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解剖2
头颈部的解剖与疾病
头颈部的解剖与疾病头颈部是人体中一个复杂的区域,包括头部和颈部,是许多重要组织和器官的所在之处。
了解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相关的健康问题。
一、头颈部的解剖结构1. 头部解剖结构头部由颅骨和面部组成。
颅骨包括顶骨、枕骨、蝶骨、颞骨等,面部由上颌骨、下颌骨、鼻骨、眶骨等构成。
头颅内还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重要的神经组织。
2. 颈部解剖结构颈部是头部与躯干的连接部分,由七个颈椎组成。
颈部内有气管、喉咙、食管、颈动脉、颈静脉等重要的血管和器官。
此外,颈部还包括肌肉、淋巴结和神经等结构。
二、头颈部常见疾病1. 头部疾病A. 头部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时,可能导致头部皮肤擦伤、头皮撕裂伤等。
B.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颅内肿瘤等多种原因有关。
C. 头晕:头晕既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常见的头晕原因有耳朵问题、神经系统疾病等。
D.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可引起头部症状。
2. 颈部疾病A. 颈椎病: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引起颈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B. 颈部肌肉劳损:长时间不良姿势、过度疲劳或局部受凉等原因可导致颈部肌肉劳损,出现疼痛和僵硬感。
C. 颈部淋巴结肿大:炎症、感染或肿瘤等原因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伴有疼痛或红肿。
三、预防与治疗1. 头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A. 注意安全:避免头部受伤,遵循交通规则,佩戴安全帽等。
B. 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C.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头痛、头晕等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2. 颈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A. 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等不良姿势。
B.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颈部伸展运动,有助于缓解颈部疲劳和肌肉劳损。
C. 物理治疗:颈部疼痛严重时,可寻求专业物理治疗的帮助,如热敷、按摩等。
结语通过了解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疾病,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头颈部的健康,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头颈部解剖
耳颞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a
眼神经 上颌神经
颊神经 下颌下 神经节 颏神经
40
2.面神经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 缘支
a
颈支
41
九、面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一)、血管
1.上颌动脉
眼神经
三叉神经节
下颌神经
翼腭神经 和节
a
上颌神经 颧神经 眶下神经 上牙槽后神经
42
2.翼丛
a
43
二)、神经
下颌神经
前干: 咬肌神经 颞深神经 翼内肌神经 翼外肌神经 颊神经 除颊神经外均为运动支
齿突凹 上关节面
前弓 侧块
上关节突 横突孔
椎体
横突孔
后弓 寰椎
齿突 上关节面
椎体 侧块
棘突
椎下切迹
横突孔
下关节突
椎孔
第 7 颈椎(隆椎)
a
棘突
枢椎
46
二、颈椎的连接
关节 关节突关节 寰枕关节 寰枢关节
a
47
❖颈部-浅层结构
a
48
1.颈阔肌
a
49
2.浅静脉
a
50
3.浅神经
a
51
❖颈部-筋膜与间隙
后干: 耳颞神经 下牙槽神经 下颌舌骨肌神经 舌神经 除下颌舌骨肌神经外均为 感觉支
a
44
❖颈部-骨与骨连接
一、颈椎
1.一般形态
前结节 横突孔 后结节 上关节突
棘突
椎体 椎孔
特点: 1.椎体椭圆形 2.椎孔三角形 3.横突有横突孔,末端分叉 4.关节突关节面水平位 5.棘突水平,末端分叉
a
45
2.寰椎和枢椎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健康
- 161 -- 162 -1. 口轮匝肌14. 下颌神经28. 椎动脉2. 提上唇肌15. 咽鼓管29. 脚间池3. 上颌骨腭突与16. 上颌动脉30. 乙状窦切牙管17. 头长肌31. 乳突小房4. 提口角肌18. 下颌后静脉32. 延髓5. 上颌窦19. 下颌支33. 小脑蚓部6. 颧大肌20. 岩悬雍垂肌34. 小脑扁桃体7. 软腭21. 舌咽神经35. 枕骨8. 咬肌22. 枕骨基底部36. 小脑半球后9. 鼻咽23. 颈内动脉叶10. 翼内肌24. 腮腺37. 小脑延髓池11. 颞肌25. 迷走神经38. 头半棘肌12. 腭帆张肌26. 颈内静脉13. 翼外肌27. 舌下神经- 163 -- 164 -1. 口轮匝肌17. 头长肌33. 头夹肌2. 提口角肌18. 鼻咽34. 导静脉与髁3. 上颌骨腭突19. 寰椎前弓管4. 硬腭20. 颈内动脉35. 小脑扁桃体5. 颊肌21. 颈内静脉36. 椎动脉6. 颧肌22. 腮腺37. 枕骨7. 软腭23. 下颌后静脉38. 小脑后叶8. 面动脉24. 迷走神经39. 头半棘肌9. 翼外肌25. 头外侧直肌40. 小脑延髓池10. 咬肌26. 舌下神经11. 翼内肌27. 延髓12. 颞肌28.副神经13. 岩悬雍垂肌29. 乳突小房14. 下颌支30. 枕骨基底部15. 头夹肌31. 二腹肌后腹16. 腭帆张肌32. 脚间池- 165 -- 166 -1. 