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国内宋代家族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宋朝的妇女与家庭权益与地位的变迁

宋朝的妇女与家庭权益与地位的变迁

宋朝的妇女与家庭权益与地位的变迁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复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妇女和家庭的权益与地位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讨论宋朝妇女及家庭的权益与地位的变化。

一、婚姻与家庭结构在宋朝,婚姻和家庭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此前,古代中国家庭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男子为家族的继承者,妇女在家庭中地位较低。

然而,宋朝开始注重以家族为单位的纳税和服务,这导致家族渐渐丧失了对家庭的支配权。

与此同时,女儿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婚姻并不再仅仅是男方家庭的事情,更多考虑到女方和男方家庭的平等与和谐。

婚姻制度方面,有些地区开始使用嫁妆制度取代婚前的头顶红,使女方在婚后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和权益,也提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同时,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也有所扩展,婚姻关系更加强调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相互尊重。

二、女性的教育与才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代,这对妇女的教育与才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仍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但与以往相比,宋朝的妇女在文化和教育方面逐渐得到了发展。

有些中产阶级家庭开始重视女子教育,让女儿接受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对于那些有一定才艺的女性,社会也逐渐放开了对她们的限制。

例如,在宋朝出现了许多才女,她们通过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三、女性的工作与经济地位宋朝时期,女性的工作与经济地位也有所提高。

妇女不仅在家庭中担负起管理家政的重任,还积极参与工商业和农业生产。

一些女性开始从事纺织、织锦等手工艺行业,或经营自己的小生意,赚取经济收入。

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帮助了宋朝社会的经济发展。

然而,尽管有一些妇女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男性仍然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

女性对于某些职业和资源的访问仍然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政治和官员层级上。

所以,尽管有一定的改善,女性在经济领域的地位与男性仍然存在差距。

四、妇女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逐渐提高。

宋氏家族研究报告总结

宋氏家族研究报告总结

宋氏家族研究报告总结
根据对宋氏家族的研究报告,以下是总结:
1. 宋氏家族的起源:宋氏家族起源于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根据家族史书和传统文化,宋氏家族起源于宋朝时期(960年至1279年)的官僚阶层。

2. 家族规模和分支:宋氏家族有着庞大的规模和众多的分支。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成员扩展到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形成了多个分支,如商业、政治、文化等。

3. 家族价值观和传统:宋氏家族有着独特的家族价值观和传统。

这些价值观包括忠诚、孝敬、勤奋和诚信等。

家族成员尊重和传承这些价值观,并将其视为维系家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4. 家族贡献和影响:宋氏家族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族成员在不同领域表现出色,包括政治家、商人、文化人等。

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不仅限于家族内部,还扩展到整个社会。

5. 家族管理和传承:宋氏家族注重家族管理和传承。

家族成员通过家族会议、家族谱系、家族基金等形式来管理和传承家族财富和文化。

他们致力于保持家族团结和繁荣。

总的来说,宋氏家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庞大规模和深厚文化传统的家族。

他们通过传承家族价值观和管理家族财富,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在 《 明 日报 》 的文 章—— 《 光 上 明代一 个 引人 注 目的 文学 世 家 》 和 孔 繁 信 先 生 的 《 清 著 名 文 学 世 明 家一 临朐 冯 氏》 ⑨为 代 表 。李 文 不 仅 提 到 了 对 明代 吴江 沈 氏文学 家族 的关 注 , 而且 首 次 对 “ 学 家族 ” 文 进行 了界 定 : 它 是 由 同属 于一 个 家 族 的几 代 文 人 “
“ 个案研 究 ” 到 2 , 0世 纪 8 0年 代 才 传 人 我 国 学 术 界 。因此 ,0年代我 国大 陆学 术 界 出 现 了为 数 不少 8 的有关 家族 文化 、 家族 史 的研究 。但 是 , 代家 族文 古
学 的研 究则 微乎其 微 , 主要 成 果 以李 真瑜 先 生发 表
( 江教 育 学 院 中文 系 , 浙 浙江 杭 州 3 0 1 ) 10 2
摘 要 : 三十 年 中 国古 代 家 族 文 学研 究按 时 间 可 以 分为 两个 时 期 : 一个 时期 从 17 近 第 9 8年 至 19 9 7年 , 于 拓 荒 期 ; 属
第二个时期从 19 9 8年 至2 0 0 8年 , 于开 拓期。三十年 来, 属 在家族文学个案研 究等方面取得令人欣 喜的收获 。为将 中国古代 家族 文学研究真正推 向成熟期 , 学界今后应在研 究的系统 化与全面化 、 论探讨 与个案研 究 的紧密结合 理 以及 古代 家族 文学的研 究与家族 史 、 地方史研究相结合等方面取得 突破性 的进展 。
这2 0年 中 , 始 出现一些 零 碎 的成 果 , 于拓荒 期 ; 开 属
收稿 日期 :O 0 l 1 2 1— 一 2
作者简介 : 许菁频, , 女 浙江教 育学院 中文系副教 授。

关于宋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宋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宋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宋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是北宋时期的官僚贵族,曾担任过诸多重要的官职,如内阁宰相、国师、太师等。

他们出身高贵,地位显赫,财富丰厚,世代为官,享有特权,是当时社会阳春白雪的代表。

从宋代开始,宋氏家族逐渐扩张壮大,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

宋家的子弟大多能够青云直上,成为官员。

他们受到良好的家教和严格的教育,广泛涉猎儒、释、道三教,被视为一代贵族。

宋氏家族在政治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参与政务、制定政策、执掌军政,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氏家族的影响力逐渐衰落,不再如从前那样独领风骚。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动。

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和近代化的步伐,家族势力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宋氏家族的财富和特权逐渐流失,政治地位也不再稳固。

到了现代,宋氏家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家族,他们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影响力和特权。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宋氏家族遭受了严重打击,家族成员被迫下放劳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

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宋氏家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重视,家族成员陆续重新从政,但他们与当初的辉煌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宋氏家族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代表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精英阶层。

他们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力非常巨大。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宋氏家
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现状不如从前。

尽管如此,宋氏家族仍然值得研究和探究,因为他们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一笔,也是中国家族变迁的一个缩影。

近三十年明代家庭史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明代家庭史研究述评
F AN Xi - r u
Ab s t r a c t :As a n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f a mi l y h i s t o r y r e s e a r c h i n C h i n a ,t h e f a mi l y h i s t o r y r e s e a r c h i n Mi n g D y n a s t y h a s b e e n
族 问题 ,他们 把 中 国传 统 社 会 中 的家 庭 和 宗 族 纳 入 同 一 分 析架构 , 在 家 庭 的 动态 发 展 中寻 找 宗 族 发展 的 内在 原 因 , 揭 示 家 庭 与 宗族 之 间存 在 的互 动 关 系 及 宗 族 的发 展 机 制 . 极 富创 见 。 ② 唐 力 行 通 过对 方 氏家谱 资料 的抽 样分 析 和 量 化 处 理研 究 明清徽 州宗 族 制 度 下 的 家庭 结 构 .认 为 徽 州 在 明 代 后期 形 成 了小 家庭 大 宗 族 格 局 ,徽 商 对 这 一 变 化 起 了关 键
用碑刻 、 民 间文 书 、 族 谱 等 田野调 查 的新 资 料 研 究 福 建 的 宗
家 庭 史 研 究 分成 三 个 阶 段 , 即“ 五 四” 前后至 1 9 4 9 年 的 发 端 期、 2 0 世 纪5 0 年代到7 O 年 代 末 的停 滞 期 和 8 0 年 代 以 来 的 恢 复 兴 盛 期 ,这 些 成 果 大 致 勾勒 出 了我 国 中 国家 庭 史 研 究 的 概 貌 。在 这些 文 章 中零 星 介 绍 了 明代 家 庭 史 的一 些 研 究 成 果, 还没 有 学 者 对 明 代 家庭 史 的研 究 成 果 进 行 系 统 的 梳理 。 明代 家庭 史 的研 究 成 果 主 要 发 表 于 2 O 世 纪8 0 年 代 以后 , 本

四大家族的兴衰变迁历史背景下的家族演变研究

四大家族的兴衰变迁历史背景下的家族演变研究

四大家族的兴衰变迁历史背景下的家族演变研究在历史长河中,一些大家族因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而成为社会的焦点。

这些家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经历了兴衰变迁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研究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在历史背景下分析其兴起、衰败和变迁的原因,深入探讨家族演变的内在因素。

一、宋氏家族宋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之一。

该家族在宋朝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曾经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然而,宋氏家族在海外贸易遇到困难后逐渐衰落。

对于宋氏家族的演变,有几个关键因素可以解释。

首先,宋朝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导致了国力的衰退,进而影响了宋氏家族的地位。

其次,西方国家的航海探险使得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宋氏家族的商业帝国也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

最后,宋氏家族内部的家族纷争和无法有效传承家族事业的问题也是导致其衰败的内在因素。

二、梁氏家族梁氏家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家族。

梁氏家族在南北朝时期崛起,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成为当时的统治者。

然而,梁氏家族在隋朝统一南北后逐渐式微。

家族兴衰的原因可以在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原因的综合影响。

外部因素包括政权更替和社会经济的变革,使得梁氏家族失去了其原有的统治地位。

而内部原因则包括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和不合理的继承制度,导致了继任者的混乱和家族实力的削弱。

三、李氏家族李氏家族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主要家族之一。

李氏家族于14世纪建立了朝鲜王朝,并且在长时间内统治着朝鲜半岛。

然而,李氏家族在近代历史中遭遇了极大的变革。

这个家族的衰落与外部侵略和内部改革紧密相关。

19世纪,朝鲜半岛遭遇西方列强侵略,外来文化和经济体系对李氏家族的传统体系产生了冲击,导致其统治地位的逐渐下滑。

内部改革主要体现在君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使李氏家族的权力受到限制,无法有效掌控社会。

四、马克思家族马克思家族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家族,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而闻名。

