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是在东晋时期,由门阀贵族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十分盛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晋门阀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晋晋宣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僚制度已经开始衰落,而门阀家族开始逐渐崛起。
门阀家族往往由有权势和财富的家族组成,他们通过婚姻联姻、地方势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积累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东晋时期,门阀贵族通过亲属和婚姻关系网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
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依赖。
门阀贵族通过掌握各级政府的职位,以及地方势力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种门阀贵族群体的形成,使得东晋政权的权力逐渐集中在少数门阀家族手中,而非广大百姓和官僚。
东晋门阀制度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贵族群体通过亲族关系和地方势力的掌握,使得政治权力逐渐成为少数人的私有财产。
这导致政治腐败的加剧,权力滥用和贪污成为常态。
同时,门阀贵族群体之间的争斗和利益冲突也常常给东晋政权带来不稳定因素。
除了对政治的影响,东晋门阀制度还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
响。
门阀贵族群体通过控制土地、奴隶和财富的积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他们往往通过兼并和收购方式获取更多的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度越来越高,农民的土地被侵占,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贫困化。
总体来说,东晋门阀制度是一种以门阀贵族群体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尽管门阀贵族群体在东晋政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是导致东晋政权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原因之一。
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1
学校:贵州大学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历史年级:081姓名:孔祥涛学号:080501110109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的发展演变与国家命运摘要: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政权更迭频繁,但政治经济制度上多有建树,其中门阀士族制度就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
门阀士族制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这一制度在这些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并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门阀制度在这一时期盛行,不仅垄断了经济、政治、军事,同时还垄断了文化,所以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在国家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权的稳定以及盛衰兴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种制度又需要依赖国家而存在,国家的政策以及皇权的发展都会影响这一制度的发展,所以国家的盛衰兴亡、国家政策以及皇权也反过来影响了门阀士族的壮大和缩小。
关键词:门阀士族制度特点发展过程关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特权国家命运影响门阀士族制度正文:特点: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享有世代为官的特权,经济上可以按官品占田和本人及家属、衣食客、佃客等免除赋役的特权。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逍遥法外权。
西晋王朝对士族犯罪每从宽惠,不论定罪和量刑都另立标准。
士族犯罪,按照“八议”⑴,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减刑和免刑,或者用金钱来赎罪。
所以后来东晋熊远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
”⑵谈到门阀士族制度自然不能忘掉这一时期特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即士人分为九等,“中正”是评定士人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因此,九品中正制就成为士族地主巩固其政治特权的有力工具。
当时,家世是定“品”的唯一标准,所谓“计资定品”,就是以门资、官资作为决定品弟的依据。
世家大族利用这一制度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与国家命运:门阀士族制度不是在魏晋南北朝突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时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
北魏孝文帝也进一步接受这种门阀制度,广泛推行。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有三:一、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
即所谓“凡厥衣冠(冠族华胄),奠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
因而后来便出现了“门地二品”之用语①。
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是否达到五品以上清官高位,全都与门阀或门地是二品还是卑庶相适应。
《晋书·王述传》:出身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官品七品清官)”。
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他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自开一代风气。
《南史·谢方明传》:出身第一流高门陈郡谢氏,东晋末刘穆评他与另一著名高门济阳蔡廓曰:“谢方明可谓名家驹,及蔡廓,直置并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
就是说单凭门阀,两人今后就有资格当三公(官品一品),何况还有才干。
总之,这个时期一般不再是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而是门品决定官品。
至南北朝,高级士族特权更加制度化。
