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常见的植物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拓展课程《古诗文中的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拓展课程《古诗文中的柳》教学设计

⼩学语⽂拓展课程《古诗⽂中的柳》教学设计《古诗⽂中的柳》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背景《中国⽂化意象课程》是在整合现⾏语⽂基础性课程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化内容的基础上拟开发的⼀个拓展课程,融合了语⽂、科学、美术、历史、⾳乐等多个学科的学习,使学⽣能够对同⼀事物或⽂化现象有多视⾓、多维度的深⼊理解,让学⽣学会发散与整合思维、打开并拓展视野,将所得体验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以期达到形成学⽣核⼼素养、积淀学⽣⽂化底蕴、培养学⽣家国情怀的⼈⽂⽬标。

《古诗⽂中的柳》是作为《中国⽂化意象课程》中的⼀个⼦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中国⽂学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些固定的意象群,解读这些意象群,对鉴赏古诗⽂、捕捉古⼈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起到重要作⽤。

《中国⽂化意象课程》以各类⽂化意象为主题,梳理义务教育阶段所学古诗⽂中常见的⽂化意象,包括树⽊类、花草类、动物类、⾃然景观类等。

以柳意象为例,从古⾄今,杨柳以其婀娜多姿的体态,纤细曼长的柔情,深得诗⼈们的喜爱,历代⽂⼈通过观柳、赏柳、咏柳,寄予柳丰富的情感。

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柳”更是⼀个频繁出现的意象,“柳”是春天的使者,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可以表现思乡情结,还可以成为⼥性⾝材的⽐喻和象征。

咏柳诗词是中国诗海中的艺术奇葩。

《古诗⽂中的柳》梳理所学古诗⽂中柳的物质具象到⽂化意象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感受柳意象的⽂化内涵,⼒图实现中国⽂化意象和语⽂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

课程实施打破固有的授课空间、学科界限的束缚,在相关学科教师的引领下,以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主,采取⾃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课堂教学分为“赏柳——画柳——咏柳——识柳”四个环节。

第⼀环节,以第⼆课堂实践活动为契机,带领学⽣到柳浪闻莺进⾏赏柳体验,请社科⽼师从植物学⾓度了解杨柳的⽣长规律和⽣长特性,同时补充柳浪闻莺作为南宋时期帝王的御花园,象征南宋时期政治、经济、⽂化繁荣的历史背景。

古诗草幼儿园教案

古诗草幼儿园教案

古诗草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于古诗文的兴趣和爱好,懂得欣赏和倾听古诗文表达的情感和意义;2.提高幼儿的朗读能力和说唱技巧,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3.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的情感沟通和表达能力;4.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古诗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本节课程将围绕《古诗草》展开,结合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呈现,构建富有感染力和趣味性的古诗草教育活动。

活动一:欣赏古诗草通过欣赏古诗草的图像和文字,激发幼儿对于古代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古代图书馆或者其他富有历史氛围的场所,给幼儿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活动二:说唱古诗草让幼儿参与到古诗草的表达和再创造中,进行口头表达和说唱。

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联想和想象,创造自己的古诗草,并实行说唱或者表演。

活动三:互动游戏通过各种游戏和互动活动,让幼儿在快乐和愉悦中感受古诗草的美丽和神奇。

可以组织如下游戏和活动:1.找出古诗草中的特定字或者图像,进行比赛和竞赛;2.制作古诗草乐器,演奏或者表演;3.参与小剧场或者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古代人物和文化;4.组织专门的古诗草展览或者课堂展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创造和发现。

教学方法1.观察教学法:通过观察和体验,让幼儿感受到古诗草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游戏和活动,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情感沟通能力,培养其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3.艺术教学法:通过声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把古诗草的内涵和情境表达出来,让幼儿在艺术美感中感知和领悟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水平。

本节课程的评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表达评估:通过幼儿的说唱和表演,评估其口头表达能力和说唱技巧的提高情况;2.情感表达评估:通过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评估其对于古诗草的感知和领悟程度;3.合作评估:通过幼儿的互动活动和合作游戏,评估其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情况;4.创造评估:通过幼儿的古诗草创作和演示,评估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古诗《草》说课稿

古诗《草》说课稿

古诗《草》说课稿古诗《草》草,一种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植物。

但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草却变得有了生命、有了情感。

白居易在《草》中借草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上艰辛坎坷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古诗《草》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内涵;(2)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3)运用所学知识,感受古诗的美。

