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与导论
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
三、专门学科时期——课程科学化运动(人物线索)
1、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问世,这是第 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 域的诞生 博比特认为,课程的目的是要列出每门学科的重要知 识,然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训练学习者以促进其 表现,开发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一、原始萌芽(前科学)时期(国别线索)
7、特点 (1)处于孕育于萌芽阶段,无科学的概念及系统的 理论体系
(2)交织在哲学、伦理与政治等的论述中
(3)对课程的相关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规定或 记载上,并没有把“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论发展的系统理论时期
国外(人物线索) 1、洛克——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包含德、 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代表作《教育漫话》 2、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首次鲜明 而科学地表达了“智育、体育、德育”三个教育学 的基本范畴,制定了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但重自 然轻人文,课程的功利色彩浓厚 3、夸美纽斯——提出建立统一的学年制度;提出并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4、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理论 5、赫尔巴特——关于经验兴趣与课程;统觉与课程 ;儿童发展与课程
(一)教学理论的奠基阶段
1、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 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 派纳 《理解课程》1995 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学校教育的失败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 受到抑制,学校教育应以“个人”(尤其是学生)为 教学的核心。 课程的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 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 的理解。
导论与引言 《世界古代史》 马工程
最初的国家、奴隶制经济和上古文化
• 最初的国家都是从氏族组织发展而来的。但它又是对氏族制度的重大超越与否 定。国家不像氏族那样把血缘关系作为联结居民的纽带,而是“按地区来划分 它的国民”,“并允许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实现他们的公共权利和义务”。 国家内部还设立了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 装力量的居民了。这个特殊的公共权力之所以需要,是因为自从社会分裂为阶 级以后,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已经成为不可能了。”在人类的历史上,国家 的形成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世界古代史》 上册引言
• 世界上古史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世界上古史的发展阶段 • 最初的国家、奴隶制经济与上古文化 • 世界上古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世界上古史的时间与空间范围
• 在我国,世界上古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两个阶段,即原始 社会和奴隶社会,时间为300万年前至公元476年,属人类文明发展巨 流中的源头。
《世界古代史》导论
• 世界古代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发 展规律
• 如何学好世界古代史
一、世界古代史的研究 对象及其发展规律
• (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氏族制社会 • (二)奴隶占有制社会 • (三)封建社会
(一)人类的起源和原始氏族社会
• 世界上人类的起源和社会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 发展的必然结果。
希腊-罗马
西亚
中国
埃及
印度
古代亚欧大陆诸文明的地理分布
18
世界上古史的发展阶段
• 原始社会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 • 血缘家族是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其存在时间很长,大约相
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 氏族公社是血缘家族发展的结果。氏族公社先后分为母系与父系两个
《历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历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历史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能够:1.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学派;2. 理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主题:1. 历史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如历史时间、历史事实、史料等;3. 不同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4.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如档案研究、文献回顾、口述历史等;5. 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解读;6.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授课介绍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深化;3. 分析案例: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历史研究的实践过程。
五、考核要求学生的成绩将根据以下要求进行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历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解读。
六、参考书目1. 李明等,《历史学导论》;2. 陈思等,《历史学教程》;3. 金文,《历史学概论》。
以上为《历史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以实际授课为准。
中国古代史 导论
考试方式:
A.平时成绩(作业)占40﹪: 上交时间:期末试之前。
B.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作业主题:停滞中的变化——两汉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社会差异之一侧面。 注意事项: ▲ 题目要具体,内容必须限定在两汉、明清两个时期。讨 论的重点是异,而非同。 ▲ 尽量避免选择人所共知的话题(如宰相)。选题是否有 独到性,将是评分的重要参考标准。 ▲ 材料与论述相结合,避免大而无当的空论。 ▲ 引述其他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严禁抄袭! 一旦发现将以作弊论处。 ▲ 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用A4纸打印,正文用五号宋体, 1.5倍行距。于作业开端写明姓名、学号、院系。不必另加 封面。凡不符合上述规格者,将酌情扣分。
3.古史传说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神 农 尝 百 草 图
3.古史传说
中祝 华总 书斌 局先 ,生 二著 ○ ○ 九 年