这个家族的演变与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紧密相关。

【doc】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

【doc】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

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2011年第4期(复总第82期)船山学刊ChuanshanJourn~No.4,2011(rest.totNo.82)三十年来南宋名臣周必大研究述评邹锦良(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江西南昌330031)摘要:周必大是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2O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其研究不断增多,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涉及周必大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的三种形象.但就目前研究现状而言,周必大研究仍有一些不足,诸如周必大家族,姻亲关系的勾勒,周必大思想家形象的刻画,周必大生活世界的描绘以及《文忠集》的解读等方面都还有待深入.关键词:周必大;南宋;士大夫;述评中图分类号:K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4—0175—06一,刖吾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号省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历仕南宋高,孝,光,宁宗四朝.【】人仕后因"文章显于朝"受到高宗赏识,被称为"掌制手".孝宗即位后,又以"文词之伟"受知,淳熙年间历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右丞相,左丞相.宁宗庆元元年(1195),引年致仕.嘉泰四年(1204)去逝,谥"文忠".周必大参与了南宋前中期的许多政事,既有政府基层事务,也有朝廷高层机密,在南宋政坛颇有影响力.同时,他在文学和学术领域也有较高地位,因精通文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文笔优异,一生着述多达八十多种,为后人留下了两百卷的《文忠集》.此外,他在考证,校勘,刻印书籍,书画收藏等学术文化领域中亦有建树.清代欧阳柴重刊《文忠集》时称:"公(周必大)德业文章为一代之望."【2】四库馆臣对其文学和学术成就也作了中肯地评价:"必大以文章受知孝宗,其制命温雅,文体昌博,为南渡后台阁之冠.考据亦极精审, 岿然负一代重名.着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外, 未有能及之者."f3呵见,周必大是南宋颇具代表性的士大夫.因此,研究周必大将有利于我们对南宋政治,文学,学术以及士大夫阶层的认知与理解.周必大作为一个全能型的知识分子,而非在某一方面表现专精的学术型文臣,20世纪80年代以前,并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相关论文论着基本阙如.8O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对周必大有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宋代士大夫研究的深入以及南宋史研究的全面展开,周必大研究逐渐升温, 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周必大因在南宋前中期的政治,文学及学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与之对应,作为研究对象的他也主要有三种形象: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以下就此三方面对相关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以期推动周必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论述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二,政治家形象的周必大研究作为一个辅政四朝的官僚士大夫,周必大参与了南宋前中期的许多重要政务,在南宋政坛贡献突出,因而其政治家形象备受学界关注,研究重点收稿日期:2011-01—26作者简介:邹锦良(198O一),男,江西吉水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讲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17多集中于论述其政治参与过程.关于南宋前中期研究的相关论着常常提及周必大.如陈国灿,方如金在论述孝宗初政擢升近幸龙大渊,曾觌事件时,谈及了周必大参与此事件的过程.虞云国在论述光宗"淳熙内禅"和宁宗"庆元党禁"事件时谈及周必大作为主政宰相和退休宰辅的两种身份以及与这两次事件的关联.IS]高纪春将周必大定位于同情道学的一方,并对其在几方政治势力激烈较量中的表现作了深刻剖析.[61崔英超以孝宗朝的宰相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周必大也作了分析.I71王冬梅在论述孝宗晚年政局,孝宗禅位以及留正升任宰相等事件时,均提及周必大参与这些事件的过程.余英时以朱熹为主线,展开对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因周必大和朱熹不仅同朝,且私交甚笃,所以他用较大篇幅论述周必大和理学家的关系,周必大参与孝宗晚年政治部署等问题.余先生的分析,对我们了解周必大在庆元党争中的表现以及参与孝宗晚年政治部署等极具参考价值.近年来出现了几篇题为《周必大研究》的学位论文,也多集中于论述其政治参与过程.周莲弟以周必大在朝中的仕宦经历为线索,并以他所撰述的公家文书,来分析他参与高,孝二朝的各种事务,包括文书编着,编修国史,辅导皇帝,太子,处理民政和军政等方面.tlOl杨瑞分析了周必大与孝宗的私人关系,以及参与孝宗朝政务的过程.Ⅲ郸兰论述了周必大入仕后的政治活动,并梳理了周必大参与南宋高,孝二朝政务的过程.[z21上述三文虽各有侧重,但在论述周必大政治参与方面似有重复.此外,学界有考证周必大中第时间,汤梓顺指出周必大中第时间是绍兴二十一年(1151),而非《宋史》本传中所称的绍兴二十年(115o).【l3】有研究周必大爵制,龚延明以周必大的封爵,加食邑,食实封的变化为例来说明南宋文臣封爵加邑的情况,并绘制了周必大从淳熙三年(1176)到嘉泰四年(1204)封爵加邑的详细表格.[14j有修订周必大年谱,沈治宏修订了周必大儿子周纶所编写的《周益国文忠公年谱》.[15q李永丽也对《周益国文忠公年谱》作了一定修订.[161-176-三,文学家形象的周必大研究周必大被誉为"南渡后台阁之冠","着作之富,自杨万里,陆游以外,未有能及之者",可知其文学成就之高.因而其文学家形象受到学界较多关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收录周必大诗文作品以及介绍其文学成就.如王大鹏等编《中国历代诗话选》,[17】收录了周必大的《二老堂诗话》.郭预衡编《中国散文史》中介绍了周必大的"言事政论之文".[18】许总也介绍了周必大的诗文成就.【9]朱迎平给予文学领域中的周必大很高评价,称其在南宋中叶的文坛居"领袖地位……不能仅以词臣视之."I201而且周必大题跋文成就也是南宋最高的,"周必大为南渡词臣之冠,所作题跋亦最富.,,【21l马茂军对周必大的文坛领袖地位及散文创作作了全面地评述谷敏则对周必大题跋的数量及创作时间,内容,主要特点作了分析.[231二是对周必大文学成就作专门研究的学位论文不断出现.卿耆英撰文探究了周必大的诗学渊源与交游情况,分析了周必大与同时代诗人之间的交往;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点等.黄文平论述了周必大诗歌的内容,周必大诗歌的艺术特色,周必大诗文的艺术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ZSl三是对周必大《文忠集》进行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有对《文忠集》作文献考证的,吴洪泽考述了《文忠集》清代道光刻本中的佚文.有对《文忠集》版本,源流作细致研究.这方面周莲弟博士共撰写了三篇论文,《周必大(文忠集>及其文论与政论》,详细论证了周必大的文集名称的变化,收集书稿的种类和卷数,证明《四库全书》版《文忠集》与宋刻本《周益公集》在书稿种类和卷数上是一致的.《彭元瑞藏知圣道斋本(周益公集)编校考述》,详述了彭氏购买和编校《周益公集》的过程.《周必大(文忠集)版本考》,[291对周必大文集从南宋周纶原刻本开始,经过宋,元,明,清数次的辗转传抄,以及运用不同的印刷方式制成的各种版本进行了考校.吴政上对文渊阁本,抄文溯阁本,永乐大典本,欧阳柴刊本所载周必大《辛巳亲征录》进行详细比勘,对《文忠集》的文献价值与传本作了评述.[3ol在《文忠集》内容的解读方面.日本学者平田茂树通过解读周必大《思陵录》和《奉诏录》两部日记的内容来分析南宋首都临安的政治活动.[311谷敏通过解读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分析了周必大注重诗话考据的原因,并从文字,名字,名物等方面分析了《二老堂诗话》中文献考据的主要内容,兼论其文献考据的特色及缺陷.[321杨瑞从澹生堂抄本《周益公文集》中发现了朱熹逝后周必大为其所作祭文,从而驳斥了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中所言"周必大于张杭,吕祖谦都有祭文,独于朱熹之死,集中无一字及之"的观点.[331王金玉通过分析周必大《论架阁库文字》和《乞修架阁库》两篇奏文,认为周必大所撰奏文具有立论宏伟,述往有据,切中时弊,主张明确的特点.[341四是关注周必大的文学交游.台湾学者陈义成先生是最早关注周必大与杨万里之间交谊的.闭此后,他又撰文考述了周必大与南宋四大家的交游情况.i361童向飞以韩元吉为中心,考证了周必大等人与其交游的情况.[371庄战燕在论述南宋都城临安的文人群体交游与唱和时,涉及了周必大与文友洪迈,陆游,范成大,尤袤等人的交游唱和情况.ps馀爱华,胡建次认为周必大罢相之后与杨万里交游甚密,两人互相致词酬唱,创作了大量可供考证的篇章,这些交游之作表现出他在杨万里影响下的诗歌创作论.该文以周必大和杨万里交游的视角来论证周必大的诗歌创作,颇具新意.[391方如金考述了周必大与陈亮的交游情况.HOl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周必大与杨万里,陈亮,陆游等文友之间的交往,显得重复,单一.事实上,作为南宋知名的士大夫,周必大一生交游十分广泛.周莲弟根据《文忠集》之《书稿》部分材料统计得出,与周必大有书信往来的好友即达150多人,笔者根据《文忠集》粗略统计,与周必大有交往的各阶层人士约在40o人之众.四,学者形象的周必大研究学界对周必大学者形象的刻画,以关注其校勘刻印书籍的学术行为为甚.台湾学者黄宽重通过《文忠集》卷一百九十八《程元成给事》札子中提到"(周必大)在潭州任职时用沈存中法印刷《玉堂杂记》"的内容,介绍了他刻印书籍的情况,并由此证明南宋江南地区,不仅雕版印刷盛行,而且出现过活字印刷.[411王河论述了周必大嗜好刻书,实践活字印刷术,以及校勘图书的活动,将其定位为一代图书名家.l42_杜信孚,漆身起概述了周必大刻印《欧阳文忠公集》,《文苑英华》,《文苑英华辨正》, 《文选》,《易传》,《周益文忠公文集》,《周益公大全》,《鸿庆居士集》的情况.H李致忠分析了周必大重刊《文苑英华》的主要原因.【州龚平如介绍了周必大编校书籍的行为.[451李梦星论述了周必大晚年在庐陵组织士友校刻《欧阳文忠公集》和《文苑英华》的过程.王桂平简要介绍了周必大所刻印的《欧阳文忠公集》和《文苑英华》.[471张丽娟,程有庆介绍了周必大刻印的《文苑英华》.可见,周必大校勘刻印书籍的行为受到了学界较为集中的关注.在此基础上,谷敏对周必大的文献学实践作了全面研究,撰写了数篇相关论文.《南宋周必大文献学实践与成就研究》,[491论述周必大刊刻书籍以及专注考证的学术行为,并分析其重刊《文苑英华》和《欧阳文忠公集》的文献学实践.《周必大文献学实践与成就研究》,[5Ol介绍了周必大文献活动,如对南宋官修目录的认识,对官修史书的校勘厘正以及为《皇朝文鉴》所做的工作;重刊《欧阳文忠公集》和《文苑英华》的行为;还分析了周必大其他的文献学实践.《周必大与(文苑英华)》,[5】抡证了周必大为何要校勘和重刻《文苑英华》,是否亲自参与校勘《文苑英华》,以及他对参与者的尊重等问题.《浅谈周必大重刊(欧阳文忠公集)》,【考察了周氏本《欧阳文忠公集》的校勘,重刊工作,并讨论了参与编纂者胡柯的身份;周必大为欧阳修-177-真迹所作序跋的主要内容等.此外,周必大参与学术争论也受到学界关注,主要是分析周必大和朱熹两人争论"范仲淹神道碑"的问题.《范公神道碑》本是欧阳修应范仲淹之子范纯仁邀请所作,写好后,范纯仁认为欧阳修所作神道碑有不符事实的地方,于是擅自删去欧阳修的记载,这引起了欧阳修的不满,随即引发了一场争论.南宋周必大和朱熹就此问题也有交辩.夏汉宁通过分析周必大与朱熹,吕祖俭等人的书信,认为朱熹对《范公神道碑》问题的观点更为可信和符合情理,而周必大的观点则与事实有差距.[531刘德清通过分析此段公案的过程以及朱熹,周必大的争论,也认为朱熹观点正确,周必大观点不正确.谷敏则认为夏文与刘文虽将周,朱争辩的过程梳理得非常清晰,且罗举了大量史实,但不足在于, 他们并未分析出为何周必大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周必大对小说与正史的认识,才是解决这一纷争的切入点.周必大作为庐陵先贤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庐陵地域中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受到了庐陵后辈的敬仰.黄惠运撰有两文关注周必大的庐陵学者形象.《宋代庐陵"五忠一节"》,[561细致论述了宋代庐陵的五位先贤:文忠公欧阳修,忠襄公杨邦义,忠简公胡铨,文忠公周必大,文节公杨万里以及名相忠烈文天祥.《周必大论欧阳修》,则考述了周必大对家乡先贤欧阳修的评论.五,结语由上可知,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以周必大为研究对象的专文开始增多,90年代以后,周必大研究逐渐深入,2l世纪以来,周必大研究进入了繁荣期.以往研究对周必大在政治,文学,学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不同程度地论述,大体展现了他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的形象.同时,此前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已有研究和周必大在南宋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相比较,显然还不相称. -178-尤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本专着问世.另一方面,研究内容上的重复性及不平衡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政治领域多集中关注其政治参与过程,文学领域则主要介绍其文学成就,学术领域以校勘刻印书籍为甚,这几方面论文颇为集中,其中不少为重复之作,而对周必大作为士大夫的其他层面则涉猎较少.因此,要想将周必大研究进一步深入,学界同仁应广泛阅读和爬梳《文忠集》及同时期的相关史料,在此基础上将人物与时代,事件有机结合起来,从周必大士大夫身份出发, 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就本人粗浅认识而言,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深入:(一)勾勒周必大家族,姻亲关系.据《文忠集》等史料可知,周家是世居郑州管城的仕宦家族.曾祖周衍官爵有朝奉郎,中奉大夫.祖父周诜中哲宗元符三年(1loo)进士,宣和七年(1125),调任吉州通判,遇乱遂定居庐陵.伯父周利见,父亲周利建, 同登政和八年(1118)进士.由于周氏世代仕宦,其姻亲关系也很显贵,周必大曾祖母郭氏出自名门, 祖母李氏和张氏出身于河南济源的官宦名族,伯母尚氏是世代居住在相州安阳的大族,母亲王氏也出身世代官宦之家.这些对维持周氏家族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勾勒周氏的家族和姻亲关系,不仅是了解周必大的基础,而且也可以了解到南宋士大夫家族的许多重要面相,从而为宋代士大夫家族研究提供线索.过往研究对此却未有提及,不得不说是周必大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二)刻画周必大的思想家形象.周必大历仕四朝,参与了南宋前中期的许多政事,不仅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参与各级政务过程中,尽心尽责,始终以国家的发展与中兴为出发点.同时,他积极向高,孝二帝陈奏自己对于国家各种政务的理解,看法以及处理的对策,建议,这些奏议正是其各种思想的真实体现,反映出他以实际行动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与中兴.翻阅周必大的公职文书(如各种"奏议","上表","状,札"以及为君主撰写的诏令等)和私人日记(如《奉诏录》,《承明集》,《辛巳亲征录》,《龙飞录》,《思陵录》等)可知,其中包含着众多周必大对朝廷各种政务所发表的见解与主张,以及他所提出的各种对策与建议,这是他思想世界的丰富内容.以往研究对其政治活动关注较为集中,但对其思想主张却涉猎甚少.事实上,走进周必大的思想世界,不仅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周必大,而且从中还可以透视南宋前中期的许多重要政治场景,有助于南宋史研究的深入.(三)描绘周必大的生活世界.学界对周必大生活世界中的诗文创作,校刻书籍等有较多研究,但对周必大作为文人学者游山览胜,与社会各阶层广泛交游与集会唱和,潜心研究书法与收藏,以及学术考证等内容的关注却显得薄弱.从周必大大量的诗词,题跋,序记,书信,杂文和日记等内容可知,"庙堂"之外的他,在交友游历,集会唱和,书启往来,校刻书籍,收藏书法,题跋书序中享受着悠闲且充实的"江湖"生活.走进周必大的"江湖"世界,既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周必大,也有利于我们对南宋士大夫阶层生活世界的了解.(四)《文忠集》的解读.两百卷的《文忠集》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各种诏,诰,制,表,奏,檄等,还有诗,词,赋,题跋,序文,启,记,行状,神道碑,墓志铭,书信,日记等.这些奏议,日记以及书信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多是他参与南宋高,孝,光,宁四朝政务的体现,他所撰写的十部日记中,有五部记录其参政过程(《奉诏录》,《承明集》,《辛巳亲征录》,《龙飞录》,《思陵录》),涉及了南宋高,孝二朝的许多政治事件,通过解读这些日记,或许能挖掘出南宋中前期的许多史实.另外五部日记主要是记录周必大的出游经历(《归庐陵日记》,《闲居录》,《泛舟游山录》,《乾道庚寅奏事录》,《壬辰南归录》),其中包含了南宋士大夫生活的许多内容.周必大与他人的书信往来共有十四卷,其中书稿三卷,札子十一卷.书,札中涉及人数有150多个,包括他的上级,同事,友人,亲属,晚辈.解读这些书,札,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周必大,而且还有利于挖掘出南宋时期的许多政治,文学,学术事件,以及那个时代士大夫的各方面情况.参考文献:[1】周必大:《文忠集(卷一百三十三(乞致仕表>)》,清道光二十八年欧阳柴瀛塘别墅藏版,咸丰元年续刻本,南京图书馆藏.f2】周必大:《文忠集(卷首(重刊周益国文忠公集叙略))》,清道光二十八年欧阳柴瀛塘别墅藏版,咸丰元年续刻本,南京图书馆藏.[3】《周益国文忠公集》提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3—1986年版.[4】陈国灿,方如金:《宋孝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5】虞云国:《宋光宗,宋宁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6】高纪春:《道学与南宋中期的政治——庆元党禁探源》,河北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8】王冬梅:《留正与光宗朝政局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9】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1O】周莲弟:《周必大(1126—1204)研究》,香港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11]杨瑞:《周必大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2】郭兰:《周必大研究》,河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3】汤梓顺:《南宋名臣周必大,史浩,虞允文及第年月考》, 《河南大学}1998年第2期.[14】龚延明:《从岳飞,周必大封爵看宋代爵制》,岳飞研究会编《岳飞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15】沈治宏:《周必大年谱简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资料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6】李永丽:《周必大年谱》,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7】王大鹏等:《中国历代诗话选》,岳麓书社1985年版. [18】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9】许总:《宋诗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2O】朱迎平:《宋文论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1]朱迎平:《宋代题跋文的勃兴及其文化意蕴》,《文学遗产>>2ooo年第4期.[22]马茂军:《宋代散文史论》,中华书局2008年版.[23]~-敏:《南宋周必大题跋的文献学价值》,《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o9年第3期.[24]卿耆英:《周必大其人其诗》,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179-士学位论文.[25】黄文平:《周必大诗歌研究》,南昌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261吴洪泽:《道光刻本周必大集佚文杂考》,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资料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7】周莲弟:《周必大(文忠集)及其文论与政论》,《何沛雄教授荣休纪念中国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中文系2000年版.[281周莲弟:《彭元瑞藏知圣道斋本(周益公集>编校考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第1期.[291周莲弟:《周必大(文忠集)版本考》,《中国文化研究所》(新第十期,总第四十一期),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刊.【3o1吴政上:《(永ft.大典)校补<四库全书)本的价值-一以宋周必大(辛巳亲征录)为例》,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f31](日)平田茂树:《南宋临时都城杭州的政治地位一周必大(思陵录)》,《(奉诏录)解析》,第37届国际东方学家大会论文2004年版.f321-~敏:《浅谈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中的文献考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33】杨瑞:《从明淡生堂抄本(周益公文集>所收祭文重读被余英时先生误读的诗歌》,《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2oo5年第6期.『34]5-金玉:《评宋丞相周必大关于架阁库的两件奏札》,《档案学通论))1998年第3期.[35】陈义成:《杨万里周必大交谊考辨》,《逢甲中文》1991年第11期.[36】陈义成:《南宋四大家之间之交游考述》,《逢甲人文社会>>2003年第5期.[37】童向飞:《尹焯,陈亮,吕祖谦,朱嘉,周必大等与韩元吉交游考略》,《徐州师范大学》2O00年第1期.『381/~战燕:《论南宋都城临安文人群体的交游与唱和》,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39]徐爱华,胡建次:《周必大与杨万里的交游及其影响下一18o_的诗歌创作论》,江西教育学院2005年第5期.『4o1方如金:《陈亮交游考》,《温州大学》2oO3年第1期. [41】黄宽重:《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关问题》,南宋史研集,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版.叫._:『42]5-河:《图书名家周必大》,陈文华:《江西历史名人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版.『431杜信孚,漆身起:《江西历代刻书》,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41李致忠:《关于(文苑英华)》,《肩扑集》,tg家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f45】龚平如:《江西出版纪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6降梦星:《周必大与庐陵刻书业》,《文史知识》2oo2年第3期.[4715-桂平:《周必大刻书》,栽任继愈:《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48】张丽娟,程有庆:《宋代四大书的刊刻》,任继愈:《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I49】谷敏:《南宋周必大文献学实践与成就研究》,中国人民。

