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速度计算实验指导书
地震模拟实验指导
地震勘探物理模拟实验指导书编写人:易远元审核人:桂志先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2000年6月地震勘探物理模拟实验实验一、地震勘探超声模拟认识实验一、实验目的1.认识地震超声波模拟实验的仪器(SYL-2型岩石参数测定仪和探头)。
2.测量介质的速度。
3.辨认波形。
二、实验原理地震勘探超声波模拟实验是用超声波模拟地震波,用探头模拟震源和检波器,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做各种地质模型在室内进行波传播理论和勘探问题的研究,让野外问题在室内再现。
控制部分发信号给发射机,令其向换能器F发射电压,并同时给计数器开门指令,开始计时。
由标准信号控制部分(当波到达接收换能器S时)给计数器发出关门信号,此时计数器显示的数字就是波的旅行时间t(微秒)。
与此同时,S换能器记录的信号经放大后送入示波器,荧光屏上便显示出相应的波形。
探头又称换能器,用压电陶瓷做成,它是电声转换装置,可将电压转换成声能向介质发射,介质产生的机械震动(声波是一种机械震动),又可由探头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再由接收机接收放大、显示。
图1.实验原理示意图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SYC—2型声波岩石参数测定仪发射机2.SYC—2型声波岩石参数测定仪接收机3.有机玻璃板(介质)、凡士林、刻度尺四、实验内容1.了解SYC-2型声波岩石参数测定仪的面板上各旋钮开关的作用,学会操作和使用仪器。
2.认识各种换能器“探头”,比较它们的延续度,了解分辨率与延续度的关系。
探头上应用凡士林耦合以减小实验误差。
3.在有机玻璃板上观察纵波、横波(距离大一些有利于观察横波),读出波的传播时间并计算它们的传播速度(V P/V S=1.732)。
图2.观测示意图4.所测介质速度是用透射法测得的。
五、实验步骤1.开机前:面板上各开关,旋钮所在准备位置以及各连接线的连接。
①电源开关向下拨至关闭位置; ②电压电流种类开关放在电源电压位置; ③输出调节电位器反时针旋至最小; ④输出开关拨至输出位置(250V -1000V )。
地震勘探原理课内实验指导3
地震勘探原理实验3
一、实验目的
通过编制matlab程序,进一步理解地震检波器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频率特性曲线。
二、主要内容
1、编制地震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matlab计算程序,将检波器组合个数分别为2,3,4的方向特性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参考图见附图1),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2、编制地震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曲线matlab计算程序,将组内相邻检波器时差分别为0.01、0.002、0.005的频率特性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其中检波器组合个数为7,频率范围为0~200Hz,参考图见附图2),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仔细阅读《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p156页中例3.6和例3.7,设计和绘制出5x5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面积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三、实验报告内容
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基本原理阐述
4、实验结果分析
5、程序及其附图
6、实验体会
附图1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曲线图
附图2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不同时差的频率特性。
地震波的速度
八. 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规律:
1. 沉积岩的沉积规律呈层状分布;
O
V
2.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且具有
垂直方向特性, 而速度梯度随深度 增加而减小;如右图所示. 3.速度水平方向变化特点:速度的 水平梯度小于垂直梯度;
Z
4、地质构造对波的速度会产生影响。
§7.2几种速度概念
对地下复杂的地质介质情况作不同的假设,不同的速 度获取方法与计算方法或不同的用途而引出相应速度, 而每种速度都有其本身的意义,引入的原因,计算与 测定方法,以及使用范围等,而且随地震勘探的法而 出现变化或淘汰。 1. 平均速度 2. 均方根速度 3. 等效速度 4. 叠加速度
五、射线平均速度 在地震波传播非均匀介质中时,波沿不同 的射线路径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波沿射 线路径传播的速度称为射线速度,把波沿 射线所走过的总距离除以总时间称为波沿 该射线的平均速度。
1、 水 平 层 状 介 质 时 的 线 射平均速度 s v 0 , t t
i 1
n
hi 1 P v hi
300-500米
50-100米
o *
****** ****** ******
•***** •***** •*****
长方形布设(远炮点)
炮点的扇形布设
(近炮点)
2、地震测井的资料整理
仪 器
A
d
hc
o
o`
o s d H hc
' 2
2
H
测 井 检 波 器
vc
vc
tc
'
d H hc tc
2000
8000
经验公式
2.0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2.5 3.0
地震波速度测定方法
地震波速度测定方法地震波速度的测定可是个超有趣又很重要的事儿呢!有一种方法是利用人工地震源。
