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合集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1. 引言1.1 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国家战略,旨在促进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南部,涵盖广东省全境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作为全球经济最活跃和发达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潜在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近年来,该区域的高校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在基础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成为创新创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高校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至关重要,将对整个区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2 高校科技创新在大湾区的重要性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湾区经济体中,高校科技创新更是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整合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也可以培育更多的科技创业人才,为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撑。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整个湾区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加强科研投入、优化科研环境、推动产学研合作,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腾飞。

2. 正文2.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例如高校之间的合作紧密、科研实力雄厚、科研团队多元化等。

在高校之间的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项目,促进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在推动科技创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湾区的高校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高水平的研究设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
张振刚;户安涛;叶宝升;邓海欣
【期刊名称】《城市观察》
【年(卷),期】2022()1
【摘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战略方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合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再结合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现状,从加强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大力度培育新型科创企业主体、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等三个方面总结国内重要城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最后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关键领域创新、打造世界级平台、构建基础支撑体系等,以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18页(P18-33)
【作者】张振刚;户安涛;叶宝升;邓海欣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3
【相关文献】
1.德国科技创新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示
2.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行政法审视
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探析——基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4.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思考5.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广东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21-10-28T05:51:49.584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6期(上)作者:罗鹏[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

罗鹏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大湾区简介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

湾区经济规模大,人口接近1亿,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内地推行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

在人才、资本、产业等方面要素的密度高于其他大多数地区。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努力发展成为除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之外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从经济结构来看,制造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较快,其内部城市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香港与内地东南沿海地区的贸易关系主要表现为“前店后厂”,20世纪90年代末时期,珠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世界各地区的制造工厂,与此同时,香港的制造业也逐渐向内地转移,目前,香港服务业占当地GDP的88%左右,澳门的经济结构中博彩业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相比于2000年,2018年博彩业占澳门GDP的比重增加了17%。

随着价值链的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湾区内的数量与日俱增。

同时,香港在内地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交通运输领域,区内以高铁、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快速交通网络发展迅速,港珠澳大桥也已经投入使用。

运输工具的升级使得湾区内部交流更为高效。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湾区建设对我国内地与港澳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湾区的内部差异与内部竞争以及湾区内东西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湾区的发展。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十四五期间,要立足我国庞大工程师红利、市场空间广阔、资源能源供给相对充裕等优势,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实际和需求,最大限度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强化产业全局统筹和重点推进,加速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谋划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安排,加快谋划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完成了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提前启动材料基因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在科技资金、创新人才、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要素流动方面,研究设计提出了一批重大改革举措。

二、创新驱动县域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公共事业发展。

围绕重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人口健康重大科技问题,推动疾病防治技术在县域普及。

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县域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等,促进城市与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

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服务向县域延伸。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

围绕土壤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在县域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改厕技术推广和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设美丽乡村。

促进清洁能源、绿色建材、综合节能等技术在县域应用,推动减污与降碳协同增效。

加大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运用,提升县域生态环境管理效能。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

加强县域科技创新(操作)室、科普活动站(室、中心)、科技图书室等基层科普基地建设,提升使用效能。

推进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中小学科普实验室等建设,提升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

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县级学会、企业科协和科技社团的纽带作用,扶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分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就业创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12.10•【字号】惠府〔2019〕60号•【施行日期】2019.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惠府〔2019〕6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现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技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2019年12月10日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9〕1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制定如下措施。

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

发挥大项目技术引领作用,全力推进稔平半岛重大能源项目、海上风电、LNG接收站等项目落地建设,布局引入天然气电厂、大湾区数据中心等能源产业链项目,构建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能源产业链,推动石化、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产业基础。

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成石化能源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责任单位: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科技局,惠东县政府,大亚湾区开发区管委会)(二)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积极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链接高端创新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承接重点产业溢出,打造珠江东岸现代产业集聚地。

重点对接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等高端研发平台,开放共享科研成果,共促成果转化落地。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在如此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推动其科技创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尽管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了科学家们开展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在科技创新领域,人才一直是第一生产力。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短缺,尤其是在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方面的缺失,限制了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3.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的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真正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或社会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事业的实际效益。

