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残酷的揭示。

在诗歌创作中,他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这是一个盛世转瞬即逝的时代。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人民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的生活。

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心人民疾苦:杜甫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这是他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他的诗歌作品中,揭示了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现象。

2.揭示社会矛盾:杜甫的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爱国主义精神: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他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

4.人物形象塑造: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
活画面。

杜甫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倾向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总结杜甫(712-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著称。

杜甫的诗歌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忧国忧民杜甫一生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感受使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担忧和愤慨。

他对于安定国家、保护人民利益、改善社会状况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这体现在他的许多诗作中。

例如《秋兴八首》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当时乱世的关切,深刻展现了他忧民忧国的精神。

在《至今思项羽》中他描述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生活并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总之,杜甫的诗歌总是贯穿着关怀国家和人民的思想内容。

二、悲愤人生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反复的失败和挫折,他对人生的苦难和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的许多诗作正是通过自身经历所激起的愤怒和无奈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悲伤。

在《书关山过都江堰》中他描绘了自然的灾难和帝王的荒唐行径,展现了他对危机感的深刻认识。

而《登高》则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和人世间荣华富贵的批判,显示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些诗作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绝望和悲伤,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容。

三、关注官场腐败杜甫对当时的官场腐败有着极深的认识。

他深知官员贪污腐败、无视民生疾苦对国家发展的危害,他通过许多诗作来揭露和批判这种腐败现象。

在《赠乐天》中他揭示了官场恶习,警示当权者要慎重处理国家事务;在《秋登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杜甫直接指责了当时高官们以权谋私的行为。

这些诗作不仅直接指出了官场腐败的问题,也展示了他对这种腐败现象的深刻痛恨,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内容。

四、对民众生活的描写与关怀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普通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描写,他以真实的细节展示了人民的贫困和疾苦,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他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准确而深刻,他善于从农民的角度描绘他们的苦难和困境,如《曲江二首》中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辛劳。

