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部论文
(最新版)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范文(论文资料)
(最新版)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范文(论文资料)国内图书分类号:分类:国际图书分类号:学生编号:609688|ASBR-SBR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实验研究××|名称199论文提交日期:4月10日,XXXX回复日期:6月18日,XXXX 单一职位: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日期:回复委员会主席:XXX| 6月20日,199XXXX教授分类索引:美国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分类ASBR-SBR工艺处理浓缩废水的效率研究9处理93候选人:主管:应用学位................................................................................................................ ...........英语摘要.................................................................................................................. .........一. 1引用.................................................................................................................. ....................1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2.1 ASBR进程..................................................................................................................62 . 1 . 1 ASBR的特点....................................................................ASBR 过程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62.1.2............................................................. ...................................................................................................................... .............9 2.3 ASBR-丁苯橡胶工艺的研究现状.................................................................................................11 3实验设备、材料、仪器和方法..............................................................................................13 3.1 ASBR-丁苯橡胶系统实验设备...........................................................................................13 3.2实验材料..................................................................................................................14 3.3测试仪器.................................................................................................................. .....14 3.4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1)5 3.5实验数据处理方法....................................................................................................ASBR 在15±4±35℃下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16 4.1实验.......................................................................................................16 4.2测试设计.................................................................................................................. ..17 4.3测试结果和分析.....................................................................................................18 4.3.1牛粪处理ASBR反应器启动研究. (18)4 . 3 . 2有机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24.3.3饲料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8)4.3.4混合对处理效果的影响........................................................ASBR 在不同温度下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34 5的目的和意义..........................................................31 5.1实验 (31)5.2测试设计.................................................................................................................31 5.3测试结果和分析.............................................年每日天然气产量的变化. (32)5.3.1..........................................................中的变化...................................32 5.3.2装置与气体生产..................................................................................体积产气率的变化...33 5.3.3气体成分的变化.................................................................................................34 5.3.4..的酸碱度变化...............................................................................................345.3.5....... .......................................................................................................35 5.3.6化学需氧量、SCOD去除率和总悬浮固体,总悬浮固体去除率变化摘要. (36)5.4.....................................................................ASBR常温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 (36)6 ................................................................37 6.1实验的目的和意义...................................................................................................47 6.2实验设计..................................................................................................................37 6.3测试结果和分析 (38)6.3.1混合对处理效果的影响..........................................................................................38 6.3.2有机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ASBR-SBR 系统在387.35℃下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4 7.1实验 (44)7.2实验设计.................................................................................................................. .............44 7.3实验结果和分析.. (45)8结论.................................................................................................................. ...........4 6谢谢.................................................................................................................. ...........47参考文献.................................................................................................................. ............48附录.................................................................................................................. ...........52攻击. (53)目录中文摘要.................................................................................................................英语摘要.................................................................................................................. .........一、介绍.................................................................................................................. .......1 1.1目的和重要性.................................................................................................1 1.2研究内容.. (5)2反胶砂和丁苯橡胶的研究现状.....................................................................6 2.1 ASBR..................................................................................................................................6 2 . 1 . 1 ASBR的特点.......................................................................................6 2 . 1 . 2 ASBR 的发展和应用情况..............................................8 2.2丁苯橡胶的特性......................................................................................................9 2.3 ASBR丁苯橡胶的研究现状....................................................................11 3实验用仪器、材料和方法.......................................................13 3.1 ASBR-丁苯橡胶装置...............................................................................................13 3.2实验材料...................................................................................................14 3.3实验装置和试剂...................................................................14 3.4指标的测量方法 (15)3.5管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154)ASBR在35℃下处理浓缩牛废水的研究................16 4.1实验的目的和意义.....................................................16 4.2实验设计.......................................................................................17 4.3实验结果和分析........................................................18 4 . 