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森林和草原SOC向SIC转移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

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推荐表推荐类别:西部优秀气象人才推荐人选张凯专业领域: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工作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推荐单位:甘肃省气象局填报日期:2020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制2020年7月推荐人选承诺本人在气象“十百千”人才计划推荐评审过程中诚实守信,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及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客观、准确有效的。

如有任何不实或隐瞒,本人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并按有关规定接受处理。

推荐人选签名:日期:年月日姓名张凯性别男民族汉族照片出生年月197606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工作单位(填写法人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参加工作时间200407身份证号现职称(资格时间)副研究员(201112)岗位级别(聘任时间)专技五级(201907)现工作岗位科研手机近3年年度考核情况2017年:优秀2018年:优秀2019年:优秀是否为国家人才工程人选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双百”计划人选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气象部门青年英才否入选年份是否为原气象部门西部优秀青年人才津贴获得者否入选年份主要学习经历教育类型起止时间校(院)、系及专业学历学位全日制19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全日制20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硕士在职学习201909-至今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博士二、专业能力和业绩成果(仅填写科技、人才、业务技术个人奖励和荣誉,限填5项。

其中气象领军人才、首席气象专家推荐人选应填写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荣誉,青年气象英才和西部、东北优秀气象人才推荐(三)代表性成果情况(限填8项,不超过2页)论文论著等总体情况(推荐人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时,只统计1次):第一(通讯)作者在正式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共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9篇,包括:核心期刊论文26篇、SCI(E)收录篇、EI收录3篇;通讯作者论文篇,包括:核心期刊论文篇、SCI(E)收录篇、EI收录篇。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范文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范文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干旱和半干旱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

这些区域中的草地和灌丛群落,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还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研究这些区域内的草地与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我国西北的戈壁沙漠、内蒙的草原等。

通过实地调查和遥感数据收集,结合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跨学科方法,对草地和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进行研究。

三、草地群落谱系结构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群落中,我们发现群落的物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气候适应性。

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生长速度、抗旱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群落中的地位。

通过对物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具有相似生态特性的物种往往在群落中形成紧密的谱系关系,这表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在群落中的分布和共存密切相关。

四、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在半干旱区的灌丛群落中,我们发现灌丛的种类繁多,且各物种间的谱系关系复杂。

灌丛的生长发育受气候、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同物种在灌丛群落中的分布和共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适应性。

通过对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分析,我们发现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

五、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其在群落中的分布和共存密切相关。

具有相似生态特性的物种往往在群落中形成紧密的谱系关系。

2. 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和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气候适应性。

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生长速度、抗旱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群落中的地位。

3.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存关系是维持群落稳定的重要因素。

通过物种间的竞争、共生等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群落结构。

西北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_程国栋

西北干旱区生态需水研究_程国栋

( WCRP )、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 I G BP ) 等 , 目的是 通过全球 、 区域和流域等不同尺度和交叉学科的途 径探讨环境变化下的水循环及与之相联系的资源与 环境问题 。 变化环境中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的脆弱 性研究成为热点 , 前沿问题突出反映在水文循环的 生物圈方面 ;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资源演变规律 ; 水 与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 、 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 用影响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安全等 , 而生态需水 问题却隐含在各个前沿问题之中 。 随着国际计划的 推动 , 国 内对生 态需 水问 题也 已展开 研究 。 国家 “九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 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是近年来关于西部流域水 [ 3] 循环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科研项目之一 , 生态需水量则是该项目研究的重要内容 。 中国工程 院一期咨询 项目 《 中国 可持 续发展 水资源 战略研 究》 完成的 9 个专题报告 , 也对生态环境用水做出 了初步测算 。 由此可以看到 , 水资源和生态相关性 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 而生态需水量研究又成 为重中之重 。 目前关于生态需水量的概念与定义还 没有统一的认识 。 根据研究可概括为广义的生态需 水和狭义的生态需水 , 广义的生态需水是指维持全 球生物地理过程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 , 包括水热平 衡、 水沙平衡 、水盐平 衡等 。 狭义 的生态需水是 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 的水资源总量
收稿日期 : 20060421; 修回日期 : 20060912 .
2 国内外生态需水量的研究现状及面 对的挑战
2 . 1 生态需水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生态需水对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已引 起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 代以后 , 国际有关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国际水科学计 划 , 如国 际 水 文 计 划 ( I H P )、世 界 气 候 研 究 计 划

