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病种

合集下载

中医院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中医院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中医院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目录1.“虚人”感冒的预防调养中医干预方案 (3)2.失眠的预防调养中医干预方案 (10)“虚人”感冒的预防调养中医干预方案“虚人”是指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造成,是自身机体免疫力低下、体质虚弱的人群。

其中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疲劳过度、长期停留在室内、工作紧张、生活无规律、缺乏锻炼和经期前后的妇女均属“虚人”,是亚健康状况人群。

高龄老人或长期慢性消化性疾病人群,免疫力处于低水平状态,也属于“虚人”范围。

“虚人”因为自身抵抗力差,对外界的气温变化较为敏感,容易感冒。

“虚人”的感冒症状比健康人群严重,病程更长,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鼻窦炎、心肌炎等)。

反复的感冒,导致身体状况日渐下降,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通过平时的调摄可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虚人”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体质多见,亦有数虚并见者。

应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调摄方案,预防感冒。

一、气虚体质辩证要点:面色晄白,目光少神,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易出汗,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难,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或虚细。

治法:益气健脾健康调养建议:情志调养、饮食调养、起居调养、运动调养、日常自我保健(按摩足三里)。

干预措施:1.药物调理:常用的补气药物:人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灵芝、大枣等。

平时也可适当服用一些有补气功效的中成药。

如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

汤药:玉屏风散加减2.饮食调理:常用的补气的饮食: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鸡肉、鸡蛋等。

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饮食,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药膳:(1)小米山药粥材料:小米100g、山药50g。

做法:将小米洗净,山药洗净刮皮切成丁,加水同煮粥。

功效:补益心肾、健脾和胃。

适应人群:气虚质、脾肾两虚,出现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时有汗出,产后乳少等症。

治未病的内容

治未病的内容

治未病的内容治未病的内容是指在人们身体健康的状态下,采取预防措施,防范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这一概念源于中医学,强调人们应该注重平时的调养和保健,平衡身心,提高免疫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理念旨在引导人们从病后治疗转变为病前预防,改变以往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从而保障人们的健康。

维持健康的根本是要保持身体的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需要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疾病的发生。

如何保持身体的平衡呢?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身体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治疗。

此外,保持良好的习惯也是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途径。

例如,1. 饮食习惯:人体健康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高度相关。

适量的饮食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建议平时饮食应该以蔬果为主,摄入量不超过个人所需,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少吃辣椒和油腻食物。

2. 运动:适量的运动也是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途径。

根据自身身体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运动,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是很好的锻炼方式,能有效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

3. 睡眠: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会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有效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

建议大家保持一定的睡眠时间,保证睡眠质量。

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注重情志调节。

情绪波动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面的情绪能够激发身体的机能,增强免疫系统,而负面的情绪则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并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有疑虑或者悲伤情绪时,可以借助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减轻压力和情绪。

有强烈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在保持身体平衡和注重情志调节的同时,人们还需要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预防疾病方面,中医提出了“三调”理论,即饮食调、起居调和情志调。

具体来讲,1. 饮食调:中医认为饮食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一个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饮食调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院治未病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方案引言中医学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

为了保障人体的健康,中医学强调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预防未病先防,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院治未病的方案,以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身体抵抗力,远离常见疾病的困扰。

方案一:调整饮食习惯中医学认为,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调整饮食习惯是治未病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中医院推荐的饮食调整方案: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预防便秘等肠道问题,并能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食物中富含膳食纤维的有糙米、杂粮、蔬菜和水果等,应该适量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2.合理搭配五味中医学认为,食物的五味对应五脏,合理搭配五味可以促进五脏的平衡。

例如,苦味对应心脏,酸味对应肝脏,甜味对应脾脏,辣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所以我们在饮食中要适量摄入不同味道的食物,保持五脏的平衡。

3.避免过食油腻、高糖、高盐食物油腻、高糖和高盐食物会增加胆固醇和血压,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过量摄入这些食物。

方案二:调节生活习惯除了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也是治未病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医院推荐的生活习惯调节方案: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维持人体的生物钟,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并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2.适宜的运动量适度的运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院推荐每天适度的锻炼,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调和。

3.情绪调节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学认为情绪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治未病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

方案三: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调理方案:1.气血调理气血不足是许多疾病的潜在原因。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

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
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什么叫治未病(2024年)

什么叫治未病(2024年)

什么叫治未病
“治未病”是早在两千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我
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其一脉相承,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的因素,并顺应四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养饮食与情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

概括而言,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是指人体在没有发生疾病的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养生保健措施。