口轮匝肌17. 寰椎前弓33. 寰椎后弓2. 提口角肌18. 舌咽神经34. 头上斜肌3. 硬腭19. 上颌动静脉35. 头后小直肌4. 齿槽突20. 迷走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下颌后静脉37. 头半棘肌6. 颊肌22. 舌下神经38. 头夹肌7. 软腭23. 茎突咽肌8. 咬肌24. 副神经9. 翼外肌25. 腮腺10. 下颌支26. 寰椎横突11. 翼内肌27. 枢椎齿突12. 腭帆张肌28. 二腹肌后腹13. 咽上缩肌29. 延髓14. 喉咽30. 寰椎横韧带15. 头长肌31. 椎动脉16. 颈内动脉32. 头外侧直肌- 167 -- 168 -1. 上唇16. 翼内肌31. 二腹肌后腹2. 切牙左1,2 17. 头长肌32. 寰椎侧块3. 口轮匝肌18. 口咽33. 胸锁乳突肌4. 尖牙(左3)19. 茎突舌肌34. 枢椎齿突5. 提口角肌20. 咽静脉丛35. 脊髓6. 前磨牙(左4,21. 茎突咽肌36. 寰椎横韧带5)22. 腮腺与下颌37. 颈深静脉7. 舌后静脉38. 头最长肌8. 磨牙(6-8)23. 上颌动脉39. 斜方肌9. 颊肌24. 舌咽神经40. 头下斜肌10. 面动脉25. 颈内动脉41. 头半棘肌11. 悬雍垂26. 舌下神经42. 头夹肌12. 咬肌27. 寰椎前弓43. 项韧带13. 腭帆张肌28. 迷走神经14. 下颌支29. 横突(孔)15. 咽上缩肌30. 副神经- 169 -- 170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骨肌33. 头夹肌2. 舌颏舌肌18. 下颌后静脉34. 脊髓3. 提口角肌19. 颈内动脉35. 颈深静脉4. 上颚20. 舌下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腮腺37. 头半棘肌6. 舌下肌22. 颈内静脉38. 斜方肌7. 悬雍垂23. 二腹肌后腹39. 项韧带8. 咬肌24. 迷走神经9. 口咽25. 颈最长肌10. 腭扁桃体26. 副神经11. 翼内肌27. 肩胛提肌12. 咽上缩肌28. 颈长肌13. 腭咽肌29. 胸锁乳突肌14. 颈外动脉30. 椎动脉15. 头长肌31. 头最长肌16. 面神经32. 寰椎椎体- 171 -- 172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肌33. 头棘肌与多2. 降口角肌18. 颈内动脉裂肌3. 上颚19. 颈长肌34. 颈半棘肌4. 下颌舌骨肌20. 舌下神经35. 脊椎棘突5. 颏舌肌21. 寰椎椎体36. 头夹肌6. 咬肌22. 颈内静脉37. 颈深静脉7. 舌骨舌肌23. 下颌后静脉38.斜方肌8. 下颌下腺24. 副神经39. 项韧带9. 口咽25. 椎动脉10. 咽上缩肌26.迷走神经11. 腭咽肌27. 胸锁乳突肌12. 头长肌28. 颈最长肌13. 咽中缩肌29. 头最长肌14. 颈外动脉30. 肩胛提肌15. 翼内肌31. 脊髓16. 腮腺32. 头半棘肌- 173 -- 174 -1. 颏肌17.喉咽33.颈深静脉2. 降口角肌18.颈外动脉34.肩胛提肌3.下颚19.头长肌35.棘突4. 颈阔肌20.喉上神经36.黄韧带5. 颏舌肌21.颈长肌37.头夹肌6. 下颌舌骨肌22.颈内动脉38.颈棘肌7. 舌骨舌肌23.颈外静脉39.项韧带8.会厌24.颈内静脉40.头半棘肌9. 舌根25.C3 椎体41.斜方肌10.下颌下腺26.副神经11.茎突舌肌27.C4 脊神经根12.口咽28.迷走神经13.茎突舌骨肌29.脊髓14.腭咽肌30.胸锁乳突肌15.二腹肌后腹31.C3 椎板16.咽中缩肌32.椎动脉- 175 -- 176 -1. 下颌骨脉29. 关节突关节2. 降口角肌17. 颈阔肌30. 脊髓3. 下颌舌骨肌18. 头长肌31. 肩胛提肌4. 二腹肌前腹19. 颈总动脉分32. 黄韧带5. 颏舌骨肌叉33. 颈深静脉6. 舌骨体20. 迷走神经34. C3 后弓7. 会厌谷21. 颈内静脉35. 头半棘肌8. 舌骨大角22. 脊神经C3 36. 颈棘肌9. 会厌23. 颈外静脉37. 斜方肌10. 下颌下腺24. 脊神经C2 38. 颈半棘肌11. 喉咽25. 椎动脉39. 头夹肌12. 咽下缩肌26. 胸锁乳突肌40. 项韧带13. 梨状隐窝27. 脊神经根14. 颈长肌C415. 下颌后静脉28. 椎间盘16. 甲状腺上动(C3/4)- 177 -- 178 -1. 甲状舌骨肌17.颈外静脉33.斜方肌2. 胸骨舌骨肌18.脊神经(C4)3. 会厌软骨19.脊髓4. 喉前庭20.脊神经(C3)5. 喉咽21.颈棘肌6. 杓状会厌皱襞22.椎动脉7. 下颌下腺23.颈深静脉8. 咽下缩肌24.脊神经根(C5)9. 颈阔肌25.颈最长肌10.颈总动脉26.中斜角肌11.C4 椎体27.颈半棘肌12.颈长肌28.肩胛提肌13.颈内静脉29.头夹肌14.头长肌30.颈夹肌15.头最长肌31.项韧带16.胸锁乳突肌32.头半棘肌- 179 -- 180 -1. 胸骨舌骨肌19.颈外静脉36.头夹肌2. 甲状舌骨肌20.中斜角肌3. 甲状软骨21.C5 椎体4. 颈阔肌22.椎动脉5. 喉前庭23.脊髓6. 杓状会厌皱襞24.后斜角肌7. 喉咽25.C6 后弓8.颈前静脉26.脊神经根C69. 咽下缩肌27.黄韧带10.胸锁乳突肌28.下关节突11.颈总动脉29.颈棘肌与多裂12.迷走神经肌13.颈长肌30.肩胛提肌14.头长肌31.颈半棘肌15.颈内静脉32.颈最长肌16.脊神经(C4)33.头半棘肌17.C5 横突34.颈夹肌18.脊神经(C5)35.斜方肌。
头颈部断面解剖
02
在头颈部断面解剖中,要掌握各器官、组织的正常形态、位置、大小及毗邻关 系,熟悉相关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布,为临床诊疗提供基础。
03
头颈部断面解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为临 床医生的手术操作、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对临床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头颈部断面解剖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 ,如手术导航、放射治疗计划制定、影像诊断等 。
头颈部的功能与重要性
1 2
感觉和运动功能
头颈部包含大量感觉和运动神经,能够感知外 部刺激和支配头部运动。
呼吸和吞咽功能
颈部气管和食管分别负责呼吸和吞咽功能,为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