就好比我们主动去敲一下地面,然后看地震波跑得多快。
科学家们会在一个地方弄出一个小爆炸之类的,这个小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就会向四周传播啦。
在不同的距离上设置好多监测点,就像在赛道旁边设了好多小裁判一样。
这些监测点能精确地记录下地震波到达的时间。
然后根据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就能算出地震波的速度啦。
这就像我们知道一辆车从A点跑到B点的距离,又知道它跑这段路用的时间,那速度不就出来了嘛。
还有就是利用天然地震来测定。
地球有时候会自己“发脾气”,来一场地震。
这时候呢,全球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就开始工作啦。
这些台站分布在各个角落,就像地球的小耳朵一样竖着。
当天然地震的波传到这些台站的时候,它们就会记录下到达的时间。
因为不同地方的台站距离震源的距离不一样呀,通过对比这些数据,就可以计算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
这就像是从不同的观众视角去看一场表演,然后通过大家看到的时间差来推断表演的速度之类的。
另外呢,在实验室里也能测定一些和地震波速度有关的东西哦。
科学家们会采集一些岩石样本,这些岩石样本就像是地球内部的小代表。
然后在实验室里用专门的设备给这些岩石样本施加压力,模拟地球内部的环境。
再向岩石里发送类似地震波的信号,看这个信号在岩石里传播的速度。
这就好比是把地球内部的一小部分拿到实验室里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在那种情况下地震波会怎么跑。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对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可重要啦。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大蛋糕,知道了地震波速度,就像是知道了蛋糕里面不同层的密度之类的信息。
这能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震,保护我们的家园呢。
1地震勘探实习指导书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指导书一、教学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浅层地震勘探工作的方法技术。
包括工作方法选择,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与图示,资料的地质解释与报告编写等四大部分。
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浅层地震勘探工作能力。
二、教学实习内容1、折射波法:通过完成一条完整的剖面测量及资料处理结合工区已知地质资料给出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
2、反射波法:通过完成一条完整的剖面测量及资料处理结合工区已知地质资料给出合理的地震地质地层及构造解释。
三、方法介绍1、折射波法:2、反射波法:第一部分折射波法一、方法技术1、测线布设在实习基地地震测区布设一条400米长的剖面,该剖面测线经过已知的F2及F5构造。
2、技术方案折射波法实习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见图),时距平面图和综合平面图如图中(a)(b)所示。
图中O2,O3为整个检波器排列的两个端点炮,O1,O4为两个追逐炮。
图相遇追逐观测系统3、仪器设备R-24浅层地震仪一台,大缆二根,带引线的38Hz检波器各24个,12V可充电电池两块,触发开头一个,50米以上长导线两根,18磅大锤两把,铁板两块,皮尺或测绳两根,地质锤两把,野外记录本一本,仪器检修工具一套。
二、野外施工1、人员安排:浅层地震教学实习每小组5-8人,其分工为:仪器操作员1人、捶击员2个、其它为及电缆铺设和检波器埋置人员。
2、电缆铺设和检波器布设:在实习场地,按测线方向,第一步布好皮尺或测绳;第二步铺设电缆,两根电缆铺设有前后之分,铺设时要求注意;第三步检波器埋设,每隔2m埋设一个检波器(注意:检波器非常灵敏,必须轻拿轻放,以避免强震动;另外在埋置检波器时,应用地质锤将检波器埋设处的杂草或腐殖土铲除,挖出一个小坑,将检波器埋直、埋紧,切忌用地质锤敲或用脚踩)。
联接电缆和检波器(注意:电缆和检波器的接口有宽窄区别)。
3、开机:将电缆、导线与仪器联接,在实习指导老师检查确认无误后,开机进行数据采集前的参数设置。
地震波动力学实验指导书
资源学院《弹性波动力学》实验指导书实验一、二阶张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一、实验目的张量是在标量、矢量基础上拓展出的全新概念,非常抽象。
而二阶张量是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张量,象应力张量、应变张量等均是二阶张量,且均存在类似特征向量及特征值的求解问题。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张量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计算原理1. 特征值的计算对任意给定的二阶张量T ij ,其特征值满足如下的一元三次方程: 023=-+-e e e III e II e I e其中, ii e e I =)(21ij ij jj ii e e e e e II -=ij e e III det =解此方程即可求得其特征值。
方程的求解可采用数值方法,建议采用参考教材P60介绍的特殊算法。
2. 特征向量的计算将三个特征值分别代入方程组: ⎩⎨⎧==-10)(i i j ij ij n n n e λδ 即可计算并分别得到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三、实验内容已知二阶张量05.135.105.035.06)(kkk kkk ke ij =,其中210-=k 。
用所学过的任何一种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 1. 计算给定二阶张量的特征值(必做),计算特征值方法可任意选用教材60页的变量代换法,迭代法,牛顿迭代法等; 2. 计算对应某一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根据情况选做),计算特征向量的方法可任意选用消去法,列主元消去法,LU 分解法,ART 法等。
