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综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综述

&学教育2。1809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综述

□ !"宇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为了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不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日益得到 大众和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新时代必然之举。围绕概念定义、实施路径、改进方法 等层面,学者们纷纷从自身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研究层面的成果,进 深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 和发展 。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相 比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稍显 薄弱,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灵 活科学的运用方法可以进一步增 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而在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研究中,不同于传统的 教育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于近十年才逐渐被专家学者重视 和关注。随着数据化和信息化时代 的到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思想政治 教育的现实需求,结 方国家在

隐性教育的 ,中

和教育 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性,那如何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理运用于个,是

研 和 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定性

据中 的,到2018 年%,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的1725,但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关 694 ,以

,50 相关学 ,的来 内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 于步。

在 思想政治

作方法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思

想政治 方法,是

不 对显到的 ;方法。的在于 的隐性。,’*#+是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在

论隐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隐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隐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摘要:隐性教育是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实现于日常生活并渗透于每一个细节中,本文通过对隐性课程、网络、家庭三方面的剖析来论证隐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希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网络;家庭

隐性教育,即一种微观的、隐形的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通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它实现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通常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的是显性的课堂理论教学,与之相比,隐性教育属于与其“相反”的教育方式,它突破了显性教育一味枯燥地理论教学,尽可能避免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乏味的学习心理,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很好的提高。

一、隐性教育之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研究可追溯至杜威的“附带学习”,即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1966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感受到、学习到的非预期、非计划的知识、规范和态度等,与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显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存在于社会的各方面教育中,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其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它是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隐含的、非计划的课程。它潜在于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物质情境:班级设置、环境设备、学校建筑等;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习惯、制度、课堂氛围、教师仪表、礼仪等;人际情境:人际关系、班级气氛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学科,而隐形课程本质上是种潜意识的价值影响,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重视隐性课程的实施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它 是一种 开放 式 教 育 , 受 时 间 、 问 的 限制 , 不 空 教 育资 源丰 富 , 育 过 程 不 仅 可 以发 生 在 校 内 教 日常教学 活 动 中 , 可 以 发 生 在 校 外 社 会 环 境 还
中。
( ) 一 隐性思想 政 治教育 的 内涵 2 0世 纪 6 0年代 后期 , 国社会 学家 杰 克逊 美
理论研究
周治 中, 周海燕 :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 校 隐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周 治 中 。 海燕 周 ( 苏大 学人 文社会 科 学 学院 , 苏镇 江 , 10 3 江 江 22 1 )
[ 要 】 随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和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不 断 深 入 , 统 的显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在 新 环 境 中 的不 适 应 性 摘 传 日益 凸 显 , 效 性 不 断 弱 化 。 隐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与 显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 有 隐 蔽 性 、 透 性 、 主 实 是 具 渗 自 性 等 特 点 , 是 传 统 显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有 益 补 充 。 高 校 隐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体 系 是 一 项 系 统 工 程 , 的 构 建 需 要 遵 它 它 循方 向性 原 则 、 教 育 者 主体 性 原 则 、 鉴 创 新 性 原 则 和实 效性 原 则 , 主 要 包 括 校 园 文 化 、 园 生 活 、 受 借 它 校 隐性 课 程 、 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第一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特征、功能、及途径的研究,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评价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其他方面却很少有研究。因此,对其进行一次述评,对深入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意识接受隐性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总体上来说研究还是比较零散的,只是在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或者是期刊论文中出现,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现。就期刊论文来说,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始于1997年。通过CIKN论文检索,可以看到从1997年-2011年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57篇,其中综述1篇,述评1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4篇;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主题的论文仅有11篇,其中没综述和述评。总的来说,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不多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查阅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来看,其中虽然从未提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的字样,但从其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思想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来实施,还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正符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本质。例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再一次强调:“高等学校各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以人为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研究

20世纪初,杜威指出:“有一种意见认为,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的学习称之为“附带学习”。而“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正式提出。他把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获取的态度、价值观、动机等心理的成长的非正式的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授称为“隐性课程”。

