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沉降观测检测方案
2.建筑物倾斜观测: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
3.基坑周边环境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监测。
4.地下水位变化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实时监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主要承重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建筑物四角及主要受力部位均匀布置,每侧不少于2个点,共计不少于8个观测点。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点:根据支护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4.地下水位观测点:在基坑周围均匀布置,数量根据基坑大小及设计要求确定。
七、观测周期及频率
1.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季度进行一次观测。
2.倾斜观测:施工期间,每完成一个施工阶段进行一次观测;工程完工后,每年进行一次观测。
1.掌握建筑物及地基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2.分析沉降原因,为调整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3.为建筑物后期使用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2.全站仪测量法:采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倾斜观测。
3.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采用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进行观测。
4.地下水位观测:采用水位计进行观测。
六、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点:沿建筑物四周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3个,共计不少于12个观测点。
2.倾斜观测点:在建筑物四角及中间均匀布置,每边不少于2个,共计不少于观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形成观测总结报告。
本沉降观测检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筑物使用安全,观测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观测方案。在观测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观测工作的合法合规。

沉降观测技术文件

沉降观测技术文件

沉降观测技术文件2011年02月 18日目录1 总则2 沉降观测技术依据3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4 施工阶段沉降观测频率及工作量5 后续观测6 主要工程量表7 成果整理及资料提交8 质量检查及验收9 其它要求1 总则本技术设计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2 沉降观测技术依据本工程沉降观测的技术依据如下:1)《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001—2004)。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3)《工厂建设测量手册》。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6)设计院提交沉降观测图纸,3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基准网的布设本工程沉降观测基准网点布设在沉降影响区之外,便于长期保存且位置稳定,本工程沉降观测基准网由三个基准点组成,精度为一等水准。

沉降观测基准点须通过广东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验收,并获得验收报告。

基准网应作定期稳定性检验。

沉降观测基准网点的标志采用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用钻机钻至基岩。

基准网点须设不锈钢围栏,尺寸为50cm*50cm,高0.8米,且有36cm*50cm,厚2mm不锈钢材质点位标志牌,标志牌上标注高程数据及“测量基点,注意保护”字样,点位区域用砼硬化70cm*70cm,厚度20cm,点位做法要求美观,满足本工程创优要求。

基准网点标志如下图沉降观测基准网的稳定性检验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两个月进行首次稳定性检验,后间隔6个月进行稳定性检验。

工作基点的布设本工程沉降观测工作基点选用方格网点高程标志,根据观测需要,可增加部分工作基点,宜设在靠近沉降观测点的稳定位置。

现有方格网点高程标志六个,另二个二级导线点高程标志二个,共8个作为沉降观测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联测精度为二等水准。

4 施工阶段沉降观测频率及工作量沉降观测工作量:因施工图纸未最终定稿,沉降观测点暂按160个,观测次数按10次考虑,观测精度为二等水准。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三篇篇一: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大学***校区教三楼位于校道南侧,东临山丘,南临图书馆,西临教四楼,北面三栋广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面高六层;场地地形较平坦,地基为粘性土地基。

由**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设计,**公司第三分公司施工,*****公司监理,工程竣工日期为二0XX 年六月。

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XX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XX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4、****大学***校区教三栋1:500平面图5、教三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三、沉降观测方案(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1)、观测精度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3.0±≤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0±≤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n 0.1±≤mm ,(n 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n 5.1≤mm 。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视距差:≤1.0m;视距累积差≤3.0m;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首次观测时间为20XX年12月7日。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一、施工目的沉降观测是指在土地开发、基础工程施工等过程中,为了了解和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沉降引起的工程事故和安全隐患的一种技术手段。

本施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条件1.工程地点:选择地势平坦、无地基隐患、无人居住区域的地块进行施工。

2.施工设备:沉降仪、专业测量仪器等。

3.监测点设置:根据工程规模和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准确性。

三、施工流程1.准备工作(1)确定施工目的,明确沉降观测的目标和要求。

(2)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质量。

(3)确定监测点位置,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设置监测点。

(4)制定施工计划,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流程。

2.监测设备安装(1)将沉降仪和专业测量仪器准备好,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

(2)根据监测点位置,将监测设备安装在合适的位置上,保证设备的稳定和可靠性。

(3)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和电源,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校准。