四、实验要求1. 认真复习有关算法;2. 复习计算机编程语言;3. 实验前做好程序;4. 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实验。
五、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计算程序4.对本次实验的主要收获、未解决的问题、有何想法等做简单的说明。
变量代换法代码Dim t(3, 3) As SingleDim e(3, 3, 3) As SingleDim Ie, IIe, IIIe As DoublePrivate Sub Constant_Click()Call Calculate_ConstantEnd SubPrivate Sub Form_Load() ////付初值t(1, 1) = 6t(1, 2) = 0.5t(1, 3) = 3t(2, 1) = 0.5t(2, 2) = 0t(2, 3) = 1.5t(3, 1) = 3t(3, 2) = 1.5t(3, 3) = 0For i = 1 To 3For j = 1 To 3t(i, j) = t(i, j) * 0.01Next j, iFor i = 1 To 3For j = 1 To 3For k = 1 To 3e(i, j, k) = 0Next k, j, ie(1, 2, 3) = 1e(2, 3, 1) = 1e(3, 1, 2) = 1e(3, 2, 1) = -1e(1, 3, 2) = -1e(2, 1, 3) = -1End SubPrivate Sub Calculate_Constant() ///计算3个不变量Ie = 0#IIe = 0#IIIe = 0#For i = 1 To 3Ie = Ie + t(i, i)Next iFor i = 1 To 3For j = 1 To 3IIe = IIe + t(i, i) * t(j, j) - t(i, j) * t(i, j)Next j, iIIe = IIe / 2For i = 1 To 3For j = 1 To 3For k = 1 To 3IIIe = IIIe + e(i, j, k) * t(1, i) * t(2, j) * t(3, k)Next k, j, iPrint "张量的第一、第二、第三不变量分别是:"Print Ie, IIe, IIIeEnd SubPrivate Sub Method1_Click() ///变量代换法j2 = 1# / 3 * Ie * Ie - IIej3 = 2# / 27 * Ie * Ie * Ie - 1# / 3 * Ie * IIe + IIIer = Sqr(4 * j2 / 3)tfy = 4 * j3 / r / r / rsfy = 1 - tfy * tfysfy = Sqr(sfy)fy = Atn(sfy / tfy) / 3beta1 = r * Cos(fy)beta2 = r * Cos(3.14159 * 2 / 3 - fy)beta3 = r * Cos(3.14159 * 2 / 3 + fy)e1 = beta1 + Ie / 3e2 = beta2 + Ie / 3e3 = beta3 + Ie / 3PrintPrint "三个特征值分别是:"Print Format(e1,"#####.000000"),Format(e2,"#####.000000"),Format(e3,#####.000000") End Sub实验二、一维球腔震源地震波剖面的计算及图示一、实验目的 在无界弹性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
chapter6地震波的速度
六、与空隙率和含水性的关系
研究表明,岩石空隙中含油或气或水时, 岩石的波速会发生变化,=>导致在界面的 反射波振幅的变化。
在大多数沉积岩中,岩石的实际速度石油岩 石基质的速度、空隙率、充满空隙的流体速 度等因素来决定。
可用一个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1 1 V Vf Vr
时间平均方程
用 v 代替 v ,倾斜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 变成平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 即:用 v 按平界面动校正量公式,对倾斜 界面共中心点道集进行校正,可以取得较好 的迭加效果,没有剩余时差。
四、迭加速度 v
在一般情况下,(水平界面均匀介质、倾斜 界面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可将 其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 一个共同的式子来表示:
Vp/Vs=
2(1 ) 1 2
因为Υ≈0.25=>Vp/Vs=
≈1.73 3
二、与岩性的关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岩性有一定的关系,不 同岩性的岩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 沉积岩 花岗岩 玄武岩 变质岩 1500~6000 4500~6500 4500~8000 3500~6500
1 C 1 C V Vf Vr
总之,由于地震波在油、气、水等流体中的 传播速度比在岩石基质中的速度小,因而岩 石空隙中含有流体时,使岩石的速度降低。
七、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
试验资料表明: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纵波 与横波的速度与频率无关。说明,纵波与横 波不存在频散现象。
速度随温度可能有微小的变化,每升高100℃ 减少5~6%。
第 五 章 : 地 震 波 的 速 度
V V 重点掌握 Vav 、 R 、 、V 和 VP 的 概念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掌握迭加速度Vav 的求取,以及 V 求 VR 求 Vn 由 V 的过程。要求了 解 的测定原理,以及各种速度 之间的一些相互换算公式。 地震波速度是地震中最重要的一 1 H Vt 个参数,用地震方法研究地下地 2 质构造时, 从这一点看出 V 的 重要性。