宋朝研究报告

宋朝研究报告

宋朝研究报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时间跨度长达319年(公元960年-1279年),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之一。

以下是关于宋朝研究的报告:一、政治与历史1.统一政权的建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统一的朝代,曾有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分别统治中国北部和南部地区。

2.建立中央集权: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政权的控制,同时也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3.历史事件:宋朝历经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九孝子的故事、北宋的“靖康之耻”和南宋的“建炎之难”等,对于研究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二、经济与农业1.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宋朝是中国商业和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水陆贸易和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大规模商业活动使得手工业发展迅速。

2.发展金融和货币:宋朝发展了货币经济,开创了纸币传统,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3.农业生产与科技发展:宋朝兴起了以田园诗为代表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提倡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轨道。

三、文化与教育1.科举制度的兴起:宋朝是科举制度兴盛的时期,科举成为了士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儒学的主导地位:宋朝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推崇儒家经典,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3.文学艺术的繁荣:宋朝是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以及其代表作品,如苏东坡、辛弃疾等,也形成了徽派、扬州八怪等不同的文艺流派。

四、外交与战争1.与邻国的关系:宋朝与邻国外交关系复杂,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和西南的南诏等国家多有交战和争端。

2.与外族关系:书中明确记载了与女真、胡人、番国等外族的交往和史料记载。

综上所述,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宋朝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以及与外族的交流和战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华瑞: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

李华瑞: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
* 本文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期刊网以及部分高校宋史方 感谢北京大学邓小南、 浙江大学包 向博士点的同仁提供。 伟民、 四川大学刘复生、 上海师范大学戴建国 、 云南大学 吴晓亮、 暨南大学范立舟、 河北大学王茂华诸位先生提供 相关信息。 这里的统计只限于参加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学者。 如葛金芳 《唐宋之际的经济演进与社会变迁》 ( 《宋辽夏 金经济研析》 ) 1981 年; 魏天安 《宋代行会制度概论》 ( 《宋 代行会制度史》 ) 1981 年; 张其凡 《论赵普》 ( 《赵普评传》 ) 1981 年; 邓小南 《北宋的考课与循资—— —宋代磨勘制度 研究之一》 (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 1985 年;虞云 国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1988 年; 杨果 《宋代翰林学士考 1985 年 ( 《中国翰林制度研究》 ) ; 王善军 《宋代宗族和 述》 宗族制度研究》 1992 年。 都是优秀的硕士论文。 括号中书 名系作者经修改后出版的著作。
为新的选题取向。二、 制度史一直受到较大的关
! ! "



Á
!


"
有军事后勤物质保障、 西夏经济、 农业管理、 叶适
经济思想、 旅游经济 、 畜牧业、 荆江河道变迁 、 黄 城池建设等计 9 篇。显然, 商业、 财政问 河治理、 手工业, 特别是土地制 题受到较大关注, 而农业、 度、 地租形态、 社会阶级、 经济关系等传统性的经 济史问题受到冷遇。 政治史 46 篇, 职官制度 (任官 、 台谏、 胥吏、
(包括管理、 专卖、 新法、 理财、 分配思想等 ) 9 篇; 地域或区域经济 6 篇;社会阶层及人口 5 篇; 交 通管理 2 篇; 手工业 2 篇; 土地制度 2 篇; 其他还

