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哲学第四讲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认识论PPT精选文档
25
26
27
28
心理状态 注意
29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30
我们能获得
陆
真理吗?
游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31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曹雪芹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实践
32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式怀疑”的方法。笛卡尔为了使他的哲学 获得牢固基础,决心让自己怀疑他好歹总 能怀疑的一切事物。
12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13
14
2
哲学
形而上学 认识论 伦理学 逻辑学 美学
3
认识论研究的典型问题
我们知道什么? 知识的对象是什么? 知识的本源问题 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科学哲学与科学合理性
4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认识与实 践
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节
认识运 动的基本 规律
过程论
第四节
真理与价值
目的论
本章的逻辑结构
第五节
15
16
17
18
19
20
物质
生理 (N系统)
精神 (意识)
唯物论
认识论
21
RS SS
22
23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马原哲学第四讲认识论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
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的含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飞跃到理性的条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要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为什么人类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 掌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含义;作用;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理性主义
4、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 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舍罕王赏麦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 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请您在 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 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 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 国王听后,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说:“爱卿,你 所要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偿的。”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 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 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 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来全国的粮食也 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 073,709,551,615颗麦粒(可改写为1十2十22十24……263)。如果把 麦粒折合成重量,那就要给宰相40000亿蒲式耳才行。这样一算,这位 看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 的部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对于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如果它未来可能错,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 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特点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对象:事物外部形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对象:事物内部联系
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 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 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 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马原考点清单之认识论+思维导图
● 8、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因: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矛盾本 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 矛盾。
真理的特性
● ①思维的至上性: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 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②创造(能动)特性是指人类认识不只是人的主观对客观对象简单的、直接的描摹, 而是一种在思维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③二者的关系:
1)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2)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
二、认识运动发展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 ②思维的非至上性: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 的限制,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 9、对待真理的科学态度
● 科学对待真理,就要坚决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 成永恒不变的教条,在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认识论
认识论——实践、认识
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践
●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3、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客观实在性)。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4、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 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 次能动飞跃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确认识世 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 •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2)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辨析题:真理即事实。
27
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 说,真理只有一个。 由于特定的认识对象只有一个,所以不管 在什么情况下,事实上只有一种认识能与特 定的、客观的认识对象的状态、本质和规律 相一致,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真理,所以 真理是一元性的。
如盲人摸象,众说纷纭,但象只有一种情形。
29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有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特定的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认识 范围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任何特定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既包含绝对性方面,又 包含相对性的方面。 (2)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 理发展的过程。
12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形状、颜色,嗅到苹果的气味,尝到苹果的滋味,这些都是感觉。
•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在大脑中的再现。例如,那个苹果已经
21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②它使认识带上了不同的特征。
③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 (仅从个体角度来说)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38
课程
2.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 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 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 ②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三)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质和内容 (四)改造世界的双重任务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28
课程
第四章 认识论 (关键词:认识、实践、真理、规律)
“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 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 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 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 认识论
主讲人:黄孟洲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1
课程
认识和实践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总规律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2
课程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 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实践及其形式和特点 四、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的飞跃的条件:
2020/10/24
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精品
18
课程
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一)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二)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 内涵 (三)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马原——认识论重要原理
政治考研重难点解析:马原——认识论重要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诸多学科中最为抽象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此,老师为大家解析—认识论重要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与认识的主体(是什么——回答实践与认识的含义,怎么办、怎么做—回答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1)实践是人类(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人们既能如实反映客体的本来面目,也能对反映进人脑的客体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客观世界本来没有的事物。
(3)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以及价值关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2.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体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准确预测实践发展趋势,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3.实践与认识相统一(1)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需要将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人类的实践与认识永无止境,我们应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关于实践与认识这个知识点需要各位考研学子们务必要记下来、掌握住的点,只有掌握住之后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希望通过以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分析,能够给参加考研的学生带来帮助,祝愿各位考生,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四章-认识论与教育
批判性思维教学
直接----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 间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三)开展研究性的教与学
(案例3)五年级语文课有一篇印度文豪泰戈尔的诗: 《职业》。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对小 贩、园丁、更夫的生活描写表达自己渴望和追求自由 的心情。小贩、园丁、更夫的自由是他们渴望和追求 的自由,还是被迫无奈、心酸艰辛的自由。
关键
思维性质 价值目的 对待公认 原则
创造性 思想的产 发散
思维
生
创新
突破
批判性 思想的判 聚合
思维
断
评定
应用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创新习 惯
创新品 德
创造性 思维
创新精 神
创新能 力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创造性的本质 人发现、发明和形成新事物的特性。 创造性人的本质和价值的高度统一。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知识选择的实质
知识与权力
究竟是权力制造知识还是知识增强权力,既要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不能以偏概全,又要从历史和世界视角形成全面系统 的认识,不能笼统而论。
三、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选择
(二)课程建构和教育教学中知识选择的依据
依据教育价值和目的
依据社会文化
三、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
(四)教师要树立批判思维的榜样
教师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他人
(案例4)四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桂林山水》,
但课文则是先写水后写山,老师也是这样讲,还反问学生, 课文为什么先写水后写山?学生不做声,老师自答道,这 是因为作者先看见水,后看见山。我当时很是不解,这位 作者为何总是低着头走路!?但老师没有感觉这合常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二、认识的辩证过程★三、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第一节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一、认识的结构1、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界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人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第二,社会性。
