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他的诗歌不仅艺

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从杜

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

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

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

问题。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这句话道出无论

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

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他曾经在《赠卫八

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似此星

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

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

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

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诗歌论文:试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水深火热

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的伟大诗史。本文试从高中语文课本入选的诗篇中做一些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杜甫诗歌爱国忧民现实主义历史价值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里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水深火热

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在《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频频呼君,几于一声一泪。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杜甫精神

杜甫精神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杜甫一生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这些诗歌是时代风云和诗人生活的真实记录,多角度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被人们誉为“诗史”它们也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现实性。杜甫的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的一生是逐步走向民众,走向社会底层的一生。特殊的生活道路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使杜甫终生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在诗歌中抒写他们的不幸表达他们的愿望。安史之乱前,他就有揭露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诗从咸阳桥边悲痛欲绝的送行场面开篇,展示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接着,安排了行人倾诉服役的苦况。这首诗现实意义很强,描写上现实与一般相结合,开辟了新题乐府现实主义道路。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诗歌具有更为深广的思想内容。这时他随同难民一起流亡,耳闻目睹了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集中揭露了叛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叛乱、保卫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三吏”“三别”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安史之乱后,战争仍连年不断。严峻的社会矛盾,加上多年的漂泊,出了“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其三)的真理,达到了那个时代思想高度。因此,他对人民的同情心也更强烈了。

2.忧国悯时,表现深挚地爱国感情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急剧衰落,判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王朝一度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成了杜甫诗歌中非常突出的内容。当他身陷长安沦为判军俘虏,听到陈陶战败消息时,写了《悲陈陶》以天地同悲的气氛抒写内心的悲痛。当他目睹长安陷落、国破城荒景象时,写下《春望》。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当诗人流寓梓州时,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成他“生平第一块诗”《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杜甫的爱国诗歌,多直接抒写战事以寄寓家国之痛,但有时还通过描写山水来抒发感世忧时怀抱。如《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

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爱民忧民的诗篇,通过描写灾难深重的农民,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可以说,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本情结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底蕴。作为社会的良知,杜甫最关心的是人,是一切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

杜甫写出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诗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与民交往时从来没有士人的高态,也绝不掺杂轻视厌弃之情,有的只是关爱和尊重。杜甫对下层人民倾注了大量情感,饱含了深刻的爱怜,他曾在诗歌中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人未曾嗔”。(《暇日小园散病》)

杜甫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那些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悲悯。从《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到《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再到《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杜甫将这些劳动人民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悲悯。

杜甫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融合,凸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他这样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在杜甫眼中,山河已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他为国为民着想,深忧远虑。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面对三春美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音。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面对此,诗人在《悲陈陶》一诗中以“四万义军同日死”和“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写出了人民的痛苦。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王国青

内容提要:“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具有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带有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而他的忧患意识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思想爱国主义儒家思想

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儿子,而且是那个时代的镜子。诗人杜甫以他赤子的思想深切地忧虑着他的社会,以他深刻的笔触提示着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痛苦。一部杜诗,既是他的一部自传,也是他所生长的时代的忠实记录,这主要是由于杜甫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入的社会实践,因此,他能用他那敏锐的诗笔灵活地画出一系列连续的、全民性的、全国

性的图画。无论是安史之乱之前的,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件,杜甫都一一记录在案,用历史的形式展示了人民的血泪,就像一个替天下苍生受难的神祗向上帝细细倾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愿。

从天宝五年到十四年,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历经苦难才担任了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微小官职,但生活依然拮据,就连寄遇在奉先的儿子也被子饿死。正是这种遭遇,使他感到悲愤,发出:“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的感叹,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正视现实,更加关注社会。他不仅感叹自己,而且更加深刻的感到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754年触感于扶风太守事件,杜甫写出了《秋雨叹三首》既讽刺杨国忠,又对人民给予极大同情,自此,他的忧民意识如江河开闸,源源而流,并与日俱与时俱进,日益深沉,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丽人行》、《兵车行》等为人民所歌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面揭露“信知生男恶,反是