一说炎帝即三皇中的神农氏。祝 总斌先生通过对《史记》等书相 关记载的分析,推断炎帝系神农 后裔,“神农氏”有国号的含义, 因此有“炎帝即神农氏”的说法。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中国古代历史的上下限:远古~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传统分期法:进一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性质
含义
相对的概念
古代的 政治名词 “封建”
现代的 经济及社会 “封建” 形态名词
分封土地, 建立国家
前资本主义 社会的名称
郡县(制)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三、中国历史的童年
3.古史传说
华夏集团 (河洛民族)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导论
研究的新趋势 。 这更能培养学 生不 同于传
统史学体裁 下的新看 法、 新见解 , 从 而更 关注历史 的基本层 面——人 的层面 , 具体 到人是如何摆脱野蛮蒙昧 、原始蛮荒 的, 又是怎么挣脱专制独裁 、封建礼教的 , 怎 样改变 自身和 自然的相互关系 , 从 而形成 当前 的生活状 态的 ……这些都 需要 引导 论、 争辩等 方式 , 最终形成 属于他 们 自身 的见 解 , 同时经过实践 不断验 证 , 留正 汰
二、 新 课 标 下 历 史教 学 的 相应 变 化
性认识 , 如政 治史 、 经济史 、 思想 史 、 文化 史、 科技史 、 社会 生活史 等 , 前三个领域是 传统旧课 本所 着力强调 的 , 而后几个领域 则是新课标所 更关 注的 , 尤其是科技史与 社会生活 之间的密切关 系 , 更是未来历史
四、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最重要 、 最 本 质 的 要 求是 “ 学以致用” 、 “ 鉴往知来”
今年是 四川省 “ 新 课 程 标 准 ”实 施
自形成 了自己的脉络体系 , 这固然有利于
来龙去脉 , 但 也 会 出现 前 述 的 “ 支离破碎 ”
以来 第一 届高 中毕 业 生 的结业 之年 , 高 学 生分清 门类、 领域 , 把握每 一条脉络 的 考 之后 的情况 会是 对 “ 新课 程 标 准 ” 的 最好 验 证 , 毕竟 “ 实践 是 检 验 真理 的 唯
除 了 某 些 共 同 的 基 本 看 法 外 ,也 应 该 是 的 其 实 是 现 实 因 此 , 要时 时处 处把 “ 过
的韵 味 , 又显 出其 天然 的人 工 。要 的。这就要求在教
历史专业课程
历史专业课程历史专业的课程内容通常涵盖广泛的历史时期和主题,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不同学校和专业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专业课程:1.通史导论:介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学科体系,对历史学的发展进行概述,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识。
2.古代史:研究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灭亡等内容。
3.中世纪史:涵盖从古代到近现代的中间时期,主要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发展,包括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等。
4.近现代史:研究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包括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等。
5.中国史:以中国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包括中华文明的形成、封建社会、中国的对外交往等内容。
6.东亚史:研究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等)的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探讨东亚历史的共性和特殊性。
7.西方史:涵盖欧洲和美洲等地区的历史,包括古希腊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美国历史等内容。
8.文化史: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变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历史。
9.思想史:追溯历史时期不同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探讨思想家对社会变革和人类思维的影响。
10.社会史:研究历史时期社会制度、阶级结构、社会运动等社会现象的历史变迁。
11.经济史:探讨历史时期经济体制、贸易发展、产业变革等经济方面的历史问题。
12.地区史:针对特定地区或国家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如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等。
除了上述课程,历史专业学生还可能学习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学、历史考古学、历史人物传记等相关内容。
此外,还会进行研讨班、实地考察和学术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史学导论课程总结
史学导论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史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学科特点,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提高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这门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课程内容在史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史学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了解到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化过程。
史学最早出现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我们了解到了史学的不同学派和不同的研究取向,如传统派、批判派和新史学等。
2.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工具在史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比如,历史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文献收集、鉴别、整理和解读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历史研究技巧,如历史地理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等。
3. 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通过学习史学导论课程,我们学会了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我们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了如何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如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角度。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利用历史文献和资料来解读历史事件,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历史学的应用与意义史学导论课程还介绍了历史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我们了解到历史学在教育、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避免历史重复的错误。
三、课程反思通过学习史学导论课程,我对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我也反思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反思:1. 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在史学导论课程中,由于时间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我们更多地是了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较少有机会进行实际的历史研究。
因此,在实际运用史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科导论心得体会