他也特别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通过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南尹殷开山东留募兵轸判官贾舍人告身在长安寄题崔曹案头一作》描绘了被迫离乡背井的农民。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卢 纶 已有 “ 岩壑 树修修 ,白云如流水 ”之句 , 但 这一 个 “ 学 水 声 ”,却 不能不 说是 天才 的妙 想 。它的 比拟 多半来 自银 浦 的超 现实 联想 ,流 云因 生于银 河岸 仿佛 也成 了银 质 的, 轻 轻滚 动发 出流 水 的声响 。 在类推 比拟 中 ,除梦 幻的联 想 意象之 外 ,还应推 那 回 环 往复 的诗 思 。它 可 能使读 者 一入 眼就觉 得 “ 无 理 ”,但 越 深思越 觉有味 , 于是 咀嚼徘徊 , 不 能 自己。 李贺创 作的“ 呕 心沥血 ”正 在 于此 。正如钱 钟 书所说 的 : “ 古人 病长 吉好 奇 无理 ,不可 理会 ,是盖知有 木义而 未识有 锯耳 ”。 忆君清 泪如铅 水。 (《 金铜 仙人辞 汉歌 》) 《 金铜 仙人 辞汉 歌 》是李 贺的杰 作 。全篇 主 旨在 “ 天 若有情 天亦 老 ”一句 ,诗人 没有 把这 写成 传统 的盛衰 感怀 之 作 ,而是把 心力 专注 于 “ 铜仙 ”恋 旧之 情 ,戛戛独 造 , 实在是 独具 匠心 。本句 直接 点 出铜仙 流泪 的情 景 。 “ 泪” 与“ 水 ”本 是连在 一起 的词 ,但 在李 贺 的想象 中,从 金铜 仙 人 眼 中流 下 的泪 ,不 该 只是水 而 己,它 一定含 有铅 灰 的 色泽 。于是 ,借 着巧妙 的想象 ,诗人 把沉 重 的 “ 铅 水 ”与 轻而透 明的 “ 泪水 ”连结起 来 ,写成 这无理 而绝妙 的名句 。 再举一个 例子 : 春 风吹鬓 影 。 (《 咏怀 二首 之一 》) 李 贺借 司 马相如和 卓 文君 的故事 ,否 定世 俗功名 。诗 中说: “ 梁王与 武帝 , 弃 之如断梗 ” ,以此 与 “ 长卿 怀茂 陵, 绿 草垂 石井 ,弹琴 看文君 ,春风 吹鬓影 ”的温馨场 景对 比, 诗人 的寄 意可 见一斑 。 “ 春风 吹鬓影 ”既有 富于音 乐性 , 也有动 态美 。春风 本来 只 能吹 鬓,鬓 动则 影动 ,但 当李 贺 诗 思驰 骋时 ,春 风似乎 直接 吹动 了鬓 影 ,这种 超现实 的柔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是从整体上 来说 ,这 些女性 的人生具有 悲剧色彩 ,社会动 法 实现真 正的独立 ,因而许 多女性最 终选 择飘然远 去 。如
《 小 娥 传 》 中 的谢 小 娥 在 给 父 夫 报 仇 之 后 选 择 了 出家 。 谢
[ 季夫萍:《 1 】 对如陛j 长力下唐传奇中女侠形象的解读》,伊利教育 【 刘啕: 《 2 】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7年版。 95
杜 甫 ( 1 —7 0 7 2 7 ),唐代 诗人 ,字子 美,祖籍湖 北襄 有愤怒 ,也有感慨。于是,他将其化作文字记录下来 。
言是 武后时 的著 名诗人 ,官膳部 员外郎 ;父 亲杜 闲,曾任 读书和壮 游时期 ,这是他一 生中最快意 的时期 。 “ 书破 读 兖州 司马 、奉天县 令。在这 样的环境熏陶下 ,他7 岁开始学 万卷 ”、 “ 群书万 卷常暗诵 ”的刻苦学 习,为他 的创 作积 诗 ,1岁时所 作诗文就引起 了洛 阳名士们 的重视。 5 2 社会因素 . 杜 甫 的 成长 过程 几 乎和 唐 玄 宗 统治 的 时代 相 契合 , 世 ”,唐代 国力达到 了前所未有 的程度 ,唐 玄宗确 实表现 淀 了充 实的文化底 蕴 。历 时十 年多 的 “ 壮游 ”经历 ,使诗 人接触 到无 比丰 富的文化遗产 、饱览 了祖国壮丽 的河山 , 这些不仅 充实 了他 的生活 ,也 扩大 了他 的视野和心 胸,使 三 十 五到 四十 四岁 ,是 他 困守 长安 十 载 的开 始 ,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潮
论 杜 甫 诗 歌 的 人 民 性
。李 红
摘 要 :杜甫是 我国文学史中伟大的现 实主 义诗人 ,他投入 了毕生精 力来从事创作 ,给我们 留下 了一千四百多首 诗歌 。杜 甫诗歌 的思想 内容博大精深 ,深刻而又广泛地反 映 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概括 了整整 一个 时代 的各种矛盾 和本质 问题 。其 中绝 大多数的篇章 ,都是从人 民这 个角度 出发 而创作 的。他在对待人 民的态度上 ,达到 了之前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

杜甫诗歌的民生情怀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爱民忧民的诗篇,通过描写灾难深重的农民,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可以说,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民本情结则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底蕴。

作为社会的良知,杜甫最关心的是人,是一切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

杜甫写出了大量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诗歌,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与民交往时从来没有士人的高态,也绝不掺杂轻视厌弃之情,有的只是关爱和尊重。

杜甫对下层人民倾注了大量情感,饱含了深刻的爱怜,他曾在诗歌中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邻人未曾嗔”。

(《暇日小园散病》)杜甫对自然界和人文社会中那些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寄托了无限的哀伤和悲悯。

从《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让人心酸哀痛,到《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再到《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

杜甫将这些劳动人民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悲悯。

杜甫始终将国与民、国与家统一起来,忧国忧民,爱家爱国,深切地同情人民,关怀劳苦大众,无比地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后,他的喜怒哀乐完全和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融合,凸现了一份赤诚的爱国之情。

