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20种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
《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
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
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
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
《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
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以下是10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能够迅速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衔接和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
谨,前后呼应。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增加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
4.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
垫;照应则是与伏笔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
5.线索:通过时间、空间、人物、事物等线索,将文章的材料贯穿
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结构紧凑。
6.烘托(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7.对比(对照):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
突出各自的特点。
8.欲扬先抑:先贬低或否定某一方面,再强调或肯定另一方面,以
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9.正侧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侧面描写则是
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描写,来突出描写对象。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含蓄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哲理。
以上这些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现手法有哪些:考虑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考虑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考虑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表现手法有哪些:一、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请看例题: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②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如果我们不理解表达方式这一术语的含义,就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很可能第①句答出设问而不是议论,第②句答出比喻而不是描写;三、四、二、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五、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六、七、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八、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九、十、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十一、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十二、十三、五、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十四、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与其在文章中的含义的答题要求也不尽相同,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请看例题:“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请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对“作用”的解答,我们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承上启下;二其内容上,说明他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三是主题上,说明当时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如果将文题改为“这句话在文章中的含义”,可答为“从孔乙己的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地位来看,说明当时社会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有以下五种:1、记叙叙述2、描写3、抒情4、议论5、说明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辨析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关于表达方式: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4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5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等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关于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写作方法有哪些
写作方法有哪些文章的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下面为大家介绍二十种常见的写作手法:1、第一人称故事情节法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故事情节法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承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倒叙法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200种创意表现手法
200种创意表现手法1、把它颠倒过来2、把它摆平3、把缩小4、把颜色变换一下5、把它变为圆形6、使它更大7、把它变为正方形8、使它更小9、使它更长10、使它闪动11、使它更短12、使它发出火花13、使它可以看到14、点燃它15、使它逾起一般情况16、使它发萤光17、把它放进文字里18、使它沉重19、把它插进音乐里20、使它成为引火物21、结合文字和音乐22、使它成为引火物23、结合文字、音乐和图画24、参加竞赛25、结合音乐和图画删除文字26、参加打赌27、不要图画28、使它成为年轻型的29、不要文字30、使它成为壮年型的31、沉默无声32、把它分割开33、使它重复34、保守地说35、使它变成立体36、夸张地说37、使它变成平面38、当替代品卖39、变换它的形态40、发现新用途41、只变更一部分42、减掉它43、使它成为一组44、撕开它45、为捐献或义卖而销售46、使它化合47、鼓励它48、用显而易见的49、机动化50、把要素重新配置51、电气代52、降低调子53、使它活动54、提高调子55、使它相反56、割开它57、它像是某种东西的代替品58、混合在一起59、使它罗曼蒂克60、改用另一种形式表现61、增添怀旧的诉求62、使它的速度加快63、使它看起来流行64、使它缓慢下来65、使它看起来像未来派66、使它飞行67、使它成为某种物品的部分代替68、使它浮起69、使它更强壮70、使它滚转71、使它更耐久72、把它切成片状73、运用象征74、使它成为粉状75、它是写实派76、以性欲作诉求77、运用新艺术形式78、使它凝缩79、变为摄影技巧80、使它弯曲81、变换为图解方式82、使它成对83、使它变更形式84、使它倾斜85、用图画说明你的故事86、使它悬浮半空中87、使用新广告媒体88、使它垂直站立89、创造新广告媒体90、把它由里向外翻转91、使它更强烈92、把它向旁边转93、使它更冷94、摇动它95、增加香味96、把它遮蔽起来97、变换气味98、使它不对称99、把它除臭100、使它不对称101、将它向儿童诉求102、反它隔开103、将它向男士诉求104、使它与其他相敌对105、将它向妇女诉求106、使它锐利107、价钱更低108、变更它的外形109、抬高价格110、要它绕一周111、变更成份112、把它框起来113、增加新成份114、把它卷成一圈115、拧搓它116、把它填满117、使它透明118、把它弄成空的119、使它不透明120、把它打开121、用不同背景122、把拼错123、用不同环境124、给它起我上绰号125、使它富有魅力126、把它封印起来127、使用视觉效果128、把它移转过来129、使用另外的物料130、把它捆包起来131、增加人的趣味133、变更密度134、把它推开135、置于不同的货柜136、使它成为交替的137、变换包装138、使它凝固起来139、使密度增加140、使它溶化141、小型化142、使成凝胶状143、增加至最大限144、使它软化145、把它除掉146、使它硬化147、使它轻便148、使蒸发变为汽化149、使它可以折叠150、加上抑扬顿挫151、趋向偏激152、使它更狭窄153、如夏天炎热154、使它更宽广155、如冬天寒冷156、使它更滑稽157、使拟人化158、使它成为被讽刺的159、使它更暗160、用简短的文案161、使它发光162、用冗长的文案163、使它灼164、发现第二种用途165、使它更有营养166、使它合成在一起167、把它倒进瓶中168、把它当作用具来卖169、把它倒进罐中170、使它清净171、把它放进盒中172、把它倒进壶中173、把它倒进缸中174、把它弄直175、把它褶曲177、提升声誉178、免费提供179、以成本价出售180、提供特价181、增加慰藉的诉求182、提供维护服务183、运用不同的织法184、使它变成香郁宜人185、使它变成酸的186、使它濡湿187、使它脱水188、使它干燥189、把它冻起来190、把它抛出去191、使它无刺激性的192、使它单纯化193、使它具有刺激性的194、把以上各项任意组合1、倒置2、舒展3、收缩4、换色5、放大6、缩小7、成圆形8、成方形9、拉长10、缩短11、使之可见12、尽力挖掘13、运用语言14、运用音乐15、结合语言和音乐16、结合语言、音乐、图象17、结合图象、音乐18、除去语言19、除去图象20、使之安静重复21、使之立体22、使之平面23、改变部件24、变形25、成套26、使之成为收藏家的列物27、以订购方式销售28