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Coleman's Rational Choice Theory)目錄[隱藏]∙ 1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概述∙ 2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產生背景∙ 3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的基礎∙ 4 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的基本輪廓∙ 5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的主要內容∙ 6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的貢獻∙7 科爾曼理性選擇理論的局限性∙8 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對中國社會的解釋力∙9 相關條目[編輯]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概述自西方文明發源以來,“理性”一詞就成為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主題,成為貫穿西方文明歷程的核弖概念。
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範,從啟蒙運動對理性的高揚到後現代對理性的批判和重建,無論是古典時期的智者,還是當今學者,對“理性”存在諸多爭議,或褒或貶,或拒斥或認同,理性概念的核弖地位都不曾動搖。
它作為西方社會發展的特質,成為眾多理論關註的焦點,成為多種理論樣式的思想立場和思想源泉。
韋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哈貝馬斯的溝通理性等等,理性成為眾多社會學理論流派的核弖概念。
理性選擇理論正是結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質和西方社會的現實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當今社會科學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較強解釋力的思想工具,成為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和思想空間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對理性選擇理論作了系統的社會學闡釋和分析。
理性選擇不僅用於分析經濟行為,還被用來解釋更廣泛的社會行為。
其理論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僅對社會學的兩大主題社會行為、社會系統作了較為有效的解釋,也對解決社會學的理論困境和方法論爭論做出了貢獻。
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不能窮盡社會生活所有的複雜性。
[編輯]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產生背景西方社會學理論孔德以後,受二元論哲學思維方式的影響,一直存在著相互對立的理論研究理路。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科尔曼
(一)方法论取向
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是以对主流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1.对整体方法论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一种是个体方法论,他主张采用后者。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由于忽视系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个人行动层次而缺乏解释力,并因此受到各种微观社会学派的攻击。
类型:权威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共同的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来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等;(2)分离的权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这种关系类似于市场交换关系,不同的是,被支配者付出的不是物品,而是对自己某些资源(时间、能力等)和行动的控制权。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等。
2.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的,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群体、组织和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个极端。
社会最优状态:是指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它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相联系。在社会系统中,最优状态有许多种,因为有各种不同的行动系统,每一系统都有自己的最优状态;在有些系统中,还存在着多个最优点(类似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科尔曼指出,引入“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这两个概念,意识为了对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价,而是为了像经济学那样构造规范性的社会学理论。
科尔曼学术思想总结
科尔曼学术思想总结一、人物介绍詹姆斯·科尔曼(1926-1995)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杰出代表。
科尔曼于1949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师从罗伯特·默顿和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于1955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科尔曼来到久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任教。
1959年他又来到位于马里兰州的著名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在霍大创办了社会学系并出任系主任。
从1959年到1973年的14年里,科尔曼一直都在霍普金斯大学耕耘,并为霍大培养了555名博士研究生。
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科尔曼完成了与教育社会学相关论文60篇,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973年,科尔曼又回到芝加哥大学任社会学教授,直至1995年3月25日逝世。
二、著作及思想概述科尔曼其实出道甚早,他50年代毕业于当时名列美国全国大学社会学系之首的哥伦毕业大学社会学系,不久就有学术专著《社区冲突》(1957)问世。
60年代他著有《青年人的社会》(1961)等。
真正为他带来崇高声誉的是1990年才付梓的《社会理论的基础》,这年科尔曼已经年近花甲,说一句“夕阳无限好”,却也是姗姗来迟的辉煌了。
科尔曼将本书题献给他的导师罗伯特·默顿,默顿系美国社会学大佬,他的评语“科尔曼教授对于‘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毫无疑问同样影响深远。
科尔曼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尔曼一直遵循由默顿改进和倡导的经验功能主义范式,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和社会政策研究工作。
他的经验研究深受默顿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影响,一方面注意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则努力寻求经验研究和理论化过程之间的动态联系。
在研究初期,科尔曼涉足了许多经验研究领域,如工会民主、集体行为、医生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等。
从1959年年发表第一篇有关教育的论文《成绩与竞争机制》开始,科尔曼就开始了有关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而60年代中期的“科尔曼报告”更使他一举成名,为社会公众所熟知,并对当时美国教育政策的修订产生了重大影响。
社会理论的基础——科尔曼
二、理性行动理论的目标 1、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以此将社 会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 任何以个人行动为基础,阐述系统行动的理论都由三个 部分组成: (1)说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社会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个人特征的因变量组成。 (2)说明微观水平的个人行动和人际互动。这类命题由表 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 (3)说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社会特征的因变量组成。这样,理论体系 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宏观水平,而推理过程中却降到了个 人水平。