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他这样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在杜甫眼中,山河已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他为国为民着想,深忧远虑。

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诗人面对三春美景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音。

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面对此,诗人在《悲陈陶》一诗中以“四万义军同日死”和“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刻画了战争的惨烈,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写出了人民的痛苦。

杜甫从不避讳权贵,他写了很多斥责统治者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他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对统治者的种种罪恶行径作了无情揭露和鞭挞。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第一篇: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浅议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糜星华(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摘要: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双壁,后者更是被誉为“诗圣”。

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三千余首,被喻为“诗史”。

笔者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其格律工整是后代人创作古典诗歌的典范。

在其思想意蕴上。

更是体现了一名传统的儒家文人士大夫的“民本思想”,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良知。

关键词:杜甫诗歌民本思想儒家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思想,奠定了我国民本思想的雏形,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1脚之语更是确立了这种思想,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章句上》)LI J171,苟子的“民本”思想也相当突出,“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苟子王道》Ⅲ所以,先秦儒学思想家认为只有以民为本,才会长治久安,正所谓民意不可违。

杜甫在他的旅程一次又一次地与真善美靠得更近。

在古代中国诗词中所表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爱情以及对生命的思索都是每个人一生当中必然的经历,它们构成一个人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这些成分.对于艺术家、欣赏者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自己感情产生的重要源泉和情感世界的主要资源。

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希望社会对自己认可的情感需求;爱情是渴望自己在异性对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得到他人的重视以此肯定个人价值的感情需求;对生命的思索是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希望对人生更准确的把握的情感需求.这些情感需求往往是人们心底流淌出来最真实、最具震撼力的力量。

这些不同类别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作为感情范畴.与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论有着不可分裂的联系。

感情范畴是人的范畴,因此是人性的,有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理论与感情范畴紧密相连,由此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便有了人文精神的光辉。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现实,忧时伤世。

他曾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是忧患意识强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入世精神。

这种忧患意识来源于现实社会,深植于作者的心灵之中。

唐朝初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普遍陷入困顿之中。

唐玄宗统治集团为求得苟且偷安而不顾民生疾苦,广征赋税,横征暴敛,官吏贪污腐败,国家日益衰弱,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姓名:系别:人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04级六班指导教师:、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确是一位面对人生,忠实于现实的伟大诗人。

他的一生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

因此杜甫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

现实生活无论使他多么痛苦,他从未脱离过现实,力图描写现实生活,着力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呼吁人民的心声。

杜甫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和深切地关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罪行的仇恨,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并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性【Abstract】:Du Fu is a great Chinese poet of realism.Looking at Du Fu's life,he is indeed a face life,faithful to the reality of the great poet. His life experienced hardships in life,he saw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concerned about national security.So Du Fu is also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most sympathetic to the people of one of the poet.In real life no matter how his suffering,he never divorced from the reality,trying to describe the reality of life,focus on performance in real life,reflecting the people's woes,called on the people's aspirations.Du Fu's on people's profound sympathy and deep concern about the tremendous love for the motherland,the ruling class The people affected countries suffer.crimes of hatred,these complex emotions in his poetry reflected the most of the people and is highly of.【Key words】:Du Fu A sense of urgency People目录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思想――――――――――――5页一、生平―――――――――――――――――――――5页二、思想―――――――――――――――――――――6页第二节:杜甫诗歌的人民性――――――――――――7页一、爱国爱民的赤子心――――――――――――――――7页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8页三、对人民的深切同情―――――――――――――――9页第三节:杜甫诗歌人民性对后世的影响―――――――10页结语―――――――――――――――――――――――――12页注释―――――――――――――――――――――――――13页参考文献――――――――――――――――――――――14页致谢辞――――――――――――――――――――――――15页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逢唐朝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

杜甫诗歌中的思想

杜甫诗歌中的思想

杜甫诗歌中的思想与李白不同,在杜甫的世界观里,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

虽然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较积极的方面主要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民爱物”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基于这种民本思想,杜甫特别关心人民生活状况,始终把反映人民苦难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且,由于诗人一生艰苦的生活体验,在某些方面对儒家教条还有所突破。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原则杜甫并未遵从,他始终都以关心国事民瘼为己任。