3
颅内与外界交通
头颈部还包含脑膜、脑血管等重要结构,能够 实现颅内与外界的交通,维持脑部正常功能。
头颈部的生长与发育
脑膜
三层薄膜,包括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紧贴颅骨内面,对颅内起到保护 、固定和支持作用。
脑与脊髓
大脑
支配整个身体感觉、运动和思维意识的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以及其间 相连的神经纤维。
脊髓
连接大脑与周围神经的通道,传递神经冲动。
头颈部主要血管与淋巴管
血管
主要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等,供应 头部和颈部血流。
头颈部断面对应的运动控制
颈部肌肉和神经
展示颈部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 头部和颈部运动相关的神经控制。
头部肌肉和神经
显示头部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 头部运动相关的神经控制。
面部肌肉和神经
揭示面部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与 面部运动相关的神经控制。
04
头颈部断面在临床上的应用
头颈部CTA及解剖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40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穿入硬脑膜进入海绵窦,穿出硬脑 膜行于蛛网膜下腔
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 C2岩段(Petrous segment)、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
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 C5床段(Clinic segment)、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 脉 亦称后胼 周 动脉
44
A5段(终末段)即楔前动脉 A4段(胼周段)扣带沟内 A3段(膝段)绕胼胝体膝 A2段(上行段)至胼胝体膝下方 A1段(水平段)起始部向前 内经视交叉背面至前交通动 脉
10
曲面重建 : 是一种特殊的 MPR ,首先应用于血管病变, 是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迂曲走行的器官,经计算机软 件后处理、数据重建,获得沿曲面拉直展开的图像。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11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12
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 MIP ) ):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组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 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反映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 故对比度很高。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颈部
- 161 -- 162 -1. 口轮匝肌2. 提上唇肌3. 上颌骨腭突与切牙管4. 提口角肌5. 上颌窦6. 颧大肌7. 软腭8. 咬肌9. 鼻咽10. 翼内肌11. 颞肌12. 腭帆张肌13. 翼外肌14. 下颌神经15. 咽鼓管16. 上颌动脉17. 头长肌18. 下颌后静脉19. 下颌支20. 岩悬雍垂肌21. 舌咽神经22. 枕骨基底部23. 颈内动脉24. 腮腺25. 迷走神经26. 颈内静脉27. 舌下神经28. 椎动脉29. 脚间池30. 乙状窦31. 乳突小房32. 延髓33. 小脑蚓部34. 小脑扁桃体35. 枕骨36. 小脑半球后叶37. 小脑延髓池38. 头半棘肌- 163 -- 164 -1. 口轮匝肌2. 提口角肌3. 上颌骨腭突4. 硬腭5. 颊肌6. 颧肌7. 软腭8. 面动脉9. 翼外肌10. 咬肌11. 翼内肌12. 颞肌13. 岩悬雍垂肌14. 下颌支15. 头夹肌16. 腭帆张肌17. 头长肌18. 鼻咽19. 寰椎前弓20. 颈内动脉21. 颈内静脉22. 腮腺23. 下颌后静脉24. 迷走神经25. 头外侧直肌26. 舌下神经27. 延髓28. 副神经29. 乳突小房30. 枕骨基底部31. 二腹肌后腹32. 脚间池33. 头夹肌34. 导静脉与髁管35. 小脑扁桃体36. 椎动脉37. 枕骨38. 小脑后叶39. 头半棘肌40. 小脑延髓池- 165 -- 166 -1. 口轮匝肌2. 提口角肌3. 硬腭4. 齿槽突5. 面动脉6. 颊肌7. 软腭8. 咬肌9. 翼外肌10. 下颌支11. 翼内肌12. 腭帆张肌13. 咽上缩肌14. 喉咽15. 头长肌16. 颈内动脉17. 寰椎前弓18. 舌咽神经19. 上颌动静脉20. 迷走神经21. 下颌后静脉22. 舌下神经23. 茎突咽肌24. 副神经25. 腮腺26. 寰椎横突27. 枢椎齿突28. 二腹肌后腹29. 延髓30. 寰椎横韧带31. 椎动脉32. 头外侧直肌33. 寰椎后弓34. 头上斜肌35. 头后小直肌36. 头下斜肌37. 头半棘肌38. 头夹肌- 167 -- 168 -1. 上唇2. 切牙(左1,2)3. 口轮匝肌4. 尖牙(左3)5. 提口角肌6. 前磨牙(左4,5)7. 舌8. 磨牙(6-8)9. 颊肌10. 面动脉11. 悬雍垂12. 咬肌13. 腭帆张肌14. 下颌支15. 咽上缩肌16. 翼内肌17. 头长肌18. 口咽19. 茎突舌肌20. 咽静脉丛21. 茎突咽肌22. 腮腺与下颌后静脉23. 上颌动脉24. 舌咽神经25. 颈内动脉26. 舌下神经27. 寰椎前弓28. 迷走神经29. 横突(孔)30. 副神经31. 二腹肌后腹32. 寰椎侧块33. 胸锁乳突肌34. 枢椎齿突35. 脊髓36. 寰椎横韧带37. 颈深静脉38. 头最长肌39. 斜方肌40. 头下斜肌41. 头半棘肌42. 头夹肌43. 项韧带- 169 -- 170 -1. 口轮匝肌2. 舌(颏舌肌)3. 提口角肌4. 上颚5. 面动脉6. 舌下肌7. 悬雍垂8. 