在中国,“隐性课程”《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亦是由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组成的。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给予学生明确的外在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知识的总和。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界定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丁文胜在《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一文中提出:“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隐性德育课程不是学科意

义上的课程,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它主要是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动力场’构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资源”。

翼学锋在《试论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一文中说:“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传媒载体 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传媒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载体。 充分发挥传媒载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和渗透力。 四是管理载体 利用管理载体,是寓教于管的有效方式。 它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 们的行为,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方法。 通过管理载体实施教育,必须以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管理 制度为前提。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渗透式教育方法
(二)陶冶式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பைடு நூலகம்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隐性教育刍议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隐性教育刍议

当前 的社 会 现实 对 大学 生 思想 政 治 工作 提 出 育 而 言 的 .是 指把 教 育 的意 向与 目的 隐藏 到 大 学
了许 多新 问题 ,传统 集 中统一 的显 性 教育 方 法 受 生 周 围 的生 活 环境 和 特定 形 式 的活 动 中 ,使 富 有
到 了前所 未有 的 制约 和 挑 战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实 教 育 意义 的 哲理 , 过 受 教育 者 喜见 闻 乐 的形 式 , 通 效性 明显 弱 化 。隐性 教 育 的提 出为 教 学提 供 了一 在 其 心 灵 深 处 积 淀 下来 , 他们 在 愉 悦 、 奋 、 使 兴 暗 个新 的 视角 与领域 ,积 极探 索 和研 究 隐性 思 想政 示 等 情 感 中 无 意识 地 获 得 熏 陶 , 而影 响 人 的 世 从 治教 育 的价值 和途 径 不 失为 当前 高 校思 想 政 治理 界 观 、 生 观 、 人 价值 观及 整体 素 质 的形成 。 见 , 可 隐 论 教育 的更 好方 法和 手段 。
Ab t ac : Ho t n a c t e e f c f p tc l e uc to fr c le e t d n s a l n sr t w o e h n e h fe t o ol i a d a i n o ol g su e t h s o g i
第 9卷 第 3 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即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他们接受的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参与行为要受到限制,主体性难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一样,它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老师不参与,不干涉,只做适量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场所就局限在课堂上,而由于课堂授课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直接,效果确不佳。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是课堂,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社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客观的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一个环境建设很好的学校,一个环境很好的广场,遗址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得到没的享受,而且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可以从侧面、间接的教育学生。

(3)教育过程的随意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但其所表现的随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如校园、小区、家庭,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载体,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是载体的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过程不能再遵循从前,从表面上来看随意性很大,它可以突破学校的束缚,把教育过程搬到社会,搬到家庭。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都是规划,有目的的,这是一种看似无意的“有意教育”。(4)教育内容的渗透性。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浮现于形式之上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文化欣赏、业务工作、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目标之中,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浅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实践形式来看,可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而言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就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方面都有其显著特征。只有深入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标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主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尤其是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不能独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态势,因此,应该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从而弥补显性教育的缺陷,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却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不断地发挥其教育作用。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中就蕴含着许多有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其中博大精深的先秦儒家思想就为我们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些理论借鉴。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益者三友,损友三支。有直、友谊、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孟子提出:“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 0 4年 ,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 下 发 的《 于进 一步 关 加强 和 改进大 学生 思想 政 治教 育的 意见 》 中对 “ 思想 政治 教 育资源 ” 畴 的首次 使用 , 范 为研 究思 想政 治教 育树 立 了一 个 全 新 的 角 度 , 开辟 了新 的研 究 视 角 。 从 这 一角 度 出发 的学者 指 出 , 长期 以来 , 们对 高校 人
开 放式 教育学 模式 、 展 丰 富 多彩 的 第二 课 堂 和开 开 发 现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在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中 的潜 力 等) ” 。 _ 也有学 者 指 出 : 高 校 隐性 思 想政 治 教 育资 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共青 岛 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院 学报
J0 NLO H A T O 0 L FCPC0N D OM N IA 0 l E O R A FTEPR YS H 0 . I A UI 口LcMM丌 E 0 G C
20 0 8年 第 7 期
该 问题 研究 的四个 角 度作 一综 述 , 期对 该 问题 的 以
深入 研 究有 所裨 益 。


