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85班,无答案)
配套K12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临沂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2016-01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5分,满分75分)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材料反映的是A.宗法分封制B.皇帝制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2.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宗法制的原则,他3.秦始皇时期,在山东设置了琅琊郡,琅琊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4.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请你判断下列中央机构示意简图属于唐朝的是?A BC D5.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
该事件应该发生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6.观察下列环渤海地区历史地图,其中应该属于元朝的是A B C D7.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简:机构精简 B.速:办事效率高C.开:决策开放性强 D.专:皇帝乾纲独断8.如下图,山海关城南有作为兵营的日本营盘、法国营盘、比利时营盘、意大利营盘、德国营盘和英国营盘的遗址。
这六国营盘应该出现于英国营盘德国营盘意大利营盘A.《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C.甲午战争后不久D.《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9.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10.“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 ,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A.中国工农红军B.八路军C.新四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11.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普通班).doc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普通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计60分)1.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有镇守疆土、勤于王事、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 2.唐代中后期的科举考试,重点看考生能否运用儒家理论、结合历代统治教训,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这体现了当时科举 A. 注重门第高低B. 侧重以诗赋取士C. 强调品德优劣 D.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 公元前 5 世纪中期,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
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
此后A. 罗马公民实现了权利平等 B. 公民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C. 罗马法剥夺了贵族的特权D. 平民获得制定法律的权力4.“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这一法令出自 A. 英国《权利法案》B. 美国 1787 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D. 法国 1875 年宪法5.《资政新篇》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舆论监督政府、选举政府官员,具有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指导思想发生转变B. 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C. 近代中国出现了民主制度D. 太平天国性质发生了转变 6. 某史学家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
”与此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7. 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
这一高潮是指A. 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8. 有一副反映某历史事件的对联:“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
”从中可以看出该事件具有鲜明的A. 爱国精神 B. 自由精神C. 民主精神D. 科学精神9.1926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特别会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以革命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全国通用)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全国通用)高一·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纲要上第1-19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
”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不断发展,能够修建成一定规模的建筑,可见当时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城址修建背后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进步,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不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贫富差距、阶级差异,排除D项。
故选A项。
2.《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如表中论述体现了著作相关论述《孟子》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一)12月月考试卷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1、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考古发掘的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批叫做《语书》的竹简里有几处“正”字都作“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等,“端”实应为“正”。
这种记录方式本质上反映了()A.史官的粗疏 B.王权的神秘 C.汉字的精妙 D.皇帝独尊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B.中央集权有所加强C.机构精简但更高效D.官僚体制走向成熟4、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
”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5、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国家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南北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各地区经济程度提高6、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
”由材料可见()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B.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C.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7、“外滩是每位游客在上海的必到之处,浦西原公共租界的近代建筑群充满了美感与历史的沧桑感。
2021-2022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非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5题)1.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2.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4.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5.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类似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命令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6.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确定了后世xx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7.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全国通用)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1(全国通用)高一·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纲要上第1-17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
这反映出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如别为西周以前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圈示意图。
这一变化可用于研究春秋时期A.国家已实现统一B.文化的交融与认同C.商品经济的繁荣D.诸子思想同源异流3.秦朝设“三公九卿”为中央政府组织,“九卿”中的太常掌管皇家祭祀,太仆掌管宫廷舆马,卫尉则是皇宫的卫兵司令。
这反映出秦朝A.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政治凸显家国同治色彩C.九卿为皇帝私人职官D.中央机构注重儒家理念4.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
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A.“农耕文明的拓展”B.“民族融合的初现”C.“南北物种的交流”D.“区域经济的协同”5.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doc
安徽省皖西中学第一学期学年20072006 高一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命题:杜先柱 审题: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50分)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 A .世代相沿袭 B .考试选举 C .皇帝任命 C .地方推举3.下列有关秦朝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 . 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 . 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 是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4.三省六部制说明了( ) A . 丞相权力的增大 B . 中央结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D . 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5.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担心社稷不稳,曾问赵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A . 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大 B . 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 C . 辽和西夏进攻,战争无休止D .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连绵不断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 .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B .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C . 有利于国家的强大D . 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鸦片贸易 B .割占中国领土 C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8.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积极意义( ) A . 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 .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强了其灭亡进程9.日本侵华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成为全民族抗战开端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七七事变10.1940年8-12月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已向日军出击,取得了著名的( )A.平型关大捷B.临洮大捷C.台儿庄大捷D.百团大战11.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叙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方案12.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3.最能完整的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还我青岛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14.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大的贡献是()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民主革命阶段纲领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其意义在于()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6.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C.全国政协的成立D.整风运动的开始17.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上午原则()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共同发展繁荣D.民族交往18.提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中共的()A.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四大D.十五大19.下列关于“汪辜会谈”说法错误的是()A.会谈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汪道涵和辜振甫分别是两个民间团体的负责人C.这是一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D.是两岸高层人士以官方身份进行的会谈20.我国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C.中央的关系不同D.各自权限不同21.建国第一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8个B.17个C.27个D.37个2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3.20世纪70年代美国要求同中国改善关系的背景不包括()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C.苏联争霸中处守势D.中日邦交正常化24.20世纪80年代,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A.争取和平发展B.反对霸权主义C.不结盟政策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25.我国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A.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B.维护世界和平C.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D.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二解析题(第1题11分,第2题13分,计24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问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俄顷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农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一年级历史试题贾世林客观题(共40题,每个1.5分,共60分)1.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
