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化改新
2.3日本的大化改新
1、古代中国光照四邻,日本孝德天皇进行 大化改新,其实仿照( )
A、中国隋唐制度 C、中国秦朝制度
B、中国汉朝制度 D、中国明清制度
2、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 色,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C、奴隶制民主政治
B、大化改新 D、种姓制度
阅读第42页资料1、资料2,说说日本还在哪些方面学习 中国?(分别从教育、宗教、建筑、美术和文学等方面 分析)
教育上: 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 宗教: 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 建筑:
美术和书法: 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 教及中国文化
唐(
朝始
的铸
身 就
有学者认为,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 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 的例子的。结合上述资料思考,这反映了 日本民众的什么特点?
善于学习,强烈的危机意识,坚韧 服从等
他们是什么人?
武士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人?
对日本的发展产生 了什么影响?
10世纪时,日本豪强贵 族占有大片土地,建立 起庄园。各地的庄园主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蓄养了一批武士,形成 了特殊的武士阶层。
政治上: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影响
内容
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国 经济上: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
①日本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提高,
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
农业繁荣,手工
取赋税。
业发展,商业活
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跃。
②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 法典,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中 日 交 往
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以中国隋唐为师,改革了日 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废除陋习,建立了以 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场变革使 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成为日本 古代历史的转折点。大化改新之后,国名 由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注:日本4) 李宛蓉
5世纪时,兴起于本州的奴隶制国家 大和统一了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天皇。隋唐时期,日本曾派遣大批留学生 到中国学习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他们深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主通过变革振兴日 本。 645年,改革派发动政变,铲除守旧 势力,拥立孝德天皇,年号为“大化”。 次年,以天皇名义颁布一系列诏书,实行 革新,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中央设主管祭祀的神祇官和总 理行政的太政官,下辖处理日常事务的治 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等八省;地 方置国、郡、里三级机构,各有职官,实 行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土地属于国家;官僚贵族按官 职、功勋授田;国家每6年按人口把土地分 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继承;授田者须 向国家缴纳赋税。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考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作用和启示1.大化改新的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日本大化改新的作用与启示:作用:大化改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
易错微析对大化改新标志性意义的理解易错。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例题1 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大化改新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②大化改新仿照了中国的隋唐制度③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封建社会④大化改新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大化改新是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进行,故①②说法正确。
大化改新后,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它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故③正确,④错误,此题选A。
例题2 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天皇成为政治中心B.大化改新把日本推向奴隶社会的顶锋C.大化改新使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入朝为官D.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天皇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
大化改新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故B项说法错误,答案选B。
1.“大化改新”是日本效仿中国唐朝先进制度进行的一次改革。
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哪一特点()A.凶恶残暴B.善于学习C.忧患意识D.记忆力差2.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天皇掌握了实权B.引进了中国的先进制度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3. 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高国、郡、里;实行征兵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件:第二单元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共10张PPT)
【答案】D
【例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 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1)这是哪个国家哪一年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 称为什么? (2)这次改革除了以上规定外,还有哪些内容? (3)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当时这一国家 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4)日本民族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大化改新给日本政 治、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例 1】
下列选项不是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或原因的是 ( )
A.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益激烈 B. 以苏我氏贵族为代表的豪强贵族专权跋扈, 独揽朝政 C. 中国大唐王朝的高度繁荣,刺激了大和统治者 D. 建立起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点拨】(1)本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
(2)解答本题需要知道大化改新的背景及原因。
3. 6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年, 孝德天皇颁布诏书, 进行国制改革, 史称 “大 化改新” 。
4.701 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 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5.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国。710 年,日本 仿照中国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
6.到 10 世纪,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武士阶 层,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点拨】(1)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
(2)解答本题需全面了解这次改革的内容、与古代中国 的关系,以及给日本政治、经济带来的变化。
(3) 解答本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无法从材料所提供 的信息中解读出这是日本的大化改新;不了解大化改 新的时间、内容及作用等。
日本的大化改新
平京 城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 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 局。 建造京都、奈良的宫 殿建筑群时完全仿照了当时 中国的建筑风格 。 右上:京都宫殿--从平安时 代公元781年开始使用,到 明治维新的1074年前,它 一直是历代天皇的住所,后 又成了天皇的行宫。 右下:紫宸殿 ---位于京都 宫殿中。建筑参考的是中国 唐朝时期的大明宫,是三殿 之一------紫宸殿。
• •
• •
武士刀与唐刀
提起日本武士大家很自然就能像想起他们手 中所持的武士刀,其实日本的武士刀最初是由唐 代的唐刀改良而成 的。因此日本的武士刀其实正 是源于中国。