资 源 论 取 向
改革和 发展 的重要 方 向这一 点 已达成 共识 。如有研 究 者指 出 :隐 性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不 断开 发和 运 用 , “

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

育目的的实现。隐性方法所具有的特点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充分体现了它的价值。

1.隐性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事实存在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

早在19世纪,人们已经注意到隐性教育的存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可能额外地接受特定的社会规范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如道德规范、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会强化或弱化他们的某些行为。一次学习的攻坚使人懂得坚忍;优美的校园环境,可能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受美的生活;一个品格高尚的老师,他的课程内容可能被淡忘,而他的精神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等等。学生无意识的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时甚至比正规的显性教育更深刻持久。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我们独有,西方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放弃它的政治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更隐蔽,它的政治性体现在其他教育之中。如德国的《联邦德国教育总法》、法国的《法国教育体制改革》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非常隐蔽的,更多的提培养“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实则是培养服务和忠诚于资产阶级的“合格公民”。许多国家也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它们建纪念馆、艺术馆,以纪念日、宗教仪式等宣传它们的传统,引导认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寓智育和环境之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2.隐性教育方法所能实现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的提高。

隐性教育方法着重于思想品德养成和素质培养,这既是隐性教育环境的基本创意,又是学生主体的自觉选择和必然选择。隐性教育方法实施依靠学生所接触的老师和同学,在对他们个人的认识和与他们关系的处理中和周围的人文环境中来体会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使大学生在教育的整体环境中自我定位,明确个人角色,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预期社会化进程。这与学科教学侧重于学生知性品质培养有着根本的区别。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去侧重于以传授和灌输的方法给受教育者既定的公认的价值和信仰,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方法简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了改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了校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隐性方法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与显性教育有极大的互补性,这种作用应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和发挥,将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资源不足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缺乏专业的教育师资和有效的教育 手段,影响了教育效果和质量。
04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创新路径
创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0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为目标。
强化“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02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形成全方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现状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创新路径
目录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践探索
• 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成效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
得到提高,初步显现出教育效果。
存在的不足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尚需深化
虽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但仍需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待加强
目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提高教育效果。
接受教育。
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的实 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受到。本文将围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结果与对策建议。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高校中通过间接、隐蔽的方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成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引导。相关研究表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及其重要性。结合实际案例,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成功经验。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需求,为后续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参考。

通过研究发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教育方式陈旧、教育效果不明显等。因此,

高校需要不断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高校应丰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念。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渠道,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论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启示

论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启示

论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

性的启示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

的启示进行分析,提出借鉴美国经验并建议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

思政工作模式,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借鉴美国

的隐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可有效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需

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有志气、有担当的接班人。

【关键词】

关键词:隐藏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经验、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政工作模式、社会主义建设者、创新、国情适应。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比如教育内容

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

思政工作的深入发展和实效性。研究美国隐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探讨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以及借鉴美国的经验提出建议,对于

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提高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美国的隐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

实际情况,可以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

启示。本研究将以借鉴美国隐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为切入点,探讨如

何提高我国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

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普

遍存在着思政工作效果不明显、学生思想意识淡薄等问题,如何提高

“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97

“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作者简介:李杨,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杨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西方的德育模式主张政治社会化中的全面渗透和隐性教育备受关注,

国内许多学者也都提倡借鉴这种做法。本文从新时代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出我们应当坚守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同时可以借鉴“隐性教育”中的积极成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097-02

一、“隐性教育”的概述

隐形教育的方式,并不是向人们直接进行价值观念的

灌输,而是通过各式的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向人们输出思想价值观念。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社会服务之中,社会环境之中,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通过这些课程, 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念、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1],以培养符合要求的“好公民”。强调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所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气氛和环境中主动自觉地实践和选择。重要的是,这种全面渗透是一种隐性的渗透。可以不受课时和教室的限制, 能延伸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泛化教育影响。还可以有效克服生硬的理论灌输所带来的弊端,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减轻其抵触和逆反等不良的心理情绪,增强教育效果。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政治社会化”教育,有效抑制了消极抵触情绪的产生,寓教于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摘要:理论界普遍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目前较多的是对其特征、功能和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等的研究。为深化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其一是应转换研究范式,更新思维方式;其二是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更新研究的方法;其三是应扩展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视野,突破研究中的难点。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深化

