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解决问题”。
具体章节包括:1. 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2. 认识人民币及简单的货币计算;3. 简单的行程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加减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认识人民币及其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个小朋友在公园玩,分别手里拿着2个、3个和4个小球。
提问:“请问,这三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球?”2. 例题讲解:(1)讲解加法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3个苹果,请问小明一共有几个苹果?(2)讲解减法应用题:小明有8个糖果,他吃掉了3个糖果,请问他还剩下几个糖果?3. 随堂练习:(1)小华有7个橘子,他给了小明2个橘子,请问小华还剩下几个橘子?(2)妈妈买了5个香蕉,爸爸买了3个香蕉,请问他们一共买了几个香蕉?4. 认识人民币及简单的货币计算:(1)介绍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2)练习:1元=10角,1角=10分,那么1元=100分。
5. 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1)问题:小明每分钟可以跑50米,他跑了3分钟,请问他一共跑了多少米?(2)问题:小红每分钟可以走40米,她走了5分钟,请问她一共走了多少米?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加法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他买了3个苹果,请问小明一共有几个苹果?减法应用题:小明有8个糖果,他吃掉了3个糖果,请问他还剩下几个糖果?人民币计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行程问题:小明每分钟可以跑50米,他跑了3分钟,请问他一共跑了多少米?小红每分钟可以走40米,她走了5分钟,请问她一共走了多少米?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P63第1题:小明有6个橙子,他给了小红2个橙子,请问小明还剩下几个橙子?2. 完成课本P63第2题:妈妈买了8个苹果,爸爸买了5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买了几个苹果?3. 完成课本P64第3题:小华有3元钱,他想买一个2元的铅笔,请问他还剩下多少钱?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20页,解决问题例5教学目标:1、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含有多与条件的实际问题。
2、经历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熟悉画图的策略。
3、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解决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回顾经验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教师: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看下图,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教师:怎么计算还有几只小鸡?你会解答吗?教师:你解答得正确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全面收集信息,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1明确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1)收集信息。
教师出示情境图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发线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2)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有效信息。
想一想——让学生先想一想:题目中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由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摆一摆——将条件和问题制成的纸条。
让学生把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教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条件。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1)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明确问题结构,帮助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你能把用文字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呈现学生不同的画图策略,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获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数数、识数的基础上,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应用。
2.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如:“小猫请客”情境,小猫请了4只小动物来家里做客,准备了3个苹果,小猫想要知道还需要准备几个苹果才能让每只小动物都有一份。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加减法表示出来。
如:小猫请客情境、小兔种萝卜情境等。
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如:同学们排队玩游戏,已经排了3个同学,还有2个同学没排进来,一共有几个同学?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游戏、练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快乐大转盘”游戏,转到哪个数字,就请该同学用加减法解决一个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分物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分物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物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节解决问题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运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对平均分的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熟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分物品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分物品的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分物品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运算。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分物品的实物模型、幻灯片、黑板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其他人。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物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
学生尝试用数学运算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物品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运算。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分物品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解决实际问题,内容涉及加减法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加减法的意义,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对加减法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加减法,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加减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情境设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加减法的应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合作意识。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加减法应用的掌握程度。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减法应用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上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一上数学解决问题教案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培养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一、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兴趣和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3. 通过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 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抽象和推广。
二、教学内容1. 基本问题解决策略的引入: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规律、尝试解决、总结反思;2. 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3.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集体合作解决难题;4. 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数学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一盒饼干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块饼干?”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2. 问题分析和规律寻找: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有关分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或数字的规律,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
3. 尝试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规律寻找,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试验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4. 总结反思:在学生完成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技巧。
5. 提升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问题,让他们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思维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策略;3. 评价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准确性和熟练度;4. 鼓励学生在评价中体现积极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问题解决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设计更加复杂的问题,提供给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挑战,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3. 引导学生将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数数策略)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数数策略)——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数数策略的含义,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数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数数策略的含义,能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数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数策略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拓展延伸。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数数策略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数数策略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数策略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数策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步骤来详细补充和说明数数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教室内的物品、学生的玩具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数数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材。
2.学生准备练习本和铅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如: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早上你们做了些
什么有趣的事情?