2.能力目标:(1)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2)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3)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理解其他诗歌或文本。

3.情感目标:(1)通过欣赏诗歌,感受到草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2)理解人生的坎坷不易,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草》的情感内涵;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运用于理解其他诗歌或文本。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让学生围绕草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展开讨论;3.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草的诗歌,以此加深对《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1.问学生们对“草”一词的理解;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草的各种面貌和生命力;3.引导学生思考,草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第二步:课堂讲解(10分钟)1.讲解古诗《草》的基本内容;2.分析古诗的情感内涵;3.解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草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展开讨论;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互相交流。

第四步:诗歌欣赏(10分钟)1.让学生欣赏其他描写草的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等;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歌中对草的描写和《草》有何异同之处?第五步:总结(5分钟)1.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所学的知识和理解;2.激发学生对草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的赞赏和敬畏之情。

六、教学评估1.课堂中的小组讨论表现;2.学生的课堂笔记和总结;3.学生自主欣赏其他诗歌的表现。

《诗经》中的植物科普

《诗经》中的植物科普

《诗经》中的植物科普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植物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诗经》中提到的植物及其相关的科普知识:
1. 荇菜:“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小巧而呈现心形,多生长在池塘或水流缓慢的河流中。

2.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芄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萝藦,开白色或粉色的花,果实呈纺锤形。

3.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葭即芦苇,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生长在沼泽、湖泊等水域,可用于造纸、编织等。

4.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木瓜是一种蔷薇科植物,果实可食用,也可用于制药。

5. 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黍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去壳后即为黄米,可煮粥或制作糕点。

6. 芄芄:“芄芄黍苗,阴雨膏之。

”芄芄指的是茂盛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黍苗茁壮成长的景象。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植物类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植物类
诗歌意象诠释 植物类
• 柳树
• 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 —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
•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
•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 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 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 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 《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 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 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 菊花
• 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 坚守晚节——志士。
•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 风中。”
•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 —隐士。
•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 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 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 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 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起。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凄凉悲伤)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
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 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 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见的手法。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 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 “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 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信秋词(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语文教案二年级:学习古诗词《咏梅》

语文教案二年级:学习古诗词《咏梅》

语文教案二年级:学习古诗词《咏梅》的文章古诗词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年级的学生们也开始了解一些古诗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是《咏梅》。

一、课前导入我们来谈谈咏梅这种花。

咏梅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它在寒冬时节盛开,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和温暖。

咏梅这篇古诗词是唐代文学家陆游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咏梅的美丽,并通过这种美丽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向往。

二、课堂活动1. 欣赏古诗《咏梅》自古以来,古诗词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唐代文学家陆游所作的《咏梅》便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

在欣赏这首古诗的时候,老师可以将诗歌分段,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语音节奏进行朗读。

2. 分析古诗《咏梅》的意境在欣赏完古诗《咏梅》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分析古诗的意境,了解作者用什么语言表达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 制作咏梅的手工在学习完古诗《咏梅》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制作咏梅的手工,以加深学生对咏梅的理解和认识。

4. 写咏梅的诗句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笔写咏梅的诗句,以此表达自己对这种美丽花卉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词《咏梅》,让学生们:1.了解咏梅这种传统名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2.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咏梅》的语言艺术,感受诗人对咏梅的深情和美好。

3.通过制作咏梅的手工和自己动笔写咏梅的诗句,提高学生成长对美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内容1.简单介绍古诗词《咏梅》及词中的意境;2.听诵古诗词《咏梅》并进行分段跟读;3.分析古诗《咏梅》的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制作咏梅的手工,并自己动笔写咏梅的诗句;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古诗词《咏梅》,让学生了解咏梅这种花卉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并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古诗《咏梅》的意境和情感,进一步了解古人的诗意境界。

六、教学方法1.口头讲解:教师通过口头讲解介绍古诗词《咏梅》,以及咏梅这种传统名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理解与赏析(植物类)有大量的诗词实例和详解0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理解与赏析(植物类)有大量的诗词实例和详解0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理解与赏析(植物类)一、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通常是指意与象,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也就是说,是诗人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的结合。

即指诗歌中浸润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诗讲究含蓄,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景、物——客观之“象”;情、志——主观的“意”。

(意象分类详见《常见意象集锦大全》)三、典型意象的理解与赏析——植物类(一)、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楚辞·招隐士》萋萋,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三)、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离情别绪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

