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成都高考第一次适应性诊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高清版)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石室中学高2014届2013~2014学年度上期“一诊”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1.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题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2.从社会关系的视角看:《西游记》体现了“天上有人”,《三国演义》体现了“朝中有人”,《水浒传》体现了“道上有人”,这种艺术展现从本质上说明了A.封建制度的衰落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推行D.重视个人主观能动性展示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反对君主专制5.宋代四川地区,以农业税为基础的两税收入为161万贯,商税达167万贯(不包括酒税、茶课、盐课等收入)。
这说明当时四川A.农业经济严重萎缩B.工商业空前繁荣C.经济水平领先全国D.纸币成为通用货币6.19世纪70年代,一些对时局敏锐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学校建而志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二)试题 历史(附答案)
石室中学高2014届一诊模拟考试(二)历史部分1.历史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题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所说的“某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度D.内阁制度2.“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3.“制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一现象,最能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A.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B.地区、行业间社会分工的发展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D.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高4.下表为我国1957年和1960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当时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5.“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
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该史料反映此时()A.蒋介石尚未叛变革命B.国民党处于国民大革命的领导地位C.中国共产党尚未走向成熟D.在特定时期,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6.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D.人民民主取得重大突破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导。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答案解析(正式版)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 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学科 网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分四川卷
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文综试题
成都七中高2014届高三10月文综测试(历史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王国维认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商代没有实行分封制B.嫡庶之别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C.商王由贵族推举产生D.商人地位低贱不能适用宗法制3.近代某条约规定,“1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
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4.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近代化的视角认识该事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外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升B.体现了外交体制的近代化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D.表明清政府放弃闭关政策5.下图是老师在讲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采用的知识框架图。
依据图示,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6.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这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主要表现在A.提出三民主义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提出三大政策D.领导护法运动7.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卸前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并针对中国,特别把香港、澳门也列入禁令适用地区。
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台,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
面对这一形势,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包括①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②中苏双方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贯彻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④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准则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当时内地对香港的宣传是黑社会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然而令蔡珠祥(引者注:一位曾经的“逃港”者)惊讶的是,这里的生活水平比内地高许多,香港居民还用上了洗衣机和电视机。
四川省成都市2014届历史
四川省成都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1至5页,第Ⅱ卷(非选择题)6至8页,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问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
此规定的目的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2.《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A.加强集权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D.顺应天意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4.“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5.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沦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6.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里,他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7.表1为1942~1944年陕甘宁边区庆阳县参议员统计表,它表明当地A.停止划分阶级成分B.实现了人人参政C.扩大中农贫农权益D.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8.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雀”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
成都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2014.1.6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5页,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D.法家、墨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理解。
“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A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体现的是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在政治上使皇帝的政令能够直达百姓,在经济上实现了直接按户收税,故①②正确;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受中央制约,但并未削弱,故③错误;将农民五户一伍,十户一什,加强了对他们人身控制,故④错误,选择A项正确。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历史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2页,第Ⅱ卷3至5页,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
这实际上就是()A.俸禄制的雏形B.租调制的雏形C.均田制的雏形D.迁都洛阳的先声【答案】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政策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准确解读历史概念的能力。
【解析】俸禄制指政府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租调制指政府征收定额田租(实物)和户税(绢帛或麻);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材料信息说明北魏统治者将人们迁到京城附近,按照人口数授予田地,这是北魏为实行均田制而做的努力,故选择C项。
材料信息与A、B两项无关;据材料不能得出北魏迁都洛阳的信息,排除D项。
2.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答案】B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坊市分离制度,据居民的居住区及商业贸易的地方完全分开的制度,对“市”进行严格管理,所以选择B项。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文综历史部分题详解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课标卷Ⅰ·历史部分试题及详解答案)适应地区:河南、陕西、江西、湖北、湖南、河北、山西等省区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命题意图】本题以古代的祭天、祭祖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皇帝以“天子”身份祭天,而官员、百姓则以后辈身份祭祖,这体现了“父”与“子”的人伦秩序,同时皇帝通过祭天的形式宣告自己政治地位的“合(天)理”性,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B项正确。
皇帝祭天和官员、百姓祭祖并非属于宗教活动,A项错误;皇帝祭天并非是在崇拜祖先,C项错误;祭天活动只体现活动,而官员和百姓则是在祭祖,D项错误。
故此题答案为B项。
【误区警示】作为以表述为特征的历史试题,要特别注意文字运用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防止误入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的文字“陷阱”。
如本题D项中的“祭天活动”以偏概全,考查了考生判读休息准确度的能力。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命题意图】本题以唐代宗教的兴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宗教的兴亡是由诸多社会因素决定的,A项表错误;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学就是我国文化的主流,B项不符合史实;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排除。
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
此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成都七中14届高三文综一诊模拟测试试卷答案
成都七中高2014届“一诊”适应性测试文综政治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52分)13.(1)存在问题:①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粗放,产能过剩和低质化并存,各地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且、产业结构趋同,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恶化,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低,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②五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增速稳定并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海洋第二、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大。
但2012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相当大,新兴海洋产业所占比重不高,说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2)政策建议:①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彻底改变重海洋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环保的现状。
③优化和调整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布局,根据不同地区和海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空间开发格局。
④推动海洋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
⑤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体现了这一点。
(任答其中四点即可,共12分)(3)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以此带动建设各次区域经济走廊,保障本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稳步提升太平洋两岸成员协同发展水平,实现一体化。
这些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深化我国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③我国在国际社会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努力保持自身的经济强劲增长,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014年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战后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四川成都市2014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一诊试题(含解析)
某某某某市2014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一诊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X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
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图1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X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
据此可知当时X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X文信。
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
契两本,各执一本。
田主康海多租田人X文信知见人翟寅武、白六洛、赵胡单图1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4.“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
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
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
”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5.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6.英文版《某某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
”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A.使清朝在某某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7.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