历届中国宋史研究会主要论文

历届中国宋史研究会主要论文

历届中国宋史研究会主要论文1980年第一届年会编刊宋朝的官户(朱家源、王曾瑜)宋朝划分乡村五等户的财产标准(王曾瑜)谈谈宋代的乡村中户(朱家源)论宋代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苏金源)宋代乡村客户的封建隶属关系(曾琼碧)两宋的土地买卖(梁太济)试论宋代的诉讼法与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关系(董家骏)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几种形式(李春圃)有关宋代差役的几个问题(汪槐龄)宋代商税制度简述(戴静华)唐宋行会制度之研究(扬德泉)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李埏)宋元时期高昌回鹘初期农业封建社会的若干特征(程溯洛)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关履权)王安石对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及其设想(邓广铭)论保马法(陈振)略论吕惠卿(周宝珠)宋初军事行动的经济目的与策略(马伯煌)略论南宋未年四川军民抗击蒙古贵族的斗争(胡昭熙)一二五八年前后宋、蒙、陈三朝间的关系(陈智超)论北宋的兵变(贾大泉)从海上之盟到绍兴和议期间的兵变(虞云国)张景学术思想述评(郑涵)欧阳修的史学(陈光崇)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与诗文革新运动(商韬)《梦溪笔谈》中有关史事记载订误(徐规)杨么起义军水战地点与寨址问题初探(李涵)《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考略(裴汝诚、许沛藻)宋代都市发展两证(程应鏐)补辽横使(一名泛使)列传(张亮采)试论宋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许怀林)1982年第二届年会编刊宋代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漆侠)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汪圣铎)关于宋代镇市的几个问题(戴静华)宋代解池盐产考折(郭正忠)宋代布帛生产概观(魏天安)宋代四川的纺织业(贾大泉)再论南宋的屯田和营田(郦家驹)南宋的义役(何高济)关于唐宋庄园的几个问题(陈振)北宋馆阁制度述略(倪士毅)论宋代国子学向太学的演变(张邦炜、朱瑞熙)试论北宋科举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何忠礼)宋代监察制度特点(金圆)北宋转运使制度略论(许怀林)北宋的转运使(郑世刚)北宋东京城坊考略(孔宪易)论唐宋之际的天命与反天命思想(姚瀛艇)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张其凡)试论宋儒关于“人欲”问题的争辩(周宝珠)略论宋初古文运动的两种倾向(陈植锷)论两宋时期的医学发展(何应忠)厮罗与河湟吐番(吴天墀)契丹“草原本位政策”说质疑(李锡厚)评宋太祖“先南后北”统一战略(徐规)论范仲淹在御夏战争中的贡献(李涵)张浚事迹述评(杨德泉)1984年第三届年会编刊略谈宋学——附说当前国内宋史研究情况(邓广铭)两宋的户等划分(粱太济)宋代客法律地位再探索(朱瑞熙)宋代佃耕官田的农民及其地位(曾琼碧)宋代公使钱研究(俞宗宪)北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杨德泉、荀西平)余代江西的铜矿业(许怀林)宋代商业立法述略(董家骏)宋代文献计钱方式例析(李伟国)宋化乡村的布帛买卖(戴静华)宋代川峡铁钱研究(郭正忠)略论宋代的捡校库(李伟国)王小波、李顺起义考索二题(吴天墀)南宋二十户豪横的分析(陈智超)从曾布根究市易违法案的纷争看新党内部的矛盾与问题(李涵)王安石改革吏治的设想与实践(刘坤太)宋代州县守令的考核制度(金圆)论宋代的县尉(陈振)宋代的邮递铺兵(王云海、张德宗)略论宋代职官简称、别名(龚延明)北宋东京城坊考略(第二部分)(孔宪易)李继迁领导的反宋就争是一场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斗争吗?(汤开建)试论绍兴九年金人归还陕西、河南的原因(张星久)宋朝在四川的民族政策(贾大泉)试论宋代羁縻制及其对贵州的羁縻控制(李世宇)薛季宣的生平、著作及其对道学思想的异议(周梦江)《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考略(许沛藻)《旧闻证误》研究(徐规)刘昌诗及《芦浦笔记》版本考(张荣铮)龚明之和他的《中吴纪闻》(孙菊园)庸将负盛名——略论曹彬(张其凡)杨业考(李裕民)论林逋(程应鏐)论北宋御夏名将种世衡(虞师)宋人生卒年丛考(王松龄)宋代妇女再嫁问题探讨(张邦炜)1987年第四届年会编刊学术研究中的实事求是(代前言)(邓广铭)北宋的司农寺(王曾瑜)关于宋代的知制浩和翰林学士(陈振)翰林学士与宋代政治初探(杨果)论宋代科举中的特奏名(张希清)略论宋太宗的官制改革(贾玉英)宋朝的“待外戚之法”(张邦炜)宋哲宗亲政时对西夏的开边和元符新疆界的确立(马力)宋理宗“端平——淳祐更化”刍论(段玉明、胡昭曦)契丹夷离堇考述(高申东)论熙丰农田水利法实施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效益(杨德泉)论宋代西北的屯田(李蔚)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汪圣铎)宋代交引初探(姜锡东)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王菱菱)两宋时代福建商业经济的发展(彭友良)繁塔管见(孔宪易)论吕文德及吕氏军事集团(屈超立)蒙吉“假道于宋以灭金”战略剖析(邹重华)有关“铁鹞子”诸问题的考释(汤开建)宋代刺配法述论(郭东旭)“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许怀林)神权与宋代社会——略论宋代祠庙(程民生)龙昌期——被埋没了的“异端”学者(吴天墀)宋代等贵贱思想论略(刘坤太)邵雍思想与老庄哲学(刘复生)叶适经济思想与商品经济(周梦江)论宋史研究中的方志史料(王云海)宋修起居注考述(蔡崇榜)《宋史·职官志补正》示例(龚延明)《宋史·李舜臣传》考补(来可泓)《简明宋史》质疑辨误五十例(梁太济)1992年第五届年会编刊契丹的役(漆侠)宋代官私商业的经营方式(姜锡东)宋代画市场初探(李华瑞)宋代中国与海外药物交流述论(王棣)唐宋茶产地和茶产量(贾大泉)宋代西北人口及土地问题(程民生)宋代藏族人口蠡测(白自东、任树民)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王善军)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胡建华)宋代的军器生产(张德宗)试论宋代的日用官尺(郭正忠)女真奴隶制的演变(乔幼梅)宋代官员黜降法初探(苗书梅)宋代言官选任制度述论(虞云国)台谏制度与北宋前期的相权(贾玉英)南宋科举类省试述论(张希清)宋朝将兵驻地考述(李昌宪)宋代刑讯制度论略(季怀银)试论宋代政治史的分期(张其凡)试论王安石开拓荆湖“蛮”地(马力)论武仙在五朵山一带的军事行动(萧鲁阳)宋代秘密宗教与法禁(郭东旭)《东轩笔录》记事订误(徐规)高期得及其《耻堂存稿》(来可泓)《默记》研究(裴汝成等)从孔庙制度看宋代儒学的变化(袁征)试论洪适的碑石研究(陈江)南宋漳州士人的爱国传统(杨国宜)析“易学在蜀”(胡昭曦)读《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生活》书后(邓广铭)宋真宗刘皇后其人其事(张邦炜)周密卒年献疑(何忠礼)崖门水域宋元沉船的初步考察(陈智超)宋都御街考论(李良学)1994年第六届年会编刊城狐社鼠(王曾瑜)略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制观念(何忠礼)宋代任官制度中的权摄官问题(苗书梅)略论晚宋史的分期(胡昭羲)宋代火政考略(汪圣铎)论宋代防治官吏经济犯罪(郭东旭)论宋代士兵逃亡及其影响(游彪)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试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包伟民)宋代纸币信用的发展演变(高聪明)从济源千仓渠水科条碑记看宋代农田水法特点(周宝珠)论宋代金银矿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王菱菱)宋朝的酒户(李华瑞)宋代的茶叶市场(李晓)宋代与海外药物交流再探(王棣)试论宋代的“女使”(宋东侠)两宋时期的义冢制度(张邦炜)略论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略论陈淳对程朱理学伦理思想的几点贡献(刘坤太)宋代民间信仰中的佛教因素(范荧)刻在岩壁上的哲学伦理巨著(郭相颖)《宋会要》的利用与整理(陈智超)宋代四川史学述要(蔡崇榜、吴天墀)宋初官方校勘述论(汝企和)范仲淹研究两题(方健)谢翱及其《登西台拗哭记》(常绍温)宋代“沪夷”社会的演变(刘复生)大理国职官制度考略(段玉明)一九七九年以来王小波、李顺起义研究综述(粟品孝)1996年第七届年会编刊宋代监当官初探(苗书梅)略论封驳制度在宋朝的演变(贾玉英)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游彪)论宋太祖朝的科举取士(张其凡)简论北宋官员的俸禄制度及其特点(张全明)陈东和欧阳澈之死(王曾瑜)论南宋“名公”的审判精神——读《名公书判清明集》有感之一(郭东旭)从官庄看宋朝政府的管理活力(李清凌)国家控制在宋代的市场手段化倾向(龙登高)论宋代西北区域市场的形成(乔幼梅)海外贸易与宋代海南岛商业的发展(黄纯艳)论宋代矿产品的禁榷与通商(王菱菱)北宋茶法变动的历史考察(林文勋)试论北宋时期“三教一家”义理的出现(朱云鹏)试论“洛蜀会同”(粟品孝)有关“朱陈之辨”的几个问题(汤勤福)论宋代佛教地域分布(程民生)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朱瑞熙)宋代家法族规试探(戴建国)南宋后期的议鹾诗——宋人诗与社会舆论之二(郭正忠)试论宋代史学的政治功利主义(王天顺)宋代的考据之学(陈江)宋朝《总类国朝会要》考(王云海)《皇宋十朝纲要·升改废置州府》补正(徐规)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李华瑞)西夏官牧制度初探(杜建录)两宋时期播州军民在抗击金蒙(元)斗争中的贡献(候绍庄)岷江上游宋代的羌族“羁縻州”(刘复生)1998年第八届年会编刊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概述(朱瑞熙)宋钦宗和他的四名宰执(王曾瑜)两宋宰相群体研究(李裕民)宋哲宗亲政时期的曾布(裴汝诚)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程民生)宋代刑罚体系研究(戴建国)论宋朝赦降制度(郭东旭)宋代提举官初探(贾玉英)宋初宦官制度考析(赵雨乐)宋朝审计机构的演变(肖建新)宋代的沙头市与南草市(杨果)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雷家宏)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区域性市场(虞云国)宋代市易法的性质研析(魏天安)宋代仓宪倅丞财赋征调系统简述(包伟民)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汪圣铎)明教大师契嵩与理学(高聪明)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的地位(汤勤福)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浅论(曹家齐)邵晋涵与宋史研究(张树相)宋初精神文明建设简论(王善军)论西夏政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李清凌)《天盛律令》的西夏社会形态(王天顺)试论西夏的牌符(杜建录)西夏疆域研究(刘菊湘)《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述要(白滨)辽金元时期蒙古草原农业生产的发展(高树林)辽宋金西夏时期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与习俗(关树东)2000年第九届年会论文集2000年国际宋史研讨会开幕词(漆侠)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邓小南)北宋文臣统兵的真相((美)罗文)从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看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陈峰)宋代的八路定差法与使阙((日)渡边纮良)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苗书梅)北宋河北缘边安抚使研究(李立)论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