为了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该大力发展科研基础设施。

通过增加科研设备的投入和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通过加大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加入科研团队,并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和平台支持科技人才的成长。

除了科研成果的生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展科研成果的应用领域,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增加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三、结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

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才能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粤府[2019]1号)

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粤府[2019]1号)

策送规_________ZHENG CE FA GUI.................................................................................................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粤府〔2019〕1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启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机制,协同落实国家战略布局和支持政策,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省市在建设规划、用地审批、资金安排、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开放共享,建设面向港澳开放的散裂中子源谱仪,保障对港澳的专用机时和服务。

支持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粤设立分支机构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促使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支持我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或研发机构,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试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按需办理往来港澳有效期3年的多次商务签注,企业商务签注备案不受纳税额限制;允许持优粤卡A卡的港澳和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1副港澳入出内地商务车辆牌证。

支持各市至少建设1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基地可直接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减轻在粤工作的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内地工资薪金所得税税负,珠三角九市可按内m汕績科枚第法规__________ZHENG CE FA GUI地与境外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

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须增强内力

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须增强内力

92 小康 INSIGHT CHINA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须增强内力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必经之路。

基本发展情况“十三五”以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总体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2018年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技术自给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73%和58%;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2.65%。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突出。

2018年广东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24.9万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广东省R &D 人员约90万人,在粤工作的外籍专家超过38万人次/年,数量均为全国首位。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总数量、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约占全省总量的八成左右。

新经济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广东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7%、28%、206%,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突破1000亿元,专利质押融资规模居全国第一。

主要存在问题近年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集聚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优化创新创业内外部环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但创新发展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协同发力、系统施策。

一是基础研究领域短板较明显。

撑起大湾区创新“脊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

撑起大湾区创新“脊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

撑起大湾区创新“脊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精彩回放:2018年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指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党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优势,为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在港两院院士来信反映的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问题已基本解决。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对香港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港澳伙伴实验室直接给予支持,并在试点基础上,对国家科技计划直接资助港澳科研活动作出总体制度安排。

香港在内地设立的科研机构均已享受到支持科技创新的进口税收政策,澳门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港澳伙伴实验室也得到了国家科技计划直接支持。

为进一步提升基础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8年9月中旬广东省印发《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粤港澳科研协作机制,支持省内院校聘用港澳研究人才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共同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畅通资金跨境拨付渠道,推动科研经费跨境便利使用;调整赴港澳商务签注适用范围及条件,便利科研人员多次往返港澳等。

另一方面,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

大洋彼岸的旧金山湾区,依靠风投与资本市场“双引擎”,孵化出让全球经济提速的创新“火种”,打造出硅谷独有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而粤港澳大湾区背靠港交所和深交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有着比硅谷更便捷的优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汉斯商学院教授张小军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制造业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融创新支持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研究——聚集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研究——聚集

2020年1月总第35卷第1期Jan,2020VOL.35NO.1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广州建设国O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研究——聚集高端创新要素的视角吴兆春(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内容摘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广州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特别是高端创新要素的聚集是未来城市竞争的重点。

本文系统分析了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广州的高端创新要素的现状,并指出其高端创新要素聚集过程中存在7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8个方面的政,为广州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建设中发挥大的作用提9【关键词】创新创新要素要素聚集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20)01-0045-052018年5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大会指岀:中国要要,一定要大发科,为世界要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在的地方下大叫年来的中地,国家国的竞争大程度上是科的竞争°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国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要》,明确指岀粤港澳大湾区要为国科创新中心。

广州作为广深科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地城市竞争进入了新°过聚集创新要素现“摊大发的,聚集高端创新要素为城市发竞争的叫高端创新要素是指现产中所必需的、基础性的、具有辐射带动性的科技创新要素,主要包括高端人才要素、高端要素、有影响力的资本要素、高端科学仪器等&3(°本文分析广州高端创新要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并提岀了促高端创新要素聚集的政”具有重大的政治义践价值9一、广州高端创新要素的现状(一)产基础雄厚,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初步成型广州产业门类齐全,专业市场发达。