古代诗词赏析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

古代诗词赏析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

古代诗词赏析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关注社会疾苦、体现社会关怀的一面,又具备了浓

厚的人文精神。本文将对杜甫的古代诗词进行赏析,探讨他所表达的

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而客观地反

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在《登高》这首诗中,他描写了

士人的飘泊之苦,表达了对国家沉沦的忧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

遍地英雄下。自负强文最自负,贻垢殃身最可嗟。”他在这首诗中以自

我谦卑的姿态表露了对当今局势的忧虑,展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此外,杜甫还通过《哀江头》、《绝句二首·其二》等作品表达了

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援助之心,体现出他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杜甫的诗词中融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宣扬人

道主义思想,批判贵族的冷漠与残忍。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他描述了自己生活贫困的境况,但却以豁达的心态对待:“陈迹空相对,穷通饱暖忘。”他通过这首诗彰显了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物质

生活的淡泊。此外,杜甫还通过《月夜忆舍弟》、《孤雁儿·万江同舟

泛泛然》等作品,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之情。

杜甫的社会关怀与人文精神体现了他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为人民谋福

祉的追求。他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关注民生疾苦,

呼吁社会改革。他在《梦李白二首·其一》中写道:“君实释贫贱,僮僕

尽驱除。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他借李白的形象想象和表达了自己对公正、平等社会的向往。他的作品让读者意识到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引起对社会公正和人权的思考。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第一篇: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

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

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这就使原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现实,忧时伤世。他曾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是忧患意识强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入世精神。这种忧患意识来源于现实社会,深植于作者的心灵之中。唐朝初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普遍陷入困顿之中。唐玄宗统治集团为求得苟且偷安而不顾民生疾苦,广征赋税,横征暴敛,官吏贪污腐败,国家日益衰弱,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

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

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

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

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

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政治倾向和兼

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诗史”,流芳千古。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

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擅于挑选出具备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予以艺术的归纳,刻画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逾墙而逃亡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

的田父,暴虐懦弱的大臣……共同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

此众多的、真实、独特的具备典型意义的形象,就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感人。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

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

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糜星华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

摘要: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双壁,后者更是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三千余首,被喻为“诗史”。笔者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其格律工整是后代人创作古典诗歌的典范。在其思想意蕴上。更是体现了一名传统的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民本思想”,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良知。

关键词:杜甫诗歌民本思想儒家

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思想,奠定了我国民本思想的雏形,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1脚之语更是确立了这种思想,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章句上》)LI J171,苟子的“民本”思想也相当突出,“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苟子王道》Ⅲ所以,先秦儒学思想家认为只有以民为本,才会长治久安,正所谓民意不可违。杜甫在他的

旅程一次又一次地与真善美靠得更近。

在古代中国诗词中所表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爱情以及对生命的思索都是每个人一生当中必然的经历,它们构成一个人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对于艺术家、欣赏者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自己感情产生的重要源泉和情感世界的主要资源。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希望社会对自己认可的情感需求;爱情是渴望自己在异性对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重视以此肯定个人价值的感情需求;对生命的思索是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希望对人生更准确的把握的情感需求.这些情感需求往往是人们心底流淌出来最真实、最具震撼力的力量。这些不同类别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作为感情范畴.与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论有着不可分裂的联系。感情范畴是人的范畴,因此是人性的,有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理论与感情范畴紧密相连,由此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便有了人文精神的光辉。下面我们再从杜夫海纳对艺术家与艺术品、欣赏者与艺术品的评论中进一步分析其理论蕴含的人文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其中,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甫的诗歌作品涉及到许多儒家思想的主题,如仁爱、忠诚、礼敬、民本等。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成为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

首先,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希望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心情。

其次,杜甫诗歌中的忠诚主题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此外,杜甫诗歌中的礼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礼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长辈、对君主的尊敬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例如,在《三吏》中,他赞美了三位清官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最后,杜甫诗歌中的民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例如,在《兵车行》中,他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家国情怀而著称。在他的诗歌中,他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展现了他对家国的深深眷恋。