《2024年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范文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干旱和半干旱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

这些区域中的草地和灌丛群落,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还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

因此,对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多个典型草地和灌丛群落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样本采集、实验室分析和谱系结构分析。

(一)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包括我国西北的多个省份,这些地区具有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草地和灌丛群落类型丰富。

(二)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对研究区域的草地和灌丛群落进行实地调查,记录群落类型、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等信息。

2. 样本采集:在每个群落中采集土壤和植物样本,用于实验室分析和谱系结构分析。

3. 实验室分析:对样本进行化学和生物分析,测定土壤和植物的理化性质。

4. 谱系结构分析: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运用谱系分析方法,研究草地与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

三、研究结果(一)群落类型与物种组成研究区域的草地和灌丛群落类型丰富,主要包括草原、荒漠草原、灌丛等类型。

每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各异,但都以适应干旱—半干旱环境的植物为主。

(二)谱系结构特征通过对谱系结构分析,发现研究区域的草地与灌丛群落具有明显的谱系结构特征。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包括竞争、共生、寄生等。

这些生态关系在群落的谱系结构中得到了体现。

(三)环境因素对谱系结构的影响环境因素如降水量、温度、土壤类型等对群落的谱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在降水量较低的地区,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单一,谱系结构相对简单;而在降水量较高的地区,群落的物种组成更为丰富,谱系结构也更为复杂。

此外,土壤类型和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群落的谱系结构。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氮对施肥的响应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氮对施肥的响应

地势平坦( 坡度约 为≤5 。, 面积 2 5mX4 5m) 的样区 , 内设
式会 加剧 草地退化导致土壤肥力不 足 , 引起 其局部生态系统
功能 和碳 、 氮 的变化 , 进而影 响全球气候 的改变咧 。采用合理 施 肥措施 提高土壤碳 、 氮贮 量是缓解气候变 化的重要途径【 l 1 。 此外 , 氮是各种 陆地生 态系统 ( 森林 、 农 田、 荒漠 、 苔原 等 ) 初
原 东缘 高寒草 甸为对象, 研 究 了无机 氮肥 添加对 土壤有机碳 、 有机 氮的影响 。 结果表 明: ( 1 ) 适度施肥能够提 高土壤 中有机碳 、 氮 的含 量。 同时 , 施肥能够激发土壤有机碳 、 氮的分解速率 , 使 土壤有机碳和有机 氮含量 下降, 激发效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强 ,
本 试验在 兰州大学 高寒草甸 与湿地 生态 系统野外 试验
土壤有机碳 的测定用湿烧 法的重铬酸钾 ( K c 0 7 ) 氧 化法 ( G B 9 8 3 4 — 8 8 ) , 消煮条件为 2 0 0  ̄ C, 1 0 ai r n 。 土壤有机氮的测定 采用半 微量 凯 氏定 氮法 ( G B 7 1 7 3 — 8 7 ) , f 肖 煮条 件为 先 1 8 0  ̄ C 温度下 3 0r a i n , 后 3 8 0 %温度下消煮 1 5 0mi n 。消煮液在 自动
1 . 4 土样 测 定
甸生态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试验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
研究对 象 , 实施长期定 位施肥 试验 , 旨在探 明高 寒草甸 土壤 有机碳 、 氮对施肥 的响应 , 进 而为全球气候 变化 大背景 下对 高寒草甸土壤的恢复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
1 材料与方法
1 . 1试 验 区概 况