咬肌9. 口咽10. 腭扁桃体11. 翼内肌12. 咽上缩肌13. 腭咽肌14. 颈外动脉15. 头长肌16. 面神经17. 茎突舌骨肌18. 下颌后静脉19. 颈内动脉20. 舌下神经21. 腮腺22. 颈内静脉23. 二腹肌后腹24. 迷走神经25. 颈最长肌26. 副神经27. 肩胛提肌28. 颈长肌29. 胸锁乳突肌30. 椎动脉31. 头最长肌32. 寰椎椎体33. 头夹肌34. 脊髓35. 颈深静脉36. 头下斜肌37. 头半棘肌38. 斜方肌39. 项韧带1. 口轮匝肌2. 降口角肌3. 上颚4. 下颌舌骨肌5. 颏舌肌6. 咬肌7. 舌骨舌肌8. 下颌(下)腺9. 口咽10. 咽上缩肌11. 腭咽肌12. 头长肌13. 咽中缩肌14. 颈外动脉15. 翼内肌16. 腮腺17. 茎突舌肌18. 颈内动脉19. 颈长肌20. 舌下神经21. 寰椎椎体22. 颈内静脉23. 下颌后静脉24. 副神经25. 椎动脉26. 迷走神经27. 胸锁乳突肌28. 颈最长肌29. 头最长肌30. 肩胛提肌31. 脊髓32. 头半棘肌33. 头棘肌与多裂肌34. 颈半棘肌35. 脊椎棘突36. 头夹肌37. 颈深静脉38. 斜方肌39. 项韧带1. 颏肌2. 降口角肌3. 下颚4. 颈阔肌5. 颏舌肌6. 下颌舌骨肌7. 舌骨舌肌8. 会厌9. 舌根10.下颌(下)腺11.茎突舌肌12.口咽13.茎突舌骨肌14.腭咽肌15.二腹肌后腹16.咽中缩肌17.喉咽18.颈外动脉19.头长肌20.喉上神经21.颈长肌22.颈内动脉23.颈外静脉24.颈内静脉25.C3椎体26.副神经27.C4脊神经根28.迷走神经29.脊髓30.胸锁乳突肌31.C3椎板32.椎动脉33.颈深静脉34.肩胛提肌35.棘突36.黄韧带37.头夹肌38.颈棘肌39.项韧带40.头半棘肌41.斜方肌1. 下颌骨2. 降口角肌3. 下颌舌骨肌4. 二腹肌前腹5. 颏舌骨肌6. 舌骨体7. 会厌谷8. 舌骨大角9. 会厌10. 下颌(下)腺11. 喉咽12. 咽下缩肌13. 梨状隐窝14. 颈长肌15. 下颌后静脉16. 甲状腺上动脉17. 颈阔肌18. 头长肌19. 颈总动脉分叉20. 迷走神经21. 颈内静脉22. 脊神经(C3)23. 颈外静脉24. 脊神经(C2)25. 椎动脉26. 胸锁乳突肌27. 脊神经根(C4)28. 椎间盘(C3/4)29. 关节突关节30. 脊髓31. 肩胛提肌32. 黄韧带33. 颈深静脉34. C3后弓35. 头半棘肌36. 颈棘肌37. 斜方肌38. 颈半棘肌39. 头夹肌40. 项韧带1. 甲状舌骨肌2. 胸骨舌骨肌3. 会厌软骨4. 喉前庭5. 喉咽6. 杓状会厌皱襞7. 下颌(下)腺8. 咽下缩肌9. 颈阔肌10.颈总动脉11.C4椎体12.颈长肌13.颈内静脉14.头长肌15.头最长肌16.胸锁乳突肌17.颈外静脉18.脊神经(C4)19.脊髓20.脊神经(C3)21.颈棘肌22.椎动脉23.颈深静脉24.脊神经根(C5)25.颈最长肌26.中斜角肌27.颈半棘肌28.肩胛提肌29.头夹肌30.颈夹肌31.项韧带32.头半棘肌33.斜方肌1. 胸骨舌骨肌2. 甲状舌骨肌3. 甲状软骨4. 颈阔肌5. 喉前庭6. 杓状会厌皱襞7. 喉咽8. 颈前静脉9. 咽下缩肌10.胸锁乳突肌11.颈总动脉12.迷走神经13.颈长肌14.头长肌15.颈内静脉16.脊神经(C4)17.C5横突18.脊神经(C5)19.颈外静脉20.中斜角肌21.C5椎体22.椎动脉23.脊髓24.后斜角肌25.C6后弓26.脊神经根C627.黄韧带28.下关节突29.颈棘肌与多裂肌30.肩胛提肌31.颈半棘肌32.颈最长肌33.头半棘肌34.颈夹肌35.斜方肌36.头夹肌- 181 -- 182 -1. 胸骨舌骨肌2. 甲状舌骨肌3. 肩胛舌骨肌4. 喉5. 甲状软骨6. 颈前静脉7. 颈阔肌8. 梨状隐窝9. 杓状软骨10.甲状腺11.环状软骨12.喉咽13.颈总动脉14.咽下缩肌15.颈内静脉16.迷走神经17.颈长肌18.膈神经19.颈外静脉20.头长肌21.C5椎体22.前斜角肌23.胸锁乳突肌24.后斜角肌25.颈最长肌26.脊神经(C4)27.前后神经根28.中斜角肌29.脊髓30.椎动脉31.颈棘肌与多裂肌32.脊神经(C5)33.颈夹肌34.肩胛提肌35.头半棘肌36.脊椎下关节突37.头夹肌38.脊神经根(C6)39.斜方肌40.C6椎体后弓41.颈半棘肌42.C6棘突- 183 -- 184 -1. 声门2. 环状软骨3. 胸骨舌骨肌4. 杓状软骨5. 声带肌6. 颈前静脉7. 肩胛舌骨肌8. 颈长肌9. 甲状软骨10.头长肌11.甲状舌骨肌12.颈阔肌13.甲状腺14.胸锁乳突肌15.颈总动脉16.脊神经(C4,C5)17.颈内静脉18.椎动脉19.颈外静脉20.脊神经(C6)21.膈神经22.头最长肌23.迷走神经24.关节突关节25.中斜角肌26.颈最长肌27.前斜角肌28.头半棘肌29.后斜角肌30.颈夹肌与头夹肌31.肩胛提肌32.颈棘肌与多裂肌33.后环勺肌34.颈半棘肌35.喉咽36.脊髓37.斜方肌38.C5椎体39.咽下缩肌40.神经根(C7)- 185 -- 186 -1. 喉2. 胸骨舌骨肌3. 声带4. 甲状软骨5. 甲状舌骨肌6. 甲状腺7. 杓状软骨8. 颈前静脉9. 杓横肌10. 颈阔肌11. 颈总动脉12. 胸锁乳突肌13. 颈内静脉14. 膈神经15. 迷走神经16. 头长肌17. 颈外静脉18. 前斜角肌19. 喉咽20. 中斜角肌21. 脊神经(C4,C5)22. 后斜角肌23. 颈长肌24. 脊神经根C625. 头最长肌26. 颈最长肌27. 椎动脉28. 颈夹肌29. 肩胛提肌30. 头半棘肌31. 咽下缩肌32. C5/6椎间隙33. 脊髓34. 颈棘肌与多裂肌35. 黄韧带36. 后椎弓37. 头夹肌38. 斜方肌39. 颈半棘肌- 187 -- 188 -1. 喉2. 甲状软骨3. 甲状杓状肌4. 颈前静脉5. 胸骨舌骨肌6. 杓横肌7. 甲状舌骨肌8. 迷走神经9. 胸骨甲状肌10. 颈阔肌11. 环状软骨12. 咽下缩肌13. 甲状腺14. 颈长肌15. 甲状软骨下角16. 头长肌17. 颈总动脉18. 前斜角肌19. 颈内静脉20. 胸锁乳突肌21. 颈外静脉22. C6椎体23. 膈神经24. C4-6脊神经25. 食管26. 椎动脉27. 中斜角肌28. 头最长肌29. 后斜角肌30. 颈最长肌31. 肩胛提肌32. C7脊神经根33. C7横突与后弓34. 头半棘肌35. 脊髓36. 颈夹肌37. 颈棘肌与多裂肌38. C8前后神经根39. 颈半棘肌40. 斜方肌41. 头夹肌42. 脊椎棘突- 189 -- 190 -1. 胸骨舌骨肌2. 环状软骨3. 气管4. 环甲肌5. 胸骨甲状肌6. 颈阔肌7. 甲状腺8. 颈前静脉9. 肩胛舌骨肌10.迷走神经11.食管12.颈总动脉13.胸锁乳突肌14.颈内静脉15.颈长肌16.膈神经17.颈外静脉18.