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各章小结整理.
初中生物生态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生物生态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68691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6.png)
初中生物生态学知识点归纳生物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初中生物学中,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物质的循环等内容。
下面将对初中生物生态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生物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生活所需的水、养分和能量。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2.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以及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由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来维持其稳定性。
3. 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受到生态因素、环境条件、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生态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
而生物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只有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
4. 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由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化和流动。
光能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自身和其他生物。
物质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通过这些循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
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其维持一定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食物链中各个层次生物的相对数量都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当一个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食物链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这些人类活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的破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aa4d2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6.png)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重要的生态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功能性单位。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湿地,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的森林。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至关重要,它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资源净化和气候调节。
3. 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营养物质循环。
能量通过食物链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而营养物质则在生态系统内循环。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生物体使用。
4. 生态位和资源分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不同物种通过资源分配和竞争来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在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资源分配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策略,它可以影响物种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成功率。
5. 群落结构和演替群落是指在同一地区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种类的总体。
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等方面。
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变化和演化过程,它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面对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时,系统能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和营养循环等因素的影响。
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抵御环境变化和生物入侵的影响。
7. 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态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归纳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2f3e87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f.png)
大一生态学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涉及生态系统、种群动态、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等方面。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态位。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生物种群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在同一地区的总体数量。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特定空间和资源利用方式。
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演替等方面。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密度调控和种群演替过程。
种群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和对数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模型适用于无限资源的环境中,而对数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有限的环境中。
种群密度调控是指通过竞争、捕食和疾病等因素控制种群数量的过程。
种群演替是指由一种生物群落逐渐转变为另一种生物群落的过程,其原因可以是环境变化或者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它反映了地球上生物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非法捕猎和采伐、推广可持续发展等。
4.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在大一生态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措施。
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地球和未来世代的能力。
环境保护包括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推行循环经济等。
我们需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包括提供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2bd2132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b.png)
生态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一、生态学的概念和分类1.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演替过程、生物群落的形成和演变等内容。
2. 生态学的分类(1)种群生态学:研究同一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的各个物种的数量、分布、生存策略等。
(2)群落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适应环境的特征。
(3)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4)景观生态学: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中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物种,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3)生态位:生物种类之间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生活空间的利用等。
2. 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产生、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化合物的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3)稳定性: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包括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1. 生态环境的保护(1)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限制过度开发和消耗。
(2)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
(3)环境监测和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生态环境的修复(1)生态恢复: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和稳定性。
(2)土地整治:对受到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其肥力和生态功能。
(3)水体治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治理和净化,恢复其清洁和健康状态。
四、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保护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生物生态知识点总结与整理
![初中生物生态知识点总结与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97cf510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e.png)
初中生物生态知识点总结与整理生物生态知识点总结与整理生物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物种、群落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对初中生物学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了解生物生态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生态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包括生物生态基本概念、生态因子、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环境保护等方面。
一、生物生态基本概念1.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分为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层次。
2. 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某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3. 群落:群落是指在空间上形成的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4.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外界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 生物因子:生物因子指与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以及与周围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的因素。
如种群密度、竞争、捕食等。
2. 非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是指与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周围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关的因素。
如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类型等。