三、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与其侧重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主旨相应,科尔曼的概念在 基本行动和系统行动两个分析层次上展开。 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这一层次相 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 社会关系(权威关系、信任关系)。 系统行动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基本概 念是:复杂关系(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和社 会资本、法人行动。
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来满足双方的 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 基本行动是系统行动的基础。 行动者 A1 事件 E1 行动者 A1
A2
E2 最基本的行动系统
A2
(2)社会均衡、社会最优状态 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是使双方都获利而又不受损失,如果 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形式或交换比率, 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 ‚社会均衡‛是在多次交换过程中逐渐实现的。社会 均衡是一种相对状态。一般来说,处于均衡状态的交换 比起交换之前的资源分配所达到的利益满足程度要高。 ‚社会最优状态‛是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
分析模式:‚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
2、理论倾向 (1)‚理性人‛假设 不同于帕森斯的‚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人‛假设把 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人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 ‚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 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 地获取效益‛。 但这里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还可以是 社会、文化、情感、政治等方面的‚效益‛。因此,‚理 性人‛不同于‚经济人‛。 (2)理性行动 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 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 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和不具有社会性 的私人行动。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当今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分析。
理性选择不仅用于分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释,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困境和方法论争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能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编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
第十四章科尔曼理性行动理论
• B.权威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把控制自身 行动的权利转让给另一行动者。如球员服 从教练。
• C.信任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单方转让 自己的资源或权利给另一行动者,如将自 己的资金委托给另一个人购买股票。
• (2)法人行动和规范性行动。前者如企业 的销售行动,后者如教徒们去教堂祈祷。 它们都涉及对许多人产生外部影响的集体 行动。
第十四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又称为社会学的理性选 择理论。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 论”,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 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主要代 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 (James S. Coleman,1927—1995), 他在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 为这一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 (2)理性行动
• 因此,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 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 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 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 理性行动不包括不具有目的性的情感行动 和不具有社会性的私人行动。
• (3)理论形式
• 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但是从社 会学的角度扩展了理性选择模型。
• 2、理论倾向
• (1)“理性人”假设
• 不同于帕森斯的“社会人”假设,认为 “社会人”假设把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出 发点,人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
• “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 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 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 益”。
• 但这里的“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 含义,还可以是社会、文化、情感、政治 等方面的“效益”。因此,“理性人”不 同于“经济人”。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评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深入评述。
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个体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
随后,本文将对该理论的优势和贡献进行评述,包括其在解释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探讨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未来社会学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通过对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评述,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该理论,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核心观点主要围绕着“理性行动者”的假设而展开。
他认为,社会系统中的个体行动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在行动时会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进行权衡和选择。
这种理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上,还包括对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认同等因素的考虑。
科尔曼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受到其所处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和制度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会影响行动者的选择范围和决策过程。
因此,在分析行动者的理性选择行为时,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
科尔曼也提出了“社会最优”的概念,即理性行动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合作,可以达到一种社会最优的状态。
他认为,这种社会最优状态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安排和制度的有效设计。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核心观点在于强调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和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以及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实现社会最优的可能性。
关于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