学科导论心得体会前言学科导论是大学的入门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老师会向大家介绍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学科前沿等内容,以及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在修读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以下心得体会。
对本学科历史的了解通过学科导论课程的学习,我对本学科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本学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例如,在20世纪初期,本学科的重点是测绘技术和地图制作,随着时代的变迁,研究内容逐渐扩大,涉及空间信息获取、处理与分析、建模与仿真、地理可视化等领域。
此外,我还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推动了本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通过对本学科历史的研究,我认识到了科学研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是时代背景和需求的反映。
对本学科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科导论的学习,我对本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我了解到,本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具有社会科学的特点。
与自然科学相似,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研究需要系统性、实证性和可重复性;与社会科学相似,地理空间信息科学研究还需要面对复杂的空间现象和空间分析的挑战。
此外,通过学科导论的课程学习,我还学习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例如地图制作、遥感技术、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本学科的基础,对于日后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在学习学科导论的过程中,我在实践环节中深刻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本学科中的许多技术和方法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活动,我可以加深对实际应用环境和数据质量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
在课堂上,我非常关注课程设计中与实践活动相关的环节。
例如,通过地图制作、空间分析等实践环节,我能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说明书
授课时间
和地点
周1-2节:2-201室;
人数
限制
160
课程简介
系统讲解中学历史教学教学的历史课程论和历史教学论有关内容,尤其是向学生介绍新课改的理念、目标、结构及在新课改目标下的历史教学技能、教学手段,重点介绍研究性教学。
三、教学资源
指定教材
无
参考文献
朱汉国《新编历史教学论》
《历史课程教学论》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名
石莹丽
性别
女
学历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工作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讲授课程
历史课程教学论
联系电话
8538506
电子信箱
shiyingli@
二、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
历史课程教学论
先修课程
英文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学分
54 /3
授课范围
题目类型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判断题、论述题
考试说明
缺席1/3学时者,取消考试资格,重修;总成绩不及格者,补考;补考不及格者,重修;补考或重修时,期末考试占100%。
备注
1.开学一周内,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联络电话、手机以e-mail传送给任课老师。
2.若以e-mail与老师联络时,请于主题处注明班级、姓名及事由等。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网站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历史课程论和历史教学论有关内容,尤其是向学生介绍新课改的理念、目标、结构及在新课改目标下的历史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研究等,重点介绍研究性教学。
《历史学导论》课程思政融入历史智慧,培养以史为鉴与开创未来的历史素养
历史学导论课程定位
阐述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 知。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热爱。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与历史智慧融合意义
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感和使命感。
04
开创未来:历史素养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
以史为鉴,指导个人成长发展
1 2 3
借鉴历史经验,规避人生陷阱
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上各种人物和事件的经 验教训,可以帮助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规避一些常 见的陷阱和错误。
汲取历史智慧,提升思维能力
历史智慧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 和思考历史,可以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
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建议学生们积极培养跨学科的 综合素养,将历史学与其他学 科如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相 结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 认识和理解。
积极参与历史学术研究和 交流
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历史学术 研究和交流,通过参加学术会 议、发表论文等方式,与国内 外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 影响力。
通过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中的历史智慧,《历史学导论》课程 旨在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培养具备高 度历史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03
以史为鉴:历史素养培养途径
学习历史经验教训,树立正确历史观
