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赵家礼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戊戌变法的背景: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戊戌政变。
3.戊戌变法的结果: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废,康梁等人逃亡,清朝政权更加衰落。
4.戊戌变法的评价: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不足,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影响和评价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资料。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
2.历史资料: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文章、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二百日维新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3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7年9月21日4变法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知识点2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改试策论,开办,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2017秋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docx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温故知新
甲午 战争
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仅仅依靠新式枪炮 舰船和洋务企业, 并不能使中国富强!
先进的制度才能使 国家强大!必须进 行制度改革!
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技术层面进入了制度层面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 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 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春
地 点 北京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
在位皇帝 光绪帝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 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1865—1898)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戊戌变法的唯一成果:京师大学堂
京 师 大 学 堂 门 匾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了
时 务 报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公车上书”失败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宣传了什么观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 梁启超《变法通议》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 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5.同学们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
(1)小陈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民族资本家,那么他应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清朝末年的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戊戌变法的起因、主要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清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清朝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并激发他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失败的根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的政治改革,理解改革的不易和改革的必要性,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法的成败原因。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教师准备戊戌变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作业:教师准备相关作业题目,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事件,引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戊戌变法吗?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场变法?”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6课 戊戌变法
“明定国是”诏书影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 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军机处内景
1898年9月5日,光绪帝任用维新派人士林旭、杨锐、谭嗣同和刘光第,授以四品卿衔军 机章京,参预新政。此后“百日维新”中光绪帝的上谕大多出自他们的手笔。
翁同龢[hé ]
1830~1904 字叔平、瓶生 号声 江苏常熟人
荣禄
1836~1903 字仲华 号略园 瓜尔佳氏 满洲正白旗人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1898年6月 15日,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一日之内连发三道命令,免去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职 务,任命她的亲信荣禄担任直隶总督,牢牢控制官吏任免权。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进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迩者诏书数下……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 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 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晓晓, 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 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 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 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 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 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 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 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 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 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 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将此通谕知之。 ——“明定国是”诏(节选)
5.填空题。 ①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 ②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有 ③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强学会 。 。 。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戊戌变法是一次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勇敢的改革尝试,虽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资料,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
同时,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等事件。
新版八上历史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
翁同龢
荣禄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 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 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 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 袁世凯 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第二天,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
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
戊戌政变
时间:
人物: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 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六君 子”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 变法维新?
光绪帝
(1875—1908年在位)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 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狂潮中, 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力衰 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光绪帝也将成为亡国之君。 所以他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政治上: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伤害守旧的封建文人。 军事上: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开办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改名《中外纪闻》)
1895年建立维新派的政治 团体强学会。 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梁启超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
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
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优胜劣汰”的社会
进步理论。 ——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保国保种,在思想界引起
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
2024版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1]
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目录•戊戌变法背景与原因•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实施过程与阻力•戊戌变法后影响与启示•戊戌变法相关人物介绍•戊戌变法历史地位与评价PART01戊戌变法背景与原因晚清时期社会背景经济晚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
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仍然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政治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僚体系僵化,导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也使得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文化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口号。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导致政治局势更加动荡。
帝后党争官僚腐败军队衰败晚清政府官僚体系腐败无能,无法有效应对内忧外患。
晚清军队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无法保卫国家安全。
030201戊戌变法前政治局势民族危机与改革呼声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国内改革呼声高涨,要求政府进行彻底的变革。
改革呼声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官员开始呼吁改革,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等主张。
这些呼声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和推动。
维新派思想传播及影响维新派思想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彻底的变革。
他们提出了“变法图强”的口号,并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维新派影响维新派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支持,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生。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但维新派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ART02戊戌变法主要内容通过颁布宪法,限制君权,确立议会制度,赋予人民一定的政治权利。
实行君主立宪制裁撤冗员,改革官制,提高行政效率。
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政治制度改革方案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民族工业和商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统一的财政金融政策,加强国家财政管理,稳定金融市场。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
D、训练新式军队
7、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西方先进思A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C治
D 《马关条约A》的签订
8、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 公车上书
B 组织强学会
D
C 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 D 创办《万国公报》
9、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突出表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
谭嗣同
康广仁
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 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 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 做这样的牺牲。 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 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目的:变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
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
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4、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 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论据的是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 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 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P31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哉!” 议一议,“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这表现了谭嗣同怎 样的精神?这次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
教学设计4: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2.百日维新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
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
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
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
这一事件,史称“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是怎么回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新课探究】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背景【材料链接】材料一材料二1863-1894年间,中国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里,新增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 432万元。
材料三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公车上书》【总结归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一,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根本原因)第二,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而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基础)第三,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要求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阶级基础)【问题探究1】“公车上书”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问题探究2】为什么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上书称为“公车上书”? 其影响怎样?答案提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公家的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识读教材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导入材料,提问:“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件?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由“多事”总结变法的背景,由“感受”引入变法兴起。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探究新知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一)康有为【教师活动】结合时间轴,介绍康有为生平。