、只以订购方式销售29、使之活泼30、机械化31、电化32、使运动33、使颠倒34、使之貌35、给予结构36、别物37、使之浪漫38、加入怀乡的吸引力39、使之看似怀旧40、使之看似未来41、使之成为另一物的一部分42、使之更强大43、使之更精久耐用44、运用象征记号45、现实46、采用新的艺术风格47、换成摄影48、换成图景49、换成铅字体50、用图注叙述情节51、使广告看似社论52、似社论看广告53、采用新的广告媒介54、发明新的广告媒介55、加热56、冷却57、天加香味58、改变香味59、除去气味60、使之吸引小孩61、使之吸引妇女62、使之吸引男子63、降价64、提价65、改变成分66、添加新成分67、扭曲68、使透明69、使不透明70、用一种不同的背景71、用一种不同的环境72、使之勉力73、运用光学效果74、采用另一种材料75、加入人情味76、改变一致性77、放入另一个容器78、改变包装79、使包装紧密80、微缩81、放至最大82、消去83、使之便携84、走极端85、使之折叠86、使之夏季化87、使之冬季化88、使之个性化89、变暗90、照亮91、使灼热92、使闪烁93、使发光94、使最亮95、带微光96、加重97、减轻98、与促销联系99、举办竞赛100、举办类似赛马的赌赛101、做成“低幼”型102、使成长103、分裂104、轻描淡写105、夸张扩大106、当成代用品销售107、找到新用途108、扣除109、划分110、结合111、用显易见的方法112、从新组合各元素114、抬高115、分开116、混合117、翻译118、加速119、减速120、使飞翔121、使漂浮122、使滚动123、使粉碎124、切片125、加入性感126、凝缩127、弯曲128、配对129、倾叙130、悬吊131、挺立132、内侧外翻133、偏向一侧134、编织135、使对称136、使对称137、戴面具138、分隔139、使相互对抗140、使之锋利141、改变外形轮廓142、围起来143、点燃144、卷起145、注入146、倒立147、打开148、拼错149、取绰号150、封位151、转移152、包装153、浓缩154、散播155、交替156、固化158、胶化159、软化160、硬化161、气化162、变窄163、变宽164、使滑稽165、使尖刻166、用短拷贝(短镜头)167、用长镜头168、附说明书169、找到第2种用法170、预先构想171、成套出售172、净化173、除去有害成分174、使之更营养175、放入瓶中176、放入盒中177、放入罐中178、放入壶中179、放入锅中180、严密181、叠好182、摊开183、延长184、免费提供185、有偿提供186、特别提供187、给予安慰188、提供保护189、用不同质地190、甜化191、酸化192、湿化193、干化194、泼水195、冰冻196、规划197、使之平淡温和198、使之富有刺激199、简化200、吟咏。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汇总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4、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 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作用)运用衬 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 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 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 更鲜明,更突出。
正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 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 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 人内心之愁苦。
以静衬动:
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 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李颀《琴歌》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 来写,以静衬动, 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 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 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6.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 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 景抒情。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 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 切景语皆情语”。
8.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 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 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 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有以下24种:1、联想: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
2、铺垫:作用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对比(对照):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象征: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
5、衬托: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作用是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
7、照应: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正侧描写:作用是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
9、虚实结合: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作用是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11、直抒胸臆:作用即景抒怀。
12、借景抒情:作用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作用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作用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15、动静结合:作用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作用是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特征。
17、以动衬静:作用是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作用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作用是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20、开门见山:作用是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
22、以小见大:作用是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23、悬念:作用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作用是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
初二记叙文中各种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记叙⽂中各种表现⼿法及作⽤记叙⽂的表现⼿法及作⽤1、常见的:对⽐、象征、衬托、托物⾔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2、较常见的:侧⾯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区分⽐较写作⼿法是⼀种统称,包括:“表达⽅式” 、“修辞⼿法” 、“表现⼿法”、“结构⼿法”等。
表达⽅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法包括:⽐喻⽐拟借代夸张对偶排⽐反问设问等。
结构⼿法包括:开门见⼭,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三.常见表现⼿法的定义1 对⽐:在⽂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盾的双⽅,安置在⼀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个完整的艺术统⼀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的⼿法。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对⽐。
2 象征:此⽅法指,⽂章借⽤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或者说,借⽤某⼀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的《谈⽣命》⽤东流的春⽔、⼩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命的本质是在于⽣当奋⽃不息,⽣命的规律⼜是始于微⼩、继⽽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对⽣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们应该让⾃⼰的⼈⽣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尔基的《海燕》,在暴风⾬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命前⼣英勇⽆畏的⽆产阶级⾰命战⼠。
⽽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命者和不⾰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种⼈物描写技巧。
“扬”褒扬、抬⾼;“抑”按下、贬低。
作者欲褒扬某个⼈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常见的表现手法汇总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口诀
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修辞手法辨别歌诀修辞特征要牢记,辨别辞格容易对。
比喻重在相似点,起码三组才排比。
对比内容可正反,对偶形式最整齐。
反反复复同词句,反意正说明真义。
自问自答来设问,反问不答强语气。
相关借代不能喻,引用原话须确切。