深切同情人民疾苦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甫全部诗作的一根红线。

杜甫是第一个将普通百姓形象广泛引进诗歌的诗人。

在他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下层人物: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

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悲惨的生活,而且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诗人之所以能够道出人民的心声,正因为他了解人民,对人民的痛苦有深切体会。

诗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只是表面地描写人民受苦的现象,而是进一步揭示出人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的奢侈浪费。

如果没有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是不可能写得这样真切沉痛的。

正因为诗人自己也饿到摘苍耳充饥的地步,所以才会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的深切感受。

诗人的个人命运已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当他在安史之乱前去奉先探亲时,见到的是一家老小冻饿交加,“入门闻号咣,幼子饿已卒”的惨景。

爱国精神在杜诗中,爱国精神也表现得很突出。

由于受制于儒家思想杜甫的爱国思想往往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

在他的观念中,君主乃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从这点出发,诗人很早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和李白要做帝王师友不同,杜甫立志做一个符合封建规范的贤臣良吏。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与社会背景解读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与社会背景解读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与社会背景解读1. 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其中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关切最为突出。

本文将从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2.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深受唐朝乱世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影响,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观察社会风貌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等方式,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2.1 反映社会不公在他的诗中,杜甫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统治者对庶民百姓不公平待遇的态度。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描述了自己看到“独钓寒江雪”的壮丽景象而感慨万分,并映射出统治者对百姓苦难漠视。

2.2 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杜甫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贯穿于他大部分作品中。

他看到了当时唐朝内外战乱不断、政治腐败的现象,感叹国家衰落、江山易主。

例如,在《秋兴六首》中,他以深沉的悲凉之情表达了对国家愈演愈烈的动乱局势和人民生活困苦的忧虑。

2.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尽管面对种种困境,杜甫始终不放弃为国家和人民尽自己微薄之力的信念。

在许多诗作中,他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并表达了为救国家于危难之际而奋发努力的决心和意愿。

例如,在《春望》一诗中,他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出无论困境如何严峻,也不能放弃拯救国家的希望。

3. 社会背景解读要理解杜甫作品中所展现的忧国忧民思想,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3.1 唐朝乱世动荡杜甫生活的唐朝是一个频繁战乱、政治混乱的时代。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局面。

这些动荡给杜甫心灵上带来了巨大冲击和痛苦,激发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3.2 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在唐朝,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贵族阶级富裕而强大,而普通百姓则遭受着种种压迫与剥削。

这使得杜甫目睹了广大民众饱受苦难、生活困苦的现实,并引发了他内心深处对社会不公正待遇的愤怒和痛心。

3.3 统治者政治腐败在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普遍存在着腐败现象。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民本思想作者:秦维阳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7期摘要:注重民本,以民为重的思想是我国历代先贤立志追求的君子大道。

杜甫也十分注重民本,本文试从揭露民间疾苦,反对战争及悲悯诗、美政诗的民本意识三个方面论述杜甫诗中的重民思想,综合归纳杜甫的民本情怀。

关键词:杜甫;重民思想;民本情怀“民本”,即“以民为本”。

《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典籍中的萌芽体现。

第一部最接近提出“以民为本”一词的著作是《三国志》,其言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杜甫的民本思想是對古代先贤智慧与使命的继承。

这一点宋人黄徹分析得很透彻,他在《巩溪诗话》中指出:“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而知其志在大庇天下寒士,其心广大,异乎求穴之蝼蚁辈,真孟子所存矣。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亦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确如后人评述的那样,将民本民忧当作一种使命去坚守。

一、揭露民间疾苦由于杜甫有着长期的困顿经历,因此,他能够近距离切身感受民间疾苦,对受苦大众深表同情。

并且能够做到“请为父老歌”的主动与自觉。

杜甫在他的诗中揭示了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阶级压迫这类诗主要反映地方官员利用职权之威横征暴敛压榨百姓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写作上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象征抒情两种手法。