《2024年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范文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为该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草地与灌丛群落不仅为当地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同时也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减缓气候恶化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该区域草地与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生态学特征及演化历程,从而为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干旱—半干旱区因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如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等,使得该区域的植被类型和分布呈现出独特的规律。

草地与灌丛群落作为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其谱系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群落的进化历史、物种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环境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生态学中的谱系分析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与灌丛群落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已有的生态学研究资料。

通过收集这些数据,构建群落的谱系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1. 谱系结构特征:通过对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的谱系结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和物种组成特征。

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和组成受到气候、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物种多样性: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较高,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等,对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 群落演替:在长期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区域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些物种逐渐消失,而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则逐渐成为优势种。

这种演替过程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和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4. 空间分布:利用GIS技术对群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群落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盐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

中国西北干旱荒漠区盐生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

调查研究, 我国现有盐生维管植物共 423 种, 分属 66 科、199 属, 占世界盐生植物总数的 27% 左右 1 。在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区系中共 有维管植物 82 科, 484 属, 1704 种 2 , 其中包含有 208 种盐生植 物, 分 属于 31 科、90 属, 占 西北干旱 荒漠区 植物总 数的 12% , 占我国盐生植 物总数的 49% , 具 有丰富的盐 生植物多样性。其中藜科具有最为丰富的盐生植物 多样性, 共有 19 属, 62 种盐生植物, 其次是菊科, 含 有 11 属, 26 种盐生植物, 含有盐生植物较多的几个 科如表 1 所列:
26
12
17
8
15
7
15
7
8
4
7
3
8
4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9043503) 经费资助
* * 通讯联系人 收稿日期: 2002- 06- 11, 修订日期: 2002- 08- 27
18
干旱区研究
19 卷
从表 1 可以看出含有盐生植物较多的科, 一般 也是在干旱荒漠区种类丰富、分布较多的科, 多是在 荒漠植物群落中的 建群种或优势 种。在干旱 荒漠 区, 土壤含盐普遍较高, 具有大面积的盐碱土和人为 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的次生盐渍化土壤, 因此干旱荒 漠区的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
品质 良 低 中
地肤属 驼绒藜属 甘草属 琵琶柴属 沙枣 海乳草
草本、半灌木 半灌木 多年生草本 半灌木 小乔木或灌木 多年生草本
全株 叶、嫩枝 全株 嫩枝 叶、果实 全株
优、中 良 中 中 优 中
巨车前 绢蒿属 芨芨草 大麦属 蔗草属 芦苇
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

西部荒漠典型区LUCC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以尉犁县为例

西部荒漠典型区LUCC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以尉犁县为例

了额 济 纳 天 然 绿 洲 2 5 a来 L C U C及 景 观 格 局 变
化 [一 。 2
长 期 以来 , 在人 为 因素 的干 扰 活 动下 以及 受 到
生存 、 源环境 和社 会经 济 的持 续发 展 。土地利用 / 资
覆 盖变化 是全球 环境 变 化研 究 中的 一个 重 要 环节 , 景 观生 态学 是土 地 利用/ 盖 变化 的一 个重 要 的研 覆 究 手段 。土地 利 用/ 被 变 化 对全 球 环 境 变化 和 可 覆
持续 发 展 日益显著 的影 响 , 人类 逐 步 认识 到 在全 使 球 生态 环境 变化研 究 中 , 讨土 里利 用/ 被变化 的 探 覆 特 征及 其驱 动机 制的重要 性 和迫切性 … 。景观格 局 及 其变 化特 征分 析是景 观生 态学研究 的核 心研究 之