关于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解读社会资本是一个重要概念,在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在政治学和各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从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出发,解读了其社会资本的概念,论述了社会资本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以及形成过程的要素,认识学习了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其他学者的争议做出了讨论。
标签:科尔曼社会资本特征形式过程“社会资本”一词来源于经济学,是从中演化出来的一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概念。
使用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详尽的阐述过其理论上的细节。
社会资本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的“集体意识”和齐美尔的“互惠交换那里,不过真正作为社会资本理论,是从布迪厄的研究开始的,他最早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但是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教授布朗指出的一样:“关于社会资本的第一个重要的理论表达是由詹姆斯·科尔曼于1988年提出的”[1],科尔曼则被认为是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而具体的界定和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1988年他在《美国社会学学刊》上发表了专门论述社会资本的论文。
一、定义解读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科尔曼是从功能的角度给它下定义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而没有它则不可能实现。
”[2]深入理解科尔曼所定义的社会资本,即在复杂的行动系统中,人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可以为个人提供新的资源。
原始性的社会资本是由家庭、村社提供的,它使个人在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帮助时能够得到必要的社会支持,这种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感情支持。
社会资本是一种表现为相互关心、相互信赖关系的无形资本或者公共物品,这种资本很难通过市场交换来提供。
科尔曼认为信任的源泉是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信任的存在个人自我利益最大化是相关的,两个个体之间建立的有偿还的义务关系构成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纽带。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1x分析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I、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科尔曼理性行动的基本概念主要在两个分析层上展开:一是基本行动层次;二是系统层次。
其中,基本行动是指两个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行动,与这一层联系的基本概念是:行动者、资源、行动者的利益、简单的社会关系(包括权威关系、信任关系等)。
系统行动包括三方或更多的行动者,与此相联系的基本概念有:复杂关系(如权威结构、信任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法人行动。
二、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科尔曼认为:任何行动系统都是某种社会交换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是通过人们的交往和交换行为形成的,他反过来对人们的行动有制约作用。
因此,对人的行动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另一个是结构制约。
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市场结构、权威结构、信任结构。
在不同的结构中,对行动的制约是不同的,经济机制在市场结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在权威机构和信任结构中,权力、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三种结构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反映了行动的资源和权力的分布,行动者据此制订了交往或交换的法规和制度;同时,行动者也可以改变资源和权力的分布状态,并改变现有的法规和制度。
3、什么是法人行动?法人行动又称团体行动,该行动也出现在委关于宏观的联系。
入社会系统里面的各个组织即:家庭、企业、学校、政党、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这些组织它们自己又建立了规定各自权利与义务的法规、制度和权威机构。
这些组织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我们把他们叫做行动者或者法人,把它们要对自己行动负法律责任就叫做法人行动。
法人行动的原则是:以法规为根据的行动。
4、法人的形式:家庭、企业、学校、政党、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依法设立的独立组织等5、行动的基本方式:现代的基本行动方式为: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换、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换、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换。
6、科尔曼的法规观科尔曼的法规观表现为以下三种:①个人最优。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述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当今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分析。
理性选择不仅用于分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释,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困境和方法论争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能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编辑]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
柯尔曼及其社会行动理论
柯尔曼及其社会行动理论周长城 “自半个世纪前塔尔科特・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这部书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著作。
……科尔曼教授在分析批判传统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的社会行动理论。
而对‘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
这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 erton)对詹姆斯・柯尔曼教授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的高度评价。
一詹姆斯・柯尔曼(James Coleman )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柯尔曼1949年在普渡大学获化学工程学士,后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和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于195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社会学博士。
获博士学位后,柯尔曼来到久负盛名的芝加哥大学任教。
1959年,柯尔曼来到另一著名大学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社会关系系并出任系主任。
从1959年到1973年这14年中,柯尔曼一直在霍普金斯大学耕耘,并为霍大培养了5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51%的博士研究生都是在柯尔曼的指导下完成学业的。
14年中,柯尔曼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共完成了60篇论文,5本专著,所有这些有关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成果奠定了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基础,对美国教育社会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973年,柯尔曼又回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直到1995年3月25日逝世。
1992年,柯尔曼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的主席。
柯尔曼把毕生献给了社会科学研究,他的学术生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立与运用;二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三是说明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
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是社会学理论。