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各个时 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理 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学导论》课程思政融 入历史智慧,培养以史为鉴 与开创未来的历史素养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历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并为未来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领域;2. 掌握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和意义;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4. 培养文献阅读和历史研究的能力;5. 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三、教学内容1. 历史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历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史料的获取和鉴别2. 世界历史概览- 古代文明的兴衰演变- 主要历史事件和时期的概述- 不同历史地区的特点和联系3.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和文化成就4. 世界现代史- 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传播- 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对世界的影响- 主要战争和国际关系的演变5. 当代历史和历史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转变-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反思四、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历史知识和理论,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例分析;-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大班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培养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 实践:组织实地考察、实验课程和研究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历史学基本概念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课堂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六、参考教材1. 《历史学导论》,作者:李维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 《世界历史概要》,作者:彼得·纽维克,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3. 《中国古代史》,作者:张之洞,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4. 《世界现代史》,作者:约翰·默里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6年。
《课程论》大纲+绪论
2.“道-法-术”的教育学分支学科体系划分
教育“道”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学史
教育“法”学:课程论、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学、教育心理
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人类学
教育“术”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技术学、教育
(二)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1.课程论的对象观 理解课程论定义的关键是理解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教育大辞典》的界定并 未明确指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对象观有以下三种: “课程”说: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的学问。 “课程规律”说:课程论应探索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的规律。 “课程问题”说:课程论应研究课程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各类和各层次问题。 在以上三种课程论对象观中,“课程问题”得到我国学者的普遍认可。 2.课程问题的层次 课程理论层:关于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人们对课程的最根本认识, 通常由思辨性的命题、概念化的观点及其论证构成。例如,课程的本质,课程的 价值,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等问题。 课程实践层:关于课程设计或开发的探讨,通常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原则、 要求、步骤、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例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规 划,课程实施的步骤,课程评价的技术等问题。 三、课程论的学科品格 (一)课程论的基础理论品格 课程论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探讨课程的基本问题。 课程论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课程论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流派。 (二)课程论的中介学科品格 课程论是规范课程开发的价值之学,探索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 (三)课程论的实践应用品格 课程论是改进课程实施的实用之学,研究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学科地位之辨 课程论与教学论同属教育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二者所关注的课程问题和 教学问题也是密切相关。学界对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 “大课程”观:课程是教育实践过程,在时间上包含教学;教学论应归入 课程论的范围之内。 “大教学”观:课程是教学的内容,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部分。 并列论: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学学领域内的两门各自独立的学科,各有各 的对象和体系。
历史学专业导论课心得体会
历史学专业导论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政治学与经济学双学士,我最近参加了一门历史学专业导论课。
这门课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及其对当前世界状况的影响。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重新评估今天的世界,以便理解历史发展的行为。
开课之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历史对当下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在这门课上,我更多地重视历史,了解其影响当今世界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
历史的思考,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人们的信仰,文化和社会改革,国家力量的塑造,以及其他因素,都是在当前世界治理和建设中的重要因素。
从古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过去事件的学科,更是一门指引未来发展的学科。
正是这种认识,使我们理解到不同时代出现的变化与趋势,其中包含了对未来蕴含的启迪。
由此可见,历史学在当代世界中依然有其重要意义。
通过这门课程,我明白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包括对历史文史类资料的正确解读与理解,并努力去深入挖掘,提取和提炼追根究底的历史资料。
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视角观察当下世界的复杂性,学习如何分析、理解和处理历史变迁和现实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评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社会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参与历史学专业导论课程使我扎实掌握了历史因果观和史学思维,进而改变了我洞见世间事物的视角,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分析能力,增强了历史敏感性,对把握世事发展趋势也有了更加透彻而全面的调查和思考。
历史学专业背景、培养方向和核心课程
一、历史学专业背景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和总结的学科。
历史学专业是培养具备丰富历史知识、深刻历史思想的专门人才。