前者如《岁晏行》、“三吏三别”中的部分篇章;后者如《枯棕》《病橘》《枯柟》等。

直接描写阶级压迫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诗歌以《岁晏行》为代表。

该诗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民间疾苦:首先,诗人从气候条件着手,天气严寒,冰天雪地,渔网都已上冻,本来已经不适宜野外作业,但是渔父却仍然奔波在外。

其次,作者进一步揭示了渔夫奔波劳碌的动机在于“米贱大伤农”,不能以米粮维继生活,只能靠打鱼换钱还军食了。

再次,作者在该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富人与穷人的生活情状进行对比,富人的生后情状是“高马达官厌酒肉”,而穷人却只能“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在强烈的反差中给读者巨大的冲击。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社甫诗中的“民胞”思想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社甫诗中的“民胞”思想

种 感情推衍 开来 ,杜 甫的诗篇 中时常流露 出同情弱 小者 ,
地 描 述 出 了 安 史 之 乱 时 社 会 动 荡 ,百 姓 困苦 不 堪 的 艰 难 生
帮 助受难者 的情感 ,他 谴责统 治者 ,反对横 征暴敛 ,控 诉 活 。最 后 几 句 是 作 者 情 动 于衷 的 抒 怀 ,表 达 了 作 者 对 百 姓 战争给人 民造成 的的苦难 ,这些无不 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
天 I 只 身 投 奔 朝 廷 ,直  ̄ 7 7 八 月才 回家 探 问 。 诗 中 描 写 了诗 的一 篇 ,对 待朋 友 ,杜 甫往 往 是 “ 下朋 友 皆胶 漆 ” 。 [李 j J5 年
2 1 . 7 0 2 0
对孔 乙己人 物形象再 分析
◎张 敏
好 《 乙 己 》 是 文 化 伟 人 鲁 迅 先 生 的 著 名 小 说 ,着 力 塑 本解读 ,带领 学生换一种心态 ,用一颗 “ ”的心 ,从 小 孔
造 了孔 乙 己这 个 被 “ 上 去 的 吃 人 ,爬 不 上 去 的 被 人 吃 ” 爬 人 物 的视 角 来 重 新 审 视 他 的 思 想 行 为 , 从 而 发 掘 出这 个 卑
好 的 社 会 逼 上 绝 路 的 读 书 人 形 象 。对 于 这 个 人 物 的 品析 ,教 微人物 的渺 小和人性 中未泯灭 的 “ ”的一面 ,使 学生获
来 , 面对 苦 难 的现 实 、各 自凄 凉 的 晚境 和 曾经辉 煌 一 时 的 旧 人心 。’【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完全可 以用 “ ’z 深切苦极具情 韵的七言绝句 ,抒发 来 概括 ,他 的 悲吟 出 白他对 现实 生 活 中的 民众 的深 切关
难 处 境 , 客 观 分 析 这 一 人 物 形 象 ,笔 者 希 望 超 越 传 统 的 文 乙 己被 扭 曲 的灵 魂 中 是 留存 着些 许 善 良的 因子 的 。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摘要:杜甫,字子美,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其诗大都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了天宝至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具有历史意义,后代都称他的诗为“诗史”。

而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学习着正统的儒学知识,所以杜甫的政治理念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

本文试从杜甫的诗歌里来探讨杜甫的政治抱负以及治世理念。

关键词:杜甫民本思想儒家思想杜甫出身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而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提倡“仁政”和“民本”的思想。

儒家的“仁”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本思想”。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天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心决定着帝位的得失。

故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仁政要求君主能够养民,富民。

君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轻徭薄役。

仁政同时还反对兼并战争。

而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朝廷奢靡腐化,而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

对于此,杜甫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老百姓的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亦,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岁晏行》)。

由于封建社会的极不稳定性,农村户口逃亡是常见的现象。

原因很多,如逃避苛重赋税,逃避兵役,逃避战乱;或由于豪强兼并……唐玄宗开元末年起,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祸重赋,农民逃亡更加严重。

①杜甫在诗里曾描述了农民挨饿交租但又无处可走的境况“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

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歌的人民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写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