柯尔曼的社会理论包括社会变迁的分析、集体行为分析、理性选择理论——数学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和公共政策。
柯尔曼在学术界第一次引人注目是他的《数学社会学导论》(Intro duction to M athe-matical Socio logy )的出版。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理论简介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从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 性的批判和重建,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智者,还是当今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同, 理性概念的核心地位都不曾动摇。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样式的思想 立场和思想源泉。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 理论流派的核心概念。理性选择理论正是结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它是当今 社会科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强解释力的思想工具,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局限性
科尔曼的理论贡献是不能遮蔽的,它不仅对社会学的难题— —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作了理论尝试和经验分析, 也对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如法人行动等一些中观层的课题)给出了启示。此外,它对社会学开展与经济学的对话提 供了基础和空间,有利于社会学由边缘走向中心。但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未加限制地把目的理性扩展到经济行 为以外的社会行为上,扩及到宏观的社会系统研究上,必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局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贡献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在现代经济社会学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科尔曼往往成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代名词。其 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尔曼揭示了经济社会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正如他自己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所明示的那样,“本书充 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需求。只有特定的社会理论,而并非任何社 会理论均可满足上述需求。其原因在于创建社会组织不仅需要有关系统活动的知识,而且需要了解系统组成部分 的活动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此种社会理论需求方法论上的个体论。由于获得上述知识必须以理论与研究 的密切结合为基础,此种方法论上的个体论必须促进这一结合。创建社会组织是具有某种目的的行动,因此其理 论基础必然是理性行动理论或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理论。”经济社会学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它应当不断吸 收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中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学科体系。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概括自西方文明起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串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看法。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的理性模范,从启发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到后现代对理性的批评和重修,不论是古典期间的智者,还是此刻学者,对“理性”存在诸多争议,或褒或贬,或拒斥或认可,理性看法的核心地位都未曾摇动。
它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特质,成为众多理论关注的焦点,成为多种理论款式的思想立场和思想源泉。
韦伯的理性化思想、霍曼斯的社会互换理论、哈贝马斯的交流理性等等,理性成为众多社会学理论派别的核心看法。
理性选择理论正是联合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特质和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而生成的。
它是此刻社会科学拥有宽泛影响力和较强解说力的思想工具,成为拥有很大发展潜力和思想空间的研究方向。
在汲取了各学科研究成就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对理性选择理论作了系统的社会学阐释和剖析。
理性选择不单用于剖析经济行为,还被用来解说更宽泛的社会行为。
其理论的难得之处在于不单对社会学的两大主题社会行为、社会系统作了较为有效的解说,也对解决社会学的理论窘境和方法论辩论做出了贡献。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行能尽如人意,不可以穷尽社会生活所有的复杂性。
[ 编写]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产生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此后,受二元论哲学思想方式的影响,向来存在着互相对峙的理论研究理路。
那就是票据论与整体论、复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构造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峙。
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峙偏向愈来愈惹起很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繁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合社会学理中主主与客主、微理与宏理之的沟,努力社会学理的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此中的代表。
但是, 20 世 50 年月此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理因其分注于社会构与功能之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展的和性而忽了社会事之的矛盾与不一致性遇到了多人的反和批评。
科尔曼-理性选择
从理论阵营上看,科尔 曼属于微观取向,但他 的《社会理论的基础》 一书,力图探究的是分 析宏观水平的现象如何 经由微观水平的行动而 涌现出来从最基本的人 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 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 的数学分析。内容详尽,
由浅入深,理论性强
一般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后果是如何从受制度和环境的种种可能的 制约的有目的的行动者的行动中涌现出来的。 1、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2、过程或程序是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的选择与决定
2、环境向个人或集体行动者提供机会。举个例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合作 共同抗日,国民党的政策由剿共变成联共,这就为共产党发展自己的力量提供了绝佳的机 会。
3、环境对偏好、信念、意志和价值观都会自然发生约束和强化的影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 约束可能改变人的偏好、信念和价值观。比如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偏好 信念价值观也许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二、理性行动者:用理性行动者及其行动来解释一切系统水 平的现象、关系、结构和组织。 包括有两关键意涵 1、目的性行动 2、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性行动 理性行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 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考虑对其有影响的 各种因素。 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 的行动原则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行动者是依 据这一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原因 1、便于理论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称述的原则相比,具有更 强的预测能力。 2、有利于保持理论的简洁。
Thank you !