响(祖慧)刘后及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影响(贾志扬)文人文化与蔡京和徽宗的关系(伊沛霞)郑清之与南宋后期的政争(王德毅)北宋的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张希清)世选制度与契丹的家族势力(王善军)宋代福建地区的土豪型物资流通和庶民型物资流通(佐竹靖彦)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实况——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考察中心(黄繁光)宋代纲运的管理办法(韩桂华)宋代钱监管理试析(汪圣铎)宋神宗时期货币制度研究(俞兆鹏)论均输法(李晓)宋代以后工商业中的生产性、资本性和经营性借贷(刘秋根)宋代官户的商业经营收入研究(曹福铉)宋代杭州人口考辨(沈冬梅)略论北宋开封府(贾玉英)北宋东京的市容和治安制度(久保田和男)文渊阁本《系年要录》校正举例(徐规)关于《梦粱录》及其作者吴自牧(梅原郁)《宋史筌》西夏列传(金渭显)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杨渭生)宋代士人家庭教育中的母教(粟品孝)略论宋代礼俗思想——以司马光《书仪》和《家苑》为主(木田知生)宋学诸派中之朱学地位(小岛毅)秦桧与洛学(高纪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黄敏枝)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许怀林)宋朝民间争讼简论(雷家宏)宋代“才女”现象初探(杨果、廖寅)2002年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开幕词(朱瑞熙)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综述(李清凌)宋孝宗时的佞幸政治(王曾瑜)宋代冗官问题新论(李裕民)宋代科举省试制度述论(张希清)北宋的兵源与募征(姜锡东)论宋代的临朝听政(肖建新)宋代县级公吏制度研究(苗书梅)宋代官员致仕荫补制度(游彪)北宋潜邸出身将领述论(陈峰)论北宋制衡三衙的相关措施(范学辉)“嘉祐之治”问题探论(曹家齐)济王之死与晚宋政局(张金岭)辽代的皇族(王善军)西夏地方行政体制刍议(李昌宪)西夏的刑罚制度(杜建录)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葛金芳)宋代江汉平原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开发的影响(杨果、陈曦)试析唐宋社会转型时期宋代经商群体的变化(吴晓亮)辽朝州县制度中的“道”“路”问题探研(关树东)太祖时期的社会经济形势与乾德茶法(沈冬梅)北宋后期西北边区的开拓与经营(安国楼)试论王安石变法前宋朝对西北边区的经略(汪天顺)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李华瑞)略论两宋官府对史部书的校勘(汝企和)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肖永明)回鹘文化影响契丹的点点滴滴(杨富学)论宋元关羽信仰的成因(蔡东洲)2004年第十一届年会编刊中国古代主流政治传统浅谈(以宋代为中心)(王曾瑜)宋代武官阶类别及其演变(龚延明)五代北宋前期都部署问题探讨(张邦炜杜桂英)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邓小南)论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陈峰)宋代疆界述论(李昌宪)“爱元祐”与“遵嘉祐”——对南宋政治指归的一点考察(曹家齐)略论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贾玉英)南宋两浙沿海的水军(顾宏义)宋代的监察机制(肖建新)论南宋史籍有关金卫绍王“遇害”诸记载(曾震宇)两宋士兵逃亡法新探(张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成长与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葛金芳)“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论贾似道的公田法(何忠礼)宋朝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土地赋税政策(刘复生)宋人婚龄及平均死亡年龄、死亡率、家庭子女数、男女比例考(程民生)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富民强国思想(方如金、赵瑶丹)朱熹对民本思想的阐释和实践(杨国宜)宋理宗端平淳祐经济更化补论(段玉明、邹重华)两宋时期的气候变迁新探(张全明)宋代人口政策论要(曾育荣)两宋京师“皮场庙”考溯(陈学霖)宋人著作辨伪(龚延明李裕民)开宋代私家藏书提要目录先河的李淑与《邯郸图书志》(方建新)《东宫备览》“官僚”条阙页校补及作者陈模家世生平考(周斌)家学传承与学术发展——以宋代四川士人家族为例(邹重华)《宋史》论赞评析(李华瑞)蒙文通先生与宋史研究——读《蒙文通文集》(胡昭曦)狄谘卒年考(何冠环)五星聚天象与道统天命(韦兵)论宋代家训家范特点及其与民间社会控制之关系(杨建宏)论南宋中期四川的重要官员安丙(朱瑞熙)南宋潼川府路·昌州·大足与安丙(陈灼)安丙家族墓的发现、发掘及价值(唐云梅)2006年第十二届年会编刊国际宋史研讨会暨宋史研究会年会开幕词(朱瑞熙)唐宋的“富民”阶层及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林文勋)唐宋时期“道”“路”制度区划变迁研究(贾玉英)试论北宋前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汪圣铎)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陈峰)“便宜行事”与中央集权——以南宋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运行为中心(何玉红)宋代羁縻州“虚像”及其制度问题(刘复生)朝见与朝辞——宋朝知州与皇帝直接交流方式初探(苗书梅)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母亲为中心(高楠)宋朝的“乡举里选”(吴铮强)官箴与《戒石铭》(张希清)走向象征化的皇权(王瑞来)试论伪齐国的疆域与政区(李昌宪)辽宋间的禁地(陶玉坤)金世宗、章宗时期政风士风刍议(关树东)唐宋时期产业内分工深化与市场扩展探讨(张锦鹏)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财政思想(赵瑶丹、方如金)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地域性差异(李瑾明)《宋史·地理志》所记建隆元年户数祛疑(戴扬本)两宋都城节日商品市场(魏华仙)宋朝“寄籴”考论(李晓)宋代女性经商探析(张金花)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从寻觅一幅辽墓壁画中的“契丹牛”谈起(肖爱民)西夏的物价、买卖税和货币借贷(史金波)宋代科举研究文献资料论述(龚延明)宋代士大夫家庭蓄妾现象之估量(程郁)疫病流行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韩毅)“道统”之辩——再论“朱陈之辩”——答方如金、姜鹏两先生(汤勤福)庆元钟考略(胡宁、蔡东洲)《营造法式》理论体系浅说(邹其昌)有关《永嘉先生八面锋》的几个问题(辛更儒)毕仲衍《中书备对》目录的发现及其意义(马玉臣)宋末吴兴士人社会初探(近藤一成)宋代峒丁的组织与运用(刘馨珺)宋朝西北的民族思想和实践(李清凌)宋仁宗的历史形象(余慧婷)吕嘉问《与元翰札》考释(杨倩描)论张世杰抗元的失误(俞晖)2008年第十三届年会编刊“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开幕词(邓小南)“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闭幕词(包伟民)宋代的帝王学 (王德毅)宋代文书制度研究的一个尝试——以“关”、“牒”、“咨报”为线索(平田茂树)宋代恩科论述 (龚延明)略论宋代的科举迷信及其对士人的影响 (何忠礼)宋代巡检再探 (苗书梅)宋代军事审判制度考述 (张明)北宋州衙散曹官之探析 (林煌达)赵抃与范镇之争的剖析——关于宋仁宗朝台谏运作模式的制度性思考(张其凡、白效咏)南宋陕西籍武将群体述论 (何玉红)宋代的贫富分化及政府对策 (林文勋、黎志刚)宋代作院与都作院 (魏天安)从转运使到总领——两宋理财官僚之比较 (雷家圣)从“录事”到“录事司”内涵的变化看宋辽金元区域社会的互动(吴晓亮)宋代四川宇文氏婚姻关系考 (邹重华)简论宋代民间的机械技术 (冯立羿)宋代水事纷争类型 (高楠)北宋州县仓救荒功能略论 (李华瑞)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李晓)从《长编》看北宋“折博”的多样性 (王文成、程震)蝗灾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黄繁光)试述北宋前期士大夫对待灾害信息的态度 (赵冬梅)淳化三年(992年)开封大疫与北宋政府的应对 (韩毅、刘红)南宋“儿女分产”法的再考 (津田芳郎)女性、身体、权利——基于《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考察 (杨果)南宋纺织业的生产与销售形态论略 (葛金芳)南宋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吴松弟)略论南宋时期的民变 (粟品孝)南宋四川地区至首都临安的主要交通路线 (张锦鹏)宋代义理史学再评价 (罗炳良)将错就错:宋代士大夫原道试探——以范仲淹的君臣关系论为中心的考察(王瑞来)王安石《周官新义》探微 (方笑一)宋王朝与泗州僧伽塔 (汪圣铎)成为正神——宋元时期张王信仰中的官民互动 (皮庆生)《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李伟国)俄藏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的概况与价值 (孙继民)《北番地里》所载辽国南京道西京道州军辨正 (王明荪)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整理续记 (史金波、王菡)“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会议综述(黎志刚、董雁伟)编后记2010年第十四届年会编刊开幕词(邓小南)开幕式祝词(王德毅)开幕式祝词(冻国栋)会议学术总结(包伟民)闭幕式致词(蓝克利)闭幕词(邓小南)宋代衙门的放告与保人(刘馨珺)由《曾公遗录》所见宋代宰相的政治空间(平田茂树)北宋徽宗时代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围绕政治文化与对都城空间的视线(久保田和男)苏州玄妙观元碑《天庆观甲乙部符公据》考——兼论宋元交替时期的宋代“文书”(小林隆道)“农商社会”:两宋江南社会经济的时代特征(葛金芳)两宋乡村社会保障模式初探(张文)宋朝民间对救荒榜的正负反应(杨宇勋)论宋代的销金禁令与实施效果(王菱菱)一块宋钞版文字的解读(李伟国)南宋四总领所与供军财赋的收支(雷家圣)北宋晚期王厚军事活动论略(罗家祥)试探宋金和战与高宗心态的转折(黄繁光)隆兴元年的宋金宿州之役(李天鸣)南宋时代的鄂州(王德毅)宋朝开国史与士人的记忆及改造——以宋朝“崇文”气象为中心的考察(陈峰)也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以宋代为中心(何忠礼)唐宋“见舅姑”礼考论——以“辨方正位”的礼数之变为中心的观察(赵旭)从家祭礼看宋代的礼制、礼学与秩序构建(李旭)维摩诘形象在宋代的转折(陈韵如)两宋时期民众东岳信仰考察——以日常进香与朝献为中心(刘云军)空间的意义:宋人画作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杨果)北宋东京的衙署与士人交游(梁建国)《隆平集》史料源流考(梁思乐)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的编纂特点与史学价值(罗炳良)试论纲目体在南宋时的创立及运用(燕永成)2012年第十五届年会编刊开幕致辞(邓小南)唐宋时期州组织结构变迁初探(贾玉英)社会文化理念的政治运作——宋代母/后的政治权力与位置试探(刘静贞)考课、监司与监察(青木敦)论宋代“对移”制度——兼论监司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制(宫崎圣明)两宋间政治空间的变化——以魏以翁“应诏封事”为线索(平田茂树)宋代的转对、轮对制度(藤本猛)宋代士大夫“公法”理念略论(郭东旭、王晓薇)宋代官吏失入死罪法规初探(马玉臣)民间信仰中经典话语与地方观念的调和——以宋代东岳庙记为中心(刘云军)甲午再乱:北宋中期的蜀地流言与朝野应对(黄博)稀阔之典——皇祐二年明堂礼发微(陈文龙)南宋宁宗时期史弥远政权的成立及其意义(小林晃)宋代绘画的解剖学——从绘画解读都市和社会(伊原弘)。

