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孔凡哲)
尹赛丽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尹赛丽近段时间,我有幸读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孔凡哲教授编著的《数学学习心理学》,书中较介绍了数学学习的一般认知过程和特殊认知过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其规律和数学能力的培养等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对我的数学课堂教学帮助较大。
一、认真学习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概要,思考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它和巴普洛夫提出的“应答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在于,刺激和强化在反射形成中的作用。
在斯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刺激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述,但不是s-R(刺激—反应),而是反应—强化。
在行为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反应前出现何种刺激,而是反应后得到何种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是程序教学法。
斯金纳提出,可以按照如下的程序开展教学: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要求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的反馈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进度;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把错误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基本的操作程序是:解释——提问——解答——确认。
反思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对数学学习最大影响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及时作出评价,而且要以正面评价为主。
另外,把复杂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内容,采用各个击破的方针进行。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加涅。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学习的基本模式是Ss—R,其中S表示外部刺激,s表示伴随的内部刺激,R表示反应。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尤其关注儿童是如何在头脑中表征所学的概念和观念的。
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
随着个体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数学学习心理学》是一本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的书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书中提供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我逐渐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数学学习的一些常见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固执、缺乏动机等。
我发现自己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出现焦虑情绪,尤其是在临近考试时。
在阅读本书后,我了解到焦虑可能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于是我学会了一些缓解焦虑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放松肌肉、积极思考等。
我尝试着应用这些方法,发现它们确实有助于我放松身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心理学技巧。
例如,提供了关于记忆的原理和方法,如分散学习、串联效应、联想记忆等。
这些方法对我来说非常实用。
以前,我常常会在前一天将要考试的时候大量背诵知识点,结果发现记忆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了解到记忆需要时间和反复训练,于是我开始在课下抽出时间进行复习,并且采用分散学习的方法,每天都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
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我在考前的焦虑,还提高了我的记忆效果。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激励问题。
我发现自己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遇到动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当遇到难题时。
在阅读本书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明确的计划。
我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分成了小目标,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
当我完成一个小目标时,我会给自己奖励,例如看一集电视剧、吃一顿美食等。
这种方式激励了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提升了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数学学习的社会性。
书中指出,通过与同学讨论、参加数学学习小组等方式,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效果。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逐渐尝试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
我们互相交流问题、分享解题思路,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数学水平,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共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数学学习心理学》是一本由汤家凤等人共同撰写的数学学习心理学的专业教材,主要探讨了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过程、认知策略和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机理,对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书中详细介绍了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运用记忆、思维、思考等多种心理过程。
书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概念形成、认知矛盾、信息加工等多种心理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认知心理机制。
例如,在概念形成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感知、比较、抽象等过程将具体事物抽象为符号,形成对数学概念的认知。
在认知矛盾方面,学生需要通过感知与思维的矛盾、认识与认知的矛盾等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在信息加工方面,学生需要将外界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等过程,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对这些心理过程的详细介绍,我了解到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机理,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其次,书中讨论了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策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书中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认知策略,如归纳法、演绎法、分解法等,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通过对这些认知策略的介绍,我意识到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认知策略来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通过演绎法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从而更加容易理解和解决。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元认知策略,如目标设置、监控控制等,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这些认知策略,我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认知策略,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
最后,书中探讨了数学教学的心理策略。
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书中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适当的挑战等。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_
数学思维方式方法是数学能力的核心问题,抓住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在想学生传授知识时,要重视进行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和培养。以前我们对这方面重视不够,以后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更要关注数学思维过程、学生基本思想的教学。
4、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知识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随时把新知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巩固、保持。如在学习“认识分数”后,有经验的老师会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的数的家族里,在整数、小数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位新成员——分数”,让学生把分数纳入到数的范畴。