3.数据采集与分析(1)在施工过程中,按照预定的监测频率,定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3)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地基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结果呈报(1)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详细说明沉降情况和分析结果。

(2)将监测报告提交给工程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供其参考和决策。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使用专业仪器和设备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

3.施工现场设置警告标志,提醒相关人员注意施工区域,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环境和降低噪音。

五、质量控制1.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

沉降观测方案52568

沉降观测方案52568

目录第一章 (1)1、总则 (1)2、适用范围 (1)3、工作依据 (2)4、术语、概念 (2)第二章 (3)1 工程概况 (3)2 组织管理与工作内容 (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1.2 人员要求 (4)2.2单位职责 (5)2.3 工作内容 (6)3 沉降变形测量 (8)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9)3.2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2)3.3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4)3.4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6)4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9)4.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9)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3)4.3观测技术要求 (25)5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7)5.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7)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2)5.3观测技术要求 (34)6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7)6.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7)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9)6.3观测技术要求 (39)7沉降监测点点号编排 (40)7.1 点号编排原则及要求 (40)7.2 点号编排规定 (41)8数据管理与评估条件 (43)8.1 数据管理 (43)8.2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45)8.3 资料传递程序 (48)9 奖惩措施 (49)附件三:附表 (50)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50)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51)附表4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表 (54)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56)附表6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 (58)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 (59)附表8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61)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63)附表10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64)附表11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66)附表12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67)附表13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69)附表14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71)附表15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73)第一章1、总则1.为统一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Ⅵ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有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2)《桥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标段所有桥梁工程,盖板涵、高填方路基段。

三、测量依据1、设计图纸;2、设计院交桩成果;四、观测目的1、观测目的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涵和路基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涵和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软土填土速率。

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

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

五、沉降观测网本项目的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四等等水准网,精度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我们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四等水准点以及按四等水准加密的加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应做好保护工作,半年定期复测一次。

如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

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沉降观测等级沉降测量沉降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m)四等±0.5 ±0.3六、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等级高程中误差相邻点高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mm)中误差(mm)差(mm)四等±0.5 ±0.3 ≤0.3√n4.沉降观测时要做好记录,字迹要清楚明了。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篇一: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新建兰渝铁路LYS-10标四方山隧道斜井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_________________ 复核: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 中铁二局兰渝铁路LYS-10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2012年2月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

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二、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95);6、《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9、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兰渝铁技【2010】48号)10、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三、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1.1 一般规定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

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

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

2.基准点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必须埋设在变形影响区域外不受施工干扰、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基内,可选用现有的控制桩,并进行定期检测复核、校正。

xxx矿回采工作面沉降观测设计书

xxx矿回采工作面沉降观测设计书

XXXX工作面地面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XXX煤矿地测部二零一五年六月一日目录一、任务概况及目的 (2)二、沉降观测方案 (2)(一)精度要求 (2)(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2)(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3)(四)沉降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3)(五)沉降观测作业要求 (3)(六)沉降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 (3)(七)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3)(八)沉降观测周期 (4)三、上交资料 (4)四、观测点的保护 (4)五、安全文明施工 (5)六、附件 (5)XXXX工作面地面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一、任务概况及目的XXXX工作面对应对表位于XXX工业广场及其南部和东部,有小型冲沟及山峁横贯工作面,地面标高:+1587.9~+1660.8工作面标高:+1421.7~+1504.6.四邻关系:该工作面北部与6#煤辅运巷相邻,西南部和东部上伏4#煤采空区,特别在距6#煤辅运巷290m处下伏有原6煤东翼回风巷和原6煤运输巷通过;东部全部为6#煤可采煤层。

工作面实际长度:1156M,断面:180.34×1185.34M2通过对XXXX工作面巷道掘进和回采放顶不同阶段的沉降观测,并对成果(沉降量、沉降差、沉降速度、沉降范围)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该工作面在回采前后对地面沉降影响,确保地面建筑物及其周围地表的安全。

二、沉降观测方案(一)精度要求1.根据设计要求,本次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级变形观测。

2.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0mm。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1.基准点须埋设在工作面的沉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基准点采用混凝土浇筑永久点,并且基准点必须要有检核条件。

基准点不能少于3个。

2.基准点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在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进行分析。

