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
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结构分析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论,第2自然段是辅论。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
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一、预习二、导入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号,一字,别号,近代改良主义家、家。
著有《》三、整体感知:•①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
•达观:。
•契约:。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四、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⑴全文有几个自然段?⑵哪几个自然段写最苦?⑶哪几个自然段写最乐?⑷全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五、分析结构:(一)、( 自然段)论述“”。
(二)、( 自然段)论述“”。
(三)、( 自然段)论述“”。
(四)、全文按的结构来写。
六、自主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2、作者为什么说贫穷、失意、死亡不算苦呢?答:3、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5、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答:6、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话“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其目的是什么?答:7、作者认为那些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苦还是乐?答:8、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答:结论:七、小结:中心论点: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八、拓展训练: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九、小结:课堂检测一、基础题(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三篇】【篇一】一、导入谈话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在“最”字上加点)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提示: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
(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
(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
(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
(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5、“苦中真乐”--苦乐观。
(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部编版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约2分钟)梁启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著有《》。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⒉根据朗读,填空: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⒋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①失意②悲天悯人③如释重负④无入而不自得①不得志②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③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④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四、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整体理解(设计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插入画面)。
(约23分钟)(当场明确目标,先给10分钟独立思考解答后,再给5分钟进行学生讨论,接下来教师再用8分钟进行讲解。
)⒌在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苦乐观的原句。
⒍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⒎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3)
15最苦与最乐基础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安分.()契.约()诸.圣诸佛()监督.() 卸.却() 悲天悯.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契约赔理死而后己B.排解坟墓任重到远C.监督恩慧忧国忧民D.循环豪杰如释重负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面对这一罕见病例,医院多位专家教授共同会诊,终于拿出了最佳方案,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B.爱迪生顽强搏击于科学海洋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创造发明心安理得....地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
C.男孩子要有海阔天空....的胸襟,不要老在芝麻蒜皮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D.文学作品不必非要悲天悯人....,表达好作者自身的情感即可。
4.联系语境,选出下面句中画线处应填入的内容()____________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痛苦和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B.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C.负责任乃人生最大的痛苦。
D.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设问)B.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排比)C.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设问)D.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反问)6.解释下面名句的意思,并举例证明其蕴含的道理。
(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1)无入而不自得(孔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有终身之忧(孟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任重而道远(曾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第十六课孩子与学校里的橡皮树】【导学目标】1. 了解橡皮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最苦”和“最乐”的含义;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导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的事情和努力做成的事情。
例如:你一生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你通过什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1. 分析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你认为这篇文章会讲什么内容?2.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橡皮树有什么特点?橡皮树给校园带来了哪些问题?(2)故事里的邵顺川和小男孩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3)哪些人对橡皮树的问题表示了关心?3.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4.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下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样度过的?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6.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7.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8. 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体验一下自然界的魅力。
例如:观察一棵树的生长情况,里面有什么现象?树长得慢,但它独特的形状和高大的身姿代表了什么?9. 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写下自己的感悟。
【导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了解学生对橡皮树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感悟,并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导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植物园,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悟。
2. 找一颗树,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写下你的观察日记。
3. 组织班级或者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动员同学们行动起来。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橡皮树的特点珍爱生命,爱护植物学生的感悟和建议【本课教学反思】通过该导学案,学生了解了橡皮树的特点和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体验了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走近作者梁启超,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
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为什么文章的第一部分只谈痛苦就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都谈了却只用一个自然段?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
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
也正因为这样,在谈痛苦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快乐。
第一部分已经用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可以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易错字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2.多音字乐几还观佛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
“失意”侧重不得志。
不得志是“失意”。
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
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
- . -zj资料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达观”侧重看得开。
看得开是“达观”。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
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乐观”侧重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5.词语释义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后的轻松愉快。
- . -zj资料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万木草堂。
1895年赴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huì(① ) chán着(②) qì约(③) 招lǎn(④) 悲天mǐn(⑤)人xún环(⑥) xiè(⑦)却监dū(⑧) 死而后yǐ(⑨)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莫若:达观:契约:造句:四.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观点、看法、主张)、论据、论证(方法)。
论点:指作者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某人、某事或某问题所发表的总的看法(主张、观点)。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新颖、概括简洁。
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包括事实或理论两类。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统计数据,公理定律等,理论证据包括名人名言、诗歌、比喻、自己独特的分析等。
论据要求--确凿、典型、新颖、简洁。
论证: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法、类比法、归谬法…五.学习论述性文章略读。
略读论述性文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论点(观点),二是用了哪种论据,三是论述思路。
1.按每分钟400字的速度读完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找观点的步骤:(1)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本文针对“苦”“乐”问题;(2)始终想着“作者针对‘苦’‘乐’问题,他认为”,将文中句子代入上面空格;(3)读起来语意顺畅的,便是作者的观点;(4)重点关注文章开头、段首、段尾、文章结尾等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15、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4、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掌握字词拼音和作者相关知识。
2、运用略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难点】1、体会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风格,积累运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
2、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联系实际生活,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任务一:了解作者情况。
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作于1922年九月,作者当时在清华学校兼课,作为一位曾经领导过维新运动的领袖,作者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自学检测一: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几句话是()的名言。
2、梁启超,字(),号(),别号(),近代()、学者。
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
梁启超是清末最优秀的学者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优秀人物,其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等。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含答案)