3 . 1 ASBR统计调查.. (18)4 . 3 . 2不同OLR对处置的影响....................................................................20 4.3.3不同铁浓度对处理的影响.............................................28 4.3.4不同搅拌方式对处理的影响………................................345 ASBR在不同温度下处理浓缩牛废水的研究 (31)5.1实验的目的和意义........................................................31 5.2实验设计......................................................................................31 5.3实验结果及分析.......................................................32 5.3.1每天气体产量的变化.................................................................32 5.3.2油气产量的变化....................................................................................33 5.3.3体积气体生产率的变化....................................................................34 5.3.4内部审计内容的变化.................................................................................34 5.3.5酸碱度的变化..................................................................................................35 5 . 3 .6 COD、SCOD、TS、VS去除率的变化...................................36 5.4摘要.................................................................................................................. 366 ASBR在256±199℃条件下处理浓缩牛废水的研究.. (37)6.1实验的目的和意义........................................................37 6.2实验设计......................................................................................37 6.3实验结果及分析.......................................................38 6.3.1不同搅拌方式对处理的影响............................................38 6.3.2不同OLR对处置的影响....................................................................38 7 ASBR-SBR法在35℃下处理浓缩牛废水的研究.......447.1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44)7.2实验设计 (44)7.3实验结果及分析........................................................45 8结论.................................................................................................................. ................46确认.................................................................................................................. ...........47参考文献.................................................................................................................. (58)Apendix........................................................................................................ ..........................硕士期间发表的52篇学术论文.. (53)创明升我声明提交的论文是我在导师指导下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据我所知,该论文不包括他人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未用于获得(注:如无其他特别声明,此栏可为空白)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的材料,但论文中特别注明和认可的地方除外。
研究生论文写作步骤和技巧
研究生论文写作步骤和技巧
在研究生课程中写论文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有不少学生会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论文的写作过程而感到沮丧,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写论文。
本文将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必要步骤和技巧,以助于研究生更好的完成论文写作任务。
首先,是确定论文的主题。
选定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是能够保持持久集中精力的关键。
当研究生在选题的过程中要考虑的是,自己能够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支撑论文,以及自己对此主题的热情。
其次,是进行研究检索,也就是资料搜集,为论文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一步包括检索图书、期刊、网络资源,并筛选可以用来支持自己理论观点的相关资料。
在这一步骤中,应该注意及时更新,确保所引用的资料是有价值的,并记录引用出处,以免遭到抄袭的指控。
第三步是构建论文架构。
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写作范式准备一个简洁的章节目录,让整份论文在用词和内容上都有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就是写论文,即按照自己的构建内容进行写作。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它不仅对研
究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深度研究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也是研究生展示自己
学术造诣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和规范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第四,论文书写要清晰易懂。
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可读性,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论文
中的段落要分明,标题和子标题要清晰。
图表要有编号和标题,并与论文
的内容相对应,图表中的数据要清晰展示,并有相应的说明。
论文中的公
式要居中编写,并给予编号和解释。
第五,遵循学院和导师的要求。
不同学院和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
撰写规范可能有所不同,研究生在撰写过程中要与导师保持紧密的沟通,
及时了解导师的具体要求,按照要求进行撰写,以确保论文符合导师和学
院的要求。
总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规范是保证优秀论文质量的基础,研究
生应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论文撰写,以展示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和科学
素养。
研究生毕业论文
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代表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
学位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确定的规范认真执行.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除在字数、理论研究的深度及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外,对其撰写规范的要求基本一致。
一、内容要求1。
1题目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30字,不设副标题。
1。
2摘要与关键词1。
2。
1摘要摘要是学位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
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1。
2.2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
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1。
3论文正文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
3。
1绪论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
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论文主体论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
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
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前言研究生院(本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以下简称《科研成果要求》)分总则、分则和国内外期刊参考目录三部分。
总则适用于研究生院院系所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则是各院(系)学术委员会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等的具体量化细则;期刊参考目录是各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列表。
总则一、学位申请人在研究生院(本部)申请学位,必须满足研究生院(本部)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成果要求》。
二、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或发明专利应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
三、本《科研成果要求》中规定的“学术论文”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研究成果”是指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排名第一或申请人排名第二(导师排名第一)的专利。
四、凡署名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或论文中署有导师姓名的学术论文,投稿前必须经过导师审核并同意。
五、在非“国内外学术期刊参考目录”中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水平的认定由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负责,报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六、研究成果和发明专利的学术水平的认定由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负责,报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七、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订权属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
