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doc

合集下载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1、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实验过程中,仪器、试剂和操作等均会引起试验结果的误差,衡量检验结果的质量常用准确度和精确度,或特异性和灵敏度。

具体采用哪一种指标应根据实验的性质决定,目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工作内容大致有3类,衡量起质量的技术指标不完全相同。

第一类是检出细菌的实验,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和细菌分离培养。

现代的细菌感染,混合菌较常见,一份标本中,会有2种以上细菌存在。

无论标本直接涂片还是分离培养,检验结果必须如实反映感染病灶中细菌的真实情况。

这类实验的质量,应该用细菌检出率或细菌分离率来衡量。

第二类是鉴定细菌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学、血清学的手段来鉴定病原菌。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都做出准确的鉴定,是反映细菌事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是药敏实验。

有稀释法和纸片法,前者是半定量的实验,可以用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衡量,后者以敏感或耐药的形式报告,属于定性的实验,但实验过程中测量抑菌环是定量的指标。

也应以准确度和精确度衡量。

所以实验室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在实验室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就应该主动设置误差检测系统,实验中一旦出现误差及时发出警报,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室内质量控制2.1在职人员2.1.1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以及相关的生物交全防护知识,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及时终结并积累工作经验。

2.1.2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程,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2.1.3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进展,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获取新信息。

因为细菌学检验,投资人员培训远比投资与仪器设备更重要。

2.2操作手册及参考书2.2.1细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本指导日常工作、简明扼要的操作手册,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共57页文档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共57页文档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完整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doc

(完整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doc

(完整版)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doc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1、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 , 实验过程中 , 仪器、试剂和操作等均会引起试验结果的误差 , 衡量检验结果的质量常用准确度和精确度 , 或特异性和灵敏度。

具体采用哪一种指标应根据实验的性质决定 , 目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工作内容大致有 3 类 , 衡量起质量的技术指标不完全相同。

第一类是检出细菌的实验, 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和细菌分离培养。

现代的细菌感染, 混合菌较常见 , 一份标本中 , 会有 2 种以上细菌存在。

无论标本直接涂片还是分离培养, 检验结果必须如实反映感染病灶中细菌的真实情况。

这类实验的质量 , 应该用细菌检出率或细菌分离率来衡量。

第二类是鉴定细菌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学、血清学的手段来鉴定病原菌。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都做出准确的鉴定, 是反映细菌事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是药敏实验。

有稀释法和纸片法 , 前者是半定量的实验 , 可以用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衡量 , 后者以敏感或耐药的形式报告 , 属于定性的实验 , 但实验过程中测量抑菌环是定量的指标。

也应以准确度和精确度衡量。

所以实验室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上这一点, 在实验室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就应该主动设置误差检测系统 , 实验中一旦出现误差及时发出警报 , 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室内质量控制2.1 在职人员2.1.1 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以及相关的生物交全防护知识 , 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 , 及时终结并积累工作经验。

2.1.2 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程 , 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2.1.3 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进展 , 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 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 , 获取新信息。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目的研究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从各科室采集的4500例细菌标本进行临床实验。

分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经临床病理证实,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优良为2412例,合格为1778例,不合格为310例,合格率为93.11%。

结论规范管理程序,保证标本质量采集的质量,对提高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样本采集;检验质量;细菌学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菌学检验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入院患者进行标本采集、研究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由于临床细菌学检验内容非常复杂,包括标本采集、运送、保存、药物过敏检验等多方面的内容,任一环节出错,都会对检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格外注意各环节的操作标准。

现对我院采集的4500例细菌标本的检验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从各科室采集的细菌标本4500例,其中559例血液标本,678例粪便标本,894例尿液标本,686例脓液标本,759例生殖道分泌物,924例痰液标本。

1.2方法将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处理,对不同的标本进行临床细菌学检验,记录检验结果。

1.3临床评价标准参照医学微生物检验规范对本组实验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价,以优良、合格、不合格作为评价等级。