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课改有着几点积极有益的启示:我们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关注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我们应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二、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课程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内容包括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观念以及这些数学知识、经验、技能、思想观念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与特征。我们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说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作出评价,而且是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我们平时教学中采用的“及时反馈”、“步步清”也体现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一直以来,我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断的研究并解决各种问题,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仅凭着教学经验而为,从来没思考过学生的心理层面。
读了《数学学习心理学》一书,使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数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要想研究数学教学的“教”与“学”,探索学生的感知规律,构建我们想要的情感课堂,焕发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前提。
在本书中,我重点研读了“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部分内容。
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数学学习心理学》是一本关于数学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学生的思维、情感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学习体会。
首先,这本书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和心理状态方面给予了很多启发。
书中指出,学习数学要保持积极的态度,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地解决,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而在数学学习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要求,不要害怕失败和错误,要从错误中学习并不断改正。
这些观点让我意识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态度和心态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只有积极乐观地对待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
例如,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直觉、图像、联想等思维方法进行数学思考;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步骤逐步解决问题;要进行积极的学习调节,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采取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方法等。
这些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和解决数学问题都非常有帮助。
在我自己的数学学习中,我开始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不是仅仅追求结果;我也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数学思考,通过联想和图像思维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关于学习动机和学习困难的内容。
书中指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学习困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对于学习动机,书中提出了一些培养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方法,例如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奖励自己的努力和成果等。
对于学习困难,书中提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寻求帮助、分解难题、积极思考解决方法等。
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也要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数学学习心理学》有感 (2)
读《数学学习心理学》有感最近我阅读了孔凡折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感受颇深。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数学的自身特点,从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出发,给予教育的视角(非心理实验的角度),论述数学内容的获得及其保持等方面的心理规律。
尤其论述了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及家庭、社会、学校对数学学习的影响,阐述数学学习规律对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等的影响。
它主要从认知因素、数学认知结构、思维发展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实行了阐述。
作者在理论上分析透彻,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给我们提供一个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机制、设置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的示范。
是一勺心灵鸡汤。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要重视对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学习,因为在数学教育科学体系中,数学心理学处于基础地位,它为课程、教材、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找到了自己的缺乏:学生做的、说的确实太少了。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与生俱来把自己当做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本能。
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必须多指导学生,教师本身课堂内外说话都应客观、准确、精炼、全面甚至生动,进而用自己的样板作用感染熏陶学生,也有利于在课堂上和日常接触中对学生实行指导,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让孩子们都喜欢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我看完这本书后最坚定的心声。
我以后要梳理自己的教学观、课程观、师生交往观,全面把握数学知识的核心思想(抽象、推理、建模),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体会知识的教育价值,用现实的、好玩的、营养的数学素材,践行促动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
要立足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实际,更要从数学学科视角审视,研读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下连”小学数学实际,“上通”数学科学,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引领人。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专家学者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才华魅力,给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灵一次春雨般的洗涤,一名数学教师不能仅仅一名“教书匠”,要博览群书,要有丰富的教材意识与数学意识,要经常反思,努力做到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刘琳 (1)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停留在了经验层面,一些教学困惑和学生学习屏障无法突破。
有孔凡哲、曾峥编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束光,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学,能否改进我们的教学优化我们的教学呢?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师,我们在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前提下更要读懂学生读懂数学。
而数学学习心理学正是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与数学科学的交叉学科。
我们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匮乏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缺失。
本书从十章系统介绍了数学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学习、数学学习的含义、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概要、数学学习的一般认知过程、数学学习的特殊认知过程、数学学习的记忆和迁移、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思维及规律、数学水平、环境因素、心理发展专题,每个命题都是为我们的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被学生内化的知识。
