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6-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数学苏教版6年级下《图形与位置》教案
![数学苏教版6年级下《图形与位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641337fad6195f312ba6bb.png)
《图形与位置》教案教学内容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99~100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
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感受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能准确用方向、数对、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笔,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
设计意图:在“整理与反思”部分利用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1.谈话: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2.小组讨论并总结。
3.全班汇报并板书。
学生可能会提到方向、数对、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面图上物体位置的确定方法和现实空间物体位置的确定方法来思考。
4.提问: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哪些知识?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1题。
出示第1题图。
(1)独立完成第﹙1﹚、﹙2﹚小题。
(2)提问:任选两个景点,说说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判断:熊猫馆在东南面。
小结:方向是一个相对位置,一定要说清谁在谁的哪个方向,当参照物发生变化时,相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4)独立完成第﹙3﹚小题,并说说是怎么设计的。
提醒: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这个景点在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这个景点在第几行。
(5)教师任意说数对,请学生在图中标出来。
2.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并订正。
提问:你是如何标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的?小结:量角器的中心要与表示电视塔的点重合,0°刻度线要与表示南北方向的直线重合,然后再确定方向和度数。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教案《图形与位置》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教案《图形与位置》](https://img.taocdn.com/s3/m/a7ae0eb3ba0d4a7302763a80.png)
《图形与位置》精品教案课题图形与位置单元第七单元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能力目标1、学生能掌握图形位置的4中表示方法。
2、学生能描述方向和路线。
知识目标1、复习位置的具体描述方式。
2、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3、复习用数对描述位置。
4、复习路线的描述。
重点1、用方向和距离与数对描述某一具体位置。
2、准确描述某一具体的行走路线。
难点路线的描述。
学法复习与练习相结合教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总结复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反思:我们学过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对图形位置进行一个总的回顾和总结,并完成练习。
从整体角度来回顾图形的位置。
复习如何确定方向。
回顾:如何确定方向?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上南、下北、左西、右东和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8个方向。
回顾方向的确定方法和具体表述。
复习方向的确定,为复习位置的描述做铺垫。
回顾8个重要的方向。
并对该方向知识点进行一个小练习,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反思练习1:下面是青山动物园平面图的一部分。
(1)鹿岛在孔雀园的哪一面?(2)猴山在孔雀园的哪一面?答案:西北面、东南面反思练习2:说一说:(1)学校在小红家的哪一面?(2)小红家在学校的哪一面?(3)体育馆在市中心的哪一面?(4)博物馆在市中心的哪一面?答案:(1)北面(2)南面(3)南偏东60°(4)北偏西40°总结确定具体位置的方法确定某一具体位置的方法包括确定方向和距离。
确定位置:习题训练对该知识点进行正向和反向的练习,即根据描述确定具体位置以及根据具体位置描述该点。
习题练习1:以电视塔为观测点,画一画,填一填。
1、市民广场在电视塔()方向()米处。
2、市政府在电视塔()偏()()°方向()米处。
3、百货大楼在电视塔南偏东30°方向240米处。
请画出百货大楼的位置。
回顾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习题训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cc56a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2.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学会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以及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应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坐标系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际情境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
3.坐标纸:为学生准备坐标纸,方便学生进行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的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情境,如小明家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介绍坐标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图形的运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图形的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50be9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2.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图形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课《图形的运动》主要包括对称、平移和旋转三个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运动特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对称、平移和旋转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运动本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图形的运动特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能够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图形的运动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以便进行直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简要回顾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特点,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知识框架。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
同时,教师可选取一些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区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区级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22ddb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f.png)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区级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与位置》是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分类、特征以及图形的变换。
本节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分类和变换规律理解不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的分类、特征及变换规律,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特征及变换规律。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学生活动材料。
2.学具:学生自带的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物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如何将它们进行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活动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图形进行分类。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分类最准确、最快。
通过竞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6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及作业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6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606b2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0.png)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6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教材第97~100页)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线路图。
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与距离感。
3. 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图形交换的常用方法,并且能按要求动手画出图形。
难点: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线路图。
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复习图形的运动及图形与位置这些相关的知识。
1. 教学图形的运动。
(课件出示一些图案,给学生适当提示)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生:我们学过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生: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大小,不改变形状。
师: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沿着一条线对着把图形对折,如果这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认识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能会说:·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
……2. 教学图形与位置。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生1: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