管理学院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为提高我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水平,根据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布的学科评议组会议纪要精神,对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规范,特制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论文量化细则及核心期刊目录。
管理学院其他学科专业暂按本规定执行。
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有着重要的考察和评价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为主题,探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要点和结构。
一、论文选题与研究背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整个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
选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性,同时与所学专业领域相关。
在选择论文选题时,研究生需要充分了解研究背景和前沿进展,确定一个有足够研究空间和深度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献综述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献综述可以展示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是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批判。
在写作文献综述时,研究生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理解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出研究的空白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是核心部分。
研究生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并详细描述研究过程中的操作和实验设计。
同时,研究生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和分析,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写作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时,研究生需要清晰地呈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同时也要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解释。
四、结果与讨论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结果与讨论是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解释。
研究生需要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同时对结果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在讨论部分,研究生需要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探讨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局限性,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结果与讨论部分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着重要的考察和评价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结尾部分,研究生需要对整个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结论部分需要简明扼要地概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改进进行展望。
结论与展望部分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归纳。
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指南
2.文献综述:在开始写作之前,先进行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
查阅相关文献,对研究领域的现状、已有研究成果和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全
面了解。
文献综述能够帮助研究生建立对研究领域的全面认识,并从中确
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4.准确的语言表达:论文应该使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
模糊和含糊的词语。
句子结构应当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修饰语和冗长的
句子。
科技性词汇和专业术语要准确使用,避免不恰当的用词。
5.完整的数据和实验描述:若论文涉及到科学实验或数据分析,需要
对方法和结果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实验设计要详细说明,实验数据要直
观清晰地呈现,同时也要对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解读。
6.合理的结论和讨论:在结论部分,应该对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性的
总结,并根据结果给出合理的结论。
在讨论部分,要对结果进行进一步深
入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8.严谨的写作态度: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严格遵守学术
规范和论文要求。
对于自己的论文,要进行仔细的校对和修改,确保语法、拼写和格式的正确性。
总之,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是一项需要认真对待的任务,需要具备全
面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通过遵循上述指南,研究生们可以高效
地撰写出优质的学位论文。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写作,以
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提高科研水平。
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
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学术成果,也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
在完成研究生论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在完成研究生论文之后,进行一次工作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需要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在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自己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经验教训。
其次,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还需要对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在撰写论文时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总结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和收获。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学术写作方面的不足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术写作提供经验教训。
最后,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还需要对导师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在完成研究生论文的过程中,导师和同事的指导和帮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要对导师和同事在研究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总结自己在与导师和同事合作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和体会。
总之,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是研究生在完成学术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工作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提供经验教训。
同时,工作总结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与导师和同事合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为今后的学术合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一、封面
二、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概括,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要点。
关键词是用于标识和索引论文的主题词汇,通常包括3-5个关键词。
三、目录
四、引言
引言一般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等内容,
是为了引入论文的主题并介绍前人研究情况。
五、正文
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会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
包括理论分析、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
六、结论与展望
结论是通过对实验数据或理论分析的总结得出的研究结论,通常还会
展望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八、致谢
致谢是向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或机构表示感激之情的部分,也可以表
达自己对论文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九、附录
附录是论文中一些详细数据、图表、图纸、算法等的补充信息,方便读者深入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
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
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在研究生阶段,撰写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任务。
通过撰写论文,研究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同时也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研究生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探讨撰写论文的过程和经验,以及论文撰写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撰写研究生论文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并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以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
这些工作需要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科学态度。
其次,撰写研究生论文需要进行系统的论文写作和论证。
研究生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撰写清晰、准确的研究报告和论文。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进行逻辑思维和严谨论证,确保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同时,研究生还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和引用,展示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批判性思考。
