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要塞业已绥靖溃退阻遏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二合作探究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学习目标】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知识链接】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二、积累运用。
(标段序,读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摘录字词(读读写写及补充字词)鄂(è)豫(ù)绥(suí)靖(ìng)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补充:溃(uì)退逃窜(uàn)负隅(ú)顽抗2结合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3结合后1题完成。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二、自主学习。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并指出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重点)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一课时学习一则新闻。
第一课时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上,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了: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搏击的气势,恢宏如诗,壮美如虹。
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亲笔撰写的两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要塞.(sài)溃.退(kuì) 签.订(qiān) 督.战(dū) 歼.灭(ji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新闻两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制作者:吕沛、张翔使用_____ 班级_____姓名 _________评价等级____一.学习目标:1、通过找读,把握新闻的结构及其特点,并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解读新闻。
2、通过比较来引导学生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生动。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二.学习重点: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的准确性。
三.学法引导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
结构要素是指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记叙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信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要注意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四.学习过程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预习导学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自渎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í﹙﹚港锐不可当()溃退()歼灭()要塞()负隅顽抗()绥靖()阌乡()潢州()杜聿明()2、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要塞:迄今:负隅顽抗:3、选词填空,并说一说理由(提示从词义入手)(1)冲破突破人民解放军()敌阵,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先()安庆、芜湖线。
(2)溃退击溃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我已歼灭及()一切抵抗之敌。
4、认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或者你比较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几遍,也可以读给你的同桌或周围的同学听。
要求:A、声音要响亮,吐字清晰。
B、注意合适的语气、语速、语调,读出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 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活动查资料、说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知识链接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新闻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消息的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之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自主预习,问题导引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查工具书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解释词语展示: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可从顺序、详略等角度考虑)三、赏读课文,揣摩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新闻两则
通渭县义务教育阶段集体备课八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周) 备课人:司金亮学区(校)审核:杨彦军中心教研组审核:常永华局领导审核:课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型新授总课时2课时第1课时授课人教学内容《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导案学案教师复备栏导入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引领自学鄂(湖北)豫(湖南)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探究展示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邻桌同桌四人一组,合作探讨完成问题,并选代表发言。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引导点拨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学习目标】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理清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难点】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内容。
理清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知识链接】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 c.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二、积累运用。
摘录字词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补充:溃退逃窜负隅顽抗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
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结合课后1题完成。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二、自主学习。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两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并指出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在文中圈点批注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解决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发动渡江战役。
人教版语文八上《1 新闻两则》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的记叙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
2、给加点字注音
鄂()豫()绥靖()泄气()
阻遏()()溃退()歼灭()管辖()
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负隅顽抗()高屋建瓴()迸发()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气势,并根据地图复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
4、分别写出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以及主体的内容。并在课本上标注出这两则新闻的记叙六要素。
【合作交流】
1、完成第7页“研讨与练习”第一大题(把自己的见解写在书上)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什么要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上)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学生用)
课
题
《新闻两则》
主备人
使用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
型
新授
刘斐
八年级
语文组
2011-9-27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_《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炼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预习,整体把握文章,熟记生字词。
4、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等。
2、写作背景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政府仍盘踞在江南地区,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妄图凭借长江天堑负隅顽抗。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其中后一则新闻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
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3、有关新闻简介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又称消息。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过程 05 作业布置
06 教后反思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 点
了解新闻的写作技巧和方 法
掌握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 达方式
了解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特 点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图 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 课主题
范文解析:选取一篇新闻范 文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
解新闻的具体写作方法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或小组 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进一步巩固 所学知识。
第六章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教学内容
第三章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难点:新闻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够运用新闻的四章
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新闻两则》的背 景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 求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和知识点
教学方法:说明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 如讲解、讨论、练习等
教学过程: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堂互动、练习 等环节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 结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讲授新课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新闻的 特点、写作技巧等,帮助学 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课前自学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写得最简略的是。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②三、自测自评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通知明确: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
(不超过12个字)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 2008年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
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常识作者:毛泽东二、字词一级词汇二级词汇聿è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
三、结构标题导语:前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层:叙述中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
主体第二层:叙述西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
第三层:叙述东路军渡江的进军场面。
标题人物:中原我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旨:(关键词: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横渡长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简要论述了敌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覆灭的命运。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主旨:(关键词:南阳解放)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四、直击中考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指我军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地夺取了一个有一个伟大胜利。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这里比喻共产党越来越多,占据了所有江淮河汉区域。
五、写作迁移:请写出与战争有关的诗句。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六、一思一得,一疑一悟。
《新闻两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根据新闻结构理清内容,体会作者用语的凝练、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 《新闻两则》作者________,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湖南湘潭人,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2.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它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 ________ 、________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________。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部分。
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闻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3. 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歼()灭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锐不可当:悍然拒绝:负隅顽抗:(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勾画出这则新闻的结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新闻两则》主题新闻两则主备人总课时1 第节课型综合解决课授课人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的写作风格3、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导学方法文献法、导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后第二大题,了解消息的结构。
2、预习生字词,并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疏通本则新闻结构,品味语言美,体会表达情感。
4、背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
课前教师寄语:犹太哲学家斯皮尔格说: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创设情境——导入: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110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务明确提高效率检查预习结果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自主预习整体感知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歼〈〉灭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歼灭:溃退:封锁:问题导学过程时间预设师生行为及二次设计要塞:锐不可当:4、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消息的结构可以分为五部分即、、、、。
消息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三、合作探究——导学1、读课文,按照新闻结构疏通本文结构。
10自学要求: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解答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圈点批注问题引领小组汇报组间交流达成共识导学引领合作探究《新闻两则》第二课时导学案课前教师寄语: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一、 创设情境——导入:(由消息的知识反馈导入) 二、自读目标——导向:明确学习任务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 三、合作探究——导学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详略安排的原因。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1、走进课文《新闻两则》的作者是。
这两则新闻分别是《》《》,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高屋建líng()荻()港kuì()退锐不可当()芜()湖jiān()灭要sài()古宛()县二十八宿()绥()靖()区阻è()阌()乡潢()川wǎn()西区宋希濂()杜聿()明3、新词解释排山倒海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
(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
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3.简明扼要(准确性)。
其中,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和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或,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环境和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和。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sp;2、读课文知要素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之三)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新闻两则(第 3 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目标达成: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创境激趣】引入新课,出示课题【自学导航】1、处理生字词2、熟读课文【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结合练习三)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
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
分:、、、、。
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业已绥靖溃退
阻遏
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二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5、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制:使用时间
《新闻两则》导学案 NO: 2
班级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一、检查复习
二、合作探究
1、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标题:导语:
主体:
2、在文中画出新闻的结构层次。
3、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3)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4、导语前面的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5、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作者写道:“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各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读出了……”的句式说话。
如: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7、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
“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好不好?为什么?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①②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4)“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这句话中的“逃窜”能不能改成“逃跑”?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三、效果监测
请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话题,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梁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