南朝前期有“甲族(高级士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低级士族)以过立试吏”之格,见《梁书·武帝纪上》。
第一流高门依惯例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北朝前期魏孝文帝“制定姓族”,全盘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门阀制度,任用官吏,“专崇门品”,形成“以贵承贵,以贱袭贱”②。
二、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
《宋书·宗越传》:“本为南阳次门(即低级士族,不服徭役)”。
东晋未地方长官赵伦之发觉户籍混乱,乃命长史范觊之加以整顿。
中国古代史课件 11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皇权复兴
第十一讲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与皇权复兴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二、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三、南朝皇权的复兴一、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南北政治大势东晋 317—420 南强北弱——北强南弱 宋 420—479 东晋门阀政治——南朝皇权政治 齐 皇帝:高级士族——低级士族——寒人 479—502 梁 502—557 朝廷:士族当权——寒人兴起 陈 557—589南北政治大势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二《南朝陈 地最小》 “晋南渡后,南北分裂,南朝之地,惟 晋末宋初最大,至陈则极小矣”。
卷一一《宋世闺门无礼》 “宋武起自乡豪,以诈力得天下,其于 家庭之教,固未暇及也”。
卷一二《陈武帝多用敌将》 “陈武帝,起自寒微”。
二、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门阀政治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状的柱子,左边的叫“阀”,右 边的称“阅”。
阀阅,先秦以来,阅仅指个人仕途中的功劳。
东汉 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家族中往往多人出仕, 于是出仕者的阀阅便又成为家族荣誉、声望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当于门第 。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 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 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 的变态。
它的存在是暂时 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 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 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 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 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 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 是门阀政治时期。
——田余庆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东晋一代政治史,大部分时间是表现为几个执政 家族兴衰交替的历史。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邪王氏 陈郡谢氏 颍川庾氏 太原王氏东晋陶女俑谯国桓氏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琅邪王氏诸兄弟 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 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 共天下。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元帝(司马睿)正会,引王丞相(王导)登御床,王公 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
门阀制度
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 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
门阀制度
• 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例如:指家门贵盛 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 族”、“世家”。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 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 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 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 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 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 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 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 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曹魏实行 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 族,又称门第、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 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 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 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 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 的门阀政治。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 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 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 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 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 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直到唐代, 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 举制度所取代。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的门阀制度
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指政治和社会上的门阀家族对统治的垄断和控制。