亡国之恨何时了?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自然界的生物知识来丰富词意和意境。

这些生物既可以是国内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异域奇特的动物,它们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神奇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一、梅花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植物。

它开在雪中,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给人以顽强和坚毅的感觉。

看起来像枝头一片片的小白花,实际上每朵梅花中心都有一个小花蕾,是由许多薄而硬的花瓣组成的。

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孤独的、寂寞的、坚强的、质朴的、清冷的等等,如《江紫枫词》:“栖霞山花锁双雄,吴苑水云连烟浔。

梅梢雪逐春凋落,池上风吹一片红。

”二、鹤鹤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鸟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鹤”就是指一种神仙,有飞升仙界的寓意。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鹤是吉祥的象征,经常会出现在诗词中。

鹤的羽毛可以运用到笔法和锦作上,鹤的仪态和舞姿也是诗词中的靓丽风景。

三、松鼠松鼠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小动物,它们是爬树王国的主人。

松鼠有着特别的口袋,可以把食物储藏起来,供自己在冬季食用。

《金缕曲》中描写到松鼠储存的食物,集中在一颗柿子树中,留给远方的人来取:“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残腊收成后,鸡犬相闻暖。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四、蝴蝶蝴蝶作为诗词中的常见客串,具有轻盈灵动、缤纷多彩的特点。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众芳摇落独留佳,独立西风,凭高树,长江慢慢,星河鹭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寒。

”描述了蝴蝶在唐山峰峰间舞蹈的美妙景象。

五、孔雀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在中国诗词中被充分发挥,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造,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呼唤着一种生态伦理和环保意识。

大班古诗《咏柳》教案

大班古诗《咏柳》教案

大班古诗《咏柳》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咏柳》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柳树,并了解柳树在诗词中的形象描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诗词介绍《咏柳》是一首描述柳树的古诗,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

通过对柳树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柳树柔韧的赞美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诗词学习通过教师的朗读和解读,引导幼儿感受古人对柳树的情感表达,学习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 制作《咏柳》主题手工通过制作手工,让幼儿参与到诗词的创作和表达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0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咏柳》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朗读与解读(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咏柳》,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配合动作和表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4. 制作手工(30分钟)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柳树相关的材料,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柳树手工。

可以使用剪纸、折纸、彩绘等方式进行创作。

5. 分享展示(10分钟)每个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手工展示给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6. 诗词复述(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咏柳》的诗词内容,让他们逐句复述,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7. 诗词表演(2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表演,可以配合动作和音乐,展示诗词的美感和情感。

8.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四、教学评估通过幼儿的诗词表演和手工制作,观察他们对《咏柳》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延伸1.鼓励幼儿背诵《咏柳》,并表演给家人和朋友看。

2.带幼儿到自然环境中观察柳树,让他们亲身感受柳树的美丽和神奇。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咏柳古诗鉴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咏柳古诗鉴赏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咏柳古诗鉴赏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二年级下册语文课的一单元,通过学习《咏柳》古诗,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柳树的美丽。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咏柳》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写作情感;2.培养学生用心感受自然,提高对自然的喜爱之心;3.通过赏析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了解《咏柳》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通过老师的引导带领学生品读古诗。

3.表演古诗。

4.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咏柳》古诗。

2.准备各种形状的剪纸,让学生自由发挥。

3.准备柳枝和柳叶进行观察。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柳枝和柳叶,让学生亲手观察、触摸,引导学生对柳树的美感产生认知。

2.介绍《咏柳》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老师介绍《咏柳》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来源及其意义。

3.品读古诗老师在板书上慢慢地展示古诗,并给学生讲解其中的词句和意义,引导学生读古诗,品味其中的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4.表演古诗老师带领学生朗诵《咏柳》古诗,让学生通过朗诵的语音、节奏等方面感受古诗的美。

5.提醒学生注意追求美在课堂结束时,老师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发现美,关注美,也要表达自己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咏柳》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到在生活中需要追求美,发现美,关注美。

老师要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用各种形态的剪纸来发挥自己对柳树的理解和喜爱,让学生用心感受自然,提高对自然的喜爱之心,使学生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文化素养。

花间词——浅析古诗文中的若干植物

花间词——浅析古诗文中的若干植物

花间词——浅析古诗文中的若干植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劳动人民就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并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在古往今来的众多朝代中形形色色生活经历相似或迥异的人们都不约而同的使用植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清晨雨后落花遗踪何处?飘入池中化为一池浮萍。