椎动脉19.前斜角肌20.C4-6脊神经21.C6/7椎间隙22.C7神经根23.中斜角肌24.C6/7关节突关节25.后斜角肌26.头最长肌27.脊髓28.颈最长肌29.头半棘肌30.颈夹肌31.颈棘肌与多裂肌32.肩胛提肌33.斜方肌34.颈半棘肌35.脊椎棘突36.上后锯肌37.菱形小肌38.头夹肌39.项韧带- 191 -- 192 -1. 颈前静脉2. 胸骨舌骨肌3. 胸骨甲状肌4. 颈阔肌5. 甲状腺6. 胸锁乳突肌7. 食管8. 气管9. 颈总动脉10. 迷走神经11. 颈内静脉12. 甲状腺下动脉13. 颈长肌14. 膈神经15. 颈外静脉16. 前斜角肌17. C5-7脊神经18. 椎动脉19. C7椎体20. 脊髓21. 中斜角肌22. 第一肋骨23. 后斜角肌24. 颈椎横突25. C8神经根26. 上后锯肌27. 肩胛提肌28. 颈棘肌与多裂肌29. 颈髂肋肌30. 颈半棘肌31. 颈最长肌32. 棘突间韧带33. 颈夹肌34. 斜方肌35. 头半棘肌36. 菱形小肌37. 头夹肌- 193 -- 194 -1. 甲状腺2. 食管3. 颈前静脉4. 甲状腺下静脉5. 气管6. 颈阔肌7. 胸锁乳突肌8. 颈内静脉9. 迷走神经10. 膈神经11. 颈总动脉12. 前斜角肌13. 椎动脉14. C5-7脊神经15. 颈外静脉16. C8神经根17. 颈长肌18. T1横突19. 中斜角肌20. 肋间肌21. T1椎体商后缘22. 脊髓23. 后斜角肌24. 颈髂肋肌25. 第一肋骨26. 肩胛提肌27. C7/T1椎间隙28. 上后锯肌29. 头半棘肌30. 颈夹肌31. 颈棘肌与多裂肌32. 头夹肌33. 颈半棘肌34. 斜方肌35. 菱形小肌36. 棘突间韧带- 195 -- 196 -1. 颈前静脉2. 气管3. 胸锁乳突肌4. 甲状腺5. 颈总动脉6. 胸骨舌骨肌7. 颈阔肌8. 食管9. 颈内静脉10. 颈长肌11. 迷走神经12. 椎动脉13. 膈神经14. T1椎体15. 颈外静脉16. C5-8颈丛17. 前斜角肌18. 中斜角肌19. T1神经根20. 后斜角肌21. 肋间肌22. 第一肋骨23. T1横突24. 肋椎关节25. 黄韧带26. 脊髓27. 肩胛提肌28. 头半棘肌29. 上后锯肌30. 颈髂肋肌31. 颈半棘肌32. 颈棘肌与多裂肌33. 斜方肌34. 颈夹肌35. 脊椎棘突36. 头夹肌(37. 棘突间韧带38. 菱形小肌- 197 -颈部淋巴结1. 颏下淋巴结2. 颌下淋巴结3. 咽后淋巴结4. 耳前淋巴结5. 颈静脉上组淋巴结6. 颈深淋巴结7. 颈背淋巴结8. 颈前静脉淋巴结9. 颈部表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分类)Level1a二腹肌间颏下淋巴结Level1b颌下淋巴结Level2a颈内静脉前、中、后淋巴结Level2b颈内静脉背侧淋巴结Level3沿颈静脉的淋巴结Level5a颈后三角淋巴结,上及环状软骨Level6颈动脉腹侧淋巴结- 198 -颈部淋巴结3.咽后淋巴结6.颈深淋巴结7.颈背淋巴结8.颈前静脉淋巴结 10.喉前淋巴结 11.颈静脉下组淋巴结12.颈前淋巴结 13.气管前淋巴结 14.甲状腺淋巴结 15.气管旁淋巴结 16.锁骨上淋巴结17.颈部表浅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分类)Level3沿颈静脉的淋巴结Level4颈静脉下淋巴结Level5a颈后三角淋巴结,上及环状软骨上缘Level5b颈后三角淋巴结,界至及环状软骨下缘Level6颈动脉腹侧淋巴结- 199 -- 200 -颈部间隙1. 咀嚼间隙(咀嚼肌,下颌体与下颌支,下齿槽神经,上颌动脉,翼丛,舌神经)2. 咽旁间隙(三叉神经,咽动脉)3. 表浅粘膜间隙(粘膜下唾液腺,淋巴组织)4. 咽后间隙5. 腮腺间隙(腮腺,面神经,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6. 动脉间隙(颈动脉,颈静脉,颅神经Ⅸ-Ⅻ)7. 椎前间隙(椎前与椎旁肌肉,膈神经)8. 内侧间隙(甲状腺,气管旁间隙)9. 椎周间隙(椎前部)10. 椎周间隙(椎旁部)颈部筋膜A颈筋膜浅层B咽颅底筋膜C颈深筋膜中层D颈动脉间筋膜E颈动脉鞘F颈深筋膜深层1. 舌骨上肌群2. 舌骨体3. 会厌前间隙4. 下颌下腺5. 舌会厌襞6. 会厌谷7. 舌骨大角8. 会厌9. 颈前静脉10. 腮腺11. 喉咽12. 颈外动脉13. 颈内动脉14. C3椎体15. 颈内静脉16.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与胸骨甲状肌)17. 咽会厌襞18. 咽下缩肌19. 颈动脉叉20. 颈长肌21. 椎动脉1. 甲状舌骨膜2.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3. 会厌前间隙4. 颈阔肌5. 会厌6. 喉7. 梨状隐窝8. 杓状会厌皱襞9. 颈前静脉10.咽下缩肌11.颈总动脉12.颈长肌13.颈内静脉14.椎动脉15.甲状腺上切迹16.会厌软骨茎17.假声带18.甲状软骨薄板19.甲状软骨上角20.C4椎体1.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2. 甲状软骨3. 甲状杓状肌4. 喉前庭5. 咽喉周围间隙6. 梨状隐窝7. 杓状软骨结节8. 杓状软骨体9. 甲状软骨上角10.杓横肌11.环状软骨12.颈总动脉13.颈内静脉14.颈长肌15.C4椎体16.椎动脉17.喉结18.声门裂19.声带肌20.真声带21.颈前静脉22.甲状腺23.杓斜肌24.食管25.C5椎体1. 舌骨下肌群(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2. 喉前连合3. 声带肌4. 甲状软骨5. 颈前静脉6. 声门下腔7. 环甲关节8. 环状软骨薄板9. 甲状腺10.咽下缩肌11.颈长肌12.C6椎体13.环甲膜14.咽喉周围间隙15.胸锁乳突肌16.甲状软骨下角17.颈内静脉18.颈总动脉19.食管20.椎动脉1. 腭扁桃体2. 枕骨大孔3. 犁骨4. 前纵韧带5. 鼻咽与颈长肌6. 枢椎齿尖韧带7. 硬腭8. 覆膜9. 切牙管10.后寰枕膜11.口轮匝肌12.寰椎前弓13.软腭14.枕骨下脂肪15.舌与口腔上纵肌16.寰椎横韧带17.舌横肌18.寰椎齿突19.颏舌肌与舌中隔20.项韧带21.下颌骨22.黄韧带23.口咽24.棘间肌25.颏舌骨肌26.杓状横肌与斜肌27.下颌舌骨肌28.C6椎体与椎间盘29.舌骨30.喉31.会厌32.C7棘突33.会厌谷34.咽下缩肌35.甲状软骨36.脊髓37.前庭韧带与喉前庭38.棘突39.声韧带(假声带)40.后纵韧带41.胸骨甲状肌42.前纵韧带43.甲状腺44.食管45.气管46.头臂干。