首先,杜甫的诗歌中体现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他多次写到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怀念。例如,他在《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山河美丽景色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其次,杜甫的诗歌中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唐代晚期,亲眼目睹了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和人民苦难的景象。他深感国家的疾苦和人民的困境,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政治腐败的愤慨。例如,在《登高》中,他写到:“不见南山久,作客故人稀。明朝更登山,万里目如堆。”这里的“南山”可以理解为帝都长安,他以此来表达他对长安一帝国失去统治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最后,杜甫的诗歌中还流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他以文人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关注底层百姓的疾苦,对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表示强烈的不满。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里他以戍鼓、边秋、露和月等元素,来表达对边地守军生活艰苦的同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他通过诗歌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展现了他对家国的深深眷恋。他的诗歌不仅平实质朴,而且充满了情感力量,与读者产生共鸣,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特点

一、时代背景

1. 唐朝开创之世

•杜甫活动的时期是唐朝,这是一个繁荣富庶、文化辉煌的时代。

•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影响杜甫一生的重大事件,也是唐朝最大规模的内乱之一。•大规模战争和社会动荡给杜甫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关注。

3. 社会阶层分化

•唐代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贵族与士人、地主与农民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杜甫作品中常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下层人民困境的关怀。

二、思想特点

1. 爱国情怀

•杜甫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对祖国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怀念盛唐时期的繁荣和风光。

•杜甫笔下多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呼吁官员奋发作为,挽救危亡。

2. 客观写实

•杜甫追求客观真实的描述,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细致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色。

•他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场景。3. 慷慨豪放

•杜甫善于运用铿锵有力的辞章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以坚定而慷慨的语言批评社会不公与弊端,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结语

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创作代表着唐朝时期社会背景与思想特点。在这篇文档中我们简要介绍了杜甫活动时期的时代背景,并重点分析了他爱国情怀、客观写实和慷慨豪放等思想特点。通过深入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并体会到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内容提要]: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关键词]:爱国思想忧国忧民安史之乱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思想
使 他 与 社 会 、 民生 活 的关 系更 加 紧密 。 一 时 期 , 创 作 了 一 人 这 他 系 列 具 有 爱 国 精 神 和 同 情 人 民 苦 难 的不 朽 诗 篇 — — 《 陈 陶 》 悲 《 望》北征》 等。 春 《 等
4颠 沛 流离 . 沉 爱 国 . 深
活 . 现 出诗 人 悲 天悯 人 、 国爱 家的 博 大情 怀 。 展 爱 这住 伟 大诗 人
杜 甫 出生 和 生 长 的 环 境 与 历 史 重 大 转 折 紧密 地 联 系 在 一 起 . 的一 生 可 分 为 以下 四个 时 期 : 他 1 轻 时 . 极 进 取 . 发 向上 . 年 积 奋 杜 甫 成 长 在 开 元盛 世 , 读 诗 书 。 艺 出众 , 四 五 岁 时 的 饱 才 十
心 :去 年 米 贵 阙 军 食 , 年 米贱 大伤 农 。 马达 官厌 酒 肉 . 辈 “ 今 高 此 杼 轴 茅 茨 空 。… … 况 闻 处 处 鬻 男 女 。 慈 忍 爱 还 租 庸 ” 湘 洞 割 潇 庭 , 急 雪 猛 , 民 网冻 , 能 靠 射 雁 以谋 残 生 , 姓 家 徒 四壁 , 风 渔 只 百
的 思 想 发 生 了 巨 大 的 变 化 .逐 渐 从 爱 自己 的 家 族 转 到 爱 国 、 忧
到 黎 民 康 乐 , 盼 早 一 天 能 结 束 这 辛 酸 、 怨 的歌 声 。遗 憾 的 期 哀 是 。 的悲歌一直唱到生命的尽头 . 终也没有如愿 。 他 最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作者:李新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7期