3.基准点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三篇篇一: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XX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XX5、本工程施工图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XX二、工程概况工程名称: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工程地址:万州周家坝建设单位:XX第一人民医院设计单位:XX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勘察单位:XX公司监理单位:XX公司施工单位:XX集团有限公司本工程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流水村2-3组(心连心广场对面),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27924.52㎡,总建筑高度78.1m,地上19F,地下1F,框剪结构。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3.1.观测目的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3.2.观测原则1.参照设计图纸;2.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3.3.观测点布置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点设在房屋周边各大角,长边增设观测点,观测点数不少于6点。

为了便于观测,沉降观测点布置于通视好的墙上,以减小搬动仪器的次数而造成的误差叠加。

沉降观测点置于相对标高+0.700处,以便观测方便。

观测点采用20钢筋制作,采用后植筋锚固方式埋入结构柱内,为了保证观测点牢固性,埋入深度不小于100,外露部分长度为60,上端焊圆形铁球以便观测,并涂上防腐漆,如右图所示。

根据观测原则要求,共布置4个沉降观测点,具体点位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附图)。

沉降观测设计书

沉降观测设计书

**************公司项目沉降观测设计书**************公司2011年月日一、概述应**************公司委托,**************公司拟对**************公司项目进行沉降观测工作。

该项目地处:二、基准点布设基准点应布设在远离基坑30米以上、无大型车辆在附近经过的地方,而且3个基准点应均匀布设在建筑物对角线位置附近,使每个基准点作沉降观测闭合环时所形成的环线距离尽量缩短为宜,并适于长期保存。

三、沉降基准点的观测沉降基准点布设完5日后,对3个基准点开始进行基准点联测。

测定每个基准点高程,三日后进行复测,观察基准点自身有无沉降,以确定沉降点稳定。

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前3日,再进行一次基准点联测,以确定点间稳定高差。

四、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及观测要求(一)布设总则: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且能反应变形特征的位置上。

(建筑物沉降点位布设图附后)(二)每次沉降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测前先符合观测基准点,待其观测值稳定后方能使用其数值。

2、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4、固定观测人员;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观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四)沉降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五)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五、建筑物沉降点的布设方案(一)规范要求1、在建筑物四角布点;2、预留缝、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布点;3、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布点。

(二)沉降观测点均在±0以上0.5-1米范围内布设,在墙体内打入ф16mm圆头钢栓作为沉降观测点,沉降点布设须牢固,外露部分以能满足外墙装饰后能露出圆钉帽为准。

(三)观测次数1、沉降点布设二日后进行首次观测。

2、每封顶一层观测一次。

3、楼主体竣工后3个月内观测一次。

4、建筑物投入运营后6个月内观测一次。

六、提交结果1、每次观测结束的平差报告及单体建筑的沉降观测量分析报告2、观测点位置图3、位移速率、时间、位移量曲线图4、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5、等位移量曲线图6、相邻影响曲线图7、变形分析报告七、拟投入人员设计情况(一)、沉降基准点布设。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青荣城际铁路Ⅲ标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有效状态:有效中交二航局青荣城际铁路指挥部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1.目的 (3)2.编制依据 (3)3.适用范围 (3)4.沉降监测工艺简介 (3)5.仪器设备及人员要求 (4)6.沉降监测工艺流程 (4)7.监测断面的设置 (4)7.1路基工程 (4)7.2桥涵工程 (8)5.3隧道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4过渡段工程 (11)8.沉降监测 (11)8.1一般要求 (11)8.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2)8.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3)8.4各种地段沉降变形观测 (14)8.5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 (15)8.6沉降观测的频次 (15)8.7观测点的保护 (18)9.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19)9.1一般要求 (19)9.2资料整理 (19)9.3提交资料 (20)10.附件 (20)10.1沉降观测小组人员名单 (20)10.2沉降观测仪器设备 (22)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沉降观测工作的流程、操作要点、相应的工艺标准和内业数据的处里,指导、规范沉降观测,为评估做好准备。

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工管技 [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10).铁道部有关规定及和新建青荣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3.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施工指挥部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即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施工场地工程地质简况:场地位于汾河西岸二级阶地地貌,场地内北高南低,地势相对平坦,地面标高在465—472m。

据钻探资料:场地50m范围内主要由第四系地层构成,上部为第四纪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下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pl)黄土状粉土、粉土及粉秩黏土;另外据调查:场地距土门-峪里段全新断层大于1km,附近无其他断层及不良地质作用。

场地地下水埋深5.6-10.5m,标高一般在460-462m左右,属潜水。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确定,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