如果能把春色分成三份,那么其中两份定是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仔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是那离人羽睫上将落未落的晶莹眼泪啊。

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萍,是指浮萍科的植物,属于种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

我国有3属,6种,如浮萍、紫萍等。

这类植物,浮水、生于淡水中;植物体退化为鳞片状体,微小,有根或无根,常以出芽法繁殖。

由于它“居无定所”,常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

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一般是指垂柳。

垂柳,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高大落叶乔木,分布广泛,生命力强。

是常见的树种之一,小枝细长下垂,淡黄褐色。

叶互生,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长尖,基部楔形,无毛或幼叶微有毛,具细锯齿,托叶披针形。

垂柳也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行道树,观赏价值较高,成本低廉,深受各地绿化喜爱。

主要分布浙江,湖南,江苏,安徽等地。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刚刚红亮熟透,芭蕉叶就被染成了墨绿,春未央,夏已至。

这句色彩自然绚丽,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飞逝。

作者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小古文《岁寒三友松竹梅》优质课件.

小古文《岁寒三友松竹梅》优质课件.

小古文《岁寒三友松竹梅》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岁寒三友松竹梅》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部分。

详细内容涉及对古文中“松、竹、梅”三种植物的描述及诗人通过对这三种植物的赞美,表达出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文中“松、竹、梅”的文学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坚韧、顽强、高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文中“松、竹、梅”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对古文词句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松、竹、梅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三种植物的名称,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学习:详细讲解古文内容,对重点词句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松、竹、梅”的象征意义。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松、竹、梅”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和鉴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松、竹、梅”来描绘一种品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岁寒三友松竹梅》2. 板书内容:松:坚韧不屈竹:顽强拼搏梅:高洁傲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松、竹、梅”来描绘一种品质,并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示例:以“松”为例,描绘坚持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与“松、竹、梅”相关的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品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象征意义的掌握。

2.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理解和鉴赏。

3. 教学过程中的新课内容学习和随堂练习设计。

4. 板书设计中的内容布局和逻辑性。

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开放性和答案示例的引导性。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古诗知识点归纳总结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古诗中的生物题材是古代诗人常常描绘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古诗中的生物题材,我们能够了解古人对于自然风物和生物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能够观察到古代中国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

一、生物古诗的流派和特点1. 流派生物古诗主要分为植物古诗和动物古诗两大流派。

植物古诗以描绘花草树木为主题,如《菊花》、《牵牛花》等;动物古诗以描绘动物为主题,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赋得双栖鸟》等。

2. 特点生物古诗在描写生物时往往借物抒情,通过对生物的描写和赞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诗中对于生物的描写常常是真实而细腻的,诗人常常从生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等方面来描绘生物,以表达自己对于生物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二、生物古诗中的常见生物1. 植物在古诗中,对于植物的描写是非常常见的。

诗人常常通过对植物的描写和赞美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植物古诗中常常描写那些具有美丽花朵或浓郁芳香的植物,如《菊花》、《牡丹》、《月季花》等。

2. 动物动物古诗是古代诗人常常创作的另一个重要题材。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对动物的描写和赞美来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情感。

动物古诗中常常描写那些具有美丽外貌或伟大品性的动物,如《赋得双栖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三、生物古诗中的生物知识在古诗中,对于生物的描写往往体现了诗人对于生物的观察和理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

古诗中常常描写生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对生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植物知识植物古诗中,诗人常常通过对植物的描写和赞美来展现对植物的了解和敬畏。

古诗中对于植物的描写往往包括植物的外貌、花果、生长习性、生态环境等内容,同时也常常对于植物的药用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提及。

2. 动物知识动物古诗中,诗人常常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展现对动物的了解和赞美。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0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一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I、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许多,颜色也许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能够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 “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科学角度来说,蚕不吐丝了,并不是它死了. 而是它成虫r,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而它一旦破蛹而出.就以为着结束了蚕的生活,变成了蛾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一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一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咏柳 教案

咏柳  教案

咏柳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柳树的赞美和描写。

2. 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导入:1. 创设情境:展示一幅描绘柳树的图片或摆设一盆柳树,引发学生对柳树的情感和认识。

2. 提问:你对柳树有什么了解?柳树有哪些特点和功效?3. 复习:回顾学过的一些关于柳树的知识和资料。

正文:1. 欣赏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这首古诗,感受其中对柳树的描写和赞美之情。