地震波的速度
8、与温度的关系
当温度升高时,气饱或水饱和岩石的地震速度仅稍有 减少(Timur,1977;Wang和Nur,1990b)。如温度增 100°C速度会减少5-6%。 当岩石为原油饱和时,地震特性可以随着温度的增加 而大幅度地降低,尤其是在含重油的未固结砂层中。 在重油砂层纵波速度引人注目的降低。当温度从25°
沉积岩中岩石是含有孔隙的,孔隙度的变化从百分之 几到40%。所以直接影响着速度(弹性模量)。 大多数沉积岩中,岩层的实际波速是由岩石基质的速 度、孔隙率,充满空隙的液体的速度以及颗粒之间的 胶结物的成分等因素来决定的。 在地震勘探中比较常用的,关于液体速度,颗粒速度 与孔隙率之间一个很简单的关系式,叫做时间平均方 程 (Wyllie方程)
3
一、岩石结构模型
1、岩石速度与弹性常数的关系
在第二章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中简单地给出了地震纵波 和横波与介质的弹性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vP =
λ + 2μ = ρ
E(1 − σ ) ρ(1 + σ )(1 − 2σ )
vS =
μ= ρ
E
2ρ(1 + σ )
其中λ、μ是介质的弹性常数(弹性模量),ρ是介质 的密度 ,σ是泊松比。一的Vp-ρ关系了。20
m/s
层 速 度
21
Wang(2000b)基于岩性将 沉积岩石划分为若干小组,
给出了一组Vp 和 Vs与体积
密度之间的关系式。这些关 系式基于大批量的实验室数 据(超过500个数据点), 适用于各种岩性和饱和度。 这些经验公式具体地反映了 速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参数之间的换算提供了方便。 注意蒸发岩(硬石膏和岩盐) 和碳质岩(煤、泥碳)不满足。
24
地震P波和S波的速度和波阻抗随上覆岩层净压力的增
地震波的速
一般地,随岩石 埋藏深度的增加, 地震波的速度增 大,垂直梯度减 小。
22
六、与孔隙度和流体性质的关系
岩石孔隙度示意图
流体(孔隙) Vf
岩石骨架
Vr
1 1 V Vf Vr
2021/2/24
23
当考虑流体压力变化影响因素时,引入压差调 节系数C,上式变为:
1 C 1 C
V Vf
Vr
——孔隙度;
射,炮检距 OS1 等于 x1 。
x1 2[1000 tg10 1000 tg1642 1000 tg2010] 1684 米
2021/2/24
57
按照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以不同角度入射 到 R3 界面的各条射线的射线平均速度。结 果如下:
1 10 2 20 3 25
2021/2/24
29
2021/2/24
30
2021/2/24
理 论 曲 线 图
31
八、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1、沉积岩的成层沉积决定了速度剖面上 成层分布。
2、速度梯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 3、一般地,速度的水平梯度不会很大, 细致处理和解释资料时,考虑速度的水 平梯度还是必要的。如构造破坏(断 层)、地层不整合及尖灭。
5000) 16042 3000
1
sin (1 sin16042
6000) 5000
20010
这条射线向下入射到 R3 界面时在三层介质中每一层 的传播路程长度分别是 l1、l2、l3
l1
1000 c os10 0
1061米
l2
1000 c os16 0 42
1044米
l3
1000 c os 20 010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
《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浅层地震》实验实习指导书⽬录第⼀章概论 (1)第⼆章野外⼯作⽅法概述 (2)⼀、现场踏勘 (2)⼆、试验⼯作 (2)三、完成⽣产任务 (3)第三章地震仪的认识与操作及野外班报格式 (4)⼀、准备⼯作 (4)⼆、采集软件认识并采集地震数据 (4)三、操作时注意事项 (6)四、野外班报格式 (6)第四章激发条件与震源的选择 (7)⼀、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7)⼆、震源 (7)三、震源排列长度与震源点间距的选择 (7)第五章接收条件的选择 (7)⼀、对接收条件的基本要求 (7)⼆、检波器性能的选择 (7)三、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8)四、道⼀致性试验 (8)第六章折射波及⾯波法的野外⼯作⽅法 (9)⼀、观测系统及选择观测系统的意义 (9)⼆、浅层折射波法的激发与接收操作程序 (10)第七章反射波法的野外⼯作⽅法 (11)⼀、浅层反射波法的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11)⼆、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1)第⼋章地震资料的整理和解释 (13)⼀、原始记录的检查 (13)⼆、绘制时距曲线或提取频散曲线 (13)三、速度测定 (13)四、地震折射波法资料的解释 (15)五、地震反射波法资料解释 (16)六、⾯波资料解释 (17)第九章实习报告的编写 (18)第⼀章概论浅层地震教学实验实习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浅层地震》课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试验实习,⽬的是使同学加深队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和仪器⼯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波发、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法,并进⾏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作施⼯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作。
在实习过程中要做到:1.认真严谨,积极思维,吃苦耐劳;2.听从指挥,服从分配,遵守纪律;3.爱护学校仪器,注意⼈⾝安全。