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
”“北线之战”指的是()A. 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C.徐州会战 D.平型关人捷2.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耆英,1844年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笼络)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
这反映了耆英A.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主张主动与西方交往C.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 D. 倡导应向西方学习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安徽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2.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
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
这一变化使得()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 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
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
”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A. 中央的派出机构B. 皇帝的顾问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中央的直属机构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互相牵制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独立施政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5.“国初沿五代之制。
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文中的“……”应为()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6.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皇宫共收到奏章1160件,“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于是皇帝下令()A.令六部尚书辅佐全国政务B.建中书门下处理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D.设军机处参与机要事务7.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
精选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2)
2018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
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周武王,①,八百载,最长久。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②,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唐高祖,起义师,③,创国基。
……太祖兴,④,号洪武,都金陵。
()A.①除隋乱②始诛纣③国大明④嬴秦氏B.①始诛纣②除隋乱③国大明④嬴秦氏C.①始诛纣②嬴秦氏③除隋乱④国大明D.①嬴秦氏②始诛纣③除隋乱④国大明2.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这一现象反映了商代()A.宗法制开始出现B.贵族政治的产生C.家国同构的特点D.王权具有稳定性3.“齐人”“鲁人”这种表述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4.图1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A.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5.“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A.辽东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6.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B.明显的限袁倾向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D.强烈的排满色彩7.1919年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研究五四运动,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该材料()A.是一面之词,故不可作参考B.是时人之言,故可做参考C.具明显倾向性,故不可作参考D.是爱国青年之词,故可作参考8.有誓词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3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
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7.“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明太祖朱元璋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皇权的独尊C.等级的森严D.文化专制9.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10.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2021-2022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2021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朝初年的伊尹辅佐商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
商朝末年的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
伊尹和姬昌最可能被商王赐予什么官名( )A.师、侯 B.卿士、王C.相、侯 D.师、伯2、堂联是我国一种体现家族文化种类的对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其内涵多为家族寻根追祖、表彰先贤、训勉后人等。
与这一文化现象相关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这里描述的是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4、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落、君主封地等。
据此判断“宋”姓源于A.居住封地B.帝王赐姓C.居住村落D.生活部落5、“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以潘屏周。
”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选拨德才兼备之人B.扩大疆域C.团结功臣贵族D.巩固周王室统治6、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
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
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 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B.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C. 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D.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7、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A.周王——卿——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诸侯——士——大夫D.周王——大夫——士——卿8、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9、《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4分,共140分)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
宗法制遭到破坏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C、贵族政治完全瓦解D、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D。
、、、、。
、。
、、。
、2。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用:“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出在皇帝制度下A。
皇帝处理一切事务B。
皇权至高无上C、三公九卿形同虚设D。
丞相位高权重【答案】B【解析】“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特点,故B正确;A 中一切事物不符合皇帝制度特点;三公九卿属于执行机构,并不是虚设,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丞相制度信息,故D错误。
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其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工部具体实施,故B项正确;尚书省不能草拟诏令,故AD项都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不能草拟诏令,故C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相关知识,学生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即可回忆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工部具体实施,得出正确答案。
4。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这首诗据说是明太祖感慨自己处理国事,十分繁忙。
这导致后来明朝继任者采取的重大政治措施是A。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五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下列对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关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根据分封制,周王与诸侯是君臣关系B. 根据宗法制,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C. 周王与诸侯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D. 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在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确立了权利义务关系,诸侯必须效忠周王,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通过宗法制,周王与同姓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他们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
但诸侯仍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拥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
综上所述,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2.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
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B. 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C. 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D. 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A项表述违背史实,故A项错误。
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该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抨击联合国政治的文章越来越少,由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联合国的政策决策多由美国主导,故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逐渐的缓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交恶,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所以中国对美政策逐渐作出调整,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这一变化,故D项正确。
3.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主要针对的是A. 法国重返越南,东南亚局势紧张B. 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C. 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D. 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1945年9月,法国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进行了历时9年的抗法战争,排除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齐学校185班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1917 A.沙皇专制统治 B. C.农奴制度 D.