2. 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提出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小红有3个苹果,小明有
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3.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逐步明白如何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4. 实践应用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生活问题,并分组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5. 总结反思
通过学生展示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强调解决问
题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各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
时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或者算出一天中玩耍的时间等等,让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8《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8《解决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
2.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灵活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
1.确定问题的关键信息。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相关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解决问题”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内容
1.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如加法、减法等。
2.学生通过例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3. 活动
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讨论。
4.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一些解决问题的作业。
七、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
学效果。
八、拓展延伸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些拓展延伸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九、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以上为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8《解决问题》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最新改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设计
一、构建情境,阅读理解
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宇排第15”表示什么意思?
“之间”是什么意思?
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二、分析尝试解答问题
1.学生自主尝试
2.反馈交流
生1:数一数
10和15中间有,11、12、13、14这个四个数,所以他们之间有4人。
教师引导:可能部分同学觉得太抽象了,不够直观。
生2:画图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幅图是从头开始数的。
1、2、3、4、5、6、7、8、9,小丽排第10,然后接着数,11、12、13、14,小宇是第15,他们之间有4人。
引导点评: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可以优化,画图用小圆片代替.
生3;
教师引导:用图形和符号画图比较简单。
画图时是否可以不画小丽前面的人呢?学生发现,由于数数的时候只数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所以可以不画小丽前面的那些人。
集体尝试:
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生:我用的算一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算式每一步在干什么?为什么5需要-1?
三、回顾反思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这个问题,解决的对不对呢,一块来检查一下吧!
小丽排在第10个,他们之间有4个人,第11、12、13、14,到小宇正好是第15个。
说明我们解决对了。
解决问题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画图是理解题意的好帮手,并且很直观。
数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数数时,我们既可以从头数,也可以接着数。
四、巩固练习
数学书做一做。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列出算式,对加减法的意义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加减法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
2.难点: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卡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实际问题,如“一共有3只小猫,又来了2只小猫,现在有多少只小猫?”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列出加减法算式。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熟练地列出加减法算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加法)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加法)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一年级的数学教案,主题是“解决问题(加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加法来解决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加法的概念;2. 学会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加法的含义;2. 能够运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小猫有3条鱼,小狗有2条鱼,他们一共有多少条鱼?”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实际操作,巩固他们对于加法的理解。
例如:“小明有2个糖果,小红给了小明3个糖果,小明一共有多少个糖果?”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把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展示出来。
例如:加法:A +B = C七、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回家后巩固加法的知识。
例如:1. 小猫有3条鱼,小狗有2条鱼,他们一共有多少条鱼?2. 小明有2个糖果,小红给了小明3个糖果,小明一共有多少个糖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回家后,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个兄弟姐妹,然后把他们的年龄加起来,看看一共是多少岁。
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一年级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加法)”。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践情景的引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教会学生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要素,进行分析和求解。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素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3.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粉笔、玩具道具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自主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给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3. 交流展示(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解答策略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4. 整合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对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七、扩展阅读如果有兴趣,可以阅读学科前沿杂志《数学通讯》,里面有很多关于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文章,可以进一步拓展你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构造加法计算表达(1以内)、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加法计算表达(1以内)。
2.简单的加法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构造加法计算表达。
2.难点: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包括加法计算表达的图片和示例。
2.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3.素材:准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
2. 学习1.引导学生构造加法计算表达。
2.讲解如何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示范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加法计算方法。
4. 拓展教师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构造加法计算表达和进行简单加法计算的方法,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加法计算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后的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确保下次教学有所突破。
以上是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解决问题(8、9)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解决问题(8、9)人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五部分,解决问题(8、9)。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8和9的解决问题。
我们将通过实际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用8和9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如何用8和9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8和9来解决问题,重点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例题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情景,以及一些图片和卡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情景引入,比如:“有9个苹果,你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学生们思考并用8和9来解决问题。