对不合格标本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

2结果本组4500例标本,其中优良为2412例,合格为1778例,不合格为310例,合格率为93.11%。

其中,以粪便标本和血液标本的检查合格率最高,见表1。

本组310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6.89%,其具体影响因素见表2。

3结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细菌学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过程主要包括细菌采集、运送、管理、检验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检验质量。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制定一套标准的操作规程,包括标本收集、保存、转运和实验操作等所有环节的具体要求。

SOP规定了每个步骤的操作流程、使用的试剂和设备、结果解读标准等,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样本质量控制:对于临床细菌学检验来说,样本的质量非常重要。

因此,在样本收集和保存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失真。

这包括正确的采样技术、合适的保存温度和时间,并且应该在检验之前对样本的质量进行评估。

例如,如果样本存放不当导致细菌死亡或浓度过低,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质量控制品的使用:质量控制品是一种稳定、已知浓度的标准品,用来验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常,质控品会模拟常见的临床标本,包括阴性和阳性样本。

实验室需要每日使用质控品来验证设备、试剂和操作的稳定性。

如果质控品的结果在预定范围内,可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行建立的用来监测日常实验质量的系统。

首先,需要确定一组常规检测指标,然后每天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通过比较每天的测试结果,可以确定实验室的日常变异范围,并及时发现异常结果。

如果结果超出了参考范围,实验室需要进行调查和纠正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5.外部质量评估:外部质量评估是指实验室参加由独立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项目。

通常,这些项目会定期提供一批未知样本给实验室,实验室需要准确识别和报告这些样本,以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部质量评估可以帮助实验室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以改进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

6.不断改进和学习: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验室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和外部质量评估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学习。

当出现偏差或问题时,实验室要及时纠正错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重新培训操作员、更换设备或改进操作规程。

此外,实验室还应定期回顾和更新SOP,并参加培训活动,以保持对新技术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测工作,用于确定样本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

为了确保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及其实施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内部质控标准:实验室应建立一套内部质控标准,以确保每个步骤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内部质控标准可以包括使用已知细菌菌株进行定量检测,比对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确保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2. 外部质控标准:实验室应参与外部质控方案,如国家或地区提供的质控方案。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样本质量控制:样本的质量对细菌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实验室应确保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符合标准操作规程。

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样本,应及时通知采样单位,要求重新采集。

二、质量控制实施步骤1. 设定质量控制指标: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设定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等。

2. 内部质控:每天实验前应进行内部质控,包括检查仪器的运行状态、校准和维护记录是否正常。

使用已知细菌菌株进行定量检测,比对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计算误差值。

3. 外部质控:定期参与外部质控方案,将实验结果提交给质控机构进行比对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纠正实验方法和操作,提高实验准确性。

4. 样本质量控制:对于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应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和监督。

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样本,应及时通知采样单位,要求重新采集。

5. 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控制记录,详细记录每次质控的结果和分析。

定期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进行持续改进。

三、质量控制结果的评估和改进1. 评估质量控制结果:根据质控结果和分析,评估实验室的细菌检验质量。

通过比对内部和外部质控结果,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及时纠正问题:对于质控结果异常的情况,实验室应及时进行问题分析,并采取纠正措施。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1、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实验过程中,仪器、试剂和操作等均会引起试验结果的误差,衡量检验结果的质量常用准确度和精确度,或特异性和灵敏度。

具体采用哪一种指标应根据实验的性质决定,目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工作内容大致有3类,衡量起质量的技术指标不完全相同。

第一类是检出细菌的实验,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和细菌分离培养。

现代的细菌感染,混合菌较常见,一份标本中,会有2种以上细菌存在。

无论标本直接涂片还是分离培养,检验结果必须如实反映感染病灶中细菌的真实情况。

这类实验的质量,应该用细菌检出率或细菌分离率来衡量。

第二类是鉴定细菌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学、血清学的手段来鉴定病原菌。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都做出准确的鉴定,是反映细菌事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是药敏实验。

有稀释法和纸片法,前者是半定量的实验,可以用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衡量,后者以敏感或耐药的形式报告,属于定性的实验,但实验过程中测量抑菌环是定量的指标。

也应以准确度和精确度衡量。

所以实验室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在实验室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就应该主动设置误差检测系统,实验中一旦出现误差及时发出警报,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室内质量控制2.1在职人员2.1.1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以及相关的生物交全防护知识,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及时终结并积累工作经验。

