.(1) ini B 1 C V (2) ADRS Damping Parameters V D T eff eff0 31 eff iniD T eff 2(3) (2) 0 1 2 ini (1) (1) (2)ini 0 1 24.74.7.1 475C A EPA C V T0S DS/B1475 0.24 1.3 0.6/ B1 2500 0.32 1.3 0.8/ B11. X(1)(2)2. Y (1)(2)4.7.2 2500C A EPA C V T0S DS/B1475 0.24 1.3 0.6/ B1 2500 0.32 1.3 0.8/ B1 1. X(1)(3)2. Y (1)(3)4.8 4.8.1ADRS ADRSB 1C AC Vβ,iniV(t)Disp(cm)T,eff(sec)β,eff β0β1β2β,total β0+β21st 0.87 0.24 0.9 3.00%4545.6553.5 1.893 6.30% 3.00% 3.30% 10.72% 17.02%13.72%2nd 1.43 0.24 0.55 3.00%3426.5537.41 1.801 3.00% 3.00%0.00% 12.65% 15.65%15.65%475 X3th 1.39 0.24 0.56 3.00%3488.8538.09 1.801 3.00% 3.00%0.00% 12.49% 15.49%15.49%1st 0.87 0.24 0.9 3.00%5174.1354.82 1.747 5.30% 3.00% 2.30% 9.41% 14.71%12.41%2nd 1.37 0.24 0.57 3.00%3805.3537.95 1.685 3.00% 3.00%0.00% 11.44% 14.44%14.44%475 Y3th 1.36 0.24 0.57 3.00%3805.3537.95 1.685 3.00% 3.00%0.00% 11.44% 14.44%14.44%1st 0.87 0.32 1.2 3.00%4946.0266.93 2.0319.60% 3.00% 6.60% 10.33% 19.93%13.33%2nd 1.5 0.32 0.69 3.00%4049.8645.28 1.826 3.90% 3.00%0.90% 11.33% 15.23%14.33%2500 X3th 1.38 0.32 0.75 3.00%4200.7147.78 1.847 4.60% 3.00% 1.60% 11.13% 15.73%14.13%1st 0.87 0.32 1.2 3.00%5862.4767.15 1.8358.10% 3.00% 5.10% 8.87% 16.97%11.87%2nd 1.42 0.32 0.73 3.00%4633.5647.24 1.705 3.70% 3.00%0.70% 10.01% 13.71%13.01%2500 Y3th 1.34 0.32 0.78 3.00%4798.7749.561.7184.20%3.00% 1.20% 9.81% 14.01%12.81%1. β02. β13. β24. β,total β0 β1 β25. β0+β2ADRS Disp(cm) 0 1 2 ,total 0+ 2 475 X 3 38.09 475 Y 3 37.95 2500 X 3 47.78 2500 Y3 49.561. 475 X Y 15.49 14.44X 2 =12.49% total =15.49% Y 2 =11.44% total =14.44%2.2500X Y 15.73 14.01X 2 =11.13% total = 15.73%Y 2 =9.81% total =14.01%4.8.2X 16% Y 15% 5% 1 2 11% 10% 1+ 2 11% 10%1.2.3.4.1. 内882015 1999.62. 観 録1996.103. 2001 7 pp.158~1614. 雑 2002.45. 説説 1996.46. ・ ・ 1994.47. 冄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