俄国帝国主义统治 2.
彼得 A.“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B. C.《工人之路报》社
D. 3.
A.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B.暴力夺权
C.从农村到城市夺取政权
D. 4. A.马克思
B. C.列宁 D.
5
A 巴黎公社 B.苏联 C.执行委员会 D.人民委员会 6 19
21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A ①②③
B. C.③④ D.①②④
7 A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 C.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D.1936 8巴黎和会上真正起操纵作用的国家是
①日本 ②美国 ③意大利 ④俄国 ⑤法国 ⑥德国 ⑦英国 A.②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⑤ D.②⑤⑦ 9 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19年,假若你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和顾维钧 陆征祥等人一起代表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你应该不会看到
A .会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B .美国、英国和法国操纵了这次会议
C .斯大林率领苏俄代表团参加会议备受冷遇
D .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10 巴黎和会的焦点是 A .处置德国 B .扼杀苏俄 C .战争赔款 D .共建和平 1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目的是
①缓和美、日、英三国海军军备竞赛矛盾 ②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③缓和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④重新瓜分欧洲和中东地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以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 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B.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
D.没有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侵犯了中国主权的条约有
①《凡尔赛和约》 ②《四国条约》 ③《五国海军条约》 ④《九国公约》 A .①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④ 14.一战后有两个国家没有批准巴黎和会通过的《凡尔赛和约》:一个是没能达到领导战后世界目的美国,一个是主权遭受严重践踏的国家。
这个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日本 D .中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 …………………………………………………………………………………………………………………………………………
15.罗斯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
A.劳动人民的抵制、反对“新政”B.“新政”失败了
C.“新政”调整了生产关系D.保留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
16.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A.整顿金融 B.兴办公共工程 C.规定工作时数 D.调整工业
17.绥靖政策被毛泽东称为“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的蠢人政策”:对这一论断最
具有说服力的史实是
A.纳粹德国占领捷克 B.二战爆发不久法国和英国便遭到德国的进攻
C.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8. 从世界范围看,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的国家是
A.苏联B.英国C.美国 D.中国
19.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C.美国的参战
D.苏联的参战
20.下列国际条约或会议的决定充分尊重了中国主权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D.雅尔塔会议
2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①德军突袭波兰②苏军保卫斯大林格勒③盟军诺曼底登陆④日军偷袭珍珠港
A 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22.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请问这个第二战场是相对于哪个战场来说的
A. 北非战场
B. 苏德战场
C. 太平洋战场
D. 中国战场
2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 B.英法等国家放弃了绥靖政策 C.美苏等大国的参战 D.意大利的投降削弱了法西斯的势力24.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
C.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D.欧洲革命运动处于低潮
25.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B.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促使法西斯集团瓦解
D.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
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
——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二: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6分)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6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3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4分)
28下列三幅图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的社会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 图2 图3
(1)图1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社会的什么状况?(3分)
(2)图2、图3反映了美国政府针对图1中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
29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结合战争的进程和战后初期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说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国家所发动的三次突然袭击的战例。
(3分)(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及最大的登陆战役各是什么?(4分)
(3)为了协调行动,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什么会议?(3分)
(4)今年是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请设计一句纪念口号。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