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笔记
一、课文概述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标题为《论语十二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
二、字词积累
箪食瓢饮:形容生活清苦。
求知若渴:形容对知识极度渴望。
虚心求教:谦虚地向别人请教。
博采众长:广泛地吸取各家之长。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领悟新的道理。
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三、重点句子解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尤其是当他们做出善行的时侯,我们应该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对于学习的不同态度和层次。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并不如喜欢学习,而喜欢学习又不如把学习当作乐趣。只有真正热爱学习,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自我反省,而不是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四、主题思想分析
本课通过孔子的言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做人的道理。孔子认为学习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强调做人要具备诚实、谦虚、勤奋、有礼貌等品质。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成长和学习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写作特点分析
本课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同时,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格言,使得课文内容生动有趣且富有哲理。这些写作特点不仅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也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12章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12章笔记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曰:说,同“悦”,愉快。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患:忧虑、怕。己:自己。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多次检查。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传授的知识、道理。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已学的。新:新的、将要学的。
6.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诗歌。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
几个人。从:跟从(学习)。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河流。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9.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军队的统称。匹夫:普通的人。
1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了解。好:喜爱。乐:以……为乐。
三、内容理解
1. 《〈论语〉十二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学习和做人?
答: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温故而知新”讲的是学习的方法;②“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修身做人;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的是学习态度;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态度;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是惜时;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修身做人。
七年级论语第十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论语第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七
年级的“语文”学科中,我们也开始学习《论语》中的知识点,其
中十二章是重要的章节之一。本文将对七年级论语第十二章的知
识点进行梳理和介绍,以便同学们学习和掌握。
一、十二章主要内容
十二章共包括十个小节,主要内容如下:
1. 为政第一:孔子谈及如何治理国家,指出要以人为本,尽可
能减少刑罚,以提高治理效果。
2. 公冶长第二:孔子与公冶长讨论为人处事的道理。孔子认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犯错,而应该养成好的习惯,并时刻保持谨慎
和自律。
3. 雍也第三:孔子讲述他对于礼的认识和感悟,强调了礼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
4. 或问第四:弟子问孔子如何作为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要
尽力做到最好,不可怠慢。
5. 子张第五:孔子与子张探讨修身养性和待人接物的方法。
6. 子夏第六:孔子与子夏讨论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强调时间的宝贵和管理的重要性。
7. 静虑第七:孔子讲述他对于宁静、冷静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
方法。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淡定从容地处理各种
问题。
8. 少长第八:孔子与弟子们探讨君子如何教育孩子,扶植后代。
9. 泰伯第九:孔子向弟子们介绍了古代贵族泰伯的品行和为人
处事的方法,表达了对美好品德和处世方法的向往。
10. 子罕第十:孔子与弟子们讨论信仰和人生意义的问题。他
指出,人应该有信仰,有所追求,才能活得更加有意义。
以上十个小节是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其中不乏精彩的话语和名言,吸引着我们去探究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二、七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小升初预习 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小升初预习| 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ă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
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二
一、字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0.不逾矩
1.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3.思而不学则殆
可以为师矣
人不堪其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0.不义而富且贵
1.于我如浮云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
0.切问而近思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古今异义词语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择其善者而从之;今义:跟从。)
可以为师矣
一词多义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成语归类
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二、课文整理
句子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子.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学而时习
..之(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不亦
..说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愠:生气,恼怒。) (君子:有才德的人)
5.吾日三省
....吾身(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为人谋
...而不忠.乎?(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诚信)(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十有五:十五岁)
9.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0.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11.六十而耳顺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
顺从意愿)(逾:越过)(矩:法度)(逾矩:越过法度)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13.贤哉,回.也!(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14.一箪.食,一瓢饮(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15.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
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
1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吃)(水:冷水)(肱:胳膊)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
《论语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篇,本篇共有十二章,主要记录了孔子
言论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以下是这篇文章的一些知识点解析:
1.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的言传身教的记录,通过对话和言论展示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注重道德修养,认为人应该以德为先,
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培养人格品质:《论语十二章》中的对话强调了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应该谦虚、守信、勤奋努力,并遵循礼仪规范。
3. 学习方法:孔子强调了对学习的重视和勤奋的态度。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还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包括反复读书、思考和实践。
4. 人际关系:《论语十二章》中的对话也涉及到人际关系的问题。孔子认为人应该尊敬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并注重礼貌和谦虚。
5. 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言传身教和互动对话。通过对话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自主思考。
总之,《论语十二章》通过展示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阐述了孔子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强调了道德修养、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成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页/共1页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矩,法度。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
者,……的人川上:河边。
川,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十二章》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
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不亦乐乎.)
小升初预习 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升初预习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
章知识点详解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第12课《论语》十二章主要围绕孔子的教育思想展开,以下是详细的知识点解析:
1.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该章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的、有时机可乘的,并且学以致用。他还提到了朋友的重要性,表示有朋友相伴可以带
来快乐。最后,孔子提到无论别人是否了解自己,都应该保持风度和自信。
2. 第二章:“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 这一章提到了孔子的学生子游对他的朋友张的评价。子游认为张是一个有才华但不够仁慈的人。这一章强调了仁慈和人情之间的关系。
3. 第三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认为,应该更关注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了解别人,而不是过分在意别人是否了解自己。这里提醒人们要学会关心他人,了解他人,培养人际
关系。
4. 第四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这一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无论与谁一起行动,都会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并从他们身上取长补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1页/共3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第五章:“子曰:‘君子不器。’”
- 这一章说的是“君子不器”。它并不是指君子没有才能,而是指君子不自傲、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谨慎、不自我膨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
知识点汇总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集结。在学习《论语》时,我们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的学说。下面就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的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学而篇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反复思考,只有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孔子对学习的要求,他倡导人们要虚心好学,不要因为自己已经有所成就而骄傲自满。
第二章:为政篇
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对待友谊和仁爱的理解。孔子认为通过学问可以结交朋友,而朋友可以相互帮助成长。
2. “君子之于天下也,不求也难。”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章:兄弟篇
1.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教导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为人之道,同时要虚心接受错误并勇于改正。
2.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将问题推给别人。
第四章:述而篇
1. “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认为真正的仁爱不能通过华丽的言辞和做作的举动表达,而是从内心发出的。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强,只有经历过困苦才能看到真正的价值。
第五章:泰伯篇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堂笔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写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三、字词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文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
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二章
一、字词(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习:复习。亦:也。说:同“悦”,愉快。)
2.有朋自远方来(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
3.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吾身:自我检查。谋:谋划。忠:尽力)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重点知识点整
理人教版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下面是《十二章》的重点知识点整理: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这句话指的是友谊的重要性,表达了以真诚的心对待朋友是多么的愉快和快乐。
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含义:这句话指出了智慧、仁爱和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念、没有忧虑和恐惧。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这句话是讲述了待人以善的原则,提倡不做出自己讨厌的事情,从而体现了道德和爱心。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会更加坦荡和豁达。
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和谦逊的。
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含义: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才能成为别人的启蒙老师。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真正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喜爱甚至激动,才能真正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8.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的含义:这句话告诫我们,一个真正的士人应该以追求道德和道德品德的高尚为目标,而不是只在乎物质的享受和虚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十二章》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
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不亦乐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
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
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10.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12.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归纳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 “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
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
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五、课文主题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