行研究 分析 , 结合 当地 自然社会 经济 统计数 据 , 合 综 分析我 国西 部 荒 漠典 型 区 L C U C的 驱 动 因素 , 旨在 为该地 区生 态环境 与 社会 经 济 的 健康 、 定 及 持 续 稳
自然 因素 的影 响 , 河 中 下游 流 域 L C 塔 U C及 景 观 类
型与格 局发 生 了显 著 的变 化 , 态 环境 表 现 出 不稳 生 定波 动 。本 文 选 取 尉 犁 县 为研 究 区 , 用 遥 感 和 利 GS技术对 其 土地 利 用/ 盖 变 化 以 及 景 观 格 局 进 I 覆
极 大 的作用 。许 多学 者 围绕 景 观 格局 特 征 、 观格 景 局 特征 时空 变化及 其驱 动机制 分析 方面进 行 了大量 研究 。宋 开 山 等 选 择 三 江 平 原 为 研 究 区域 , 用 采 G S空间分 析功 能下 对三 江平 原 土 地利 用 方式 及格 I 局 的动 态变化 进行 了定 量研 究 ; 伟 等 利用 景 观 空 赵 间格 局分 形模 型 , 获取 景 观 类 型 的分 形 维数 和 稳定 性 指数 以及景 观多样 性指 数 、 离度 指数 、 分 破碎度 指 数、 均匀 度指数 和优 势度 等指标 , 重庆市 进行景 观 对 格局 动 态 变 化研 究 ; 春雨 等 在 3 刘 S技术 支持 下 , 采 用 景观 生态空 间分 布 格局 分 析 方 法 , 各类 土 地分 从 布 面积 变化 和类 型转 移趋 向与 幅 度两 个 方面 , 分析

干旱荒漠区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干旱荒漠区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荒漠 区土壤碳 的分布 、土壤 碳 通量过 程 、影响 因素等 方 面 的研 究现 状 进 行 系统 总结 的基 础 上 ,指 出
当前仍 存在 诸如 荒漠 土壤 固碳 机理 、碳 转移 和 归宿 、多尺度 荒 漠生 态 系统碳循 环 以及 荒漠 生 态 系统
对 气候 变化 的响 应过 程与机 理 等方 面 的不足 ,需要 对 这 些科 学 问题做 进 一 步的深入 研 究 。 同时 ,非
4. n’an Soil and W ater Conversation M onitoring Sub-Station ,Yah'an,Shaanxi 716000,China)
Abstract:Large area of arid deserts is an im portant carbon pool,and the carbon cycle in these areas is also a key ecological process im pacting atm 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global change.U nderstanding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soil carbon cycle has im 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accurately estimating global carbon budg— et.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and rational utility of regional soil and w ater resources, research status of soil carbon distribution,soil carbon flux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rid desert re— gions w ere system atically review ed.It w as dem onstrated that current studies are not sufficient on soil car— bon sequestration m echanism s,carbon transfer and destination,multi—scale carbon cycle in desert ecosys— tern ,respons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desert ecosystem to clim ate change,and etc.Thus,these issues need further study.M eanwhile,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monitoring network of carbon fluxes for desert ecosystems,and to strengthen the sustainable managem ent of soil carbon in deserts. Key words:arid desert; soil carbon; carbon cycle; carbon leaching; progress

浅谈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在防风固沙中的作用

浅谈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在防风固沙中的作用

浅谈西北干旱地区林业在防风固沙中的作用作者:陶鑫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1年第08期摘要本文基于西北生态环境问题,简述了西北干旱地区概况,从西北林业发展防风固沙的作用入手,提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发展;防风固沙作用;水土流失;西北干旱地区中图分类号:S72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8–0120–02Discussion on the Function of Forestry in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in Northwest Arid AreaTAO Xin (Minqin County characteristic forest fruit industry center, Minqin, Gansu 733399)Abstrac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northwest China, briefly describes the arid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starts with the role of wind prevention and sand fix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 Northwest China, accelerating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orthwest China.Key words Forestry development; Wind-break and sand fixation; Soil and water loss; Northwest Arid Area1 西北干旱地区概况西北地区处于我国内陆,是指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至长城以北的地区,具有面积广、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大、利于边境贸易等特点。

