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赵家礼
戊戌变法教学主题说明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课成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一、说教材
戊戌变法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突出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的艰难探索。前承洋务运动,又超越了其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时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线索。
二、说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维新派的变法的具体要求,是学习和认识这场变法运动的重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对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场运动的进步性,同时对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自尊心强,渴求知识,但思想单纯,缺少自控能力,对感性事物感兴趣,理性思维有待加强。历史知识积累的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说教法、学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把教材作为史料解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发生于1901年的戊戌年,因此得名。本文将介绍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包括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
1.1 甲午战争的惨败:1894年到1895年,中国和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割让台湾,赔款近百亿两白银。
1.2 国际压力的增加:在甲午战争后,各国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的侵略,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解构和批判。这个时期被称为“百日维新”,文化大革命,秉承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出理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倾向。
1.3 倭寇的肆虐:自甲午战争以来,一些不明身份的倭寇纷纷侵扰,给民众社会带来很大的安全威胁。
二、内容
2.1 组建新军:戊戌变法的重要举措是组建了新式军队以应对严峻的国家危机,现代性和航海的发展与持续,新的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对于机械化发展的发明与运用都为组建新军队提供了技术上的必要条件.
2.2 实行科举:在戊戌变法期间,科举制度得到了一些调整,不论贫富都有机会参加考试。
2.3 推行宪政:虽然戊戌变法的宪法没有得到实施,但在理念上逐渐接受了相应的现代价值观念,宪政会议也在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带领下继续开会,推动了宪政的发展。
2.4 推进工业发展:广州,天津,上海等城市建立了许多新的工厂和工业企业来支持现代化的国家建设
三、影响
3.1 振兴国家、推动科技发展:戊戌变法试图进行一次全面的变革,而新政不仅为社会稳定的维持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也激
活了社会发展的多项因素,包括消极经济和文化现象的淘汰、创
新思想的更新、城市化的推进、文化复兴等。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它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八年级上册第6课对戊戌变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内容包括变法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下面将对该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
一、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将具体展开。
1. 国内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状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这场失利使中国陷入到更加危机的境地,清朝政府不得不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2. 国际背景
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在国际上,西方列强发动瓜分中国的运动,让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针对中国的封建体制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内外结合,综合治理。下面将分别梳理戊戌变法的内容。
1. 社会制度改革
戊戌变法提倡改革教育制度,以培养新一代独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公民。同时,还推广了西方科学知识和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思想。
2. 政治制度改革
戊戌变法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法律和制度的新方案和政策,
例如改革选举制度、取消科举制、设立议会制度、改善官员腐败
问题。
3. 经济制度改革
戊戌变法一方面改革了税收制度,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另
一方面还侧重于发展现代产业,为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未能成功,但是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汇总
1.背景: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政治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3.目的: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4.简单经过:
⑴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⑵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和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⑶高潮: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⑷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最终失败。
5.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6.变法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⑵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8.教训: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一、背景
《》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年春
地点:北京
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未上达光绪帝。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
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
四、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6.11——9.21
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六、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第6课【教学设计】《戊戌变法》(河北人民)
《中日甲午战争》
本课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得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运动。它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他们按照事件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进行介绍。第一子目——“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第二子目——“维新思潮的传播”,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第三子目——“百日维新”,运动的高潮,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变法最后失败。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严复与《天演论》,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内容等基本史实,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进行预习,查阅并提取有关严复的有效信息,提高阅读和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学习的方法,来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那些代表人物的所作所为,从中感受改革的艰难与改革者的勇气,学习这些代表人物的伟大精神,理解近代中国进步的艰难步伐与革新气象。
【教学重点】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学习和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进步的作用与意义。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出示《时局图》,面对大大加深的民族危机,当时的中国应该怎么做?出路如何?希望在那些人身上?
二、新课讲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的笔记,供您参考:
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思想。
2.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3.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5.结果:由于触及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法令,最终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支持;二是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7.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以上是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的笔记总结,供您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二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主要人物康有为光绪帝
3时间
1898年6月11日--1897年9月21日
4变法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抓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变法失败。
6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7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历史第六课戊戌变法笔记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发生在清朝末期,由光绪皇帝主导,旨在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国家危局。
一、背景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此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中国的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挑战。同时,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绪皇帝试图通过推行改革来挽救国家危局。
二、改革内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注重实际学问。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制度,开办银行,整理财政;修建铁路、公路,发展交通运输业。
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报刊、杂志,传播新思想;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三、影响
戊戌变法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使得中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其次,它促进了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逐渐与世界接轨。最后,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新思想、新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开来。
四、结论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只有坚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设计1: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和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教师对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内容探究】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多媒体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师: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生: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
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请问:其结果是什么?
生: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师: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六课戊戌变法提纲
第六课戊戌变法提纲
1、康有为和公车上书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剧
过程: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发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主要报刊及维新思想
《变法通议》
作者:梁启超
主张: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国闻报》
创办人:严复
目的以“同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敌”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右影响的报纸
2、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变法
内容
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代表:京师大学堂)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失败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6课戊戌变法
2.报纸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媒介。戊戌变法运动时期,以“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
有影响的报纸是( C )
A.《知新报》
B.《时务报》
C.《国闻报》
D.《直报》
3.《戊戌政变记》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
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
材料: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 “人人谈西学”蔚然 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
课堂小结
兴起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 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方面
主要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 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 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办新式学堂
意义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 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青年时期与他的师傅康 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 新,并称“康梁”
假如你是当时在京参加考试举人,你会冒着 “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在上书上签字吗?