门阀制度在东晋时期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门阀制度源于三国时期,东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门阀家族是指政治家族或望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土地和财富,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要资源,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家族网络和利益集团。
门阀家族通过政治联姻和婚姻关系,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客观条件和门阀内部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担任重要职位,如官吏、将领、宰相等,来掌握政权,并通过控制朝廷的人事任免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门阀家族之间还通过联盟关系,加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门阀家族的势力范围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但在东晋时期,门阀家族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门阀制度的存在导致了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稳定。
门阀家族之间的斗争和权力争夺经常发生,使得朝政混乱不堪。
另外,门阀家族的垄断和掌握资源的能力,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这一切都为后来的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乱奠定了基础。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中古的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
所以门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当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社会制度的成分是次要的。
只有到了隋唐以后,方才逐渐完全转化为社会制度,并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一、兴起1.政治因素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2.经济因素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
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
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二、繁荣1.原因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
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2.表现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皇权政治的变态-东晋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东晋门阀政治》读书报告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学者历来见仁见智,并无统一的理解。
‚本书所指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不同于中外学者多倾向于认为门阀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了好几个世纪之久,田余庆先生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代。
为什么把门阀政治称为皇权政治的变态呢?书中后论三中田先生认为:‚从理论上说来,在皇权政治格局下,不但宗族力量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且一切其他社会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
‛然而东晋居高位的士族,其权势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于皇权之上。
据《晋书》载,王敦叛乱,王师败绩,‚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敦收周顗、戴若思害之。
以敦为宰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邑万户,使太常荀崧就拜,又加羽葆鼓吹,并伪让不受。
‛王敦叛乱攻入建康后,皇帝竟无可奈何,打算回琅邪,王敦的结果却是加官进爵。
皇权衰落、士族权势熏天显示得淋漓尽致,皇权的变态可见一斑。
门阀与皇权‚共天下‛,是东晋门阀政治的最基本的特征。
由皇权的变态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问题,变态的原因是什么呢?换言之,出现门阀政治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书的后论中,田先生认为形成条件是以下三个:‚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
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江左门阀政治的相应变化。
对于第一个条件,书中阐释颇多。
八王之乱的结果是东海王司马越胜利,然而司马越并不具备皇室近属的名分。
他力求联络关东的士族名士,以求支撑自己的统治,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影响力之大。
西汉时部分豪强大族由通经入仕,政治地位上升,演变为东汉时的世家大族,即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
另一部分魏晋士族多属乘势而起的新出门户,他们的政治地位在魏和西晋迅速上升,入东晋后更为突出。
东晋门阀政治
东晋门阀政治在许多人看来,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然而并非如此,门阀政治是东晋特有的政治现象,曹魏不是、西晋不是,南朝和北朝都不是。
严格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一朝。
尽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然而只有在士族门阀势力的巅峰-东晋政朝时才形成了门阀政治。
可以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最显著的标签,那么东晋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门阀政治是东晋所特有的呢?门阀政治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专兵。
如果出现皇权重振而士族丧失兵权的情况,那么门阀政治必然会走向崩溃。
这一点从淝水之战后门阀政治没落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晋孝武帝提拔自己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进入中枢,录尚书事,以相权佐皇权,促使皇权复兴。
