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是故乡明》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把握。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义和美感。
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
2. 学生用书: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播放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人们心中的象征意义。
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作品《月是故乡明》。
2. 诗歌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描绘的画面。
3. 诗歌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月夜的美景、故乡的思念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情感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故乡的眷恋、对祖国的热爱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诗歌创作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提出问题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3月是故乡明》这篇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能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眷恋与情感。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3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适当运用课文中的古诗词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源展示描绘乡村春天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课文•分段教学《3月是故乡明》,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分组讨论诗歌的解读,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 课文分析•对诗歌中的重要句子、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课后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音韵美感。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拓展语文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家中复习课文,继续强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细化练习环节,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指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案简介《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描绘故乡美景和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散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品味语言特色和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法,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提高对散文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散文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1.2 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景,引出本文的主题。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 理解课文3.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并补充。
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层次。
4.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4.1 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2 教师举例分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课文的感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后作业6.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6.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和感悟,能够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引导和点拨。
对于表达技巧的分析,可以适当拓展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范例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理解课文中生字词,掌握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主题思想的提炼和探讨。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常常代表什么?”由此引出本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字词: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经典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仿写。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例题,自行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并进行仿写。
7.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分享自己与家乡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月是故乡明》2. 板书内容:a. 生字词b. 课文结构c. 修辞手法d.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并仿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2. 答案:a. 课文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家国情怀。
b. 句子分析及仿写: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作文,题目为《家乡的月亮》,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优秀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优秀3篇1教学目标:1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彩云追月》)(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这让我们想起了?谁能告诉我主题是什么?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
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美称,(提问:列举对故乡的美称)如故土、家园、故园、故里、桑梓、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精神家园。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月是故乡明》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月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月是故乡明》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理解月亮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原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月亮的感受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出本课的主题——《月是故乡明》。
2.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
然后请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课文(1)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明白月亮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即代表着故乡和亲人。
(2)优美语言: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和分析。
通过讨论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和生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表现手法:分析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比喻、拟人等。
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月亮在自己心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增强课堂互动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3-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远离故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本课的生字词较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教学本课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共鸣。
在生字词学习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仍需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诗意的理解与体会。
3.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生字词卡片。
3.PPT课件。
4.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乡的美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入课文《3-月是故乡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作者是谁吗?他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理解文章中的诗意表达;–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会分析课文结构。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月是故乡明》的诗意表达;2.理解和运用生字词;3.分析课文结构。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图片或实物引入《月是故乡明》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学习课文(30分钟)1.教师讲解《月是故乡明》的内容和主题,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诗意表达。
2.学生跟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拓展阅读(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家乡故事,比较不同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4. 课堂练习(20分钟)1.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惑,共同解决。
5. 总结反思(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以及对家乡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月是故乡明》展开,通过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