”数学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灌输式接受式的学习,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只有把学生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更积极地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水准与学生学习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数学的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内部的心理建构是外界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也是教师所不能传授的。
基于此,我们在课堂中,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积极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才能形成积极地心理认同;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表现教学内容,才能促使学生积极钻研、探索,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来。
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展开数学思维活动。
所以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在于“点拨”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但表达在“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与合作者”,而且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动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数学学习心理学》有感
读《数学学习心理学》有感最近读了孔凡哲教授主编的《数学学习心理学》,对文中所提的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心理与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在今年执教的班级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两位学困生。
两位学生都很多动,但有不同。
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喜欢发言。
但课堂上不可能一直让他发言,所以,乘这样的间隙他就会做其他事情,或有同学回答错了起个哄,或拿出文具用品不停地摆弄。
另一位学生快乐时会举个手发言,但多数时间他会去惹别人,或拿别人的笔,或回头引他人讲话,或做其他一些影响他人的动作。
一位属“自我玩乐型”,另一位属“主动进攻型”。
对照我班两位孩子的表现,他们有“注意力缺失”的倾向。
注意力缺失的典型表现是多动障碍,它有三个典型特征:一是注意无法集中;二是多动;三是冲动。
他们很难专心做事,对事情很容易厌烦;活动量过大,无法安静下来;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后,我还进一步理解了注意力缺失与学习水平障碍的区分。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具有注意的水平称为注意力。
注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进一步去集训、记忆和思考等。
注意包括被动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和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儿童的注意力是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刚出生至1岁的婴儿,只出现被动注意,而且注意力极弱,只有较大的声响及鲜艳的色彩等较强烈刺激才能引起短暂的注意。
1~3岁幼儿,开始出现主动注意萌芽,至4~5岁,主动注意有所发展,但此期小儿仍以被动注意占优势。
所以,学龄前小儿的活动主要是在被动注意参与下实行,对鲜明、新颖、具体的现象和变化着的事物较容易产生注意,故参加有趣的活动时注意力强于刻板单调的活动时的注意力。
6~12岁儿童(即学龄儿童)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均有所增强,并逐渐能把注意更多地与学习相连。
但是,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注意较差,表现为:(1)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即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分心,集中注意的时间与小儿需注意的内容和形式相关。
康钦春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
康钦春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第一篇:康钦春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在数学活动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读《数学学习心理学》有感娄底一中附属实验学校康钦春2017年12月,娄底市初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尹志淑赠我一本《数学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是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孔凡哲和广东省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曾峥写的。
正好寒假没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收获很多。
其中有一节《基本活动经验及其培养》让我受益匪浅,在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一、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数学思考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如:在《体积与容积》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一个土豆和一个芋头(肉眼不能分辨它们的大小),让学生比较大小。
在学生发现用“观察的方法”不能准确比较时,我及时提问:“有什么方法能准确比较出这两个物体的大小?”从而引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进行搜索的数学思考: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称重量:谁重谁大”,还是“排水法:用同样大的量杯装入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土豆和芋头,水面上升高的量杯中的物体大。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为下面选择最合理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作充分的准备。
在学生动手实验后,教师抓住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追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水面上升的部分为什么不同?”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产生数学思考:“水面会上升是因为土豆和芋头都占有水的空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那是因为土豆和芋头占有的空间不一样有大有小”。
从而亲身感受“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有空间有大有小”。
使“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真正体现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实际含义,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容积的概念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杯子和一个饮料瓶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两个容器谁容纳的水多?”在学生观察得出饮料瓶所容纳的水多时,继续追问:“瓶子所容纳的水多,指的是所容纳的水的什么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对比与辨析的数学思考:“饮料瓶所容纳的水多,就是饮料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大。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体会《数学学习心理学》是一本关于数学学习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书籍,通过对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我的学习体会:首先,我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复杂的。
数学学习需要大量的思维活动和认知过程,例如注意力的集中、记忆的融会贯通、问题解决能力等。
这些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需要通过良好的心理调控,使思维集中、掌握核心概念和方法,并且能够主动解决问题。
其次,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我认识到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学习情感,如乐观、自信、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等,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相反,消极的学习情感,如焦虑、厌倦、对数学学习无兴趣等,会导致学习困难和退缩。
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要注意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灌输自信心,并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积极应对。
另外,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期望,对学习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更加自信,更有动力去面对和克服学习难题,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相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习者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学习逃避的倾向。
通过学习《数学学习心理学》,我意识到自我效能感是可以培养的,通过逐步提高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反馈,以及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的挑战。