另一方面,东晋后期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士族门阀-太原王氏,也因为无力掌握北府兵而覆灭。
此后,门阀政治迅速土崩瓦解,至刘裕篡晋立宋时,门阀政治正式宣告终结。
由此可以看出,当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这两个条件不复存在时,门阀政治必然走向终结。
首先来讨论皇权不振。
东晋皇权不振是学界共识,而东晋的皇权不振,是从东晋建元之初就存在的。
东晋建立后,皇权虚弱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之时。
皇权不振的根源出现在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身上。
司马睿和西晋皇室的血缘关系远,他是晋宣王司马懿的曾孙、晋文王司马昭的侄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理论上没有继承西晋法统的可能。
西晋皇室最正统的世系是“晋文王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爆发后,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司马燏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害死,那么能继承西晋法统的,首选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子嗣,次选是晋文王司马昭的子嗣。
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司马炎和司马昭的子嗣,要么早夭,要么死于内乱,要么不知所踪。
那么只能从晋宣王司马懿的子嗣中寻找继承人,这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却让司马睿捡了便宜。
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和司马昭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属于司马懿的子嗣,但司马伷只是庶子,并无继承司马懿政治遗产的资格。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
士族门阀制度的兴起与消失,有何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便有家天下的传统,士族门阀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门阀制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政治选拔制度。
这种制度前后延续近五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这几百年恰恰是中原最混乱的时期,在门阀制度消失后,南北文化逐渐融合统一,华夏文明迎来了新的时代,但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一言难尽,而这一切还要从门阀制度的诞生说起。
什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从何而来门阀一词,由来已久。
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后汉书》载:“声荣无晖於门阀”。
可见在东汉,已有这个词汇了。
然而门阀制度并非空洞的字眼,其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内容也很繁杂。
1、门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谓门阀制,就是一切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凡官运仕途,婚姻嫁娶,社会交际,人情世故等项,均以出身为重,才干居其次。
官宦世家,名门望族,往往享有各种特权,凌驾于普通百姓之上。
如《宋书》记载:“士庶缅绝,不相参知,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
可见在门阀制度之下,上层士族和下层百姓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虽同处一个国家之内,却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一样。
其实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期贵族绝非后世可比。
《孟子》曾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可见上古帝王,亲自耕种,与民同乐并非虚谈。
可到了后世,不要说帝王之家,就是高门大户,也早就视贫寒人家为异类。
这种对比真是云泥之别,探究门阀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尤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孕育了这种制度的萌芽。
2、门阀制度从何时产生门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众所周知,东汉的衰落,是因为戚宦争权所至。
宦官的祸害虽大,究竟难成大害。
相比之下,外戚掌权所产生的影响则更为广泛。
以桓帝灵帝为例,十常侍虽然可恶,却并未形成大的气候。
反倒是以何皇后为首的外戚,对汉室的危害更大一些。
由于皇帝暗弱,何氏家族迅速崛起,何皇后的两个哥哥何进和何苗,都手握大权,官至大将军。
何氏家族短暂得势便告覆灭,却让其他望族虎视眈眈。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东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得到了确立和鼎盛。
门阀制度是指由一些有特权的家族统治社会,形成一种封闭的社会结构,这些家族以门房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和族谱编撰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地位和社会地位。
下面从门阀制度的确立和鼎盛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门阀制度的确立。
东晋南北朝初期,随着政权的削弱和农民动乱的增多,世族家族逐渐崛起。
他们通过亲戚婚姻联姻、地方官职任命和族谱编撰等手段,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
这些家族贵族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可以拖累和控制其他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的鼎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门阀家族通过婚姻联姻和权谋统治朝政,他们通过主动提亲和婚配政策,利用亲家关系牵制和控制其他家族,从而在朝廷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族政治网络。
其次,门阀家族掌握了地方政府的统治和管理权力,他们任命自己的亲属或臣子为地方官员,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家族势力范围。
再次,门阀家族还通过族谱编撰来明确家族的血统和地位,用祖先崇拜和家族荣耀的思想来巩固家族成员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门阀制度的鼎盛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明显体现。
首先,在经济方面,门阀家族在土地、财产和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通过收租和奴隶劳动等方式获取巨额财富。