其目的在于固护正气,增强体质,避开各种病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既病防变
是指疾病已发生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阻止疾病的恶化和传变,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

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以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三、病后防复
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屡预防法”,将预防思
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与疾病的整个阶段,与现在的三级预防有相似之
处,便更突出了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且具有个体化的辩证优势。

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如下:
中医治未病包括疾病预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三方面,具体如下:1、疾病预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由于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和邪气密切相关,应注意调理正气,提高人体抵御邪气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坚持开展有效的保健锻炼,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饮食、日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等适当的控制和安排。

2、既病防变:是指已经发生了疾病,要控制病情,防止疾病恶化,可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3、预后防复:治疗重要,调养更重要,在预后调养方面应主要重视调理脾胃,切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之品,可有效防止疾病复发。

治未病优势病种

治未病优势病种

治未病科优势诊疗病种
慢性疲劳综合征
常见症状:全身疲惫,四肢乏力,周身不适,活动迟缓,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心慌、眼睛干涩疼痛,视物模糊,耳鸣,听力下降;容颜早衰,面色无华,过早出现面部皱纹或色素斑;皮肤变差;指(趾)甲失去正常的平滑与光泽;脱发、白发。

以上症状常合并多种或者以疲劳乏力为主。

失眠
常见症状: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噩梦、容易惊醒、早醒、醒后不能再睡、睡眠不解乏,醒后有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更年期综合征
常见症状:烘然汗出、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酸背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常见于45-55岁前后女性
治疗方法:汤药、药茶、药膳、膏方、针灸、耳豆、拔罐、推拿等。

中医治未病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案3种

中医治未病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案3种

中医治未病健康状态中医干预方案3种首先,针灸调理方案。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以针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是“三因三法”,即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客观条件来确定治疗方案,通过调整穴位的选择,刺激力度以及时间长短等因素来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针灸大椎穴、足三里穴,以调理心脑血管系统和提高免疫力;对于青年女性,可以选择足太冲穴、关元穴,以调理月经不调和提高生殖系统的功能。

其次,推拿按摩方案。

推拿按摩是指通过手法的按摩和压迫,刺激人体经络和腧穴,以调和气血,促进机体的气血流通。

推拿按摩治未病可以通过对经络进行按摩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例如,常见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拨、捏、推、按、揉、拿、点、拍等。

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人,可以选择揉捏大肠经和三阴交穴,以缓解疲劳和调节情绪;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可以选择推拿胃经和神阙穴,以提高免疫力和消化功能。

最后,中药调理方案。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药的药效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药调理治未病的方案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来选择中药材,组成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可以选择补益类中药如黄芪、党参、人参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于过度疲劳的人,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类中药如连翘、金银花等,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调节免疫机能。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的干预方案包括针灸调理、推拿按摩和中药调理等。

这些方案都是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技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保持健康的目的。

这些中医干预方案可以根据个体的情况来选择和调整,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

治未病科治未病科指的就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与方法,系统维护与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

什么就是治未病?“上医治未病”语出《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通俗的来说,治未病就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

在中医中,治未病的主要思想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治未病科的功能定位及服务特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对治未病科颁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其中就明确指出,现阶段治未病科的主要功能定位在于“未病先防、瘥后防复”。

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应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与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求得长远效果。

治未病科目前的工作内容1.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与方法,开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等“治未病”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服务。

2.治未病中心主要日常工作就是根据服务对象需要的干预内容分别提供膏方、贴敷、针刺、灸法、火罐、推拿、熏蒸、刮痧、沐足、砭石等干预服务。

3.组织院内中医专家,以轮流坐诊的形式,首先对就诊人群进行未病与已病的体质辨识,对体质分类进行进一步细化并制定具体的预防保健方案以及未病人群辨其体质平与与偏颇制定出改善体质的综合方案。

4.进行健康养生教育,采用体质辨识诊室“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接受者信赖中医自然的养生保健功能,在心理上更加接近中医的自然与谐。

5.开展“夏病冬治”及“冬病夏治”的工作。

治未病中心在“三伏”“三九”之时,联合康复科开展了“夏病冬治”“冬病夏至”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采取中药帖敷、埋线等手段,减少病人疾病的复发。

中医治未病评估报告

中医治未病评估报告

中医治未病评估报告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人体的健康是由身体的平衡与调和所决定的,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在未发生病症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评估报告是一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帮助个体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的工具。

通过对个体的身体状况、体质特点、生活习惯、饮食情况、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的评估,中医治未病评估报告可以为个体提供全面的健康分析和指导建议。