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优质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优质教案完整版》《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该文选自鲁迅《呐喊》,通过对主人公Q内心独白,描绘主人公对故乡深深思念。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探讨主人公内心世界及其对故乡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理解并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对故乡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感受其对故乡眷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故乡印象,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解文本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句子和词语。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本结构,让学生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
b.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对故乡眷恋,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示范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本结构2. 对比、讽刺手法3. 主人公内心世界4. 故乡眷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主人公Q故乡眷恋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从对比、讽刺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自己观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以“月是故乡明”为题,写一篇描绘自己故乡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
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二、课堂学习1、导语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⑷总结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
(失望──希望)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问题讨论: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5、总结: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
《月是故乡明》一、教材分析2022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点培育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第一,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认同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并且对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怀有坚定信心,尤其是古代的经典诗文。
第二,语言运用。
培养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培育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第三,思维能力。
培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
第四,审美创造。
通过对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培养审美能力,涵养高雅情趣。
本节课的设计着力从诗词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入手,是对 2022新课程标准的践行。
二、设计思路《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
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随文识字等方式,认识“徘、徊、渺”等 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3.能运用本单元所学方法并联系实际,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月是故乡明》通过讲述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2. 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家乡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段,阐述其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学生选择一首家乡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原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家乡诗词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在作文中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月是故乡明》,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后,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我听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人间最是乡情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咱们同学进行了预习,请拿出预习卡。
整理知识。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且不说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无数离乡游子更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在哪里啊?只有一声孤雁,一抹白霜。
走遍天涯,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道尽了诗人苏轼对兄弟苏辙思念祝福的情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边画句子,边写批注。
)四、全班交流1,从诗句中体会到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对远方故乡的思念和对月亮的赞美之情。
本课文情感真挚,引人深思,适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意思。
3.学习赏析古诗《静夜思》。
能力目标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能够欣赏古诗《静夜思》,感悟其中的情感。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家庭和家乡的幸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1.理解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内容。
2.赏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学习古诗《静夜思》。
难点1.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
2.对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呼吸家乡的空气,感受家乡的气息,然后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辅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段话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 学习古诗《静夜思》(15分钟)讲解古诗《静夜思》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让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并尝试朗读。
2. 情感表达(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和古诗,表达自己对家乡和月亮的情感之情,可以写成小段落。
第三课时1. 情感演练(15分钟)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他们写的关于家乡和月亮的情感表达段落,让全班同学一起感受同学们的表达。
2. 总结复习(10分钟)老师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悟,鼓励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不仅对课文《月是故乡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第1课时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描写故乡的月亮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两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故乡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教师在进行课文解读时,加以阐述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对课文情感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自主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抄写。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解读。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中的情感和寓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认识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和生字词。
月是故乡明 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教案标题:《月是故乡明》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课文阅读,使学生熟悉诗歌《月是故乡明》,了解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月亮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解读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人用词和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月是故乡明》课文及诗歌赏析材料。
3. 创设课堂情境所需要的图片或触发学生情感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幅描绘秋天月亮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月亮的情感。
2. 呈现诗歌题目《月是故乡明》,请学生猜测诗歌内容,引导他们对月亮的感受进行描述。
阅读与理解:1. 播放一段关于作者背景的视频,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分段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跟读并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感受。
4.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联想作者的思绪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创作和表达:1. 给学生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对月亮的情感,写下对月亮的感受和表达。
2.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指导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创作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展示小组的成果。