CT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第一卷头颈部2介绍
背侧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边缘区 小脑后下动脉
- 83 1
额叶 顶叶 枕叶 小脑 中脑 桥脑 延髓
1. 额上回 2. 顶骨与冠状缝 3. 额骨 4. 上矢状窦
- 84 -
5. 扣带回、沟 6. 中央前回 7. 胼胝体干 8. 大脑镰 9. 胼周动脉 10. 枕骨、人字缝 11. 透明隔 12. 楔叶 13. 第三脑室 14. 顶枕沟 15. 额极 16. 丘脑间粘合 17. 直回 18. 松果体 19. 额窦
神经
12. 颞肌
13. 颞顶肌 14. 眶窝脂肪 15. 颈内动脉 16. 蝶骨 17. 海绵窦 18. 眼动脉 19. 鞍背 20. 颞下回 21. 岩后韧带 22. 垂体 23. 基底动脉 24. 岩前韧带 25. 大脑后动脉 26. 桥前池
27. 颞骨岩部 28. 桥脑 29. 乙状窦 30. 三叉神经 31. 第四脑室 32. 小脑中脚 33. 人字缝 34. 小脑前叶 35. 小脑蚓部 36. 小脑后叶 37. 横窦 38. 枕窦 39. 枕骨
- 59 -
额叶 颞叶 枕叶 小脑 中脑
- 60 -
1. 额骨 2. 额上回 3. 扣带回 4. 大脑镰 5. 大脑前动脉 6. 额中回 7. 额下回 8. 尾状核头 9. 外侧裂 10. 内囊前肢 11. 岛叶 12. 壳核 13. 颞上回
14. 外囊 15. 岛动脉 16. 屏状核 17. 苍白球 18. 穹窿 19. 最外囊 20. 前连合 21. 内囊后肢 22. 丘脑间粘
合
23. 丘脑 24. 第三脑室 25. 后连合
26. 内外膝状 体
27. 颞中回 28. 海马 29. 环池 30. 侧脑室下
角
头颈部血管颈内动脉解剖分段
分段与疾病关联的研究
研究颈内动脉分段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如脑 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有助于
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制定更有效的治 疗方案。
颈内动脉分段的研究前景
要点一
跨学科合作
未来研究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影像学、神经学、解 剖学和临床医学等,共同推进颈内动脉分段的研究进展。
要点二
个体化治疗
颈内动脉的起源和入口
起源
颈内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或主动脉弓,是颈总动脉的分支。
入口
颈内动脉通过颈动脉管进入颅腔,在颅底骨面形成颈动脉窦 。
颈内动脉的颅内段
01
02
03
04
颈内动脉在颅内分为大 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和眼动脉三个分支。
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大 脑前2/3的区域,包括额 叶、顶叶和部分颞叶。
头颈部血管颈内动脉解剖 分段
• 颈内动脉的解剖概述 • 颈内动脉的解剖分段 • 颈内动脉的分段特点 • 颈内动脉解剖分段的临床意义 • 颈内动脉解剖分段的研究进展
01颈Βιβλιοθήκη 动脉的解剖概述颈内动脉的位置和结构
位置
颈内动脉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是颈总动脉的分支,位于颈部两 侧。
结构
颈内动脉由主干和若干分支组成 ,主干分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 和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又分 为额叶支和顶叶支。
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学诊断
颈内动脉的解剖分段在影像学诊断中具有重 要意义,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评估
通过评估颈内动脉的解剖分段,可以对病变 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依 据。
05
颈内动脉解剖分段的研究进展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医学影像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为颈内动脉分段提供了更精确、无创的检测手段。
头颈部CA及解剖课件
颈内动脉Bouthillier分段法
1996年Bouthillier等提出颈内动脉新的科具有重要意义的颈内动脉四周 解剖。
该分段法各段的解剖分界明确,共分为七段: C1颈段(Cervical segement)、 C2岩段(Petrous segment)、 C3破裂(孔)段(Lacerum segment)、 C4海绵窦段(Cavenous segement)、 C5床段(Clinic segment)、 C6眼段(OPhtalmic segement)和 C7交通段(Communicating segment)。
• 颅内段行径弯曲,毗邻复杂,分支多。 • 5分法和7分法
Fischer 1938
5分法
C1后膝段(终末段 ) C2视交叉池段(床突上段,池段 ) C3前膝段(膝段,虹吸弯 ) C4海绵窦段 C5岩骨段(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颈内段 逆血流方向 缺乏明确的标志
7分法 Bouthillier 1996 C7交通段 C6眼段 C5床段 C4海绵窦段 C3破裂(孔)段 C2岩段 C1颈段 全程 顺血流方向 解剖分界明确
病变,是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迂曲走行的器官, 经计算机软件后处理、数据重建,获得沿曲面拉 直展开的图像。
MPR显示的冠状动脉及椎动脉
MPR显示: 腹主动脉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左侧髂总动脉
•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是将经视线所通过的螺旋CT扫描容积组 织或物体中的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反映 的是组织结构密度的差异,故对比度很高。