以下是针对我的个人情况的中医治未病评估报告:整体评估:根据中医的体质辨识方法,我的体质属于气虚型体质。

常常感到疲倦无力,容易出汗,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声音低弱等。

平时饮食习惯较差,经常吃生冷的食物,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常常感到焦虑紧张,容易生气,睡眠质量较差。

调理建议:根据我的体质特点,需要进行气血调理,提高体质。

首先,要调整饮食习惯,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温热、养气的食物,如小米、红枣、莲子等。

同时,要避免过饥、过饱,定时定量进食,保持正常的饮食节律。

另外,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并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针对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中医的情志调理方法,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找到自己的发泄方式,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此外,还可以尝试中医的养心方法,如喝养心安神的中草药茶,如菊花、枸杞等。

针对预防疾病方面,通过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有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可以采取,如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避免感冒和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多通风等,以预防传染病;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评估报告是一种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的工具。

通过全面的身体、生活习惯、饮食、心理等方面的评估,可以为个体提供相应的调理建议和预防措施。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知识
中医治未病是指通过中医的方法和理论,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和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医学理念。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未病的知识:
1. 五脏六腑的调养: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四时天气、五行相应,并通过调养来预防疾病。

例如,春季调养肝脏、夏季调养心脏、秋季调养肺脏、冬季调养肾脏等。

2. 保持情绪的平稳:中医强调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情绪的失调会引起体内的阴阳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情绪的平稳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3. 调节饮食习惯: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脏腑,增强抵抗力。

中医提倡根据季节、个人体质等调节饮食,比如春季多吃嫩绿蔬菜、夏季多吃水果、秋季多吃白果、冬季多吃温热食物等。

4. 中草药保健:中医认为一些中草药具有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的功效。

经常使用一些具有药膳作用的中草药,如黄芪、当归、灵芝等,可以帮助预防疾病。

5. 锻炼身体: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

总之,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是通过调养身体,使身体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

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

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中医治未病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之一,其目的在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升健康水平,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和谐脏腑,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下面将具体介绍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内容。

1.体质辨识:通过辨识个体的体质特点,了解其体质的偏盛偏虚情况。

中医将人体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质偏虚,阳质偏盛。

了解个体的体质特点,可以指导个体在饮食、锻炼、作息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达到健康防病的效果。

2.脉诊:通过诊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判断个体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脉象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状态,进而进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目的。

3.饮食调整: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脏腑功能状况,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搭配,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

中医认为,饮食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提升体质,增强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4.情志调节:情志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过于激动或消极压抑都会影响脏腑功能的平衡。

中医通过调节个体的情志情绪,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增强心理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5.运动保健:中医提倡运动保健,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循环,活络经络,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

不同的体质类型适合不同形式的运动,中医会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指导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6.穴位按摩:通过按压、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活化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有众多的穴位,每个穴位对应不同的脏器或功能。

通过按摩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7.中药调理:中医将草药、矿物、动植物的各种药物进行组方调配,用于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中药调理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脏腑功能状况,进行个体化的调剂,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体质辨识、脉诊、饮食调整、情志调节、运动保健、穴位按摩和中药调理等。

中国老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方案

中国老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方案

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健康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关注焦点。

针对老年人的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方案,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医体质治未病概述中医体质治未病是一种以辨证施治方法为基础的中医养生方法。

通过对个体体质的辨识和调整,调节阴阳平衡,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三、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1.老年人中医体质的定义中医体质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是指人体生理、心理、代谢等方面的特点和倾向,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2.常见的老年人中医体质-平和质:体质健康,适应能力强,生活规律,情绪稳定。

-气虚质:体质虚弱,容易疲劳,气短乏力。

-阳虚质:体质偏寒,手脚冰凉,怕冷,粗心怠忽。

-阴虚质:体质偏热,易口渴,舌红少津,失眠多梦。

-痰湿质:体质湿重,容易肥胖,脾胃功能较差。

-血瘀质:体质气血不畅,容易出现瘀血症状,如疼痛,瘀斑等。

-湿热质:体质湿热重,易患湿热病症,如湿疹,口舌溃疡等。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根据个人体质特点,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均衡营养。

-适量运动:老年人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良好心态: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

2.中医药调养-平和质:适当按摩关键穴位,锻炼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身体平衡。

-气虚质:多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蜂蜜等,同时可以进行气功调养。

-阳虚质:多食用温补食物,如肉类、海参等,避免寒冷刺激,保持温暖。

-阴虚质:多喝水,多食用滋阴食物,如海带、银耳等,适当进行心理调节,避免过度紧张。

-痰湿质:适当控制饮食,不暴饮暴食,多食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山楂、薏米等。

-血瘀质:多进行活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适当食用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花生等。