这些工作需要研究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学术写作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学术诚信和责任心。
最后,撰写研究生论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撰写论文,研究生可以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同时,论文的撰写也是对研究生学习和实践的一次全面检验,可以检验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此外,研究生论文的撰写也是对学术界和社会的一次贡献,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撰写研究生论文不仅是一种学术要求,也是一种学术责任和社会担当。
总之,研究生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任务,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进行系统的论文写作和论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研究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论文撰写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潜力和创造力,为学术界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一篇研究性、学术性的论文,通常是完成学位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具备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领域的能力,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理论或方法。
论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选题和背景: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阐明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点。
2. 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方式、样本选择、理论模型建立等。
3. 结果分析:对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统计方法或其他分析工具展示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4. 结论与讨论:总结研究的主要成果,回答研究问题,提出结论,并进一步讨论对研究领域的贡献和限制,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5. 引用和参考文献:对引用的文献进行准确的标注和引用格式的规范,并列出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
在撰写研究生学位论文时,学生需要深入挖掘自己的研究课题,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展开独立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以清
晰、准确、逻辑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
同时,论文撰写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及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遵守。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对于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学术思维、提升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生的论文质量也是评价研究生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研究生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研究生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一、总体原则
1、学位论文的撰写应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2号)执行;
2、学位论文的格式应遵循《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3号)执行;
构,重点突出,内容深刻;
二、撰写要求
1、毕业论文的署名应位置:论文名称下方页首,右侧;
2、学位论文的字数控制一般以1200字以上;
3、撰写论文应全面、准确地展现学生的研究成果;
4、撰写论文应充分把握研究的重点和侧重点,提出新的见解或理论,并能独立分析和推理;
5、撰写论文应重视论文的可读性,文字要简洁明了,用词准确,表
述严谨;
6、撰写论文应注意文献的引用,提供准确的文献资料,严格按照所
采用的文献引用格式规定文献引用;
7、撰写论文应经过严格的审查和修改,使论文结构合理、内容完整;。
高校研究生论文(5篇)
高校研究生论文(5篇)高校讨论生论文(5篇)高校讨论生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讨论生创新教育《教育部关于实施讨论生教育创新方案加强讨论生创新力量培育进一步提高培育质量的若干看法》教研[2021]1号文件中指出,实施讨论生教育创新方案,加强讨论生创新力量培育,提高讨论生培育质量,是我国讨论生教育战线共同的重要任务,要以提高讨论生创新意识、创新力量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讨论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乐观性和制造性,推动讨论生培育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育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我国要在2021年建成创新型国家,高校大批创新型讨论生人才的培育无疑会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如何保证讨论生培育质量,凸显讨论生教育在社会经济进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进而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力量的高层次人才,就必需重视讨论生创新教育工作。
但是,随着我国讨论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讨论生教育消失了很多问题,现阶段的讨论生教育还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加强和改善讨论生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一、讨论生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意义讨论生创新教育是以培育讨论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力量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即通过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人格,使同学成为能对社会做出极大贡献的创新性人才。
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讨论生创新教育理念从提高创新素养,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人才动身,对教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做出了理性熟悉和推断,它提倡教育的共性化,注意培育同学独立分析推断力量、制造力量和自主学习的力量。
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动力系统,是培育人的创新精神是讨论生教育的核心,树立讨论生教育的创新意识,可促进讨论生教育健康和谐进展。
二、影响讨论生创新教育的不利因素2.1讨论生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有的讨论生管理部门认为讨论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连续,自然而然的承袭了本科教育的一套理念,对讨论生教育“统”得过死;有的认为讨论生教育主要靠导师的“导”,同学应强调自学,实际工作中就“放”得很宽。
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
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学术深造的重要阶段,而毕业论文则是研究生学业的重要成果之一。
优秀的毕业论文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更是对学生全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
本文将探讨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的特点和成功因素。
首先,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应具有独立性。
研究生阶段,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工作。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构思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只有在独立性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应具有科学性。
科学性是研究生论文的核心要求之一。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论文中,学生需要清晰地阐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过程,以及对结果的合理解释。
同时,学生还需要对现有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以确保自己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衔接,具有学术价值。
第三,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应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所在。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或新的解决方案。
这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见解。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或理论推理,验证自己的观点或方法的有效性。
创新性的毕业论文不仅能够为学术界带来新的思考,也能为实践工作提供新的指导。
最后,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应具有实用性。
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术荣誉,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学生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这需要学生具备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总之,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是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
研究生论文的工作总结作为研究生,完成论文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学术任务,更是在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完成研究生论文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我从中所获得的收获和经验。
首先,完成研究生论文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我经过了一番深入的思考和调研,最终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文献查找和资料搜集,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以及如何处理和分析研究数据。