此外,我还了解到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差异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学习者在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问题解决策略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数学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
了解自己的认知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数学学习心理学》,我了解到需要具备平衡发展的数学思维能力,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并且,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思维模式对于解决数学问题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学教学心理学读后感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遂平县实验小学郭迎华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平时喜欢读些教育名家的教育名著,特别是一线的教学案例,很少深入的去读数学专业书籍,感觉难懂,读不透。
作为平时学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不能很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但自从参加“小学数学教师高端培训班”学习后,我能够强迫着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
假期中,我零零散散挑了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阅读了一下,真是开卷有益。
这本书高度强调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指出要:“置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于数学知识结构的中心地位”。
为何?因为“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观手段,学生掌握了它便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自我生成数学知识;其次,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能获得智力发展;第三,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但思想方法何在呢?“数学的概念、原理是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的思想、方法隐含在数学概念、原理之中。
教科书(数学著作)是以定义、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为要素构成的逻辑体系,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其中,这一经过归纳概括的逻辑体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真实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的原始过程,学生所看到的只是数学研究的结果。
”就是说:数学思想方法是藏在教材内容深处的东西,学生(常常老师也)看不见它们——不把它们挖出来就无法实现它们的教育价值。
那就让我们把这些宝藏挖出来,——举例说明。
[例] 对分数加法,教材略举几例便得出定义,然后就是组织大量的练习,学生根本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更不知道这里面还隐藏着宝贵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是按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机械地计算而已。
有位数学家举过这样的反例来说明分数加法定义的“人造性”:两场足球赛双方的进球数分别是4:3和1:3,那么照道理合计的输赢应该是5:6,后者获胜。
严葭玉__《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
《数学学习心理学》学习心得娄底七中严葭玉假期在家学习了孔凡哲曾峥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使我了解了心理学的几种精典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学习的一般和特殊认知过程,有了理论的支持,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认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课程、教材的编写规律,更好地实施数学教学。
一、刺激反应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好数学,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操练和记忆。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外界的刺激和反应有一个联结,学习的实质是情景与反应的联结。
根据这一学说,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接受数学新知识时,一定要让这个刺激在他脑海里有一个强烈的反应,即深刻的印象。
所以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手段来教学。
1.利用熟悉的游戏刺激反应。
在讲等积变形部分的应用题时,涉及到形变积不变,即利用形状改变前后的体积不改变性质列出方程式,学生很难找到等量关系。
我们可以准备一块橡皮泥。
课上先把它捏成圆柱体,叫学生写出求体积的式子。
再捏成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列出求体积的式子。
学生看到在这个形状变化的过程中,橡皮泥的体积并没有改变。
即:圆柱体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当然这类习题还有其他的实验方法。
2.利用实践刺激反应。
把学到的课本知识带到社会实践中去,使所学的知识更直观,易巩固。
3.利用现代化刺激反应。
在这方面,1996年青年教师优秀课一等奖获得者国大光同志有他独特见解。
他用直观、具体、形象变化的图板反映出圆的基本性质,深受各专家的好评。
4.利用理解记忆加深刺激反应。
有很多性质定理,学生在记忆时感觉较困难,不好背诵,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5.利用趣味记忆加深刺激反应。
趣味记忆法就是将疑难知识加以高度概括后,再用诗歌、顺口溜的形式将其要点、规则、变化规律等串联起来,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巩固记忆。
二、学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桑代克指出,学习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个应用率不断加强、失用率不断减弱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习心理学》读后感
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自认为我是一个不太会学习的人,而且没有太多的耐心去读整本的书,平时学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不能很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但自从参加“河南省小学数学教师高端研修班”学习后,我能够强迫着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孔凡折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这本书,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要重视对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学习,因为在数学教育科学体系中,数学心理学处于基础地位,它为科学课程,教材,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数学的自身特点,从教育的规律和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数学学习的规律对课程、教学、评介等的影响。
它主要从认知因素、数学认知结构、思维发展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这本书共十章,第一章“学习与数学学习”,主要阐述学习、数学学习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概要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主要阐述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奥苏贝尔认知-接受理论、皮亚杰发生认知论、建构主义及其对数学学
习的影响,以及近十年备受关注的两种心理学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三章“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分析数学认知结构及其一般规律。
第四章“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阐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学习的特殊规律。
第五章“数学学习的记忆和迁移”,主要阐述数学记忆迁移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阐述数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态度、数学情感及其规律、数学学习过程与现代数学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七章“数学思维及其规律”,主要分析思维及其类型,思维发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思维及其方式,以及数学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第八章“数学能力”,主要阐述数学能力的含义、分析数学能力结构、探讨形成和法杖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数学学习的环境因素”,主要阐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十章“数学学习心理发展专题选讲”,主要从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中小学数学教育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我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学习心理学》是一本好书,通过此次阅读我对数学教育学有了一个较为完整地认识,这将对我将来的教学带来
很多帮助。
在我的教学中还需好更多的学习、探索和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