,只有在由人所结成的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具有社会性的本质,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
第三,意识性。
作为认识与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有目的的。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
它是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动态性。
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第三,多样性。
客体可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或外壳的精神客体。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3
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改造和被改造(实践关系) (2)反映和被反映(认识关系) (3)需要与满足需要(价值关系) •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 和实践关系。
4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认识能力、结 构 2、实践使认识的来源与动力:产生了认识 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
(2)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 概念是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对同类事物的共 同特性或本质的反映。例如,“苹果”、“水果”就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事物之间的 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 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如,“苹
17
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的感 谢材料。 (2)用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6
2、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 先验论认为知识、人的认识能力先于实践而存在。
• • • •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孟子提出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柏拉图:认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康德:知识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认识能力,并独立于一切经验。
孔子 孟子
12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大一马原认识论知识点
大一马原认识论知识点大一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中,马原的认识论知识点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一知识点展开谈论。
一、认识论的概念与意义认识论,又称为哲学认识论或认知论,是一门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认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规律,研究人的思维、感知、观念等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认识论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人类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揭示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源于感性经验,通过实践与反复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实践被视为认识的起点,而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和影响的,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和深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发展性,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又进一步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质变和量变的关系,认为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定性变化到定量变化再到质变的规律。
四、实证主义认识论实证主义认识论是一种重视经验证据和实证方法的认识论学派,其主要思想是强调科学实验、观察和验证的重要性。
实证主义认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和实证方法才能获得真正可靠的知识。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3)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 案例:第谷和法拉第的终生憾事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近40年的时间。为了写《资本论》, 马克思读过1500多种书籍,作了数十大本的笔记和摘录, 积累了浩翰的材料。从计划到草稿完成,经过了多次修改。 宋代学者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卷数294,是 中国史籍中的煌煌巨著,稿件全部用端庄的楷书抄成。书中 唐代部分,原稿有670卷之多,经过司马光的审改,最后只 剩下如今的81卷,司马光每天删改的稿纸达一丈多长;司马 光参考的书籍,除大量正史外,还有野史、笔.记、小说二 百多种,计三千多万字;
其中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往往从其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 义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即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不懂得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虽然能够站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 主义立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即坚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但不又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 性,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
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的含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飞跃到理性的条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要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为什么人类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 掌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含义;作用;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理性主义
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 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 ②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主体的意识、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 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 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 体的领悟和认识。 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 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3.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 提高人的素质,全面优化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对于 我们民族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次飞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案例:比萨斜塔下的一场较量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还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又都有一个
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旧 哲学认识论吸收其合理思想,总结其思维教训,批判其错误 观点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它将反 映论的原则贯彻到底,将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指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一不同于以往任何认识论的观点被称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论。
案例:比萨斜塔下的一场较量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表现为无数个“实践→认识(感性→理 性)→实践”的大小“圆圈”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 造成这种大小“圆圈”叠加状态的根据是: 客观世界对人(认识主体)的“限制”;人(认识主体)的 自我(自我存在和认识方式、手段)的“限制”。
4、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 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认识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一、认识论是什么
认识论,亦称知识论,源于希腊文中“知识”与“学说”两词, 意即“关于知识的学说”或“关于认识的理论”。 在现代哲学中对于认识论的内涵大体上有两种理解: 广义:哲学本来就是使人增长知识、获得智慧的学问,因此可 以说哲学就是认识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反映论和先验论 为什么在对认识性质的看法上会形成先验论和反映论两种相 反的观点和理论,其原因主要在本体论上。认识论路线。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 两种反映论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以下两点: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 作为认识的基础。认为认识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 造的关系,其次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这样主体对客体 的认识,反映就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坚持了可知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 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由于过程思想的引入,认 识成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能展示 于这个无限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 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 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 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 程。如杯弓蛇影;鬼从何来?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摹写、 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是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社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启示 二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谷和法拉第的终生憾事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 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 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 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 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些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 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 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 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由此可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要勤于思索,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想上的懒汉永远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 第一次飞跃。
1.主体的各种器官对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物质基础。
它使认识带上不同的特征。在对同一物体刺激的反映上,不 同的反映者会因为各自肉体状况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反映。
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仅从个体角度来说)
2.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 主体的精神状况,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它深刻地影响 着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 决定性条件。
案例:知识的圆圈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这一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的重要哲学基础。
知识的圆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来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少 。他指出:好比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较多知识的人 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 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通常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虽然有些 夸张,但讲的都是知识好比无垠的海洋的道理。 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深深懂得知识的圆圈与圆周外无知的关 系。笛卡尔说:“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牛顿说:“我不知道 世人怎么看我,但是我看我自己不过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小孩,一 会儿拾起一颗比普通的更光滑的石子,一会儿又拣到一个比普通 的更美丽的贝壳。真理的大海就在我面前,而我却完全没发现它 。”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许多思想家都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 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为后人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 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知先行后——孔子、孟子 行先知后——荀子 知行合一——王守仁
知难行易——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