刀与武士:
• 在武士道里,刀是力量和武勇的象征。 • 腰上佩带着刀就象征了此人心中已有武士道 精神。武士刀共有大小两把,大的称“刀”, 小的称“肋差”,这两把刀是武士寸步不离 的身份象征。 • 如果,刀是武士的灵魂,那么,勇敢就是包 裹刀的表面的表示武士身份的刀鞘,刀和勇 是密不可分的。
崇拜太阳神——“天照大神”
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统治者“大王” 改称而来。日本史书记载第一任日本天皇是被神化的 神武天皇,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明治维新后到二 战结束之前,天皇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在当今日本, 天皇依然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二)交流状况
请同学们结合阅读卡第二段内容思考: 日本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学习,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日本人心中的武士道:
• 用樱花比喻武士,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 符合武士的特点。 • 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 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 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 二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 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 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 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 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 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四、大化改新之后数百年日本社会发展状况: ——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出现
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 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争相蓄养武士,使武士阶层形成,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 为重要的作用。
武士道精神是 武士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绝对服 从主君,重言诺, 轻生命,勇于战斗 。曾被日本军国主 义宣传利用。 日本武士图
学习创新: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日本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乐于吸纳别国的文化精华,并发展 出独特的日本文化。
比较一下,平 城京与长安街在城 市布局方面有哪些 相似的地方?
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朱雀 大街名称与走向相同,等等。平城京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 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兴建的。
“大化改新”使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从原来的“神道”向“武 士道”演变
日 本 的 大 化 改 新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国内 日本周边国家强大 国际 背景 日本留学生力倡改革 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的宫廷政变成功
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
内容 土地收归国有,并定期分给农民 经济上: 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法律上: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 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积极性: 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局限性: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 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
中大兄皇子刺杀苏我氏
为什么会出现这场宫廷巨变?
7世纪中叶,苏我氏贵族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他们 独揽朝政,专权跋扈,成为改革的主要绊脚石。于是中大 兄皇子联合改革派发动这场政变。为改革扫清障碍。
2.大化改新的简要过程:
(1)苏我氏贵族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他们独揽朝政, 专权跋扈,成为改革的主要绊脚石。 (2)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政变,一举铲除苏我氏 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 年号为“大化”。 (3)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 “大化改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
答案:大化改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日本社会的状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首先,大化改新主要侧重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对于社会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相对较少。其次,大化改新并没有彻底解决日本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些社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大化改新的改革措施主要依靠皇权和贵族的支持,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化改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化改新在日本历史上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大化改新的经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化改新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和进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评价大化改新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表达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主要讲述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化改新的背景:讲述日本在7世纪中叶的社会矛盾和混乱局面,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2.大化改新的内容:详细介绍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包括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度、废除世袭贵族制度、推行汉字文化等。
大化改新是怎么回事
大化改新是怎么回事大化改新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你知道大化改新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大化改新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是645年6月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
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
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
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
此后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
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2)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
(3)造户籍、记账(赋税簿帐),施行班田收授法。
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10段为町。
(4)改革税收制度,施行租庸调新税法。
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大化革新”。
孝德天皇于公元645年即位,改年号为大化。
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发布《改新之诏》,实施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史称大化改新。
同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变革。
大化革新将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将封建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大化改新的经济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田庄。
”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日本的大化改新
观察古代日本地图概括“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关系
一 衣 带 水
快速阅读,初步了解日本
1、日本最早国家的时间?
公元1世纪
2、日本为何自称“大和民族”?
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
3、古代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什么?