生2:用东、南、西、北表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生3:用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与位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5840e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2.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与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图形与位置》主要内容有:利用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简单的路线图;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对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环境中方向的判断还较模糊,对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位置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用方向、距离和经纬网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用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简单的路线图的绘制方法。
3.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学会简单的路线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利用经纬网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用方向、距离和经纬网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路线图的绘制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地球仪、经纬网图、实际场景图、卡片等。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那么在没有数对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呢?”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球仪、经纬网图等教具,向学生介绍利用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48060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3.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与位置的基本知识,包括图形的分类、图形的性质、位置的表示方法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与位置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并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与位置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图形和位置概念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图形的分类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理解和操作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分类、性质,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图形与位置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分类、性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理解和操作,以及数对表示位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与位置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图形的分类、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图形和位置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教具,如几何模型、坐标纸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与位置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图形和位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是什么?它们的位置是如何表示的?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教案《图形的运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教案《图形的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6aa73469ec3d5bbfc0a7435.png)
《图形的运动》精品教案课题图形运动单元第七单元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能力目标1、学生能掌握图形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
2、学生能通过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判断变化后的图形。
知识目标1、复习旋转的定义和运动规律。
2、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运用。
3、复习平移的定义和运用。
4、复习等比例缩放的定义和运用。
重点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运用。
2、等比例缩放的运用。
难点等比例缩放的运用。
学法复习与练习相结合教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对图形运动进行一个总的回顾和总结,并完成练习。
从整体角度来回顾图形的运动。
总的概括图形运动之间的异同点回顾图形运动之间的异同点。
对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以练习对三个概念进行练习。
回顾图形运动之间的异同点。
复习平移相关知识点。
总结平移的意义、特点、要素和画法。
习题练习已知△ABC的位置如图所示,将该三角形先向下平移5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平移后C点的坐标是()。
讲解平移的方法,得到答案为C(0,-1)。
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习题训练复习旋转相关知识点。
复习旋转的意义、特点、要素和画法。
回顾旋转的相关知识并进行习题训练习题训练1下列物体中,属于旋转的是()。
A.围着操场跑步的人B.行驶的火车C.钟表指针的运动(答案:C)习题训练21、①号三角形绕A点按______时针旋转了________度。
2、②号梯形绕B点按______时针旋转了_______度。
答案:顺90 逆90(1)将房子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
(2)将小船向左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5格。
(3)将原小船绕H点逆时针旋转90°。
复习等比例缩放相关知识点复习图形的缩放的意义、特点和画法复习等比例缩放相关知识点并进行习题训练习题训练1将该三角形按1:2放大。
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习题训练2将下列图形按1:2缩小,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ce8140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d.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与位置》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单元。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图形的对称,以及图形的旋转。
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图形的性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称和旋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能够发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称和旋转的原理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Flash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性质。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变换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3.学生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理解图形的性质。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图形的理解和操作经验。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称和旋转的重要性质。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称和旋转的概念,以及一些具体的示例。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4bce62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5.png)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主要通过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各种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的内容包括:平移与旋转、图形的位置与方向、坐标与图形、图形与位置的综合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理解和操作,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坐标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图形与位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坐标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图形的理解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形与位置的关系。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实例,生动展示图形的平移、旋转过程。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图形与位置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和坐标表示方法。
3.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一些与图形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4.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图形与位置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图形与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可以设计一些图表,直观展示图形平移、旋转的过程和坐标表示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教学重难点是否得到解决等。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区级公开课教案(定稿)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区级公开课教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b2c97ca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4.png)
指名回答
(利用线段比例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300米)
学生操作
指名汇报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研习单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叙述,然后指名几个学生上台展示。
《图形与位置》教案
图形与位置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书本P110
教学目标: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图形与位置,同学们,你们能给老师总结一下它的方法有哪些吗?然后四个人一小组讨论后汇报。选取四位同学作品展示。
提问:你能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一下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吗?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老师说一个数对,让对应的学生站起来。(如:(3,2))
他的同桌能用这个数对表示吗?为什么?那应该是什么数对?