场地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62m。

均为I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土层厚度7-9m。

承建单位为河北电建公司和山西电建公司。

我院(山西省地质测绘院)承担该发电厂建(构)筑物的沉降监测任务。

二、技术设计书的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007—2004)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5002—93)7、《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074—2006)8、《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第三部分:汽轮发电机组》 DL/T 5210.3-20099、发电厂建筑设计相关图纸三、拟投入的设备和人力:Trimble DiNi 03型数字水准仪、因瓦合金条码尺一套。

笔记本电脑一台。

Cass7.1软件一套。

清华山维平差软件一套。

一个6-7人的作业组。

四、采用的高程系统:采用的高程系统与施工采用的高程系统一致。

以位置适宜,基础稳定的某一水准基点的高程值为起算值。

五、沉降基准网的布设与测量:1、该电厂的建(构)筑物较多且分散,沉降观测点较多,为便于联测,沉降基准网由3个基准点5个工作基点构成,基准点由我院埋设。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位移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工程概况(沉降观测工程项目)1、K131+344~K131+530段路基及K131+530~K131+857段软土路基,软土路基段设计采用塑料排水板加土工格栅加固。

该段路基填土高度达5~6米,路堤填筑极限高为3米。

2、K138+213~K138+960段地基采用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58米。

3、K142+900~K143+056段路基采用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63米。

为合理控制填土速率,确保路基填筑质量,在K131+450、K131+600、K131+800、K138+500、K138+700、K142+950、K143+050处设七个断面对路基沉降位移进行观测、变形数据分析,根据其实际情况控制填筑速度,同时以真实有效的成果指导其它段软基路段路堤的填筑施工。

二、沉降观测的实施1、准备工作(1)沉降板的埋设软土路基一般每隔200m埋设一个沉降点;非软土路基每隔1km埋设一个。

沉降板由一根直杆(直径为20~30mm 的钢管或自来水管,杆长一般为1m)和600×600×9mm的沉降钢板组成。

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图1)。

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

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cm,两端有螺纹接头或空心管紧绞连接。

为防止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

观测方法:①埋设沉降板,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1,再填土。

每填筑一层土后,应立即重新测出直杆顶面标高H i,H i-H 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

②当所填土标高大于直杆顶面标高H1时,应用接管A将直杆接高,并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 i和接管管顶标高J1(进行高程传递)。

③继续填土,每填筑一层土,应立即重新测出接管管顶标高J1i,J1i-J1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④当填土标高大于接管管顶标高时,用接管B接高,并立即测量接管A管顶标高J1i和接管B管顶标高J2。

沉降观测方案工程概况

沉降观测方案工程概况

沉降观测方案工程概况一、前言地面沉降是指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挖掘等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表沉降。

沉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但大规模的地面沉降会导致地表建筑物、道路等结构物的损坏,给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在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工程建设时,需要进行地面沉降观测,及时监测和控制地表沉降的变化。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程背景本工程项目位于一个城市新开发区,规划建设了一条地铁线路和一座大型地下商业综合体。

在进行项目前期勘察时,发现项目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地面沉降情况,为保障地下工程的稳定进行,项目相关部门决定进行沉降观测工作。

三、工程目标1. 监测地面沉降情况,及时发现沉降变化趋势;2. 提供沉降观测数据,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3. 确定地面沉降对地下工程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四、工程技术方案1. 沉降观测点设置通过对项目区域地质和地下水情况的调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位置。

观测点的设置应涵盖整个项目范围,并根据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情况进行合理的布设,确保对地面沉降进行全面、准确地监测。

2. 观测设备选择为了实现对地面沉降的有效观测,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至关重要。

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采用了高精度的地面沉降监测仪器,具有自动化、高精度、长期稳定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对地面沉降进行实时、连续监测的需求。

3. 观测参数在进行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时,需要确定监测的关键参数。

本工程将主要监测地面沉降的速率和总量,以及对地下工程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和方向,以便及时发现地面沉降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4. 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进行地面沉降数据的分析和研究。

包括对地面沉降速率和总量的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地下水位和地质条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的评估,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五、工程实施过程1. 设备安装和调试在观测点设置完成后,对观测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工作。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污水处理厂施工阶段沉降观测技术设计