干旱区研究小木虫

干旱区研究小木虫
• 干旱区小木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和行为习性与其他木虫有所不同
干旱区小木虫与其他木虫的比较研究意义
• 了解干旱区小木虫的独特适应策略和生态地位
• 为木虫类群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
02
干旱区小木虫的形态特征与生理适应性
干旱区小木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干旱区小木虫的形态特征
• 体型较小,体壁较厚,有利于保持水分
• 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干旱区小木虫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干旱区小木虫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 深入研究干旱区小木虫的生态适应性和保护机制
• 探讨干旱区小木虫在不同环境压力下的生存策略和恢复能力
• 研究干旱区小木虫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干旱区小木虫在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干旱区小木虫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 与植物资源和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干旱区小木虫的地理变异
• 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适应不同环境的小木虫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 生理特征的地理变异:不同地区的小木虫具有不同的生理代谢能力
• 行为特征的地理变异:不同地区的小木虫具有不同的行为习性
⌛️
干旱区小木虫的分布与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小木虫分布的影响: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对小木
虫分布有重要影响
• 小木虫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通过调整分布范围、生活习性和繁殖
策略来适应气候变化
干旱区小木虫与其他木虫的比较研究
干旱区小木虫与其他木虫的相似性
• 都属于昆虫纲,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 生活习性和生活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干旱区小木虫与其他木虫的差异性
• 干旱区小木虫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较强,对其他木虫具有竞争优势

SPAC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干旱区研究应用初探

SPAC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干旱区研究应用初探

SPAC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干旱区研究应用初探
贡璐;潘晓玲;常顺利;张旭
【期刊名称】《新疆环境保护》
【年(卷),期】2002(024)002
【摘要】本文介绍了干旱区SPAC系统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就SPAC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了简要总结.SPAC系统在干旱区有其广泛的应用基础.指出SPAC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为绿洲稳定性服务的.
【总页数】4页(P1-4)
【作者】贡璐;潘晓玲;常顺利;张旭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43
【相关文献】
1.干旱区膜下滴灌棉田SPAC系统水分通量模拟 [J], 李惠;梁杏;刘延锋
2.西北干旱区SG-SPAC系统水力模型的建立 [J], 武强;张志忠;董东林
3.基于SPAC系统的干旱区枸杞蒸腾耗水模拟与分析 [J], 徐利岗;杜历;李金泽;汤英;王怀博;唐瑞
4.极端干旱区葡萄SPAC系统水流阻力规律研究 [J], 刘洪波;白云岗;张江辉;虎胆.吐马尔白
5.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对人工草地SPAC系统影响初探 [J], 孙海龙;吕志远;郭克贞;徐冰;马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

项目名称: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首席科学家: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一、研究内容本项目的总体设计是基于我们在干旱区盐碱土中的最新发现:盐碱土正在以无机形式大量吸收碳。

为系统破解这一自然现象,并对其在全球碳循环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正确评估,①需要探索这种无机吸收的发生过程与机理,及其与盐碱土的类型、理化属性的关系;②需要了解各类盐碱土的分布规模与形成演化过程,以确定这种无机吸收的规模与动态;③由于无机碳吸收的最大来源是土壤中的有机呼吸,因此需要研究干旱区盐碱土中有机碳的形成、转化、储存与消耗过程;④将上述研究结果推演到亚欧内陆干旱区乃至全球盐碱土的尺度上,以确定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我们需要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是:①干旱区水盐运移与盐碱土无机碳吸收的关系。

主要回答盐碱土的形成、演化机理,盐碱土的理化特征、物理环境、化学属性等与无机碳吸收的关系;以确认“迷失碳汇”是否在盐碱土区以无机形式巨量储存。

②盐碱土区有机碳碳循环过程及其与无机碳循环的关系。

主要回答干旱区盐碱土有机碳的同化、转化过程与其在地下的存在形式与动态,地下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等。

