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_(本人专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 汉皇开拓边疆,讽刺玄宗用兵。 《唐诗别裁集》中云:“以人命 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 者垂戒,故作此诗。”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 满非战思想。写边塞征战生 活之艰辛,讽刺统治者轻启 战争。借《从军行》旧题,
以汉喻今,借汉讽唐。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 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 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 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 的杀敌本领。 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总结主题思想
• 本诗借边关紧张的从军生活、凄凉 的战场景观,讽刺了当代帝王的好 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 草芥的行径。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 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紫骝:骏马名。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 字有什么含义? 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行人”流 露出了怎样的心情?
• 七、八两句,侧面点出“行 人”的哀怨之感、思归之念。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 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 此的“行人”呢!
“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 等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 明确:首先,请看注释理解典故的意 思。这些典故借古讽今,暗示了唐王 朝的帝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造成 生灵涂炭。典故的好处在于,有些话 不好直说,可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 主题;同时,使得诗歌意蕴更加丰富, 原来古今帝王都不体恤民生。
李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 、音乐诗获誉于世。擅长五、七言歌行体。少时 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后 刻苦读书。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 年 ,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 年)考取进士, 曾任新乡县尉。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 隐居生活。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他的 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 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 等。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天士卒们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 黄昏为了饮马他们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凄厉; 或听到乌孙公主琵琶声幽怨更多。
旷野扎营茫茫万里不见城郭, 雨雪纷纷浑融着无垠的沙漠。 悲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 胡儿听到了眼泪也双双滴落。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 是什么态度?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 赞扬他们慷慨豪迈的献身精神。 3.“矜夸”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 含怎样的感情色彩? 自夸 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 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 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 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 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 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问题探究
• 这首诗从文体上看属于什么诗?题目 上为什么加上一个“古”字? • 明确:《古从军行》,“从军行”乐 府古题,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这首 诗写当代之事,讽刺唐玄宗往西北开 边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由于怕触 犯忌讳,所以题目上加一个“古”字, 同样也表明是拟古之意。
本诗描写了怎样的从军生活环境?突出 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特征?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 战士只有紧跟将帅拼命向前。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在荒野,
百度文库
徒然看到西域葡萄引入汉地。
这是一首思想内容深刻的 诗。厌战怨征是这首诗的主旋 律。诗人放眼于历史上和亲与
交战反反复复的现象,把笔触
伸入到积怨不解的胡汉双方,
最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惜
以百姓鲜血满足一己私欲的统
治者。
• 诗开首两句先写“白日”、“黄昏”紧张的从军 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 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 三、四句接着描绘军营晚上的环境:风沙弥漫, 一片漆黑,只听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 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 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 接着五、六两句,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 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 酷寒的情状亦可相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 活的艰苦。
李颀(690-753?颀,念qí),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长期 居住颍阳 ( 今河南登封西 ) 。以 边塞诗著称,与盛唐时一些著 名诗人高适、王昌龄、王维、 崔 颢 等 , 都 有 诗 作 往还。开元 二十三年 (735)登进士第。一度 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 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 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 、长安之间。他还喜欢炼丹修 道,约在天宝末去世。
诗中对被征讨的“胡儿”
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在唐
人诗中不可多得,可说是把边
塞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了新的高
度。
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 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 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 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 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 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 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 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 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 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 ,显出它的讽刺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