2.1.2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程,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2.1.3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进展,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获取新信息。

因为细菌学检验,投资人员培训远比投资与仪器设备更重要。

2.2操作手册及参考书2.2.1细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本指导日常工作、简明扼要的操作手册,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是医学实验室中常见的一项检测项目,用于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在细菌检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标本采集、实验室环境控制、仪器设备校准、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结果解读等方面。

一、标本采集1. 采集标本前,操作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手部卫生,佩戴一次性手套,并确保采集容器是无菌的。

2. 标本采集应遵循相应的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确保采集到的标本是代表性的。

3.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避免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变质。

二、实验室环境控制1.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实验室环境无菌。

2. 实验室内应设立合适的通风系统,保持空气流通,并定期检测空气质量。

3. 实验室内的工作台、仪器设备等表面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三、仪器设备校准1. 实验室应定期对细菌检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校准应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记录校准结果并进行备案。

四、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1. 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检验,以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质量控制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并与实际检测样本相似。

3. 实验室应根据质量控制样本的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结果解读1. 实验室应根据标准操作规程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结果的解读应由经过培训和合格的操作人员进行,避免人为误差的发生。

3. 实验室应建立结果解读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时发现和纠正结果解读中的问题。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细菌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通过严格遵循标本采集、实验室环境控制、仪器设备校准、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和结果解读等方面的标准,可以有效降低误差和偏差,提高细菌检验的质量和可信度。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不断改进和提升细菌检验的质量水平。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细菌,并确定其数量和种类。

为了确保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实验室环境:细菌检验应在洁净、无菌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无杂质和细菌污染。

2. 人员培训:实验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掌握细菌检验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控制要求。

实验室应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

3.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应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采集器具应经过严格消毒和清洁,避免干扰细菌检验结果。

4. 试剂和材料:实验室应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试剂和材料,确保其纯度和可靠性。

试剂和材料的储存和使用应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

5. 仪器设备:实验室应配备先进的细菌检验仪器设备,并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仪器设备的使用应按照操作手册进行,避免误差和故障。

6. 质量控制品:实验室应使用质量控制品进行日常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品应具有稳定的特性和已知的细菌数量,用于验证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准备:将质量控制品和待测样本准备好,确保其符合实验要求。

质量控制品应与待测样本具有相似的性质和特性。

2. 质量控制品测试:将质量控制品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进行测试。

测试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和时间,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 数据分析:将质量控制品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如果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说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正常。

如果结果不符,应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4. 纠正措施:如果质量控制品测试结果不符合预期,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可能的纠正措施包括重新测试、检查仪器设备、培训人员等。

5. 质量控制记录: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控制记录,记录质量控制品的测试结果和分析。

记录应包括日期、操作人员、质量控制品批号等信息,以备日后参考和审查。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测工作,用于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细菌,并评估其数量和种类。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流程。

一、质量控制标准1. 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实验室应建立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细菌培养基的配制:实验室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配制培养基,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 细菌菌株的保存:实验室应定期检查保存的细菌菌株的活性和纯度,确保菌株的质量可靠。

- 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实验室应定期校准细菌检验所使用的设备,如离心机、培养箱等,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实验人员的培训:实验室应定期对细菌检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确保检验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外部质量控制标准:实验室应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如国家或地区组织的质量控制评估。

外部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外部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实验室应按照规定的频率使用外部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检验,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外部质量控制结果的分析:实验室应定期分析外部质量控制结果,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外部质量控制评估的参与:实验室应积极参与国家或地区组织的质量控制评估活动,接受专家的评估和指导,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水平。

二、质量控制流程1. 样本采集和传送:样本采集应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完整性。

采集后,样本应迅速传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样本的变质和污染。

2. 样本处理和培养:实验室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对样本进行处理和培养。

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交叉污染,避免外部细菌的干扰。

培养过程中应控制温度、湿度和培养时间,确保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 细菌鉴定:实验室应使用可靠的鉴定方法对培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应经过验证,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是医学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感染疾病。

为了确保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采集: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开始于样本的采集。