2. 分析《咏柳》的诗歌形式和特点:a. 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四句组成一首完整的诗。

b. 描写自然景物: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仰。

c. 手法技巧:运用对比、拟人、修辞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3. 学习写作技巧:a. 描写:通过观察和感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柳树的外貌和特点。

b. 赞美: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赞美柳树的美丽和生命力。

4. 培养创作能力: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共同创作一首《咏柳》类似的诗歌。

b. 学生作品展示和分享,让大家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创作。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总结古诗《咏柳》的特点和形式。

2. 强调诗歌对自然和美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观察和感受身边的自然景物,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激励学生多进行文学创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或现代的诗歌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体验不同的诗歌魅力。

2.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柳树的栽植和养护,让学生亲身感受柳树的美丽和韧性。

咏柳教师教案范文

咏柳教师教案范文

咏柳教师教案范文教案:咏柳教师课程背景:本节课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节课,教学内容为《咏柳》。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这首古代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咏柳》这首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其主题。

2.理解诗中所描述的柳树的形象,并领悟柳树所传递的情感与主题。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咏柳》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诗歌中柳树的形象描写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发现诗歌中的美。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展示柳树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柳树的联想和感受,为课堂导入做准备。

3.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柳树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4.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5.诗歌鉴赏法: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欣赏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柳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产生对柳树的联想和感受。

2.学生就自己对柳树的感觉进行简单描述。

二、讲解(10分钟)1.讲解《咏柳》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3.解析诗中的重点词句,如“绿野新满目,朱门惜春衣”。

三、分析(10分钟)1.分析诗中柳树的形象描写。

2.理解柳树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讨论(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诗中柳树的形象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中柳树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是什么?-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诗歌鉴赏(15分钟)1.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2.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就诗歌的字句、韵律、意境等进行分析和欣赏。

六、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用意。

2.强调诗歌的美和情感,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古诗词中常见植物类意象涵义的集释(全文)

古诗词中常见植物类意象涵义的集释(全文)

古诗词中常见植物类意象涵义的集释(全文)一、考题呈现⒈(2013年江西省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辛弃疾壬子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⑴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⒉(2012年江西省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⑴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二、意象集释古诗词中植物人格化的特点始见于楚辞。

楚辞中有很多象征作者不屈不挠、人品高洁的花草,而楚辞又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后世诗人便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植物人格化的传统。

下面对诗词中常见的花草类意象内涵作一总结,以方便大家复习备考。

1.梅花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内涵: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例子:①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陈亮《梅花》)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人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咏梅》)作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形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

因此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姿态优美,将其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劳动成诗,歌以咏之——《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读出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描绘情景,还原诗歌中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者的情感,思考劳动精神的内涵。

3.比较古今劳动内涵,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链接:一、《诗经》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

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2、《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陈述铺叙。

如《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下山的描写就是平铺直叙,用了“赋”的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如《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可憎的大老鼠,就用了“比”的手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起兴,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3、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

其特点是:①幽默诙谐,风趣活泼。

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

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人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②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叶子落下后,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这是一个不忘记起源的隐喻。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生各种无机养分,并被根系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可以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很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快。

植物在迅速积累大量营养后,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在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变化。

这就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有许多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和许多颜色。

最常见的是橙色胡萝卜素和黄色叶黄素。

其他花朵的颜色可以在红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这是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可以随着细胞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中性时为紫色。

“春天娃娃脸”,天气多变,光线、温度和湿度变化迅速。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导致花色的持续变化。

由于不同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以及春天植物的新芽和新叶中尚未形成叶绿素,因此可以显示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或多或少为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竞争,这样就形成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自然美。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比黄色叶黄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更多的绿色叶绿素。

但叶绿素有一个特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部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叶绿素就无法形成。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荫栽培韭菜和豆芽。

当温度过低时,叶绿素无法形成。

此时,叶绿素的破坏率增加。

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叶片逐渐呈现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
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
樱花

木芙蓉(市花)
感谢观看
古诗文中常见的植物
杨花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
红枫
枫醉未到清醒时,情落人间恨无缘.
———李商隐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
梨花
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被压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还是苏轼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
暗疏 香影 浮横 动斜 月水 黄清 昏浅 。,
林 逋
梅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
荷花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
——周邦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
桃人人去 花面面年 依不桃今 旧知花日 笑何相此 春处映门 风去红中 。,。, 崔 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