学生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掌握历史分析方法和历史学研究技能,具有扎实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历史文献整理、评析、应用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1.历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历史学专业培养学生深厚的历史理论功底和历史学研究方法,使其具备系统研究历史文化的能力和历史文献鉴别能力,同时注重对历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历史背后的规律和秩序。
2.历史考古学在历史学专业中,对于历史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学习考古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同时还需要具备对考古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评析的能力。
3.世界历史和我国历史学校会针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对于有意向研究世界历史的学生,学校将国际比较历史、欧洲历史、亚非拉美历史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对于有意向研究我国历史的学生,学校将我国古代史、我国近现代史、我国考古学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三、核心课程1.历史学导论历史学导论是历史学专业的入门课程,通过学习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历史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2.史学方法史学方法是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学、历史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严密的史学研究逻辑和思维方式。
3.比较历史学比较历史学是历史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对不同历史社会、历史文化、历史制度的比较研究,使学生具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不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
4.历史文献编纂与研究历史文献编纂与研究是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性课程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评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历史文献的鉴别方法和评价标准,具备应用历史文献进行历史研究和分析的能力。
史学理论导论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思想之底色 2、政治之支柱 3、文化之宝藏 4、人生之镜鉴
三、几个基本概念
1、“史”字含义的拓展 史官: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周以前, 史官: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周以前,
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 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 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 王国维) 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王国维) 史书:秦汉之际,多以“史记”泛称史书。 史书:秦汉之际,多以“史记”泛称史书。三国以 指称史书多了起来, 后,以“史”指称史书多了起来,晋人杜预明确使用了 史书”一词(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史书”一词(“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 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 体。”) 史事:古人多以“ 往事” 行事” 史事:古人多以“事”、“往事”、“行事”、 时事”指称史事,盛唐以后以“史事” “时事”指称史事,盛唐以后以“史事”泛指客观历史 的情况也出现了(唐高宗《简择史官诏》 的情况也出现了(唐高宗《简择史官诏》:“如闻近日 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 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亦恐遗漏 史事。 史事。”)
一、关于史学概论课程
但严格来说,在整个世界的史学史上,史学概论性质的著 但严格来说,在整个世界的史学史上, 作为人们所需,是历史学科科学化的产物, 作为人们所需,是历史学科科学化的产物,对历史学的基本问 题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是职业历史学家必备的首要条件。 题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是职业历史学家必备的首要条件。 史通》 文史通义》等著作都是从史学批评的角度切入, 《史通》和《文史通义》等著作都是从史学批评的角度切入, 而非从正面进行论述,系统性也不足, 而非从正面进行论述,系统性也不足,特别是二者都以分析批 判历史著作为主,对历史学自身问题的论述比较间接。 判历史著作为主,对历史学自身问题的论述比较间接。究其原 一方面在于史家当时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和以后多有不同, 因,一方面在于史家当时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和以后多有不同, 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们都是个人的专论, 另一方面则在于它们都是个人的专论,而非用于指导史学研究 入门者的教科书。 入门者的教科书。 (2)中国史学概论性著述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20世纪初 世纪初。 第一次高潮:20世纪初。 第二次高潮:20世纪 -40年代 世纪20 年代。 第二次高潮:20世纪20-40年代。 第三次高潮:20世纪 年代 世纪80年代。 第三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 (3)史学概论性著述高潮的出现与中国史学的转型密切 相关, 相关,说明史学概论著述与课程是反映史学发展和成熟水平的 重要标志。 重要标志。
《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_》节选
目录
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理解课程:导论
第二部分历史话语1828——1979
第2章把课程理解为历史文本:开创与变迁1828——1927
第3章把课程理解为历史文本:危机、转换、危机1928——1969 第4章把课程理解为历史文本: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1970—1979 第三部分当代课程话语1980——1994
第5章把课程理解为政治文本
第6章把课程理解为种族文本
第7章把课程理解为性别文本
第8章把课程理解为现象学文本
第9章把课程理解为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的、后现代的文本
第10章把课程理解为自传/传记文本
第11章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
第12章把课程理解为神学文本
第13章把课程理解为制度文本
第14章把课程理解为国际文本
第四部分结论:附言
第15章理解课程给下一代的附言
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
理解课程:导论
一、引言:从课程开发到理解课程
二、纲领性文本:关于体裁的注释
三、教科书:“一项重要标记”
四、课程概念与课程专家:。
大学历史研修计划
大学历史研修计划简介大学历史研修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学科,并提供丰富的研究和研究机会。
通过参与该计划,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研究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本文档将介绍该研修计划的目标、课程安排和考核要求。