希望同学们在进⾏实习之前,认真阅读试验实习指导书,做到⼼中有数,以保证试验实习的顺利进⾏。
地震波速度计算实验指导书
地震波速度计算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速度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速度的信息包含在丰富的波场中,怎样从地震波场中提取速度,特别是层速度,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课题。
常用的速度分析方法是利用速度谱资料确定均方根速度,然后用Dix公式计算层速度。
本实验的具体目的:
1.熟悉由地震数据获得速度的方法。
2.掌握DIX公式
3. 利用excel计算层速度。
初步掌握反演层速度的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某一CMP道集,在叠加剖面上拾取的均方根速度谱为:
T474V2062,T675V2162,T949V2387,
T1125V2490,T1475V2656,T1774V2823,
T1975V2907,T2750V3202,T3000V3439,
T3700V4268,T4488V4816,T5099V5313,
用表格表示如下:
2. 代入DIX公式,计算层速度。
三、实验指标
1.说明Dix公式反演层速度的方法。
2.说明Dix公式反演层速度的计算过程。
3.画出均方根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算出各层层速度并制成如下表格,画出层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格式
学生须用Word完成报告。
2.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目的、内容;
2)结果与分析;
3)体会、建议。
附件:报告附图样式
均方根速度(米/秒) 时
间
(毫
秒)
层速度(米/秒)
时
间
(
毫
秒
)。
地震资料处理—速度分析1
4.2.1 速度谱
4.2.1.1 叠加速度谱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1) 叠加速度谱的基本原理 用一系列速度值逐个对记录校正,叠加计算后,将叠 加能量A∑与试验速度V的关系画成一条曲线,这条曲 线就称为速度谱线[图(e)]。
通过检查速度谱线上叠加能量 的大小可以将正确的速度挑选 出来,如图(e)中,Vm速度所 对应的叠加能量A∑最大,则 Vm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对应t0 反射波的叠加速度。这就是叠 加速度谱制作的原理。
用多次覆盖资料提取速度信息的基本的方 法是速度谱法和速度扫描法。但为了加快计 算速度,提高精度和适应解决不同地质问题 的需要,人们研制了各种速度分析方法,如: 自适应速度分析、连续速度分析、偏移速度 分析、三维速度分析等。由于学时有限,我 们仅对速度谱、速度扫描两种主要方法进行 讨论。
4.2.1 速度谱 4.2.2 叠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从Φ v—V曲线上看到,当V=Vm 时,Φ Vm值最大。即:V=Vm时, 把曲线校正成水平直线,Vm是最 合适的动校正速度(叠加速度)
还可看到:V<Vm时,Δ tx过大,校 正后曲线向下弯曲,叠加能量较 小。当V>Vm时,Δ tx过小,校正后 曲线向上弯曲,叠加能量也较小。
V
V1
0
V2
V2
V1
0
V2
V1 V 2
V
4.2.1 速度谱
4.2.1.1 叠加速度谱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叠加速度谱的制作方法(制作步骤)
再选一个速度值V2=V1+Δ V,重复上面步 骤,计算出叠加能量Φ V2。
即V 1 V 1
V V V 2 1
V1
V Vn
Vn
地震波传播速度原位试验及计算
地震波传播速度原位试验及计算
地震波传播速度原位试验及计算是指在实际地球中测量和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准确估计固体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而不受测试介质的外部影响。
地震波传播速度原位试验及计算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地表起源的地震波进行探测;二是进行测速;三是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
首先,进行地震波传播速度原位试验及计算时,需要进行地表起源的地震波的探测。
一般情况下,这种探测是使用地震仪进行的,因此,需要先确定地震仪的安装位置,然后在确定的位置上安装地震仪,并对地震仪的信号进行记录。
其次,进行测速,即在探测到的地震波的基础上,根据地震波的记录,计算出地震波在不同地区传播的速度。
这里需要注意,地震波在不同地区传播的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计算地震波传播速度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确定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即将探测到的地震波的信号经过处理,并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地震波传播速度。
总之,地震波传播速度原位试验及计算是指在实际地球中测量和计算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探测地表起源的地震波、进行测速、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来准确估计固体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6波速测试作业指导书
1 前言为严格执行规范(规程),不断提高地基测试水平,使相应技术标准的执行更具有可操 作性,特按《安全作业管理程序》 (JAGS/C -Ⅱ ― 16 ―2022)、《现场检测控制程序》 (JAGS/C -Ⅱ ― 17 ―2022)编制本作业指导书,并作为《质量手册》的一部份,与其一并颁布执行。
本作业指导书则应和相应的技术标准一同执行使用。
2 合用范围合用于进行场地地层分类和场地类别划分。