目前,广州形了石油化工、电子产品、汽车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电热力生产及供应等5个超千亿级的产业,超百亿级的产业有船舶、冶金、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烟草、医药等多达23个(不含千亿以上),其中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电子产品、成套设备等发在国处于先地位°据统计,广州有978个专市场,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大,占国专业市场交额的1/7;其中,纺织服装、中药材、塑料、木材、水产品等形了“广州价,影响国叫/本文为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企业环境战略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究17GL01);2017广州市社科资广州市年人项广州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政究”(17QNXR26)。

2024年推进大湾区建设

2024年推进大湾区建设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2
大湾区建设背景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
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大湾区建设是顺应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重要举措,将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湾区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建设生态走廊: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生态走廊,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PART 6
政策建议:加强产业合作,推动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策建议:优化产业布局,促进 产业集聚
政策建议:加强产业创新,提升 产业竞争力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政策建议: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目的:提高大湾区整体科技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措施: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意义: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服务业:金融、物流、科技等 服务业在大湾区内的协同发展
农业:大湾区内的农业资源整 合和产业协同
创新产业:大湾区内的创新产 业集群和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驱动
大湾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大湾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 大湾区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大湾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连接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位优势:大湾区地处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便于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

2. 政策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获得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出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3. 产学研结合:在大湾区内,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距离较近,便于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国际合作:大湾区内有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与国际间交流更加便捷,有利于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和科技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1. 人才流失:由于许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一线城市或海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2. 学科布局不均衡:虽然大湾区内有很多高水平的高校,但其学科布局不均衡,一些学科相对薄弱。

需要加大对薄弱学科的支持和培育,提升整体的科技创新实力。

3. 产业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1. 加强人才引进和留住: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薪酬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当地。

要加强与其他地区高校的合作,吸引海内外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和创新。

2. 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学科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形成互补优势,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3. 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要加强与国际间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进国外优秀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的建议——基于世界其他湾区的经验借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的建议——基于世界其他湾区的经验借鉴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的建议——基于世界其他湾区的经验借鉴龙 晓,孙 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摘要: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借鉴世界其他大湾区经验,从建设经验及发展优势分析各大湾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路径,得出相关结论;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当下发展现状,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科创中心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湾区;科创中心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095(2019)01-0006-05收稿日期:2019-01-11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新常态下的广东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体制机制研究”(2016B070704010)作者简介:龙晓(1996—),男,江西吉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孙波(1971—),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服务、科学技术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年金、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BayAreas Around the World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Bay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big bay areas around the worl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ach big bay area from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draws relevant bining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ome pertinent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enter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orld greater bay are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0 引言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发展非常迅速。

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

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

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作为一种因共享海湾而形成的高度开放地区,湾区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增添极和产业技术改革的领头羊。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 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湾区一般以超级大港、商贸枢纽、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为核心要素,表现自然生态型湾区、以港口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型湾区和重申科技创新的知识型湾区的发展形态。

依赖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异的产业结构、高密度的对外贸易、优异的金融生态环境和超强的创新能力,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和创新活力极高的三大湾区。

综合解析三大湾区的发展历史发现,除了拥有优异海港、便利交通网络、宜居环境和开放经济结构等一般湾区的基本特色外,作为成熟的知识型湾区,三大湾区拥有四个典型特色:超级经济体量、金融实力突出、创新资源富集和创新网络国际化。

这些要素成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基础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大湾区已经形成各自的特色,其中: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分别被著称为“科技湾区”、“金融湾区”和“产业湾区”。