五、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与之相关的诗句。
2.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其他相关诗歌,扩展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进行平时评价。
2. 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评价其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2.体会文中寄情以物,以情驭景,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 3.理清文章结构思路;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1.提问、启发;2.诵读、感悟。
四、学习方法1.交流、讨论;2.诵读、感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都有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情怀。
所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水是家乡甜,人是故乡亲”,中国人说到人生遇到的美事时也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其中“他乡遇故知”也表现了人们对故乡、故人的感情。
这种感情促使人们爱家乡、爱祖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值得我们发扬。
在中国文学中,这种情感遍布于诗歌散文中,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月是故乡明》这篇优美的散文。
(二)作者介绍:季羡林:语言学家、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12国语言的翻译家,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是不是有点喘不过气来一个人,能有其中的一个头衔已经够厉害了!可是,我们的季羡林先生却有着这么多的头衔!而且,说他是翻译家,可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那种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翻译家,而是古印度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他所懂的语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说,只有极少数的人会说。
季羡林先生,实在是中国的宝贵人才!即便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他却很谦虚,三次发文拒绝“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称号。
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大概越是知识渊博的人,都越谦虚吧。
同学们以为呢这样一个博学的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
由此可知“眷恋家乡,热爱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
只是,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
(三)释题师: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明确: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在安史之乱中,历经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的“月是故乡明”句写景,但作者写的却不完全是客观景物,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一个病句,但正是这样,才更有味道。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
明确:大家想一想,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明月最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让人并不觉得于情理不合。
(师:体味一下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所传递出的感情。
)明确:极深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情。
这种感情,甚至有点偏执,但却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白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
师:这种偏执,如果换一种对象,就会让人笑话甚至鄙视,大家想一想,现实中,有的人说过的哪一句话跟这句话情义相同却境界相去甚远呢明确: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师:如果我们要仿写句子,把上面这个意思按“月是故乡明”的格式来一句,怎么说呢明确:月是外国圆。
师:哈哈,月是外国圆,多么好笑外国的月亮和中国的月亮不是一个月亮吗之所以好笑,是因为这句话透露出了说话人的崇洋媚外的奴才心理。
你们看,同样的表达,却不同的效果。
师:那么,为什么用月就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呢为什么不是用其他事物呢说到底,“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别的意象,有着特别的意义,寄托着人们特殊的感情。
大家想一想,在中国的传统诗词里,有哪些借助月亮来表达感情的诗句明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作者借明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以说,“月”是作者表达感情的媒介,这种方法,在文学表现手法中怎么说明确:寄情以物,以情驭景。
师:作者的这种感情,在课文中哪一段表达得比较明显直接明确:课文第八段,大家齐声朗读……,可以说,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命题的方式。
(四)、课文解读师: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分析见后,要求学生作批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然而承上转折,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指上文中的“美景”,承上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颇见感情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师:这样的表达,作者仍嫌不够,又用最后一段来深化这种感情,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明确:这两段,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深情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是“人人皆有”,正如“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一样。
同时“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就是爱自己的家乡啊!师: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确:注意这些词语:每个人、人人、爱自己的故乡……--开篇点题。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每个人、人人,说的是感情的普遍性,激起大家的共鸣;由故乡而月亮而爱故乡的月亮,语意层层推进,点明主旨。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语言朴实。
--开篇点题师:虽然,但是……,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但是”,请大家用一句话把这两个段落连接起来。
明确:虽然大家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但是没有山水的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明确:是的,我的故乡的月亮没有山,只有水,但是我不觉得遗憾,我仍然爱我的故乡,强化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真是“爬惯的山坡不嫌陡,趟过的箐沟不嫌深”,“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啊!这种感情,何等真切何等朴素何等深沉!!师:这样一来,大家想一想,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说到他的故乡没有山,是不是要表达无论如何都热爱自己的故乡这个意思师:我这么热爱我的故乡,那么,我的故乡到底有多美呢故乡在走着的记忆里是个什么样子呢作者在哪些段落里描述了哪些有趣的事明确:四、五两段。
请大家阅读这两个段落,填写下表……情景烟波浩渺事件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时间黄昏以后更晚的时候心情乐此不疲、盼望顾而乐之乐不可支总结:描写了故乡温婉的夜晚,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字里行间,是快乐,是欢愉,难怪作者那么怀念故乡的月亮,难怪作者那么热爱自己的故乡!师:写故乡的月亮,突出了时间,都是在能感知月亮的“黄昏以后”“更晚的时候”,没有写太多的记忆。
记住的只是家乡的月明,门前池塘的月影。
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
写出了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气氛。
可以说,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那种深情厚谊了。
但是,作者仍嫌不够,兴尤未尽,请大家往下看……。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怀念故乡的月呢明确:久别家园,是以思乡。
师: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明确:此二段,写尽别处之月之景之美,似乎离题,然细琢磨,方知其妙处。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衬出其对故乡之一往情深,矢志不移,此情深沉真挚,感人至深!作者抒情似山涧溪水,时而潺潺,时而轰轰;时而清泉石上流,时而直下三千尺。
跌宕起伏,千曲百转,回肠荡气,酣畅淋漓!真大家也!师:请大家一起朗读文章……六、结语师:好了,我们欣赏了大师的这篇美文,我们发觉,其实,大师也是凡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比如思乡怀人,比如……。
但是,在表达情感的方法境界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愿我们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从中学到表情达意的方法。
那么,你也有过童年,也有家乡,你愿不愿意把你的童年或者你的家乡与我分享呢请同学们准备一下,下节课来给我谈谈你的家乡,谈谈你的童年。
好吗七、附:课文点评: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每个人、人人,说的是感情的普遍性,激起大家的共鸣;由故乡而月亮而爱故乡的月亮,语意层层推进,点明主旨。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语言朴实。
--开篇点题但是转折,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我的故乡没有山只有水,虽然如此,我仍然热爱。
蓄势。
,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过渡、铺垫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我的故乡的月没有高山陪衬。
--转折、蓄势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
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久别家园,是以思乡。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但是转折,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原来如此,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抒情句,看不出来!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
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
风光无疑是绝妙的蓄势一。
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蓄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