关于宋氏的研究报告

关于宋氏的研究报告

关于宋氏的研究报告1. 引言宋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家族,其在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宋氏的研究,探讨其家族历史、社会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 家族历史宋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显赫家族成员的家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即960年至1279年间的一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创始人即为宋氏的始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为宋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宋朝开始,宋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

在政治上,宋氏家族有许多成员担任重要职位,如高官、军事将领等。

在文化上,宋氏家族也有许多文人墨客,他们的诗词、书画以及其他文化作品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宋氏家族在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包括商业、农业和制造业等领域。

3. 社会地位宋氏家族的社会地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的。

从宋朝开始,宋氏家族就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其成员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宋朝后期,宋氏家族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有许多文人墨客出自宋氏家族,他们以其高雅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才华成为社会的精英。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当时的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宋氏家族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他们参与了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并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通过这些经济活动,宋氏家族在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4. 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宋氏家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们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氏家族的成员在政治上以其智慧和才能得到了晋升,并对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宋氏家族在文化领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对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如陆游、苏轼等。

此外,宋氏家族在经济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们的商业活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探析论文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探析论文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探析论文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从960年开始,直到1279年,历时319年。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贡献,其中之一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变化。

宋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原因。

一、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变化宋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唐代略高,人口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宋代前期的人口数量估计为5000万到6千万之间,到南宋时期已经上升到7000万左右。

这主要得益于宋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也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尽管宋代有了人口增长,但是在这个时期,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并不是很多。

《夫妻谱》记载,宋代朝廷对家庭人口数量进行了规定。

在宋代前期,每户不得过五人,到后期逐渐加到七人。

此规定着重于控制家庭人口,并保证每个家庭的负担能够得到平衡。

另一个影响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因素是婚姻情况。

大多数人在20岁左右结婚,婚姻主要是通过父母和媒妁之间的安排实现的。

这种安排通常是将年龄、家庭财富和地位等因素进行匹配。

也就是说,世俗因素主导的婚姻制度使得家庭人口数量更容易被控制。

二、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原因一个国家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来说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通过对宋代家庭人口数量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原因:首先,宋代的经济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宋代时期,农民技术的进步和引进大量渠道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也为家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促进了家庭人口的增长。

其次,宋代的家庭生活受到法规和风俗的限制。

宋代的法律对于生育有一系列的规定,比如规定每户不得过五人,保证每个家庭的负担得到平衡。

在宋代人们有着非常严格的婚姻观念,大多数人会在适当的时间结婚,并由父母或媒妁牵线搭桥。

近三十年来宋代服饰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宋代服饰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来宋代服饰研究综述作者:商明惠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4期1945 年以后,法国年鉴学派拓宽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历史学不再以政治事件和个别人物为中心,而是以社会所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