这些准备工作为我后续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论文的写作是整个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学术论证和论文结构的设计,以及如何表达清晰和准确的学术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向导师和同学们请教和交流,以获得更多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我最终完成了一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研究生论文。
最后,我从研究生论文的工作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其次,我提高了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和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己在学术领域中的责任和使命。
总的来说,完成研究生论文是一个艰辛但又充满意义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仅完成了一个学术任务,更是在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我相信,这些收获和经验将成为我未来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帮助我在学术领域中不断前行。
研究生发表论文
研究生发表论文研究生发表论文(700字)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发表论文是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发表论文,研究生能够展示个人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学术界做出贡献。
在发表论文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并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研究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数据,进行实验等方式来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
此外,研究生还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有效的结论。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一般分为摘要、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
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概括,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引言部分是论文的开头,需要阐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方法部分是介绍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样本的选择标准。
结果和讨论部分是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需要准确地呈现结果,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并与现有研究进行比较。
在选择投稿期刊或会议时,研究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刊物或会议。
一般来说,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在同行评议、影响因子、作者国际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研究生在选择投稿期刊或会议时,需要注意该期刊或会议的评审流程和投稿要求,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确保自己的研究得到公正的评价。
对于初次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论文写作和修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成果对于初次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来说可能并不充足,同行评审的结果可能有好有坏。
然而,这些困难和挑战都是研究生成长的机会,通过研究和学习,研究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总之,研究生发表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发表论文,研究生能够展示自己在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学术界做出贡献。
虽然发表论文可能面临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研究生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技巧
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技巧一、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技巧在研究生阶段,撰写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更是展示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如何写好毕业论文成为每位研究生需要面对的挑战。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至关重要。
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
在选择课题时,可以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确定研究方向。
其次,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要注重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的基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把握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认真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
再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毕业论文的结构应该清晰明了,内容要有层次,论据要有依据,避免出现跳跃和重复的情况。
同时,要注意论文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词汇,保持简洁明了的风格,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最后,在撰写毕业论文时,要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实证研究。
数据是支撑论文结论的重要依据,只有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才能使论文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为论文的结论提供充分的证据和支持。
总之,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认真对待,只有在选择课题、文献综述、逻辑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做到严谨求实,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展现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希望以上提供的写作技巧能够帮助研究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取得优异的成绩。
研究生学术论文修改与完善策略
研究生学术论文修改与完善策略研究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成长期,而学术论文是评价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论文结构不清晰、论据不充分、表达不准确等。
为了使研究生学术论文达到更高的质量要求,本文将探讨一些修改与完善策略。
一、全面审查论文结构学术论文的结构是其内容表达的框架,因此在修改与完善论文时,首要任务是审查论文结构。
在论文的引言部分,要清晰地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在方法部分,要详细阐述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过程。
在结果部分,要准确地呈现研究结果,并进行充分的解释。
在讨论和结论部分,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二、加强论文逻辑连贯性学术论文是一种逻辑严密的写作形式,逻辑连贯性是论文的核心之一。
在修改与完善论文时,需要从整体上考虑论文的逻辑结构。
首先,要确保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通过恰当的过渡词或句子使得段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要确保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连贯性,通过合理的论证和分析使得论文的论点具有说服力。
同时,要减少论文中无关或冗余的内容,提高论文的精炼性和凝练性。
三、确保论文表达准确性学术论文的表达准确性是评价其质量好坏的关键之一。
在修改与完善论文时,需要对论文中的语法错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等问题进行仔细检查。
尤其要注意学术用语的正确使用和专业性的表达。
此外,要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夸张的语言,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
同时,要养成查证参考文献的习惯,确保引述和参考的准确性。
四、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在修改与完善论文时,不能只依靠主观意愿进行修改,而是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修改。
首先,可以请教导师或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修改建议。
其次,可以利用软件工具进行语言纠错和格式调整,例如使用语法检查软件和参考文献管理工具。
此外,可以进行多次的审稿循环,不断改进论文的质量。
研究所毕业论文
研究所毕业论文研究所毕业论文研究所毕业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对于每个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这篇文章将探讨研究所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撰写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首先,研究所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研究生阶段的集大成之作,是对研究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总结。
通过撰写研究所毕业论文,研究生能够深入研究一个特定的领域,并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此外,研究所毕业论文也是评价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未来的学术发展和就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撰写研究所毕业论文并非易事。
首先,研究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
这需要对所学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思考。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与研究生的兴趣和专长相符。
在选择研究课题时,研究生需要进行广泛的文献调研,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从中找到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其次,研究所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
研究生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这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同时,研究所毕业论文的撰写还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研究生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注意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这些都需要研究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尽管研究所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困难重重,但研究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