•然后运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 成像的血管影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
影响CTA 扫描图像质量的因 素
头颈部血管的正常解剖
头颈部血管的正常解剖头颈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甲状颈干及肋颈干。
脑的动脉血液分别由颈动脉的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供给。
颅面及颈部的动脉血液则由颈动脉的颈外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肋颈干供给。
一、颈动脉系统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起自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顶端。
两侧颈总动脉的起源也有变异,如左侧颈总动脉起源于无名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等。
颈总动脉也可先天发育不全。
颈总动脉常于颈4椎体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为颈内、外动脉,但也可高至颈1或低达胸2水平。
二、颈内动脉分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出后,先居颈外动脉后外侧上行,再转向颈外动脉后内侧,垂直上升达颅底,经颈动脉管入中颅窝,穿过海绵窦止于前床突上方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
六段法:颈段、岩段、海面窦段、虹吸弯段、前床突上段、终末段。
四段法:颈段、岩段、海面窦段、脑内段颈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开始至颞骨的颈动脉孔为止,正常情况下,两侧等粗者占多数,不等粗时,往往左侧粗于右侧。
该段无分支,是鉴别颈内外动脉的一个依据。
颈内动脉起始部形成一稍呈梭形的膨大称颈动脉窦,是压力感受器。
该段和颈总动脉分叉处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狭窄的好发部位。
岩骨段:位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两者借弯曲的膝相连。
该段与面神经管、内耳道、耳蜗、膝状神经节、面神经、岩大神经、岩小神经、三叉神经、鼓室、咽鼓管、脑膜中动脉及张骨膜肌的关系密切。
此段动脉发出颈鼓室支和翼管支,与颈外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是介入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海面窦段:颈内动脉穿出颈动脉孔,先向后床突,然后在蝶骨的外侧颈动脉沟内向前穿过硬脑膜进入海面窦。
沿着海面窦的侧壁,与第III、IV颅神经、第V颅神经上颌支及眼动脉伴行,最后向后、内、上急转弯穿硬膜而出。
该段分为五个部分,即后升部、第一弯曲(凸段)、水平部、第2弯曲(凹段)和前升部。
颈内动脉海面窦段分支的分型和命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较为恒定的分支为脑膜垂体干和海面窦下动脉。
局部解剖学理论--头颈部
鼻外侧A上唇A下唇 A 颏下A 颈外A面A內眦A颞浅V 下颌后V面V 颈内V内眦V 翼V 丛海绵窦头部头皮、面浅部和面深部1.熟悉头皮五层的结构特点及颅内外血管交通的途径及其意义。
皮肤—浅筋膜—颅顶肌和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CT 和颅骨外膜临床头皮 颅顶部危险区颞区:皮肤→颞浅筋膜耳前组:颞浅A 、V ,耳颞N →颞筋膜→颞肌→骨膜耳后组:耳后A 、V 、枕小N2.掌握头部肌肉(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位置、作用和神经支配。
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唯一一块开口肌)(三叉N 下颌支) 面肌:眼裂周围肌、鼻孔周围肌、口裂周围肌(面N ) 3.熟悉面部血管、神经的配布。
①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深面至下颌下三角→在咬肌前缘处 绕过下颌骨下缘转至面部→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与眼动脉吻合。
主要分支有颏下动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②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行于面动脉后方→在下颌角下 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于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
面静脉可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通过面深静脉和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相通。
两侧口角与鼻根连线围成的三 角区,称危险三角,此区域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海绵 窦,引发颅内感染。
③淋巴:浅淋巴丰富成网,注入下颌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④神经:面部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面肌由面神经支配,咀嚼肌由三叉神经下颌支支配。
三叉神经三个终末支分别称为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它们分别穿眶上孔、眶下孔和颏孔至面部。
其中,眶上神经分布于眼裂以上皮肤,眶下神经分布于眼裂与口裂之间,颏神经则分布于口裂以下。