70年代后,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研究步入学术殿堂。

受海外中国学变化影响,中国宋史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形成物质文化研究热潮,宋代服饰研究也在这一有利形势下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到2008年关于宋代服饰研究的论文共有近三十篇,内容涉及宋代服饰风尚特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对服饰的影响,唐宋服饰比较,宋代文物考证等多方面。

一、宋代服饰风尚特点朱瑞熙《宋代的服装风尚》(《文史知识》1989.2)将宋代服饰风尚的特点总结为:1)衣服无章,上下混淆;2)崇尚素雅和大方、新颖;3)吸取少数民族服饰的长处;4)妇女出门戴盖头者增多;5)背子流行。

刘复生《宋代“衣服变古”及其时代特征》(《中国史研究》1998.2)也认为:服饰等级制度从宋初就未被严格执行,至南宋更是“衣服无章,上下混淆”;且出现胡服与汉服交融的现象;他特别指出宋代“风俗狂慢,变节易度”的“服妖”现象大量出现。

刘广钧《宋代流行服饰浅议》(《中原文物》1990.4)认为:与前代相比,宋代流行服饰崇尚修长适体,女子着装趋于秀丽苗条,男子趋于简洁大方;用料加工考究,色调柔和而且对比鲜明;装饰图案写生性强,表现出奔放自然的艺术效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吴旭霞《宋代的服饰与社会风气》(《江汉论坛》1998.3),将宋代的服饰文化总结为:突破等级差异、崇尚简朴和妇女服饰日趋保守三点。

竺小恩《论宋代服饰的儒雅化趋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第2卷第2期)认为儒雅化是宋代服饰最重要的特征,在宋代无论士庶服饰还是军戎服饰都具有明显的儒雅化趋向。

通过以上文章,宋代服饰风尚特点已被简单勾勒出来,但文章侧重点不同,有的观点之间也有冲突,还有待考究。

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

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

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
基于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的繁荣局面和当前家族文学的研究热潮,《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提出并阐述了建构“家族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并在此理论构想的引导下,对宋代久负盛名的文学世家晁氏家族三十多位作家的文学成就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清理和论析,同时也在家族史、文学史等多重因素的演进过程和互动关系中揭示了晁氏家族文学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一部完整而又具有开创意义的家族文学史。

全书主要包括绪论、文学史篇、考据篇、结语、文学史年表五部分。

既有新颖的文学理论探讨,又有文学史的研著实践;既有细致详实的个案研究,又有兼顾历代、跨越古今的宏通视野;既有家族文学历时性发展过程的考察,也有家族文学共时性总体特征的把握;既有对家世、人物的史实考订,又有对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分析;既有严谨求实的学术探求,又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学术含量丰富,体现了古代文学与文艺学、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行文简明扼要,文笔清新流畅。

不仅在宋代文学、家族文学、文学史学、宋史等研究领域具有独到的创获,而且对于普通读者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开展家族文化建设也当开卷有益。

举要会新 阐幽抉微--王善军《宋代世家个案研究》读后

举要会新 阐幽抉微--王善军《宋代世家个案研究》读后
举要会新阐幽抉微
——王善军《宋代世家个案研究》读后*
王迎辉
(西北大学 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9)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传统中国的重要视角,历 来为研究者所瞩目。宋代处于中国家族发展的关键阶段,故宋代的家族研究颇受学 者们重视。王善军先生长期潜心于宋代家族问题研究,成果卓著,新意迭出。2019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代世家个案研究》(以下简称《世家》)一书,即是作者集 20余年之功的潜研精思之作。该书具体剖析了苏州范氏家族、饶阳李氏家族、成纪 张氏家族、华阳王氏家族、浦城章氏家族、大名王氏家族、真定韩氏家族、真定曹 氏家族、青州麻氏家族、邢州柴氏家族等十个宋代累世仕宦家族的各个侧面,并阐 明了这一群体的特征及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捧读是书,获益良多,略陈 杂感如下。
_、“世家”议题之构建
累世仕宦家族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社会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 活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和影响。中古史领域对此研究较为深入,像中国学者聚焦 的士族问题、日本学者提出的“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①,所涉对象多为累世仕宦
*本丈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辽宋莎夏金元族谱丈献整理与研究"(19ZDA200)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陈爽:《近20年中国大陆地区天朝士族研究概观》,《中国史学》第11卷,2001年;范兆飞:《越越个案:士族 研究的问题与路径》,《中国史研宪动态》2017年第1期;仇鹿呜:《失蕉:历史分期论爭与中文世界的士族研宪》,《文史 哲》2018年第6期。
举要会新 阐幽抉微一王善军《宋代世家个案研究》读后% 439
弱化了个案研究价值。如何走出个案,就成为学者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黄宽重 先生倡导将个案研究的深度与区域研究的广度相结合,即“在个案的细致、深度,与 区域的宽视角中,取得较为调和的论述方式,也就是一方面讨论家族崛起、发展与变 化的内在因素,另_方面则兼顾到个人或家族与当地其他人员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以 期了解家族如何借由参与社会活动,来经营及维系其地位和开展人际关系,乃至影响 地方政治、共同建构区域社会及文化样貌”①。王善军先生则主张个案研究应该与群体 研究相结合,即“群体研究的进行应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个案研究应以群 体研究为指归。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走出个案,走进群体”②。这一研 究理路在《世家》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透过个 案反观群体。如作者研究苏州范氏家族,强调“创置和经营义庄使这一家族在两宋时 期没有彻底衰败,维持了较为长久的世家地位”③;分析饶阳李氏家族,主要探讨族产 管理对家风、家法的影响,总结认为“官僚家族大都重视同族之间的共财,并借助其 财产关系进行家法和家风的建设” ®;考察成纪张氏家族,侧重分析经济势力的形成与 维持对家族发展的影响,并指出暴富家族维持经济势力手段多样,经营收入相对稳定 和受商品经济冲击较小,“但诸子均分制的继承方式必定使之逐渐弱化,而政治因素的 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⑤。三者虽同属世家的经济问题,但作者抓准了分析对象的 独特性,进行了各有侧重的分析。又如作者对诗书世家浦城章氏家族分析时指出,“章 氏家族的家风,除宋代世家普遍具备的忠孝外,比较突出的是简朴、勤奋和耿介”,并 认为“通过家族成员间的相互扶植和影响,尤其是通过家法、家风的持久作用,仍然 会使家族产生较多的仕宦人物,维持世家的社会影响” ®;对军功世家真定曹氏家族研 究时认为,“曹彬的后人大都继承了守法度与忠于其君的家风,这一家风对曹氏家族的 保富贵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特权世家邢州柴氏家族考察时则指出,家族建设的种种 欠缺,制约着柴氏家族的进一步发展,而家风建设的欠缺,正是制约柴氏家族发展壮 大的重要原因之一。⑧三者虽是不同类型的世家,但作者在研究中较好地把握住家 法、家风这一影响世家发展的共有因素。不论是经济问题,抑或是家法、家风问题, 作者正是通过对不同个案的突出特点的深入分析,以求全面呈现世家群体更为丰富的 面相。

宋朝的家名录

宋朝的家名录

宋朝的家名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其统治期间涌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家族。

这些家族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对宋朝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宋朝期间具有重要地位的家族,并回顾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

一、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在宋朝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王安石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

他是北宋王安国的后裔,出生在平民家庭,后来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改革思想在宋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担任过宰相职务,推行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变革,如“新法”、“青苗法”等。

通过这些改革,王安石成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文氏家族文氏家族在宋朝以文彦博为代表而崇盛一时。

他是文彦博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对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在政治上备受推崇,曾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

他还鼓励文化艺术的繁荣,提倡了许多文化活动,对推动宋朝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三、欧阳氏家族欧阳氏家族在宋朝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欧阳修是这个家族中最知名的一员。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学识在文化和政治领域都有出众的表现。

他参与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的编辑和修订工作,对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欧阳修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宋朝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陆氏家族陆氏家族在宋朝的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陆羽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是传世名著《茶经》的作者。

在古代中国,茶文化非常重要,而《茶经》被誉为茶叶制作和品茗的经典之作。

陆羽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茶的品种、制作工艺、品饮方法等,对推动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著作被后世奉为圭臬,对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李氏家族李氏家族在宋朝的军事领域有着显赫的地位。

李纲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

他是一位睿智和勇敢的将领,曾多次参与对外战争并取得辉煌的胜利。

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

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

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内容提要】宋代文学家族往往起于寒族,他们在家族政治势力、经济实力下降时,依靠文学继续维持家族声誉。

宋代文学家族的道德教育,使宋代文人立身处事多以气节为先、以礼仪为重;其文化教育注重图书积累和嗜学博学风气的培养,为宋代文学铺设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家族文学作品具有相似性和变异性,其相似性表现在对先人文风的接受和认同、文学价值判断时常引用家族先人为参照等;其变异性表现在自然禀性和后天经历的差异,文学观念的自由开放也促进了家族文学的变异;不同家族文学中都表现出敬宗和亲情意识,敬宗主题通过对祖先功德的追忆和缅怀,增加家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但也潜伏了恐坠家声的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在宋代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向,即由魏晋隋唐传统政治文化结构的门阀家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宋代以降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家族制度,奠定了近世家族组织的雏形,它对宋代社会及其文化产生了多元的影响。

就家族本身而言,从此门第和阀阅不再是衡量一个宋代家族的基本标准,人们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地位不再成为世袭,这种变化促使宋人意识到:几乎每个家族都可以通过在某个领域自我奋斗或群体奋斗而成为新的世家大族。

宋代不少声名显赫的新兴家族,就是在这种重新建立家族组织的尝试和努力中形成的。

从家族取得声名的主要社会活动领域来考察,宋代家族可分为政治家族、经济家族、军功家族、文化家族等不同类型①。

由于宋代的右文政策及其他因素,文化家族在宋代大量出现,且历时绵长,所谓“诗书传家久”。

文化家族的次生态之一文学家族更是蔚为大观,惹人关注。

宋章定即云:“在宋朝以文章名世、父子兄弟齐名者甚众。

若三苏、三刘、三沈、三孔,则其彰彰尤着者也。

”②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宋代家族的探讨多集中于家族的交游、仕宦、财产、婚姻等社会学层面上,很少将家族与文学联系起来考察。