杜甫适逢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造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杜甫在历史危难之际经受了思想的磨砺,体会到人民的苦难,这一切都成就了他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使得他对人民的态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诗歌有着精深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部分篇章都是从人民的角度进行抒写,这造就了他以大量诗歌抒写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形象。

杜诗体现出高度的人民性,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色。

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与关心。

这样的诗歌数量非常多,可以说贯穿到他整个创作中,他始终深切的关注人才,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杜诗人民性的体现。

1.杜诗关注人民疾苦杜甫从困守长安时期所写作品就开始表达出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体现了对人民的同情。

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体现的最为明显,杜甫在长安时生活潦倒,疾病缠身,理想的破灭迫使他正视现实,认清了统治阶级的罪恶,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

所以他感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诗人从自己的忧愁想到了人民的忧愁,把人民的忧愁看作是自己的忧愁,体验更为深入,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诗被作被称为“诗史”,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和人民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了战乱的痛苦,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写出了很多关注人民疾苦的诗歌。

杜甫把对战乱的痛诉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抒写在他的《兵车行》、《三吏》、《三别》这类诗作中。

浅谈杜甫诗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情怀

浅谈杜甫诗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情怀摘要:杜甫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报负的现实主义诗人,“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世肯杀身”是他的崇高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正是这些进步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着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杜甫的诗闪烁着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揭露黑暗、声讨暴政的思想光辉。

关键词:现实主义揭露黑暗声讨暴政爱国爱民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灿烂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数量之大、质量之高、流派之多、体裁之丰富都是空前的。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众体皆备,艺术极高,脍炙人口,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是祖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被称为“诗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在杜诗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里,其最大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被后人千古传诵。

一、“穷年忧黎元”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的抒情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纪行”、“咏怀”熔于一炉的五言长诗,是杜甫十载困居长安,备尝辛酸,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败、社会的黑暗。

此诗以“纪行”为一篇之线,以“咏怀”为一篇之骨,场面宏大,意境开阔,从自抒抱负到壮志未酬,从路途纪行写到所见所闻与所感,从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到广大人民的痛苦以及国家的安危,波澜起伏,千百回转。

“穷年忧黎元”是《咏怀五百字》的核心,诗人抒发自己“窃比稷与契”的抱负,就是为了“忧黎元”。

这次赴奉先县探亲,杜甫路经骊山,耳闻目睹到最高统治集团朝歌暮舞、灯红酒绿、挥霍无度的荒淫腐朽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传颂的名句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现象。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

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杜甫自始至终执着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

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

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

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忠君爱国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

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民胞物与”出自宋儒张载《西铭》:“民胞物与”,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杜甫的民胞精神:民吾同胞,人人皆同胞,皆吾兄弟,其人性的共同基础不言自明。

民胞精神是超越亲情的一种更为博大的爱,它不带功利性,也不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仁爱和同情,具有平等性,充满温情。

所以,杜甫那些同情不幸者,关心弱小者,帮助受难者的诗篇更显示出诗人人性的光辉。

这是杜甫迥异于时人,并在历史上独具风采的重要因素。

具体而论,杜甫的民胞情怀,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对生命的关怀,是杜甫一生都不曾忘却的。

他在关心他人生命时,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

在动乱的年月,杜甫最关心的是民众的安危。

一部杜诗,他笔下常常发出的是感天动地的悲吟,画出的是血泪相和、尸骨纵横的荒凉,是穷独叟、寡妇、老妪……的众生相。

他持久不懈地反对不义战争,即使拥护正义战争,也反对其中的非人道行为,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安危。

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

杜甫一生很少过上安定的日子,更谈不上富庶的生活,但杜甫一生又时时刻刻关心着那些比他更为不幸的人,并尽其可能予以最大的帮助。

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是杜甫的一贯本色。

大到谏诤皇帝,推荐人才,小到“枣熟从人打”、“药许邻人斫”、“拾穗许村童”,小则小矣,却并非好施小惠,而是毫发见真情,体现了诗人相濡以沫,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性格。