③干旱区盐碱土碳循环过程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主要回答盐碱土碳汇功能的强度、属性与动态,以期最终确定干旱区盐碱土碳循环的全球意义。

围绕关键科学问题,设置以下主要研究内容:1.盐碱土无机碳吸收的过程与机理及其和水盐运移的关系作为只发生在盐碱土上,而不发生在其他类型土壤上的独特无机吸收现象,其发生过程与机理必然和盐碱土的基本属性(含盐、碱性等)密切相关。

而盐碱土的形成、演化是干旱区独特自然条件下水盐运移的结果。

因此,项目首要的基础工作,是研究盐碱土的类型与分布规模、水盐运移与盐碱土的形成演化的关系、积盐区的形成与调控;以野外调查取样、控制实验、同位素示踪等手段,研究环境物理因素对盐碱土二氧化碳吸收的作用机制、盐碱土碳吸收的化学过程与机理、盐碱土类型和理化属性与碳吸收的关系,为估算全球盐碱土的无机吸收总量提供依据。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干旱半干旱区SPAC水分运移过程研究进展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干旱半干旱区SPAC水分运移过程研究进展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干旱半干旱区SPAC水分运移过程研究进

张宇;张明军;王家鑫;鲁睿;刘灵灵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2024(44)4
【摘要】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是生态水文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其水分运移过程对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植被建设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氢氧稳定同位素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有助于揭示这一过程。

介绍了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土壤-大气界面、土壤-地下水界面、土壤-植物界面和植物-大气界面水分补给传输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土壤水分来源和蒸发;水分补给入渗机制和滞留时间;植物水分来源和水力再分配;蒸散发分割和叶片吸水的相关研究,同时明确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以及未来亟需加强的方面,以期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14页(P1360-1373)
【作者】张宇;张明军;王家鑫;鲁睿;刘灵灵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省绿洲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
【相关文献】
1.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2.干旱半干旱地下水浅埋区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3.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稳定性氢氧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
4.干旱半干旱荒漠化草原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同位素分布特征——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
5.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集雨补灌对马铃薯田水分运移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北高山峡谷区森林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研究——以四川洛须自然保护区为例

川西北高山峡谷区森林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研究——以四川洛须自然保护区为例

川西北高山峡谷区森林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研究——以四川洛须自然保护区为例吴胜义;王飞;徐干君;马浩;党禹杰;吴菲【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22(31)9【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碳汇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研究分析洛须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碳储量结构特征,有利于揭示川西北高山峡谷区森林碳储量、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提升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水平和开展森林经营碳汇具有重要意义。

洛须自然保护区内不仅分布着重要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rubescens)和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等暗针叶林,还广泛分布着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小叶杜鹃(Rhododendron parvifolium)等灌木林。

以201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基础,叠加森林矢量数据与DEM数据,通过应用生物量转换和扩展方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探究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研究表明:针叶林碳储量138067.7 t、碳密度11.8 t·hm^(−2),灌木林碳储量81228.9 t、碳密度2.9 t·hm^(−2),是主要的森林碳储量贡献者。

乔木林中,成熟林碳储量最大,占42.2%;川西云杉林碳储量76800.3 t、碳密度33.9 t·hm^(−2),高山柏林碳储量61267.4 t、碳密度6.1 t·hm^(−2)。

针叶林碳储量集中在3701—4300 m之间,占针叶林总碳储量的95.2%;灌木林碳储量集中在4101—4700 m之间,占灌木林总碳储量的79.7%。

针叶林碳储量集中在陡、急、险坡,占针叶林总碳储量的97.2%;急坡、陡坡、险坡碳储量和碳密度均位列针叶林前3位。

灌木林碳储量集中在26°—45°之间,占灌木林总碳储量的80.3%。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高前兆;史胜生;温培安;李烈;郝美玲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1992(12)4
【摘要】据统计,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供开发利用的河川径流资源约为140KM^3,山前平原地区还有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11KM^3,流出境外的河川径流资源为56.5KM^3,目前状况区内总用水量已达62.6KM^3。