天皇 4、 什么时候,改名为日本国? 大化改新以后(p42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
一、大化改新的背景
国内背景(社会矛盾尖锐)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劳动者; 豪强贵族权倾朝野,皇权旁落; 部民不断起来反抗。 国际背景: 中国唐朝的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的崛起, 强烈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 皇族和改革派渴望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 实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武士道
日 本 武 士
武士道精神系日本应遵守 的封建道德,始于镰仓幕府时 期,内容有忠君、节义、廉耻、 勇武、坚忍等。武士腰间常佩 利刃,作为勇武的象征。
2010上海世博外国展馆里的“中国 元素”:日本展出遣唐使
中大兄皇子
中 臣 镰 足
645年的一天,日 本朝廷正在接见使者。突 然,宫门关闭,中大兄皇 子突然拔剑刺杀了大贵族 苏我入鹿。原来中大兄皇 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
问题:1、 宫廷巨变针对谁?为什么?结果如何? 2、后来他们拥立哪一位天皇?年号是什么?
三、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p41
1、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废除贵族世袭制度, 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2、经济上,土地归国家所有,废除贵族对土地 和部民的私有制。 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 收取租税; 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3、701年编订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治国基础) 影响: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 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关于日本的大化改新的故事
关于⽇本的⼤化改新的故事 ⼤化改新是⽇本历史上⾮常重⼤的⼀次社会变⾰,⽇本社会由此进⼊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得到了长⾜发展。
下⾯我们就来看看⽇本⼤化改新是怎样的。
⼤化改新 公元645年(⽇本皇极天皇四年)6⽉12⽇,⽇本飞鸟板盖宫太极殿。
这⼀天⽇本朝廷正在接见“三韩”的使者,举⾏“受贡”仪式。
随着“嘎吱吱”的⼀阵响声,宫门全部关闭,中⼤兄皇⼦突然拔剑刺杀了⼤贵族苏我⼊⿅,在场的许多贵族⼤惊失⾊。
原来这是中⼤兄皇⼦联合中⾂镰⾜等⼈为改⾰⽽发动的政变。
⽇本是由⼏个⼤岛和若⼲⼩岛组成的国家。
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是内部⽭盾必须⾃⼰来解决,外部势⼒很难加以⼲涉,⼤海在那时还是⼈们与外界交往的最⼤障碍,所以⾃⾝的改⾰极其必要。
公元3世纪以后,⽇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个较⼤的政权——⼤和国家。
⼤和国家原来局限于本州中部的⼤和地区。
在不断的扩张中,⼤和国家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越来越⼤。
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了现在⽇本的⼤部分地区,今天的⽇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和国家的最⾼统治者是天皇。
⼤和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断占有周围的⼟地和⼟地上的⼈民,并将其分配给皇室成员和⼤贵族。
⼤和国家把⼟地分为屯仓和⽥庄两部分,前者属于皇室,后者属于贵族。
同时劳动⼈民也被分成两部分,⼀⼩部分是奴⾪,主要⽤于家内劳动,另⼀部分是部民,主要⽤于⽣产劳动。
部民是⽇本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在⼤和国家向外征服的过程中,⼀些归顺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体安置下来,保留了原来的部落组织,在原有⼟地上继续⽣活,有许多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缘关系;此外还有⼀些专门从事专业⽣产的部,其劳动者也称作部民。
按照分类,从事农业⽣产的称作⽥部、⽶部,在⼿⼯业或其他⾏业从事⽣产的总称作品部,在品部内⼜按照⾏业的不同分为⾐缝部、锻冶部等。
在⼤贵族⽥庄从事特殊劳动的部民是以其主⼈的⽒命名的。
部民有⾃⼰的家庭和⽣产⼯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财产。
主⼈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象对待奴⾪⼀样把他们作为礼物送给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属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六章“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的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学生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其能够对日本大化改新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的背景: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 大化改新的内容: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如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行汉字文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 大化改新的意义:认识到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促进文化的发展等。
2. 教学难点- 大化改新的原因: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会进行大化改新,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数据来说明。
- 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学生可能对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图表、案例等方式进行解释。
- 大化改新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和其他国家的封建社会变革进行联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历史地图、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软件。
- 课程平台:学校学习管理系统、历史教学论坛、在线历史学习资源库。
- 信息化资源:大化改新的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电子版本。
-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历史地图绘制、电子问卷调查。
初中教案大化改新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认识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实论证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教学内容1.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a. 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立国、郡、里三级行政单位,国家派遣官吏治理。
b. 经济方面: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c. 文化方面:学习中国唐朝的文化,推广汉字。
3. 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日本社会在奴隶制度下的矛盾和问题。
2. 讲解背景:讲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社会的状况。
3. 讲解内容:分别讲解日本大化改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
4. 分析意义: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这次改革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认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日本大化改新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要通过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在互动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日本的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内容
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 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
庸调制;) 3、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公民;
4、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