目标- 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掌握历史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课程安排该研修计划将包括以下课程和研究活动:1. 导论课程(2周)导论课程(2周)- 介绍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探讨历史学的发展和重要学派- 引导学生选择研究领域和主题2. 专题研究课程(6周)专题研究课程(6周)- 选择具体的历史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查找和分析方法- 进行独立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3. 学术讲座和研讨会(4周)学术讲座和研讨会(4周)- 邀请专业历史学者进行学术讲座- 组织学生研讨会,分享研究成果和意见- 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4. 实地考察(2周)实地考察(2周)- 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重要地点- 研究实地调研和采集资料的方法- 将实地考察成果与理论知识结合5. 结业论文(4周)结业论文(4周)-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一篇结业论文- 论文需要体现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 指导老师将对论文进行评阅和指导考核要求为了顺利完成大学历史研修计划,学生需要满足以下考核要求:1. 出勤率:学生需要按时参加所有课程和研究活动,出勤率不得低于90%。
2. 研究报告:学生需要按时完成专题研究课程中的研究报告,并取得指导老师的认可。
3. 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参与: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提出问题和分享观点。
4. 实地考察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撰写一篇报告,并提供相关的图表和数据。
5. 结业论文: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结业论文,并通过指导老师的评阅。
课程与教学论(李森版)2
课程与教学开展的条件是什么?构成了课程与教学丰富的知识,也丰富了课程 与教学的内涵,从而更好的指导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共同 体学习,这样的主题至今有很强的话题性。
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领域中时刻发生着的现象,并不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正如我们每
天都遇到、没有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事,它们与我们并没有多少的交集。只有当 它引起了我们注意,或是因为愉悦、或是痛苦、或是不安、或是向往,它才成为我 们关注的对象、需要被克服的对象、奠定我们成长的对象。
因此,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包括: (1)课程与教学的理论问题,包括发展历史、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学科结 构及内在逻辑等问题。 如思考是脑的功能还是身体的功能?
我也试过建立文件夹, 但是会变的太琐碎 还是喜欢按大类 扔在一个文件夹
综上,我所使用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使用的笨方法 有不少文献管理工具,都很好用,推荐一种 endnote
1.自带摘要、关 键词,你阅读过 的都有记录,查 找起来很方便。 2.直接生成参考 文献,还能随意 编辑格式。
()文献资料的分析
•2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多少可以从案例中看出一些问题
比如:
从诗歌教学的特点看,重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掌握优美的词句。
教师的问题可以问的指向性再明确一点,比如: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西湖非常的生动美丽,在描写晴天的西湖时, 作者使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就要比教师自问自答式的问题好一些
课程与教学操作的研究,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大量的技术,提高了课程与教学的 效率,如创客教育、翻转课堂、智慧课堂,仍然是很新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透过历史课程研制现象与课堂教学问题,揭示历史课程编制本质、规律与课堂教学实施的方法、规律,以更好地指导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完成历史课程目标的一门学科或课程。
其中,历史课程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应当教什么内容,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
历史课程论主要是从理性上分析研究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与设计问题,如何将课程内容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是历史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需要探讨历史课程的基本原理,以指导历史课程的编制与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学”等问题,需要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转化和应用于历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解决怎样研制历史课程好如何组织有效的历史课程教学等技术性问题。
历史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念,它主要从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理念出发,对历史学课程培养的目标、如何编制历史课程、编制有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教科书、设计历史课程实施措施、评价历史课程效果以及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等内容进行研究。
这样使历史课程论与历史教学论糅合成一个整体,能够使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课程、目标、教科书、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各个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历史课程的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历史课程的保障,为课程的完善提供经验和借鉴。
2如何理解历史课程公民教育、人文教育目标的定位?
人文教育重点在于“人文”。
“人文”是思想范畴的,核心是涵养文人教育与人文精神。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目标在于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以史为鉴,达到开阔学生视野,传承历史文化,特别是陶冶人格的目的。
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自信、独立、乐观、进取的人文态度,进而形成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反思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坚持理性、实证、怀疑、民主、奉献等人文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所以公民教育的目标比较狭隘,但是公民教育的对象比较广。
它是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理解社会,反思人类行为,重点培养公民意识,养成新时代公民的人类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
公民意识是对自己所属民族、国家的认同,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以及对本国与外部历史相互关系的认识。
所以我认为人文教育的目标高于公民教育的目标。
但是两者都是为“人”服务的,有重叠的地方。
都是通过历史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改变自己,认识人类的本性,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