从现状分析,水资源利用已进入紧缺状态,因此从现在起,水资源利用不仅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保护和改善环境。

为此建议采取协调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建设和优化绿洲生态系统,开展节水,保障区内生态林草和人工造林用。

【总页数】12页(P1-12)
【关键词】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作者】高前兆;史胜生;温培安;李烈;郝美玲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J], 张振龙;孙慧;苏洋;何昭丽
2.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问题分析 [J], 孟华;王宝清;郑伟
3.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任福文;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任朝霞;马彦华
4.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天然降雨水资源的直接利用途径 [J], 黄河清;
5.“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经济生产要素匹配关系研究 [J], 李贺娟;李万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徐干君;柴永煜;颜亮;吴胜义;李勇;康恩泽;汪晓东;杨澳;康晓明;张骁栋【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22(39)9【摘要】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寒草甸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碳通量也随之改变。

当前,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的碳通量组分变化特征仍不明晰,对于深入理解高寒草甸碳源汇格局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产生阻碍。

本研究以4个退化梯度(对照样地、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夏季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甲烷(CH)通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

结果表明:1)夏季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为显著的CO 汇,NEE范围为-1 437.55~-98.45 mg·(m^(2)·h)(CO),NEE、ER和GEP随着高寒草甸退化而显著减弱(P <0.05);同时高寒草甸呈微弱的CH汇,平均吸收速率为0.029 mg·(m^(2)·h)(CH),CH通量随退化加剧无显著变化(P>0.05)。