这些家族纷纷兴办学校、修建宗祠、赈济灾民,以显示自己的家族荣耀和实力。
其次,在文化方面,门阀家族注重家族教育和家族礼仪,在家族内部推行家族规范和家风家训,强调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以提高门阀家族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
总之,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这种制度让一些特权家族统治社会,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社会结构,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门阀制度也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
门阀制度
兴起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门阀制度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 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 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 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没落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表现
士族自身的腐朽。
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 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彻底扫荡并结束了门阀制度。
感谢观看
繁荣
原因
表现
门阀制度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东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 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 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 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门阀
目录
02 繁荣
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
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1. 东晋门阀制度那可是等级森严啊!就好比一座金字塔,世家大族处在塔尖,高高在上。
像琅琊王氏,那可真是权倾一时,普通百姓根本没法比,你说这差距大不大?2. 门阀垄断仕途那叫一个厉害!几乎所有重要官职都被他们霸占了,这就像一场比赛,人家门阀子弟直接就站在终点线前了,其他人怎么跑也赶不上啊,多气人!比如说王导,那在朝中的势力简直了。
3. 门阀之间相互联姻,关系网密密麻麻!这就像织毛衣一样,越织越厚,外人根本插不进去呀。
谢氏和王氏联姻,那就是强强联手。
4. 他们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富得流油啊!好像一个个小王国,下面的百姓都得依附他们。
就像庾氏家族,那财富真是让人惊叹。
5. 门阀的文化优势也很明显啊!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出口成章。
这可比普通人有优势多了吧,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谢氏子弟,个个才华横溢。
6. 东晋门阀制度下,寒门子弟出头太难啦!就好像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一点希望。
就算有才华又怎样,机会都被门阀抢走了,这公平吗?7. 这些门阀还特别讲究门第观念,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跟现代人讲究门当户对还有点像呢,但人家更夸张。
像桓氏,那可把门第看得超级重要。
8. 门阀的势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呢!他们一句话就能决定很多事情的走向。
这不就像是船的舵手,掌控着方向嘛,厉害吧。
比如王氏有时候就能左右朝局。
9. 东晋门阀制度啊,真是复杂又独特的存在!它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东晋的方方面面,你说它是不是很特别?我的观点结论:东晋门阀制度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时代。
论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
论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门阀政治格局在东晋形成,首先是西晋时期门阀士族阶层的最终形成,他们是门阀政治的主体,也是门阀政治形成的必然性因素。
八王之乱的爆发最终让一个缺少号召力的皇室远亲建立了政权,造成先天性的皇权不足则是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特殊性表现。
司马睿在琅琊王氏家族的帮助下,建立了东晋朝廷,同时也是门阀政治初步形成的表现,但司马睿在政局稳定后,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打击士族的政策,企图改变局面,但遭到士族的反抗,政策失败,门阀政治格局最终形成。
关键词: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第一章前言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1.1.1选题背景东晋政治在我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东晋政治并非是皇权专断,而是几个主要的的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与皇帝分享政治权力,形成了独特的门阀政治。
东晋的多任皇帝虽然也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最后都归于失败。
长达百年的东晋政治,皇帝实际是在几大门阀的相互制衡与斗争中寻求均衡,而东晋的灭亡,也正是军事贵族刘裕的崛起,打破门阀制衡的结果。
因此,理解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是打开东晋政治之谜的钥匙,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历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1.1.2选题意义对于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过程,现存的研究主要是个案研究,较多的是考察单个门阀大族在东晋政局中起到的作用,或者从某个角度切入,如婚姻制度、流民,少见对其形成过程有系统论述,本文尝试从背景,具体形成过程,特点,以及评价各个方面来了解门阀政治的全貌第四章门阀政治的形成过程与内容4.1.最初产生:东晋政权的建立东晋的建立的建立缘起八王之乱导致的西晋灭亡,宗室司马睿在士族力量王导的辅助下,在取得南北士族的共同支持下建立。
这样一个不独立的政权一经建立,便确立了门阀势力的主导地位,门阀政治也就自然地形成了。
4.1.1八王之乱与西晋的灭亡八王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社会经济,直接导致了西晋统治的灭亡,同时也为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提供了历史机遇。
