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真题

合集下载

2010-2019高考语文古诗词真题全国卷(含答案详解)

2010-2019高考语文古诗词真题全国卷(含答案详解)

2010-2019高考语文古诗词真题全国卷(含答案详解)[典例感悟]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古代诗歌鉴赏之历届高考真题(全国卷)

古代诗歌鉴赏之历届高考真题(全国卷)

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②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栏目索引
解析 :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
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
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
然而生。因此上阕最后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
道路,以此对比,作者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栏目索引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 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 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
占断烟雨。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
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
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
情,蓄积而出。
面展现。
栏目索引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
分析。(6分)
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
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
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栏目索引
解析 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
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2017年—2021年诗歌鉴赏高考全国卷真题

2017年—2021年诗歌鉴赏高考全国卷真题

2017年—2021年诗歌鉴赏高考全国卷真题【2021年高考】一、【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美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译文: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

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

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

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

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

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 分)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土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

( 6 分)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执行细则:(1)关键词(2分)。

答出关键词“兼容”、“不对立”、“不矛盾”、“不突”“共存”等词语的,给2分。

(2)分析说明(4分)。

圍绕题意论述,层次分明,语句通顺,内容完整,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給3—4分;圍绕题意论述,有层欠,语句比较通顺,内容有合理性,根据达到程度酌情给1-2分;与题意或诗歌无关的论述,给0分。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199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1)B (2)D1999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全面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全面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全面解析一、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高考真题近三年语文试卷

高考真题近三年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通常选取自先秦至唐宋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例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讲述了晋文公与周襄公的故事,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事件的因果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型包括信息筛选、内容理解、情感态度分析等。

以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的现代文阅读为例,选文为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悟和思考,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古诗文鉴赏古诗文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题型包括诗句赏析、诗歌手法分析等。

例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I的古诗文鉴赏题目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要求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手法,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作文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压轴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三年的作文题目多以时事热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为主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题目为例,要求考生以“劳动成就梦想”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题型特点1. 题型多样: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题型丰富,既有传统的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如作文、现代文阅读等。

2. 考察全面:试卷内容涵盖了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素养。

3. 注重能力:试卷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能力。

4. 时事性强:作文题目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要求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现象。

总之,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题型、内容、考察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为广大考生提供了良好的备考方向。

语文近5年高考全国卷真题及答案

语文近5年高考全国卷真题及答案

语文近5年高考全国卷真题第一部分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錾(zàn)银炮(pào)烙度(dù)长絜大六艺经传(zhuàn)B. 囊(náng)括罪愆(yǎn) 残羹冷炙(zhì) 羽扇纶(ɡuān)巾C. 哆(duō)嗦怂(sǒng)恿战战兢(jīng)兢安然无恙(yàng)D. 蓊(wěng)郁猗(qī)郁游目骋(chěng)怀横槊(shuò)赋诗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惊讶斟酌只言片语锱珠必较B. 洗练漩窝准备就绪自命得意C. 玄虚凝聚促不及防心心相映D. 璀璨涸辙急不暇择黯然神伤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一位博士生的春节返乡日记》并不是的学术报告,而是一位从大别山走出去的知识青年的社会观察随笔。

文中对黄冈农村的生活状况及乡村没落的许多描述,引发了不少网民的。

②古镇有一条石板街,石板街用清一色的青石条铺成。

青石一块紧挨着一块,。

街两旁是一色的青砖黛瓦房,瓦房的进深很长,门面皆为店铺。

开市时,家家打开大门,摆满货物,街道上人头攒动,打货的、卖货的叫喊声。

A.严谨争议错落有致此起彼伏B.严肃非议有条不紊此起彼伏C.严谨非议有条不紊络绎不绝D.严肃争议错落有致络绎不绝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水、陆、空交通便利,丰富而又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建成,为武汉深水港建设和通江达海的航运发展提供了优越的配套资源。

B.根据湖北人彭高峰寻子故事拍摄的电影《失孤》近期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武汉话、鄂A牌照汽车、滔滔长江水、巴河铁索桥等湖北元素给人以全新的视听享受。

C.在解答阅读中的探究题时,我们经常会出现审题不清、要点不全、脱离文本泛泛而谈等错误,为了避免这类问题不再发生,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微专题训练。

近五年(2014—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

近五年(2014—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

近五年(2014—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作者:李耀伟奚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11期一、前言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中小学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今年初,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突出强调了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已成为近年来高考语文无法绕开的核心考点之一。

古诗文本身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因素,中学古诗文阅读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近五年(2014—2018)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题进行梳理分析,以便为中小学古诗文学习提供参考。

二、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试题分析(一)题型、题量、分值分析1.题型。

近五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古诗文阅读部分的试题由主观和客观两大类题型构成。

客观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包括:文言实词、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内容概括与分析;主观题以翻译题、简答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包括:翻译、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

其中,古代诗歌阅读部分自2017年起题型由“主观题+主观题”的形式变为“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

2.题量。

近五年来,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题量为5道,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题量为2道,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的题量在2017年由3道降至2道,2018年又恢复为3道。

