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哲学第四讲认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舍罕王赏麦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 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请您在 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 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 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 国王听后,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说:“爱卿,你 所要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偿的。”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 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 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 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来全国的粮食也 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 073,709,551,615颗麦粒(可改写为1十2十22十24……263)。如果把 麦粒折合成重量,那就要给宰相40000亿蒲式耳才行。这样一算,这位 看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 的部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1.主体的各种器官对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认识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物质基础。
它使认识带上不同的特征。在对同一物体刺激的反映上,不 同的反映者会因为各自肉体状况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反映。


它使主体的认识能力受到生理的局限。(仅从个体角度来说)
2.认识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 主Biblioteka Baidu的精神状况,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它深刻地影响 着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认识的 决定性条件。
案例:知识的圆圈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说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这一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的重要哲学基础。
知识的圆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来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少 。他指出:好比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较多知识的人 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 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通常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虽然有些 夸张,但讲的都是知识好比无垠的海洋的道理。 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深深懂得知识的圆圈与圆周外无知的关 系。笛卡尔说:“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牛顿说:“我不知道 世人怎么看我,但是我看我自己不过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小孩,一 会儿拾起一颗比普通的更光滑的石子,一会儿又拣到一个比普通 的更美丽的贝壳。真理的大海就在我面前,而我却完全没发现它 。”
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其特点:直接性; 具体性。
2.理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 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其特点:间接性; 抽象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认识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五、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一、认识论是什么

认识论,亦称知识论,源于希腊文中“知识”与“学说”两词, 意即“关于知识的学说”或“关于认识的理论”。 在现代哲学中对于认识论的内涵大体上有两种理解: 广义:哲学本来就是使人增长知识、获得智慧的学问,因此可 以说哲学就是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 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 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 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 程。如杯弓蛇影;鬼从何来?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摹写、 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其中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往往从其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 义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即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不懂得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虽然能够站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 主义立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即坚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但不又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 性,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中的、从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 特点: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 ;实践性;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3、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 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第谷和法拉第的终生憾事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 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 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 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 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些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 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 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 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由此可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要勤于思索,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想上的懒汉永远不能完成认识过程的 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3)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 案例:第谷和法拉第的终生憾事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近40年的时间。为了写《资本论》, 马克思读过1500多种书籍,作了数十大本的笔记和摘录, 积累了浩翰的材料。从计划到草稿完成,经过了多次修改。 宋代学者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卷数294,是 中国史籍中的煌煌巨著,稿件全部用端庄的楷书抄成。书中 唐代部分,原稿有670卷之多,经过司马光的审改,最后只 剩下如今的81卷,司马光每天删改的稿纸达一丈多长;司马 光参考的书籍,除大量正史外,还有野史、笔.记、小说二 百多种,计三千多万字;



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还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又都有一个
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旧 哲学认识论吸收其合理思想,总结其思维教训,批判其错误 观点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它将反 映论的原则贯彻到底,将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指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一不同于以往任何认识论的观点被称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论。
案例:比萨斜塔下的一场较量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表现为无数个“实践→认识(感性→理 性)→实践”的大小“圆圈”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 造成这种大小“圆圈”叠加状态的根据是: 客观世界对人(认识主体)的“限制”;人(认识主体)的 自我(自我存在和认识方式、手段)的“限制”。


狭义:认识论是哲学中专门研究人类认识本质与规律的部分。
我们主要取狭义,将认识论规定为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

认识论作为关于认识的学说,要回答认识的基础与本质、认 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如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即认识的结果是 否正确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各派 哲学都有各自的回答,有些还作过有价值的探讨。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反映论和先验论 为什么在对认识性质的看法上会形成先验论和反映论两种相 反的观点和理论,其原因主要在本体论上。认识论路线。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 两种反映论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以下两点: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 作为认识的基础。认为认识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 造的关系,其次才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这样主体对客体 的认识,反映就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坚持了可知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 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由于过程思想的引入,认 识成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能展示 于这个无限的过程中。
第二次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案例:比萨斜塔下的一场较量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主体的精神状况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 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 ②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主体的意识、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 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 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 体的领悟和认识。 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 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3.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 提高人的素质,全面优化主体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对于 我们民族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许多思想家都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 讨,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为后人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 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知先行后——孔子、孟子 行先知后——荀子 知行合一——王守仁


知难行易——孙中山
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是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社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启示 二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4、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 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
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的含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飞跃到理性的条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要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为什么人类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 掌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含义;作用;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理性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