作为治国的基础。
大化改新的影响
日本,意思是“日出之国”。地处亚洲之东,是亚洲重要 的国家之一。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公元3世 纪日本社会出现了奴隶制国家。5世纪初,大和国统一了日本, 国王最初称“大王”,后改称“天皇”。
阅读史料 归纳背景
部民是大和国的奴隶、主要生产者,他们被强制集体居住在奴隶主的庄园 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史料五:日本文学家公认:“现代的日本文学和其他方面一样,以极其 丰 富的泉源吸收其力量,如中国古典的影响。” ——日本外务省编《今日的日本》
史料六:“奈良时代以后,圣武天皇的天平年间,日本的家庭中和奈良
的 佛寺中,中国音乐是有最大势力的。” ——日本学者田边尚雄 史料七:中国古代货币几乎遍布日本各地,唐、宋、元、明时代的铜钱 是日本通用的货币。
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 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 的日本文化。
探究感悟 以古鉴今
1、结合上述资料思考,这反映了日本民族的什么 特点? 2、日本效仿中国进行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 到什么启示?
(618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包括日本、
新罗(今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在内的东亚各国为 发展本国,都努力学习唐朝的法律、艺术、学问、制度、 思想、文学、技术、文字等,呈现了以唐为中心的共同 文化圈。 ——日本著名学者江上波夫
2-3日本大化改新
日本位于 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 北岸,一 个四面环 海的岛国。
1、日本领土由北海道、 本州、四国、九州4个 大岛及其附近6800多个 小岛组成,故日本又称 “千岛之国”。 2、日本国土南北狭长,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 湾。
3、日本陆地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1.27亿人,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遣唐使航海路线图
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1、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 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2、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①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②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③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 央集权国家。
日本民族的特点:
善于学习、善于创新、 有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大化改新特点: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六世纪末,苏我氏把持朝政,587年立崇峻天 皇。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氏的傀儡 ,592年苏我 氏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同年又立推古女皇。
材料三:在我国唐代,中国的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达, 教育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因而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 响,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不少人远涉重洋, 来到唐朝留学,学习中华文化;有的还参加科举考试, 金榜题名后长期在唐朝做官。
特点1: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 特点2:法制完备的国家 特点3:全盘唐化 特点4:自上而下的改革……
645年,孝德天皇领导“大 化改革”,推动了日本农业、 手工业、商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了天皇制中央封建集权 国家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有 “一衣带水”之称,古代时期, 日本的发展长期落后于中化精华, 并发展出独特的日本文明。
1、公元57年,光武帝时日本和中国开始 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2、公元7世纪,日本开始向中国唐朝派遣使 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加速移植先进的中 国文化,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 3、公元742年,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作出了杰 出贡献,在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上留下了光辉 的一页。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是什么
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是什么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宣布正式改革,正好是在大化年间推行,所以被称为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实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完善了通知制度,推动了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大化改新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呢第一,废除了原来奴隶制度下的部民制,废除了一切私有土地制度,私民制度,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家所有,变为公有土地和公民。
这样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第二,在土地收归国有的前提下,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政府出面把所有的土地分给每个公民。
班田收授法的推行让所有的公民都有田可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就不会出现部民起义那样的动乱,从而稳固了统治根基。
第三,实行租庸调制,把所有田地的税收都集中起来归国家所有。
这样做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日本政府的综合实力。
第四,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仿照中国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二官八省,在地方上设立国、郡、里,地方的事务由中央统一派官员进行管理。
废除世袭制度后,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做官,中央集权的建立有利于统治根基和国内局势的稳定。
以上就是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七世纪前半叶,日本社会危机严重,国内矛盾重重。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下,爆发了著名的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非常伟大的社会改革运动,通过改革,不但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还促进了日本社会进程,日本也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可以说大化改新的历史作用是非常大的。
那么大化改新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大化改新在日语中的意思就是:在大化年间实行的伟大改革,公元645年6月19日,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日本模仿中国的年号,并定年号为大化,所以大化改新中的大化就是指的大化年。
大化二年也即公元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了一道非常重要的诏书:《改新之诏》,宣布正式开始改革。
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原因和开始标志
考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原因及开始标志1.日本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统一:出现: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
后来,本土中部兴起奴隶制国家大和。
统一: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2.日本大化改新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开始标志: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3.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原因(拓展点):①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根本原因)②受当时隋唐先进制度的影响。