3 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造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22。
4 检测目的2.2 提供地基土的动力参数;2.3 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依据;2.4 探测地质异常体,如洞穴、古墓、地下管道等。
5 检测原理孔波速测试:弹性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可分为压缩波(P 波)和剪切波(S 波),剪 切波的垂直分量为 SV 波,水平分量为SH 波。
在地层表面传播的面波分为瑞利波(R 波)和 乐夫波(L 波),他们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特性各不相同。
由震源产生压缩波和剪切波, 经 过土层,由孔中的三分量检波器接收,根据波传播的距离和走时计算出场地土的波速,进而 评价场地土的工程性质。
6 检测仪器6.1 采用武汉沿海公司生产的 RS-1616K 基桩动测仪,仪器由传感器、数据采集(放大、 滤波、记录)、处理和监视系统以及专用附件等组成。
6.2 数据采集放大部份的增益普通大于 60dB ,其频带宽度宽于 10~1000Hz ,滤波频率 可调。
终端具有波形监视设备及摹拟记录或者数字磁记录装置。
版本/修订:第 C 版/第 0 次修订 第 1 页 共 7 页颁布日期: 2022 年 3 月 31 日标题:波速测试实施细则6.3 对多道数据系统,其放大器应具有良好一致性。
其振幅一致性偏差应小于 3%,相 位一致性偏差应小于 0.1ms 。
6.4 仪器具有防尘、防潮性能,能在-10℃~40℃范围工作。
以适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 使用。
地震速度分析课程设计
地震速度分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速度分析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速度在地质勘探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速度知识解释地震发生的位置、强度和影响范围。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速度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地震速度计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地震速度图件的解读和绘制。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事件进行初步的速度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高中学生,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地震速度分析为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其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现象,提高防震减灾意识,为我国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基本概念:地震波分类、传播特点及速度计算公式。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波与地震勘探2. 地震速度分析原理:速度分析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速度与地壳结构的关系。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速度分析3. 地震速度计算方法:实际操作步骤,影响地震速度的因素。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速度计算与影响因素4. 地震速度图件解读与绘制:速度曲线、速度-时间图件的识别与绘制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速度图件的解读与绘制5. 实际地震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震事件的速度数据,理解地震速度在灾害预警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震波基本概念及传播特点第二课时:地震速度分析原理及计算方法第三课时:地震速度图件解读与绘制第四课时:实际地震案例分析及讨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地震速度分析的相关知识。
地震勘探波速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波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中波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描述地震波的类型和特点;•解释波速的概念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性;•掌握计算波速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波速公式进行计算;•能够分析地震波速度数据,推断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认识地震勘探在资源探测和地质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类型、特点及其传播规律;2.波速的概念及其计算:波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3.地震波速度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震波速度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4.