首先,研究生应该与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导师是研究所毕业论文的指导者,他们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知识,可以给予研究生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与导师保持密切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研究生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其次,研究生可以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与同行交流和学习。
通过与其他研究生和学者的讨论和交流,研究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取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寻求同门师兄师姐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可能已经完成了类似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最后,研究生需要保持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
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范文
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范文(题目: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范文)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的范例展示,帮助读者了解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首先,通过介绍人文学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明确论文的研究重点。
其次,通过对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框架等方面的描述,展示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最后,在讨论与结论部分,总结研究发现并提出展望的同时,强调论文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范例、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学术意义1. 引言人文学科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生阶段,论文撰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一个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范例为例,介绍其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文学科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和要求。
2. 研究背景与目的2.1 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现状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语言等方面的学科,涵盖广泛。
在这个领域中,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而本论文正是围绕历史文化展开研究。
2.2 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其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此研究,旨在为文化传承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 研究方法3.1 数据收集与分析本研究采取了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方法。
文献调研主要收集相关学术文献、论文、书籍和研究报告等,以了解文化传承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
实地调查则包括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参与文化活动,以获得直观和实践的经验。
3.2 理论框架研究选择了文化传承理论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框架。
利用该理论框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4. 讨论与结论4.1 研究发现通过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实地调查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文化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冲击等因素,文化传承面临困境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ategies in Guide-interpreting from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1. IntroductionNowadays, tourism industry is flourishing, thus creating the need for guide-interpre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however, mak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evitable in guide-interpreting, which, accordingly, calls for an efficien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 strategy to overcom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how to overcom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guide-interpreting from a functionalist approach in the hope of finding a workable guiding theory for overc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guide-interpreting and suggesting some feasibl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those barriers and elaborating the application area of functionalism.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Skopostheorie in functionalism. Then,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and Skopostheorie, this thesis presen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ases of overc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guide-interpreting and suggests som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such barriers as barriers of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 barriers of imagery confrontations and barriers of discourse patterns, which are the linguistic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Henc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functionalism may play a unique role in overc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guide-interpreting.2 A review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2.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came into being in 1970s in German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unctionalis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is Katharina Reiss and her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criticism; second is Hans Vermeer's Skopostheorie and its extensions; third is Nord’s revision of Skopos theory. They are all German scholars, so we call it `German schoolof functionalism'.2.2 Reiss's notions about function and translationIn 1971,in her book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cholarly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in Germany, Reiss (1971) put forward a model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Reiss (1971) still held to the equivalence principle and so her theory was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In her later publications, Reiss continually insists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translation all carry out certain functions. For her, an ideal translation would be the one "in which the aim in the TL (target language) is equivalence as regards the conceptual content, linguistic form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a SL (source language) text. She refers to this kind of translation as "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From the way Reiss defines "ideal translation",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that her concept of translation is basically equivalence-based and text-bound (Nord, 2001,P.8), though she emphasizes functional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such inclination is more explicitly expressed in the following words, "every translation project is a balancing process achieved by constructing a target text under the constant restraint of a source text."