动作情感人格化,夸张言过又其实。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15种表现手法
15种表现手法
1. 对话: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观点或情感。
2. 独白:角色独自说话,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3. 描述:通过描写来刻画场景、人物或物体。
4. 对比: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5. 比喻:使用隐喻或类比来解释抽象概念。
6. 反讽:通过借用相反的意义来表达讽刺或讥讽。
7. 梗概:将复杂的情节或观点简化为简洁的陈述。
8. 隐喻:使用具体的事物来暗示抽象的意义。
9. 象征:使用特定的符号或象征物来代表某个特定的意义。
10. 戏剧性展示:通过角色的行为或表演来表现情感或观点。
11. 反转:将情节、角色或观点逆转,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12. 譬喻:通过类似的事物来解释复杂的概念。
13. 夸张:夸大某个特征或情感,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14. 快速交替:快速切换不同的场景或角色,以增加节奏感和紧张感。
15. 内心独白:描写角色的内心想法和感受,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艺术手法有哪些
艺术手法有哪些初一语文表现手法基础知识点联想、想像、夸张、拟人、讽刺、象征、托物言志、对比、以小见大、衬托(正衬、反衬)、烘托、设置悬念、借物喻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接(间接)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运用典故、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自然地流露出作者情感,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印象深刻,使行文有波澜。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作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word完整版)24种表现手法作用(大全版),文档
常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4 种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近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资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解析、综合,创立出新的看法的思想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令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性格更鲜亮突出,情节再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从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睁开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经过特定的、简单引起联想的详尽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周边特点的看法、思想和感情。
作用第一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宛转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望深远之意,耐人回味。
4、对照〔比较〕:把两种不相同的事物或状况作比较,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亮。
5、衬托〔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点。
6、抑扬:把要贬抑否认的方面和要必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重申其中一个方面以到达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收效。
7、〔前后〕照料: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答复。
适合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慎重。
作用:内容前后照料,情节严丝合缝。
●记述文:使文章不分彼此,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讨论文:增强论点。
●散文:屡次地抒发感情,增添感情的深度。
8、正侧描述:对描述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述是正面描述;描述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亮、突出的是侧面描述。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述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述的人物或光景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错一起表达同相同的感情。
作用是鲜亮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光景的特点,突出主旨。
常见文章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常见文章的写作方法有哪些文章的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以及表现手法)。
常见的有悬疑、回指、联想、想象、组合压制、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事结合、情景交融、首尾照应(也称前后照应)、衬托比照、伏笔借鉴、以物表意、画细节、铺垫。
以下是20种常见的写作技巧:1、第一人称叙事法因为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的,意味着文章所写的是表达者亲眼所见所闻,或者说是表达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受。
用第一人称,因为表达者是当事人,描述的人和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和事。
活动范围之外的人和事是写不进去的。
2、第三人称叙事法有了第三人称表达,表达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和心理的限制。
他能直接向读者展示文章中的人物和事物,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
但第三人称叙事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
3、顺叙法梗概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表达事物,符合事物发生开展的实际情况,所以写文章容易条理清晰。
在使用许顺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当的剪裁和强调。
否那么很容易列出来,就像流水账一样,让人看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闪回不是把整个事件倒叙,而是把某一局部提前,但另一局部仍然是闪回的一种方法。
倒叙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局部提到前面,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防止直白表达;第三,为了表现效果,文章曲折、悬疑、引人入胜。
闪回的时候,把出发点说清楚。
闪回和回避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要有必要的文本过渡,到达自然衔接。
要特别注意,不要漫无目的的翻来覆去,反复推敲,让文章看起来不清晰。
5、插叙法引言是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表达;有时是为了注释和解释人物的情节。
在使用旁白时,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以免复杂化,篡夺主持人的角色。
插入旁白时,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引用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补充主要用来补充上面的描述,一般比拟零碎简短,没有完整的事件。
现代文的常用表现手法
1、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
散文中往往用对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来突出形象。
2、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散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表达技巧是表现手法的一个部分,表现手法对于诗歌又叫艺术手法。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比喻,拟人,对比,对偶,
3表达技巧:想象,联想,象征,比衬,
描写方法针对人的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三、常见表现手法释义和作用简介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 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 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的两种类型 一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1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
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
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当你下
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
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
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
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
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
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