污水处理厂施工阶段沉降观测技术设计
2 沉 降 观 测 技 术设 计 方 案 11作 业 内容 。 此 污 水 处理 厂 由 4个 初 沉 池 、 曝 气 池 、 . 8个 8个 21技 术设计依据。①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2 9 — 1 . B 18 7 9 二沉池及各种辅助设施和办公楼构成 ,本工程是对其 中的初沉池 、 《 家 一 、二 等 水准 测量 规 范》 国 。②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国 家标 准 曝气 池 和 二沉 池进 行 施 工 阶 段 的 沉 降 观 测 , 证 其 施 工 安全 。 保 G 50 6 9 (1 B 0 2 — 3 2 程测量规范》 2 。③ 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J — B 7 本 次 沉 降 观测 拟对 上 述 污 水 处 理 池 进 行 6个 周 期 的 观 测 , 体 8 ( 具 9 建筑 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 ④中华人 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 J J 。 G/ 观 测 时 间 随 施 工进 度 合 理 的安 排 , 保 施 工 如 期 顺 利 进 行 。 确 T8 9 ( - 7 建筑变形测量 规程》 ⑤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测绘行业标准 C 一 。 H 039( 隹》 1 . 区概 况 。 测 区位 于 某 市 南 郊 锦 江 区琉 璃 乡 包 江 桥 村 , 2测 三 10 — 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 。⑥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测绘行业标 环路外侧 , 江东岸。 锦 准 C 一 0 2 9 ( 绘产 品检查验 收规定》 H 10 — 5 测 。⑦本项 目技术设计书。 测 区平 均 海 拔 高度 约 50米 , 亚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 平 均 气 温 0 属 年 22观 测线 路设计 。为杜绝粗差 , _ 提高观 测成 果的可靠性和精 1 氏度 , 降雨 量 t0 6摄 年 0 0毫米 左 右 , 时 多 云雾 , 平 日照 时 间短 。 度 , 准 点 水准 线 路 布 设 成 闭 合 环 线 , 监 测 点 的观 测 仍 采 用 闭合 基 对 测 区内部施工车辆往返穿梭 、 场地开挖 、 施工人员往来、 设备震动 等 水 准 线 路 观 测 且 将 各 基 准 点联 测 到一 起 。 因素 将 对 观 测 产 生 影 响。 23基 准 点 、 测 点 的点 位 设 计 。 . 监 13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 已收集的基础 资料见表 l . 231基准点 的选埋。①沉降基准点 的选设应在 变形影响范围 .. 表 1 基 础 资 料 统 计 表 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 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 目 标 且 便 于 联 测 观 测 点 的 稳 定 或相 对 稳 定位 置 ; 用 前 应 利 用 基 ; 使 隹点 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③ 基准点、 工作基点 的埋设选用深埋钢管水 准 基 点 标 石 的 方式 , 钻 机 下 钻 1 用 0米 , 用 水 泥 沙 浆 现 场 浇 注 , 并 确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方案模板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方案模板

沉降观测工程施工方案模板1. 项目背景本工程以确保建筑物或结构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目的,进行沉降观测工程。

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或结构物出现的沉降情况,保障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安全使用。

2. 工程内容(1)安装沉降观测设备:在需要监测的建筑物或结构物周边确定监测点位,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设备,并进行安装调试。

(2)数据采集与监测:对已安装的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测,实时记录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沉降情况。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定期生成沉降观测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 施工方案(1)前期准备:确定监测点位,购买和调试沉降监测设备,准备相关施工人员和工具。

(2)安装沉降观测设备:按照设计要求,在监测点位进行沉降观测设备的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牢固且稳定。

(3)数据采集与监测:进行沉降观测设备的电气连接和数据采集系统的调试,确保数据能够稳定采集,并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4)数据分析和报告: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生成沉降观测报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安全与环保(1)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戴好安全防护用品,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施工现场必须保持整洁,杜绝乱堆乱放现象,确保施工环境整洁与安全。

(3)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减少环境污染。

5. 质量与验收(1)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

(2)对已安装的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测试,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并保证数据采集准确无误。

(3)验收:由项目负责人进行验收,确认沉降观测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6. 施工进度(1)前期准备:计划完成时间 3 天。

(2)安装沉降观测设备:计划完成时间 5 天。

(3)数据采集与监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备调试,保证设备运行正常。

(4)数据分析和报告: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及时生成沉降观测报告。

7. 经济指标本工程总投资为 xxx 元,其中包括设备购置费、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用等。

[整理]中铁15局沉降变形观测指导书.