眼神经 (眶上裂)→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管理额区和顶区的皮肤感觉 上颌神经 (圆孔) →眶下神经:管理临近的面部皮肤感觉面神经核面神经岩大神经 翼腭神经节泪腺 三叉神经下颌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眼神经颏神经上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感觉支:(前→后:颊舌下) ①舌N→舌前1/3感觉(+面N 鼓索→下颌下腺、舌下腺分泌) ②下牙槽N→下颌牙齿、面部皮肤感觉→颏孔→颏N③颊N→颊部皮肤、黏膜感觉(面N 颊支→肌肉)④耳颞N→颞部皮肤感觉(过腮腺) 运动支: ①肌支:咀嚼肌 ②下颌舌骨肌N面神经:颅内段:脑桥延髓间沟出脑⇒内耳门⇒内耳道⇒面神经管⇒出茎乳孔⇒穿腮腺分为五大分支 颅外段又分为三段:主干;上、下两干;五组分支。
头颈部断面解剖
生物医学研究
通过头颈部断面解剖,为生物医学 研究提供精确的实验数据和图像资 料,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对未来头颈部断面解剖研究方向的思考和建议
加强断面解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不断探索新的断面解剖技术和方法,提高断面解剖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注重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头颈部的功能与作用
听觉
嗅觉
呼吸
吞咽
平衡
耳朵是听觉器官,能够 感受声音的振动,并将 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 到大脑进行处理。
鼻腔内的嗅觉受体细胞 能够检测和分辨气味, 将信号传递到大脑进行 识别和记忆。
喉和气管是呼吸器官, 能够吸入氧气并排出二 氧化碳,维持身体正常 的气体交换。
喉和咽是吞咽器官,能 够将口腔和鼻腔内的食 物和液体引入食管和胃 ,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 畅通。
断面解剖技术的多模态融合
将不同模态的断面解剖技术进行融合,如CT、MRI、超声等,实现多模态断面解剖技术的互补和优化,提高断 面解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头颈部断面解剖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临床诊断和治疗
通过头颈部断面解剖,为临床 诊断、手术规划、治疗效果评 估等提供精确的依据和支持,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医学教育和培训
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加强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在断面解剖技术领域的交叉和融合,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断面解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断面解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观察和分析头颈部 断面的病变特征, 如肿瘤、炎症、创 伤等。
解剖整理—头颈部
头部(3-4分)头部分区:颅(考察颅顶和颅底,颅内不考)和面其中,颅顶包括额顶枕区和颞区额顶枕区层次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及颅顶肌(枕肌,额肌)-—头皮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头皮和颅骨外膜(1)范围较大,炎症及出血已广泛蔓延(2)通过导静脉emissary v与颅骨板障v和颅内硬脑膜窦相通,可向颅内扩散颅骨外膜与颅缝紧密愈合,故骨膜下血肿常局限说明:1.帽状腱膜若撕裂,尤其是横向裂口因额枕肌牵拉而裂开。
故缝合头皮应当注意对帽状腱膜做切口时,亦可利用其横向裂口较大来处理1.浅筋膜内有血管因为浅筋膜内被脂肪分成笑个,所以感染时不易扩散,出血断端不能自行回缩闭合,出血较多,须压迫止血前组滑车上art,v,n supratrochelear art,v,n(眼动脉,眼神经的分支)眶上art,v,n supraorbital art,v,n后组枕动脉伴枕大神经 occipital art ,greater occipital n外侧组耳后血管枕小神经 posterior auricular a,v & lesser occipital n意义1。
颅顶血管神经常常以颅顶点位中心,所以麻醉时须多点麻醉,止血时以出血点为中心,环形压迫。
2.做切口时,应多取与血管平行的走向切开3.皮瓣常保留颅顶区,以周围为蒂,以保持皮瓣的血供颞区层级皮肤,浅筋膜,颞筋膜(temporal fascia),颞肌(temporalis) 颅骨外膜说明:1.浅筋膜内血供神经耳前组颞浅动静,耳颞神经伴行出腮腺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v & auriculotemporal n耳后组耳后动静脉&枕小神经意义1.耳轮脚(crus of helix)前方可进行局部阻滞麻醉—-—-颞浅神经2.颞筋膜和颞肌致密,当颅内骨折时,处理骨后,可直接缝合颞筋膜和颞肌,足够保护脑组织3.翼点pterion 4骨汇合额,顶,颞,蝶 frontal, parietal, temporal,sphenoid bone颧弓zygomatic arch以上两横指处此处为颅骨薄弱部分,内面脑膜中动脉沟sulcus for middle meningeal art,通过脑膜中动脉前支middle meningeal art 骨折可造成硬膜外血肿甚至蛛网膜下隙血肿面部重点腮腺咬肌区面部浅层血管神经面部浅层皮肤与浅筋膜内有神经血管,腮腺管穿行血管(颈外动脉-—-)面动脉facial art—--内眦动脉 angular art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相交处可触及搏动,此处亦可压迫止内眦静脉———面静脉——-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 anterior branch of retromandibular v汇合---颈内静脉面静脉及翼丛及颅内海绵窦交通见课本 P28 危险三角两侧口角至鼻根的部位翼丛 pterygoid plexus 颞下窝内,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