三、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1.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自然界中物种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状态。
当一个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稳定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生态平衡。
2. 生态破坏: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和破坏。
如森林砍伐、水体污染、生物种群减少等。
3.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或行动来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如造林、生物保护区的建立等。
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对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1.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和环境,使后代也能满足其需求。
2.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定区域,禁止一切破坏性活动。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371de8db7360b4c2f3f6413.png)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针对某一特定主体,相对的意义。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
2.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3.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
4.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一)综合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单因子变化,必起其他因子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二)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不可替代性: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
补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加强而得到补偿仍有可能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四)阶段性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一)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物质的量。
(二)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因子,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布莱克曼:提出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具有限制性影响。
(三)Shelford耐性定律1.一种生物能够生长与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
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这个耐受范围的大小。
生态学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学总结复习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9a2074ec3a87c24128c48c.png)
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学派的特色:①北欧学派,以侧重群落剖析为特色;②法瑞学派,用特色种和差别种区分群落种类,成立了严实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③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立顶级学说而着名;④苏联学派,侧重修群种和优势种,成立了一个植物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现代生态学的特色: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扩展(以人类生计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为突出)。
21世纪生态学的研究特色:更为密切的联合社会和生产之中的实质问题,不停打破其初始期间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线,向解说社会的目前面对的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连续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议;推动面向可连续发展的创重生态学研究;促进文化交融,创立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
第二章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集体之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或生物集体生计的全部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面的所有环境因素。
环境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食品、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余有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此刻以下方面: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色: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行代替和赔偿作用。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独自的存在,老是与其余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一样程度地惹起其余因子的变化,致使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比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靠于天气、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不是等价的,此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惹起其余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95861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5.png)
基础生态学各章小结
基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物群体如何适应和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以下是基础生态学各章的小结:
1.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指的是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分布、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2.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是同一种类个体的种群动态和种群特征。
种群生态学的重点包括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分布,以及种群的生长和竞争等因素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3.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关注的是物种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能量流动、营养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5. 全球变化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是全球环境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变化包括气候变化、陆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入侵等。
研究全球变化生态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
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的不同章节重点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初中生物生态学知识总结
![初中生物生态学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1371c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9.png)
初中生物生态学知识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的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本文将总结初中生物的生态学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息和相互作用。
它们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以及其他生物之间相互关联。
此外,种群是生物群落中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
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受到生物的生长、迁移、死亡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初中生物学还会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群落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整体。
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水塘,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的森林或者一个海洋。
生物与物质的循环以及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连接,形成食物网,将能量从一个层次传递到另一个层次。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气候、水分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会限制一些物种的生存。
水分不足或过量也会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生态学强调了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我们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都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其具备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同时也提供了许多经济和医疗资源。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环境。
最后,生态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一个国家或者人类整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需求的度量。
生态学知识点梳理
![生态学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b09f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9.png)
生态学知识点梳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梳理一些生态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圈等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包括生物群落内的各种生物种类、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3. 能量流动和营养链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形式流动。
食物链由生物个体之间的捕食关系构成,能量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营养链则描述了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流动路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 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这些循环是生物体内和生物体间物质转化的关键过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5.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的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6.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海平面上升等,这些变化将对生物群落的分布、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深远影响。
7.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通过对生态学知识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
生态学主要内容概括(整理)