[整理]中铁15局沉降变形观测指导书.

一、总则 (1)1.1编制目的 (1)1.2编制依据 (1)1.3适用范围 (1)二、人员、设备情况 (2)2.1人员及职责划分 (2)2.2设备 (2)三、观测组织机构 (2)四、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3)3.1沉降变形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3)3.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及实施方法 (5)3.3桥梁变形沉降观测 (12)3.4涵洞变形沉降观测 (15)3.5隧道变形沉降观测 (16)3.6过渡段变形观测 (19)五、资料整理与文件提交 (20)4.1观测数据处理文件 (20)4.2 施工单位提交文件夹命名规则 (21)4.3环境、天气及其他情况 (23)4.4 观测点编号 (23)4.5里程填写 (24)4.6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 (25)4.7 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25)一、总则1.1编制目的为统一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咋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指导书。

1.2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咋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6.《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7.《客运专线无咋轨道铁路设计指南》(TZ216-2007)8.《客运专线无咋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新建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0.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文件。

11.铁道部有关规定。

1.3适用范围使用于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理工大学北校区教六楼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报告编写人:许世强学号:
201101060220 指导老师:秦岩宾
- 、工程概况:
二、 编制依据 ................................ 3 三、 沉降观测方案 .............................. 3 (一) ................................ 沉 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 (3)
三)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四) .......................
8 (五) .............................
8
目录
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6)
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施测方法
四、沉降观测应提交的资料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工程概况:
第六教学楼位于成都理工大学主校区,北面依靠东风渠,南临砚湖,西靠第二教学楼,东至理工南苑教职工宿舍。

是学校建筑面积最大,楼层最高,教学设施最完善的教学楼。

其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

主体分为A B、C三个
部分。

其中A B两栋教学楼为6层,C座共11层。

现因需要对其进行沉降变形观测,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1、编制依据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91)
4、成都理工大学北校区六号教学楼1:500 平面设计图
5、六号教学楼结构情况及周边环境实况
三、沉降观测方案
( 一) 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1) 、观测精度
本次采用二级观测精度。

沉降基准网观测采用一级水准测量,往返高
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兰如.3Vn mm (n为测站数),最大不超过兰士0.5石mm
沉降观测往返高差较差或高差闭合差应兰±「oVn mm (n为测站数),最大不
超过乞匚5 -n mm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w 0.5mm
观测的视线长度:w 50m
前后视视距差:w 1.0m;
视距累积差w 3.0m;
观测成果在限差内按观测距离或测站数分配闭合差计算高程。

观测时一
定要爱护观测标志,尺子放在观测点上应用力轻,立尺一定要直,每次把尺子立在
观测标志之前,都要把观测标志点和尺子擦干净,以防止观测标或尺底粘泥土而影响观测精度。

(2)观测时间、次数
观测周期每月一次,每期观测时间三个小时,总共进行6期观测。


次观测时,应观测多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二)基准点和工作点的布设
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设计院的要求,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依据
以下原则布设:
(1)参照设计图纸;
(2)建筑物的各拐角极大转角处;
(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
(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工程的特点,教六楼共布设了26 个沉降观测点(如下图)另外,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 3 个
永久性的基准点,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变形观测的基准点选在远离该建筑物50 米
外的坚固地方,本次采用独立高程系统。

T
J3T 1宀2宀3宀4宀5宀6宀7宀8宀9宀10宀11宀12宀13宀14宀15宀16 宀 17
宀 18 — 19T 20T 21 T 22T 23T 24T 25T 26 — J1。

(三)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1、 观测仪器:DS05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水准尺或同等精度水准仪和设 备。

2、 首次观测时,应观测二次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3、 精密水准仪应符合相应技术参数,尤其是 i 角的检验,校正,i 角不大于
4秒,在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定,保证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参数均能
满足观 测要求。

J3T J2T J1
根据教六楼的建筑物的现状结构特点,可确定观测顺序如下:
4、每次观测应尽量做到仪器、标尺、测站、线路、观测人员五固定。

5、为了提高观测精度,视线长度宜为20〜30m比一般精密水准测量所固定50m短, 视线高度不宜地域0.3m。

6、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
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
观测:
A. 日出后与日落前30 分钟内;
B. 太阳中天前后各约1 小时内;
C. 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
D. 气温突变时;
E. 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