一般观点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解释社会后果是如何从受制度和环境的种种可能的制约的有目的的行动 者的行动中涌现出来的。 1、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2、过程或程序是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的选择与决定 以中国的革命为例,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人民生活痛苦,政府腐败。为了推翻国民党的腐 朽统治,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于是就发生了选择与决定的问题。毛泽东看 到了中国农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于是决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获得革命的顺利。 环境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1、环境对人类行为不论是个人合伙集体行动者的行为都有很大的约束作用,环境将无穷的 抽象的可能的途径和方法,缩小成为数目不多的可行的途径和方法。还以中国革命为例, 当时的中国,反革命力量在城市中非常强大,先夺取城市来导致全国革命的成功经实践证 明是不可行的,这一客观的社会环境就约束和限制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在城市采取行动, 反而转向农村。
第4讲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
• • • • • • • • • • • • • 法人行动者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如家庭、企业、 学校、政党、社会团体等。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基本行 动方式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和互动,而更多的是自然人与 法人、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交换,即人与群体、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 之间的相互作用。 1. 法人和法规的形成 法人和法规既产生于获取共同效益的社会契约,也产生于对利益 冲突的协调,前者称为共同性法规,后者称为分离性法规。 法人是通过自然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一个共同的权威机构而形成 的,法人行动的目的是为这些自然人获取共同利益,法人行动涉及由 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是指自然人根据自己的利益, 选择法人(即社会组织)并加入到那个组织中;社会选择是依据众多 个人的利益和意愿作出集体决策。
(2)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两个行动者之间除直接的交换关系、人际(情感、互助)关系外,还有权 威关系和信任关系。 1) 权威关系:行动者的一方将自己的某些资源或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行动的 另一方,从而两者建立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2) 信任关系:指委托人将自己的资源委托给受托人使用,以便得到比不存在 委托关系时更大的利益。 3) 复杂关系:权威系统和信任系统 由两个行动者的简单关系发展到多个行动者的复杂关系标志着由微观互动 到宏观结构的转变,因为复杂关系不仅涉及超出两个人面对面互动的间接关 系,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如权威结构、市场结构等)。 由复杂关系形成的社会结构还表明了系统行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微观互动、 微观到宏观(结构)的转变、宏观结构对微观互动的影响。
•
自然人与法人是现代社会的两种基本行动者, 但两者具有如下区别:法人行动是系统行动,它 的行动基础不是个人动机和利益,而是在内部交 换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利益;法人权利的所有者和 行使者是不同的自然人,他们被称为委托人和代 理人,法人内部的权利转移分为两个过程:一是 众多自然人把自己的权利交给法人,二是法人把 集中起来的权利授予各个代理人;对自然人进行 社会控制的手段主要是社会规范和社会化,但这 些手段对法人不适用,控制法人行动要靠法律和 税收政策。
科尔曼与理性行动论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which is published in 1990,can be seen as a mark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Coleman'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dropped a great impact later on the American sociology. Critics called it “Another important work in sociological theory since Parsons`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 Baer believed that "the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present sociology and social theories,Coleman established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for decades. " Merton pointed out that " On the basis that Coleman analysed and criticized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theory,he created a new social action theory,and his analysis of corporate actor is a new thinking with depth."
