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课堂教学
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锻炼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培养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三)培养创业精神。
(二)注重引导。
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分类施教。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
(四)结合专业。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切实做好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厅[2012]4号)等文件要求,学校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五)强化实践。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一)教授创业知识。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实践类课程应依托学校大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与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相结合进行建设。一是鼓励开设单独设置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如《数学建模》、《机械创新设计》等;二是结合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三是将课程教学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结合,积极组织和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社团、微型企业创办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
三、课程体系
学校着力建设通识类、行业类、实践类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建设,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向学生介绍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重点建设“创业基础”理论课程(教育部发布的教学大纲见附件1),围绕创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流程进行课程设计,系统介绍创业的基本含义、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创业过程的一般模型、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估、创业团队的建立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
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
附件1:《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
附件2:《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附件3:国内外部分高校创业类课程一览表
附件1: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教高厅[2012]4号
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特制定本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行业类课程
行业类课程由各院(部)开设,鼓励各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相关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向学生介绍本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基本方法,以及本行业创业的基本理论、方法、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践类课程
一、课程设置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依托科技创新成果自主创业和为石油石化企业建功立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原则
本着“面向全体、融入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鼓励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积极开设行业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二)课外活动
依托学校大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将课程教学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结合,积极组织和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社团、微型企业创办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
五、考核方式
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工作、项目研究、课程实践等多方面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课堂教学
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锻炼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培养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三)培养创业精神。
(二)注重引导。
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分类施教。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
(四)结合专业。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切实做好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厅[2012]4号)等文件要求,学校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五)强化实践。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一)教授创业知识。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实践类课程应依托学校大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与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相结合进行建设。一是鼓励开设单独设置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如《数学建模》、《机械创新设计》等;二是结合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三是将课程教学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结合,积极组织和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社团、微型企业创办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
三、课程体系
学校着力建设通识类、行业类、实践类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由学校统一组织建设,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大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向学生介绍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重点建设“创业基础”理论课程(教育部发布的教学大纲见附件1),围绕创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流程进行课程设计,系统介绍创业的基本含义、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创业过程的一般模型、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估、创业团队的建立等内容。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
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
附件1:《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
附件2:《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附件3:国内外部分高校创业类课程一览表
附件1: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教高厅[2012]4号
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特制定本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行业类课程
行业类课程由各院(部)开设,鼓励各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相关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当中,向学生介绍本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基本方法,以及本行业创业的基本理论、方法、流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践类课程
一、课程设置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依托科技创新成果自主创业和为石油石化企业建功立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原则
本着“面向全体、融入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类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鼓励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积极开设行业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二)课外活动
依托学校大学生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将课程教学与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结合,积极组织和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社团、微型企业创办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
五、考核方式
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工作、项目研究、课程实践等多方面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