东晋门阀制度
东晋门阀制度东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指一种由官僚和地主阶层组成的封闭的统治体系。
这个制度的特点是权力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这些家族通过世袭将政治和经济权力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世袭的封建统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东晋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地主阶级的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东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士族分化的趋势明显,地主阶级成为了社会上的主要力量。
这些地主阶级家族通过沟通政治和经济资源,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他们依靠家族世袭制的特点,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了门阀制度。
其次,东晋门阀制度的特点是封闭和排它性。
这些家族之间实行着世袭的统治,只有家族成员才能参与政治和经济事务。
外人无法加入这个封闭的体系,这导致了社会上的阶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性的降低。
这种封闭性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再次,东晋门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严重的。
由于政治和经济权力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这些家族无视公平和正义,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使得统治阶级对民众剥削和压迫更加严重,民众生活贫困,社会矛盾激化。
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矛盾。
最后,东晋门阀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导致了东晋政权的衰落和灭亡,也为后来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和动荡奠定了基础。
门阀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困难,也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能力。
这表明,独权的门阀制度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需要逐步改革和完善。
总之,东晋门阀制度是一种封闭、世袭的政治统治模式,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它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封建化,导致社会流动性的降低,同时也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统治能力。
这种制度的存在使得东晋政权衰落并为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混乱埋下了伏笔。
因此,门阀制度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完善。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东晋门阀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特别是门阀士族的特权发展。
到了东晋,政权实际上是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一个偏安政权,其中以王导和王敦为首的琅琊王氏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晋一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
东晋门阀士族发展几乎到了顶峰,把持了整个朝政,皇帝的权力更像是个幌子,真正的执政者一直在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以及陈郡谢氏这几个世家大族轮流主持。
当时的世家大族往往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个大族拥有的荫佃客的规模在东晋时期要比西晋增长快三倍,世家大族不仅有田地万顷,还建有别墅田宅无数,可以说是当时真正的富豪。
在政治上,东晋的门阀政治已经发展到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这样的准则,使得世家大族牢牢地把握着朝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东晋门阀政治也有其局限性。
士族之间交友、婚配都有着严格的界限,所以修家谱成为了当时朝廷内外十分流行的事情。
到了东晋末期,孙恩、卢循起义和淝水之战后,虽然统治阶级没有改革内政,而是加紧对人民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但由于士族的衰落和皇权的加强,东晋政权最终被刘裕所取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
晋朝的中央制度
晋朝的中央制度是世族政治,即以世族(包括皇族、王公、贵族和豪门)的专政为政治体制。
晋朝的政治制度是以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初期以汉魏制度为基础,后有变化。
在中央,晋朝确立了门阀制度,皇帝和政府机构中的重要职位由门阀世家共同控制。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东晋和西晋时期。
在中央政府结构方面,晋朝继承了东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宰相职位,九卿是行政机构。
中央政府也有掌握实权的部门如御史台和太傅。
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太傅则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职位。
此外,晋朝还设立了尚书台,作为中央决策和执行机构。
总的来说,晋朝的中央制度是一个由世族专政的政治体系,九品中正制作为选官制度,门阀世家共同控制中央政府的重要职位,三公九卿制度是中央政府的组织架构,御史台和太傅是掌握实权的部门,而尚书台则是核心的决策和执行机构。
在地方上,晋朝则实行了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到您。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联系我。
东晋五大家族兴衰始末
东晋五大家族兴衰始末东晋摘要一门阀政治的开始与终结东汉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进行和文化资源的垄断,出现了累世为官的世家大族,拥有了较强的政治影响力。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随着入仕途径的固定化,逐渐转变为士族,在政坛的力量进一步扩大,但仍不足以超越皇权。
东晋的皇权因其政权的建立过程而积弱,几家顶级士族的力量足以凌驾于皇权之上,政由己出,专擅军权,故被称为门阀士族,东晋一朝的政治,亦被视为门阀政治。
南朝刘宋开始,北来次等士族的代表陆续成为新的皇权。