然后,我会给出一些图片和卡片,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如何用8和9来解决问题。
接着,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会包括8和9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题。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会包括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们回家后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理解。
比如:“有8个橘子,你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答案是:83=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如何用8和9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课后,我会通过观察和批改作业来反思今天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进行拓展和延伸。
这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准备的一年级的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谢谢!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际问题情景的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情景引入,比如:“有9个苹果,你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这个实际问题情景能够帮助学生们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图片和卡片的运用: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卡片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如何用8和9来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减法教案专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减法教案专题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减法教案专题第六课时:解决问题2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
【课程标准陈述】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实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学习目标】1.巩固得数为6和7的减法的计算,然后通过图文结合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图文结合,读懂题意,弄清条件和问题,计算答案,小组讨论。
3.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理清解答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图文结合解答简单的应用题【学习难点】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的主题图,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来评价学习目标1。
2.通过课件接着演示有2只青蛙跳向水中,躲在荷花丛中青蛙旁出现?只的字样,提问并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来评价学习目标2。
3.通过小结,指导看书完成教材第47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并且到黑板板书来评价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我们在本单元解决问题1中学到了什么呢?你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得出你的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二、学习新知1.夏天的郊外可真漂亮啊许多荷花都开放了,瞧!小青蛙们也忍不住出来游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可爱的青蛙吧!(评价目标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的主题图)教师提问:大括号表示什么?与前一个课时相比?只得位置的改变表示什么?学生思考,组内交流,得出:大括号表示一共有7 只青蛙,?只表示荷叶上的青蛙数量不清。
2.课件接着演示:(评价目标2)有2只青蛙跳向水中,躲在荷花丛中青蛙旁出现?只的字样。
8.4 解决问题(一)(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 人教版

教案:8.4 解决问题(一)- 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2.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画图、列举、计算等;3. 实际问题的举例:购物、分物、测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2)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问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即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2)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3)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4)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5.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家长签字确认。
解决问题(有多余信息)优秀教学案例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关注发展: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人性化设计,尊重差异:本案例在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成功和快乐。
解决问题(有多余信息)优秀教学案例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当问题中存在多余信息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不知如何筛选和运用信息。针对这一情况,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筛选多余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解决含有多余信息问题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筛选关键信息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识别多余信息。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设计一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9 解决问题丨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9 解决问题丨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执行方案和检验结果。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并制定出解决方案。
3. 示范与讲解:通过黑板示范,讲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馈: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并进行反馈。
板书设计1. 板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9 解决问题2. 板书内容:板书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判断并选择必要的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足球场上可真热闹,老师带你们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二、互动新授
1.教学课本第20页例题5。
教师提问:从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观察情境图)
汇报:已知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
要解决的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有来?
教师提问:怎样解答“还有几人没有来”?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从总数里去掉已经来的9人,就能求出还有几人没有来。
教师课件展示学具示意图: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汇报:用减法计算16-9=7(人)。
师:有一队踢进4个球这个条件有用吗?
学生思考,汇报:这是个多余的条件。
师:为什么说这个条件是多余的?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设计意图:例题中提供给学生的已知条件有多余的,这时候教师就指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必要的信息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有序地进行分析、解题。
)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还要来的7人加上已经来的9个一共有16人,解答是正确的。
2.练一练。
完成课本第20页的做一做。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下列三个步骤,在小组内完成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1)读题,你从题中读懂了什么?
这里的三个已知条件,要求母鸡有几只,要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怎样求母鸡有几只?
(3)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为学生小组探究解题的过程列明解题步骤,逐渐使学生感受并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有序思考的解题步骤。
)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练习五的第2题。
(1)看图,你从图中读懂了什么?
(2)这里的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另一组有几人,该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
怎样求另一组有几人?(选择“两个小组一共13人,我们组有6人”这两个条件来解答;要求另一组有几人,即从两组的总数中,去掉已知小组的6个人,就能求出“另一组有几人”,用减法来计算。
)
(3)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可以将两个小组的人数相加6+7=13,求出的答案和题中的已知条件“两组一共13人”数量一致,可以说明答案是正确的。
2.完成课本第22页练习五的第4题。
(1)看图,你从图中读懂了什么?
(2)这里的三个已知条件,要求藏起来几人,该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怎样求另一组有几人?(选择“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这两个条件来解答;要求“藏起来有几人”,即从玩捉迷藏的总人数14里,去掉外面的6个人,就能求出藏起来有几人,用减法来计算)
(3)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可以将外面的6人与求出藏起来的8人相加得到14人,与题中的已知条件“有14人在玩捉迷藏”一样,可以说明答案是正确。
四、课堂小结
1.师:今天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的解题过程中,你发现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交流、个别汇报。
教师小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多余的条件。
大家要学会判断,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排除多余的已知条件再进行解答。
2.布置课后作业:练习五的第1.3两题。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