确保样本的正确采集和保存对于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采集样本时,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样本不受外界污染。

2. 质控菌株:质量控制中使用的质控菌株应具备以下特点:菌株纯度高、稳定性好、代表性强、易于培养和保存。

常用的质控菌株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 质控品:质控品是用于验证实验室检验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标准物质。

质控品应具备以下特点:成分稳定、浓度适中、易于保存和使用。

质控品的选择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需求和检验项目进行。

4. 质量控制指标: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阳性率、阴性率、准确性和重复性等。

阳性率和阴性率是评价检验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重要指标,准确性和重复性则是评价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指标。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处理:样本收到后,首先进行样本处理。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样本处理方法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样本处理包括离心、洗涤、培养等步骤。

在样本处理过程中,要确保操作规范,避免样本污染和交叉感染。

2. 质控菌株接种:将质控菌株接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接种。

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时间和温度应根据质控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调整。

3. 检验方法验证:在进行细菌检验之前,需要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验证包括方法准确性验证和方法稳定性验证。

准确性验证可以通过与标准方法进行比对来完成,稳定性验证可以通过连续多次检验同一样本来完成。

4. 质控品使用:在每次检验中,都要使用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质控品的使用应符合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使用质控品时,要按照标准操作规范进行,记录质控结果,并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确定样本中是否存在细菌以及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质量控制在细菌检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一套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质控菌株的选择:选择一种或多种已知细菌菌株作为质控菌株,这些菌株应具有已知的生长特性和抗生素敏感性。

- 质控菌株的保存和培养:质控菌株应保存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并定期进行培养以保持其活性。

- 质控菌株的使用:在每次实验中,应使用质控菌株进行质量控制测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质控菌株的鉴定:使用标准方法对质控菌株进行鉴定,以确认其纯度和身份。

2. 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参加外部质量评估计划,以评估和比较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

外部质量评估计划由独立的机构组织,提供已知含量的质控样本,实验室需要进行测试并提交结果。

通过参与外部质量评估计划,实验室可以评估自己的实验室质量,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误差。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准备:将待检样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采集和保存。

确保样本的保存条件和时间不会对细菌的生长和存活产生影响。

2. 质控样本的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含有已知细菌数量的质控样本。

质控样本应与待检样本在保存条件和处理方法上一致。

3. 实验操作: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细菌检验。

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实验操作包括样本的接种、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菌落计数等步骤。

4. 质量控制测试:在每次实验中,使用质控菌株进行质量控制测试。

将质控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并进行菌落计数或其他相关测试。

5.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判读。

比较质控样本的实验结果与已知值,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实验结果与质控样本的已知值存在较大偏差,需要进行异常结果的处理。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细菌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实验室的信誉度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质量控制的目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评估实验室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质量控制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实验室操作中的偏差和错误,确保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质量控制的步骤1. 设定质量控制标准:根据相关的质量管理要求和标准,制定适合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标准。

质量控制标准应包括阳性对照菌株、阴性对照菌株和质控品。

2. 选择质量控制菌株:根据实验室的检验项目和要求,选择适合的质量控制菌株。

质量控制菌株应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易于培养。

3. 制备质量控制菌株:根据标准操作程序,制备质量控制菌株。

制备过程应严格控制,确保菌株的纯度和活力。

4. 进行质量控制测试:将质量控制菌株与待检样本一同进行检验,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记录检验结果,并与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比对。

5. 分析质量控制结果:根据质量控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比较质量控制结果与质量控制标准的差异,评估实验室的检验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纠正和改进:根据质量控制结果,及时纠正实验室操作中的偏差和错误。

同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实验室操作和方法的改进,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自行进行的质量控制方法。

包括阳性对照菌株和阴性对照菌株的使用,以及质控品的使用。

通过与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检验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外部质量评估:由独立的质量评估机构进行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将自己的检验结果提交给质量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和比对。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检验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临床细菌检验是实验室检验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患者疾病诊断和用药的重要依据。

随着致病菌的多样与多变,细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管理规范更加严格。

细菌检验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及治疗方案,从而决定了患者能否及时有效得到正确的治疗。