(外部原因)③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
(重要保障)易错微析1.对日本大化改新效仿对象的理解易错。
日本大化改新仿效的是中国唐朝的制度2.对日本最高统治者称谓的理解易错。
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原来叫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例题1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是在()A.公元前2世纪前后B.公元前1世纪前后C.1世纪前后D.2世纪前后答案:C解析: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故选C。
例题2 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社会矛盾非常尖锐C.改革派积极提倡仿效中国制度进行改革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答案:B解析:“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据此可知,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A项说法错误,大化改新时日本已经统一。
C项是大化改新的主观原因,D项是大化改新的有力保证,故选B。
1.下列关于日本史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B.大和兴起于本州中部C.大和在5世纪统一了日本D.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天王,后改称天皇2.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改革,史称()A.伯利克里改革B.大化改新C.农奴制改革D.明治维新3.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善于学习、敢于创新
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 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 处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 俱进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 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 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三、感悟改新
结合书本P42页以及学案资料,探究以 下问题:
1.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 发现了什么? 2. 你能否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还有哪些方面 也是受唐朝影响的?为什么受它影响? 3.综合资料思考,分析出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三、感悟改新 中国唐朝
均田制:将国有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 耕作,土地为国有制。 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 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 交地方土产(调)
日本概况
民族:大和民族 国服:和服 国花:樱花 国旗:太阳旗 别名:东瀛、东洋、扶桑
天皇……
【自主学习】阅读书本P40-42(5分钟) 1.简单介绍古代日本的历史。
请用年代尺表示中古时期日本的发展史。 (提示:画出年代尺,标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2.了解古代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国内因素、国际环境、推动力量、铲除反对势力)
(1).7世纪中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国内因素) (2).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参照 中国的隋唐制度,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国际环境) (3).归国留学生积极推动改革。(推动力量) (4).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消灭豪族的政变,强化了中央 集权。(铲除反对势力)
二、厉行改新
结合材料探究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和作用。
日本大化改新
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 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 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 税; 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 民转为国家公 六 部 制
对 中 国 唐 政 策 的 模 仿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 有哪些地方是学习唐朝的吗?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请用年代尺表示中古时期日本的发展史。
(提示:画出年代尺,标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出 现 早 期 国 家 1世纪 646 年 大 645 化 年 改 宫 新 廷 政 变
大 和 统 一 日 本 5世纪
出 现 武 士 阶 层 9世纪 10世纪
一、酝酿改新
请说出大化改新的出现的原因(背景)有哪些?
(国内因素、国际环境、推动力量、铲除反对势力)
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 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日本史书记载 第一任天皇是被神化的神武天皇,传说是 天照大神的后裔。在当今日本,天皇依然 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古代中日交流史
史书记载 大约2200年前——徐福东渡,可能去了日本 史载确认 东汉(57年)皇帝赐倭(wo)奴国来使印绶 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交流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高峰时期
三、感悟改新
结合书本P42页以及学案资料,探究以 下问题:
1.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 发现了什么? 2. 你能否举例说明日本文化中还有哪些方面也 是受唐朝影响的?为什么受它影响? 3.综合资料思考,分析出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日本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大化改新成果? 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
大化改新的影响
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 改革,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
实行统治的 国家。
三、感悟改新
结合书本P42页以及学案资料,探究以 下问题:
1.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 发现了什么? 2. 你能否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还有哪些方面 也是受唐朝影响的,试举一例来证明。为什么 受它影响? 3.综合资料思考,分析出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是 什么?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 实行三省六 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 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 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 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一 衣 带 水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
关键词, 抓住史料重点
材料一: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 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 行中央集权。 -----《改新之诏》 内容: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作用: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国家的管理,为 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
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农民的私有,转为国有。国家按人 口对六岁以上的公民分配土地,农民获得了渴望的土地。 获得土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 (庸),交地方土产(调)。 -----《改新之诏》 内容:经济上,土地公民国有化,政府分配土地,国家收取赋税。 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收入;促进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