再看杜甫的爱物思想。

杜甫的爱物即“物与”思想,表现也是十分生动感人的。

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

一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弄,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对自然美的吟咏,是唐诗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中的民本思想
摘要:杜甫,字子美,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其诗大都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记录了天宝至大历年间的时事政治,具有历史意义,后代都称他的诗为“诗史”。

而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学习着正统的儒学知识,所以杜甫的政治理念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他有着深厚的影响。

本文试从杜甫的诗歌里来探讨杜甫的政治抱负以及治世理念。

关键词:杜甫民本思想儒家思想
杜甫出身于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家庭,而儒家学派一直以来都提倡“仁政”和“民本”的思想。

儒家的“仁”本质上来讲就是“民本思想”。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孟子明确地提出了“仁政”的主张“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天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民心决定着帝位的得失。

故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仁政要求君主能够养民,富民。

君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轻徭薄役。

仁政同时还反对兼并战争。

而这些思想对杜甫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玄宗天宝时期,社会利益分配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朝廷奢靡腐化,而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

对于此,杜甫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反映社会的贫富差距以及老百姓的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亦,惆怅难再述。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岁晏行》)。

由于封建社会的极不稳定性,农村户口逃亡是常见的现象。

原因很多,如逃避苛重赋税,逃避兵役,逃避战乱;或由于豪强兼并……唐玄宗开元末年起,以及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祸重赋,农民逃亡更加严重。

①杜甫在诗里曾描述了农民挨饿交租但又无处可走的境况“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

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

”(《甘林》)以及农民不堪重赋,被迫卖儿卖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
换租庸。

”(《岁晏行》)
杜甫长期处于困苦潦倒的生活境遇,他更能体会百姓的疾苦,以及朝廷的昏庸。

所以他的诗多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民请命,提出“仁政”的思想。

“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

”(《往在》)反映了杜甫认为朝廷应该厉行节俭,这样百姓才会同君臣同欢呼。

杜甫认为朝廷只有“轻徭薄役”才能让人民生活变得好,国家才能稳固。

天宝年间后,唐玄宗对边境的征战越来越频繁,由原先的抵抗外敌入侵、安稳边境变成了征讨扩土。

连年的征战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繁重的兵役,让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向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旁道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长着虽有恨,役夫敢申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杜甫通过描写平民百姓的艰苦,痛诉唐玄宗的昏庸以及好大喜功,同时表达他“非战”的思想:无意义,无必要的战争只会给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带来困苦。

“仁政”的核心之一就是反对兼并战争。

杜甫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认为兼并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并且会动摇统治基础。

他反对唐玄宗的扩土开疆。

他质问玄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九首其一》);“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清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九首其六》)。

他痛心唐玄宗不顾伤亡惨重,不管人民死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兵车行》)。

《新安吏》里的描写更是生动:“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当眼里已经没有泪水的时候,人也已变成白骨。

而《垂老别》里更是如此描写“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来形容伤亡惨重。

通过杜甫一系列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百姓的无助以及统治者的昏庸。

更是了解的战争的危害以及杜甫“以民为本”的思想。

杜甫本身是庶族地主阶层,但同时他又能够体察民情,有着爱护人民的思想。

他通过他的诗为人民发声。

儒家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但他归隐后依旧能够在“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情况下关心国事,为天下百姓操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在杜甫因病滞留夑州,曾写下《白帝》,其中一句“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打仗的马远远不如归家的马那样疾速,形容战争不是人民所想要的,而团圆才是让人民所向往的。

从前有千户人家而今才剩百户,形容战争的残酷已经伤亡惨重。

写出了萧条以及贫苦的景象。

由于杜甫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他身上并没有士大夫身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高姿态。

他能够和普通老百姓产生感情,体会他们的不易。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乡间耕作的老农亦是杜甫的朋友。

杜甫对于困苦的百姓尽可能地去给予他的帮助,并且注意维护受助人的自尊心“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

此外,杜甫还能以敬赏的眼光看待黎民,在诗歌中称赞他们的品质。

杜甫的一生,都在尽心地去讲述人民的困苦。

他用诗歌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后留下了警示遗言。

①曹慕樊:《杜诗杂说全编》,第1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