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被盖度是影响NEE、GEP和ER的主要环境因素。

本研究发现高寒草甸碳汇从轻度退化到中度退化急剧减弱了约55%,说明加强预防高寒草甸从轻度到中度退化的演替,将有效维持高寒草甸的碳汇功能。

【总页数】10页(P1733-1742)【作者】徐干君;柴永煜;颜亮;吴胜义;李勇;康恩泽;汪晓东;杨澳;康晓明;张骁栋【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湿地生态功能与恢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相关文献】1.草地退化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及其原因2.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固碳通量影响的模拟研究3.青藏高原腹地不同退化程度高寒沼泽草甸生长季节CO2排放通量及其主要环境控制因子研究4.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上增温和优势植物物种去除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5.不同退化程度下的高寒草甸主要温室气体通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马超;耿绍波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土壤呼吸在全球碳收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陆地土壤呼吸研究中,干旱、半干旱区是未知数最多、最不确定的区域之一.总结了近几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进行的土壤碳通量的研究工作,重点阐述了土壤呼吸的日变化、月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湿度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各种因素,最后提出
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碳通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马超;耿绍波
【作者单位】新疆电力设计院水保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1;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
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1.9
【相关文献】
1.干旱半干旱区不同环境因素对灌木群落土壤呼吸影响研究进展 [J], 骆翔宇;孙紫英
2.西北半干旱区葡萄园生草体系中土壤生物学特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J], 惠竹梅;岳泰新;张瑾;程建梅;李华
3.干旱半干旱区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呼吸影响研究进展 [J], 王新源;李玉霖;赵学勇;
毛伟;崔夺;曲浩;连杰;罗永清
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井工开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J], 马康;杨帆;张玉秀
5.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井工开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J], 马康;杨帆;张玉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i r a i c u e a g r p o o to o l n r a i a b n Th o g h “ OC COz S C”m ir — a b n c — rd a e n l d sl r e r p r i n s i i o g n c c r o . r u h te S - -I co c r o y c e h o l r a i c r o a r n f r t h o l n r a i a b n l ,t e s i o g n c a b n c n t a s e o t e s i i o g n c c r o .To s u y t e mi r t n a d t a s o — t d h g a i n r n f r o
ma in p o e sa de tmaet eta se mo n a x o ep r ft e” isn ”c r o ik Th sp p r to r c s n si t h r n f ra u tc ne p s a to h m sig a b n sn . i a e
d s rb d t e me h n s o h r n f r a d i t o u e e e a t o s t a c l t h mo n fc r o e c i e h c a im ft e t a s e n n r d c d s v r l me h d o c l u a e t e a u t o a b n t a s e .W e c n r s e o t e e me h d ,a d e p u d d t e b o e c e i lwa so t b e io o e t c — r n fr o t a t d t h s t o s n x o n e h i g o h m c y fs a l s t p e h a n q e . P o lm s e it d i h e e r h we e d s u s d twa o n h e r s a c s c r i d o tj i u s r b e x s e n t e r s a c r ic s e .I sf u d t e f w e e r h wa a re u n
ZHANG i L n,S a g y n ,C UN Xin - a g AO i i J — n,GAO h n - a x C e g d ,ZHANG e x a Yu - i n
( o l n trC n ev t na d Deet iain C mb t g,Mi i r f E u a in S i a d Wa e o sr a i n sri c t o a i o f o n ns yo d c t , t o
西 北 林 学 院学 报 2 1 ,2 ( ) 4  ̄4 00 52 : 0 4
J u nr a rh s rsr iest o y
西北 干 旱 区森 林和 草原 S OC向 SC转移 的研 究进展 I
张 林 , 向阳 曹吉 鑫 , 程达 ,张 月鲜 孙 高
Re e r h Pr g e so i Or a c Ca bo a s e o S i I o g ni r n t s s a c o r s fSo l g ni r n Tr n f rt o l n r a cCa bo a e i n For s n a s a d So li r h s i e s e ta d Gr s ln l n No t we t Ard Ar a
( 京林 业 大 学 水 土 保 持 与荒 漠 化 防治 教 育 部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0 8 ) 北 北 00 3

要 : 旱 区的 土壤 碳是 全球碳 库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西 北干旱 区土壤 无机 碳 比重较 大 , 通 过 干 且
“ O _0 -I” S C C 2SC 的微碳循 环 系统存在 着土壤 有机 碳 ( OC 向土壤 无机碳 ( I ) S ) S C 的转移 , 究该 迁移 研 转化 过程 、 算其转 移量 , 估 可揭 露“ 漏” 遗 的一部 分碳 汇 。表 述 了该地 区 S OC向 SC转移 的机理 , I 介 绍 了几种 常用计算 碳转移 量的方 法, 并对其进行 对 比分析 ; 点阐述 了应 用碳稳 定 同位 素技 术的生 重 物地 球化 学方法在碳 转移量 计算 中的应 用 。但 目前 国 内外对该 方 面的研 究仍较 少见 , 计 算碳 转 且 移量 的过程 以及对 土壤 C 区分等还存 在着许 多不确定 性 , O 测定 结果 只为 估算值 。在 以后 的研 究 中, 应加 强 S 0C向 S C转移 的影响 因子研 究 , I 降低 试验误 差 。 关键 词 : 西北干旱 区 ; 土壤有机碳 ; 土壤 无机碳 ; 转移 碳 中 图分 类号 :7 4 1 ¥ 1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 17 6 ( 0 0 0 —0 00 1 0 —4 1 2 1 ) 20 4 —5
B i n o ety Unv ri ej gF rsr iest i y,B iig 1 0 8 ,C ia e n 00 3 hn ) j
Ab t a t The s i c r o n a i e i ns i n i p r a tc mp e t o h l ba a b n p 1 No t we t src : o l a b n i rd r g o s a m o t n o on n ft e g o lc r o oo . r h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