(Reiss, 2004, p.3) Nevertheless, the text--typology method of Reiss brings much fresh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first time Reiss has buil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evaluation approaches and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texts and her work opens a new field for others to rethink about translation activity. Reiss believes, "Text typologies help the translator specify the appropriate hierarchy of equivalence levels needed for a particular translation Skopos (aim)."2.3 The main body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Skopos theoryVermeer (1986), the student of Reiss (1971), defined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human activity that takes place in a given situation based on action theory and made abreakthrough by putting forward his famous Skopostheori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landmark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kopos is a Greek word for "purpose", and Skopostheorie means the theory of purposeful action. According to Skopos theory, 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s 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 Skopostheorie theory includes three principal rules: namely, the Skopos rule, the coherence rul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and the fidelity rule (intertextual coherence).Coherence rule specifies that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cceptable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coherent with the receivers' situation, that is, the target-text receivers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target text and interpret it as being sufficiently coherent with their own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and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ince the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offered in the source text, it is expected to bear some kind of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urce text. This relationship is what is called "intertextual coherence" or “fidelity". One possible kind of intertextual coherence could be a maximally faithful imit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Here the third rule of Skopostheorie, i.e. fidelity rule, is got.2.4 Nord's revision of Skopos theoryFunctionalism models are being continually revised and expanded to better deal with advance in linguistics and other sciences. In her work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Nord summarizes the main thoughts of some major Germany functionalist schools in explicit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her insightful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she distinguishes two types of "translation processes". And furthermore, she proposes loyalty rule to make the Skopos principle, "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 sound not so discordant to the mainstream of translation field.3 Functionalism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ActionSince the theory of action is the very basis of functionalism,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ranslating as a variety of actions, which will be cover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To bridge the language gaps 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emerges out.Communication is thu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as such, a variety of actions. This is why action theory may be able to explain certain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ction is the process of acting, which means "intentionally (at will) bringing about or preventing a change in the world (in nature)". Action can thus be defined as an intentional "change or transition from one state of affairs to another" (Wright, 1968,p.28).Translators enable communication to take place between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re communities. They bridge the gap between situations where differences in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expectations, knowledge and perspectives are such that there is not enough common ground for the sender and receiver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by themselves.Drawing on the above rudimentary considerations,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as a variety of action, translating may be viewed as an intentional, interpersonal, partly verbal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based on a source text.4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Guide InterpretingGuide-interpreting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ravel. The guide-interpreter, traditionally speaking, is regarded as a language expert, a bilingual who can smooth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Some people hold that a bilingual can always ensur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Thousands of anecdotes, however, have shown that expectant guides and tourists are often found heading for miscommunication even if they are well-intentioned and the language they use is flawless. The major reason is that guide-interpreters fail to notice the fact that they are working more than between languages: they are also working between cultures and that culture differences may give rise to misunderstanding or miscommunication. So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will discuss this facet of guide-interpreting.4.1 Guide-interpreting: an A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preting is necessitated when people speaking different languages are not able to exchange their ideas in each other's languages. Thus it is essentially “alanguage-based service activity with a communicative function”. The aim of interpreting is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the speaker and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involves understanding and sharing the message/meaning. Here message is defined as "information the sender consciously want to convey". Translation is, by nature, communication. Hereby, being a special branch of interpreting, guide-interpreting is defined in this way: Guide-interpreting is interpreting used in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guide-interpreter to the foreign tourists in tourism industry including all the oral introductions in foreign languages concerning travel services, tourist attractions, natural or man-made landscapes, catering culture in travel, shopping in tourism, transportation in tourism etc. And is an a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4.2 Form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Differences in value systems can br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for translators (or interpreters) as value system is the co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Value system is a combination of behavior standards for making decisions and resolving conflicts. In some sense, the differences in value system are the root for all the other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behave differentl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value system. A person's value system is established by his family and society. Value system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which tells a person what is good or evil, what should do or should not do, wha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what is true or false. It directs individual's views and behaviors. Value system decides how a person communicates with others within his culture as well as across his culture.