重点介绍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正在京师参加会试。
【学生活动】了解康有为和公车上书的背景。
(二)公车上书【教师活动】讲解公车上书的过程。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知道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教师活动】公车上书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却轰动了京、沪,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
出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1895—1898年)》,讲解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知道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教师活动】提问:当时影响较大的报刊有哪些?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哪些?【学生活动】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影响较大的学会,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教师活动】介绍维新人士梁启超、严复。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word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
《时务报》
1、组织学会 严复 天津
《国闻报》
2、创办报刊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
召变法图强。
P29页问题思考:
——严复《国闻报》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宣传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 传播,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地铺垫。
三: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背景:
198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3)目的: 变法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5)内容及影响:
广东南海人,中国晚清时期
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 维新派:活动于
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19世纪90年代的中
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5年 国资产阶级政治派
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
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
康有为 (1858-1927)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
虽有改革之心,却毫依无实靠权一,个朕没就有是实一权个傀的儡皇呀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点新人教版
——资产阶级改良派
1.背景:《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公车上书”
概况: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北京发起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上书未上达光绪帝。
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创办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代表人物: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领域
内容
意义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有利于军事强大
——戊戌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②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6.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突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绪帝
• • • • 爱新觉罗· 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是慈禧胞妹的儿子。 光绪四岁登基,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材料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 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 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 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 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 争中,由弱变强。”
4、教训
5、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化
揭露了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阴谋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促进了中华民 族的觉醒 有利于中国 资本主义的 发展 西学变革成为 时尚潮流
民主: 启蒙: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 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积极: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 上……经济上……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 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 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局限: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 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课堂小结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揭露瓜分救亡图存——唤醒近代民族意识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开启制度变革尝试
传播西方政治制度—促进革命时代到来 设农工商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创新发明 促进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办银行
宣传进化论思想 传播民权学说 西方科学思想
共同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实行 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F 开展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顽固派 这场论战的双方是谁? 和洋务派) 这场论战的内容是什么?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这场论战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性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 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囚禁光绪帝
屠杀“戊戌六君子”
B、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新政无法落实。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变法手段,措施激进; 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之于 根本原因: 急激,以自蹉跌之忧乎?——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 过于强大。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六课
戊戌变法
1、戊戌年,为什么会发生变法呢?——原因 2、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为变法做了哪些准 备工作? 3、戊戌变法内容有哪些?他们到底向西方学习什么? 4、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5、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康有为
• 康有为(1858~1927),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1895年中进士,官授工 部主事。1898年,担任总理衙门文书。 • 维新运动期间,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积极开展变法,成为维新派领袖。 •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间,康有为先后游 历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腊、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 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 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 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逝世。
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开启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
文 化 教 育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变旧习俗 创办《时务报》等报刊—传播思想的武器 创办保国会等组织—为革命政党提供借鉴
废八股,设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设铁路、矿务、医学等专门学堂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学等 建立新式军队 按新法练兵、装备新武器 增强海军实力,添造兵船 近代教 育发展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5)康、梁等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A.启发民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 基础; B.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C.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减少改革阻力; 总之,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军 事
追赶现代军事 增强国防力量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 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 有什么反应?
(1)资产阶级 维新派 (2)农民阶级 (3)资产阶级 革命派 (4)地主阶 级(清政府)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新政与“预备立宪”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维新思 想的形成和传播;(思想理论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时间: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冯桂芬 王韬 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 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向英国、日本学习) 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光绪帝与康有为、 梁启超在一起
《定国是诏》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 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 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2、变法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政治民主化 方面 经济 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 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遍设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教育近代化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军队近代化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改革旧制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翁同龢
• 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 都御史,刑部、工部、户 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 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光 绪帝的师傅,是帝党重要 人物。 • 积极支持光绪帝变法,多 次与康有为等商讨变法。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一、背景:
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2、根本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 台; 3、(思想理论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 4、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宣传活动 (1)办学堂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公车上书——是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 志;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4)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 (5)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6)1897年,第五次上书请求变法。 5、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取消旗人由国 家供养的特权, 令其自谋生计。
文教 方面
军事 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
淘汰旧军。
帝后两党的斗争
• 光绪帝通过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太后:“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 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 慈禧太后气愤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 • 模样再说。” • 庆亲王奕劻转告光绪帝“皇上欲办事,太后不阻也”。 • 6月15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谕旨:迫使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职 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凡新任职二品 以上官员,必须向太后谢恩。同时监视光绪帝、维新派的活动 等。 • 9月4日,光绪帝将阻挠上书的礼部尚书等6人革职,打击顽固派。 • 9月7日,光绪帝将李鸿章等撵出总理衙门。 • 慈禧太后调动军队驻扎京城外围,预定10月在天津阅兵时废除 光绪帝。 • 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赏侍郎(副部长),专办练兵事 宜。 • 9月18日,谭嗣同带光绪帝密诏夜访袁世凯,请求他率军保护皇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上。袁世凯当晚告密。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标志:1895、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变法主要内容 4、结果——失败 标志: 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 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
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背景 幕府统治危机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 武装倒幕成功 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 政策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措施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环境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 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 宪,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 辛亥革命之后,支持袁世凯,1913年担任司法总 长,并成立进步党与国民党进行竞选议会多数。 • 1915年底,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 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 1916年,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 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 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 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 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