李新

内容摘要: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的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

家思想。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都推崇儒家思想,“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充分体现在杜甫诗

歌中。她的诗歌抑或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抑或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表达内心常常

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饱含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一.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反复研读杜甫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儒家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的统一与安定的关注上。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

给予批评和揭露。”[1]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做此为是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

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此诗是杜甫四十六岁在长安幽居的第二年头所作。诗歌中描述故国沦亡,长安城物是人非,荒草深深。杜甫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摘要:杜甫,字子美,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其诗大都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了天宝至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具有历史意义,后代都称他的诗为“诗史”。而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学习着正统的儒学知识,所以杜甫的政治理念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本文试从杜甫的诗歌里来探讨杜甫的政治抱负以及治世理念。

关键词:杜甫民本思想儒家思想

杜甫出身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而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提倡“仁政”和“民本”的思想。儒家的“仁”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本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天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民心决定着帝位的得失。故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政要求君主能够养民,富民。君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轻徭薄役。仁政同时还反对兼并战争。而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朝廷奢靡腐化,而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对于此,杜甫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老百姓的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亦,惆怅难再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岁晏行》)。由于封建社会的极不稳定性,农村户口逃亡是常见的现象。原因很多,如逃避苛重赋税,逃避兵役,逃避战乱;或由于豪强兼并……唐玄宗开元末年起,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祸重赋,农民逃亡更加严重。①杜甫在诗里曾描述了农民挨饿交租但又无处可走的境况“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甘林》)以及农民不堪重赋,被迫卖儿卖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

换租庸。”(《岁晏行》)

杜甫长期处于困苦潦倒的生活境遇,他更能体会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的昏庸。所以他的诗多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民请命,提出“仁政”的思想。“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往在》)反映了杜甫认为朝廷应该厉行节俭,这样百姓才会同君臣同欢呼。杜甫认为朝廷只有“轻徭薄役”才能让人民生活变得好,国家才能稳固。

天宝年间后,唐玄宗对边境的征战越来越频繁,由原先的抵抗外敌入侵、安稳边境变成了征讨扩土。连年的征战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繁重的兵役,让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向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旁道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长着虽有恨,役夫敢申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杜甫通过描写平民百姓的艰苦,痛诉唐玄宗的昏庸以及好大喜功,同时表达他“非战”的思想:无意义,无必要的战争只会给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带来困苦。“仁政”的核心之一就是反对兼并战争。杜甫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认为兼并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并且会动摇统治基础。他反对唐玄宗的扩土开疆。他质问玄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九首其一》);“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清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其六》)。他痛心唐玄宗不顾伤亡惨重,不管人民死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新安吏》里的描写更是生动:“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当眼里已经没有泪水的时候,人也已变成白骨。而《垂老别》里更是如此描写“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来形容伤亡惨重。通过杜甫一系列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百姓的无助以及统治者的昏庸。更是了解的战争的危害以及杜甫“以民为本”的思想。

杜甫本身是庶族地主阶层,但同时他又能够体察民情,有着爱护人民的思想。他通过他的诗为人民发声。儒家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但他归隐后依旧能够在“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情况下关心国事,为天下百姓操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在杜甫因病滞留夑州,曾写下《白帝》,其中一句“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打仗的马远远不如归家的马那样疾速,形容战争不是人民所想要的,而团圆才是让人民所向往的。从前有千户人家而今才剩百户,形容战争的残酷已经伤亡惨重。写出了萧条以及贫苦的景象。

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他身上并没有士大夫身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高姿态。他能够和普通老百姓产生感情,体会他们的不易。“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乡间耕作的老农亦是杜甫的朋友。杜甫对于困苦的百姓尽可能地去给予他的帮助,并且注意维护受助人的自尊心“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此外,杜甫还能以敬赏的眼光看待黎民,在诗歌中称赞他们的品质。

杜甫的一生,都在尽心地去讲述人民的困苦。他用诗歌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后留下了警示遗言。

①曹慕樊:《杜诗杂说全编》,第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