他们的皇权通常通过武力得来,因而得以重树皇权政治。
东晋时遗留下的顶级士族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但他们的政治力量因外界的限制和自身的原因不断衰落,最终在梁末的战乱中彻底覆灭。
二东晋的外部矛盾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势力的对抗是最大的矛盾,对于东晋,强大的北方胡族国家是最大的外部威胁。
因而当北方势力压境,会暂时压住东晋的内部矛盾,使东晋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集团暂时合作,一致抗胡,如淝水之战前,面临强秦南下而彼此克制的桓、谢两族。
三东晋的内部矛盾(一)阶级与集团东晋内部的势力,阶级上分为三类,皇帝及其依附(宗室,近臣等),门阀士族(顶级士族),流民帅(北来次等士族,通常有大量武装流民作为其私兵)。
后两个阶级内部,通常又以宗族和地望为单位,分为数个集团。
1. 门阀士族与皇权之关系东晋一朝,皇权自始至终都致力于抑制门阀。
皇权试图重夺权柄的努力有过以下几次:元帝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立法征发门阀之僮客者,引起王敦之乱;明帝之末试图托后事于宗室近臣司马宗、司馬羕、虞胤等,为庾亮排闼所破;穆帝朝,会稽王司马昱辅政抑制桓温,江左大权终于为桓温所尽握;孝武帝用琅琊王司马道子及太原王氏压制谢氏,但最终招致桓玄反叛,几乎倾颓晋鼎。
2. 门阀士族间之关系门阀士族之间的对抗,一是争据朝廷要职,目的是控制皇权,借以发号施令,压倒对手;二是竞据形胜方镇,目的是以外制内,凌驾建康。
如果某一门阀在这两种角逐中都占优势,就会破坏平衡,引起其他门阀的合作,以维持平衡,延续门阀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门阀制度》以时间为线,氏族为章,讲了影响东晋政局的六个门阀士族,在最后又谈及了门阀制度的终结。
整本书的脉络可以说是根据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根据东晋门阀士族“上位”的家族顺序来写。
与通常皇权至上的时期不同,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
最开始是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即士族琅邪王氏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
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间势力强弱有变化,所以王与马之后,还会有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等等的变化。
同样,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读过以后让我觉得东晋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么多士族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上位,体会一下掌权的感觉,东晋又是个最坏的年代,哪个士族也没能顺利的一直掌权下去。
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这个时代门阀政治的最佳诠释了。
以下为对应门阀士族表:
在整本书中我重点阅读是的是: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它分为:
一、桓温先世的推测
二、桓彝事迹杂考
三、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四、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五、简文帝遗诏问题
五个部分,首先作者在开篇依旧是先考证桓温其人的身世。
作者由桓温篡位之后执意只置一庙,庙祭及于父而不及于祖这一点和孙吴的庙制相类比,说明桓温的家族很可能是“孤微发迹”。
并且根据比较可靠的《世说人名谱》中桓氏第六世中名讳缺失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推测出第六世可能就是受刑被诛的桓范。
并且从桓范的身份,才学,嘉平之狱事件以及桓范的名讳序次多方面考证,更加确定了其推断的合理性。
同时又单写一节关于桓范郡望的问题,充分说明了桓范既出谯沛,又被曹爽所敬,所以被嘉平之变牵连也是必然的。
然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桓温的问题,而是从其宗族开始写起,一是考证了桓温的身世,二是也有助理解后来桓氏在门阀政治中的表现。
先写桓彝身世,通过其在《名士录》、《群辅录》中没有记载说明了桓彝在西晋并没有令誉。
同时作者又通过桓彝的身世和年龄等证据指出了文献中有可能误记的地方(当然作者在整本书中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纠正了很多文献中的问题)。
桓彝跻身“八达”志在立功,但由于不受王、马信任而受阻于江北,只能做荒县一令,更说明了其原来位望之低。
虽然历史也记载桓彝同“八达”一样使酒放纵,作者并没有根据这一表面现象就认为桓彝已经真的不问世事了,而是结合和桓彝前后的经历,说明了桓彝只是刻意附庸风雅以图以后能跻身于上流,将桓彝这个人物分析的非常透彻。
作者从文献中两处关于桓温的记载中找到关于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都称桓温为“兵”的内容,经过一番考证作者认为“兵”一词在当时是对桓温的的一种蔑视,也说明桓温家族在当时也不受重视。
最后作者指出《条举氏族事件》中所列谯国郡姓中桓氏居其一,就认为桓氏从东晋到唐代一直兴盛是缺乏理由的,因为桓氏家族能够进入东晋门阀政治中也很大程度是机遇使然,再加之上述原因,在魏晋之后就基本已经沉沦。
在后面一节讨论永和政局和人物的问题的时候,作者再次展现了对缺乏文献记载的事件进行考证的功力。
在永和时期国家相对比较平静,但是复杂的政治斗争还在继续。
而桓温的兴起给建康造成了压力。
而这一时期斗争的焦点主要在江州和豫州这一中间地带,但是《晋书》中对于王羲之、徐宁、桓云等人出刺江州的记载都缺乏具体年份,作者利用了几件大事进行了推断,庾亮之死、王允之之死、桓云母死。
这些大事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记载,并且和作者想要分析的人物有一定关联,而后作者从这些人物的政治立场、人物关系以及这些大事时间关系推断出前后继任江州的人物分别为王羲之、徐宁,从而出永和时期桓氏并没有能够把控江州的结论。
同时就豫州来说桓温并没有在谢万被废后立即取得豫
州,只到太和四年才入手,综合以上两点能够看出自永和元年到太和四年的二十五年中,桓温向下游发展也是受到很大阻力的。
最后,作者也把这种势均力敌的政治格局作为永和时期安定局面的一条原因。
(感觉作者每段的分析含金量都很大,每条材料都用尽用,逻辑严密让人佩服)
然后作者讲到了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作者认为桓温只是做出姿态,从而消耗东晋内部其他士族的力量,而第三次北伐桓温在外虽败,但是对内却取得了内部斗争的胜利,控制了中枢。
作者对桓温本人的评价不同于大部分学者从民族斗争的角度出发,褒奖桓温北伐业绩的态度,而是认为桓温实质上是以北伐为手段,增进威望和实力用于篡位。
我觉得这种观点是更加中肯的。
联系当时北方民族势力不断兴起的背景来看,这种北伐的成果是难以被巩固的,对于东晋的稳固也是没有长远意义的。
所以深入阅读了桓温系列问题后我反思到,自秦汉帝国建立以降,中国政治之发展,即进入一皇权政治之格局之中。
在此格局下,“不但宗族力量处在皇权控制之下,而且一切其他社会力量都处在皇权控制之下,不可能与皇权平行,更不可能超越皇权。
甚至东汉宦官外戚擅权,也只能视为专制皇权发展到空前强大水平而出现的皇权旁落现象。
掌握了皇帝(通常是婴幼的或弱智的皇帝),等于掌握了一切权力,因而弄权者得以假皇帝之名行事。
这只是对皇权的窃取,而不是对皇权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