![生态学主要内容概括(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2907c087c24028905fc3a2.png)
生态学基础主要内容概括1。
生态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研究对象与内容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发展简史: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研究对象: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2。
现代生态学阶段的特点1)生态学在研究社会问题中的重新定位2)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不断拓展3)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向过程和预测发展4)生态学新分支在学科交融中不断产生5)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手段在集成中创新3.生态学分支学科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4。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5.生态学任务人类生态问题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1.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特点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量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因此,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组成:六大组成成分(四大基本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还原者)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3。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分类以及其生态学意义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学笔记整理
![生态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9b172ddd36a32d73758134.png)
《基础生态学》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为:①个体生态学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③阶段性作用;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注意看下这节P20)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③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④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及番薯等。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①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鼬,水貂,刺猬,田鼠,雉)短日照动物(羊,鹿,麝)②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如梨小食心虫。
生态学知识小结
![生态学知识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e77a7fecf7ec4afe05a1df5a.png)
绪论1.生态学研究对象:种群: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群体群落: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复合体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复合体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一切适合于生物的栖息场所2.生态学基本原理第一章生态系统复习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哪些组成成分, 其结构和和功能有哪些?①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②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
非生物环境包括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源和热量等气候因子、生物生长的基质和媒介、生物生长代谢的材料三方面。
③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的内容。
形态结构指生态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配置、质地与色彩。
营养结构是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中心的抽象结构。
④生态系统主要有4个方面的功能,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服务。
2.解释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的含义。
不同类型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食物链(food chains):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在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间传递的关系。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之间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生物种类丰富,食物网越复杂。
营养级(trophic level):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指某一层次生物与另一层次生物的关系。
3.试列举出常见的初级消费者和二级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
4.(△)请简述生态效率及生态金字塔,并说明在每个较高营养级上生物量为什么减少。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在能量流动中,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用来形象描述各营养级之间量的关系,包括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态学笔记(整理打印版)
![生态学笔记(整理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2c827c69eae009581bec5e.png)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1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4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①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②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③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④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和优化⑤建设生态农业⑥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第二章系统重点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结构组成与功能、稳定机制、开放程度、生产力、能流特征、养分循环特点及系统服从规律、运行目标等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系统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的结构(1)系统的边界:它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
(2)系统的层次:系统不但由多个组分构成,而且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5、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答: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作系统的整合特性。
系统的高可靠性质是低可靠原件所没有的。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反映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而且反映出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
这种新效应可能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狼群捕猎的例子。
系统的新效应也可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如:蜂窝中只能有一个蜂王的例子。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a55b2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9.png)
基础生态学知识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对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1.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居住空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2.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生境中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物种。
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不同的物种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生境来避免直接竞争。
4.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被生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使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再利用。
1.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和某些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起点。
2. 食物链:是指各种生物通过进食和被进食的关系,将能量和物质从一个物种传递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食物链由生物体依次排列,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3. 食物网:是指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
食物网中的每个物种都可以同时充当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角色,使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
三、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演替过程。
1.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移和扩散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动态。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718d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6.png)
生态学背诵笔记总结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下面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
1. 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包括生物群体、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
2. 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有物种的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
非生物因素有气候、土壤、水分和光照等。
3. 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处环境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
它
包括物种的生活方式、生境利用和资源利用等。
4. 群落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研究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点共同生活的群落,并研
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
5. 能量流动
-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它起源
于太阳能的输入,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之间流动。
6. 生物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
的多样性。
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7. 生态承载力
-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支持的生物种群数