教师总结:一个数对只表示一种事物。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总复习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总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8fcc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a.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图形与位置(总复习教案)【教学内容】图形与位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2)掌握平面图形名称及特征。
(3)掌握平面图形的分类。
(4)掌握平面图形对称的概念。
(5)掌握平面图形的旋转、翻转和平移的概念及相关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平面图形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2)能够分辨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相同之处,并能做到口头描述。
(3)能够做出平面图形的对称、旋转、翻转以及平移。
(4)能够解答与平面图形相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1)养成观察、发现问题的习惯。
(2)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鼓励同学们勇于思考问题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粘纸、标准平面图形卡片、尺子、直角器等。
学生用具:铅笔、橡皮、作业本、算盘。
【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图形的概念,并与平面图形相关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单回顾。
2.知识内化(35分钟)第一部分: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四个边长的和,它的面积等于它的边长的平方。
用白板绘制出正方形、标出边长和对角线,要求学生逐一量出正方形的各个属性。
然后用直角器或结合两个三角形等手段,对对角线的长度进行了解和练习,引导学生归纳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举例进行例题讲解。
(2)矩形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和宽的两倍之和,它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用白板绘制出矩形、标出长和宽,粘贴不同颜色的彩色粘纸,现场求解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举例进行例题讲解。
(3)三角形的三条边叫做它的边,三个角叫做它的角,它的周长等于它的三边之和,它的面积等于底边长度和对应高的乘积再除以二。
用白板绘制出三角形,首先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三边,并用直角器对这些边进行度数的测量,同时讲解三角形的角度概念。
然后引导学生使用直角器等测量工具,求算出底边长度和对应高,并通过公式求算三角形的面积。
最后,进一步讲解三角形的类型,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教案3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438c84eda6c30c2258019e78.png)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地点》教课设计3教课目的1. 使学生经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样描绘的方法描绘并确立物体的地点,体会用不一样的方法确立地点的特色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率尺的知识确立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质距离。
2. 在复习中训练并培育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 在复习中让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己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踊跃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踊跃性。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教课光盘教课过程一、揭露课题讲话:同学们,我们今日复习“图形与地点”。
板书课题:图形与地点二、整理与反省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立地点的方法?( 1)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绘这些物体的地点?(2)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四周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地点?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3)练习 1:如图(略),由 18 个棱长是 1cm 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讲话:方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家地点以及方向,假如我们要正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地点,还能够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1)确立地点: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立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立第几行一般以前向后数。
(2)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分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练习 2:书籍“练习与实践”第一题。
学生独立思虑,而后同桌沟通,再全班议论。
议论时注意实时纠正学生沟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正确的表述。
还要提示学生用数对表示地点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练习 3:(1)在下边方格图(每个方格的的边长表示 1 厘米)中画一个圆,圆心O的位置是( 4, 3),圆的半径是 3 厘米。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图形的运动》市级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图形的运动》市级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523e5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a.png)
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图形的运动》市级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图形运动的特征,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学会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这些概念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学会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学会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图形运动的特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运动。
提问:这些图形是如何运动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运动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教材第97~100页)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并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掌握图形变换的常用方法。
使学生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线路图。
能根据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方向感与距离感。
3. 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重点:掌握图形交换的常用方法,并且能按要求动手画出图形。
难点:能够辨认方向、确定位置,能够看懂和描述线路图。
课件。
&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复习图形的运动及图形与位置这些相关的知识。
1. 教学图形的运动。
(课件出示一些图案,给学生适当提示)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知识
生:我们学过图形的运动主要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师: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形状
生: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大小,不改变形状。
师: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
生:沿着一条线对着把图形对折,如果这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认识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可能会说:
·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
·
……
2. 教学图形与位置。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生1: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
生2:用东、南、西、北表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生3:用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生4:还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
生:还应用过与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目前的教学内容仍属于直观几何阶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的学习出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为逐渐过渡到整理与复习相关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作铺垫。
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画图能力的培养,渗透化归、类比的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运动
{平移
旋转
轴对称
}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
图形与位置{数对
方向和距离
A类
按要求画图:
(1)把图形a向左平移5格。
(2)把图形b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考查知识点:图形的运动;能力要求:运用图形运动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
B类
万客隆超市在人民医院北偏西30°方向上500米处,八五小学在人民医院北偏东30°方向上500米处。
你能说出万客隆超市与八五小学之间的相距多少米吗说明理由。
(考查知识点:图形与位置;能力要求:运用图形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
万客隆超市与八五小学的距离是500米,因为它们三者成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分布,所以每两地之间都是相距500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97~98页“练习与实践”
1.前面三个都是轴对称图形。
2.
¥
3. (1)圆应向右平移5格。
(2)
(3)对称轴通过圆心,并与已知直线互相垂直。
4.
5. (1)第一个图案选择了②和④两种瓷砖。
(2)略。
思考题:重叠部分的面积没有变化,始终是一个正方形面积的1
4
教材第99~100页“练习与实践”
1. (1)孔雀园在大门的正北面。
(2)猴山在孔雀园的东南方向;狮虎山在孔雀园的东北方向;鹿岛在孔雀园的西北方向;熊猫馆在孔雀园的西南方向。
(3)大门→猴山→狮虎山→孔雀园→鹿岛→熊猫馆→大门。
设计路线略
2. (1)正东160 正北240
(2)北东50 320 南西35 240
(3)
3. 略
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