这取决于检验的过程即是否正确的标本采集、保管运送、分离培养和鉴定[1],其中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检验结果的质量产生影响。

本文对临床细菌检验的正确性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标本的采集正确的微生物学检验始自正确的标本采取[2]。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微生物学和检验学相关规定,规范采集,不可盲目和随意采集。

目前临床中标本的采集大多由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及家属协助完成,他们对采集部位、最佳采集时机、采集的量和次数及采集规范性等知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导致采集的标本合格率不达标,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

医生或者检验人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宣教和指导,或者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检验人员亲自进行操作,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

胡锦霞[3]通过对2000份临床标本进行检验,并与标准细菌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尿液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89.9%,生殖道分泌物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82.1%,血液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94.7%,粪便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81.3%,痰液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92.5%,创伤组织细菌的检验合格率为98.4%。

标本检验合格率最高的是创伤组织细菌,最低的是粪便细菌。

此结果除了与采集者有关,更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是否规范操作密切相关。

一般创伤组织细菌的合格率最高,但也存在诸多的质量问题。

因创伤组织存在较多其他类型的菌种,尤其对于采集脓肿分泌物,容易收集到更多的滋生细菌,而这些细菌可能是杂菌,甚至会导致检验出现假阳性结果,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在采集之前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

采集痰液标本时,在采集之前没有指导患者多次漱口和用力咳嗽,由于患者的呼吸道及口腔都存在菌群,不按要求规范提取可能导致采集的是患者的唾液状,导致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临床细菌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

临床细菌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

临床细菌检验的全面质量管理(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标本正确采集十分重要,其目的是千方百计捕捉病原菌并保持其活性,以提高检出率,同时又要尽可能避免非病原菌的污染和干扰。

为此,要根据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目标病原菌的不同特点,正确合理地确定采样部位、时机和次数。

要选用恰当的采样器材并严格按规范操作。

一般来讲,采样量多一些有利于病原菌的检出,但应以不影响患者健康和便于操作为前提,因此采样量要恰当。

3.标本保存与送检盛标本的容器应无菌、不漏和便于密封。

要根据目标病原菌的特点决定是否使用保菌液、运送液或增菌液,以及选择何种保菌液、运送液或增菌液。

标本采集后应尽可能立即送检。

如不能及时送检,要根据目标病原菌的特点确定保存条件(如温度等),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实验室。

4.验收和登记标本的验收和登记要有专人负责。

验收的内容主要包括:采样时间与送检时间(注意时间间距)以及送检条件是否符合保存致病菌活力的要求;盛标本容器是否有溢漏和污染;申请单是否填写完整;标本标识是否与申请单一致和唯一等。

对不合格的标本要拒收,并向送检医护人员说明拒收原因,告知正确送检的要求,嘱其重新采集和送检标本。

以上各项均与细菌检验的质量密切相关,检验科(细菌室)应与临床科室通过共同研讨,认真制定有关的要求和标准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

二、检验中质量管理(一)致病菌分离鉴定1.标本(细菌)的接种、分离和鉴定根据标本和检验目的的不同接种不同的培养基。

对阳性培养要分离纯化,然后进行分群和种属鉴定。

整个操作过程要按标准操作程序(SOP)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操作程序,对于疑难菌株,要查阅文献、组织会诊,不能草率作出结论。

2.检验过程的记录和结果报告检验过程中所见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均应如实地记录,以便于分析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结论和发出可信的报告,亦可作为今后总结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
1、质量的概念和质量保证
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因素很多 , 实验过程中 , 仪器、试剂和操作
等均会引起试验结果的误差 , 衡量检验结果的质量常用准确度和精确
度 , 或特异性和灵敏度。

具体采用哪一种指标应根据实验的性
质决定 , 目前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工作内容大致有 3 类 , 衡量起质量的技
术指标不完全相同。

第一类是检出细菌的实验, 包括标本直接涂片检查和细菌分
离培养。

现代的细菌感染, 混合菌较常见 , 一份标本中 , 会有 2 种以上细菌存在。

无论标本直接涂片还是分离培养, 检验结果必须如实
反映感染病灶中细菌的真实情况。

这类实验的质量 , 应该用细菌检出率或细菌分离率来衡量。

第二类是鉴定细菌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形态学、
血清学的手段来鉴定病原菌。

对分离到的病原菌都做出准确的鉴定, 是反映细菌事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类是药敏实验。