科尔曼社会学
科尔曼社会学
科尔曼社会学是指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amuel Coleman)所创立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体系。
科尔曼社会学主要关注社会结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科尔曼社会学的核心理论是“社会资本”,即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所形成的资源。
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
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和合作行为,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和个体福利。
科尔曼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结构”,即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尔曼认为,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科尔曼社会学还强调了个体行为的理性性质。
科尔曼认为,个体行为是基于理性选择的,即个体会根据自身利益和目标来选择行为方式。
因此,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须考虑个体的理性选择。
科尔曼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它强调了社会资本和社会结构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功的重要性,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同时,科尔曼社会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忽视了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等。
科尔曼社会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它强调了社会资本、社会结构和个体理性选择的重要性,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有三个主要目标:(1)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并以此将社会科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2)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以说明社会系统中微观与宏观相互过渡的各种途径,从而以演绎性、形式化的理论预测和解释社会系统的行动;(3)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形式的社会行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法人行动。
基本行动:最基本的行动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此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因。基本行动是任何行动系统的基础,科尔曼正是以此为基点来扩展他的理性行动理论的。
2.系统行动层次
社会均衡:科尔曼参照经济学理论结构引入了“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两个概念。社会均衡是在多次交换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按经济学的理论来说,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是使双方都获利而又不受损失,这些利益在交换之前是无法得到的,如果这些交换稳定在某种状态而不再改变交换形式或交换比率,那么社会就达到了某种均衡状态。由于不同的交换率和每个人的获利比率不同,所以社会均衡点可以有多个。社会均衡不是平均状态或理想状态,而是一种相对状态,即相对于不稳定、不均衡的交换而言。一般来说,处于均衡状态的交换不起交换之前的资源方能配所达到的利益满足程度要高。
2.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上应用社会目的论或功能论进行解释,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和宿命论。而理性行动理论是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性这一基础上的,但它对于系统行动的解释并非仅仅以个人目的为原因,因而避开了目的论或功能论的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是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群体、组织和制度中的行动是受到后者制约的,并在种种制约下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因而避开了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个极端。
社会最优状态:是指在一定系统中最佳的社会均衡状态,它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相联系。在社会系统中,最优状态有许多种,因为有各种不同的行动系统,每一系统都有自己的最优状态;在有些系统中,还存在着多个最优点(类似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科尔曼指出,引入“社会均衡”和“社会最优状态”这两个概念,意识为了对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状态进行衡量和评价,而是为了像经济学那样构造规范性的社会学理论。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理性行动理论,又称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学派,目前这一学派在西方社会学研究特别是经验研究中有很广泛的影响。理性行动理论借鉴和扩展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它不仅用于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而且还试图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动。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和社会经济学家贝克尔。科尔曼曾师从于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其主要代表作有《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的权力与结构》、与布迪厄共同主编的《当代社会学理论》等,其中《社会理论的基础》为理性行动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1.基本行动层次
行动者:科尔曼对社会行动者的定义借鉴了经济学的“具有目的的理性人”的观点。他认为,行动者都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
资源:资源的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信息、技能、特长、感情等等。行动者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是控制关系(控制资源)和利益关系(获利于资源)。
理性行动理论是以“理性”这一概念为基础解释广义上具有目的性的行动的,这一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行动者依据这一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或事物之间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在这一假设里,“理性”(或有目的性)与“效益”并不局限于狭窄的经济含义,从而使“理性人”假设不同于“经济人”假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政治的等效益。由此,科尔曼将理性行动定义为: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但是判断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而是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衡量。