最苦与最乐(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明确论题,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习难点】理清文章整体结构【课前积累】1.《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字,号,别号,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曾参与过“戊戌变法”。
本文选自。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3.解释下列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契约: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仁人志士:心安理得:【课上突破】(一)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
二、(3自然段)论述。
三、(4、5自然段)论述。
第三步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课后提高】1.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如释重负悲天悯人缆绳契约B.卸却失意良心纠缠C.任重道远监督圣贤豪杰D.自头苦海逃避解除赔礼2.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分内应做的事。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3)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课后反思】最苦与最乐(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学习难点】2.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2-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内评价:主备教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㈠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 péi礼()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文体),选自㈡整体感知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5、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四)资料链接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15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现代文自读课课时1课时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4.梁启超5.古代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备习检测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 ) 契()悲天mǐn( )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 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著有《》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老师认为,最痛苦的是失去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而最快乐的就是旅游看风景。
同学们也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1.作者的哭乐观,哭乐观的联系。
2.作者关于哭乐观的问题。
3.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论证方法。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1、交代学习任务。
2、巡视、参与交流。
3、组织报告并评价指导。
4、小结。
读文时,先概括各自然段内容,将文章读短,再分析联系,思路就清晰了,结构也易于划分。
1、明确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理出文章思路、划分结构层次.4、教师提示后,反思、纠偏。
「精品」初中人教版七级语文下册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5、《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复习回顾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议论文的常用论证方法有:、、、。
二、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_,号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思想家、学者。
2、阅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任重.道远()悲天悯.人()卸.却()如释.重负()⑵根据意思写词语。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 )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 )三、品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书中批注)。
3、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结论是什么?4、细翻自己的人生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理解。
最痛苦的事:最快乐的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精品导学案 (word版)
4、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本文的论据是否具备这两种类型,请举例说明。
结合以上论据的类型,你认为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1.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2.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3.按原文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4.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2)“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5.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四、拓展延伸(学有所用,提升自己)1、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话3、请说出2句关于“责任”方面的名言、诗句(1)(2)4、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5、《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其中的名句是。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出示提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系实际,畅谈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设想:1、安排1课时。
2、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1、教师创设情景导入。
2、作者简介(屏幕出示)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屏幕出示)三、整体感知1、学生浏览全文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班内明确四、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出示提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
(1)文章开头提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时,都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为什么?(2)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未尽责任的事例?(3)请找出作者概括对人、对事、对自己的责任的句子。
(4)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有什么作用?2、班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总结。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探究:苦乐与责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怎样阐述的?六、拓展延伸播放资料,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我说你说明责任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周五时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
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七、布置作业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精
15 最苦与最乐课题最苦与最乐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课时分配建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字词,了解本文作者。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责任意识,勇担责任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文体知识议论文(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
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关系,或先总后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和不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易错字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2.多音字乐几还观佛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失意指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
“失意”侧重不得志。
不得志是“失意”。
心理的期待落空是“失望”。
失望指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失望”侧重心理的期待落空。
达观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达观”侧重看得开。
看得开是“达观”。
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乐观”。
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乐观”侧重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悲观”相对。
5.词语释义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比喻困苦的环境。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失意:不得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文题解说】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创作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本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责任完了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本课为2课时。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课时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新课导入预习展示初读感知导入一:视频导入型[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烘托气氛,增强直观感受,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播放媒体报道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有一种责任需要用生命去完成,2012年5月29日,司机吴斌像往常一样驾驶大客车,当车行驶在沪宜高速上时,突然一个长方形刹车片砸中他的腹部和手臂,他忍着剧痛停稳大客车拉好手刹打起双闪灯,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24名乘客的安全。
看了这段视频,你是否也为司机吴斌的事迹所感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责任。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认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最苦与最乐》,看看梁启超先生的责任观吧!导入二:设疑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
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
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2)掌握词语达观:契约:死而后已:心安理得:失意: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仁人志士:如释重负:〔答案〕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得志。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
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
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种人实际上是活得很累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1.积累重点词语和充满哲理的优美警句。
2.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文段并背诵。
最苦←责任→最乐↓勇于负责不能逃避第课时1.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本文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和道理论证的运用。
1.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品析表达难点探究拓展延伸导入:直接型[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重点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作者的论证思路。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探究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来学习作者的苦乐观。
一、再读文章,品析表达[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①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21世纪*教育网②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
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明确〕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示例: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
作者再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四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