主客观题题量方面,至2018年客观题增至4道,主观题为6道,主客观题题量趋于接近。

总体来看,古诗文阅读的题量为9—10道,变化不大,这也保证了考生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作答时间。

(说明:本文中的题量指最小以试题中标出的阿拉伯数字(1)(2)(3)等为一个单位,小于此单位的①、②、③及A、B、C等均不计入)3.分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理解5年真题汇总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1、(四川卷)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1)【答案】请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述,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资料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2)【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结合诗句的具体资料来分析。

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十五、14.(1)①“湿”字,描述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情绪。

②“迷”字,描述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述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应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1_2019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

1_2019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汇编及诗文翻译一、(2019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C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019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4. D 【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15.【答】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高考语文古诗默写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默写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默写真题及答案【真题训练】1.(2014年大纲全国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016年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2017年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4.(2018年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尖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2020年全国卷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輮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过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輮使之然也”。

6.(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应用训练】1.《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两句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劝学》中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时,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及解析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及解析

(2015年)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徊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3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近六年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

近六年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

近六年全国卷高考诗歌鉴赏题【2023 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始终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展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颖。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局部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赏识这幅画作,领会其表现的宽广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赏识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奇特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赞扬画之精妙。

【2023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终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决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亮的比照。

C.诗人期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查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任凭承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构造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构造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沉着之致。

近五年高考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分析详表

近五年高考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分析详表
主观题:场景特点
主观题:炼字分析
词语理解
2020上海卷
宋诗
江上
羁旅诗
孔武仲
羁旅寂寞萧索
慷慨激昂少年壮志
积极入世,兼济天下

映衬
乐景消散悲情
直接抒情
客观题:诗句理解
主观题:补充题目
主观题:情感表达
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
宋诗
题许道宁画
题画诗
陈与义
赞画

借景抒情
客观题:诗句理解
主观题:尾联含意、诗人评价
词语理解、情感

2017全国新课标Ⅱ卷
宋诗
送子由使契丹
送别诗
苏轼
送别、劝慰、告诫
悲/喜
用典
客观题:典故分析
主观题:诗人性格
词语理解、情感
2017全国新课标Ⅲ卷
唐诗
编辑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赠送酬答诗
白居易
戏谑友人、夸耀自己;无奈、自嘲
喜/悲
客观题:诗词理解
主观题:情感分析
词语理解
2017浙江卷
悲喜
主观题:前两联分析
主观题:尾联情感
词语理解
2018天津卷
东晋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田园诗
陶渊明
宁静、矛盾
悲喜
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客观题:诗词理解
主观题:意境分析
主观题:尾句情感
词语理解
2018浙江卷
唐诗
送王昌龄
送别诗
李颀
幽淡惆怅
依依不舍

点染
主观题:诗词、感情
主观题:点染手法
词语理解
2017北京卷

全国卷历年高考古诗阅读题目及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古诗阅读题目及答案

04
2020届高考古诗阅 读题目及答案
阅读题目
2020届高考古诗 阅读题目及答案
阅读题目背景
阅读题目内容
阅读题目答案及 解析
题目背景
题目名称:《登高》
作者:杜甫
背景:作者在安史之乱后,颠沛流离,疾病缠身,年老体衰,在重阳节登 高远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主题:描写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无奈。
答案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错在 “以景结情”;B 项,错在“对比”; C项,错在“用典”
涉及知识点:表现 手法、思想感情、 意象意境
解题方法:读懂诗 意+熟悉套路+排 除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题目内容:描述了诗人在登高远望时的所感所想,表达了诗人的悲凉和思乡之情。
答案解析
答案:选择题,选项涉及内容理解、手法分析、情感主旨等 解析:针对不同题目,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包括技巧、背景、情感等方面 总结:总结答题思路和技巧,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度 提醒:提醒考生注意易错点和难点,避免失分
阅读题目
2017届高考古诗阅读题目及答案 阅读题目背景 阅读题目内容 阅读题目答案及解析
题目背景
题目名称:《登高》 题目来源:选自《杜甫全集》 题目背景:考查学生对唐代诗人杜甫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题目难度:中等
答案解析
解析:根据诗歌内容分析, 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选择题答案为C
答案:选择题答案为A
全国卷历年高考古 诗阅读题目及答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2017届高考古诗阅读题目 及答案
2019届高考古诗阅读题目 及答案

近五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

近五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蜿蜒(wān yán)潮涌(cháo yǒng)融洽(róng qià)B. 崇拜(chóng bài)炽热(chì rè)恣意(zì yì)C. 融汇(róng huì)奋进(fèn jìn)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D. 狂傲(kuáng ào)纷繁(fēn fán)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 他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深受启发,铭记在心。

C.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这一自然现象的奥秘。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凌”字,表示超越、攀登。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柳暗花明”表示景色美丽。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问渠”表示询问水源。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像眼睛,月亮像脸庞,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B. 蜜蜂像勤劳的小蜜蜂,辛勤地采集花蜜。

C. 雪花像白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在空中。

D. 雨点像银针,密密麻麻地落在窗户上。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公园玩吧。

”B. “这道题很难,我需要仔细思考一下。

”C. “他喜欢听音乐、看书、画画,生活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