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从总体上说其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之中,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版,但德育领域的专著中已有关于隐性德育的研究,如班华的《现代德育论》、靳玉乐的《潜在课程论》、佘双好的《现代德育课程论》等。本文试对我国学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作一番梳理,以期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有如下几种界定:

有学者从隐性资源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倪先敏认为,隐性资源是相对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资源而言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的,主要包括校训校风、校容校貌、校园文化活动等[1]。彭小兰、童建军则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等为载体来引导学生使之在体验和分享中获得身心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活动[2]。

有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白显良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可以随便加以套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是常新的,在实践中是不断发展的。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不在于把握其实践形式,不在于知其“形”,而在于要把握其实践的理念,即把握其“神”[3]。马雷也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带有思想政治色彩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氛围,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人文景观、人际关系、校风、校园精神以及教育管理者的人格力量等[4]。

有学者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使用一个说法,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法”,指出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是利用社会实践或其他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他们还指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围绕同一目的而采用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

方法[5]55。有学者指出,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或寓教于游等的一种教育形式或活动形式[6]。刘莉娟也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应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一种教育方式[7]。

还有学者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指出,高校隐性的德育课程是指在“两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之外的没有被纳入高校课程管理范围的德育课程。这种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类是显性课程中所隐含的隐性课程;第二类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所蕴涵的隐性德育的课程;第三类是学校制度中所蕴涵的隐性德育的课程;第四类是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隐性德育的课程;第五类是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所蕴涵的隐性德育的课程[8]。也有学者指出,隐性课程,从空间上看,它包括校内、校外、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它包括系统、持续的影响和偶然性、暂时性的影响;从影响源本身看,它则包括可见的实体性的影响和不可见的非实体性的影响;从影响的方式上看,它包括有意识的、受人为控制的影响和较为自发的影响等[9]。

综上所述,尽管理解的角度不同,但理论界还是普遍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实施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观近年来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初始阶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确认上,这虽然只是属于外部层面的研究,但它也是许多新研究的必经阶段。由于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其诞生也是源于与显性教育的比较,所以其研究也是通过与显性教育的对比来揭示它的特征并证明隐性教育的存在的。

有学者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实现教育目的于受教育者的不知不觉之中,开展教育于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之中,它在教育境界上追求的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10]。

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功能的浸润性,即把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在“非教育”的活动之中,以使受教育者能在无压力和无反感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教育中,教育方式具有“非正规”的形式及弥散功能,即采用的是与显性教育法中的“正规”形式相对应的“非正规”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往往也不受时空的限制;在这种教育中,教育内容具有渗透性及合力功能,即能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活动之

中去,因而能发挥非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部门或单位的作用,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教育中,能比较好地满足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自尊的需要,从而推动其在活动中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实现自我教育[5]90。

综上所述,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大家比较认同的有三点,即潜隐性、渗透性和非预测性。但是,目前的研究在具体结论上还不太一致,这表明目前我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明确,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指出了继续努力的方向。

2.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研究者的意见目前基本上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就是含有隐性教育功能的物质化和外在的物质承载体,如计算机网络、校园环境、大众传媒(包括书籍、报刊、影视)和教职工的言行等,因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通过以上载体来发挥的,其主要作用是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11]。

毛天虹进一步具体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发展的功能,即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有同化功能,即能同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品德操行、价值观念和信仰等;有完善功能,即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更多的研究者还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有情感陶冶的功能,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活动的过程,所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影响与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有环境熏陶的功能,环境熏陶的意义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有道德规范的功能,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等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的道德规范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行为制约的功能,即学校中的规章制度和条例等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它对学生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可以发挥其对学生行为的制约作用[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