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这两种权威关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1)在共同权威关系中,主要的问题是支配者超范围地行使权威,使被支配者失去过多的控制权而受损,这涉及如何监督支配者的问题。另一问题是由于被支配者未直接获得失去控制权的补偿或他对预期利益的估价较小而不服从权威,这涉及权威关系的维持和加强的问题;(2)在分离权威关系中,主要问题是被支配者的消极行动(怠工等)会损害支配者的利益,这涉及对被支配者建立监控系统和赏罚制度的问题。另一问题也是支配者超范围地行使对被支配者的控制权。
3.理论形式
在理论形式上,科尔曼和贝尔克都借用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和均衡分析方法。科尔曼从社会学视角扩展了理性选择模型,并在分析方法上借鉴了交易费用分析、产权(或法规)分析和博弈均衡分析。80年代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都出现了试图将个人与结构(或产权)结合起来以解释社会行动的发展趋势。科尔曼的理论正是要研究人的理性行动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制约的,在结构的限制中人们又是如何选择行动方式的。作为社会学家,科尔曼不是直接套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而是将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如权威理论、社会关系理论、组织理论和社会规范理论等引入到理性选择模型中,以此扩展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作为经验研究专家,科尔曼并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次,而是致力于发展一种实证性的分析框架和数学模型。
一、科尔曼思想的基本立场
(一)方法论取向
科尔曼的方法论倾向是以对主流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为基础的。
1.对整体方法论的批判
科尔曼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体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众多的个人行动。他指出,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整体方法论,一种是个体方法论,他主张采用后者。因为以往的整体方法论由于忽视系统的内部层次、特别是忽视个人行动层次而缺乏解释力,并因此受到各种微观社会学派的攻击。
类型:权威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共同的权威关系。即被支配者转让控制权的前提是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支配者行使权威能使被支配者获益。但支配者并不直接用自己的资源来换取控制权,而是通过承诺使被支配者预期到未来的利益而转让控制权。如工会、政党领导人等;(2)分离的权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支配者行使权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支配者服从权威是为了直接获得某些补偿。这种关系类似于市场交换关系,不同的是,被支配者付出的不是物品,而是对自己某些资源(时间、能力等)和行动的控制权。如企业领导人与雇员之间的关系等。
科尔曼指出,他之所以选择“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的行为假设,一是为了提高理论的预测能力,二是有利于保持理论的简捷。这样就有可能像经济学分析那样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这些模型进行定量研究。他认为,以合理性为基础的社会理论试图解释大部分社会行动,但是这种假设并不是说所有的人类行动都是有目的的行动,所有有目的的行动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
(二)理论取向
1.相关理论流派
对科尔曼理论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主要有:(1)社会学的交换理论;(2)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新制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3)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对规范和法规的分析;(4)近期发展的博弈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注重经验分析和逻辑分析的统一,有助于推演出演绎性和形式化的理论,而且还注重从人与人的互动中分析社会系统和社会整合的形成,有助于从基础层次上对社会行动和宏观社会现象作出解释,因而这些理论的关注点是与科尔曼的理论目标相近或相符的。
2.理论假设
理性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出发点。它不同于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社会人”假设,也不同于韦伯科层理论的“组织人”假设。科尔曼认为,“社会人”假设把社会规范作为理论的起点,认识社会系统中已经被社会化了的元素,他只是被动地按照规范行动;而“组织人”假设则是侧重对组织结构和角色分工的分析,个人只是像机器似地履行他的岗位职责,这种假设忽视了组织中的个人动机和利益结构。此外,科尔曼也不同意眸子额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假设,这些理论用人类的文化观或价值观来直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忽略了从人的观念到系统行动之间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重要元素。
利益:行动者只有一个行动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行动者的利益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和偏好。科尔曼对利益没有下精确的定义,但他区分了两种自我的利益:(1)客体自我,它设计人的感受和满足程度,并由此形成了人的行为动机。但是对客体自我的利益很难加以观测;(2)行动自我,它服务于客体自我,努力使之感到满意。行动自我是可以观测的,它表现为获取对于事件控制所必需的资源数量。这两种自我的关系可以比喻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
5.社会行动范围的界定
理性行动理论所要揭示的社会行动不包括那些不具有目的性的感情行动和不具有社会性的私人行动。科尔曼区分了社会行动的各种类型,以便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两大类:(1)交换行动,交换行动社会及行动者之间交换资源或权利,这种交换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外部影响。交换行动可以划分为三小类:市场交换、权威关系中的交换、信任关系中的交换;(2)法人行动和规范性行动,前者如企业的销售行动,后者如教徒们去教堂的祈祷行动,它们都涉及对许多人产生外部影响的集体行动。
行动的权利:社会交换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秩序为前提,因为行动者对资源的控制并非是自然而然或毫无疑义的,这就需要建立行动的权利结构。权利可以分为“自由权”和“要求权”。权利结构规定每个行动者对何种资源有自由处置或利用这些资源采取行动的权利。科尔曼指出,权利既依赖权力,又依赖他人的承认,权利结构是由行动所涉及的所有人共同决定的,而这又涉及社会共识和权力分配。社会的认可是权利存在、消失以及转让的前提条件,且权利的实施必须以权力予以保证。
(二)权威关系与信任关系
行动者之间除了直接的交换关系、人际关系外,还存在着与系统行动有关的权威关系和信任关系。这些关系界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它们可以说明众多行动者的基本行动是如何转变为系统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