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s have different values. It is believed that people in eastern countries are more implicit, modest and face loving;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are more direct and egocentric. People from east and west behave very differently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payment, punctuality, privacy, etc.Secondly, another important cultural element resulting in mos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for translators (or interpreters) is difference in thinking pattern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get to know the world with different philosophies. People speak in the way they think. Language is not only the tool for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he refection of culture. Hoijer (1976) evenbelieves that the language of one nation is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 in some way because language,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culture, conveys people's minds and reflects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u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deepened and restricted by the patterns of thinking. Easterners and westerners think fairly differently. Chinese thinking pattern, comparatively speaking, is more intuitive, direct and romantic while western thinking is more concise, logic and theoretic. Zheng (1994) concludes that Chinese thinking pattern tends to view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so it is abstract and that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 prefers to draw conclusions from different individuals, so it is concrete. As the thinking pattern of one nation influences individual's communication mode as well as the response towards the world and attitude towards other nations,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patterns inevitably lead to inter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Apart from the above differences, differences in beliefs can also caus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Since beliefs are formed and acquired from direct experience and public opinion, beliefs are ideas of the social group of the same region in some sense. Different nation is bound to have different beliefs. The differences in beliefs are reflected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which causes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example, most westerners believe in Christianity. In the west, a lot of phrases connected with God are used. While in China, although there is no leading religion, Buddhism ha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custom and spirit.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lso function like religions and direct the daily behaviors of many Chinese people.5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Guide-interpreting through Functionalist ApproachThis chapter will be devoted to discussing how to overcom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by adopting theories given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area of guide-interpreting will be conducted as an attempt to prove how principles and ideas in functionalism can work well to overcom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the area of guide-interpreting, and then, on this basis an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comes the conclusion as to theexposition of functionalism in guide-interpreting.It is now known that functionalism can serve as the theoretic basis to expla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spects of guide-interpreting. But this is not enough. In practical work, guide-interpreters need to adopt concrete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in the practice of overc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this chapter, how the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through functionalist approach can be adopted in the practice of overcom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guide-interpreting will be illustrated and analyzed. The exemplifications will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linguistic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s, namely,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 imagery confrontations and discourse patterns.5.1Overcoming Barriers of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 in Guide-interpretingSome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 originate from Chinese social life, customs and beliefs. These terms are rich in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China and can hardly be conveyed into a western language like English. Although one can sugges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m, the connotation and associative of these terms will never dawn upon the western tourists until they have learned enough about Chinese affairs,so cultural amplification is advisable to overcom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barrier of culture-specific expressions.Functionalism gives weight to the information acceptability in target culture. And a translator/interpreter is supposed to convey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at least likely to be meaningful to target-culture receivers. Besides, in guide-interpreting it is the guide-interpreter's responsibility both to convey the acceptable information to foreign tourists and to propagate China's history and culture so as to make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attractive to foreign tourists for there is an saying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that the beauty of sights depends on the speech of guides.Example 1:Source Text: 这对年轻夫妇并不相配,一个是西施,一个是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