以硅谷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配合以创投为主要方向的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创特色更加突出,向“科技辐射 +产业网络”模式的综合型湾区靠拢;纽约湾区在保持金融特色的基础上,近来几年经过城区有机更新,文化产业已经据有全球当先地位,突显纽约湾区自我更新和升级的充分活力,加上依旧占有必然的先进制造业比重,纽约湾区形成了以“金融 +文化 +制造业”为特色的综合型湾区;东京湾区在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的同时,还拥有富强的基础研究实力,也是亚洲致使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东京湾区也是货真价实的综合型湾区。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打破了科技园区或城市地理界限,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大地区的看法,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周边环绕一批开放度高、有产业配套和技术吸纳能力、创新要素和产出密集的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力量建设,提高科研能力。

大湾区高校在科研团队建设上加大投入,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大湾区高校加强与企业、政府等各界的合作,形成了多方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较大,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项目申报等方面,导致了一些科研成果关注度不高,也难以产生实际应用的效果。

大湾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难度。

虽然大湾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逐渐完善,但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制度性问题和冷遇。

大湾区高校在科技创新方向上存在部分重叠和重复投入,导致资源分散,影响科研效能和成果转化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大湾区高校要在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上进行改革,减轻科研人员的压力,增加科研成果的关注度和实际应用性的评价。

要通过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科研成果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大湾区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估和监管,确保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效果。

大湾区高校在科技创新方向上应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资源重叠和重复投入,提高科研效能和成果转化的质量。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浅析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窗口,也是华南经济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地区。

大湾区内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并且一直以来都注重科技创新,成为整个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就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1. 高校间合作深度不够大湾区内有大量高校,但是它们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够,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无法有效共享。

大湾区内的高校应该加强互联互通,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分享与转化。

2. 研究经费不足大湾区内的高校在科技研究方面投入仍然不足,这会制约科技创新的步伐。

高校应该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设备和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

3. 产学研之间融合不够大湾区内的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度不够深入,产学研之间的融合不够。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1. 建立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合作机制2. 加大对科技研究的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大湾区高校科技研究的资金支持,增加科研经费投入。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技研究,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3. 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4. 增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大湾区高校应该增加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

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结语大湾区高校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

希望大湾区高校能够加强合作,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

相信在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共同努力下,大湾区科技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贡献更大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蔡冠深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打破地域局限,发挥最大合力。

他建议成立“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委员会”,由三地政府相关副主管统筹,组合三地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及大型科技企业、高校力量,就湾区内科技创新规划、政策,包括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不足与前景进行统一研究,制订契合三地实际的长远及近期规划。

蔡冠深还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以配合区内科技创新活动所引发的大量且多变的金融需要,吸引内地以及全球高新科技企业到香港、深圳上市,吸引全球科创基金到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分部甚至总部,“在金融领域,我们要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及跨境合作过程中加大监控,加强对诈骗、洗黑钱等犯罪行为的打击。


蔡冠深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还要加快区内的要素流动。

“我建议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四个城市率先为重要的科研人员及企业高管发放‘大湾区绿卡’,以加快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要素在区域内跨境流动,真正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完善各项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形成创新驱动、产业联动、空间连接、功能互补的‘一廊四城’创新发展新格局。


蔡冠深还建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南下深圳设立分院,同时发挥好香港港科院的能量,调动港科院数十位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港深之间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国际企业在粤港澳设立分
支机构,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支持港澳开设一批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平台,以共享大湾区创新创业资源。

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

蔡冠深说,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设置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和平台也要向港澳科学界有序开放,进一步吸引香港科技人员、港澳大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景,增强国家观念,把自己的理想和前途融入振兴中华、共圆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之中。


全国政协常委、中山乡亲蔡冠深递交了多份提案,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在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提案中,提出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十一项举措。

他建议设立“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扩大粤港澳科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设立深港科技创新河套管理局,在深圳、广州、香港及澳门四个中心城市,率先为重要的科研人员及企业高管发放“大湾区绿卡”,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南下深圳设立分院,同时发挥好香港港科院的能量;在大湾区布局设置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推动成立大湾区三地大学产学研合作联盟,设立联盟网站;在香港设立大湾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及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构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机制和完整的创新产业生态链;要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及跨境合作过程中加大监控,加强对诈骗及洗黑钱的执法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对标世界一流实验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