-湿热质:多饮清热解毒的茶水,如绿茶、菊花茶等,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

精选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精选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 "治未病 "的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以致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 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

所以, “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 拥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备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发源与临床意义《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向来重视疾病的预防。

“治未病” 的观点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贤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 ,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尔后药之 , 乱已成尔后治之 , 譬犹临阵磨枪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 ,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 :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 心热病者颜先赤 , 脾热病者鼻先赤 ,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 赤色者刺之 , 名曰治未病。

”此“病未” , 合上文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于无症状或症状尚少、的段。

种潜病可展成某种拥有明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因此,“治未病” , 是指通必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展 , 进而使种潜病向健康方向化 , 属于疾病初期治的范。

于《灵枢·逆》 : “上工 , 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 , 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 , 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 , 不治已病。

”此“治未病”医生的治和水平提出了要求 , 要想成一名高妙的医生 , 要善于防疾病 , 防患于已然。

合代医学的理 , 合各家法 , 能够将人群的健康状分三种:一是健康 , 未病 , 即人体于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 ; 二是欲病未病 , 即体内病理信息匿存在的段 , 或已拥有少量预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 , 但尚不足以断某种疾病 ;三是已病未 , 即人体某一器出了明病 , 依据疾病的律及腑之的生理、病理关系 , 病邪可能入其余腑 , 但病邪尚限制在某一腑未生的状。

什么是“治未病”

什么是“治未病”

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服瘟疫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治未病的三个层次《黄帝内经》将人体健康状况分为常态、疾病萌芽态、疾病态三种,治未病针对三种状态分为日常养生、治欲病、治已病三类。

一、重视养生,防患未然人体健康的维护,重点是通过养生,对人体正气进行保养,是精足、气充、神全,气机旺盛、平衡、畅达,从而增强人体调节能力和抵抗能力。

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延缓衰老,享受天年的基础,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旨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二、治疗欲病,预防已病疾病的发生有从病生至病成的发展过程。

在这生成过程中,气机变化微弱,形体尚未损害,疾病尚未形成,是一个治疗防病的时机。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称此时为“欲病“,如果欲病积而不愈,就会发展成为已病。

珍视欲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欲病就不会发生疾病,即:治欲病可预防已病。

三、已病早治,预防传病传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其中传是病位的改变,变是并请变化和程度加重。

疾病传变是一个由轻到重,由重到危的过程,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可把握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效果、雨后的吉凶。

一般早中期治疗效果好,可以彻底治疗,因此主张早中期治疗,预防疾病传变,避免造成严重损害和因病而亡。

➢∙中医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

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干涩
二、身体疼痛
三、耳鸣
四、头晕
五、头痛
六、夜尿多
七、便稀
八、便秘
九、饮食减少
十、腹胀
十一、咽干
十二、眼、面肌抽搐
十三、健忘
十四、心悸
十五、失眠
十六、自汗
十七、盗汗
十八、经前乳胀
十九、月经失调
二十、带下量多
二十一、皮肤瘙痒
二十二、嗜睡
二十三、畏寒
二十四、牙齿松软
二十五、情绪低落
二十六、烦躁易怒
二十七、下肢无力
第二节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倾向
第四节胃肠道功能紊乱
第五节免疫力下降
第六节前列腺增生倾向
第七节男性性生殖机能减退
第八节电脑、空调、手机、耳机综合征第九节肥胖症前期
第十节营养不良倾向
第十一节颈腰椎功能减退
第十二节痛风前期
第十三节焦虑倾向
第十四节乙肝病毒携带者
第十五节都市孤独综合征
第十六节失恋综合征
第十七节考试综合征
第十八节离退休综合征
第十九节假日综合征
第二十节网瘾综合征
第五章治未病与常见疾病的防治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第二节手足口病的防治
第三节过敏性鼻炎的防治
第四节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第五节消化性溃疡的防治
第六节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第七节高血压的防治
第八节冠心病的防治
第九节中风的防治
第十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防治
第十一节慢性肾脏病的防治
第十二节糖尿病的防治
第十三节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的防治
第十四节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
第十五节早老性痴呆症的防治
第十六节乳腺增生的防治
第十七节卵巢早衰的防治
第十八节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
第十九节滑胎的防治
第二十节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第二十一节抑郁症的防治
第二十二节恶性肿瘤的防治
第六章中医治未病中心范例。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

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大致讲,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防微杜渐”,三是“既病防变”。

它要求人们在平时就要防病,有了小病就要注意阻止其酿成大患,在病变来临之际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