本文拟以宋代澶州晁氏、眉山苏氏等着名的文学家族为中心,初步对宋代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最近几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

最近几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

最近几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各类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进程的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族的进展演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阻碍。

研究家族组织的内部结构、社会功能、进展模式和演变趋势,探讨家族进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的课题,也是历史学,专门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有关家族研究的历史回忆古代学者关于家族问题的研究,要紧集中在西周的宗法制度方面,宋人张载的《经学理窟·宗法》篇,第一次对宗法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说明。

清朝学者毛奇龄的《大宗小宗通释》、万斯大的《宗法论》、程瑶田的《宗法小记》、侯度的《宗法考》等,对宗法制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据。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社会史论战的展开,近代学者开始对家族制度的研究,出版了吕思勉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山书局,1929年)、陶希盛的《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34年)、高达观的《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34年)、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商务印书馆,1941年)、王伊同的《五朝家世》(成都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43年)、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等专著。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开始成心识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的家族问题。

郭沫假设的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在全面探讨先秦社会制度外,还专门重点研究了那时的家庭和家族问题。

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系统阐释了中国原始婚姻和家庭的进展进程,也详尽介绍了父家长制家族制度的产生进程。

与此同时,日本学者也开始重视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探讨,从40年代开始,出版了大量研究论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加滕常贤的《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研究》、清水盛光的《支那家族的构造》(岩波书店1942年)、《中国族产制考》(岩波书店1949年)、牧野巽的《支那家族研究》(生活社1944年)和《近世中国宗族研究》(日光书院1944年)、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和国家》和《中国古代的家族研究》等。

近30年来关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综述

近30年来关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综述

近30年来关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综述
李辉;李宗华
【期刊名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5
【摘要】家庭代际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发生显著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近30年来,
关于代际关系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家庭代际关系相关文献资
料的梳理和分析,对代际关系进行综述和述评,总结和借鉴现有学术成果的经验与不足,推动代际关系研究领域的深入和发展。

【总页数】4页(P4-6,9)
【作者】李辉;李宗华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近四十年来山西商人与梆子戏的关系研究综述 [J], 赵公智
2.近30余年来盛夏东亚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频率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青藏高原积
雪的关系 [J], 程龙;刘海文;周天军;朱玉祥
3.近七十年来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综述 [J], 刘雯
4.近四十年来汉匈关系研究综述 [J], 周聪
5.近四十年来大陆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J], 赵赫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朝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宋朝的家庭与婚姻制度

宋朝的家庭与婚姻制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朝,家庭与婚姻制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宋朝的家庭与婚姻制度,并从不同的方面展开论述。

一、家庭结构宋朝的家庭结构与前代相比有了许多变化。

在宋朝,宗族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同时核心家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核心家庭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男女双方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平衡。

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家长的角色,对于家庭的管理和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母亲则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子女教育。

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独立,他们的成长和教育受到家庭的高度重视。

二、婚姻制度在宋朝,婚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对于前代,宋朝的婚姻更加注重男女双方的感情和自由选择。

婚姻的基本方式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并经过女方和女方家人的同意后成婚。

而以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包办婚姻越来越少见。

此外,宋朝婚姻制度还强调婚姻的贞洁和忠诚,对于婚姻不忠的行为持有严厉的态度。

三、夫妻关系宋朝的夫妻关系相对于前代更加平等和和谐。

夫妻之间的感情和互敬互爱得到了重视。

夫妻双方在家庭经济发展、教育子女等方面发挥着相互合作的作用。

同时,宋朝也有许多关于夫妻相处之道的经典著作,如《夫妻箴言》等,强调了夫妻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四、家族观念与婚姻尽管家庭结构在宋朝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家族观念在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家族观念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在婚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宋朝的婚姻仪式中,男方家庭会变相继承女方家族的姓氏,这体现了家族观念在婚姻制度中的影响。

总结:宋朝的家庭与婚姻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夫妻关系更加平等和和谐。

婚姻制度也更加注重男女的感情和自由选择。

然而,家族观念仍然在婚姻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宋朝家庭和婚姻制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0卷第 1 1 期 2 0 1 4 年 1 1月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Q I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3 0 No . 1 1
No v e mb e r . 2 01 4
面貌 。在 此情 况 下 , 全 面运 用 国史、 地方 文献 和 家谱 文献 等各 种 文 献 资料 , 借 鉴 不 同学科 的研 究视
角, 将 个案讨 论 的基 础性 先导 工作 与 比较 分析 结合 起 来进 行跨 学科 的 综合 研 究逐 渐成 为 宋代 家族
史研 究 的 趋 势 。
的整 理 出版及研 究课 题 的倡 导 , 使得 近 三十年 来 宋代 家族 史研 究成 果 颇 丰 , 对其 归纳 整理 、 分析 提
炼, 综述各家观点 , 有助于全面系统地认识这一专题本 身及其研 究路径、 发展 方向。通过研 究可以 发现 , 宋代 家族研 究 多以入 仕 男性 为主 , 对女 性及操 持 家业者 重视 不足 ; 论 著 大 多是 对 宋代 发 展 成 功的世家大族 即精英家族的探讨 , 对一些中小家庭和平常之 家的了解重视不足 , 且家族发展个案 的 探讨 多集 中于江 南地 区 , 资料也 以南 宋为主 , 使得 宋代 家族 史的研 究 , 难 以 勾勒 出多样发 展 的社 会
关键词: 国内 ; 宋代 ; 家族 史 ; 述评
中图分类号: K 2 2 4 4 ; K 2 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3 6 0 0 ( 2 0 1 4 ) 1 1— 0 0 7 3— 0 7
宋代 家 族 与 社 会 的 研 究 , 我 国香 港 、 台湾 与 日

支, 虽常年居于不同的地域 , 但不能说其不是一个家

家庭 、 家族 与宗族
评述 宋代 家族史 的研 究首 先面 临 的重要 问题是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6— 0 6
族。何谓宗族 , 冯尔康 曾作如下定 义 : “ 宗族 , 就是 有男性 血 缘关 系 的 人 的组 织 , 是 一 种 社会 群体 。这
作者简介 : 梁蓉 ( 1 9 9 0一) , 女, 甘肃 陇南人 , 硕士生 , 主要从事宋代历史研究 。
7 4 Biblioteka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里 需要 特别 指 出 , 它不 只是 血缘关 系 的简单 结合 , 而
二、 3 0年 学术 回顾 ( 一) 2 0世 纪 8 0年代 的 宋代 家族 史研 究
本、 欧美 学界 大致 始 于 1 9 7 0年 前 后 , 后来 得 到 了更
多学者的重视 , 而在中国大陆则起步更晚, 大体上是 始于 2 0 世纪 8 0年代。缘于近年来社会史发展浪潮
下史 学关 注点 转 向“ 人 民” 及 8 0年 代 中国宋 史 研究 会 的成立 , 宋代 家族 问题 逐渐 受到学 界 的重视 , 随着
若干 世代 相 聚在一起 , 按 照一 定 的规范 , 以血 缘关 系
新资料的发现与新议题的探讨 , 整体观察 、 地域与个 案家族的研究都 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鉴于此 , 本 文 拟在 对家 庭 、 家族 与宗 族 概 念 辨 析 的基 础 上 对 宋代
家族 史研 究进 行述 评 , 时 间限 定 在家 族 史 研 究 日渐 繁荣 的 2 0世纪 8 0年代 之后 , 叙述 上力 求详 人所 略 ,
“ 家族 ” 定义 的界定 , 家庭、 家族与 宗族在 定义 、 本 质、 范畴 上有何 异 同?学 界对 此意 见不 一 , 本 文在 此 基础 上试 对其 进行 界定 。 家族 最早 出 现 于原 始 社 会 末 期 。何 谓 家族 , 按
徐扬 杰 的解释 : “ 家 族 就是 同一 个 男性 祖 先 的 子孙 ,
族来对 待 ④。例 如 眉 山 苏 氏家 族 中 的苏 轼 、 苏 辙 二
( 每1 O 年约为一 阶段 ) 的发展状况与研究水平 ; 在
分析 整理 其 主要 内容 和 观 点 的基 础 上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肯定 其研究 水平 的 同时 , 指 出其 存在 的问题 和今
后发 展 的方 向。
近 三 十 年 来 国 内宋 代 家 族 史 研 究 述 评
梁 蓉
( 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家族是 中国传统社 会 的基 层 结构 , 家族研 究是 十 分 重要 的课 题 。 宋代 家族 因其 触 及 唐
宋变革的主要层面, 影响到以后 中国家族组织与形 态的变动 , 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关材料
是 人们 有意 识 的组织 , 血 缘关 系是 它 形 成 的先 决 条 件, 人们 的组织 活 动, 才 是 宗 族 形 成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 L 2 _ 2 此 外 , 朱 风 瀚 对 宗 族 的 理 解 也 很 值 得 重
1 9 8 0年之前 的宋代家族史研究并未完全展开 , 只是一些综合性论著 中涉及宋代家族 的 内容。此
略人 所 详 , 并 简 要 说 明这 一 课 题 的 提 出及 各 阶段
为纽带结合而成 的一种特殊 的社会组织形式 。 ” _ l J l 但从具体的时代特征 出发 , 宋代还没有形成像 明清
时期那 样 完整 的 家谱 、 族产 、 祠 堂等 形 式 , 家 族 成 员 对土 地 的依 附感 也 不 如 后 世 强烈 , 科 举 制 度 又 加 速 了社会 各 个 阶层 之 间 的流动 , 家族 成员 的官 职调任 、 迁徙使 得 内部成 员 异 地 而 居 的情 况 比 比皆 是 , 但 只 要他们 是 同一祖 先 的子 孙 , 且 具 有 较 可靠 的谱 系 记 录, 之间也 有一 定 的交流 , 当然应该 将其 作为 一个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