有稀释法和纸片法 , 前者是半定量的实验 , 可以用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衡量 , 后者以敏感或耐药的形式报告 , 属于定性的实验 , 但实验过程中测量抑菌环是定量的指标。

也应以准确度和精确度衡量。

所以实验室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上这一点, 在实验室的设
计和管理方面就应该主动设置误差检测系统 , 实验中一旦出现误差及
时发出警报 , 查明原因及时纠正。

2、室内质量控制
2.1 在职人员
2.1.1 须受过细菌学检验的专门基础教育以及相关的生物交全防护
知识 , 并以细菌检验为专业 , 及时终结并积累工作经验。

2.1.2 作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 技术操作须完全遵守操作规
程 , 并直接参与质量控制工作。

2.1.3 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 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新进展 , 将所掌握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1.4 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技术人员 , 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班 , 获取新信息。

因为细菌学检
验,投资人员培训远比投资与仪器设备更重
要。

2.2 操作手册及参考书
2.2.1 细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本指导日常工作、简
明扼要的操作手册 , 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修改。

2.2.2 细菌室应准备一些细菌学参考书 , 解决某些少见的菌种的分离鉴定 , 判断细菌的致病性及向临床医生解释结果时用。

3、设备质量控制
3.1 温箱、冰箱每日工作开始 , 在打开温箱或冰箱等控温设备前 , 以及下午下班前须观察当时设备的温度并记录。

3.2 高压灭菌器须定期检查灭菌器的灭菌效果, 至少每月1 次。

测试方法可用留点温度计或嗜热芽孢菌等, 并定期维修。

3.3 生物安全柜新安装必须由生产厂家提供安装检测报告, 以后每年必须检测一次 , 若须更换滤网 , 须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 并提供检测报告。

工作时检测气流、紫外灯正常与否, 可用营养琼脂检测空气中细菌的沉降数 , 紫外线必须有使用记录, 每 3 个月检查一次性能3.4 接种环要求长 5-8cm, 环直径约 3mm;接种针长 5-8cm。

3.5 显微镜应做好常规的清洁和保养。

所有的技术人员必须对显微
镜的对光、应用和清洁正确步骤掌握。

3.6 细菌鉴定仪应及时更新系统操作软件。

定期清浩仪器的探测部
位,并用标准模板进行校正,必要时按照菌株对每批号的鉴定卡、
条、板进行一次测定 , 并核对每个反应和药敏试验的结果。

4.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每批培养基应有配制记录 , 并对不同性能的培养基要用以知特
性的、稳定的标准菌株进行测定并记录 , 符合要求方可应用。