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地震勘探案例,让学生了解波速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地震波速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2.讨论法:学生讨论地震波速在实际勘探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让学生了解波速在地震勘探中的重要性;4.实验法:安排地震波速计算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波速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震勘探、地质学等参考书籍;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地震波速的计算和应用;4.实验设备:准备地震波速计算实验所需的设备,如计算机、软件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震勘探波速的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本科生天然地震实习指导书
1 前言1.1 教学对象本指导书适用于校内课堂教学已完成的地球物理专业或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
1.2 实习目的和要求本次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次地震学认识教学实习,机会难得,意义重大。
老师和学生均应按此指导书要求,认真对待、努力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习,达到对天然地震有关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
具体要求如下:1、初步实践野外台站布设和数据采集的基本方法;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地震仪型号CMG-3ESPC,数据采集器型号RefTek-130-1);3、学习地震图的分析与评价;4、实习地震数据几种常规处理方法;1.3 教学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内容为: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野外数据采集(1)台站周围环境条件的了解;(2)台站选址及架设基本要求;(3)台站架设方法;(4)仪器的学习及操作;(5)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6)简单的资料处理;(7)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2、室内资料整理、解释和成图2 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实习2.1 野外台站布设场点选择的技术要求场点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噪声水平、交通便捷性、台站安全性、台站在台阵中的位置、电源等多个方面,进行折中平衡。
根据设计方案的点位坐标进行实地选点,观测点应尽可能选在有基岩的地方,至少要有坚实的底层土。
为保证仪器的安全性,观测点最好选在有人看管的地方,以免被盗。
原则上沿剖面布设的误差控制在2公里的范围内,沿方阵布设的点误差控制在5公里范围内。
地震观测的目的就是要确保到达仪器的地震波能够真实地反映地表下岩层的振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地震仪观测点的勘选时必须排除以下环境因素的影响:(1)气温的浮动。
宽频地震计对温度非常敏感,当日温差太大(±5度)时,会使地震计的中心位置有较大的偏移;当地的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仪器的运行,台站勘选时应考虑冬季温度是否过低以至于影响数据采集器的正常显示,是否能够通过保温材料使其所处温度在正常范围内;是否能避免夏季阳光直射导致温度过高等导致仪器设备不正常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实验指导书
编写:地震勘探教研室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4年11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地震波速度计算实验
实验学时:2 学时
上机学时:2 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速度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参数之一,速度的信息包含在丰富的波场中,怎样从地震波场中提取速度,特别是层速度,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课题。
常用的速度分析方法是利用速度谱资料确定均方根速度,然后用Dix公式计算层速度。
本实验的具体目的:
1.在叠加剖面上拾去的速度谱。
2.熟悉掌握DIX公式
3. 编写程序或者EXCEL计算层速度。
初步掌握反演层速度的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某一CMP道集,在叠加剖面上拾去的速度谱为:
T474V2062,T675V2162,T949V2387,
T1125V2490,T1475V2656,T1774V2823,
T1975V2907,T2750V3202,T3000V3439,
T3700V4268,T4488V4816,T5099V5313,
VF6000,
2. 代入DIX公式,编写程序计算层速度。
三、实验指标
1.说明Dix公式计算层速度的方法。
2.说明Dix公式计算层速度的计算过程。
3.说明Dix公式计算层速度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报告格式
提交电子文档。
2.实验报告内容
1)实验目的任务:
3)结果与分析
4) 体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