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蒙古族衣着左右衽与尊右卑左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蒙古族在室韦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一样皆着左衽式服饰,后来到大蒙国时期和元朝时期,大多服用右衽式服饰,只有少数妇女和侍女等服用左衽式服饰。文章对此衣衽关系进行分析,说明此衣衽关系的变化与当时盛行的尊右卑左习俗密切相关。

【关键词】蒙元时期;蒙古族;衣饰;习俗

【作者简介】董晓荣: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与蒙元史

蒙古族从室韦时期始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但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至今犹存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风貌。其服饰虽吸收了突厥、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适合于牧猎的服饰文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世代繁衍生息的广袤草原地理、气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文化。

一、蒙古族先民室韦人的衣衽关系

蒙古族的族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心和讨论的重大课题,并曾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孙进已先生认为,蒙古族的族源虽然有许多个,但其中的主源应该是室韦系各族,蒙古族是以室韦系各部为主体吸收其他各族的成分融合而成,蒙古之名就是从室韦中的蒙兀室韦音转而来。蒙古族的语言属蒙古语族,而古代居住在室韦以西的各族则大都属突厥语族[1][P112]。这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看法。在公元7-9世纪,蒙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居住,《北史·室韦传》载:“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长。女妇束发作叉手髻。”[2][P3129]《旧唐书·室韦传》载:“畜宜犬豕,豢养而噉之,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其家富者项著五色杂珠。”[3][P5357]从上述记载得知,此时期的室韦人主要从事牲畜饲养和渔猎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此时期室韦人的服饰是左衽式的,当时居住在室韦周边的突厥、契丹等族大多着圆领窄袖长袍、束腰、穿短靴等适合于游放狩猎生活的服装,衣衽皆左衽式。突厥奴隶主政权控制大漠南北后,鞑靼、室韦等部役属突厥部,居住在突厥东北,与突厥比邻。《北史·突厥传》载:“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徏,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2][P3287]《隋书·突厥传》载:“其俗:畜牧为事,随逐水草,不恒厥处。穹庐毡帐,被发左衽,食肉饮酪,身衣裘褐,贱老贵壮。”[4][P1864]从上述记载得知,突厥人住穹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徏,所着裘褐皆左衽式。室韦部长期以来与契丹比邻,关系密切。《旧唐书·契丹传》载:“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城东北五千三百里,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3][P5349]后来室韦又成为辽朝的番国,受契丹文化影响颇深,在语言和风俗上有明显的共同性。《契丹国志》卷26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夏则城居,冬逐水草,有南室韦、北室韦。其俗,丈夫皆盘发,衣服与契丹同……”[5]契丹建国以后,到太宗时期,统一规定了国制与汉制的衣冠制度,与政治上实行的“胡汉分制”的制度一致。北面官与契丹人穿契丹国服。一般契丹男人的服装为“髡

发左衽”,妇女服饰为直领左衽。这从辽代墓室壁画、出土实物中得到证实。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壁画《宴饮图》正中的墓主人身着圆领窄袖左衽红色长袍,腰系带[6]。库伦辽墓壁画《出行图》上的女主人穿左衽浅色绿袍,系红色腰带[7]。当时突厥、契丹以外也有很多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以左衽为主。当时的室韦人深受周边的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衣着左衽式服饰为主。

二、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的衣衽关系

1.蒙古国时期

从公元9世纪始,蒙古先民室韦人开始走出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深山密林,开始西迁,渡腾汲思海到达鄂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大肯特山),并驻牧于此。从此室韦人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自身的迅速发展。到13世纪初,蒙兀室韦为主体发展而来的蒙古部落不断强大,统一了蒙古高原。此时期蒙古人的服饰与室韦时期相比有较大的发展,也有了形制上的变化。室韦时期皆着左衽式服饰,但到13世纪,蒙古部落主要着右衽式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左衽式服饰有了明显的区别。宋人彭大雅在成书于1237年的《黑鞑事略》中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紵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8][P65]1253-1255年间游历到蒙古地区的法国旅行家鲁布鲁克看到当时蒙古妇女服饰时说:“穿一件同修女的长袍一样宽大的长袍,而且无论从那一方面看,都更宽大一些和更长一些。这种长袍在前面开口,在右边扣扣子。在这件事上,鞑靼人同突厥人不同,因为突厥人的长袍子在左边扣扣子,而鞑靼人则总是在右边扣扣子。”[9][P120]从而看出当时蒙古人服饰与突厥人的服饰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衣衽关系方面。1978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大苏吉乡明水墓出土了一批蒙古汗国时期的丝织品[10],其中出土一件织金锦长袍,呈黄褐色,交领右衽,肥大拖地,窄袖口,束腰,衣料考究,做工精细。说明蒙古汗国时期的蒙古人服用的袍服以右衽为主。

2.元代蒙古服饰衣衽关系

元代蒙古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质孙服。质孙服是蒙元时期大汗颁赐的统一颜色的出席质孙宴会的礼服。质孙服最早见史乘的是窝阔台时代。窝阔台在继承汗位的宗王大会期间慷慨赏赐,大宴亲贵。质孙宴上“他们每天都换上不同颜色的新装,边痛饮,边商讨国事。”

[11][P217]贵由汗时代到过蒙古地区的意大利旅行家加宾尼也目睹了当时选汗大会的盛况,他说蒙古人搭起巨型的白色大毡幕,大宴宾客,宴会期间:“第一天他们都穿白天鹅绒的衣服、第二天………那一天贵由到帐幕穿红天鹅绒衣服”[9][P63]从加宾尼的记载中可看出,到贵由汗的时代,质孙服已开始有了制度化的规定,即不仅每天更换一种颜色,而且要求颜色统一。

进入元代,服饰制度更加完善,到公元1321年元英宗时期对“天子之冕服,皇太子冠服,天子质孙服,天子之五辂与腰舆,象轿,以及仪卫队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百官之质孙,以及於工庶人之服色”[12][P1930]有了定制。《元史·舆服志》载:“(英宗)命礼仪院使人思吉斯传旨,令省臣与太常礼仪院速制法服。八月,中书省会集翰林,太常礼仪院官讲议,依秘书监所藏前代帝王冕法服图本,命有司制如其式。”[12][P1933]百官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12][P1939]《元典章·服色》载:“公服,俱右衽,上得兼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