培养基的一般质量控制
项目检测标准检测频率(1) 外观液体培养基各种培养基都应有名
固体培养基含指示剂称、标记和制备日期
每周
的培养基颜色、透明度、失水情
况无菌落、不干裂无
菌、颜色符合要求
一般培养基 3mm
(2) 平板深度MH 为 4-6mm每批
底层与斜面之间至少
有 1cm 的直立段 , 长度
(3) 双糖斜面不得过2/3试管,不可每批干裂
(4)无菌试验随机取10个,放35度
经病压灭菌后的培养孵箱 24h 无菌
基无菌分装的试管或每批平板
选择性培养基
(5) 硬度试验划线接种应无碎裂
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后能区分有半固体培养基每批
动力或无
监控常规培养基及试剂的菌种
培养基阳性 ( 或生长)阴性(或不生长)监测频率
第一套 :A( 每月一次 )
赖氨酸脱酶迟缓爱德华菌鸟氮酸脱羧酶产气肠杆菌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沟肠杆菌靛基质大肠埃希氏菌v - p阴沟肠杆菌橼酸盐 ( 西蒙氏 )产气肠杆菌苯丙氨酸脱氨酶雷氏变形杆菌葡萄糖 O-F
氧化铜绿假单胞菌弗氏构橼酸菌
弗氏构橡酸菌
普通变形杆菌
阴沟肠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每批迟缓爱德华菌弗氏枸橼酸菌
发酵大肠埃希氏菌
不活动洛非氏不动杆菌
硝酸盐还原铜绿假单胞菌洛菲氏不动杆菌
氧化酶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
ATCC27853 ATCC25922
触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胆汁一七叶酸粪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丙二酸盐产气肠杆菌迟缓爱德华菌
尿素雷极氏变形杆菌 ( 快)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 慢)
动力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
第二套 :B( 每批一次 )
巧克力球脂 (HN) 流感血杆菌每批羊血琼脂平板化脓性链球菌 ( 小菌
落)
肺炎链球菌 ( 中等菌
落)
麦康凯大肠埃希氏菌 ( 粉红
菌落 )
奇异变形杆菌 ( 无色
菌落 )
双糖铁培养基
营养琼脂金黄色葡萄球菌
5.试剂、染色液的质量控制
试剂的质量控制
试剂阳性控制菌种阴性控制菌监测频率
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面每次氧化酶ATCC 2 7 8 5 3 ATCC 2 5 9 2 2
凝固酶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每次杆菌肽纸片 A 群链球菌 B 群链球菌每次Optochin 纸片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每次
染色液革兰氏染色液
染色液的质量控制
阳性控制菌种阴性控制菌
金黄色葡萄球大肠埃希氏菌
菌 ATCC 2 5 9 2 ATCC 2 5 9 2 2
监测频率
每天3
萋纳抗酸染液TB阳性的痰液不作每次
鞭毛染色液普通变形杆菌福氏志贺氏每次
6、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
琼脂扩散法为药敏试验直接测定抑菌环直径。

参考菌株分别选
择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由于有很多因素均能影响药敏试验扩散法的结果, 因此对以下每一可变因素均应按要求加以控制:
6.1培养基的成分、PH 及深度 : 成分为水解烙蛋白琼脂:PH 为
7.2+0.1 ;深度为 4mm,一只 9cm直径的平板约需25ml 培养基。

6.2 抗生素纸片含量及有效期: 库存的抗生素纸片储存在20 度 , 小量使用抗生素纸片密封后存放于冰箱的冰格内。

使用时取出, 放置室温平衡后再开启。

6.3菌落浓度:挑取分纯的菌落5-10个移种于合适的液体培养
基,35 度 46h 后, 校正菌液浓度与标准 0.5 麦氏比浊管相同为止。

6.4
将菌液均匀的涂好 , 每只 9cm平极至多贴 7 张纸片 , 测试平板最多两
只叠在一起 , 不得过多 , 量取抑菌环用毫米尺。

6.5参考菌种的抑菌环质量控制标准是: 药物对该菌株的排菌环直
径平均值 +2 标准差 : 简明的说 : 将这个指标换算成抑菌环直径质量控
制允许范围。

实验室连续 30 次监测的结果允许最多 3 次超过质量控制
范围 , 并且这 3 次失控不应该连续出现。

如超出围 , 成查明误差原因
并予以纠正。

6.6质控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大肠埃希氏菌ATCC35218(用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等。

6.7 质控测定次数 : 每批新的M-H 琼脂和含药纸片必须用质控菌株
进行检测。

每大与临床标本一起测定质控菌株以监控整个过程, NCCLS规定只有在符合以下条件时才可减少测定次数:
与常规标本一起连续测定质控菌株
每种药物与相应的每种细菌的30 出规定范围)。

30 日。

个抑菌环直径(3 个结果超
达到以上要求以后 , 可执行每周一次检测。

如发现有一个不符合的结果 , 应立即寻找原因 , 如果发现诸如质控菌错误、含药纸片种
类错误或标准菌种被污染等明显的错误 , 加以纠正后重新测定 : 如果不能发现原因 , 则须立即该为每日检测 , 直至问题解决。

6.8 纸片扩散法常见结果失控的错误原因 : 质控结果记录错误;量读数错误 ; 标准菌株被污染或其他改变;接种的菌悬液浓度不当;麦
氏浊度标准管未摇匀或已过期失效 ; 卿育温度或气体环境不正确;
MH培养基质量问题;含药纸片失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