高中历史 第6课戊戌变法
第8课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他虽然失败了,但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关键深入民心,也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乃至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打下基础。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是这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热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发生原因、内容、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预习,初步了解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性问题,教师辅导;师生探究戊戌变法发生原因、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案 2022年部编版历史教案 (2)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根底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拟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响,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第6课戊戌变法
——谭嗣同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 绪帝,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是根本原 因吗?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缺 乏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 的方法,把希望寄托寄托在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 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又寄希望 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 了广大人民群众。
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 都主张学习西方。
不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
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政治
有利于民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军事
裁汰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提高作战能力
经济
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 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文化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今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学习目标: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 代表及主要活动。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性质及进 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
戊戌变法
1、戊戌年,为什么会发生变法呢?——原因 2、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为变法做了哪些准 备工作? 3、戊戌变法内容有哪些?他们到底向西方学习什么? 4、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5、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康有为
• 康有为(1858~1927),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1895年中进士,官授工 部主事。1898年,担任总理衙门文书。 • 维新运动期间,创办报刊,组织强学会,积极开展变法,成为维新派领袖。 •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898年至1913年的16年间,康有为先后游 历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腊、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 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 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 • 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 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逝世。
5、历史影响
4、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康、梁维新思 想的形成和传播;(思想理论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时间:19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冯桂芬 王韬 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 进行“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向英国、日本学习) 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Fra Baidu bibliotek
光绪帝与康有为、 梁启超在一起
《定国是诏》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 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明 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2、变法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政治民主化 方面 经济 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 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工业化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遍设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教育近代化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军队近代化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改革旧制 1.改订律例。 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
光绪帝
• • • • 爱新觉罗· 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是慈禧胞妹的儿子。 光绪四岁登基,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暴死,终年38岁。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5)康、梁等维新思想传播的影响: A.启发民智——为维新运动奠定一定社会 基础; B.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C.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 减少改革阻力; 总之,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取消旗人由国 家供养的特权, 令其自谋生计。
文教 方面
军事 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
淘汰旧军。
帝后两党的斗争
• 光绪帝通过庆亲王奕劻转告慈禧太后:“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 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 慈禧太后气愤地说:“他不愿坐此位,我早已不愿他坐之。” • 模样再说。” • 庆亲王奕劻转告光绪帝“皇上欲办事,太后不阻也”。 • 6月15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谕旨:迫使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职 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凡新任职二品 以上官员,必须向太后谢恩。同时监视光绪帝、维新派的活动 等。 • 9月4日,光绪帝将阻挠上书的礼部尚书等6人革职,打击顽固派。 • 9月7日,光绪帝将李鸿章等撵出总理衙门。 • 慈禧太后调动军队驻扎京城外围,预定10月在天津阅兵时废除 光绪帝。 • 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赏侍郎(副部长),专办练兵事 宜。 • 9月18日,谭嗣同带光绪帝密诏夜访袁世凯,请求他率军保护皇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上。袁世凯当晚告密。
军 事
追赶现代军事 增强国防力量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 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 有什么反应?
(1)资产阶级 维新派 (2)农民阶级 (3)资产阶级 革命派 (4)地主阶 级(清政府)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新政与“预备立宪”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开启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
文 化 教 育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变旧习俗 创办《时务报》等报刊—传播思想的武器 创办保国会等组织—为革命政党提供借鉴
废八股,设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设铁路、矿务、医学等专门学堂 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留学等 建立新式军队 按新法练兵、装备新武器 增强海军实力,添造兵船 近代教 育发展
课堂小结
维新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化中地位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揭露瓜分救亡图存——唤醒近代民族意识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开启制度变革尝试
传播西方政治制度—促进革命时代到来 设农工商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提倡私人办厂,奖励创新发明 促进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办银行
宣传进化论思想 传播民权学说 西方科学思想
4、教训
5、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化
揭露了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阴谋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促进了中华民 族的觉醒 有利于中国 资本主义的 发展 西学变革成为 时尚潮流
民主: 启蒙: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 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 学说和科学文化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评价:
积极: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 上……经济上……文化上……。有利于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 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 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局限: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 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翁同龢
• 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 都御史,刑部、工部、户 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 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光 绪帝的师傅,是帝党重要 人物。 • 积极支持光绪帝变法,多 次与康有为等商讨变法。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一、背景:
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2、根本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 台; 3、(思想理论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奠基作用; 4、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宣传活动 (1)办学堂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公车上书——是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标 志;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 (4)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 (5)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6)1897年,第五次上书请求变法。 5、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 1.兴起——宣传维新变法; 2.发展——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标志:1895、公车上书) 3.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变法主要内容 4、结果——失败 标志: 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 消新政——囚禁光绪帝——屠杀“戊戌六君子”)
材料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 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 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材料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 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但是,‘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 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 争中,由弱变强。”
共同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实行 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F 开展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顽固派 这场论战的双方是谁? 和洋务派) 这场论战的内容是什么?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这场论战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性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 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 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 宪,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 辛亥革命之后,支持袁世凯,1913年担任司法总 长,并成立进步党与国民党进行竞选议会多数。 • 1915年底,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 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 1916年,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 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 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 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 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叶长庚 yechanggeng1218@126.com
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囚禁光绪帝
屠杀“戊戌六君子”
B、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地方官员阳奉阴违, 新政无法落实。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变法手段,措施激进; 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之于 根本原因: 急激,以自蹉跌之忧乎?——梁启超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 过于强大。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对比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 背景 幕府统治危机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 武装倒幕成功 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 政策 逐渐改革,大力推行 措施
维新派力量薄弱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