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最大值。
它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种群交互作用的限制。
8. 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物种的存活和生活质量。
解决生态危机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以上是生态学的背诵笔记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大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d8efeaf3c1ec5da51e27078.png)
【关键字】资料生态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只在12.5小时的光照下才开花。
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这一类型。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如新品种培育, 引种驯化,园艺上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
冷害(chilling injury):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发育阈温度:生物都有一个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有效积温植物和某些外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即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种群: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各章小结整理
![生态学各章小结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8eb05d42cc58bd63186bd96.png)
生态学课后小结题型:单选20分,填空20分,多选10分,名词解释15分,问答20分,综合分析15分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二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整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课后小结题型:单选20分,填空20分,多选10分,名词解释15分,问答20分,综合分析15分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二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整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地表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地形变化及海拔高度等也产生了影响,使各地的温度日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
生物对光的适应表现在三方面:①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
如人类和许多脊椎动物能看见的光只是在可见光波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波长在380~710 nm,吸收最强的是红光和蓝紫光,光质影响了光合强度。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表现在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在生理及形态上的差异,以及C4植物和C3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
③生物随光照长度的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也出现适应性的昼夜节律与光周期现象。
如动物的活动行为、体温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均具昼夜节律变化。
根据动/植物繁殖/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动植物分成长日照动/植物与短日照动/植物。
动物的换毛、换羽、迁徙均具有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成为生物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生物机体酶的活性有一最适温度范围,超过低温限与高温限,生物将因冰晶冻结或蛋白质凝固变形而死亡。
但对温度的耐受可通过驯化来提高。
根据有机体体温热的主要来源,把有机体分为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外温动物与植物完成某一阶段发育需要一定的总热量,遵循有效积温法则:K=N(T-C),发育速率随环境温度呈线性增加,发育所需日期随温度增高呈双曲线减少。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上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防冻能力。
小型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前者作用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内温动物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行为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方面。
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一些小内温动物常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
夏眠或夏季滞育、迁移,也是动物渡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许多生物在昼夜变温环境中比在恒温环境中发育、生长、开花结实更好,产品质量也提高,对年周期变温也产生很好的适应。
地球上生物群系的分布与主要温度带一致,一些物种的分布限与等温线之间有紧密的相互关系。
低温能够成为致死温度,限制生物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分布,而高温限制又使一些生物不能向热带地区分布。
风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引起植物矮化,还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及体表形态特征。
连续的单向风可形成旗形树。
风是风媒植物的传粉工具,是某些无脊椎动物迁移的运输工具。
大风具有破坏力,防护林可减轻风的危害。
火作为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
我们必须利用火的有利方面去避开不利方面,以保护人类资源。
3物质环境水、大气与土壤构成了生物的物质环境。
水的理化性质对生物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由于水的分布不均,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同时又产生了生物对各种干湿环境的适应。
陆上生物面临的是如何减少水分蒸发和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因此,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产生了一整套保水和减少水丢失的生理、组织形态和行为的适应:例如,陆生植物产生了适应于环境的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通过调节根的吸水能力和调节叶的蒸腾量以保持水平衡。
陆生动物通过饮水、进食、代谢水维持体!内水的需要(昆虫可直接从潮湿空气中吸水);通过体表的鳞片、角质层防止蒸发;通过呼吸道的逆流交换,减少呼吸失水,通过肾髓质加厚、直肠和泄殖腔的重吸收,减少排泄失水。
另外,陆生动物排泄尿素与尿酸,也减少了排泄失水,而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为保持自身体内的水平衡,产生了渗透调节的适应机制:例如能耐受高盐度的植物,是由于它们的细胞质中有一些高浓度的物质,增加了渗透压。
有些植物有盐腺,能将盐分泌到叶子的外表面,或根能排除盐。
淡水硬骨鱼通过排泄大量低渗尿,排出从鳃进入体内的多余水。
鳃直接从水中摄取盐离子,以补充从尿中的丢失。
海洋硬骨鱼通过吞海水补充体内需要的水,排泄少量低渗尿以保水,通过鳃把体内多余的盐泌出。
对应于水中氧浓度低,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产生了相应的生理、组织形态适应:例如,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以保证地下各组织、器官对氧的需求,同时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鱼类在低氧环境中血氧容量增加,厌氧代谢加强以供能量。
大气湿度影响了昆虫的生长率、繁殖率、死亡率和寿命。
雪被有绝热作用,保护了雪下生物安全越冬。
大气中的O2与CO2关系到生物的生存。
CO2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CO2效率不同。
在作物生长盛期和强光照下,CO2不足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大气中CO2浓度增高会产生温室效应。
氧是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厌氧动物除外)。
动物能量代谢要消耗氧。
大气氧分压随海拔升高而下降,高海拔低氧是内温动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适应表现在加大了呼吸深度,增加了肺泡气体弥散能力,增加了组织的肌红蛋白的数量,增加了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浓度,提高了氧携带能力。
土壤是生物重要的生态因子。
土壤的质地与结构,影响了植物生长及土壤动物的活动,又影响了土壤的其他物理性质如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均不利。
土壤中氧气过低或CO2过高对植物生长也不利。
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与活动。
土壤温度影响了种子萌发、根系生长、矿物盐类的溶解度、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有机质的分解。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酸度、土壤有机质及矿质元素)对生物也有重要影响。
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主要标志。
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
这些生物对土壤的作用归纳为:促进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增加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生活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植物,产生了不同的植物生态型与适应性特征,如盐碱土植物与沙生植物。
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间的边界可以是任意的。
对于单体生物种群,其种群大小就是一定区域内个体的数量。
对于构件生物,无性系分株或枝条(构件)的数目比不同个体的数量更有意义代表多度。
种群的重要群体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
②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③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内分布型大致可分为随机型、均匀型和成群型三类。
生命表是描述种群生死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图表模式,从生命表可获得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生命期望的信息,存活曲线有3 种基本类型。
由综合生命表还可计算种群增长率r=lnR0/T。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可分为离散型与连续型两种。
离散型的种群增长模型为Nt= N0λt,连续型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二rN,增长曲线呈“J”型。
逻辑斯谛方程描述的是一个在有限资源空间中的简单种群的增长,其模型式为:dN/dt= rN(l一N/K)。
该方程预测种群的增长随时间变化呈现出“S”型,如在真实种群中通常所观察到的那样。
逻辑斯谛方程及其两个参数r和K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或生物因子的影响,大多数实际种群是动态地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见到。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可表现为季节消长、波动、平衡、爆发和衰落与灭亡。
由人类导致的生物种在一新的适宜生境中迅速扩展的现象叫生态入侵。
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调节因子,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
基本可分为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与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两大类。
前者又有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与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之分。
后者有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3种学说。
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随着环境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集合种群理论在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同一种群内个体共有一个基因库。
物种的进化过程表现为种群内世代间基因频率的变化。
由于突变、迁入、选择、漂变等原因,使大部分种群内存在相当多的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